[爆卦]同理心過度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同理心過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同理心過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同理心過度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時候你選擇恐慌還是平靜理智的配合政府,和專家一起努力撐過去呢? 別再亂傳無聊訊息了~ 別再失心瘋搶購囤貨了~ 別再苛責訕笑感染者了~ 類似的情況一再出現,那麼多經驗了難道還不自知嗎? Come on~ 這裡是台灣! 不會讓誰餓死或沒衛生紙七卡蹭的好嗎? 大家, 我們同心協力挺過去!💪 除了拍戲...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8萬的網紅蔡佩軒 Ariel Ts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Podcast每週四10點一集 ​👉https://arieltsai.lnk.to/ArielsWhisper_CH YouTube每週日11點一集👉https://bit.ly/3ucWNiG 你是否會覺得自己「同理心太強」、「過度認真」或「沒有自我」,那你很有可能是高敏感一族喔!高敏感(Hi...

同理心過度 在 黃蓉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2:13:26

🦆 這是國小的我拍的,我其實一直不敢發出來,因為我覺得這過於稚嫩,但其實我很喜歡這張照片。它總是讓我想起那段能毫無擔憂自在舒適的時光。 有一段時間大家會覺得喜歡可愛的娃娃或小東西玩具很彆扭,但到現在大家好像又不這麼認為了,總是在童心還稱不上是童心的年紀想要擺脫它,又在童心成為了童心的時候懷念它。是多...

同理心過度 在 一六 · 台北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24 17:19:29

《領養真的代替購買了嗎?》 投稿人|林宏廷 ❙前言 如果上網搜尋哪種管道較適合取得寵物,我想時下多數網友必定會毫不猶豫地推薦「領養」吧!市調公司時勢也曾預估台灣的毛小孩數量將在2020年超越兒童數量,達成黃金交叉,不禁使我懷疑,究竟身處動保意識高漲且少子化的時代,「領養代替購買」是確實篤行的承諾還...

同理心過度 在 李佑群老師.YouGunLee.ユウグンリ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00:30:01

#沒有一種正當職業該被歧視 前些日子英國每日電訊報說,機師和機組員曾是台灣令人稱羨的行業,如今卻成為疫情的代罪羔羊,被社會大眾鄙棄。 最近一位國航機師,因為從登機梯跌落送醫急診,卻被婉拒無法入院檢查,僅能在醫院外頭,選擇在沒有任何檢查之下直接上石膏,或是服用止痛藥。 還有一位天才議員竟語出驚人...

  • 同理心過度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5 13:04:36
    有 16,383 人按讚

    這時候你選擇恐慌還是平靜理智的配合政府,和專家一起努力撐過去呢?

    別再亂傳無聊訊息了~
    別再失心瘋搶購囤貨了~
    別再苛責訕笑感染者了~
    類似的情況一再出現,那麼多經驗了難道還不自知嗎?
    Come on~ 這裡是台灣!
    不會讓誰餓死或沒衛生紙七卡蹭的好嗎?

    大家,
    我們同心協力挺過去!💪
    除了拍戲時無法戴上口罩,其餘時間我會戴好戴滿並勤洗手消毒。
    親愛的團友們也要乖乖配合,當個防疫小尖兵呦!
    #沒人想染疫多點同理心
    #過度採買囤貨只會讓物價失衡並害真正有需要的人買不到而已…

  • 同理心過度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0-30 08:00:01
    有 1,177 人按讚


    領袖的同理心

    文:薯伯伯

    經常強調自己母親角色的林鄭,在召開行政會議前見記者,期間卻有一名 G4 陳姓的女副官暈倒,從現場畫面所見,雖然收音咪不是對準旁邊,但也清楚聽到「澎」一聲巨響。林鄭的反應,卻只是轉頭一看,然後呢,繼續演說,視若無睹。記者會完結後,連半句慰問也沒有,直接離開現場。不少網民對這種態度嘩然,有些人認為林鄭沒有同理心,甚至認為她把身邊侍候的人,當作用完即棄的紙巾。

    在我看來,卻非如此。也許林鄭不是沒有同理心,只是把其移情能力過度放大,放大到幾近扭曲的狀態。德國認知科學學者,現任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日耳曼研究系主任的 Fritz Breithaupt 寫過一本關於同理心的書,名叫《The Dark Sides of Empathy》(同理心的黑暗面)。驟眼看來,同理心或移情能力,本來應該只有正面的特質,又怎麼會有邪惡的一面?Breithaupt 在書中指出,人們犯下惡行,有時不是因為沒有同理心,更非不能設身處地去想像他人所承受的痛苦,而是過度把對方的處境,投入進自己的經歷。簡單一句,就是同理心爆棚。

    先說生活一點的例子,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朋友之間閒聊,其中一人本來想訴一訴苦,說一兩句抒鬱之話,但另一方卻說:「你以為你好慘,我咪重慘……」然後,他就開始長篇大論地跟你說出自己的悲慘遭遇,並把自己走出困局的故事,投射在你的人生路上,說得好像是只要你跟著他用上相同的方法及努力,所有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本來的閒聊,變成「鬥慘大會」。希望訴苦的一方,聽罷別人如此「將心比己」的勵志演說後,卻只更覺鬱悶。不是朋友不能將心比己,而是過度地去用自身的經驗來理解你的苦況。他不是沒有同理心,而是同理心核爆,不單是用自己的腳穿進你的鞋,甚至是用自己的頭塞進你的鞋了。

    對於「好打得」來說,也許她曾經五臟六腑翻來覆去,但還堅持面不改容,如期開會。對於「好打得」來說,也許按她的工作能力,認為自己年過六十,但每天仍然能夠工作十小時,六十歲又何嘗不是青年。對於「好打得」來說,也許她強調自己出身基層,全靠一家努力,即有資格購入南豐新邨上樓盤。她秉持著「體謂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的同理精神,她把自己的需求,當成是別人的需求。她把自己的人生寫照,當成是不同世代的香港人普世標準。

    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她的眼皮底下,當一名四十歲的女副官暈倒,她卻不屑一顧。她不是沒有同理心,而是把同理心過度放大。在相同的處境下,林鄭不需要慰問,所以她也從來不會對別人作出同情的慰問。

    Breithaupt 在其書中,甚至這樣寫道:「極端的殘酷行為需要高度的同理心。」這句話,套用在公權暴力與慈母憐憫同時盛行的社會,別樹一風,堪值細味,其含意就是:正正因為有人過度使用自己的移情能力,無所不用其極去將心比心,最終得出來的,卻是惡果。

    不論是香港政圈、建制中人,或是那些邪惡地堅守中立的人,經常有種美國情意結。明明發生在香港的事情,總會說「如果喺美國發生,就會咁咁咁……」。那麼我們又說一下,如果是奧巴馬時代的美國,總統演說期間,有人暈倒事件,領袖會如何應對。

    在 2013 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演說時,身後一名孕婦突感不適,身體搖晃,當時本來一直看著前方觀眾席的奧巴馬,居然也能留意到身後異樣,即時暫停演說,叫其他職員扶著孕婦去休息。奧巴馬當時還半開玩笑說道:「這種情況時有發生,當我演說得太久……」連本身不適的孕婦也忍不住笑了,之後重新開始演說時,其風度贏來全場鼓掌。

    在 2016 年,同樣是奧巴馬,白宮記者會上,有傳媒突感不適,奧巴馬暫停記招,先安排病倒的傳媒人休息,並說可以用他的醫生辦公室。台下有其他記者致謝時,奧巴馬只說了一句:「當然了!」

    做人最需要的特質,除了同理心及移情能力,其實還需要有一點憐憫心,一點慈悲心,一點同情心。做領袖如是,做母親的更應如是。即使是陌生人在你面前暈倒,如果已經有人相助,你可能最需要做的,就只是一句:「你 okay 嗎?」更何況是貼身保護自己兩年有多的副官?

    注:網上有些評論,認為林鄭沒有同情心,這個也不盡然。林鄭肯定不是沒有同情心,只是細思極恐,因為她每次發揮同情心時,總有如死亡之吻。她主動給內地來港的老太婆五百元,這難道不是「關愛」?她因為被害女子的父母而推動修訂《逃犯條例》,至少在她口中,這難道不是「憐憫」?在錄影訪問裡,她提到自己身為母親,如何愛護年輕人,之後還動了真情,哽咽起來說自己沒有賣港,這難道不是母愛?

    只是,被她關愛的對象,好像都沒有甚麼好收場。也許那名暈倒的女副官,最應該慶幸的,就是成功避過了死亡之吻的祝福一劫。

    奧巴馬在演說期間,後面有孕婦暈倒的相關片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X10yt_6JrA

    ———

    照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召開行政會議前見記者,期間旁邊的女副官突然暈倒,由保安攙扶離場,林鄭卻只是零慰問(起碼在鏡頭前)。圖片來自《立場新聞》。

    ———

    * 想追看薯伯伯的文章,請設定本 Page 為「搶先看 / See First」*

    Instagram 🥑🥭🍉🍌: pazu

    新博客:http://pazu.com/blog

    另外還要提一提大家:

    【新書速報】Pazu 薯伯伯《不正常旅行研究所》(白卷出版社)——從西藏拉薩到神州大地;由亞洲各國至中東地區。非常人般玩轉奇異世界、紀錄精彩故事文化習俗。

    在旺角序言、北角森記、誠品書店及各大書店,均有代售!其中在旺角序言及北角森記,有少量簽名版本。

  • 同理心過度 在 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6-29 19:42:52
    有 399 人按讚

    最近又有博愛座爭議,我日前接受西松高中學生訪談,他們整理之後放在小論文中的訪談記錄,我覺得蠻全面的,就提供給大家參考。

    (二)訪談內容
    1、您對於博愛座之現況有何看法?

    答:臺灣最早期於相關法令出來之前,大眾運輸工具上就已有一些博愛座的設置,不過其規定並無具體化,單純為業者的一種善意。之後有了相關法規,如〈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等,內容提及大眾運輸工具應保留一定數量座位作為博愛座,法律具體化之後產生了法律效力而逐漸普及,也因法律要求需有明確的識別,且使用者優先為老弱婦孺,而造成逆向效果,使原本法律只是要區別出一個空間以提供社會弱勢使用的初衷造成曲解,也暗示了一般人不能使用,邏輯上是有差異的,一為優先使用,另一個為完全保留,從優惠轉變為特權,無非是一種誤認。

    政府長時間沒有刻意釐清,因而造成民眾心理上的強化效果,就產生類似「道德勒索」的現象,也使讓座自超義務行為轉變成義務行為,所以它有點過度擴張。博愛座為公共財,因此不應由特定人士獨占,它只提供暫時性的權利,當他人擁有相對高度的權利時,原使用者可被取代。有些人提出應該使所有捷運上的位子都成為博愛座,但這會形成非常大的一個壓力,會造成「社會中性」完全不敢坐,例如成年男性、身體健壯者,因和他人比較皆為相對強勢,不過若法律上已形成博愛座的規定,且設施上都已有設置博愛座的話,無論廢除或擴張皆不宜過度變更,應使社群透過新聞事件及具體的生活體驗,討論出對於社群交換或佔有博愛座的認知,政府應透過讓人民討論發展出一個文化,進而使生活中實際使用的人找出屬於他們最妥適的答案,也就是我們對於博愛座最妥適的處理手法。

    2、所以您認為跟留不留博愛座沒有關係嗎?

    答:就學理觀念來說爭議能讓社會學習到如何使用博愛座,也可使大眾思考如何使用這個座位,一旦有人嘗試挑戰博愛座佔有時,便可激起社會議題、促進社會提升。目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沒有任何座位,如日本到壅塞時刻將座位都收起來,那時因大家都站著就不會有博愛座的問題,但即便如此還是會有老人優先上下車的車廂,他們會把老人跟婦女集中,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跟優勢族群搶奪使用位子的權利,也就會將問題延伸,與其如此不如審慎思考如何訓練每一位大眾運輸工具的使用者,一上車他就會有相對應的知識去判斷該怎麼做。

    臺北捷運每日有上百萬位使用者,會產生讓座爭議的狀況卻遠小於百例以下,會發展到刑事或民事糾紛的甚至一天不到一例,換句話說實際產生問題的機率極低,社群也相對成熟,考慮到成本效力的問題不宜因少數個案大幅更改法令,大部分民眾對於怎麼使用都有一定的認知,而我們可以透過事件的發生來教育他人擁有相關概念。

    3、教授不會覺得我們現在讓座大多只是因為害怕輿論壓力,並不是發自內心的,這樣已經失去博愛座原本的價值了嗎?

    答:即便沒有博愛座依舊會有讓座爭議。因牽涉到公共財的資源有限,我們會不斷面臨公共財到底該由誰優先使用的問題,社會上有些較為弱勢的階級,我們必須先讓他們提升到和我們一樣的機會平等,以促進社會資源最有效的運用及對人權的尊重。若完全不要讓坐,大家就是平利性的佔有公共財,而顯然易見的一定是強而有力的人會得利且可以佔有最多公共財,這樣的狀況下公共財會轉變為私有財,也就失去我們設立公共財的原初意義。

    4、現在很多人都會有所謂的隱性需求,例如:女生生理期、男生雖然看似很強壯但是腳受傷等等,他們就算不是坐在博愛座上,坐在一般座位也會因為有老人而造成爭議,請問教授對於此點有何看法?

    答:這種爭議難以避免,社會溝通其實是顯性的,比如說我們現在講社會溝通理論和公共溝通理論講的好像很長,今天去佔有博愛座,你其實就在說一句話,就是「我需要這個位子。」但你不見得會附理由,因為你不是外顯,所以人家會丟出一個議題去問你憑甚麼佔有,所以他可能不是因為壞心,而是基於無知,他無法判斷你的原因到底是甚麼,如果他是基於惡意、想要去搶奪,那當然是錯誤的,是不當的,那如果他只是請教,你當然可以以某種方式回答。貼紙他當然是一種不好的方式,因為它會造成標籤化,但你也可以用講述的,比如說「我真的是有需要」,因為你的內在狀況我們不可能透過心電感應去了解,我們頭上也不可能飄一個符號說我們現在生病,所以原則上來講,當你佔有博愛座你是進入一個溝通的狀態。

    孕婦當然不太需要講,老人和小孩也是,他們都外顯,但是如果你不外顯的話,你其實就有一個責任去跟大眾溝通說你為甚麼有資格佔有這個位子。所以這是一個蛻變的過程,當然我們會認為說,他已經不太舒服了,或他的問題牽涉到隱私,不好表達,我們可能需要更有同理心。也有人會擔憂如果我們社會的同理心過度的話,會造成有些人在那邊裝蒜,他們會大量的去佔有那些公共財,只因為大家不去質疑。所以適度的質疑是必要的,怎麼去拿捏這又要回到我們剛剛所提到的蛻變的過程。

    我們會慢慢去建立一個共識,就是說我們可能要體諒他人會有怎麼樣的需要,他可能是基於一些特別的考量。怎麼去判斷對或錯,比如說:有人覺得根本不應該去質疑任何博愛座的使用者,前面有提到,這樣可能會造成某些人任意佔有博愛座,透過一些質疑失敗的經驗,比如說:有些大眾會覺得年輕男性憑甚麼用,透過這個失敗的例子把它轉變成新聞或社會議題的時候,都可以刺激其他的觀看者去思考,如果我也碰到這個狀況的時候,我該有甚麼反應?我是不是可以給別人更大的寬容?所以我們認為應該要有這樣的事件,而且值得參考。

    隨著事件的發生,其實我們現在會去質疑你為甚麼不讓座,甚至惡意佔座的比例其實都下降非常多,可以從捷運局的資料看得出來,針對相關事件提出申訴的狀況其實下降很多。

    5、很多國家都有博愛座的設置,請問教授覺得臺灣有那些值得學習或模仿的?

    答:其實博愛座牽扯到社會的價值觀,像中國是規定老幼病殘,但他們也會讓座給孕婦;南美洲則會讓座給胖子,他們認為很胖的人站著不太舒服,所以不同文化會有一些關於讓座的細微差異。

    多數國家都只是優先席,儒家文化圈對於「讓」、「敬老」的態度在日、韓、臺、中,操作的方法都不一樣,像中國,他們原本是不太讓,那他們現在拚命的推廣宣傳,才稍微有點讓座。相對來說,韓國老人的優先權大於孕婦,在臺灣不會這樣子,老人都會讓座給孕婦。

    日本則是老人太多了,所以他們不太讓座,特別是在老人很多的都市,除非老人真的有很明顯的需要,以免造成困擾。日本人的核心觀念就是不要造成其他人的困擾,如果你讓座給老人,老人會覺得他出來好像是造成社會上的困擾,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無視老人,讓他們站著。不同的文化就會形構出不同的標準,當然「需要」是最重要的,而不同文化會產生不同的需要和個人偏好的部分。

    6、雖然教授說制度不要再有甚麼變動,但是真的沒有甚麼別的方法可以讓它改進嗎?

    答:其他的方法都會讓實際成本變得很高,公共政策在做任何改變時都牽扯到非常巨額的金錢。再者,真正會造成讓座爭議的事件非常少,我們有沒有必要因噎廢食,因為這些事件去做這麼大規模的修改和調整,而且如果調整出來效果是負面的,大家因為重新學習一定會有摩擦,造成民怨上升,我想政治人物的考量是以不變應萬變。

    若是改變交通工具的性質,比如說推出整個車廂都是有需要的人,整台公車都是有需要的人去坐,但是這牽涉到實質調度上的可能性,所以就各種角度來說,現在的方法是已經成熟了,然後行之有年,大家都有某一程度的認知跟概念,有需要的人就會自動擠向那個位置,沒需要的人就自動讓,他已經形成了一種交易的模式,所以以專業的角度我們都覺得不應該改變,但是政府和媒體應該有責任去凸顯出爭議事件,然後讓大家透過爭議事件以最少的成本學習到最多的社會相助的知識。

    如果真的要改變的話,有一個方式是可以改變的,就是現在我們都會有使用博愛座者標籤化的問題,目前科技可能做得到,讓人民攜帶一種標籤,如果你真的有需要,就攜帶這一種電子標籤,然後位子上會產生特定的燈號,那這個燈號就會告訴他人,這是有需要的人,這是一個科技的解決方法,也許有更好的方式,也有人認為其實亮了燈號也是不太好的標籤化等等,所以就是看科技的發展可以配合到甚麼程度。

    7、無論使用燈號抑或是貼紙等等標籤化方式,是否都會讓人有自尊上的受損?

    答:如果真的這樣子就要實體區隔,但是實體區隔過去都會失敗,例如婦女夜間車廂就失敗了,因為大多數人沒有認知,宣傳也很貴,他頂多地上貼貼紙,所以它有牽涉到很多成本考量,要馬就是有標籤,要馬就是完全沒有任何標籤,那就要靠溝通,所以怎麼去取代呢?

    如果靠標籤就是政府自己承擔,如果溝通的話就是溝通者承擔,總是要有人負責,只是誰來負責的問題,所以公共政策其實沒有那麼容易,除非技術夠成熟。

    論文全文可以在這下載: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17/03/2017032815270531.pdf

  • 同理心過度 在 蔡佩軒 Ariel Ts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22:00:09

    Podcast每週四10點一集 ​👉https://arieltsai.lnk.to/ArielsWhisper_CH
    YouTube每週日11點一集👉https://bit.ly/3ucWNiG

    你是否會覺得自己「同理心太強」、「過度認真」或「沒有自我」,那你很有可能是高敏感一族喔!高敏感(Highly Sensitive People, HSP)一詞是在1966年由美國的Elaine Aron博士提出的詞彙,它不是疾病名、也不常見於醫學領域,而是被歸類在心理學及社會學的範疇中,換句話說,它不是疾病,是一種性格。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高敏感人,可以上網搜尋高敏感自我檢測量表,會有一份來自丹麥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研究出的測驗https://www.suncolor.com.tw/event/books/highlysensitive/quiz.html
    總共有48題,如果超過60分的話,你就是屬於高敏感一族喔!
    我自己就是高敏感人,今天邀請到的來賓是同樣也屬於高敏感一族的Skimmy,還有低敏感人代表宛芯,我們藉由彼此不同的差異,來好好聊一聊高敏感到底是怎麼樣的個性呢?
    Elaine Aron博士也歸納出高敏感人的八大特徵,聽眾朋友可以來看看自己符不符合喔!

    高敏感人其實心思是比較細膩又多愁善感的,節目的最後,送上這首《我不是你的快樂》,希望大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唷!

    《我不是你的快樂》歌曲收聽:https://youtu.be/uBuXRomV5E4


    ----------------------------------------------------------------------------------

    秘密計畫終於公佈:我出書了!
    ✨📕新書《做好自己喜歡的事,就會閃閃發光》✨
    Ariel 蔡佩軒的 3 步驟夢想實踐清單
    【首刷限量隨書贈:夢想清單記事本】
    ■ STEP1 談夢想:沒有夢想很正常。不確定自己的夢想,更正常
    ■ STEP2 寫日記:最糟的都撐過去了。現在,不是最糟的時候
    ■ STEP3 列清單:堅持不是一個長跑,它是很多一個接一個的短跑
    ............................................... ​

    📔博客來 (獨家限量親簽版 + 限量夢想記事本)👉https://reurl.cc/AgQQyY
    📔博客來👉🏻https://reurl.cc/2bX4Va
    📔誠品 (獨家封面版 + 限量夢想記事本)👉🏻https://reurl.cc/9ZMzxx
    📔誠品 (獨家封面版)👉🏻https://reurl.cc/E2kKyn
    📔MOMO (獨家限量海報版 + 限量夢想記事本)👉🏻https://reurl.cc/9Zjj1O
    📔金石堂 (贈限量夢想記事本)👉🏻https://reurl.cc/Gd7kDD
    📔墊腳石 (贈限量夢想記事本)👉🏻6/3網路及門市開賣
    📔讀冊生活👉🏻https://reurl.cc/Agx1Lp
    📔三民👉🏻https://reurl.cc/WE5509
    ...............................................
    📔博客來電子書(首賣二週) ─ 新書上線7折、境好電子書展單書再88折、二書85折👉🏻https://reurl.cc/2bX4Va
    ...............................................
    【海外購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實體書店預計7月初可以到貨
    📔新加坡、馬來西亞:大眾書店👉🏻https://ppt.cc/fK9FVx
    📔香港:香港商務/三聯/中華/誠品/城邦
    📔其他:博客來 (海外運送)👉🏻https://tinyurl.com/yegltbc5
    📔PChome 全球購物 (103個國家)👉🏻https://global.pchome.com.tw/

    -----------------------------------------------------

    🔔 SUBSCRIBE訂閱: http://bit.ly/ariel_youtube
    📸INSTAGRAM: http://bit.ly/ariel_tsai_IG

    ▶︎Facebook: http://bit.ly/ariel_tsai_FB
    ▶︎YouTube副頻道: http://bit.ly/2VdVX3A
    ▶︎小魚家族: http://bit.ly/2j4GMKk
    ▶︎TikTok: http://vt.tiktok.com/JBNFxy
    ▶︎抖音: http://bit.ly/2Jb0hPL
    ▶︎微博: http://bit.ly/2mRyCab

    【青春有你2021】歌曲收聽:https://arieltsai.lnk.to/TY2
    Ariel首張個人實體專輯【ARIEL】:https://ArielTsai.lnk.to/ARIEL

    #Ariel悄悄對你說 #ArielsWhisper #Ariel蔡佩軒

  • 同理心過度 在 DeluCat 迪鹿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6-05 18:30:03

    ►《下一集》3-2:求助者分析→ https://youtu.be/lg3hdHluZ4w
    【章節時間軸】
    0:00:00 前言
    0:01:24 [為什麼成為幫助者?] 1.同理心過剩/帶入者狀況
    0:02:15 2.贖罪心態
    0:02:51 3.照顧他人已成習慣
    0:03:18 4.想被需要
    0:03:29 5.想獲得正面形象評價
    0:03:53 6.身份角色關係框架
    0:04:24 [幫助者也可能是加害者]
    0:04:34 [不好的幫助者] 1.不請自來過度雞婆型
    0:04:58 2.為私慾限制對方成長型
    0:05:47 幫助者的自省時間
    0:06:38 粉絲作品投稿

    【個人網站】
    ✧Twitch直播處: https://www.twitch.tv/delucat
    ✧Facebook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DeluCatTaiwa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elucatofficial/
    ✧Twitter推特: https://twitter.com/DeluCatOfficial
    ✧Discord群組: https://discord.gg/2MRCsWS
    ►粉絲作品投稿區→ https://forms.gle/4dY3xRnWFiDH4Qxe6
    ►個人官網 / 常見問題 FAQ: https://2010delucat.wixsite.com/delucat

    【官方商品】
    ✧蝦皮購物 : https://shopee.tw/meowmi96
    ✧LINE貼圖 :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1247092/zh-Hant

    【商業合作請洽】
    (若信件未收到回覆可能是被Google系統吃掉,再麻煩私訊本專頁)
    2010delucat@gmail.com

  • 同理心過度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3-20 12:51:06

    本集主題:「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校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看懂青少年憂鬱、難相處、無法溝通背後的求救訊號」介紹

    訪問作者: 陳雪如

    內容簡介:
    第一線校園心理師,寫給青少年陪伴者的溝通指南
    3大關鍵思維×4項家長覺察×6種頭痛情境
    全面解讀青少年的求救訊號

      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就是針對青少年的攻勢,擴大守備範圍。
      一壘手解決「親子溝通」難題,二壘手掌握「親子教養」原則,
      三壘手看守「數位成癮」問題,捕手看管「情感教育」議題,
      游擊手應對「人際困擾」的強襲球,外野手則是接穩「情緒管理」的高飛球。
      ——歐陽立中,Super教師/暢銷作家

      孩子都進化成青少年了,家長當然也要跟著升級!
      出生於21世紀的小孩,他們所處的環境、即將面臨的難題,早就不同以往。
      至於他們的照顧者,在教養下一代時也比過去更加艱辛。
      在這個過度評價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好好長成完整的自己?

      本書透過網路世代家長應了解的關鍵思維、應具備的覺察,
      溫和而堅定的解決現代小孩在青春期最容易發生的問題,
      正確掌握青少年的矛盾心理,為不擅長與孩子相處的家長,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你知道嗎?青少年的暴走,其實跟嬰兒的哭鬧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一個看起來很嚇人,一個看起來無害,但他們背後在傳達同樣無助的訊息:「我很不舒服,可是我不知道怎麼表達,請幫幫我。」

      青少年照顧者在青春期孩子大暴走時,要教給孩子的,不是「脾氣好一點」或是「放尊重一點」,而是教導孩子如何控制情緒,並發展談判技巧,學習協商與溝通。

      關係是傷也是藥,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幫助孩子長成更好的自己。每一個大人都當過青少年,或許你曾經想過用同理心來應對他們,以為這是最好的教養方式。但在你試圖用經驗來指導孩子之前,請先想想現在的狀況是否與過去相同。

      本書所謂的青春期,泛指12-22歲這個階段。不要懷疑,即使是已經成年的孩子,也仍存有青春期的煩惱,延遲長大。離不開手機、人際關係失衡、家長過於忙碌疏於溝通、選擇太多看不到未來……網路世代的孩子在步入青春期時,面臨著比過往世代更加艱鉅的成長挑戰。

    作者簡介:陳雪如 Ashley
      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畢業,現為Ashley心理科學苑創辦人、企業課程講師、大專院校輔導老師。擅長領域包含協商談判、人際溝通、親密關係、親子教養、情緒調適等。

      深耕於青少年輔導十餘年,深信家庭是一個系統,家人彼此間會互相影響,提倡以正向教養的方式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期待他們能發展出足夠的心理素養,以面對未來變動快速的世界。

      專業證照:諮商心理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家長講師、NLP專業執行師、國際催眠執行師

    作者粉絲頁: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出版社粉絲頁: 親子天下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