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考研倒數70天,
港澳台考研也倒數180天了。
最近小羅也開始『定居』在圖書館了。
其實小羅自認已經很努力了。
畢竟各種成就,
如第一個進圖書館的學生、
最後一個出圖書館的學生、
單日圖書館時間超過14小時基本上都達成了,
但是看著每天追趕的...
.
大陸考研倒數70天,
港澳台考研也倒數180天了。
最近小羅也開始『定居』在圖書館了。
其實小羅自認已經很努力了。
畢竟各種成就,
如第一個進圖書館的學生、
最後一個出圖書館的學生、
單日圖書館時間超過14小時基本上都達成了,
但是看著每天追趕的進度還是會有莫名的焦慮感,
『尤其是當你看到身邊的人陸陸續續確定未來以後』。
繼上次得知我們班的班長上北京大學研究所以後,
陸續又聽聞幾個『好消息』。
『上海交大研究所』、『南京大學研究所』、
『同濟大學研究所』......
同時就職的成績也很亮眼,
各大企業均榜上有名。
但是其中最讓我意外的是:
『我們班有人進了阿里。 』
為了不想讓自己的身形在準備研究所的時候走型,
所以我規定自己晚上10:30從圖書館回來後要跑四公里。
跑步時的我很常邊聽音樂邊跟自己對話,
昨天晚上也是如此。
『如果問我有什麼夢想?
在阿里巴巴工作絕對是其中之一。
因為阿里代表的不只是金錢、社會地位,
還能有機會跟世界頂級的工程師交流,
這是翻轉人生多好的機會啊?
我反思,
讀好研究所的目的是什麼?
對於不做學術研究的我來說,
無非就是讓自己的就業起點高一點。
那現在的我,方向真的是對的嗎?』
在思緒的一陣糾纏當中,
我開始能理解為什麼每年考研究所前有這麼多人自殺。
因為最痛苦的並不是考研本身,
而是準備的過程。
當我們一天天搏命讀著書,為著夢想打拼時,
其他人卻似乎不費吹灰之力的達成了。
這種結果使人無力,
也摧殘著考研人的心志。
此時,運動軟體的提示音響起,
『慢跑,200米,開始。』
『如果你很累,用最慢的速度,但是不要用走的或是停下來。』
這句如此平凡的話卻狠狠點醒了我,
準備考試不也正是如此嗎?
再怎麼疲憊、怎麼無力,
總是要繼續跑下去的。
身旁放棄的人還不夠多嗎?
只有堅持才是勝利啊!
經歷了跑步時的腦內轟炸,
我彷彿又戰勝了自己一次,
這不是第一次,也絕對不是最後一次,
但是每次對我而言都是一次磨練、一次成長。
就像那首單曲循環了一整晚的歌裡所說的:
『把所有夢想用盡全力拉出夢中!』
最後相信學測考生也很常有這種自我懷疑的時候,
懷疑自己的目標能不能達成、努力是不是徒勞,
我想說,不管現在有多苦,
日後回首這段過程一定是美好的。
就算我最後沒有考上,
我也很慶幸自己的青春有這段考研的日子。
這種把自己逼到快缺氧卻依然快步向前的生活。
我是小羅,今天跟你聊聊考研的日子
#交大 #大學#學生#學校#笑死#方向#大學生日常#學測#上海 #108學測 #109學測 #110學測 #讀書帳號#教育#大陸大學#方向 #工作#台灣#人生 #大陸 #shanghai
同濟大學港澳台 在 莊逸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北讀
又一讀者好文。
記得當年會考,尖子aim拔尖,中上而有點人生規劃的去恒商、莊啟程,普通人aim原校升中。有一班失手的尖子或僥倖的普通人拿著4A+其實有多一條出路,當時清華北大其實歡迎香港這類中游尖子回國升學。小弟也有考慮過,可惜目光不夠遠,加上始終崇洋,浪費了青春考高考和更多青春去了阿美利堅。
如果小弟當年選擇北上,可能小庄不知道脸书是什么,会在微信朋友圈内跟大家分享呗?
*
升學無疆界
本文是給有志加入金融行業,卻條件有限的香港同學看的,不是為任何留學機構做廣告。
近期看TVB財經台早上有一個環節介紹海外留學,筆者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現在金融圈內學歷趨勢的新環境。
眾所周知那些外資大行每年請人都有target schools,學校都是大家在電視﹑電影聽到的大名,不外乎是美國Ivy Leagues﹑英國Ox-bridge﹑LSE﹑加拿大UT﹑UBC等等。至少香港三大的business schools近年也漸漸淪為第二梯隊。不過由於近年外資的大規模縮減人手,減少招聘,對於有志入行者的學歷要求愈來愈高。
這個消息對於一眾想入行,但成績平平,家庭又未必可以負擔得起海外升學的同學來說,可謂一大打擊。在此筆者想為各位同學提供一些另類選擇。
近年中資大舉進駐中環,普通話已成主流語言,國內大學的地位在香港金融界也有所提升。在筆者讀書的年代,回國內升學基本上是不被看好,而且同輩也會感覺沒有錢途。只是知道國內大學有清華﹑北大﹑复旦﹑交通,如果你知道某同學去廈門大學讀本科,或者你只會覺得他是公開考試下的loser。但是你們又知不知道,2008年在股神巴菲特年度午餐拍賣中,成功以211萬美元創了當時的歷年新高,買下跟股神共進午餐的中國基金經理趙丹陽,他的母校就是廈門大學。
在金融職場,一般來說前台(front office)人員大部份都是外國名校畢業的內地朋友,現在香港金融界主要的最大買方都是來自大陸,所以會跟內地人打交道成了關鍵。可是,香港學生在這方面是處於相對劣勢,原因很簡單,我們先不說背後他們有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很多香港學生不了解內地文化。從簡單的用詞,比如「靠不靠譜」,到飯桌上的基本禮儀,像坐位次序朝向﹑敬酒等等,有的什至連「王思聰」是誰都不知道,這樣很容易有隔閡,中資的HR會擔心你很難融入,在刷簡歷時也許已經被刷走。
另一方面,就是校友網絡。現在香港的中資老總或外資的大陸MD也許他們的兒女都在國外名校留學,可是他們自己本身大多數是從內地學校畢業,有些國內學校可能對香港人來說聽也沒聽過,可是在各位中資老總或外資的大陸MD來說是他們當年寒窗苦讀,夢寐以求的好學校,比如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同濟大學﹑廣州中山大學等等,那些學校畢業的學生在他們的心目中,絕對高過非三大。
也許你會說,大陸學生也來香港讀書啦!為什麼我要回大陸讀? 不錯,這就是exposure的分野,本質上的區別:首先大陸學生本身已經在內地土生土長,懂得內地社交文化,比如山東人,他們在飯桌上特別懂得敬酒的禮儀,這些東西在他們父母那一輩已經開始教孩子了,這些東西一個香港學生會嗎? 其實在大陸,最優秀的那一批高考學生可能首選是去美國名校,其次去清北复交,其他會去「211」﹑「985」大學(國內的 band 1大學),然後碩士時再去海外升學,因此有大部份的優秀學生考本科時還是傾向於留在內地讀一流大學。
因此現在中資的招聘中,如果你是一個香港學生但能在國內考上所謂的「211」或「985」對你應聘金融機構時,可以拉升一下「起跑線」,老總們也許覺得你的水準是跟國內一流尖子是一樣的,文化交流也搭得上。跟同類的內地學生相比,也會有面試的機會。如果你獲聘之後,也許就跟老總成了「校友」,進一步提升關係。
筆者所知道,很多中資高管,他們來到香港也是人生地不熟,最能夠凝聚力量,拓展人脈的圈子大多可以從校友開始,慢慢的就會成了一鼓力量,就跟耶魯﹑哈佛﹑牛津﹑劍橋那些校友圈子一樣,也許比他們更牢固,因為大家都是人在異地,反而更願意提拔後輩的校友。
筆者有次親身經歷,在一個會議上見到國泰君安國際的主席兼行政總裁閻峰,在他的名片背面看到他同時是清華大學香港同學會會長。因為筆者也曾經在大學時期去過清華交流,拿過結業證書,閻總聽到後也笑著說「算是校友」。我當然知道這是客套說話,而且我也不會厚顏無恥的自認是清華校友;只是這樣說了,之後的聊天氣氛變得更愉快一些。
說了半天,大家可能好奇國內一流大學容易考嗎? 哈哈! 港澳台聯招考試內容是要比國內高考容易,有簡易版高考之稱,是優惠港澳台學生的!
在此我想勉勵一眾正在努力想踏進金融圈,但是家庭出身和學習成績一般的同學,這個行業從來不缺聰明的人,而且每一輪都會有聰明人被淘汰,可是只有適應力夠強,你才能生存下去,現在中資的掘起是開始另一個新的潮流,希望大家可以把握機會,繼續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