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同事家人過世白包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同事家人過世白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同事家人過世白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同事家人過世白包產品中有4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6萬的網紅寶總監的寶之國與他的狗王子 Empire of Director Bao & Niku & Baku,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篇文章很嚴肅,可能會讓一些人看了不舒服,但我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把它看完) (這篇之前被FB說違反社群守則什麼的然後被刪除還封我一整天 我還跟他們專員講了超久) (所以大家看到這篇文章時應該是從我這邊算起的24小時 台灣時間的中午吧) (有些關鍵字我要改掉不然FB會說違反什麼守則) 前陣子...

同事家人過世白包 在 Raïssa L.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7-16 19:32:38

Hello Tomorrow.  決定離職已經好一陣子 應該有一些人已經看出來了 親近的朋友們大概也都知道我的打算 也已經和家人討論好這個決定 只是我一直還不知道怎麼開口告訴大家說這件事 想說等到我真正寄出了離職信再告訴你們  但計畫永遠都是趕不上變化的 就在我決定離職之際 今...

同事家人過世白包 在 ‣ ɪ'ᴍ 1cc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5 02:59:19

20150227 04:07 「如果你是我親戚,我希望我下面講的事情,你可以不要說出去,我只是純粹的想打日記,想把生活上遇到的事情記錄下來,我不希望因為我在網路上的發文,造成我的家人,尤其是我媽媽的困擾。」 - 20150215 這天是我24歲的生日,半夜我還在公司準備錄影前製作業,心情可能沒有這麼...

  • 同事家人過世白包 在 寶總監的寶之國與他的狗王子 Empire of Director Bao & Niku & Bak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30 13:05:35
    有 5,124 人按讚

    (這篇文章很嚴肅,可能會讓一些人看了不舒服,但我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把它看完)

    (這篇之前被FB說違反社群守則什麼的然後被刪除還封我一整天 我還跟他們專員講了超久)

    (所以大家看到這篇文章時應該是從我這邊算起的24小時 台灣時間的中午吧)

    (有些關鍵字我要改掉不然FB會說違反什麼守則)

    前陣子我寫了那幾篇關於小孩的故事之後,有條母小粉絲私訊我,她的狗前陣子過世了,她希望我能幫她畫一張圖紀念她的狗,後來她看了我寫的那幾篇文章之後,她跟我說她很憤怒,因為她是國小老師,常常遇到一些很骯髒的事情,我先貼一些我跟乾老木的對話給大家們看:

    2021.07.20 星期二

    12:15老師 你人真好 所以超心疼妳的
    12:16老師 我沒結婚,因為不想將就,也沒孩子,乾脆認妳當乾女兒好嗎?
    12:17 Bao Chen 真的喔
    12:18 Bao Chen 我都不記得我媽長什麼樣了哈哈

    12:24老師 DHL果然使命必達
    12:25老師 包裹可以寄囉
    12:25老師 我是認真的要認妳當乾女兒
    12:47 Bao Chen 喔嗚嗚嗚嗚

    13:38老師 因為我請朋友幫忙去郵局,因為不能寄,我就請他拿回家,所以要去朋友家取件。
    13:42 老師 把妳媽媽忘掉吧!你會比較快樂 你還年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除了工作和泥褲、巴褲外,我希望妳能開朗樂觀,妳那麼優秀,能當我乾女兒是我佔便宜呢!
    13:48 Bao Chen 真不好意思 讓你這麼辛苦
    13:48 Bao Chen 我早就忘記了哈哈
    13:48 Bao Chen 我只記得阿嬤

    18:28 老師 我剛剛又看了《我眼中的世界》又哭到不行,狗狗好忠心。狗狗總是溫柔的陪在你的身邊,給你最溫暖的愛。
    19:39 老師 今天是我的生日,年紀越大越沒有過生日的感覺。但不能免俗的要和愛我和我愛的人說聲「謝謝」。謝謝你們每年都記得給我祝福。

    我很開心因為收到我最喜歡的寶總監送來的生日禮物,讓我驚喜連連,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所以我的生日願望:
    第一個願望:希望新冠肺炎疫情全世界都能早日控制住,讓我們都能恢復正常的生活。

    第二個願望希望寶總監在北歐和貓狗泥褲能每天開開心心,工作、事業更上一層樓,也要好好珍惜自己、照顧自己。寶總監希望妳能成為我的乾女兒

    第三個願望要保留在心底,我會往前走,找到能養狗的房子,黑皮會為我帶來接班狗,把愛延續下去。

    對未來的期許:
    「生命中最可怕的事,不是無知。而是對無知的無知。」

    你可以不懂事,去學習把事情做到好;你也可以不懂如何待人,慢慢修正自己做一個更好的人。
    這些不懂待人處事的無知,都可以透過反省或別人的提醒來讓自己改變。

    但最可怕的,卻不是因為無知。
    而是你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對無知的無知才是無可救藥。

    「能把失敗看成祝福,苦難就只是生命裡的過場。」
    我們都害怕失敗,更擔心命運苦難的降臨。

    但人往往在失敗時,才能真正看清自己本來面目,去學習面對自己的脆弱。
    也只有在你能承認自己,不對失敗自怨自艾以後,才能明白機遇在人生中的角色,找到面對命運的勇氣。
    那麼,所有苦難的來臨,都只是長長人生裡的一個過場而已。

    「永遠都不要愛一個不愛你的人。」
    很多事情,都可以靠努力去改變。
    只有,愛情不會。

    洞察不確性的自然律則,學習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我們的心態就會慢慢趨近於完美,然後保持心中微弱的善念,練習隨順緣分與指引,慢慢往善的生命方向前進。

    19:30 老師 小寶我一直忘了和妳說,我會認妳當乾女兒,純粹是心疼妳的成長過程。我是老師常常要處理家暴或XX案件,我有責任和義務通報社會局,在臉書看到妳寫的真實故事,我就覺得我應該要保護妳。

    19:31 老師 所以妳不要認為我對妳有任何企圖
    19:31 老師 我不是詐騙集團,妳不用擔心
    19:32 老師 我有良民證
    14:49 老師 不要太累該休息就休息
    14:56 老師 我如果是妳的家人,怎麼捨得妳帶著泥褲到國外吃苦,當妳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竟然狠得下心不管你,當妳遭受禽獸、渣男欺凌的時候,他們怎麼可以冷血無情到這種地步?我一直以為妳二位姑姑很疼妳,沒想到是這般蹧蹋妳。
    我只是好心疼好捨不得。

    19:11 Bao Chen
    想問老木一個問題
    老木當國小老師
    有遇過跟我一樣被家人欺負的小孩嗎

    19:32 老師 老媽當老師看過許多可憐的孩子被家長虐待,甚至爸爸伸出狼爪XX自己的孩子。當然很多孩子一開始都不敢向老師求救,因為會被威脅,回家會被虐待的更嚴重。

    每一學期我們學校都會有學校日,我都希望可以請家長到學校與我聊一聊孩子的生活、學校狀況。如果老師是接一、三、五年級是關鍵,班導師一次會帶2年,我教學都快30年了,什麼形形色色的家長沒碰過,我們稱為恐龍家長。

    每一次當我發現孩子行為舉止不正常時,通常我會通報輔導室,我們有專責的老師會負責安撫孩子,而身為導師的我就利用下班時間去家訪,收集資料,必要時帶著警察同行,只要有孩子被不當體罰、或家長有言語、肢體暴力,孩子會由社會局介入,安排寄養家庭。

    我處理過很多這種骯髒的事情,也因心疼孩子和家長大打出手,所以我對那些受傷害無論心理還是生理的傷害都非常心疼。我也被家長吿過,我也沒在怕,只有幫助孩子逃離魔掌才是我的使命。

    19:41 Bao Chen
    老木真是個好老師
    我小時候的老師都沒幫過我
    如果那時遇到妳就好了
    我現在長大了不用擔心哈哈

    19:41 老師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有X癮的爸爸,強迫他女兒XX,然後再對她做出骯髒的事。他很機靈,在作業本上寫紙條告訴我,我立刻把她叫過來詢問,她的身體被衣服蓋住的地方都是針孔,我們帶她去驗尿,才知道是安XXX命,他必須進勒戒所,警方開收索票到他家把她爸爸逮捕歸案,她爸爸還涉嫌販X被判無期徒刑。小女兒遇到很棒的認養人,從此有不一樣的人生。

    09:00 Bao Chen 我要把你跟學生家長打架的事跡寫上去
    09:00 Bao Chen 超猛的

    09:01 老師 那妳要記得寫家長被我打到流鼻血
    09:02 老師 還有猛踢他胯下

    09:02 Bao Chen 超猛的幹
    09:02 Bao Chen 多講一點
    09:02 Bao Chen 然後講一下為什麼家長被你揍

    09:15 老師

    那個北爛家長從小孩一年級開始XX他女兒,還威脅女兒不准講,否則下場更慘。

    我是發現這位小女孩那時已經三年級了,剛開學她總是一個人沒有朋友和她玩,每天都自己一個人,有一天我沒課就帶她去麥當勞,開始和她聊天,因為記錄卡上她是單親和爸爸住,媽媽生病在她五歲時病逝。

    我當初以為孩子內向,後來慢慢打開她的心防,她才和我說爸爸會對她做一些不舒服的事,我問她是什麼?

    她說爸爸會要她把衣服脫掉,要她做一些很骯髒的事,聽到此一把無名火上身,我帶她去醫院驗傷、通報學校、社會局、然後報警。在警察局裡我動手了,這個禽獸我拿把XX要X他XX,被警察擋下,但警察把我打他的過程當作沒看到,也是默許我揍這個禽獸不如的敗累。

    09:20 老師 孩子需要長期的輔導,她被社會局安排住到寄養家庭,學校有輔導老師和我的關照,她才開始慢慢敢和小朋友一起玩,我很心疼她也常常帶她回家吃飯,買很多娃娃給她、陪著她。現在這個女孩已經長大了,脫離原生家庭,成為孝順寄養父母的孩子,每年教師節都會打電話給我,有時候還會回來看我,是個貼心的女孩。

    09:23 老師 她說要不是老師接住她,讓她不被漩渦捲進黑洞,把她安置在光亮與溫暖的所在,她很可能會自我毀滅。

    09:29 老師 身為老師,就要有承擔的勇氣,勇敢、自信、慷慨,在必要時願意接住墜落的人。我相信還有許多孩子,都是踏著破碎的自己,慢慢長大的。都是靠著荒涼人世間,偶然相遇的溫情與善意,勇敢走過來的。

    09:36 老師 老木很少在臉書發文,但我會到妳的粉絲團看妳的分享,偶爾留個言。

    以下是乾老木想寫給大家看的:

    知道孩子被XX,家長可能會有許多情緒,像是震驚、生氣、難過、羞愧、覺得是自己的錯、覺得自己沒有保護好孩子......等等。

    而當施虐者是家族裡的人、自己的兄弟姊妹、或甚至是自己的另一半,這可能讓家長更無法接受──你可能會擔心別人會怎麼評論你 (像是「自己的老公竟然XX女兒,這個媽媽一定有問題」),你可能會覺得整個家就要崩毀了、你可能會擔心你的另一半離開後家計誰來擔當、你可能會擔心街訪鄰居聽到後會怎麼看待你、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個很糟糕的家長、你可能會擔心自己和孩子的生命安全、你可能覺得羞愧、尷尬、丟臉、生氣......

    當人在承受巨大情緒之下,其中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否認」──所以你選擇不相信孩子說的話、你選擇決定孩子是在說謊、你選擇相信「什麼事情都沒發生,日子就像以前一樣好好的過」,所以你責罵孩子,告訴孩子不要亂講話,告誡孩子以後不可以再講這種話──因為這樣對你最輕鬆,你不用去承擔那些情緒以及生活上的劇烈轉變。

    但是孩子受到的傷害還是一直在持續,孩子承受著害怕、恐懼、生氣、難過、羞愧......等等情緒,孩子持續被施虐者傷害,孩子感到痛苦與無助。

    當發生兒童X侵害時,家長做的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帶來痛苦與改變。但如果家長選擇否認、不作為,這對孩子會造成非常大的身心傷害。要面對兒童X侵很不容易,尤其當施虐者又是自己的親人或是另一半。請打電話報警、連絡相關兒福機構尋求協助、尋求心理治療、找你的朋友、信任的親人或是同事幫忙。

    你能夠保護孩子,終止孩子被傷害。

    在學校我和小朋友在課堂上直接互動,小朋友像一塊海綿不停的吸取我教給他們的觀念,透過身教、言教、生命教育學習單,我可以知道小朋友能以更溫柔的靈魂重新看待流浪動物的議題,並能持續付出行動和關心。

    愛護動物的觀念如此難以傳遞 ,我想一部份原因是由於多數人對於愛護動物的感受感到陌生, 在不熟悉的情況下, 就更少學習愛護動物、尊重生命的應對之道。 要學會尊重生命先從愛做起 ,愛無比可貴, 人的心若保有愛, 就能保有體諒、 溫柔、 憐憫與付出。

    愛使人的心宛如置身天堂, 即使環境壓迫 、悲傷、 沉重, 還是相信生命的美好, 願意在心中開出花朵 ,讓人聞到花的芬芳。 愛, 並不是一味的期盼別人的付出關心, 愛包括能夠愛自己 ,愛周圍的人 ,愛需要關懷的動物 。許多人視愛為虛空 、荒蕪、 傻 ,不只是因為未體會過愛, 甚至也沒有愛過自己, 在愛中活過的人 ,便會知道愛的面貌, 愛的力量。

    台灣的生命教育無法落實,最大的原因就是事不關己的冷漠,光是有富有教育熱沉願意花時間花心血用心教生命教育的老師還是很難溶化千年寒冰。

    但即使如此我還是希望能感染身邊的朋友,都能從心深處,愛對你忠心耿耿的毛孩,為他們結紮、不棄養、不買賣、不虐待。希望大朋友和小朋友,能以更溫柔的靈魂重新看待流浪動物的議題,之後能持續伸出援手付出努力和關心。

    以上是我的乾老木打的一大串。

    她是跟我阿嬤一樣介於巨蟹和獅子交界的巨蟹座,充滿正義感,我記得阿嬤中風失智前,有次我跟阿嬤去傳統市場買菜,我推菜籃車然後阿嬤走在前面,結果我們在賣雞蛋的地方看到一個中年人在偷雞蛋,還把蛋不停塞口袋,賣的人是一個阿婆很老了,阿嬤當下超憤怒大吼:你在衝殺!!

    然後中年人就嚇一大跳,趕快把雞蛋放回去然後逃跑,那個阿婆還一直跟阿嬤說謝謝。

    阿嬤以前中午常常去吃自助餐,那時有個街友沒東西吃,阿嬤也常常請他吃飯,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應該要多一些像阿嬤和我的乾老木一樣的人。

    這篇文章很長,在我看來,很小的小孩就跟動物一樣,他們不會保護自己,所以有能力的人才更應該保護他們,總之,謝謝看完的你們,真的很感謝。

  • 同事家人過世白包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02 09:29:57
    有 817 人按讚

    #打一劑隔離採檢的心理疫苗 #如何應對隔離引發的情緒
    本文章由 黃天豪 心理師 / 撰文 林長揚 / 製圖
    ​.
     疫情指揮中心在5/25宣布三級警戒要延長到6/14;緊接著在5/26,單日死亡率來到11人新高,累計本土病例逼近5000。我相信,病毒一旦進入社區,就回不去了;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開始做更多準備。如同身在加拿大的賴孟泉醫師所說:「這不是三級四級到五月底或更久的問題。這會是整個2021甚至進入2022的議題。我們需要把目光放到一個不同的未來,而非幻想回到過往的正常。」​
    .​
     與此同時,也陸續看到許多人分享自身因為接觸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的經歷。無論PCR結果是陰是陽,那些過程呈現出「校正回歸」背後的實際場景。也許看著「校正回歸」,還可以覺得那只是數字;但是當發生在自己身邊,那就是切膚的真實。​
    ​.
     然而,少有人提及如何因應這些過程中的心理衝擊。成功的心理準備在於「凡事儘量往好處想,同時仍有一小部份做最壞的打算」;這就好比先打一支「心理疫苗」,讓我們在遭遇這些情緒衝擊時,可以獲得「心理抗體」,安穩度過。​
    ​.
     所以,這篇文章想談談:某天得知自己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與「採檢」時,我們可能 #有什麼情緒反應,又可以 #如何因應。​
    ​.
    〈#恐懼〉​
    ​.
     最近和一個因家人採檢(偽)陽性、被隔離兩天三採的朋友談過話。​
    ​.
     他是醫事人員,有三個孩子,太太肚子裡還有第四個。當時,幾個孩子輪流出現上呼吸道症狀與發燒,加上他曾到過風險區域;於是幾天之間,他很警覺地分別帶出現症狀的孩子前往急診兩次。後來接到通知結果:他是陰性,但大兒子竟是陽性。於是,在接到衛生局電話的十幾分鐘後,老婆陪著大兒子坐上救護車先前往醫院;而他趕忙隨意收拾三大包行李,準備帶著兩個小的,再坐另一台救護車到醫院急診篩檢,也預備接受可能的住院隔離。​
    ​.
     當時,他腦中滿滿的想法都是「怎麼辦?」​
    ​.
     「孩子怎麼辦?他們都是高風險⋯⋯」「誰要陪孩子進去隔離?」「老婆懷孕了,怎麼照顧小的?」「可是現在沒有其他人可以來幫忙⋯⋯」「同事怎麼辦?」「隔離要準備什麼?」「要帶牙刷嗎?」「最近接觸過的病人怎麼辦?他們大多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
    ​.
     每想到一個「怎麼辦」,他的心就不停沈下去;但有些部分,甚至是連想都不敢想下去。​
    ​.
     另一個寫下經歷的朋友是位臨床心理師。她接到通知,某天會談的某位個案確診。「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很不確定當天對方是否有拉下口罩,在這之前我已經和孩子在家宅了一個禮拜,若我是無症狀帶原怎麼辦,心理很不安。」​
    ​.
     這陣子,有年輕且無慢性病史的確診者猝死,讓「隱形缺氧」的話題浮上檯面。這也讓許多年輕的學子惶惶不安、蠢蠢欲動,真的開始感到害怕。​
    ​.
     「恐懼」,是人們在此刻第一個可能會出現的強烈情緒。我們感受到生死的威脅逼近,想要戰鬥(如果有對手的話)或逃跑(如果逃得掉的話),若打不過、逃不走,還可能進入凍結癱瘓。​
    ​.
     「恐懼」,是為了提醒我們威脅有多靠近,提醒我們每日如常的生活其實可能是一種幻想。適當的恐懼,讓我們得以正視風險的存在、做出未雨綢繆的準備。​
    ​.
    〈#自責〉​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活在社群中。當想到自己可能影響到的其他人,會有另一種強烈的情緒出現:「自責」。​
    ​.
     談到自責,不由得讓我想起SARS當年,好友兼同事心怡發燒疑似染疫,被居家隔離的經過。​
    ​.
     當時,我們都在台大醫院實習。她在神經科,我和另一個同學勝翔在家醫科。疫情初起,人心惶惶;SARS是新的敵人,無人熟悉;學校對於是否要召回實習生,意見分歧。我們雖然會盡量避免在大樓間移動(當天只待在舊館做門診業務,或只待在新館做病房業務),但同學間仍忍不住抱團取暖、互相打氣。​
    ​.
     就是這個忍不住,讓我們三人在某天中午一起吃了飯。而後當天傍晚,心怡發燒了。​
    ​.
     她說,當時的她,其實沒有太多害怕,但想到我和勝翔,心中滿滿自責,反覆想著會不會因此害到我們。當打電話告知我們的時候,想要強顏歡笑,卻笑中帶淚。​
    ​.
     作家 陳茻 最近也寫下一篇經歷,提到「第一時間想起妻小家人,而後馬上又想起我的學生。我開始回憶我上課的時候有沒有把口罩戴好。有吧,我有好好消毒吧,我如何如何。但無論如何去想,總有一股不理性的自責情緒緩緩升起。」​
    ​.
     「自責」,不是犯錯的人才會有的情緒。當此之時,即使每天小心翼翼帶著口罩、噴酒精消毒的人,也無法百分之百確認自己不會被傳染。如果已經萬般小心,卻還是確診、更感染身邊最愛的親友,那樣的自責,其實比什麼都更龐大。​
    ​.
     「自責」,讓我們感受到對身邊他者的強烈責任,讓我們真的看見他人的存在、把他人安危放在心上。適當的自責,其實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讓我們對他人多一些慈悲與利他。​
    ​.​
    〈#無助〉​
    ​.
     回到第一個故事中的朋友。當他去到急診,又是另一個挑戰。雖然在路上福至心靈,趕忙跟小朋友說了要「讓棉花棒到鼻孔裡探險」的故事,但實際上來到急診,篩檢的不舒服仍然是小朋友難以忍受的。於是,他一手抱著四歲多正在大哭的老二,試圖控制他被採檢;另一手還得壓著一歲多、採檢完也在大哭還掛著鼻血的老么。而三袋行李,身邊沒人敢幫忙、又怕地板髒,該放還是掛在身上?那模樣,說多狼狽有多狼狽。​
    ​.
     沒有人能告訴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能回答他腦中那堆「怎麼辦」的問題。我幫他命名出當時那種強烈的感覺,其實不是恐懼,更多是「無助」。​
    ​.
     陳茻也寫到:「有太多事我需要弄清楚了。我到底何時要被隔離?如果我確診,那妻子孩子該如何安置?孩子只有兩個月,有社工會接手嗎?我需要去篩檢嗎?有防疫專車會來嗎?什麼條件符合才會被匡列?沒有答案,只有不斷重複的台詞:『我們不清楚』『要等疫調單位』『要醫生判斷』電話那頭的聲音聽起來很茫然,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生氣,我知道他也無助。」​
    ​.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實驗者讓狗待在籠子裡,每當警示燈亮起,地板就通電。通電時,狗可以跳過小柵欄,逃到沒有電的另半邊籠子裡。很快地,狗兒就學會「看到警示燈就跳到另一邊」。不過,心理學家後來做了壞心的版本:即使逃到另半邊籠子,地板還是有電。於是很快地,狗兒又學會了:「做什麼都沒用」;當警示燈亮起,牠會趴在地板上,縮起身體,等待電流過去。最後,即使把牠放回正常的、逃得掉的籠子,牠也仍舊會縮在地板等待,放棄得以不被電的機會。​
    ​.
     「無助」,正是當我們認為「做什麼都沒用」時,心中最強烈的感受。我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或覺得自己嘗試了所有的努力,仍無法改變困境。這樣的感受,甚至可能讓我們看不見環境的改變與機會的出現。​
    ​.
     「無助」,其實也是一種保存能量的方式,讓我們在真正無望的情境中,不浪費多餘的體力、腦力與心力。適當的無助,也可能讓我們願意放下尊嚴,開口尋求幫助,從而創造出過去未曾接觸到的資源。​
    ​.​
    〈#委屈〉​
    ​.
     台北市議員林亮君,前陣子也被隔離採檢。她的臉書貼文有這麼一段:「同仁打電話給民眾,說由於我們辦公室有確診者,某日您前來服務處也將會被匡列,希望您要自主管理到某日,沒想到電話那頭是一陣狂罵『垃圾,你們都是垃圾!會害我得病不能出門』,也有民眾對我的確診同仁指指點點說一些十分難堪的話語。我實在很生氣,也十分心疼。」​
    ​.
     前面那位帶著兩個孩子前往急診的朋友,也描述當他坐上救護車時,聽見鄰居用力關門、大聲耳語的聲音。後來他身邊謠言四起,甚至有來自其他縣市的朋友傳訊詢問,聽說有人確診云云(渾然不知他正是謠言的中心,而且其實他沒有確診)。沒錯,當疑似確診或確診時,可能會遇到最殘酷的人性:排斥。​
    ​.
     中古世紀,歐洲蔓延著痲瘋病;高度的傳染性,讓世人極度恐懼。為了擺脫威脅,開始有人把病人放在船上,漂流遠方,史稱「愚人船」。於是,這些被排斥的異己之聲,再也沒有人願意聆聽。林亮君那種生氣與心疼的感覺,其實是一種「委屈」。​
    ​.
     「委屈」是當我們自認沒有做錯什麼,卻被誤解、錯待、冤枉,卻無從辯解、無人聆聽、無法靠近時的痛苦感受。委屈的人覺得自己明明不是故意(染疫)的,卻感覺自己被(社會)放逐了。​
    ​.
     「委屈」的人常常會生氣,因為我們心裡有滿滿壓抑的感覺想要釋放。委屈讓我們想要用力伸展、用力表達出自己。適當的委屈,其實讓我們更有勇氣挺身而出,矯正我們心中的錯誤。​
    ​.​
     「恐懼」、「自責」、「無助」、「委屈」,正是當人們接受到可能要「隔離篩檢」的通知時,可能會產生的初級情緒反應。至於後續最常出現的「憤怒」反應,可以參考先前另一篇「#息怒靜心 心法」。​
    ​.​
     現在,你已經看過四種不同情緒的故事。如果可以,接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照著以下的步驟做。​
    ​.​
    —— #模擬Simulation ​——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將自己帶入上述的場景,體會那樣的心情。​
    ​.
     如果這些故事真的難以帶入,也可以回想一個「可比擬的經驗」。​
    ​.
     什麼是可比擬的經驗?例如孩子雖然無法真正理解失去摯愛的傷痛,但也許可以想像心愛的狗狗過世,或是最愛的糖果紙被丟掉。這種「失落」的經驗看似天差地遠,但是仍然算是某種「可比擬」的失落經驗。​
    ​.
     因此,我們也可以分別想像一個可比擬「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人生經驗,並且體會這段回憶帶給我們的身體感覺、想法與情緒感受。​
    ​.
     這些引發出的情緒,就是「心理抗原」。​
    ​.​
    —— #喚醒Evoc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回想一下:當時的自己,是怎麼度過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如何超越當時的恐懼、自責、無助、委屈,來到這裡的?運用了什麼資源?得到了什麼幫助?創造了什麼樣的結局?學到了什麼經驗?得到了什麼成長?​
    ​.
     其實,我們的生命中,早有許多成功因應的經驗;只是在情緒高張的時刻,那些內在的資源會被我們「忘記」。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需要學會全新的能力,而是需要辨識出這是我們已經完成的挑戰,將我們的舊能力重新組裝起來。​
    ​.
     因此,我們要找出這些能力,並且好好體會當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因為我們其實已經做到過)時,心中升起的自信與能力感。​
    ​.
     這種被喚起的自信,就是「心理抗體」。​
    ​.
    ​—— #鞏固Consolid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把過去曾經成功轉化困境的自信,融入現在的場景。想像自己今天忽然得知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知道自己可能會出現「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情緒。然後——準備好面對它!相信自己可以度過、也知道自己可以度過,更知道這些情緒不會擊垮自己。接著引導自己想像,在那樣的時刻,自己正專注在接下來應該採取的適切行動中。​
    ​.
     我們仍然可以有情緒,然而我們得以讓情緒留在「適當的程度」,並且帶給我們最大的幫助。​
    ​.
     現在,當完成以上「SEC」步驟後,再做一個深呼吸,感謝自己花時間看了這篇文章,做了練習,帶給自己力量。​
    ​.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簡單的「SEC」步驟中,為自己秒打一劑「心理疫苗」。果若事件發生(我們每個人現在真的必須要把這樣的可能性放在心中),便能有足夠的心理抗體應對;同時,因為這樣的心理疫苗,也讓此刻的自己更加謹慎: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的社交與移動。​
    ​.
     甚至,也可能幫助我們彼此,獲得群體的心理免疫,讓我們的社群,變得更強壯。​
    ​.
     因為,我們真的同島一命。
    .
    --
    .
    📒延伸資訊:
    .
    ◼️ 文章中提到的陳茻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 文章中提到的林亮君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天豪與長揚之前製作的息怒靜心五步驟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1263768678590
    .
    ◼️心理師想跟你說製作的的隔離心理學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0524175419216
    .
    ◼️台大心理系陳淑惠老師翻譯的家長/照顧者協助家庭因應COVID-19疫情指南
    https://www.facebook.com/suehuei.chen/posts/4683708274989717

  • 同事家人過世白包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05 07:30:00
    有 36 人按讚

    【重大意外發生,別忽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台鐵太魯閣號110年4月2日發生出軌事故造成嚴重死傷,台鐵機務處處長陳詩本表示,據調查袁淳修煞車時是奮力重拉煞車4秒,並且堅持用生命拯救乘客,直到撞擊失去生命為止,(4/5)袁淳修骨灰乘坐專用列車前往台中,而袁淳修同事、長官也自發於樹林站「交班」除向袁淳修喊話任務已結束,也全體列隊敬禮,而專車及現場行經列車也鳴笛致意[1]。
      
    本起事故造成50人死亡和216人輕重傷,為1948年臺灣鐵路管理局成立以來最嚴重的鐵路死傷事故[2]。太魯閣號的倖存者在社群媒體上寫到:
      
    有很多悲傷、遺憾、但看見更多的是感恩。
    我們是第一時間逃出車外的第三節車廂。
      
    看見
    好不容易打開門時,大家沒有爭先恐後,而是手把手地扶持身旁的人。
     
    看見
    兩位健壯的男孩立刻主動跳下去在門口接應大家下車。
     
    看見
    位在第一車廂的列車長幫助其他人脫身出來後,繼續幫忙大家疏散、幫忙我們提行李走過鐵軌,再折回現場協助救災。
     
    看見
    第一批來到的救難人員急火火地衝向山洞,因為太焦急還一度跌在鐵軌旁。
     
    聽見
    年輕救難員一邊動作、一邊手抖個不停,一旁老練的救難員對他說「不要想太多、盡全力救就好。」
     
    看見
    現場警消人員忙碌地安排救難動線、安排獲救人員爬到上方清水休憩站等候,仍然不忘溫和且親切地回應每個人的狀況。
     
    看見
    獲救的人沒有抱怨或躁動,而是互相詢問傷勢、分配補給的水和食物。
     
    感謝為乘客犧牲自己的兩位駕駛員,
    相信他們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仍努力地煞車,車子才停下來。
    願主親自安慰他們的家人。以及所有罹難的家屬和每個關心我們的朋友們[3]
     
    ■Care the Carer(關心照顧者的健康)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張自強主任」表示,台鐵太魯閣號發生嚴重出軌意外,事故傷者與救災人員連日接收負面訊息可能出現罪惡感、情緒不穩及殘酷景象不斷湧現等症狀,呼籲應重視「Care the Carer(關心照顧者的健康)」,確保救難者身心健康。
     
    張自強主任指出,面對連日處理重大事故,無論直接或間接投入救災或醫療復健工作者,都可能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包括感到身心疲憊(日以繼夜搜救與協助)、罪惡感(為何沒有及時把他們救出)、心情憂鬱(每天看到悲傷的景象)、無助(明明救出但無法救活)、情緒不穩(壓力與疲憊造成)等,且緊急救護、搜救或傷亡者家屬崩潰等殘酷景象會不由自主出現在腦海中,導致心理健康失調等現象[4]。
     
    ■不只罹難家屬、一線人員,一般民眾也會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工系吳書昀教授」指出,重大災難發生後,經歷事件人員因直接面對傷痛,身心受影響程度強烈;一般民眾雖沒直接經歷卻可能因新聞事件勾起創傷記憶,或因災害故事、畫面不斷重播導致心情低落、焦慮不安等身心狀況,專家呼籲要多留意身邊親友情緒,必要時應尋求專業醫療[5]。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治療與預防(醫師完整說明):人生總是有許多意外,經歷過或大或小的創傷後,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走出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幸運,許多人在經歷創傷後,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長期承受失眠、惡夢、嚴重焦慮…等症狀。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個案,常會因為否認或害怕再度體驗創傷,因此逃避就醫,身為醫療人員,這就是我們最擔心的事。我們只有在更加了解這個疾病後,才能對自己,以及旁人的心理健康,有更多的關注與同理,讓更多人能夠順利走過生命中陰暗的幽谷。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什麼?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多數是因為直接經歷,或親眼目睹駭人的事件所引發。常見的創傷事件包含瀕臨死亡的威脅,例如綁架、兇殺、戰爭、天然或人為災難、嚴重的身體傷害、虐待或性暴力等。
     
    甚至這些創傷,不一定要是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的,有時光是「得知」親密的家人或朋友遭受創傷事件,都有可能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後群,導致回憶、惡夢、嚴重焦慮,以及無法控制地想起創傷事件。
     
    根據終生盛行率的研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並不少見,平均來說,遭受創傷後有9.2% 的受創民眾曾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在性侵、戰爭、監禁和屠殺的倖存者,則有高達33%~50% 的盛行率。
     
    經歷重大創傷事件,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痛苦的,短時間內出現回憶、噩夢、嚴重焦慮、回想起創傷事件…等狀況,其實是人之常情。但隨著時間經過,與良好的自我照護,多數人最終能夠恢復。然而如果這些症狀持續惡化,持續了幾個月甚至幾年,並且干擾了日常的工作與社會功能,就很有可能是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後群(PTSD)」。
     
    ■影響 PTSD 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為「危險因子」與「復原因子」兩類
    不是每個人經歷過創傷事件後,都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實際上,大部分的人並不會發展成這個疾病。一個人是否會發展成 PTSD,其實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的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
     
    危險因子是會讓一個人「較容易」發展成 PTSD;相反的,復原因子則是能夠「減少發展成 PTSD 的風險」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危險因子:
    ▶經歷過創傷事件或極端危險的事件
    ▶遭受傷害
    ▶目睹他人遭受傷害或死亡
    ▶童年創傷
    ▶感受恐怖、無助或極端害怕
    ▶創傷事件後社會支持不足或缺乏
    ▶事件後面臨極端壓力,例如失去親密的家庭成員、感到痛苦與受傷、失去工作或居所
    ▶曾經有精神疾病病史或藥物濫用紀錄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復原因子:
    ▶尋求他人支持,例如朋友與家人
    ▶創傷事件後尋找支持團體
    ▶肯定自己面對危險的行動
    ▶準備正向處理策略在或在創傷事件過後從中學習
    ▶感到恐懼時同時有能力有效應變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有哪些?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部分症狀,通常在事件後三個月內會開始產生,症狀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創傷經驗再體驗:
    在創傷事件過去後,個案可能會透過做惡夢,夢見同樣事件發生,或者在白天突然回憶起創傷事件,再度感受到受創的感覺。
     
    ▶過度警覺:
    經歷過創傷事件後,有些個案會持續處在警戒狀態。
     
    ▶逃避及麻木:
    許多人會選擇避免回憶或接觸可能引發創傷事件回憶的人、事、時、地、物。
     
    ▶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負向認知及情緒:
    聯想障礙、對創傷事件認知扭曲而責怪自我或他人、情緒低潮、疏離他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要如何治療?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需要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提供個別化的治療規劃。常見的治療方法可分為「心理治療(含特殊治療)」與「藥物治療」。
     
    ■面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進行壓力管理,適度放鬆身心
    長期承受壓力是 PTSD 的危險因子,對於這點,我們可以透過壓力管理,培養抗壓性,增加適應能力。
     
    像是進行時間管理、放鬆練習、冥想,培養規律休閒與運動的習慣,讓心情放鬆才能夠思慮清晰地解決煩惱。另外也可以透過填寫自我覺察量表,例如心情溫度計、事件衝擊量表,了解自己或關心周遭的人。
     
    ▶給予個案實質支持與陪伴
    如果家人剛經歷過嚴重的創傷事件,給予足夠的情緒支持、實質的陪伴與傾聽就是最簡單也最好的幫助。
     
    ▶媒體自律,減少過度報導社會重大創傷事件
    媒體的自律,也是一個重點。社會新聞上的意外、強暴、綁架、兇殺或暴力攻擊事件,其實也屬於創傷事件,可能增加民眾發展成 PTSD 的風險。如果媒體可以不要刻意強調、渲染恐懼,對整體社會來說,也是另一個預防 PTSD 的重要努力方向[6]。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關懷彼此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黃雅羚理事長」也呼籲,民眾可以多關照自己與身邊親友的情緒反應。
     
    ▶多關照情緒反應
    黃雅羚理事長提到,當日常生活的安全、平穩因為事件此時這麼有即視感與威脅感,難免都會在接觸相關訊息、搭乘交通工具時有過度敏感的反應出現,像是:悲傷、低落、氣憤、恐慌…等情緒,其實都是在非常時期下,可以理解也很正常的反應。
     
    ▶減少情緒刺激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羅惠群副理事長」說明,如果民眾發現到自己在連假期間,甚至是回到平常生活與工作崗位後,仍然會不斷反覆地想滑開手機、打看電視接收相關訊息,還有許多新聞畫面在腦中盤旋不去,低迷或激動的情緒久踞心頭,這些都提醒著需要稍稍遠離一下這些訊息,過度的訊息暴露有可能超出了我們的身心負荷。
     
    ▶允許、放慢、陪伴、轉移、活動
    羅惠群副理事長解釋,如果真的自己或身邊親友有上述反應,最要緊的是「允許」自己與他人呈現/表達上述情緒。再者是「放慢」地給予回應,也許不急著給予建議,反而用行動予以「陪伴」會是最適當的支持方式,民眾可以漸漸地把這段時間的注意力從事件、新聞畫面「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如果可以的話,再陪著親友到戶外「活動」透透氣,與其他親友相聚、連結,若能有些肢體上的擁抱與安撫,更能給予即時的支持與同在感[7]。
     
    ■若連續1個月有悲傷、焦慮、憂鬱等症狀應速就醫
    「台灣憂鬱症防治學會張家銘理事長」建議,第一線人員內心應常保持「心理急救」狀態,以防創傷壓力症,且不論救災或倖存者接下來若連續1個月有悲傷、焦慮、憂鬱等症狀應速就醫。
     
    張家銘說,對於老人、小孩及原本就有嚴重身心障礙或創傷經驗者,一定要特別關心注意,他們相對容易被忽略或較為脆弱,從過往經驗於災難中有親人過世、身體受傷、家園及財物受損者,甚至那些不顧危險、沒有休息的救難人員都是創傷後壓力症的高危險族群,應該是優先被關注且幫他們加油打氣。
     
    張家銘提醒,若倖存者或救難人員於事件發生後1個月,內心仍持續有痛苦、哭泣、悲傷、害怕、憤恨、驚嚇、夢魘、失眠、焦慮、憂鬱、易怒、緊張等症狀,甚至產生與災難相關的精神疾病如創傷後壓力症、憂鬱症,焦慮症或恐慌症等,應速接受精神或心理治療,避免症狀持續或更為惡化[8]。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udn.com 聯合新聞網)太魯閣號殉職司機袁淳修「任務完成了」!台鐵同事敬禮交班:https://bit.ly/3cXWBP8
     
    ∎[2] 維基百科「2021年太魯閣號列車出軌事故」:https://bit.ly/31RTG3Z
     
    ∎[3]
    (udn.com 聯合新聞網)太魯閣司機員生命倒數仍踩煞車救乘客 同事送最後一程:https://bit.ly/3fSBXBF
    Rae Cherry - 作為這次408太魯閣號的倖存者,有很多悲傷、遺憾、但看見更多的是感恩。:https://bit.ly/3uuHHG0
     
    ∎[4](自由時報)救護人員出現罪惡感、情緒不穩,職能治療師籲重視「Care the Carer」:https://bit.ly/3cUjP8t
     
    ∎[5] @[186593071836:274: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整天看災害報導,一般民眾也恐引發創傷反應」:https://bit.ly/3cZ61cV
     
    ∎[6](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治療與預防,醫師完整說明」:https://bit.ly/3sZKJ4p
     
    ∎[7](健康醫療網)「太魯閣號出軌事件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關懷彼此」:https://bit.ly/3rUGh5H
     
    ∎[8](蘋果新聞網)【台鐵出軌】倖存者、救難員小心創傷壓力 專家:連續1個月悲傷焦慮應就醫:https://bit.ly/3fQEP1T
     
    ➤➤照片
    ∎(ETtoday新聞雲 / 雲論 / 心理師的歡樂之旅)「台鐵出軌》第一線人員正承受著巨大傷痛!降低PTSD傷害你我可以如此陪伴」: https://bit.ly/2Q9oFWs
    ∎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救災人員PTSD」:https://bit.ly/3cZ4XWI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藥物濫用對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7-1/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國民健康署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台鐵太魯閣號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諮商心理師公會 /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 衛生福利部 /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