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Delta的正確態度,接連在英國美國出現
這禮拜美國最大的新聞,就是在昨天FDA專家今天開會討論 #第三劑
投票結果認為高風險群可以接種第三劑,#但是一般大眾尚不需要。
待下周9/22-23 美國CDC會再開會給出詳細的guideline
美國定義的高風險族群如以下:
1️⃣高風險- 65歲...
面對Delta的正確態度,接連在英國美國出現
這禮拜美國最大的新聞,就是在昨天FDA專家今天開會討論 #第三劑
投票結果認為高風險群可以接種第三劑,#但是一般大眾尚不需要。
待下周9/22-23 美國CDC會再開會給出詳細的guideline
美國定義的高風險族群如以下:
1️⃣高風險- 65歲以上
2️⃣有特定慢性病(指免疫功能低下者)
3️⃣第一線醫護
📌不過目前的資料都是輝瑞而已
所以可能只會開放前兩劑打輝瑞的人接種第三劑
莫德納有跟FDA提出要第三加強劑的 EUA,
但是FDA還沒決定什麼時候開會討論莫德納
雖然FDA這結果,被視為大打拜登政府的臉
不過政治如何是其次
這是要我們重新審視科學態度解決問題的必要。
從此刻開始,疫苗的角色定位為 #防止重症
因為Delta 變異株的傳播、
完整接種完疫苗卻又確診陽性的人數增加
我們可能需要重新了解一下疫苗的帶給我們的保護,免得期待被實驗表面數據所誤導
📌 例如,輝瑞/BNT疫苗大約 44,000 人的研究中
170 人出現了具有至少一種受感染的Covid症狀。
其中,只有 8 人接種了疫苗,而 162 人接受了安慰劑。
95% 的效力是從這個比率得出的。
📌 但是來自以色列政府的數據顯示,在 6 月 20 日至 7 月 27 日期間,輝瑞在降低感染風險方面的有效率為39%,在降低有症狀疾病風險方面的效果為 40% ,
在此期間,Delta 是主要毒株。
該疫苗在同一時期預防嚴重疾病的效果為 91%。
📌 美國8月27日公布在CDC官網一份評估療養院第三劑的預印本也表示
美國在疫苗接種的早期(2021 年 3 月至 5 月),兩劑 mRNA 疫苗對療養院病人的感染有 74.7% 的保護力。在 2021 年 6 月至 7 月期間,當Delta占主導地位時,效果顯著下降至 53.1%。
✒️ 當研究人員使用“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一詞時
他們是在描述疫苗在理想的、嚴格控制的條件(例如臨床試驗)下的表現。
而疫苗效果(vaccine effectiveness)則是指疫苗在現實世界(real world)中的表現
是指當時人們在沒有相同控制措施的情況下過著正常的生活。
上述兩著最大的差異是
我們印象中文獻那些mRNA疫苗有九成保護力、AZ疫苗有七成保護力
指的是它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
這可能還搭配實驗的規定,每個受試者還戴著口罩待在家裡和避免大型聚會
而但是現實世界複雜得多
除了新增加病毒變異的因素
你知道,現實世界有點混亂。並非每個人都在確切的時間間隔內接種疫苗。
並非每個人都具有相同類型的免疫系統,
許多地方發生的行為也不一致,也有不同種類的聚會活動。
這就是為什麼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通常高於疫苗效果(vaccine effiveness)的原因。
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預防感染的有效性降低
但諸多研究仍然表明疫苗可以繼續預防嚴重疾病和死亡。
--
之前在英國第三劑標準出爐時,我說過未來篩檢會是需要大量製造提供的時代。
除了FDA剛通過投票不贊成第三劑在大眾施打、僅建議65歲以上人口接種的建議
其實也代表接著要面對大量的篩檢需求
在美國,CDC本來在 5 月份表示
在大多數情況下,接種疫苗的人不需要接受檢測,病例和住院人數正在下降。
而使製造商如雅培縮減了其快速測試的生產。
幾個月內,Delta 變種導致 Covid-19 病例和住院人數激增,供應突然緊張。
拜登政府上周承諾投入 20 億美元
來促進製造並向一些社區站點分發免費的快速測試。
零售商正在為消費者打折。
但美國國內公共衛生專家和經濟學家表示,製造商供不應求
而且價格仍然過高,無法鼓勵人們定期使用這些檢測。
現在,美國零售商的兩件裝快速檢測費用至少為 14 美元
而在德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地區,價格為 5 美元或更低,
亦有提供免費檢測,如果檢測為陰性,則可以出入酒吧和餐館,德國此免費檢測於10月終止
英國政府則是全面免費分發。
波士頓Simmons大學的生物化學家和公衛專家切麗·林恩·拉米雷斯 (Cherie Lynn Ramirez) 說:“聯邦政府沒有像疫苗那樣推動。” “ #現在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兩者兼而有之。(need to do both)”
公衛專家對拜登政府上週加強檢測的舉措表示歡迎
面對進入病毒活躍的寒冷月份
也表示我們不能再措手不及了(We can’t be caught flat-footed again)
同一次住院定義 在 劉南琦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家庭關係的傷,一直會是出書的好題材,因為絕不缺乏實例,而且我身邊隨便揀都有不必進治療室才聽得到。
*
女兒婚後住得近又常隨傳隨到,竟比不上久久回來一次帶爸媽去打疫苗的天邊孝子,爸媽一副久久蒙皇上寵召一樣開心。
她的哥哥在父母大小手術中從未出現過(倒是她得從N次門診,住院,到過夜陪病,通通無法缺席),只有過年團圓飯時施捨似的出現,吃完就走,連多聊一下都沒有,明明住在台北市同一區到底是有多不方便?
*
就住隔壁街的哥哥多年來都不曾主動探望父母,一年不超過三節那三次,感覺是因為過節不得不回來給個交代。
也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多年來哥哥說過不只一次父親只疼弟弟,讓他覺得很莫名其妙。父親要走的那天,哥哥恰好有在身邊探望,總算給父親一個臨終的安慰。但父親走後沒多久,哥哥就忙著要分這間房的房產,這個他照顧父親十多年的房子,好像很怕他吞走似的,連個商量都沒有就告上法院。
他不懂早已成家的哥哥,是不是忘記了自己當初的起家厝是父親買的?
*
重男輕女家庭下長大的她,在工作上一直很努力,雖然家中的弟弟大學畢業多年一直很軟爛沒有固定工作,但她想,反正那是他的人生,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
她的父親對母親極為苛刻,多年來只給少少的家用,常說家裡的錢都是他的,母親的隱忍讓她既心疼又生氣。不過她想,反正那是他們的婚姻他們的人生,好壞也要自己扛。
她早早就想買房搬出去住,這麼努力工作無非是為了這個,但在台北買房實在太難,存了多年還存不到頭期款,她知道父親有錢,而且名下有3棟房子。
父親從母親那裏知道她想買房,提出買房可以但要住在一起的要求,她當然拒絕了,但她萬萬沒想到,沒多久父親竟然幫弟弟買了一間房,而且登記在弟弟名下……
*
這些家庭表面都很健全,父或母都有工作,把小孩栽培到至少念到大學,但有最有成就的那個(唸到碩博士或當了醫生),常常就是家庭資源的既得利益者,也看不見其他家人的付出與辛苦。
家人的傷當然絕對不會只有母女,也有父子,父女,兄弟姊妹之間。
就算有許多研究分析父母心態,是因為不想增加「優秀家人」的負擔,被歸為「沒成就」的家人當然就拿來照顧自己,但,這種研究只會增加受害子女的不爽,而不能讓他們釋懷。
所以我不想幫這樣的父母找台階下,這不是我關心的。我的焦點要放在那個受傷的家人,我想做的是,如何陪伴,協助所有受過家庭傷害的人,整理自己,重新定義自己的家並重生。
這書名絕對要清楚,搞笑幽默也沒關係,發想了幾個如下:
˙我的敵人在家裡
˙我的痛苦就是家人
˙只有家人會傷人
˙家人才不是一家人
˙我家有個豬隊友
˙家庭的傷也有痊癒力量(很有上一本系列的感覺)
˙家庭傷不了我
……………………………………
以下開放書名。無獎徵答。
出版環境艱難,能不能成書不知道,先來無料募集中好了,有興趣就點讚。
同一次住院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面對Delta的正確態度,接連在英國美國出現
這禮拜美國最大的新聞,就是在昨天FDA專家開會討論 #第三劑
投票結果認為高風險群可以接種第三劑,#但是一般大眾尚不需要。
待下周9/22-23 美國CDC會再開會給出詳細的guideline
美國定義的高風險族群如以下:
1️⃣高風險- 65歲以上
2️⃣有特定慢性病(指免疫功能低下者)
3️⃣第一線醫護
📌不過目前的資料都是輝瑞而已
所以可能只會開放前兩劑打輝瑞的人接種第三劑
莫德納有跟FDA提出要第三加強劑的 EUA,
但是FDA還沒決定什麼時候開會討論莫德納
雖然FDA這結果,被視為大打拜登政府的臉
不過政治如何是其次
這是要我們重新審視科學態度解決問題的必要。
從此刻開始,疫苗的角色定位為 #防止重症
因為Delta 變異株的傳播、
完整接種完疫苗卻又確診陽性的人數增加
我們可能需要重新了解一下疫苗的帶給我們的保護,免得期待被實驗表面數據所誤導
📌 例如,輝瑞/BNT疫苗大約 44,000 人的研究中
170 人出現了具有至少一種受感染的Covid症狀。
其中,只有 8 人接種了疫苗,而 162 人接受了安慰劑。
95% 的效力是從這個比率得出的。
📌 但是來自以色列政府的數據顯示,在 6 月 20 日至 7 月 27 日期間,輝瑞在降低感染風險方面的有效率為39%,在降低有症狀疾病風險方面的效果為 40% ,
在此期間,Delta 是主要毒株。
該疫苗在同一時期預防嚴重疾病的效果為 91%。
📌 美國8月27日公布在CDC官網一份評估療養院第三劑的預印本也表示
美國在疫苗接種的早期(2021 年 3 月至 5 月),兩劑 mRNA 疫苗對療養院病人的感染有 74.7% 的保護力。在 2021 年 6 月至 7 月期間,當Delta占主導地位時,效果顯著下降至 53.1%。
✒️ 當研究人員使用“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一詞時
他們是在描述疫苗在理想的、嚴格控制的條件(例如臨床試驗)下的表現。
而疫苗效果(vaccine effectiveness)則是指疫苗在現實世界(real world)中的表現
是指當時人們在沒有相同控制措施的情況下過著正常的生活。
上述兩著最大的差異是
我們印象中文獻那些mRNA疫苗有九成保護力、AZ疫苗有七成保護力
指的是它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
這可能還搭配實驗的規定,每個受試者還戴著口罩待在家裡和避免大型聚會
而但是現實世界複雜得多
除了新增加病毒變異的因素
你知道,現實世界有點混亂。並非每個人都在確切的時間間隔內接種疫苗。
並非每個人都具有相同類型的免疫系統,
許多地方發生的行為也不一致,也有不同種類的聚會活動。
這就是為什麼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通常高於疫苗效果(vaccine effectiveness)的原因。
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預防感染的有效性降低
但諸多研究仍然表明疫苗可以繼續預防嚴重疾病和死亡。
--
之前在英國第三劑標準出爐時,我說過未來篩檢會是需要大量製造提供的時代。
除了FDA剛通過投票不贊成第三劑在大眾施打、僅建議65歲以上人口接種的建議
其實也代表接著要面對大量的篩檢需求
在美國,CDC本來在 5 月份表示
在大多數情況下,接種疫苗的人不需要接受檢測,病例和住院人數正在下降。
而使製造商如雅培縮減了其快速測試的生產。
幾個月內,Delta 變種導致 Covid-19 病例和住院人數激增,供應突然緊張。
拜登政府上周承諾投入 20 億美元
來促進製造並向一些社區站點分發免費的快速測試。
零售商正在為消費者打折。
但美國國內公共衛生專家和經濟學家表示,製造商供不應求
而且價格仍然過高,無法鼓勵人們定期使用這些檢測。
現在,美國零售商的兩件裝快速檢測費用至少為 14 美元
而在德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地區,價格為 5 美元或更低,
亦有提供免費檢測,如果檢測為陰性,則可以出入酒吧和餐館,德國此免費檢測於10月終止
英國政府則是全面免費分發。
波士頓Simmons大學的生物化學家和公衛專家切麗·林恩·拉米雷斯 (Cherie Lynn Ramirez) 說:“聯邦政府沒有像疫苗那樣推動。” “ #現在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兩者兼而有之。(need to do both)”
公衛專家對拜登政府上週加強檢測的舉措表示歡迎
面對進入病毒活躍的寒冷月份
也表示我們不能再措手不及了(We can’t be caught flat-footed again)
同一次住院定義 在 黃大偉理財研究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書心得分享】《原子習慣》教會我的事:如何善用微小習慣的「複利」效應,重塑人生的最佳版本
💁任何人在任何時刻都可以重新定義人生的下個最佳版本,套在我身上,更是貼切,您開始了嗎?
🎉🎊黃大偉理財研究室痞客邦在3年時間內,平均月點閱率破百萬,發表超過一千篇文章,意外成為一個A級部落客!
☕️這一切如何開始的呢? 一切由4年前開始,因為長期坐姿的不良,必須進行一次大腿的手術,住院的期間,躺在病床上,突然擔心起,如果再嚴重一奌,會不會無法工作,那還能在公司工作嗎? 家中經濟重擔還不到可以卸下的時候,於是就認真的思考著如何盡早開始我的斜槓人生,不但要能兼顧工作及生活,也為未來可能的種種狀況,提早做準備!
👨🏻💻最後我決定寫部落格,第一篇文章在病床上完成,之後下班回家的空閒時間,包含假日,有時間就寫一篇文章,內容不限,只要發生在生活上,我得花時間找答案的問題,都成為我的寫文題目,這些年來從未間斷!
📌在這幾年內,我不間斷的在找尋學習的典範,到達一個階段後,再向更強的典範學習,不斷的找尋進步的空間。因為寫文的內容都是我的興趣,無論投資或生活,因此,我是樂此不疲,連過年期間也不曾間斷!部落格自然可以帶入額外的廣告收入,達到階段性自我滿足,也成為持續努力的奬賞!
📚因為要分享,也必須花很多時間研究保單、財報、股票、ETF..等,在投資的做法,在去年也開始破除保守的操作,半數資產開始移出保單,移往股市,一年多來,股票資產的淨利也達2百多萬元,這些在2年前,都是無法想像的轉變!如果我說的數字,大家心裏有問號,大家可以看一下美股Avgo 、Googl 、MSFT這一二年漲了多少,我都分享過!
⭐️我想成為部落客,幫助我成為更好的自己,因為本身也「夠喜歡」,心態就是「我是一個部落客」,那我就會去做到部落客該做的事情,比如分析數據、定期寫文,都不會感到疲累與勉強,因為認知跟行為是一致的,自然會有成果!
⭐️同樣的,我也喜歡投資,我也把我自己定位成一個投資的人,從去年3月19日第一次買進美股,踏出我的第一步。從那一刻起,我就開始改變我的身份,由一個保險達人成為一個投資達人!
❤️原子習慣教會了我很多事,也成功幫助我完成這幾年的改變,希望也能幫助到你!我家的小孩也是人手一本!
能否成功的改變習慣,最要的是習慣的改變和你潛在的身份認同一致!
記得,身分認同並非不可變更的,每一刻你都有選擇。
如果你因過去不斷累積的挫折而已經放棄對逐夢想的勇氣,何不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原子習慣這本書或許可以讓你重拾鬥志,激起心中那份渴望,再向自己的夢想前進一步!
做不到?問題不在你,問題在方法不對,問題在信念不對!
🏅只要你想信就會看見!
🏅只要你努力就會實現!
我的座右銘 共勉之!
💥【好書心得分享】《原子習慣》教會我的事:如何善用微小習慣的「複利」效應,重塑人生的最佳版本
重點導讀一次看 ➜ https://bit.ly/3n4eM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