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合理員額計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合理員額計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合理員額計算產品中有2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王婉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正視特教巡迴教師困境 #疑似生不計入師生比嚴重失真 #資源班與巡迴輔導班應設定師生比上限 先前我們曾提到,特殊教育在各縣市的需求、資源落差相當大,特別是在人數少無法成班或地區資源較少的學校,可能難以聘請專任的特教老師。 因此,「巡迴輔導」的特教服務就非常重要。 所謂的特教巡迴輔導,是由...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3的網紅高雄市議員-林于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根據教育局《高雄市學校午餐工作手冊》,學校的午餐型態無論是「公辦公營、公辦民營、民辦民營」,各種工作都有不同角色或單位分工負責,例如學務處(訓導處)、總務處、會計室,午餐工作有午餐執秘、營養師負責。不過,午秘、營養師各種兼任的狀況層出不窮,部分弱勢營養師甚至可能遭遇職場霸凌而身心俱疲,恐難以保障食安...
-
合理員額計算 在 高雄市議員-林于凱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5-22 14:52:41根據教育局《高雄市學校午餐工作手冊》,學校的午餐型態無論是「公辦公營、公辦民營、民辦民營」,各種工作都有不同角色或單位分工負責,例如學務處(訓導處)、總務處、會計室,午餐工作有午餐執秘、營養師負責。不過,午秘、營養師各種兼任的狀況層出不窮,部分弱勢營養師甚至可能遭遇職場霸凌而身心俱疲,恐難以保障食安,林于凱呼籲教育局落實專業分工,改善營養師職場處境。
聽聞過午餐執秘兼營養師、或者營養師兼午餐秘書、營養師兼水電等各式各樣的兼任狀況,而營養師又尤其弱勢,常忍受各式各樣荒謬的要求或霸凌,例如被要求不能休假、被出納叫去幫忙付錢、被總務處推託要自行修繕廚房水電、被總務要求處理廚工退休金計算等等。
此外,除了約聘僱營養師薪資凍漲,如果還有兼其他學校營養師還得自假,也沒有交通費,甚至還有老師要求營養師將老師沒有吃的餐數要全額退費 ,但食材佔餐費75%,另有人事管銷固定成本25%,全額退費根本不合理,面對這些狀況,校方還可能要求營養師在午餐委員會不要表達意見。營養師若早出晚歸、遭受職場霸凌而身心俱疲,又如何把關學童的食安?
此外,高雄營養師員額的確有符合法訂的配置,但是林于凱指出,大社、大樹、永安、湖內、茄萣、田寮、茂林、那瑪夏、桃源,一個營養師都沒有,而且偏鄉補助18萬,真的夠嗎?在現況之下,很多廚工薪水不到基本薪資,有老齡化、高離職率問題,甚至有斷炊危機,還要營養師幫忙拿鍋鏟。
營養師真正的功能在於保障食品安全、推動營養教育、結合食農教育菜單設計、營養諮詢等等,應讓營養師回歸其專業,請局長承諾,好好監督學校依據《高雄市學校午餐工作手冊》進行專業分工,並提供兼多校的營養師車馬費補貼。除了提供都會區學校誘因在鄰校間設立中央廚房共用、節省行政管銷成本之外,原縣區學校一個行政區也應至少配置一名營養師。
營養師通常不比公務員、老師,常是校園的弱勢,受到許多不公待遇,教育局長吳榕峯承諾,學期結束後,會與全市營養師見面,了解狀況,如果查到違法會直接處分校長。
合理員額計算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正視特教巡迴教師困境
#疑似生不計入師生比嚴重失真
#資源班與巡迴輔導班應設定師生比上限
先前我們曾提到,特殊教育在各縣市的需求、資源落差相當大,特別是在人數少無法成班或地區資源較少的學校,可能難以聘請專任的特教老師。
因此,「巡迴輔導」的特教服務就非常重要。
所謂的特教巡迴輔導,是由特教老師到家中或各個學校,服務有特教需求的學生,並且,需要與教保服務人員、普通班教師、校方人員團隊合作,提供諮詢服務、特教課程、學習困難的學科輔導等資源,讓身心障礙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品質,協助孩子適應普通班的環境及學校生活。
不過,近來我們陸續收到一線巡迴老師的反映,由於巡迴教師的服務,是以學校為劃分單位,並無訂定上限服務人數,目前學前巡迴輔導的師生比,甚至高達 1 : 30 以上,案量已明顯超載。
以實際狀況來說,一個巡迴老師要跨多間學校、巡迴範圍過大,自己開車車程就可能需要花到 40 分鐘以上,但每周卻僅酌減 1 節課為交通時間,期間的交通費,甚至還是以公車票價計算。
此外,一線人員也反映,特教師生比嚴重失真的原因之一,在於「疑似生」不計入服務案量。
有些學生可能存在隱性障礙,第一次鑑定先被定義為「疑似生」,通常等一年後重新鑑定。實務上,為了讓孩子盡早獲得支持,特教老師仍會提供特教服務;但是,目前許多縣市不計入疑似生,或是服務 2 位疑似生才等同 1 位特教生,明顯不合理。
針對以上困境,今天我在教文委員會向教育部長 潘文忠 反映,其實 2009 年《特殊教育法》修法時通過的附帶決議,早已指出「資源班」與「巡迴輔導班」的師生比,國中以上每班學生人數應為 24 人,國小每班學生人數應為 16 人,學前每班應為 10 人。
依相關辦法換算師生比,也就是國中以上每班 1:8,國小每班 1:8 ,學前每班 1:5。
但是,修法至今 11 年,卻都沒有落實。
因此,在質詢中,我也要求教育部,中央應該遵行這項附帶決議,規劃出具體的改善措施,以及中長程的策進作為,並實質挹注資源給地方,包含以下事項:
✔️ 盤點現行各級學校特教教師「編制員額人數」與「實際聘用人數」,並補齊正式編制員額。
✔️ 盤點高中以下各級學校「資源班」及「巡迴輔導班」的師生比,其計算應包含疑似生,並應修正相關辦法、設定每班學生人數上限,提出各教育階段應逐年增加專任特教教師的進程。
對於我們的要求,潘部長已承諾會配合辦理,並且,會在未來 2 個月內提出說明。
我們希望,教育部及國教署能夠誠實面對特教師生比嚴重失真的現實問題,這是 11 年來,中央慣以「地方自治權限」為由,放任不作為的結果,不僅導致一線巡迴老師及特教老師疲於奔命,更重重傷害了特教生的受教權益。
合理員額計算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滿一小時的加班也是加班&照實統計加班時間】
今天上午,我在司法法制委員會,和司法院秘書長討論兩個關於司法人員加班的問題。
【問題一:未滿一個小時的加班不算加班?!】
第一個問題,是關於加班時數計算的問題。
依據司法院員工出勤管理及加班費管制要點第10點第5款規定:「加班時數之計算,以小時為單位,未連續滿一小時者,不計入。」
也就是說,如果今天有人加班了50分鐘,能不能申請加班?不行,除非再多撐10分鐘,連續加班滿一個小時才能算。
那如果加班超過一個小時呢?不好意思,沒有到兩個小時的話,分鐘的部分也會被無條件捨去。
這樣不合理的規定,行政院早就進行了檢討,並從108年開始試辦「加班未滿1小時或超過1小時之餘數得合併計算」。
我也建議司法院秘書長,應該研議比照辦理,讓同事的辛勞可以得到回饋。秘書長也答應,回去會進行研議。
【問題二:司法院的加班時數不是真的加班時數?!】
第二個問題,涉及到公務人員加班時數統計的老問題。
大家都知道,台灣的司法是血汗司法。不過,到底是多血汗呢?
依據司法院2006年委託會計師事務所的調查資料,當年台北地院和桃園地院,法官每周平均工時就將近60小時。
十幾年後的今天,法官一週工時早已超過60個小時,其他的司法人員,例如紀錄科和民事執行處的書記官和法警等司法人員,也有常態加班的問題。
司法人員的爆肝狀況雖然人盡皆知,但當我在9月和司法院索取司法人員的加班時數時,拿到的資料卻讓我大吃了一驚。
以2019年為例,官方的資料中,民事庭法官平均每月只加班18小時,刑事庭和少家庭則都是17小時。紀錄書記官部分,民事庭19小時,民事執行處24小時,刑事庭21小時,少家庭18小時。
為什麼司法院的資料和真實狀況有這麼大的落差?因為這些加班時數只是「申請」的加班時數。因為加班費預算的緣故,超過時數上限之後,不會有加班費,甚至連申請加班也不會核過。
在這樣的狀況下,導致官方根本無法掌握真實的加班時數,甚至還要委外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加班時數。
試問,有哪一間公司,需要委外用問卷的方式來調查員工上班時數?
而如果沒有真實的加班統計,就沒辦法反映司法人員的辛勞,更沒有辦法在有限的政府資源中,爭取合理的員額與加班費。
因此,我在今天建議司法院秘書長研議,將「加班時數統計」和「加班費申報」脫鉤,據實統計真正的加班時數。秘書長也表示,會來研究看看如何統計。
【呈現真實,才能發現真實】
最後,有一句話來不及在委員會裡面說明。
我認為,司法制度是高度依靠著人在運作的制度,因此只有正視司法人員的辛勞與需求,並想辦法改善,才有可能建立溫暖而富有人性的司法。
而讓工作時間的真實狀況呈現出來,就是正視問題的第一步。也希望司法院能一起面對、呈現司法環境的真實,才能想辦法幫助法官,發現個案中的真實和正義。
合理員額計算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課綱,過勞。
>>>由於新課綱的總綱明訂,多元選修課程開設須達1.2至1.5倍,許多課程亦有協同授課的需求(例如: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跨領域課程等),也就是說開課的種類和數量都增加了,但是高中教師的員額編制、教師基本授課鐘點、部分課程的班級人數卻從未檢討,始終用舊制度來因應新課綱,現場教師當然會面臨多種課程負擔,以及過度超鐘點授課的現象。
>>>舉例來說,以被列為大考範圍的「社會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而言,教師不僅要自行設計課程、指導學生探究並產出報告(形式可以是小論文、專題報告或倡議行動等),其授課難度及個別指導需求大,但是課程的鐘點計算和班級人數(每班30-40人)卻和其他課程等同視之,這是公平且合理的嗎?這個問題,即使可以透過各校開1.2倍課程或增加協同教師獲得解決,但是受限於各種因素,各校也未必依此辦理,最終問題還是留給了第一線教師。
#臺灣教育 #臺灣教師 #臺灣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