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6📰
亡羊補牢?野生動物防護成效參差不齊
台灣位於副熱帶地區,獨特的島嶼氣候造就非常多樣的物種,但也因為地狹人稠,不論何種道路開闢,都需移除大量植被,且道路開闢後,噪音、光害等都會對生物造成二次破壞。
其中苗栗縣卓蘭鎮為石虎重要保育棲息地,但在開發道路苗140縣道及台3線與老庄溪...
#20210526📰
亡羊補牢?野生動物防護成效參差不齊
台灣位於副熱帶地區,獨特的島嶼氣候造就非常多樣的物種,但也因為地狹人稠,不論何種道路開闢,都需移除大量植被,且道路開闢後,噪音、光害等都會對生物造成二次破壞。
其中苗栗縣卓蘭鎮為石虎重要保育棲息地,但在開發道路苗140縣道及台3線與老庄溪的堤防水利工程之後,就陸續發生多起石虎路殺事件,苗栗縣政府因此在今年三月分,在老庄溪下游河段建設兩座跨河的動物友善通道。
—————
■路殺事件頻傳 政府加強調查
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中心的動物組助理研究員林德恩表示,路殺減緩跟生態復育其實是兩件不一樣的事情,路殺減緩包含蒐集資料跟觀念的推廣,而生態復育跟物種、生態系統有關,牽扯層面廣泛差異性非常大,所以會分配給生態復育中心的研究人員,每個人都有各自負責的領域去做相關的研究和後續建議的提出。
其實大部分地區不會做路殺調查,只有少數主管機關單位會自行去做,例如國家公園和高速公路局,會針對自己的轄區進行路殺調查,所以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中心才推出所謂「路殺社」的一個公民科學計畫,邀請全國民眾一起來關心自己的環境。
只要在路上看見死亡的動物就可以把資訊回報給路殺社,也可以將路殺死亡的動物送到研究中心,透過這樣的方式蒐集資料,就能找到路殺熱點以利改善。過去十年來,至少有6000人曾經回報過,總共有將近19萬筆的路殺資料。
林德恩說當有了這些路殺資料之後,農委會就可以整理出細節並開始跟該地區的管理單位接洽,想盡辦法讓他們了解它的意義跟重要性,然後參與改善。過去三年來,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和公路總局合作,針對全台的省道做完整的盤點調查,特別是石虎路殺熱點的苗栗、台中跟南投,針對這三個縣市做出改善,成為防治路殺的重大突破。
研究中心也協助公路總局建立道路自主調查,工程人員在每周的例行性道路養護巡查的同時,順便調查路殺動物,調查報告就能作為未來他們在做道路檢測的重要參考。
林德恩說,因為道路的特性差異非常大,路殺社在執行道路檢測時,會依照道路特性用不同的方式來執行。
例如國道為封閉的道路系統,一般民眾不能在國道道路上停留,所以國道的路殺情況會由高速公路局調查。調查方法也比較特別,由每天執行國道道路清掃的清潔隊,在清掃的同時紀錄在道路上死亡的動物,清掃的過程中,前面會有前導車,後面會有防護車輛以策安全。當他們建立了資料後,會將資料回傳給高公局,再交付相關單位改善。
—————
■多種生態廊道 補救措施需時時監控
像這樣開闢林野,對野生動物的補償措施早在十幾年前就受到重視,類似亡羊補牢的案例在台灣非常的多。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動物穿越道路涵洞」,是因為記錄到大量人為造成的動物傷亡而規劃的措施。
而位於墾丁的「護蟹帆布長城」是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合作建置,在此計畫之前,特有生物研究中心曾經協助綠島,用類似的方法做出防護圍籬引導路線護蟹。
林德恩研認為,曾晴賢老師應是看到綠島的案例成功之後,調整為用帆布的方式擴大辦理,以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作為推動主力,民間企業提供經費贊助,和社區一起推行這個計畫。但實行了兩年後,2019年才發現陸蟹獨特導航機制反而被帆布阻隔,無法順利被引導,迷航狀態導致母螃蟹被迫半路生產,形成死胎,因此緊急停止該計畫。
另外2018年政府打造了連接海岸、中央兩大山脈的縱谷生態廊道,林德恩說因為牽扯到不同的管轄權,是好幾個單位一起合作完成的。參與單位包含花蓮的林管處、公路總局、鐵路局,還有在地的學校和社區,主要都分布在花蓮地區。
這項工程屬於「國家生態保育綠色網路計畫」,會在兩座山打造一條「虛擬生態廊道」,它不是真實的構造物,而是用種植樹木的方式建造出綠色植物帶,重新縫合原本被道路破壞的生態網。
在通道所涵蓋的範圍裡面的土地會去減少對動物有害的毒植物,讓動物在通行時候比較不容易中毒,也會在路邊做一些簡單的設施例如圍籬,引導動物避免被車子撞。林德恩:「我們去創造一個友善的環境,讓它變成是一個動物可以使用的通道而不單純只是一個人工構造物。」
台灣的物種繁多,卻也因為土地小而非常容易被破壞,除了能一開始就依生態工法,將環境保育劃入施工工程,在建設結束後也要定期觀察檢討,避免生態破壞的連鎖反應。另外不管是怎樣的生態廊道,都要定期依照監測畫面調整計畫內容,監測該區的「指標物種」。
以縱谷生態廊道來說,地區內以哺乳類動物為主,特別是石虎為第一優先,相關單位會針對這些動物去架設非常多自動相機來拍攝,判定有哪些動物使用,以及動物在通過生態廊道的情緒是否穩定。
#物種保育 #生態 #生態工法 #生態廊道 #石虎 #路殺 #住海編
各植物光補償點 在 植趣Greeny Play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素食是美味不是遷就。
這是植趣的初衷,而我們的下一步是營養。
大家好,我是植趣的創辦人Claire,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關於我對素食想法的轉變。
植趣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分享各種天馬行空的素食食譜,告訴大家素食是美味不是遷就。菇類是我的最愛,因為口感佳、香氣足,容易入味,可以避開加工素料,做出與葷食一樣好吃的佳餚,我期許能打破葷素的界線,讓吃素對大家來說不再只是一種信念,而是三餐之間愉快的選擇。那是我人生最快樂的一段時光,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意,並獲得素友們熱烈的回應,每天吃著各式各樣的蔬果讓我精神奕奕,甚至感覺身體一些小毛病改善了,後來還順利懷孕,準備迎接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一切如此美好,直到懷孕後期的某個深夜,我被救護車送進醫院緊急安胎。
雖然安胎藥跟抗生素也打好吃滿,但醫生跟護理師還是輪番勸說,我的子宮似乎承受不住胎兒,再這樣下去很危險,要趕快生下來。可是寶寶太輕了我不願意,怕他一生下來就要受太多苦,我葷素不拘的拼了命吃各種據說可以養胖寶寶的食物,撐了兩週總算超過極輕早產兒的標準,讓寶寶提早出世,插著呼吸器住進保溫箱。
安胎期間,因為怕情緒激動會造成子宮收縮,連悲傷啜泣都不敢,等到我生完住進病房,才支開身邊所有陪伴,放聲大哭,聲音淒慘到連隔壁房正在胡鬧的小朋友都嚇到噤聲。
坐月子的時候,我一直在想,自己做錯了什麼。原本還以為懷孕沒有胖起來是運氣好,畢竟一直到後期的產檢,雖然身體覺得虛弱,但寶寶都是穩定成長的,難道素食為主的飲食真的不夠營養嗎?
我停止連載植趣,將所有的精力投入照顧早產的寶寶,老天保佑,他度過險境,健康的成長了,而在這期間,素食議題也漸漸在新世代間發酵起來。我讀到一篇報導,全球彈性素食人口已達4成,因為社群平台的崛起與凝聚,Z世代年輕人有意識地改變飲食習慣,減少肉食攝取來維護健康、環保與動物福利。我第一次以一個母親的角度觀看,孩子們正在透過自己的努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食品業者順應年輕人的需求,開發了更多素食食品,素食食材的選擇變多了,也更容易取得了,而且除了要好吃,還要重視營養。關於素食營養的圖文在社群平台間大量傳遞,但多半是介紹食材,我不禁納悶「只看到食材真的知道怎麼煮嗎?」
看著大家生氣勃勃的投入素食,心中對於素食的信念再次被點燃。讓我也盡一份心力吧!為了每一個正在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也為了讓世界交棒到我的孩子手上時,還是美好的。
我收拾了自己的無知,努力吸取關於素食營養的知識,漸漸瞭解到蛋白質攝取議題是重中之重。身體需要蛋白質建構和修復所有組織,幾乎可以說是身體的基底,我偏好的菇類與澱粉食材,根本不是主要的植物蛋白質來源。而且,單一植物蛋白質來源無法涵蓋人體所需的必要氨基酸,必須有意識的利用不同食物互補,來達到充足的蛋白質攝取。
於是我開始運用經年累積下來的素食料理技巧,試著編寫各種不同蛋白質來源的素食食譜集(就快問世了喔,請再等一下下),但是我覺得還不夠,因為食譜是死的,生活是變動的,就像最近全聯一直買不到香菜一樣(絕跡到我一度以為它絕種了...好啦其實是前陣子連日大雨),我想要開一堂課,分享各種植物蛋白質食材的特性及料理技巧,配合一些示範料理練習,熟悉食材的變化原則,總覺得可以跟大家一起激盪出更多有趣的素食美味,還有還有,就是讓大家更重視素食營養這個議題。我和工作夥伴一起規劃了課綱,與YOTTA友讀合作開設線上課程,現在想邀請您填寫課前問卷,讓我們知道您對這堂課的想法,幫助我們將課程設計的更完善,更貼近大家的生活需求。 對了,填問卷還有機會獲得免費上課的名額喔!
課前問卷 ►https://bit.ly/2Tno2L9
• 活動獎項:「 蔬食餐桌不設限|輕鬆補足蛋白質的家常X異國料理 」線上課程 抽3名
• 活動時間:即日起~2021/07/15(四)
• 得獎公布:2021/07/20 (二),公佈於 YOTTA 粉絲團
• 備註:如課程因故無法開設,恕不另行補償其他贈品
各植物光補償點 在 窩窩 wuowu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開路圖方便,動物成亡魂——挽救路殺各國出奇招?
#你開路牠上路 #路殺 #生態廊道 #動物路網 #友善通道 #動物陸橋
🗣2020年11月27日,林務局與交通部公路總局、高速公路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共同簽署〈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合作協議〉,以維持台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兼顧便利交通的前提,透過跨機關的方式推動環境友善的道路規劃與施工設計,共享公路使用狀況及生態調查資料,針對路殺熱點或劣化的環境進行改善、推動生態廊道或動物安全路網的串連。
🗣開路前沒問過動物,牠們回家再也不安全⋯⋯
之所以有路殺的產生,其實是始於人類對便利的追求。道路開發硬生生將原本屬於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切割,造成棲地破碎。阻隔了動物遷移、覓食、擴張領地與繁殖育幼的路徑,要是踏上道路便可能遭到車輛撞擊。
根據自然保育季刊的相關研究文獻推估,臺灣每年至少有40萬至400萬的野生動物因路殺而死亡。除了廣為人知的一級保育類石虎和水獺,其實兩棲爬蟲類才是遭到路殺的大宗,常見的受害者有奧氏後相手蟹、梭德氏赤蛙、青蛇、龜殼花等。而在國道公路上,則是以鳥類最多,像是斑鳩、麻雀、鴿子等。
👉延伸閱讀——《路殺專題》:https://reurl.cc/pyllox
🗣還給動物一條安全路,天橋式與地下式通道成助手
而在國外,最早記錄到路殺現象的文章可追溯至1925年,之後從1950年代開始,歐美各國也紛紛發現路殺問題並提出防治措施,我們今日能看見相關設施便是從那時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例如有天橋式或地下通道式的移動通道,也有專屬蓋給動物行走用的陸橋、廊道等。
根據KSL新聞指出,光是美國猶他州從1992年至2005年的記錄,就高達3萬多起野生動物與車輛相撞的事故,主要受害的都是中大型動物如狼、狐狸、鹿等。而在這些動物交通事故中有2000多人受傷、18人死亡,野生動物的死傷則更為嚴重!專家也指出,若是可適時建設動物通道,則有機會減少40至90%的事故。
美國猶他州是第一個建設野生動物通道的州,自1975年至今以默默累計建了近60個動物通道。2018年猶他州的交通運輸部門也與猶他州立大學合作,一起在帕雷斯峽谷建立了專屬於動物的陸橋,而陸橋下方便是車水馬龍的80號州際公路。
這座陸橋除了專屬於動物通行外,上頭更佈有許多原木、礫石與大石塊,希望儘可能仿造周遭原始地貌,幫助動物降低戒心與通行。而原本估計要花上數年的時間動物才可能通行,但2020年11月20日猶他州野生動植物資源司(Utah Division of Wildlife Resources)則在臉書提早發佈好消息,成功透過相機監控到有許多野生動物使用這座陸橋,像是北美山貓、黑熊或是麋鹿等。
近期,猶他州議會更通過提案,將與野生動物團體Wildlands Network合作,希望在州內廣設動物通道,降低事故發生的同時保護野生動物,也希望成為其他州仿效的政策。
🗣除了常見的道路車輛撞擊導致的路殺外,也可能發生在船隻、飛機、火車、高鐵等碰撞事故,尤其是開進山區或溪流邊的鐵路,同樣容易有動物闖入而遭撞擊的憾事。
在西日本JR鐵路(簡稱JR)的伯備線布原站,便因鐵路與當地烏龜上岸的地方鄰近,以至於烏龜常常在上岸時被困在在鐵軌中的「轉轍器」(用來切換軌道的設施)中,因而發生烏龜死亡與電車誤點的情況。
JR岡山支社特地為烏龜安裝了U型凹槽,在烏龜接近轉轍器前,先掉入U型的龜龜隧道中,安全逃脫到另一處棲地,堪稱烏龜專屬的緊急逃生裝置。
🗣反觀台灣,告示牌、防護網蓋得比動物通道還多?
回到台灣,從民國96年國道開始有針對路殺的生態友善措施,像是紫斑蝶、鷺鷥的保護,或是針對中型哺乳類皆有在相關路段架設防護網。2015年更試驗性的在國道3號苗栗通霄路段的路面填土植生及營造隔離綠籬,嘗試提供一座跨越式的動物通道讓動物可以往來兩側的森林。
儘管如此,石虎的路殺議題仍引起社會的許多關切,近十年來遭路殺的石虎已累計超過百隻,有些在國道、有些在縣道或一般產業道路上,但要催生更大型的路殺防治硬體措施,如生態廊道、大型跨越式動物通道等,還有許多執行困難需克服。
由於台灣地狹人稠,不但道路密度堪稱世界前幾名外,且有些道路旁多緊鄰著私人土地,儘管想要進行路殺的改善,也必須要先取得相關路權,並不是那麼容易。以苗栗縣來說,在2019年初才終於完成路殺高風險縣道的首座動物通道(苗29縣道),利用道路防災及山區排水的涵洞,引導石虎及山羌、白鼻心與食蟹獴等其他淺山野生動物使用。
也因大型路殺防治設施的建設不易,目前多數的路殺改善仍選擇以架式告示牌為主,並搭配其他輔助措施。像是苗140縣道便是透過圍防護網、架設延緩石虎過路的光學儀器,以及增設警示車輛減速LED警示牌與區間測速照相等設施,希望減緩路殺憾事。
也有民間科技業者與政府研究部門協力,開發出路殺預警的導航APP,統整出台灣的路殺地圖、116個易發生動物路殺的路段,藉以提醒用路人們經過時應減速或避開動物出沒的時間讓路殺降到最低。
🗣回過頭來,除了事後的路殺減緩對策,若是可以在源頭,也就是開發或建設初期時若能預防道路對生態帶來的不必要影響,才是真正治本的方式。如果林務局及其他單位共同簽署的協議能真正發揮作用,包含未來開發避免生態敏感區、使用友善的工程設計與衡量棲地的補償辦法,那麼才真的是減輕道路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傷害,及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永續發展。
各植物光補償點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第三次總質詢|一起建立友善、公共資源布建的城市】
度過了一個民主的週末,週日晚上來分享我的第三次總質詢,主題是希望建議友善且公共資源完整布建的城市,也跟市長討論如何以生態觀點進行完整評估,打造生態多元又豐富的城市! (這張照片正在和市長討論四維荷花池的生態調查🤓)
#現在來跟大家說本辦總質詢準備了93頁ppt
#最後我只講了63頁的扼腕故事😨
#以下簡短報告但大概快六千字 #看不完可以鎖定我6月11日晚間直播party
🖥第三次定期會市議員陳薇仲市長施政總質詢影片🖥
https://vod.kmc.gov.tw/k_video/video/1090603Q_1100.mp4
這次總質詢確定勞工處的規劃、市府臨時人員薪資提升的規劃,以及和各局處提醒公共托育家園的空間需求外,也明確得到市長針對大武崙公園二期會辦理參與式工作坊的答覆。
我也特別和市政府分享「市議員陳薇仲辦公室」舉辦參與式預算的經驗,並討論了市民對社區空間的想像,以及如何搭配工程前期的評估,讓工程不要浪費公帑,並確保社區朋友的參與和兼顧生態?我也舉了許多沒有評估的基隆市砍樹工程和瘋狂裝路燈為例,提到法規缺乏以及相關的把關機制與流程缺漏,並更進一步,希望市府統整所有生態與參與、資訊透明的議題,成了一個生態總顧問或平台來設計不同規模工程前期的評估與檢核。(以及我本來要討論本市能源政策與台電要填海造陸,但完全沒時間~~QQ)
除了我講不完,我知道你也看不完以下我的這篇「摘要」😝。沒關係,為了讓本人總質詢不遺憾,我的 #總質詢聊天Party兼罵台電填海造陸的直播 將在6月11日(四)晚間19:30❤感動上映。敬請期待~😎
🛠前次總質詢追蹤:#勞工處+#臨時人員薪資
在總質詢一開始,我和市長討論到前兩次總質詢時市長有說過「我們會來努力」的議題──基隆設置勞工處與府內臨時人員薪資提升的議題。
基隆有約18萬勞動人口,但相比於人口層級相當的新竹市,基隆市並沒有在專責單位來處理勞工事務。(目前是基隆社會處底下的勞工關係科和勞工行政科兩個科)我在第一次定期會提到,希望可以檢視勞政預算與人力,真正地落實勞基法的執行與勞檢,甚至再往前推進,以規劃更完整的勞工教育、協助市民建立勞工意識,讓基隆勞工能有更多的協助與支持。
因動保所寵銀臨時人員負擔過重、薪資過低,且面臨招不到人的窘境,因此我在第二次定期會來和市長討論臨時人員薪資提升是否可行,當時市長整體市府臨時人員的薪資要一起檢討、提升,需要審慎來評估,但方向上是支持且會持續處理。我也期許市府的整體勞動條件能夠提升,帶動私部門的勞動權益注重。
針對勞工處設立,市長直接回覆說「因為地方制度法的限制,要多設一個處就要少一個處,目前沒有辦法。」而針對臨時人員薪資,市長回覆說「基隆市政府一直都很注重這塊,另外也要看各個局處用人的需求才增加,未來下個會期也會視情況來規劃薪資提升。」臨時人員的薪資提升上我也會繼續監督,而針對市長對勞工處的回覆我是有點失望,我當然知道勞工處不是一蹴可及,但是基隆18萬勞動人口真的不需要一個專責處室嗎?或規劃更完整的勞動經費、政策,一起來勞工努力嗎?勞工專責局處是對全體市民勞動權益提升的重視,我也會請市長還是要努力規劃經費和配套、並有明確的期程,並持續監督。
👶#公共托育家園-跨局處合作解決難題
我認為完整公共化托育設施的佈建,能讓父母能安心生育,也才有機會來解決少子化的問題。從市府的施政報告、申請前瞻計畫的內容中,可以看出市府是希望來推動佈建公共托育家園的,從有中正、暖暖、信義、仁愛、七堵都曾經是預計設置的點,但目前只有已經在營運的中正,及親子館完成後會進行的信義外,社會處在業務報告回應我的提問時,表示沒有新增其他公托家園的計畫。
經先前跟社會處討論的結果,我們發現目前公托家園最大的困難就是「合適的空間難尋」,包含閒置公有房舍無合法建照及使照、教育處調查顯示各校無閒置空間數等。因為了解到這個難題,我們辦公室也和王婉諭委員辦公室合作,委員請中央單位盤點可能可以使用的閒置空間,也有盤點到空間條件合適的地點,但因臨近加油站而不適合設置。因此,我認為如何提高學校空間合作的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我舉「台北市公立各級學校推動公共化幼兒園暨公辦民營托嬰機構獎勵及配套計畫」為例,台北市針對願意配合的學校提供了許多補助及優惠,希望市府能參考。
另外,我請民政處、財政處及各局處和社會處合作,盤點符合法規的閒置空間,也特別請教育處和社會處研議提高學校合作意願的方案、盤點目前合作不利的原因,以及非營幼和公托家園一起爭取空間的可能性。我認為,再多的津貼、現金補貼都比不上完整的公共托育設施佈建,希望各局處一起合作解決少子化難題!
針對公托家園的空間難題,市長回應,他上任後即親自召集盤點市政府閒置空間,目前包括一校一公立幼兒園在執行,也跟中央爭取相關預算,但0-2歲托嬰部分,有兩個問題,一是這屬於社會處社會福利的業務,托嬰空間和幼兒園空間的需求有點不一樣、預算來源也不一樣,市政府也一直在努力,第二個問題是中央的經費在之前是有所鼓勵,但之後就沒有了必須要由市政府全部來負擔。市府會繼續努力。
🌳#大武崙森運公園第二期工程,如何長出「參與」基因?
關於很多朋友關心的大武崙森林運動公園,第一期工程已經開始,第二期工程費用為3,100萬,預計2020年進行規劃設計、2021年開工,工程包含親子戲水區、共融式公園、極限運動場和步道等等設施(詳細內容請參考教育處網站大武崙工程專區),很多市民有各種遊戲和運動需求,我請教市長關於第二期工程的設計規劃,民眾參與機制會發生在哪個階段?是否會召開地方說明會?使用者意見(線上問卷或以其他形式)要如何反映在設計上?
市長回應,目前都發處公園科的中正公園案正顯示了參與機制越早越好,大武崙二期工程接下來要開始進行細部設計,他會請教育處參考都發處進行的模式,檢討經費及如何把前期參與機制和活動設定在規劃中,參與機制會發生在設計圖出來之前,而地方說明會則毋庸置疑一定會召開,若有前面這兩個機制,使用者的意見在前期參與機制納入後,在地方說明進行確認,一定會反映在設計上面。不過市長也表示教育處之前沒有相關的經驗,請都發處發展出一個pattern讓其他局處可以學習。我們很開心能夠聽到市長的承諾,公園使用者和年輕朋友一定會非常期待,也請市長協助都發處將相關經驗分享給較教育處。
💪參與的練習──#里民會堂問卷調查
一個能夠促進民主與參與,必須掌握市政資訊公開、課責機制,與廣納「參與」,這是開放政府重要準則。面對資訊公開,市長和各局處首長總是說「需要練習」,談到「參與」都會說「參與很難」。
我在總質詢中分享了我的辦公室規劃、執行「百萬預算・我們決定」的流程(市議員陳薇仲建議款額度執行參與式預算),研究了各地的案子,設定流程讓民眾有好的討論規則「找出問題」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公部門可以就適法性、公共性、預算可行性專業來評估提案是否能執行,再由全區居民一起參與(兼顧代表性),選出大家最有感覺、最期待優先執行的案子。最後有1217人參與。
沒錯,參與是「需要練習」,但不能總是囿於陳規而沒有開啟第一步。我以參與式預算中由安樂區居民提案、受到許多朋友支持的「 #里民會堂你敢去嗎?」來開啟討論,里民會堂是屬於大家的公共空間。但在資訊透明上,這些使用了公費經營和在此辦理的開放時間和活動很多並沒有公開在區公所網站上,想要借用或找尋適合自己的活動也沒有辦法查到相關資訊。更重要的是,很多族群不使用里民會堂,並不是真的不想用,除了沒有相關資訊,也很可能是硬體、活動不夠多元,讓這個公共空間失去原本讓社區所有公民使用的機會。
因此,我特別和處長討論到里民活動中心的空間活化——也是民政處自己的業務目標。這件事情不是只像處長在業務報告回答我的一樣,說找里長或管委會來討論,當然里長不會違背民意,但觸及的樣本和統計、分析方法是什麼?真的有效度和信度嗎?因此我特別再提一次,必須要搭配「嚴謹問卷設計方法和分析」,透過空間使用調查,讓全基隆的民眾都可以有一個介面來表達自己對公共空間的想法,來「練習參與」,並且也讓民政部門全面了解到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和提出有效改善規劃。我也舉出幾個里民會堂空間使用調查的例子,再次強調全面性有效的問卷和分析統計方法是改善的基礎,這部分的經費和規劃,有辦法嗎?雖然處長一直說這需要專業和經費,但也在最後承諾會朝這個方向來努力。
📚工程前完整的評估——#零星工程雖小卻不可馬虎
接著,我也繼續分享我們參與式預算案的前三名——四維荷花池再現螢火蟲、自己的公園自己蓋(安樂公園與四維公園),以及基隆第一座參與式設計公園十全亭公園,這些案子全部都來自安樂區居民提案且受到安樂區朋友支持。在執行上,除了工程改善,居民們希望有完整的生態調查以及規劃設計並納入參與式設計。但零星工程這筆預算的限制是一定得「有工程」,且執行前的規劃設計佔比非常少(大約5%)。
因此,雖然零星工程(議員建議款)的設計是小型的鄰里改善,但仍以「工程」為主,這筆預算可能會造成「工程」導向的設計。但其實社區的改善、生態復育與公園的改善,可能需要導入更多生態觀點、納入居民參與式設計等參與的過程,甚至需要有完整的調查與評估後,才能開始執行工程。
因此,我也特別詢問到,民眾期待「完整的評估、參與」,再執行工程,以零星「工程」為主要目的的預算並無法涵蓋這些調查與執行層面,主管單位民政處是否有相關的業務費、勞務採購費?能來協助完整生態調查或鄰里公園參與式設計?處長回答,這個部分應該要在各局處編列經費,民政處並沒有相關經費和專業,可能需要其他局處協助。
因此我再詢問市長,雖然零星工程通常較小,但其實工程會大幅影響各地市民的日常生活,有可能納入「完整評估的機制」,並來把生態觀點、評估與參與式設計融入零星工程中嗎?或是有由市長來發動、跨局處的協作機制?市長回覆說,「可以不用零星工程,也許能以市議員建議的形式,由市府各單位來協作。」市長也特別展現了對「四維里荷花池生態復育再現螢火蟲」的興趣,也認為很有可能來執行參與。
很開心市長有正面的回覆,也期待市府可以重視參與式預算這個由民眾提案、民眾決定的過程,我和辦公室也會積極來討論各單位協作。
🌳工程豐收年──#以樹木保護為例看工程前評估之重要
在零星工程前的評估中,市長的承諾算是「規劃完整」的第一小步。我接著繼續詢問的事情,是不管鄰里的廣場工程、修樹工程,甚至是目前山海城串連的豎梯工程,經常可以看到暴力把樹木斷頭、砍斷,或是進行廣場或人行道時留下過小樹穴的錯誤工程——過小的樹穴、錯誤的修樹方法會造成樹根系發育不全、爛根、生病,並容易因為風災而造成樹倒,砍樹不僅浪費公帑,錯誤修樹更容易造成公共安全疑慮。
但基隆市除了54顆受保護樹木有較完整的保護規則,以及未來有「受保護樹木的委員會」外,基隆一般的行道樹、居家附近或河川旁的樹木並沒有被重視,修不論是植樹還是修剪樹木的法規,最新的版本都是十年前,而主責單位由各個可能會進行工程的局處擔任(也沒有更新、並不全面),修樹查核的局處是產發處的農漁管理科,但由於人力不足,以被動方式受理工程單位申請,再進行抽查。
除了沒有主動查核機制、實務上有些工程單位會沒有申請造成很多錯誤,法規並沒有完整修剪樹規範或規定有認證的園藝專業者來進行評估與修剪、移植,很多工程單位或承包廠商沒有相關的技術與專業,也容易導致暴力砍樹工程。如先前大家關心的西定河砍樹造成雛鳥落巢的狀況,就是發包的工務處沒有注意到此問題,承包商沒有相關素養,直接無視雛鳥砍樹,造成雛鳥落巢掉入水中,只好由熱心民眾協助送往動保所,反而增加府內同事的工作量。
因此,我也舉了宜蘭的例子,在修樹法規上要要有更完整的複查與檢查的SOP,另外也以高雄與台北的修剪樹木規範為例,有比基隆更完整的修剪規則以及爭議地段如何修剪以維持都市生活與樹木生長平衡(如河邊),更特別提到應該要有跨局處的統整平台更主動的分享專業,以及如林務局與許多縣市正在推動的園藝專業認證等。透過嚴格把關法規、提供完整規範、跨局處合作與嚴謹的申請複查流程,分享專業,也保護城市的樹木、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生態觀點如何引導工程?——前瞻水環境改善工程與鳥類生存
討論完修樹規則後,我也提到,以基隆市前瞻計畫補助的水環境計畫來說,整個工程的生態檢核(除生態外還包含資訊公開與參與)算是相當認真。以基隆之眼的沉沙池工程(由基隆市中心走國道一號南下的轉彎處、西定河旁)來說,移植樹木的計畫做得相當完整。
但是,該工程的生態檢核是有提到鷺鷥科鳥類「另此數株榕樹冠層中可見數種鷺科鳥類在此群聚之情形,包含夜鷺、黃頭鷺、小白鷺等物種...故此區之數株大胸徑榕樹可為陸域生態保全對象,以減輕人為開發對於本區陸域動植物之影響。」我知道沉沙池工程難以避免干擾、也會需要樹木移植,但在業務報告中有提問主責的環保局如何回應生態檢核中的「補償」——也就是在水環境工程稍微改善水質後,是否有「可能」再次成為一個鷺鷥科鳥類能夠棲息的地方?
但環保局的業務報告回應是「有電話問過基隆鳥會前理事長,該區鳥類三年會換一次棲地,本來就會離開。」但其實根本沒有研究顯示該區鳥類三年會換一次棲地。我除了再次質疑這個回應,也特別問到,如西定河周遭住家、田寮河的人行道等人鳥衝突,有觀察到是因為基隆之眼這邊的榕樹棲地不見,導致鳥類繁殖地無處可去,才會造成這些衝突。
為此我也特別質疑未來沉沙池工程完工後,所要進行的景觀改善居然是種植「山櫻花、楓香」,這些樹木根本不符合該工程生態檢核所提到的「補償」、無法讓鷺鷥科鳥類有可能棲息,這樣勢必會造成更多人鳥衝突。這個景觀規劃,有可能用更適合鳥類棲息的樹種、為城市動物提供不同的棲地嗎?環保局長回應說,未來會注意景觀工程,並使用較友善鳥類棲息的樹種。
💥#光污染入侵我們的生活
接著,我也特別質疑在沉沙池工程後的景觀改善後,會在現地裝設高低不一的景觀燈,除了影響樹木生理外,也完全不符合生態檢核所說的、提供可能的棲地「補償」鳥類,而且也會造成能源浪費。環保局長也回應說,會檢討景觀規劃的燈具配置,希望創造一個好的公共空間。
因為這個案子,我也特別提到工程中很少注意到的「光害」問題,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都市與邊陲來自廣告看板、LED及路燈之光污染對於生態和動物生理機制之傷害,而夜間過多的光污染也會造成人類身心健康之問題如內分泌失調、失眠以及壓力、焦慮等,此外,過多不必要的光源使用亦可能造成能源浪費與經費耗損。
今年三月,環保署已經發布《光污染管理指引》,我也希望除了環保局可以參考、開始來用公聽會等各種形式與專家學者討論光污染的問題與防治,也應該與各單位盤點各地燈源設置的必要性、特殊區域範圍是否可以縮減與時間是否可以調整,並找出不同的替代工具,建立我們的燈具設置工程前的「評估機制」?
因為時間不夠的關係,來不及請市長與局處回應。不過,這次定期會我已經針對光污染防治提案,會繼續來監督和促進跨局處合作。
☘#總結——#生態總顧問?生態大平台?
由於我談到許多工程前的評估——除了最基礎的民眾資訊公開,更多如生態檢核、生態評估、規劃與納入參與、甚至樹木修剪、城市動物棲地以及光污染防治等議題,這些需要有相關的專業來整合並制定「法規」,此外,更需要有專責的機構或委員會或平台來設計不同規模工程的檢核機制,並有人力來執行評估與稽查,才能讓工程不只是「干擾」環境的零和遊戲,而是可以有更多「#生態觀點」在工程發生之前做「 #完整的評估」,並將「#民眾意見完整納入」。這樣我們才能有所依循,真的來建立一個生態與生活品質共好的美好城市。
除了中央補助的大型工程外,生態檢核的評估以及效力是否可以更完整?是否可以針對不同規模的工程設計更完整的流程,並有專責的機構?工程的資訊透明公開以及民眾的意見納入機制為何?這些因為時間的關係,來不及和市長討論,我也會持續透過質詢與提案,要求市府要完整重視。(市長在之後的王醒之議員總質詢中也有承諾會努力進行生態總顧問與把關機制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