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吃調經藥還是出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吃調經藥還是出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吃調經藥還是出血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說的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月經量少是因為排不乾淨?】 這是門診超多女性朋友會問關於月經的三大問題之一! 根本是月經文了!(誒,還真的是) 月經量很少,是不是因為排不乾淨積在裡面? 有些患者朋友表示,以前月經量都很正常,但近2-3個月月經量突然變少。 不知道是不是積在子宮裡面? 還是因為吃冰讓...
吃調經藥還是出血 在 lovelife皮蛋樂活誌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4-28 21:59:06
第一次陪媽媽去看診 生理期報到,這次跟阿嬤還有爸爸的休假對不起來,要準時回婦產科門診拿調經藥怎麼辦(因為壓力大亂出血需要回診半年)?只好硬著頭皮跟孩子說,陪媽媽去看醫生好嗎? 大熱天出門,一開始選了媽媽的好朋友uber去到診所,進去前先溝通好,因為哪邊很多媽媽肚子有小寶寶,也有小寶寶在睡覺,不能...
吃調經藥還是出血 在 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說的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月經量少是因為排不乾淨?】
這是門診超多女性朋友會問關於月經的三大問題之一!
根本是月經文了!(誒,還真的是)
月經量很少,是不是因為排不乾淨積在裡面?
有些患者朋友表示,以前月經量都很正常,但近2-3個月月經量突然變少。
不知道是不是積在子宮裡面?
還是因為吃冰讓它「縮起來」排不出來?
▍怎樣算月經量少?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月經量少。
有些人說以前月經的量都6-7天,現在只剩2-3天是不是有問題?
有些人說最近月經一下子剩不到2天,只有看到咖啡色出血,整天衛生棉換沒幾次。
一般來說,女生隨著年紀增長,近40歲之後卵巢功能開始沒有年輕這麼好,雌激素分泌也會減少。
於是子宮內膜生長厚度較薄,月經量當然沒辦法跟年輕20歲的時候比較,通常縮短個2-3天是很正常的。(當然如果還有懷孕的打算,可以用中藥輔助讓子宮內膜墊厚一點)
我們比較擔心的是「突然性月經量驟減」。
像是原本6-7天,一下子突然只剩1-2天,這部分可能表示子宮內膜過薄,推測是「排卵失調」所造成。
在排卵失調的情況下,內膜沒辦法正常增厚,導致月經量驟減、甚至沒有月經。
這種情形的月經表現,大多會呈現點狀出血、持續點滴量少的情形。
顏色上以咖啡色血漬或是淡紅色鮮血為主,也比較不會看到血塊(因爲內膜組織太少了)。
正常的情況下,只要卵巢功能良好、排卵正常、雌激素濃度正常,子宮內膜便會正常生長增厚,形成足量的月經。
而每個人「足量」的定義本來就有差別,有的人天生3-4天就結束,有的人則是6-7天。
所以不用跟別人比較,月經狀態是要跟過去長期自己情形做對照。
▍月經量少會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我們應該要知道的是
「月經量少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很多女生會問「月經量變少」會不會因此排不乾淨,積在子宮裡面?
答案是不會的!
行經期原則上可以切分成前後兩段。
行經前段量多、血塊多、有收縮感,大約1-3日不等。
這是子宮內膜主要剝落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基本上大部分前次週期的內膜會剝落排出,也較容易在這個時候看到明顯的血塊,血塊是內膜組織加上凝固較多的血液所組成。
行經後段大約從經行第3、4天開始,持續約2-4日。
這段期間月經量開始減少,減少的速度每個人不同,有的人收尾較快,有的人收尾較慢。
收尾時間過長超過7天以上反而需要考慮一些問題,像是子宮收縮不良、卵巢功能不佳、瘜肉增生、腫瘤⋯等。
原則上,只要是有一定月經量、正常排卵的月經(至少3-4日),就不會有排不乾淨的問題。
月經過少,我們唯一會擔心的是像上面所提到的「排卵失調造成的不穩定出血」。
表示因為沒有規律排卵、內膜厚度嚴重不足,或是長時間沒有正常行經,反而造成內膜異常增生。
排卵失調造成的月經量過少問題,中醫體質來說,包含了「脾腎不足、肝鬱氣滯、氣血兩虛」等等類型。
這種情況的月經量少,不是因為子宮收縮不好排不乾淨,而是因為排卵功能失調所造成,這種情形就建議要就診治療!
#文章歡迎分享轉貼喔
#趕快貼給週遭的朋友
-
-
#月經量多量少只需要跟自己比
#正常月經排出不會排不乾淨喔
#排卵失調的月經過少才要擔心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多囊調經|婦科不孕|體態控制
內科雜症|皮膚疾患|疼痛治療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吃調經藥還是出血 在 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說的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孕期痔瘡怎麼辦?四大方法來救痣!】
「醫師我最近好像痔瘡復發了,排便乾硬的時候會帶血絲,而且肛門口有異物腫脹感。」昨天一位懷孕23週的患者朋友跟我說。
她說她在懷孕前其實因為排便不順利,有時候便秘太嚴重。就會有肛門出血異物感等痔瘡症狀。
隨著懷孕週數增加,最近排便不順暢情況似乎變嚴重了,而肛門周圍也開始出現過去痔瘡的症狀。
▍為什麼懷孕婦女容易有痔瘡?
1. 懷孕時因為子宮體積增加,腹內壓力增加,向下擠壓直腸肛門組織,造成慢性充血、循環不良,於是形成痔瘡。
2. 懷孕期間血管容易擴張,當肛門周圍靜脈擴張、局部血液不易回流,加重痔瘡充血情形。
3. 懷孕期間,因為黃體素、雌激素濃度上升,容易讓腸道蠕動下降、便秘情形加重。
4. 懷孕期間如果久臥久坐、缺乏活動,深層核心、骨盆底肌呈現張力不足狀態,腸道蠕動能力下降,同時影響解便當下的力氣與順暢度,解便時間拉長,便容易造成痔瘡。
▍孕期痔瘡怎麼治療?
1. 升高臀部肛門周圍溫度:
建議可以定期溫水坐浴,太麻煩則建議安裝免治馬桶坐墊,一方面可以坐墊加熱,一方面可以溫熱水清潔,讓解便感受更佳。
提高周圍溫度可以改善直腸肛門血液循環,同時也能刺激直腸幫助解便。
2. 增加核心骨盆肌肉強度:
孕婦朋友建議從懷孕狀態穩定後可以開始進行基礎訓練。
推薦可以進行「凱格爾運動」、「橋式訓練」、「孕期瑜伽」。
這幾種方式都能夠改善骨盆底肌張力不足問題,同時加強核心肌群發力、幫助腸胃蠕動與解便能力。
3. 纖維質與水分攝取均衡:
纖維質包含「水溶性纖維」與「非水溶性纖維」,都需要平衡攝取。
很多女性朋友說已經吃了一堆青菜還是便秘,這是因為纖維質與油脂、水分不平衡的原因,一下子吃太大量的粗纖維反而造成腸道塞車的情況。
除了均衡纖維質之外,也需要充足的水分與油脂才能讓腸子潤滑、解便順暢。
4. 藥物輔助腸道蠕動解便:
無論中西藥都具有輔助腸道蠕動、解便順暢的藥物,同時也都十分安全適合孕婦朋友。
中藥來說,孕婦朋友在調理腸胃機能上,較不宜使用「破氣」藥物,「行氣」藥物則需要減少酌量。
主要會以「健脾益氣」的藥材增加消化道的主動活動,輔助加上「滋陰增液」的藥材增加腸液分泌,以幫助解便順暢。
#文章歡迎分享轉貼喔
#趕快貼給週遭的朋友
-
#孕期腸道健康要顧好
#痔瘡問題千萬不能忍
#孕期保健運動記得做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多囊調經|婦科不孕|體態控制
內科雜症|皮膚疾患|疼痛治療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吃調經藥還是出血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的門診常遇到女生覺得自己月經失調,比如週期從二十八變成三十五天,或一個月來兩次,擔心身體出狀況、影響生育功能,希望來「調經」。
不過,其實月經失調有時候是生活作息改變後的正常現象,未必是身體哪個器官出了狀況,不一定需要調經。
因為月經週期取決於卵子成熟的時間,而卵子成熟的時間又是受到下視丘分泌的「促性腺性腺釋放激素」所影響。因此,一旦下視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像是當身體有壓力(如考試、換工作)、日夜顛倒或是減肥速度太快,都有可能改變這種激素的濃度,進而導致卵子成熟時間改變、使得月經報到時間不同。這種「失調」,其實週期長短從21天到35天都算是可接受範圍。
也有人擔心月經週期過短,卵子會太早排光,造成停經。但事實上女生大部分的卵子還來不及成熟就隨時間而萎縮,出生時的卵子數目約有兩百萬個,到了青春期時就剩下三十萬個,而終其一生所排出成熟的卵子也只有四百顆上下,因此並不會因為某幾個月多排了幾顆卵就把庫存的卵子提早用光,讓更年期提早報到。
因此該不該調經,端看妳當下的需求。假設只是認為月經規則才表示身體健康,希望可以靠藥物讓月經規則,那還不如回頭去檢視自己的生活作息、壓力來源,以及熱量是否短缺,才是真正治本的方式。但若妳剛好有避孕需求,或近期有出遊或玩水計畫擔心月經忽然來,那就可靠服用避孕藥調經,同時避孕,一兼二顧。
有些人聽到調經藥其實就是避孕藥後,會非常害怕,認為吃藥麻煩又傷身,但其實避孕藥是藉由藥物中的女性賀爾蒙抑制排卵,同時讓月經規律,只要在諮詢專業醫師後、依照劑量服用,身體都會正常地將藥物代謝掉,並不會傷身。不過吃避孕藥的確有點麻煩,需連續服用才會有效果,倘若不能規則服用常漏吃,反而會讓月經更加混亂。
當然我也要再次強調,避孕藥就和其他藥物一樣,有些人會有副作用如:頭暈、噁心、水腫,也會有特定族群的人不適合(大於四十歲、抽菸、血栓、乳癌病史)。
不過月經時間不固定或是週期太長,太久才排一次卵,確實會降低懷孕的機率。若是正在備孕,我會建議妳使用排卵試紙來確認是否有排卵和排卵的日期,若有疑慮,可諮詢醫師,開立排卵藥提高受孕機率。而不是本末倒置,認為月經一定要「調」到規則才能健康受孕。
最後要提醒的是,月經伴隨我們長達三、四十年之久,又受到許多賀爾蒙影響,偶而遲到提前,實屬正常,身體大多也可以自然調回正常狀態,無須過度擔心。但假設超過三個月沒來或是出血不止造成貧血頭暈,還是得儘速就醫,靠抽血及婦科超音波,排除多囊性卵巢、長肌瘤、子宮瘜肉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