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卓文君的愛情童話故事 小編網誌
漢武帝一朝,文武百官星光熠熠,辭賦名家司馬相如(前179-前118年)是其中一人,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
原來在這個落魄書生與年輕寡婦的愛情故事的背後,有一個更大的政治背景,牽涉到漢景帝和他親弟弟梁孝王之間的恩怨情仇。
先介紹一下...
司馬相如、卓文君的愛情童話故事 小編網誌
漢武帝一朝,文武百官星光熠熠,辭賦名家司馬相如(前179-前118年)是其中一人,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
原來在這個落魄書生與年輕寡婦的愛情故事的背後,有一個更大的政治背景,牽涉到漢景帝和他親弟弟梁孝王之間的恩怨情仇。
先介紹一下男主角。司馬相如出生於蜀郡首府成都,少年時好學不倦,而且劍術精湛,很快就踏上仕途,成為服侍漢景帝狩獵的武官。但他始終是文青一名,對武官工作感到厭倦,決定離開長安,遂跟隨梁孝王劉武到了梁國(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安徽北部),在那裡與梁孝王的文學侍從四處遊覽、切磋文學,寫下了成名作《子虛賦》。
梁孝王來頭很大,不是普通一名同姓王。上面已經提過,他是漢景帝的同母弟,而且在景帝三年(前154年)的七王之亂中,在梁國抵禦造反的吳楚聯軍,拱衛首都長安,立下大功。因此,母親竇太后非常寵愛這個幺兒,前150年的冬天,景帝廢了太子後,竇太后曾考慮讓他繼位,但被大臣阻止。
不久,兄弟間因權力鬥爭出現不和,梁孝王返回封國。前149年的夏天,景帝立劉徹為太子,即後來的漢武帝。
梁國地廣兵強,非常富庶,梁孝王在那裡興建了一座規模龐大的皇家園林,稱為梁園,吸引了天下人才豪傑濟濟一堂。梁孝王返回封地梁國時,司馬相如決定跟隨他到梁國追尋文學夢。包括相如在內的一批文人,受梁孝王禮遇,在梁園一展所長,由此出現了梁園文學。
梁園對眾多唐朝詩人而言,是文學朝聖之地,包括李白、杜甫、高適、王昌齡、李商隱、王勃、李賀等詩人,都慕名拜訪,李白更索性住了下來,達十年之久。如果當時有手機,這些詩人一定會打卡。
但對於司馬相如來說,真的是好景不長。前144年,梁孝王去世,35歲的相如頓成無業遊民,返回家鄉。
按照當時平均年齡不高的情況看(例如秦始皇只活到50歲),這位落魄書生其實算是窮大叔一名。有一次拜訪了四川臨邛冶鐵富商卓王孫的家(畢竟相如是有點名氣的),聽說卓的女兒文君16歲出嫁,但現在20不到就守寡,剛剛返回娘家,他便彈奏了兩首琴曲表達傾慕之情。結果呢?
卓文君精通音律擅於彈琴,又是女文青,一早仰慕司馬相如,當聽到相如的演奏,歌詞中強烈的愛戀暗示,當天晚上,便決定同司馬相如私奔到成都。
卓文君有多漂亮?《西京雜記》記載:「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
但大家不要誤會卓文君是四川妹子。其實,經營冶鐵的卓家在秦始皇滅趙國後,被迫由邯鄲遷往四川。那就是說,卓文君是來自當時盛產美女的趙國邯鄲(大家應該記得秦始皇的生母就是邯鄲美女趙姬)。
35歲的落魄書生,20歲不到的新寡少婦,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
後來呢?二人在成都開了居酒屋(好有日劇的感覺啊!)。
不過,這個童話故事沒有結束。
還有一個故事。
漢武帝即位後,讀到司馬相如的《子虛賦》,非常欣賞,因此召他入宮。相如為武帝創作《上林賦》,歌頌大一統帝國的聲威和氣勢,所用辭藻瑰麗細膩,讓武帝如獲知音(有人批評是拍馬屁)。
表面上司馬相如靠寫文章再次做官,但細看他後來出使西南邊疆地區,做了很多民族融和工作,政績斐然。這又不禁讓小編對漢武帝點讚(雖然他喜歡人家奉承是事實,好大喜功也是事實),但武帝除了懂得東征西討,優點是知人善任,而且目標清晰,在拓展疆土外,也注重用懷柔手段管治多民族、地域廣袤的帝國。
辭官後,相如與文君在琴棋書畫之間,獲得無限樂趣(後世有指相如在重返官場後曾經想納妾,而且差點休妻,不過似乎兩人得以白頭到老)。據說相如死於「消渴」之疾,即糖尿病。後來文君鬱鬱寡歡,不久也離開人世。
這個白頭到老的說法,孰真孰假,似乎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毫無疑問是這個童話故事的最佳結局。
知史小編
2020-08-05
附錄:
後世傳說司馬相如當時彈奏的是《鳳求凰》,例如《玉台新詠》中收錄了以下歌詞:
司馬相如琴歌二首(並序)
司馬相如游臨邛,富人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竊於壁間窺之。相如鼓琴歌挑之曰: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時未通遇無所將,何悟今夕升斯堂。
有艷淑女在此方,室邇人遐獨我傷。
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從我棲,得托字尾永為妃。
交情通體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興俱起翻高飛,無感我心使予悲。
#知史 #小編網誌 #知史小編 #中國歷史 #歷史 #愛情童話故事 #愛情故事 #司馬相如 #卓文君 #歷史故事 #漢朝 #漢服 #華服 #汉服 #华服
司馬相如卓文君結局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古人如何談戀愛?古人撩妹的風雅遠超今人庸俗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陆棄
在幾千年的古代,男女是高度不平等的,男女婚配,講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數男女婚前都沒有見過面,全憑媒婆的一張巧嘴與父母的判斷……
愛情,是一個千古永恆的話題。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愛情。在中國歷史上,愛情故事層出不窮,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私奔,焦仲卿與劉蘭芝殉情,牛郎與織女「天河會」,七仙女與董永「天仙配」,白娘子與許仙遭遇法海嘆別離,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往情深化雙蝶,牡丹亭與花為媒,蔡鍔與小鳳仙,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愛情故事,古人是如何談戀愛的?可以說林林總總,各種情況,不盡相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後戀愛是常態
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根木頭抱著走」。根據儒家制定的倫理,女人「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在家時「有父從父,無父從兄」,反正自己說了不算。在社會地位低下的情況下,哪有什麼愛情可言?認命是女人的唯一選擇。
因為女人的社會地位低,她不可能像現在一樣,隨便提出什麼離婚的,所以相對來說,古代的婚姻是很穩定的。在男權社會,男人可以休妻,可以一妻多妾,追求男人所謂的「幸福」,而女人就只能順從,保持「四德」,也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男人花心找了個妾,從理論上來說,是不能吃醋的。她應該做的是,與這個妾和平相處。賢妻良母,是古代女人的典範。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想像大多數古人的婚姻,是不可能「幸福」的,尤其是女人,想得到一個如意郎君,是難上加難。所以才有潘金蓮偷情西門慶、藥死武大郎這樣的悲劇發生。但人又是感情的動物,除了少數人婚前有戀愛經歷以外,大多數古人屬於婚後戀愛,慢慢培養感情。因為倫理的約束,女人往往將全部的情感用於丈夫,如果這個男人同樣也喜歡這個女人的話,婚後自然也會碰出愛情的火花。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古時的愛情,大多為婚後戀愛的「夫唱婦隨」型,這一習慣一直影響到如今。
追求幸福,勇敢的女人一直在反抗
婚後戀愛的「夫唱婦隨」型在古代也遭受到不少女人的反抗,她們不甘於受命運的支配,不甘於沒有與男人見面就以身相許,於是她們突破種種窠臼,主動出擊追求自己的幸福,幸運者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但由於這種行為會受到社會世俗的反對,不幸的悲劇也時而發生。
主動追求最終得到幸福的故事,信史上、野史上都不乏其人。最有名的,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一例。卓文君聽到來到家中的司馬相如之琴聲,偷偷又看到司馬相如的帥模樣,不禁心生愛意,她不顧父母的強烈反對,與司馬相如私奔成功。幸運的是,在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生米煮成熟飯」的情況下,卓文君的父母不再堅持反對,反而資助了小兩口不少金錢,而司馬相如也爭氣,受到了皇帝的寵幸,並沒有落魄一生。夫妻恩愛雖然也有過感情上的波折,但最終以和好結局。
楊家將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其中楊宗保與穆桂英的故事,也是一段富有傳奇的愛情故事。穆桂英主動追求楊宗保,將楊宗保生擒活拿,同時又擊敗過楊宗保的父親楊六郎,最後在獻出降龍木的條件下,得到了楊家人的愛情許可。雖然這段歷史是野史,但現在北京仍然有穆柯寨的遺存,據說是穆家後人。
但大部分的愛情故事,可沒有卓文君與穆桂英那麼幸運。天上的織女與七仙女,都是主動追求幸福型,但最後織女與牛郎只能每年鵲橋相會見一次面,七仙女也被逼返回天庭夫妻分離。地上的就更別說了,焦仲卿與劉蘭芝,最後雙雙殉情而死,梁山伯與祝英台,也同樣殉情化蝶。水滸中的潘金蓮,則更被描寫成淫婦。當然西門慶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但潘金蓮嫁給武大郎,顯然不是合適的一對佳偶,按現在來說,她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但在那個時候,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守著武大郎廝守一生。
撩女人,古人風雅遠超今人庸俗
由於古代是男權社會,所以愛情往往是一邊倒,男人撩女人的情況比較多。除了一些地痞無賴欺辱婦女型,古人的愛情,尤其是文人的愛情都比較儒雅,比現在大要彩禮、比車子、房子、票子的庸俗好得多。
早在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就有許多情詩流傳下來,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於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脫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雖然沒有名字留存,但從詩中完全可以讀出當時浪漫的情愛之風。
秦漢以後,中國的詩歌漸漸發達起來,以詩詞歌賦求愛成為最受歡迎的愛情表達方式。司馬相如的《鳳求凰》這樣寫:「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光武帝劉秀的「麗華之嘆」這樣說:「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唐朝的李白說:「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白居易的《浪淘沙》這樣描述他的情愫:「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而元如問則言「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秦觀用《鵲橋仙》這樣表達他的感情:「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晏殊則有「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流傳千古。
以詩寄情,男人有之,女人亦不乏,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今從寫情書,偷寫個小紙條扔過去,約會個時間地點就可以了。而在古代,要靠寄信解相思之苦,用詩這種方式,既表達了感情,又鍛鍊了文筆,這樣才不愧風流才子、才女之名。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