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電英文帳單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電英文帳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電英文帳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電英文帳單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缺電有三種,為什麼出現這兩種?】(二之一) 興達電廠連續發生事故造成停電之後,有人,尤其是主張重啟核四運轉的人,又在主張這是台灣缺電的證明,而我們也看到蔡總統出面強調台灣並不缺電。 把電力出現任何狀況都要歸之於缺電,歸之於少一座核四,確實是模糊焦點甚至扭曲焦點。然而,蔡總統光說台灣並不缺電...

  • 台電英文帳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20 21:01:32
    有 1,490 人按讚

    【缺電有三種,為什麼出現這兩種?】(二之一)
     
    興達電廠連續發生事故造成停電之後,有人,尤其是主張重啟核四運轉的人,又在主張這是台灣缺電的證明,而我們也看到蔡總統出面強調台灣並不缺電。
     
    把電力出現任何狀況都要歸之於缺電,歸之於少一座核四,確實是模糊焦點甚至扭曲焦點。然而,蔡總統光說台灣並不缺電也不夠完整,政府光是寄望「三接」來渡過能源轉型,也會錯過核心問題。
     
    基於我2016年參與過「開放台電」觀察所得,加上近年來追蹤看到的新情勢,所以要寫兩篇文章,希望能𨤳清一些障眼法的迷霧,但也指出日益嚴重的兩個危機。
     
    興達電廠接連導致停電的情況,我非常肯定不是個案,而是預警。
    如果政府不面對問題的根源,接下來不只蔡英文總統要為越來越多類似情況而頻繁道歉,並且說終究會爆發災難性的後果也不為過。
    相反地,如果政府真正面對核心問題,不但一些短期問題的解決方案可以說垂手可得;一些許多人認為是兩難的長期問題,譬如護藻礁和廢核,其實也不難找到兼顧之道。
     
    我寫兩篇文章來談。這是第一篇。
     
    --------高速公路塞車有三種情況,電也是--------
     
    「缺電」的情況,有三種。用大家都熟知的高速公路塞車來比喻,方便理解:
     
    第一種,是高速公路因為蓋的數量不夠,造成塞車。這是「結構性」問題。有些落後國家的基礎建設不足,電廠不夠,每天全國要平均停電一段時間,就是這種情況。
     
    第二,公路數量夠,但是每到年節連假期間,如果不事先疏通流量,會在尖峰時刻大塞車。這是「時間管理性」問題。台灣每到夏天高熱月份,尖峰時刻大家對電力的需求突然高漲,負載超過預期,可能導致跳電而停電,屬於這種情況。
     
    第三,公路的養工處出了問題,維護保養不力,路面出現塌陷等等,造成塞車。這是「技術管理性」問題。台電的工作人員操作系統、設備出錯,而導致停電,屬於這種情況。
     
    高速公路發生大塞車,我們需要判別到底是哪種原因所導致,才決定是否要新建高速公路。我們不會一看到塞車,就主張要新建高速公路。同樣的,發生停電情況,也該如此。
     
    但是長期以來,台灣有些人,不論電力出現任何狀況,都堅持是結構性造成的缺電問題,電廠不夠,需要新建或擴建。
     
    近三十年來,這些人的代表就是擁核派。1993年,當時的經濟部長江丙坤說,台灣如果沒有核四,到2010年每天就要缺電六小時,像菲律賓一樣落後。
     
    現在時間過去了快三十年,不但過了2010,連2020都過去了,台灣也從來就沒有每天缺電六小時。時間早已證明核四是個假需求,台灣從沒有出現結構性缺電的問題。只是擁核的人卻始終堅持台灣就是少個核四。
     
    然而,到目前為止,台灣雖然沒有結構性缺電的問題,卻一直籠罩在「時間管理性」缺電和「技術管理性」缺電的陰影之下。
     
    --------問題的根源:不重視調節用電需求--------
     
    我們來看最近三次大停電的起因。
     
    2017年的大潭電廠815大停電,台電說是承攬商更換控制系統的電源供應器時操作失誤所導致,這是第三類技術管理性問題導致的。
     
    今年513興潭電廠導致的大停電,經濟部先說是「用電高於預期」的原因,那就是第二類時間管理性的問題;但後來又改口,說是測試操作錯誤,那就是第三類技術管理性的問題。
     
    至於17日晚間又發生停電,台電承認是「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換句話說,也就是類同於「用電高於預期」,屬於第二類時間管理性問題。
     
    顯然,這三次都是「時間管理性」問題和「技術管理性」缺電問題。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問題的根源是:台電不重視調節大家的用電需求。
    要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就是要設法調整大家用電時段,舒緩尖峰負載。
     
    一個用常識就可以想到的方法是:訂出「分時電價」,不同時段的電價高低不同,讓用戶知道他在尖峰時段用電要付出比平常高的電價,在離峰時間用的話則會享受到比較便宜的電價。這和年節連假時期為了鼓勵大家不要在尖峰時段全部塞在高速公路上,會提供夜間比較便宜或免費的費率,而很多人會使用,是一樣的道理。
    這幾天台電在呼籲大家節電,但是如果沒有「分時電價」和搭配的工具,這種呼籲是很蒼白無力的。
    經濟上有「看不見的手」。提供用戶「分時電價」之後,大家自然會趨低避高,各自享受了比較便宜的電價,整體也舒緩了電力尖峰負載時段的壓力。不需要台電呼籲,用戶自己就會達成那種效果。

    電力用戶,主要分兩大類:以家庭用電為主的低壓電用戶,和工業用電的高壓電用戶。
    我們看台電是在怎麼面對這兩類用戶。

    <面對低壓電用戶四年推動不到百分之一的努力>

    全台灣有1,460萬低壓電用戶,直到今天,絕大多數都是仍然要兩個月手抄一次電表。手抄電表,用戶要兩個月後才看到電費帳單,「分時電價」設計得再有吸引力,大家也不會有體感,實際也無從配合。
     
    2016年「開放台電」提醒調節用電需求之後,台電也說他們知道此事的重要,說要努力設法「移峰填谷」。當年底台電也開始推廣「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然而,直到去年底,推廣了四年,低壓電用戶選用這種方案的,全部才12萬戶,連1,460萬戶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這麼重要的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的方案,努力了四年才推廣不到百分之一,不能不說怠惰吧?
     
    和台電推廣的「智慧電表」搭配起來看,這件事就更有意思。
    「分時電價」,最好能和可以及時顯示用電情況的工具相搭配,高端的就是「智慧電表」。
     
    但是從馬英九總統執政時要求台電安裝百萬戶智慧電表,台電一直拖拉,到2015年只做到1萬戶。民進黨執政後,有一整年時間,台電新加的智慧電表用戶更只有351戶。其後幾年在各方監督下,到2020年底,總算達成了安裝100萬戶的目標,但這連低壓電1,460萬用戶的百分之十都不到。
     
    可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不能不問另一個問題:連推廣「智慧電表」都安裝了100萬戶,怎麼會推廣「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反而只推了12萬戶?
     
    怠惰了這麼久之後,現在頻頻因為「用電高於預期」、「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而爆出這麼大的停電問題,不是也合理的嗎?
     
    --------面對高壓電用戶四年推動百分之一多一點的努力--------
     
    再來看工業用電的高壓電用戶。這些高壓電用戶,全國有25,000戶。五年前,就全都安裝了智慧電表。但是當時我們就指出:沒有進行用戶的分類整理,也沒有善用智慧電表的功用。
     
    這些高壓電用戶雖然安裝了智慧電表,但台電在如何調整他們用電時間上,仍然主要用人工做溝通努力。
     
    2016年接任台電董事長的朱文成不無得意地告訴我,5月31日最緊張那天,是「需量競價」救了台電半條命。朱文成說的「需量競價」,就是誘使企業用戶在尖峰負載期間少用電,然後把節省下來的電賣回給台電。換句話說,也是另一種版本的「分時電價」。而那天,光是用這個辦法,朱文成說「省了0.4 GW」的電。0.4GW是什麼概念?很大。核一廠一個發電機組才0.6GW。
     
    我聽朱文成講他們多麼辛苦努力去和一些用戶溝通,用上了多少人脈和關係,問他既然這個方法有效,又有智慧電表,為什麼不全面有系統地實施?
     
    朱文成說他們會。
    但是同樣地,在這一塊,時間過了五年,他們仍然在原地踏步。
     
    針對高壓電用戶,直到去年,台電才設計出按24小時每小時不同的「高壓即時電價」。
     
    而試用的戶數有多少呢?才300戶。佔 25,000戶的百分之一多一點。
    那這百分之一的試用戶產生了多大效益呢?
     
    台電自己說「在電價最高時段平均約有14%的抑低量」。
     
    所以不能不問一個問題:如果百分之一不到的試用戶都可以產生這麼大的效用,那如果全面實施呢?
    明知道會有很大的效益卻拖延不前,很難不說他們是怠惰吧?
    但,台電到底為什麼如此怠惰呢?
     
    --------只重增加供給所造成的惡性循環--------
     
    「開放台電」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指出:台電對推動需求管理的怠惰,主要是只知道「增加供給」而不知「調節供需」的思維。並且,「增加供給」傾向於「新建傳統形式的大電廠」來增加。
     
    而台電形成這種思維,又有四種原因:
    一,工程師背景多。
    推動分時電價、用戶的需求管理等等,需要精通於消費心理、細密的行銷規劃,而台電主要是由工程師主導。
     
    二,是公務員背景。
    民營電力公司做好用戶的需求管理,能把「調節供需」做到越微細,越會受到肯定,尖峰負載時間能做到低空掠過,是表示對需求掌握到恰到好處。但是以台電的公家背景,工作人員會基於公務員心態不想冒那麼大風險,「調節供需」不如「新建電廠」來得便利、保險。
     
    三,長期執著於對大電廠的迷思。
    即使要新建電廠,台電也一直習慣於建大型電廠,而不願意呼應新的分散式、多樣發電的趨勢。所以過去台電長期不把再生能源放在眼裡。
     
    對大電廠的迷思,在過去國民黨長期主政,核電幫對台電的影響看得特別清楚。核電機組都是大機組,並且核電幫從不掩飾對廣建電廠的企圖。
     
    2008年總統大選剛結束,馬英九勝選的四月初,台電主管說,包括當時正在興建中的核四在內,台灣只有八部核電機組,還可以再增加十部核電機組,也就是他們準備建全部18 部核電機組。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的第一場辯論之後,擁核人士的胃口更真正露了底。他們不只是要重啟核四而已,他們要的是台灣可以達到 20部核電機組的規模。
     
    即使現在民進黨執政,核電廠不可能再新增,但是台電一直想用增加電力供給,而不是用調節電力供需的思維,顯然還調整不過來。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惡性循環。
     
    因為他們還是把主力放在努力增加電力供給,所以就繼續忽視管理用戶的需求,在推動「分時電價」、用電的需求管理上不用心,會如此怠惰;同時,因為忽視調節電力的供需,所以就只能繼續倚重他們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和習慣。
     
    並且,我們也可以合理地推測他們一個心理。
     
    那就是如果他們認真推廣分時電價、智慧電表等等,這些推廣成功,「時間管理性」缺電情況就不會發生了。不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他們就沒有新建電廠的理由了。
     
    高速公路的年節連假都把流量疏通好的話,怎麼能主張還要新建高速公路呢?
     
    --------雙胞胎問題:技術管理性缺電--------
     
    但是台電主要想新建電廠來增加電力供給,而不想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必然會衍生出另一個雙胞胎問題:「技術管理性」缺電的問題。
     
    原因很簡單:一心把新建電廠當解方,就不會好好維修現有發電機組、輸配線系統等等。一心想新建高速公路當解方,就不會好好維修現有高速公路,當然養工處會出問題,維修容易出問題、操作容易出問題。
     
    近年來三次大停電中「技術管理性」問題這麼多,也不是沒有原因。
     
    2018年普悠瑪事件爆發後,我們發現台鐵當局對車輛ATP 的漠視與零件的失修,是關鍵因素。因為政府編列給台鐵的大量預算,大部份流向下屬負責新增軌道建設的鐵道局,而另一負責日常營運的台鐵局則陷於人力不足、車輛維修不足、營運管理系統老舊的困境。
     
    台電也有和台鐵一樣的問題。
    台電也有新建電廠和維修輸配線路的兩手工作要做。台電也出現豐厚資源都流向新建電廠,維修輸配線路的單位卻資源不足、遭受漠視的問題。
     
    「開放台電」期間我們研究到和輸配線路相關的問題,台電顧左右而言他。而結案報告裡,最後我們也建議林院長接下來要仔細追查、監督六輸和七輸的可行性報告。輸配線路的善加維護,不只可以改善供電效能,還涉及基本的安全。
     
    以815停電事件來說,雖然是中油員工在操作上失誤所造成,但是台電如果平素多加注意內部管理,在許多重要關節上多分配些資源裝置防呆、防錯機制,以爭取出現意外的時候多些處理時間,不致於因為一個人的疏失就造成偌大風波。
     
    但是如果台電想到供電緊張就要透過新建電廠來增加供給的心態不改,他們不會把心力和資源放在調節需求,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也不會放在維修輸配線路、改善維護作業上,所以「技術管理性」缺電的情況也會跟著頻繁。
     
    但這些還只是問題的一部份。
    (明天繼續第二篇: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貨櫃車」問題。)

  • 台電英文帳單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13 19:03:02
    有 1,971 人按讚

    【高雄興達電廠機組瞬間跳脫,造成通霄電廠同步跳脫,影響全台約6%電力;台電分區停電數已超過數百萬戶;立委和專家判斷電網電壓不穩是最大風險;經濟部預估晚上9點40分以後,可全數恢復供電】
     
    今(13)天下午2時27分,全台手機都收到一封警訊通知:高雄興達電廠因事故全廠停機,目前系統供電能力不足,預計下午3點將開始緊急分區輪流停電。台灣各地包括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台東縣都出現部份區域停電情況,影響遍及全台。
     
    行政院政委兼發言人羅秉成之後立即表示,政院已掌握狀況,請民眾鎮定不必驚慌,而總統蔡英文也在下午3點47分對外表示供電將會陸續恢復,請大家放心。而經濟部長王美花在剛才晚間記者會與台電主管一同向社會大眾鞠躬致歉,她指出,本次事件影響C組、D組約400萬戶,經向台電了解,現已開始送電,大約在晚上7點10分以後,影響戶數會逐漸減少,今天晚上9點40分以後,預計可全數恢復供電。
     
    今日出狀況的興達電廠,位於高雄市永安區與茄萣區交界處,隸屬於台灣電力公司,共有4部燃煤機組。台電指出,興達電廠今日發生機組跳脫時,亦造成苗栗通霄電廠部份機組跳脫。總跳脫機組當時發電量約220萬瓩,而台灣今天最高尖峰負載約3,670萬瓩,影響約6%。此次興達電廠疑似機組故障,由於有部分電力是南電北送,連帶波及北部供電。
     
    ■各地受影響情況
     
    無預警停電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直播全黑中斷、各縣市出現部份路段紅綠燈無法亮燈;不少大學今天因疫情升級改採線上上課,有的老師在改為線上上課第一天就遇到停電,得同時因應疫情與跳電之災。許多店家仍開店營業,但店裡全是暗的,幾乎沒有客人上門,店員紛紛打開窗戶通風或走到門口等待電力到來。
     
    各地工業區也受到部份影響,晶圓代工廠台積電與聯電部分廠區,均產生短暫的壓降現象,台積電指出部分廠區產生短暫壓降現象,現正常供電,也已採緊急應變措施將影響降到最低。聯電表示,南科廠有壓降情況,未影響生產。竹科管理局指出,竹科區內並無停電或壓降情況;南科管理局指出,接獲部分廠商反映受分區供電影響。
     
    而此次停電事件所造成的事故,消防署指出以電梯受困案件為大宗,目前各縣市分隊皆以已出勤救援。據統計,台北市和新北市分別出現24起和18起受困案件、台中市7起、基隆市5起、嘉義縣4起、桃園市、宜蘭縣和雲林縣皆為2起,其餘苗栗、新竹、花蓮與屏東等地則各通報1起受困事故。而彰化縣、嘉義市、台東縣則出現部分停電,但無受困案件。
     
    興達電廠指出,機組確實有降載跳脫情形,但究竟是電廠內的問題,或是外圍輸配電線出狀況,仍由第一線人員緊急釐清。並強調廠區內並無事故或意外事件發生。
     
    根據台電下午4點半緊急召開記者會指出,因高雄市路竹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編按:指在輸配電系統中,配電盤、配電箱、變電站等使用的導電的銅線或鋁線,用以連接同一電壓的線路)故障導致,興達電廠電力無法輸出而跳機,連帶廠內4部機組跳脫,影響約1,600千瓩電力,系統頻率驟降。為確保電網安全,立即啟動低頻卸載,並採取分區輪流供電機制,同時緊急搶修設備,將會陸續恢復供電。
     
    下午4點前有部份停電區域陸續恢復供電,但台電也採取分區輪流供電機制,針對C組與D組進行輪流停電。第一輪限電時間15:00~15:50,限電戶數約200萬戶。第二輪限電時間15:50~16:40,限電戶數約193萬戶。第三輪限電時間16:40~17:30,限電戶數約224萬戶。第四輪限電時間17:30~18:20,限電戶數約229萬戶。是否進行第五輪限電,需視恢復供電情況而定。由於限電戶數可能重疊,台電仍在統計受影響的戶數。
     
    ■發電機組瞬間跳脫,顯示電網穩定性和靭性不足
     
    「這不是缺電,」熟悉電力議題的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表示,全台灣的備轉容量其實有350萬瓩(備用容量約用電量3,500萬瓩的十分之一),但今天興達電廠跳脫的量大概只有200萬瓩,跳脫的量遠低於備轉容量,代表其實電廠跟電都是夠用的,是電廠事故造成電網的電壓和頻率不穩定。「就像是你有3,500塊(存款),突然要你掏出2,000塊現金出來,不是沒錢,但一時之間拿不出來,」洪申翰解釋,電網跳脫會造成電壓頻率不穩定,電廠會自動啟動風險管理的低頻卸載。
     
    洪申翰認為,將來可以檢討的部分會是電網穩定性,興達電廠和電網之間的設計,「為何一個匯流排故障,就可以導致全廠跳脫?」
     
    為何南部電廠事故會影響到北部?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台灣就是大電網設計,這就是跨區送電的風險所在。理想的情況應該是走分散式的小電網,例如各地區發展再生能源,各區能夠自己供電;但在走到分散式電網的過渡期前,只能就既有電網部分去檢討和改善。
     
    長期關注電力政策的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也指出,興達電廠事件並非整體備載容量的不足,問題是發生在輸配端上,這凸顯出台灣整體電網的韌性不足。
     
    要改善這樣的困境,趙家緯認為,在電網分散調度上應有所變革,例如需要提升在儲能方面的政策支持。此外,也要建立分散式的電力系統,才能讓這類意外事故的衝擊減低到最小。
     
    ■上一回無預警大停電是2017年大潭電廠,同樣是瞬間跳脫
     
    無預警的大停電在過去5年間最大的一次,是在2017年的8月15日,桃園大潭發電廠的天然氣管線供氣閥被關掉、意外停止運作,電廠6部機組全部跳停,導致全台灣無預警大停電,約670萬戶受影響。洪申翰指出,當時的情況跟今天一樣,都是因為發電機組「瞬間」跳脫。上次事故後,曾做過電網系統的檢討跟改進,但以今天又發生事故來看,確實有必要再度檢討。
     
    台電曾在今年4月26日公開表示,3月底來,台灣的電負載量一路攀升,在3月29日至31日這3天,尖峰負載打破了歷年3月份的用電紀錄;而4月份光是4月1日至22日,供電量就超越同期約10億度(去年為127.9億度,今年同期為137.7億度,增幅逾7%),台電當時預估今年夏季用電尖峰可能再創新高。
     
    至於未來幾個月是否有限電的心理準備?台電表示,今天是特例突發狀況,說限電仍言之過早。
     
    依照台電輪流停電的規劃,限電方式分為「緊急(緊急分區輪流停電)」與「計畫(計畫性分區輪流停電)」2種,全台用電戶並被分為A、B、C、D、E、F、H、I、J等9組,其中A、B組被歸為緊急限電組,C、D、E、F組則被歸為計劃限電組。H組為國防、交通、醫院與政府機關等要地,I組為特高壓工業用戶,J組則是台電電廠配電線路的變壓器饋線與周邊用戶,H、I、J組將優先排除限電。
     
    台電指出,共分6個輪流分區停電組別,每組約200萬戶左右,上次815大停電是停電A組及B組,因此這次停電C組及D組。所在區域何時會進入限電時間,建議民眾可查詢電費帳單上之分組資訊,或前往台電官網進行停電查詢:https://bit.ly/2RQstwI
     
    (文/曹馥年、林雨佑、孔德廉,攝影/張家瑋、林彥廷、鄭宇辰、余志偉)
     
    #報導者 #停電 #限電 #興達電廠 #台電 #分區限電 #電網 #發電廠 #跳脫

  • 台電英文帳單 在 雲爸的3c學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13 16:58:04
    有 203 人按讚

    我家現在電來了,但看起來待會又要再停
    台電實施「緊急輪流分區停電組別」,倘屬於「C或D」組別者,將自15:00起兩組別輪流停電一小時,直至修復為止。

    像這樣....兩組替換輪流。
    C組:15:00-16:00
    D組:16:00-17:00
    C組:17:00-18:00

    要充電的快充電 要拉鐵門的注意時間
    不知道自己屬於哪個組別,就拿電費帳單出來看

    ※若查詢電費單非C、D組別,此次停電不受影響。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