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電特高壓用戶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電特高壓用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電特高壓用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電特高壓用戶產品中有3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能源轉型的步伐依舊持續向前邁進中..... 中鋼中油成供電大軍,台電需量反應產業戶破 2 千 (07/05/2021 TechNews科技新報、中央社) “..... 轉移尖峰、充分利用離峰用電的觀念已逐步被接受與落實,台電也將研擬需量反應強化機制,減輕未來停、限電風險。 事實上,在尖峰用電時...

  • 台電特高壓用戶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07 16:29:12
    有 19 人按讚

    能源轉型的步伐依舊持續向前邁進中..... 中鋼中油成供電大軍,台電需量反應產業戶破 2 千 (07/05/2021 TechNews科技新報、中央社)

    “..... 轉移尖峰、充分利用離峰用電的觀念已逐步被接受與落實,台電也將研擬需量反應強化機制,減輕未來停、限電風險。

    事實上,在尖峰用電時段,並非所有用戶都一定需要用電,只要給予足夠鼓勵,便能有效抑制大型用電戶的尖峰用電量,例如台電也推出「需量競價」等其他需量反應措施,不僅節電,還能降低整體發電成本。

    需量競價概念為,由各參與廠商自行出價決定節省1度電價格,台電以價排序,進行最經濟的採購;得標廠商會在當天特定時段自行減低用電,若有確實配合減少用電,便可獲得電費扣減。

    需量競價措施從104年初實施時,申請戶數為161戶,隔年激升至824戶,包含中鋼、中油、東鋼等皆為參與大戶,甚至中鋼集團旗下子公司還成立「電力交流網」群組,進行需量競價資訊、技術交流。

    根據台電資料,需量反應措施總體參與戶數節節攀升,從106年的1,064戶,109年已達2,125戶響應,4年內翻倍成長;8月單日最高抑低用電107.9萬瓩,約等於1部核能機組發電量。....."

    進入盛夏用電高峰,台電緊急調度大機組歸隊外,也從產業界「找電」,拉攏中鋼、東鋼與中油等大廠加入,強化需量反應祭出電費折扣。台電統計,現有 2,125 戶成為需量反應簽約商,儼然是新一批「供電大隊」。

    歷經513、517分區大停電之後,供電穩定度成為全民關注焦點,尤其炎夏到來,高溫將導致用電再創新高,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即表示,必須強化需量反應。

    台電解釋,需量反應是指引導用戶管理用電,促使用戶改變原本用電習慣,例如減少下午1~4時用電或將尖峰用電轉移至離峰時間,簡言之,就是在全台用電高峰時段省電或不用電,如此一來才能減輕台電在尖峰負載供電壓力。

    不過「單純降低用電」難度較高,例如即便將空調改為變頻冷氣,確實能減低用電,但抑低程度畢竟有限;因此多半還是透過「移轉用電時段」的方式,讓尖峰用電時段不至於供電緊澀。

    台電指出,由於工廠等大型用電戶多半可自由調配製程時間,因此台電可在電價設計上提供價格誘因,鼓勵廠商改為離峰時段用電,如此一來,便能降低尖峰用電負擔,這項措施稱為「計畫性減少用電」。

    「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適用對象為高壓、特高壓用戶,可再細分為3種型態,例如「日減6時型」意思是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週一至週五每天下午1~5時、6~8時,減少用電6小時。

    用戶可自由選擇所欲抑低用電的月份,雙方再根據約定好的抑低契約容量,核算後續電費扣減事宜,達到台電、用電戶雙贏結果。

    事實上,在尖峰用電時段,並非所有用戶都一定需要用電,只要給予足夠鼓勵,便能有效抑制大型用電戶的尖峰用電量,例如台電也推出「需量競價」等其他需量反應措施,不僅節電,還能降低整體發電成本。

    需量競價概念為,由各參與廠商自行出價決定節省1度電價格,台電以價排序,進行最經濟的採購;得標廠商會在當天特定時段自行減低用電,若有確實配合減少用電,便可獲得電費扣減。

    需量競價措施從104年初實施時,申請戶數為161戶,隔年激升至824戶,包含中鋼、中油、東鋼等皆為參與大戶,甚至中鋼集團旗下子公司還成立「電力交流網」群組,進行需量競價資訊、技術交流。

    根據台電資料,需量反應措施總體參與戶數節節攀升,從106年的1,064戶,109年已達2,125戶響應,4年內翻倍成長;8月單日最高抑低用電107.9萬瓩,約等於1部核能機組發電量。

    轉移尖峰、充分利用離峰用電的觀念已逐步被接受與落實,台電也將研擬需量反應強化機制,減輕未來停、限電風險。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echnews.tw/2021/07/05/taipower-demand-responds-to-industrial-households

  • 台電特高壓用戶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3 21:05:18
    有 1,868 人按讚

    【有關電力止血、預防,與改變體質的建議】( 修訂版)
     
    蔡總統鈞鑒:
     
    因為興達電廠接連導致停電的情況,我把看到的問題和危機寫了兩篇文章。
     
    第一篇<缺電有三種,為什麼出現這兩種?>,我用高速公路塞車的比喻,解釋台灣長期以來為什麼沒有「結構性」缺電風險(公路數量不夠),但是為什麼尖峰負載期間容易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風險(年節連假大塞車),和「技術管理性」缺電風險(養工處出問題)。
     
    我基於五年前參與「開放台電」計劃,加上後續的觀察,指出主因是台電一直侷限於電力生產者的立場,只習慣於擴建大電廠來增加電力供給(新建大高速公路),而不知調節電力供需(疏導交通流量)。我也說明興達電廠接連出事導致停電,為什麼不是個案,而是未來更可能頻繁發生的預警。
     
    第二篇<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貨櫃車」問題>,我說明近二十年來,台灣的電力高速公路上,工業用高壓電戶和超高壓電戶(大貨車和貨櫃車)增加得又多又快又大的現象,以及為什麼需要重視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所說水電價便宜到「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的不合理現象。而這是二、三十年來台灣沒有新的產業政策與能源政策,只有經濟部配合工業大老提供便宜用電的政策所導致。
     
    我也指出如何面對台積電的用電需求已經是關鍵課題。接下來在國際對台灣半導體業需求加大、對岸台商回流、全球氣候劇變這三個因素的影響下,如果經濟部和台電繼續因循舊有的思維和習慣走下去,為什麼可能使台灣墜入無底深淵。
     
    我所看到的,都在文章裡。請您參閱,也和您的執政團隊討論。
    因為有許多短期、長期需要面對的挑戰,我也再提一些建議。
    以現在有許多裡外病症發作的情況來看,我的建議分「止血」、「預防」、「調理體質」三個層面。
     
    先說「止血」,這是指真正的高熱、用電高峰期四個月即將到來,有哪些可以防範停電問題再頻繁發生的注意事項。重點都在要求台電落實重視調節電力供需,以避免電力尖峰負載期間容易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風險,和「技術管理性」缺電風險。
     
    --------止血之一:「高壓即時電價」--------
     
    解鈴還需繫鈴人。
    因為工業用戶的用電量最大,所以先看如何應對這方面。
     
    針對高壓電用戶,台電拖到去年才設計出按24小時每小時不同的「高壓即時電價」,並且也只有300戶試用,佔全部25,000戶的百分之一多一點,是他們怠惰。
     
    但也因為光這300名百分之一多一點的試用戶,都讓台電說「在電價最高時段平均約有14%的抑低量」,那當然要立即要台電去全面執行。
     
    所以從半杯水的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在只做到了百分之一多一點,也表示如果積極改進,空間是非常大的。
     
    所有高壓電用戶都安裝了智慧電表,不必任何新的投資;台電的24小時「高壓即時電價」也已經設計好,不必花時間再規劃,這是可以要求台電劍及履及做到的事情。
     
    如我在第一篇文章裡所言,2016年的531 電力緊急事件,後來接任台電董事長的朱文成說是他使用「需量競價」誘使企業用戶在尖峰負載期間少用電,然後把節省下來的電賣回給台電,當天「省了0.4 GW」的電,渡過難關。
     
    當時還沒有這些按24小時每小時不同的「高壓即時電價」。現在有了這些辦法,應該要求台電全面實行。從工業用電戶著手,先防止從他們身上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止血辦法。
     
    這是台電最重要的任務,沒有之一。
     
    政府應該緊盯台電落實這件事情,並看如何提供協助。如果是因為高壓電價本來就太便宜,便宜到分24小時的差別電價都沒有吸引力的話,那就該另外協助台電。
     
    --------止血之二:善用100萬戶的智慧電表--------
     
    在低壓電方面,也是一樣,先要求台電把可做而沒做到的事馬上補正。
     
    代表性的問題就是:低壓電1,460萬戶裡,到去年底安裝了100萬台智慧電表,佔百分之七。而「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推廣了四年,使用者才12萬戶,連1,460萬戶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世界上只聽過因為沒安裝智慧電表所以不方便使用分時電價的,沒聽過安裝了智慧電表,卻不使用分時電價的。
     
    政府應該要求台電馬上把「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使用者由百分之一拉高到百分之七。也就是起碼讓所有已經安裝了智慧電表的低壓電用戶,知道使用分時電價可以一起舒緩尖峰負載期間的用電,自己還能享受到比單一電價更多的好處。
     
    低壓電用戶已經安裝100萬台智慧電表,雖然只佔百分之七,總比安裝了卻只有百分之一在用好。
     
    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根本不需要再推動智慧電表。
     
    --------止血之三:推廣「低壓新三段式時間電價」--------
     
    5月17日的停電,是發生在傍晚。台電承認是「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之外,還有說明是因為傍晚太陽下山,光電供應少了的問題。
     
    有人又因而批評光電不足憑。
     
    其實這也不是新問題,這本來就是光電要和風電搭配的道理。也至少不是台電沒意料過的問題。
     
    去年,台電就已經為了緩和太陽光電下山造成的夜間供電壓力,設計了「低壓新三段式時間電價」,「將尖峰時間往後移,調整為13-17時、18-20時,藉此宣示未來電價時間帶即將改變」。而這個三段式新電價是預定今年推動。
     
    但是到現在五月是否推動了呢?推動了多少?
    所以,517停電既然證明了太陽光電下山造成的夜間供電壓力大,那就該馬上盡最大的努力來推動這個辦法。
     
    前面這三點,都不需要台電另外投資任何事物,另花時間規劃任何計劃,只要把他們已經擬好,卻怠惰不前的腳步加快就好。
     
    --------止血之四:讓「汽電共生」救援投手透明化--------
     
    以上所說的,都是從調節電力需求,進而舒緩尖峰負載壓力,免得因為跳電而出現停電情況。
     
    回到台電善長的增加電力供給面,應該要求台電把未來四個月「汽電共生」業者可供調度的電力做好詳細的排程說明。
     
    「汽電共生」是我在前兩篇文章裡沒有寫到的,也是我們在「開放台電」期間看到的最大黑箱之一。
     
    「汽電共生」業者就是可以自己發電自用,但台電在需要時也可以購買他們的電,因而可以說是一種救援投手。有這樣的救援投手,在尖峰負載期間會有很大助益。
     
    但是「開放台電」的研究期間,台電到底可以在何種情況買「汽電共生」業者的多少電,始終講不明白。有一次會議中一再說是得靠「友情協商」,還引得林全院長甚為不悅,當場講了這句話而結束會議:「跟他們說,企業也該有企業責任。」
     
    現在既然在緊急期間要止血,要動用一切可應急之用的發電來源,政府需要讓台電把未來幾個月內到底可以調動多少「救援投手」整理清楚,切實使用。
     
    --------止血之五:善用儲能設備--------
     
    此外,還有一點,相信應該是台電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危機的重要工具。
     
    就是儲能設備。從馬斯克建立儲能設備協助澳洲電廠渡過難關之後,已經證明這種技術和設備之可行,並且也日益便宜。
     
    如前所言,台電習於以擴建新電廠,而不是調節電力供需來舒解尖峰負載期間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那投資儲能設備應該是另一條路,相當於不必新建高速公路,卻可以多出臨時的調撥車道,所花的代價肯定比新建高速公路便宜很多。
     
    五年前「開放台電」計劃時,還沒有儲能設備的技術可用,但是歷經五年的時間,到最近連續發生這些停電事故都沒有在新聞中聽到台電有準備任何儲能設備,甚感意外。
     
    這方面,政府如果要行動,應該會找到許多專家協助。
     
    --------止血之六:避免出現「技術管理性」缺電--------
     
    在避免「技術管理性」問題上,以我的經驗,想到兩點。
     
    第一,513興達電廠事故導致停電,經濟部和台電先是解釋了四個原因,除了「用電高於預期」之外,還有一個是「大型機組正在歲修」。當時我看到想的是「又來了」。
     
    2016年531電力緊張事件,促使「開放台電」研究計劃出現。而我們在研究後,發現那天出現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歲修機組佔了9%。
     
    而當時林全院長得知了這個原因之後,還特別指示「我也特別要求台電注意歲修時間的安排,因應氣候劇烈變化,不應該將歲修時間排在用電尖峰的月份。」
     
    這次輪修的情況到底如何,是否有明知故犯的情況,應該查明。最少現在開始針對未來幾個月仔細防範,不要有因歲修機組而再發生類似情況。
     
    第二,513興達電廠事故導致停電後,經濟部在第二次說明原因時,改口說是操作失誤所導致。
     
    這和2017年的815停電事件一樣,當時也是說承攬商(中油員工)在操作上失誤所造成。
     
    雖然說起來都是個人操作失誤,但是在815事件後我訪問幾位專家就聽過:台電如果平素多加注意內部管理,在許多重要關節上多分配些資源裝置防呆、防錯機制,以爭取出現意外的時候多些處理時間,不致於因為一個人的疏失就造成偌大風波。
     
    我在第一篇文章裡有特別寫到輸配線路的善加維護,不只可以改善供電效能,還涉及基本的安全。
    至少未來四個月,需要特別緊盯台電落實檢查輸配線路。
     
    --------「預防」之一:請鄭崇華提供建議--------
     
    止血之外,預防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是您應該請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說明他所看到的工業電價所有不合理的現象,並請他提出建議。
     
    以鄭崇華本人是身受其益的工業大戶的身分,卻指出台灣水電價格便宜得不合理,可知其不合理的地步。
     
    難得高壓電工業用戶中有人如此公開呼籲,如果政府置之罔聞,那就更加不可思議。
     
    甚至我相信,台電推動那「24小時即時高壓電價」緩慢,如果有除了他們怠惰之外的其他工業界的感受問題,鄭崇華也應該是最能指點迷津的人。
     
    --------預防之二:面對台積電的課題--------
     
    如我第二篇文章所言,台積電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到2019年的用電高達每年143.27億度,相當於全台北市一年用電量的91%。並且,照分析,到2023年,台積電的用電量將再擴增一倍。
     
    昨天我找出台積電過去多年的社會責任報告看了一遍,整理出下列一些分析:
     
    1. 2018、2019兩年,台積電只列總用電量,沒有列出台灣廠區和海外其他地區的用電量。但是從那之前有分列的十一年裡,可以看出台積電在台灣地區的用電量,並沒有因為有海外據點而減少比重,近年反而是持續上升到95% 以上。如表一。
     
    2. 從2004年到2017年,台積電在台灣地區用電量的增速,確實是遠超過台灣工業用電量的增速。如表二。
     
    3. 從台積電總用電量來看,過去確實呈現一種每五年用電量就會倍增的走勢。最近專家推測接下來是四年會倍增,那是說又加速了。
     
    在台積電如此用電的需求下,他們到底如何使用綠能,備極重要。
     
    我看一下他們紀錄,台積電在民國104年購買 1 億度綠電,佔他們當年台灣廠區用電量的1.3%;民國105年購買 2 億度綠電,佔當年台灣廠區用電的2.3%;民國106年持續購買 1 億度綠電,佔當年台灣廠區用電量的0.9%。
     
    接下來,在民國107年他們只說「全球購買約 8.8 億度再生能源、憑證及碳權 」,沒說在台灣是買多少;民國108年,說「購買約 9.1億度再 生能源、憑證及碳權 」,也沒說在台灣購買了多少。並且從這兩年起,台積電也不再分列台灣廠區和海外地區的用電量,所以也沒法像前幾年一樣,知道他們在台灣購買的綠能到底佔他們在台灣廠區用電量的多少。
     
    我提到這些的原因,是因為即使台積電這兩年購買的綠能全都是來自台灣,但是以他們在台灣廠區急速擴大的用電需求來說,也是太小的比例。
     
    世界頂級企業,都在推動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台積電在台灣以外的據點,百分之百都使用再生能源,顯然是呼應這個趨勢。但是為什麼在台灣只這麼消極地購買這麼小比例的再生能源?
     
    尤其在2025 非核家園走到關鍵時刻的現在,增速擴大用電需求的台積電如何使用綠能,不只關係非核家園的成敗,更根本性地影響台灣的整體能源版圖與電力版圖的走向。
     
    我寫台積電在綠能上只扮演了消極的消費者,有人回應說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台灣購買不到足夠的綠能。
     
    所以我給您的第二個建議是:應該儘快要求政府部門和台積電𨤳清他們的需求,看到底是有什麼政府可以協助之處,還是以台積電這種規模與層級的企業,應該另有其他擔當。
     
    我在第二篇文章裡提到台電董事長朱文成曾經說有次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問他是否能自建電廠,朱文成說只要台積電想,他一切都可以搞定。但是台積電最後還是沒有。
     
    這個問題到了今天更迫切。
     
    以台積電目前每四年擴增一倍用電量的速度來看,他們到2030年的用電需求是2019年的八倍,也就是每年八個全台北市的用電;而照他們在2019年所說的十年計劃,要到2030年才只實現「生產廠房25%用電量為再生能源」,那就是說台灣要在那之前再提供可供六個台北市用電量的傳統發電設備。
     
    以一個台北市用電量需要 2GW 的發電機組來估算,六個台北市用電量需要12GW 的設備,相當於6個核二廠機組,或者中火24 部機組。如果台積電不擴大使用綠能,屆時就需要這麼大量的傳統發電設備來供應其需求。我相信您需要協同執政團隊仔細評估,才知道這是否可能。
     
    如果仍然侷限於過去的思維,為了供應「護國神山」的電力,可能成為台灣不可承受之重。
    相反地,如果能和台積電一起找到方向,台積電有足夠實力扮演重新型塑台灣能源版圖與企圖的領頭羊。
     
    --------預防之三:有關「三接」與「藻礁」--------
     
    正如以上所言,因為太多情勢都在劇變之中,政府需要重新檢視整體產業和電力供需版圖的階段,所以我建議不必把「三接」的成敗當成台灣能源能否轉型的唯一關鍵。因為以台積電的用電需求為例,還有太多其他影響更大、更多的因素。如果政府以為「三接」是最重要的關鍵,我擔心是錯失焦點,耽誤對更重要事務的重新規劃。
     
    這一點我寫在第二篇文章裡,就不贅言。

    也因為除了「三接」之外還有許多議題需要關心能源的人共同努力,包括遏止又想借屍還魂的核四,所有為了反核努力了這麼久的人,不必為了對「護藻礁」的立場不同而決裂,也不要酸言相向。
    所以建議您對「三接」保持中立。您的態度會有很大影響。

     
    --------有關「調理體質」的建議--------
     
    最後的建議,還是回到台電身上。
     
    從2016年進行「開放台電」的研究,而開始對台電有些了解,再到今天看他們仍然那麼多事情在原地踏步,一再歷史重演,我想提一個構想,請您參考。
     
    我認為幾十年來台電自己的盲點,以及台灣整體社會圍繞著電力所迷漫的濃霧,固然有台電侷限於自己傳統守舊思維的問題,但另外一塊也可能是其他人也以傳統守舊的思維侷限了台電。
     
    譬如,把台電下屬於經濟部,當經濟部本身就苦於規劃新的產業政策,遑論能源政策的時候,台電就只能成為依從經濟部來以低價電力服務工商大老的小弟。
      
    所以,我的建議是,既然是需要大破大立的時代,何不讓台電不要再下屬於經濟部。
     
    今天的世界,能源具備等同於國家戰略級的重要性,本來就該和經濟策略的規劃平起平坐;能源開發,充滿眾多新奇而多樣的可能。
     
    先進國家都在開發5G智慧電網,台電到現在1,400萬低壓電戶超過九成在手抄電表;多元、小型、分散式的能源是世界趨勢,但台電對再生能源一直「另眼」相看,總愛裝設大型發電機組,做不了核電的就做天然氣的…..
     
    這都是看來打不開的死結,但我們如果給台電換一個位置,台電會不會也就換一個腦袋?
     
    有人可能會說:台電?他們怎麼可能?
     
    我說的正是因為在原來的位置永不可能,所以才更值得給他們一個機會,重新定位自己,擔負起自我更新的使命,擁有完全不同生命、精神和形貌。
     
    我們想像著台電開始樂於善用澎湖海域世界僅有的絕佳風場,樂於探索台灣特有的地熱開發可能、黑潮發電的可能,才會覺得今天不停地忙於奔波止血是有意義和代價的吧。
     
    請您參考。
    以上。

    政安
     
    郝明義 謹啟
    中華民國 110年5月23日

    副本並陳
    行政院蘇貞昌院長

  • 台電特高壓用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21 21:00:57
    有 3,163 人按讚

    【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貨櫃車」問題】( 二之二)
     
    我們都知道半導體業用電、用水多,到底有多麼多?
    我是到最近才知道:台積電2019年的用電量相當於全台北市一年用電量的91%。並且,到2023年,也就是四年之內,台積電的用電量將再擴增一倍。
    這還只是台積電的情況。
     
    聯電呢?其他半導體大廠呢?其他電子業大廠呢?整體工業用電呢?
    我們這些工業用電,在「缺電」陰影裡扮演什麼角色?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狀況?
    這是台電只知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和習慣能應對的嗎?
     
    這是我第二篇文章要寫的重點。
     
    -----貨車和貨櫃車激增,才是塞車的主因-----
     
    繼續用高速公路的比喻。
    高速公路上有大小不同的車子在跑。
     
    住宅用電,我們來比喻為小客車,全台灣大約有1,300萬戶。
    工業用電,我們來比喻為大貨車,全台灣大約2.5萬戶。
     
    從1998到2017的二十年間,每年的住宅用電,也就是小客車流量,只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從每年大約300多億度增加到每年440億度。
    而工業用電,大貨車流量則增加了一倍,從大約640億度增加到1200億度以上。這個數字是全部住宅用電的三倍。
     
    把大貨車再細分來看。
     
    2017年工業用電的前五名,排第一的就是半導體所在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佔22.6%;其他四名加起來才17.5%。鋼鐵業只有7.1%;塑膠製品製造業只有3.3%等等。
     
    半導體所在的產業用電不只佔比最高,增速也最快。1998年不到60億度,到2017年就達到346億度,增加了快6倍。
    所以半導體所屬產業的用電,是大貨車裡的巨無霸,貨櫃車。
     
    正因為這二十年裡高速公路上增加最多、最快,同時也佔位最大的,是大貨車和貨櫃車,他們才是造成塞車的最大風險。如果要管理用電需求,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他們。
     
    就好像年節假期間的高速公路塞車,如果我們只強調疏導小客車,但是卻放任大量大貨車和貨櫃車上路,合理嗎?
    但是,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說這是放任呢?他們是經濟成長的動力啊?又怎麼管理他們?
     
    --------便宜到鄭崇華說不合理的電價--------
     
    今年3月20日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接受訪問,說了段話:「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越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
     
    同一報導中也提到:「去年全球電力消耗普遍減少,台灣的電力消耗則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4%。」
     
    而就在鄭崇華訪問刊出的6天後,經濟部宣布電費自2018年後連六次不調漲,還甚為得意地說台灣工業用電已成為全球第四低。
     
    鄭崇華以身受其益的工業大戶身分,卻指出台灣政府水電價格便宜得不合理,這是很奇特的。但也因此可以想見這便宜到底是多便宜。
     
    長期以來,大家都知道台灣的電,是名列世界上最便宜的前茅。但知不知道台灣的工業用電是比民生用電還便宜?工業用電不但比住宅用電便宜,平均漲幅也比住宅用電小?
      
    我們看台灣上一次2018年調整電價的情況。
     
    那次工業用電的平均漲幅在3.30%到 3.56%之間,用電最大的特高壓用戶(像台積電)則是3.41%,而細看台電的資料會發現,民生用電除了500度以下沒有調整之外,500度以上的調幅在3.96到4.14%之間。換句話說,用電最大的特高壓用戶的電費漲幅,比一般家庭的漲幅還小。
     
    我們的電價真是非常獨厚工業用戶,尤其超級大戶。
     
    所以,當今年3月經濟部再宣布電費不調整,創下2018年下半年至今「連6凍」紀錄的同時,2019年我國住宅電價為全球第4低,工業電價為全球第4低。
     
    換句話說,經過電價的連六凍之後,我國住宅民生用電電價相對升高,從全球第2低退為全球第4低,而我國工業電價相對更降低,從全球第7低進而更成為全球第4低。
     
    在去年全球電力消耗普遍減少的情況下,台灣的電力消耗則創歷史新高,真是在走逆世界的潮流。其主要原因顯然不是小客車用戶所導致,而是那些大貨車、貨櫃車。
     
    台灣人民一直以為享受到很低的電價是惠民的福利,卻不知那是經濟部讓工商大老吃肉之後留下的湯。
     
    上一篇文章提到台電對工業用電戶設計了24小時不同的分時電價,但25,000用戶中卻只推動了300戶試用。這一方面固然有台電的怠惰,另一方面也因而可以想像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工業用電本來就太便宜了,便宜到要不要接受分時電價都差別不大。
     
    所以,鼓勵了這麼多大貨車、貨櫃車開上高速公路,電價又便宜到連尖峰時刻都沒有足以吸引他們的不同時段明顯價差,不塞車可能嗎?台電的時間管理性缺電會越來越嚴重,有什麼奇怪嗎?
     
    但是,為什麼台電要持續以這麼便宜,便宜到連受益者都出面指出不合理的電價提供給工業用戶?
    這幕荒謬劇是怎麼上演的?
    這不能不說到台電的上司,經濟部。
     
    --------主要服務工業大戶的經濟部和台電--------
     
    經濟部主管國家產業政策,但台灣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接力賽,從加工出口開始,一路都是以製造業、工業為主,到培植出半導體產業。只是接力賽到半導體產業登場後,已經有三十多年沒看到下一棒了。
     
    經濟部端不出新的產業牛肉,當然只能守成與守舊,只能傾全力服務過去到現在還一直在跑的產業明星。經濟部的政績,也就是出口成長率、經濟成長率等等,都要看這些工業用戶來達成,能不盡力討好他們嗎?
     
    所以三十年來台灣沒有新的產業政策,也就不會有新的能源政策。有的,只是經濟部配合工業大老提供他們便宜用電的政策。而台電就是執行者。
     
    本來,在包括半導體在內的許多產業在萌芽之初,國家有計劃地提供各種獎勵、補助、便宜的水電,讓他們茁壯。
    並且,他們習以為常地對太多早已過了草創時期,早已茁壯成世界級的企業,仍然提供這些超級優惠。
     
    這就是鄭崇華所說的「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越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的真相。
     
    而許多工商大老,在享受電力的眾多好處之後,相對應的回報是很奇怪的。
     
    以工業總會的領導成員來說,他們長期就是核電的堅定支持者,否定綠能的價值。2018年工總理事長,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發布向政府建言的白皮書,甚至能說出台灣不適合發展觀光,因為台灣太髒了。
     
    經濟部和台電一味只知道增加電力供給,不把環保放在心上、過去還偏向核電的思維,當然都不免相當程度是因為主要仰視這些工業用電大戶的鼻息,受他們的影響,甚至綁架。
     
    --------台積電的指標--------
     
    那數十年來都如此了,為什麼現在就不行?
     
    很簡單,國際對台灣半導體業需求加大、對岸台商回流、全球氣候劇變這三個因素的影響下,經濟部及其屬下的台電如果仍然維持長期以來的思維和習慣,這個全球工業用電第四便宜的脫疆野馬,不知道會墬入哪個深淵。
     
    「開放台電」研究期間,我們訪問台電的電力中控室的一位專家。他不無得意地說,以他的經驗,每天早上他看看情況,自己用筆先畫出一天整天的用電曲線,不會有什麼差錯。
     
    但是最近的連續停電,我們連續看到台電承認「用電高於預期」、「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而出問題。今天世界的情勢變化,不再是你能用過去經驗畫出曲線來預測的了,電力管理當然更是如此。
    台電不做電力需求的管理,而只想以便宜的電力供給工業用;對工業用電的詳細分配,又一向不肯說明,說是事涉客戶營業機密。
     
    所以,我們要如何面對台積電,是一個關鍵指標。
     
    如本文開頭所言,根據台積電2019社會責任報告,當年台積電全球用電量為143.27億度,相當於全台北市一年用電量的91%。並且,按照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估計,到2023年,也就是四年之內,台積電的用電量將再擴增一倍。
     
    要一年供應143.27億度的電,需要多大的發電機組呢?據我問台電的人,需要2GW的機組,相當於核二廠的全部兩個機組,或是中火的四部機組。
     
    而台積電原來是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到2019年才出現這麼大用電的需求,接下來到2023年,四年之內卻就要加倍,再需要相當於核二廠的全部兩個機組,或是中火的四部機組。
     
    大家都說台積電是護國神山,要繼續留在台灣,但是經濟部和台電應該要求台積電說明清楚其需電規劃。未來新增加這麼大的用電需求,到底有多少比例是要由台灣提供?台積電既然可以公布其全球用電量,顯然並不把這當作營業機密,因此對外說明其中屬於台灣的比例應該不是難題。
     
    對於台積電,還應該𨤳清一件事情。
    同樣在台積電2019社會責任報告裡可以看到:台積電全公司用電量只有7%是購買再生能源,但在海外據點是百分之百都使用再生能源。(第95頁)
     
    世界頂級企業,都在推動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台積電在台灣以外的據點,百分之百都使用再生能源,顯然是呼應這個趨勢。但是為什麼在台灣只這麼消極地購買7%的再生能源?那其他使用的能源都是如何構成?
     
    「開放台電」的研究過程裡,我訪問當時董事長朱文成那天,他說有次張忠謀問過他是否能自建電廠。朱文成說只要台積電想,他一切都可以搞定。但是台積電最後還是沒有。
     
    那台積電是為什麼放棄?
    是因為政府法令不足?還是台電的配合無法令台積電放心?
     
    不論如何,正因為台積電是「護國神山」,實際的需電量又如此之大,應該清楚地解釋他們為什麼只選擇當一個消極的消費者。
     
    這是應該不只向政府和台電說明,也該公開向社會大眾說明的。
    台積電有足夠實力扮演重新型塑台灣能源發展方向的領頭羊。
    有台積電當範例,我相信政府和台電對其他工業用電戶都會有新的要求基礎。
    反之,台積電也可能帶頭把政府和台電引向無底深淵。
     
    從這裡延續,可以看出藻礁和三接在考驗我們的到底是什麼。
     
    --------藻礁和三接的核心議題--------
     
    民進黨政府所提出的「三接」計劃,當然比國民黨時代好了不知多少,確實把對藻礁造成的傷害降低太多。
    也因此,很多人認為「三接」和「反核四」是兩難,是應該兩害相權取其輕。
     
    但是,我認為這樣看的話,錯過兩個重點。
     
    第一,這也落入了台電只知「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
     
    經濟部和台電還是應該先𨤳清近二十年增加最大用電量的工業用電的電價是否合理、這樣一路增加的用電量是否合理、如何滿足台積電三年內就要倍增的用電需求,如何滿足其他半導體業者要擴增的需求、如何滿足回流台商的用電需求,並且推動分時電價,掌握調節工業用電的需求方法。
     
    他們自己連這一切都沒搞清楚之前,就說「三接」增加總共才 2.24 GW的發電機組可以解決能源轉型危機,太沒有根據。
     
    檢視「三接」,光是看經濟部和台電說這比以前國民黨執政時期的版本改善了多少,沒有意義。
     
    我們應該跳開台電一切先考慮「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跳開經濟部服務工業用電大戶的思維,在一個劇變的年代,檢視整體產業和電力版圖的供需規劃,再來看現在這個「三接」版本到底有什麼作用,再來判斷是否值得大家冒一些風險。
     
    否則,光是增加2.24 GW的機組有什麼用?不要忘了,光台積電未來三年就需要2G發電機組。
     
    二,這也落入了經濟部和台電定下的遊戲規則,一切在他們掌控之下而不自覺。
     
    現在就要「三接」,是因為台電說不然接下來電力的「備用容量率」就要達不到法定的百分之十五標準。
     
    把「備用容量率」定成百分之十五,並不是什麼真理,也沒有什麼科學根據。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台電在「增加電力供給」無限上位時代,還曾經定到百分之二十五。講得像是不足百分之二十五就會缺電。後來這三十年來,「備用容量率」一路從百分之二十五降為百分之二十,再百分之十六,再百分之十五,也從來沒出現過結構性缺電。
     
    所以,光只是主張「備用容量率」不到百分之十五就要惶惶然,是沒有根據的。
     
    覺得「備用容量率」不到百分之十五就要惶惶然,其實主要是因為沒做需求管理。而不做需求管理,繼續任憑電價全球第四便宜的野馬暴走,不要說「備用容量率」百分之十五,只怕「備用容量率」百分之五十也應對不了頻頻出現「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用電高於預期」而導致的缺電危機。
     
    我們只會一路快馬跳進無底洞。
     
    --------
     
    這兩篇文章,我已經把我從2016年「開放台電」以來,到現在看到的危機都寫出來了。
    長短期問題如何應對,其實看了這兩篇文章的人,應該心裡都已經有數。
     
    不過,明天我還是會再整理一些摘要和建議,提供給蔡英文總統,也提供給社會大眾一起參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