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台語第九調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台語第九調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sizumaru (8-BALL)看板TW-language標題[分享] 幾種閩南語標音的方法 ...
台語第九調 在 許富凱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1-19 00:48:52
lumialbum.lnk.to/undertheumbrella 「拾歌」之「雨傘情」 各大數位平台已全面上架 聽女歌男聲 讓經典重生 十年有誠 十首跨時代翻唱 致敬十位劃時代女伶 許富凱 全新專輯 [拾歌] 11.11開始預購 12.1正式發行 限量預購附贈:許富凱「十年:傘落的情批...
網誌圖文版:
http://ngtsinlam.blogspot.com/2009/12/blog-post_19.html
(圖:幾種台語字典)
聽說香港在97之前,還不必在課堂上學中國普通話的時候,中文課全部以
粵語上課,而且也不教拼音。外國人也是如此,使用英語作為母語的人,從來
不用什麼kk音標,能說就能寫,這個觀念也造成近年臺灣英語課程「直接拼音
法」的流行。
然而一個語言,若要有文字來配套,進而要編成字典使其標準化、經典化,
而不至於使語言只侷限在日常生活用語中打轉,仍需要有方法來標示其讀音。
以閩南語而言,傳統的閩南語字典都是用「十五音」配「四十五字母」來
反切,例如「公一求」則是取「公」字的韻母ong,讀第一聲,再配上「求」字
的聲母k,合起來拼成kong這個聲音。
(圖:字典中的四十五字母音)
這種切音法所編成的字典,我目前收過最早的是清末福州集新堂的「彙音
妙悟」。這本書在台北永康街的「蠹行」有售,可惜並不全。近代如沈富進編
的「彙音寶鑑」、李木杞的「國台音通用字典」等也都使用這種切音法來標音,
可以說是最傳統的漢民族標音法。
漢民族的傳統標音法還有一種,就是直接以同音字來標音。比如「紅,讀
如洪」。
(圖:戰後初漢學用筆記)
例如上圖這份筆記,原主人將幼學故事瓊林中的生字抄在右欄,在字旁寫
下同音字來標注。如「妍」旁註「言」、「墜」旁註「隊」等。有趣的是這份
資料標的音不完全正確,往往因此反映出臺灣傳統的「俗讀」或「誤讀」。如
上圖的「容」字他註為「雄」,「容」字為iông,「雄」字應為hiông,難道
他註錯了?我想這就反映了部份地方把「高雄」念成ko- iông的緣故,所以原
主人誤把「雄」字當成iông來註了。
1895日人來台後,開始大規模有系統地對臺灣作各種調查統計,當時的研
究成果留至今日來看,仍不禁使人讚嘆「這就是日本人在做事啊!」
只可惜日本人的舌頭,對於吃精緻的東西很利,對於發細巧的音很鈍。五
十音拿來注閩南語,怎麼念都不順。
(圖:日治時代臺灣俚俗語辭典)
(圖:日臺對照三字經、千金譜)
(圖:日臺對照人生必讀內文)
上面幾張圖是日治時期有特別標注臺語音的文獻,以上圖為例,「萬無一
失」一句,右邊日文標注的是意思,左邊日文標注的是台語讀音,讀音部份若
念成來會變成「banu buu i shi」,其中「i」和「shi」後面有個「tsu」
的促音不發音。就我這樣的理解,和台語的實際發音可能是所有標音方案中差
距最大的。不過,日治乃至戰後初期還是有不少人使用五十音的標音法,仔細
看剛剛抄寫幼學故事瓊林那本筆記,最下面有個「繆」字,右邊就用日文標示
讀為 「bi i u」。
戰後初,國民政府也曾包容過一陣子臺灣閩南語,也曾聘專家學者商訂可
以標注閩南語的注音符號,也就是朱兆祥教授所編訂的「臺灣方音符號」,至
今有些台語教材仍在使用,好處是大部分符號與國語注音符號相同,所以一般
人容易上手。
(圖:朱兆祥名片)
自然,近百年來最通行也是最科學的拼音符號,還是羅馬拼音。
(圖:用鉛筆標音的傳統童蒙書)
本以為這種「阿啄仔」的東西應該沒多少人學,但其實撇去教會內部的出
版品不論,我也收過好幾本書的筆記是用羅馬字在旁標音的,例如上圖,「何」
字底下淺淺的鉛筆字寫著「hô」,「堂」字底下寫著「tông」。證明了羅馬
拼音早已是傳統讀書人學習的一環。
聲音釋放進空氣中,就再也追不回了。所以為了留住每個字的聲音,每個
人都用盡自己的辦法來標注,於是聲音可以藉由閱讀來保存。從舊文獻中,我
們除了「觀音」,還可以看出每個民族、每個時代的特性。
--
http://ngtsinlam.blogspot.com/
活水來冊房,
新書、舊書、文獻、語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