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藝大視覺傳達設計系課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藝大視覺傳達設計系課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藝大視覺傳達設計系課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藝大視覺傳達設計系課程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萬的網紅雜學校 ZA SHAR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策展雜人——講者介紹】 04- 洪鈺堂。策展也是一種社會創新 — 動態影像的傳達與創新 動畫導演,擅長動態圖像敘事,關注影像與空間跨域、社會參與的不同可能。 現為白輻射影像 Whitelight Motion創辦人,重要作品包括: 2015臺北設計城市展宣傳動畫、《點亮台灣》蔡英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陶瓷雕塑展 #林洛安專訪 凝結萌芽的瞬間,微觀生機之傳承 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曾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書」藝術家林洛以植物的意象,創作出內心對於美的造型想像,綠意盎然、生生不息又完美的幻想世界 山林間奔放自由的童年 中忘卻停下腳步回頭探究自我。洛安回想...

  • 台藝大視覺傳達設計系課程 在 雜學校 ZA SHAR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1-20 15:00:00
    有 19 人按讚


    【策展雜人——講者介紹】
    04- 洪鈺堂。策展也是一種社會創新 — 動態影像的傳達與創新

    動畫導演,擅長動態圖像敘事,關注影像與空間跨域、社會參與的不同可能。

    現為白輻射影像 Whitelight Motion創辦人,重要作品包括:
    2015臺北設計城市展宣傳動畫、《點亮台灣》蔡英文總統競選動態主視覺、金曲26入圍影片動態指導、2015 華文朗讀節宣傳短片導演、金曲27典禮影像製作統籌。

    曾以《WDC 2016 設計進站宣傳動畫》獲台北設計獎、2016 SDA台灣設計BEST100等殊榮。 創作邀展經歷包括:界域之外— 當代光影藝術創作展、2016 松山文創園區原創基地節。同時致力於動態影像教育,相關授課經歷包括台科大工商業設計系、台師大設計系、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系、台藝大多媒所、雲科大設計學院。投入社會參與相關計畫,包括:政問、Taiwan ReDesign。

    持續與業界保持交流,曾任 2016 Behance Portfolio Reviews 評審、DesignAwards.Asia (DAA) 評審團委員、2016 台北文化護照專題主講人。

    ::: 更多報導 :::
    ▶【交點創人物2016.9月】洪鈺堂Rex 動態影像路上的創作養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VQqZQzv54

    ...............................................................
    【策展雜人 養成集訓班】
    雜學校首次官方課程,業界強棒策展講師組合
    方序中 X 蘇仰志 X徐震X洪鈺堂 X李佳穎

    「策展人一日密集衝刺養成」
    農曆過年前讓自己有一輩子別人帶不走的能力

    日期|2017.01.21(六)
    時間|13:00-21:00
    地點|學學文創1F

    課程詳細資訊與報名請點 >>> https://www.accupass.com/go/curationcourse

  • 台藝大視覺傳達設計系課程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11-21 12:55:56
    有 22 人按讚


    林洛安 Lin Erika Yuting Huang
     
    粉絲頁: 林果陶製
     
    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
      
     
    本集主題: #陶瓷雕塑展 #林洛安專訪
      
    凝結萌芽的瞬間,微觀生機之傳承
      
    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曾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書」藝術家林洛以植物的意象,創作出內心對於美的造型想像,綠意盎然、生生不息又完美的幻想世界
      
    山林間奔放自由的童年
      中忘卻停下腳步回頭探究自我。洛安回想起就學的時光說到「我一直是生長在台北的孩子,相當融入城市中快速的腳步、繁忙的生活,求學的階段就讀普通國高中,下課後不外乎穿梭在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擠在電影院般排排座的補習班,周末再起個大早到圖書館報到,日復一日的規律又乏味的生活讓我漸漸遺忘觀察日常事物的樂趣。」。
      聊著聊著,說到小學久遠的記憶略微模糊,述說在自然中度過的童年時光「當時媽媽將我和弟弟送到陽明的森林小學就讀,全校只有六個班級,還記得每個班級在大水溝旁邊都有塊田,每天早上都要從水溝撈水照顧自己的農作物,可能是四季豆、番茄或是小黃瓜。在森林小學的課程一周有兩日半天的自然課程,老師讓我們在山中集合,每周帶學生認識校園周遭的植物與動物,除老師的講解還需到圖書館翻閱圖鑑、書籍,認真查資料加上寫生畫圖才能完成一張學習單,那時候就發現自己對於植物寫生的喜愛。」經過這段敘述,可以想像童年在山間奔跑的自由與快樂,加上林洛安家裡曾開過花店,走在路上、有花草的地方,母親便會一一告訴她這是什麼花、這是什麼植物…,因此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累積了大量植物知識。
      林洛安的父親長年居於雲南的西雙版納,從事普洱茶商的工作,回台期間總會與她分享在當地與茶山村民互動、述說生長了百年的野生茶樹是多麼地高,而茶的採收作業是如何遵循季節更迭來摘取葉芽,使茶樹生長得更茂密;不使用農藥與人工化肥,以維持大自然間生息的平衡,洛安每每聽起關於茶山的故事,便會對大自然有種景仰與說不出的感謝,感謝大自然的照顧。
      
    在城市中尋找綠意
      近幾因搬家緣故,有幸家中多了一片小小的花園,喚起林洛安對花草的興趣,開啟了綠手指生活,其中對於多肉植物更是上心,其圓潤而飽滿的葉面和多變的外型令她感到驚奇,漸漸投身研究如何種植,進而有了自己一個多肉植物小天地。
      就讀研究所期間,林洛安曾於誠品歐風花藝店打工一段時間,每日店內皆會保有2、30種進口花材與葉材,以及各式植栽與大型植物裝置,打工期間認識了許多植物與花材,也能利用上班空檔練習花材的搭配。這些生命經驗、對於植物的喜愛與研究,不知不覺已成為創作的養份。
      
    取材於自然的溫度創作
      大學就讀台藝大工藝設計系期間,林洛安接觸了多樣工藝媒材,包含金屬、陶藝與木工等,剛開始她覺得陶藝並不吸引人,經過兩年的學習,發現陶藝的塑造過程、裝飾技法與燒成都有著深厚學問與知識,而陶土的易塑性、能立體呈現作品外型等特質,更是令她深受吸引的原因。洛安認為「陶土經常被形容成為一種溫暖的材,在適當的濕度下捏塑起來的觸感柔軟細緻,其原料包含高嶺土及複雜的礦物質,使其成現不同的色彩、硬度、燒成溫度、黏土顆粒的粗細。對於土的掌控,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只要對乾濕度控制得宜加上眾多的成型方式,黏土就能在手中千變萬化,結合了土、水及在燒成環節需要用到的火,這樣近乎自然的材質皆取之於大地,甚至滋養了同樣被喻為溫暖的材質-木材,大地對我而言就是最溫暖的存在。」
      從眾多媒材當中,林洛安選擇專注於陶藝創作,本次展覽作品造型元素靈感通常源自於植物的啟發,更將自然界植物所展現的對稱、飽滿、滑順、曲面等元素納入其中。
      
    捕捉生機展現瞬間
      本次系列作品以植物發芽的瞬間與繁衍的傳遞,作為展覽主軸,林洛安觀察到許多女性藝術家創作靈感經常來自植物、花卉與性徵,例如美國女性畫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的花朵繪畫「對於大部分的開花植物來說,花朵背負著複雜美妙的繁衍工作,它們色彩艷麗、香味誘人,花瓣的造型襯托出花粉和花柱,吸引昆蟲來傳遞花粉,繁衍後代。」。
      《萌系列作品》微觀植物的細節,作品呈現圓潤、簡潔的線條,將特點聚焦,林洛安舉例作品<萌>,在一似葉面組織的平面上的兩點,象徵著甫冒出的芽點,佐以戲劇性的色彩打光加強重點。《傳遞系列作品》外型靈感來自於顯微鏡下的花粉,理念源自花粉的傳遞過程,授粉代表著植物生命延續與傳承。在作品的展現上也承續著自然界的定律「散撥越多種子提高生存機率的定律」大量複製同樣一件的組件作品ex. <向光>,使用種子發芽意象並向著陽光方向排列,呈現出律動感及方向性。藉由不同的媒材質感與成形方式,希望能更貼近她所想要傳遞的視覺感受。
      
    自然的樂章與傳達
      「我希望透過我的作品,也能傳達這樣的感受給觀者,讓觀賞的人能夠感受到美好及愉悅的情緒。」當藝術家林洛安徜徉於大自然所帶來的感動及美時,經由創作將這些生長的瞬間記錄下來,透過這樣的實現過程,傳遞給觀者,同時也達到自我療癒。林洛安的作品如同一首平靜溫涼的歌曲,卻飽含生命力與希望,帶領觀者徜徉於自然界的篇章。她更希望此次展出能有別於以往以材質特性為出發的習慣,以最純粹又新穎的視覺感受傳達作品義涵,帶來不一樣的陶瓷雕塑作品。(文:金車文藝中心)
        
        
    林洛安學歷: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所陶瓷組
          2009- 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系
        
    獲獎 :2014 第十屆日本美濃國際陶藝競賽 入選獎
       2014 澳洲黃金海岸國際陶藝獎 入選
       2014 南投縣第十五屆玉山美術獎 入選獎
       2014 南瀛獎 佳作
       2014 西班牙17 th Biennal de Ceràmica d'Esplugues 入選
        
    展覽記錄:
    2013 ﹝A﹞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系畢業展/台北世貿新一代,台灣
    2014 「亞洲當代陶藝交流展」/釜山金海陶瓷博物館,韓國
    2014 「心工藝˙新生活」/行政院大樓藝廊,台灣
    2014 臺澳陶藝交流展 ﹣文化歷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台灣
    2015 千層派 研究生工藝聯展/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展演中心,台灣
    2015 千層派 研究生工藝聯展/鶯歌光點,台灣
    2015 浙台青年學生視覺藝術聯展/浙江自然博物館
    2015 冠冕上的珍珠-國際工藝競賽臺灣新銳創作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文化館,台灣

  • 台藝大視覺傳達設計系課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6-11-21 13:10:01

    本集主題: #陶瓷雕塑展 #林洛安專訪
      
    凝結萌芽的瞬間,微觀生機之傳承
      
    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曾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書」藝術家林洛以植物的意象,創作出內心對於美的造型想像,綠意盎然、生生不息又完美的幻想世界
      
    山林間奔放自由的童年
      中忘卻停下腳步回頭探究自我。洛安回想起就學的時光說到:我一直是生長在台北的孩子,相當融入城市中快速的腳步、繁忙的生活,求學的階段就讀普通國高中,下課後不外乎穿梭在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擠在電影院般排排座的補習班,周末再起個大早到圖書館報到,日復一日的規律又乏味的生活讓我漸漸遺忘觀察日常事物的樂趣。
      聊著聊著,說到小學久遠的記憶略微模糊,述說在自然中度過的童年時光「當時媽媽將我和弟弟送到陽明的森林小學就讀,全校只有六個班級,還記得每個班級在大水溝旁邊都有塊田,每天早上都要從水溝撈水照顧自己的農作物,可能是四季豆、番茄或是小黃瓜。在森林小學的課程一周有兩日半天的自然課程,老師讓我們在山中集合,每周帶學生認識校園周遭的植物與動物,除老師的講解還需到圖書館翻閱圖鑑、書籍,認真查資料加上寫生畫圖才能完成一張學習單,那時候就發現自己對於植物寫生的喜愛。」經過這段敘述,可以想像童年在山間奔跑的自由與快樂,加上林洛安家裡曾開過花店,走在路上、有花草的地方,母親便會一一告訴她這是什麼花、這是什麼植物…,因此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累積了大量植物知識。
      林洛安的父親長年居於雲南的西雙版納,從事普洱茶商的工作,回台期間總會與她分享在當地與茶山村民互動、述說生長了百年的野生茶樹是多麼地高,而茶的採收作業是如何遵循季節更迭來摘取葉芽,使茶樹生長得更茂密;不使用農藥與人工化肥,以維持大自然間生息的平衡,洛安每每聽起關於茶山的故事,便會對大自然有種景仰與說不出的感謝,感謝大自然的照顧。
      
    在城市中尋找綠意
      近幾因搬家緣故,有幸家中多了一片小小的花園,喚起林洛安對花草的興趣,開啟了綠手指生活,其中對於多肉植物更是上心,其圓潤而飽滿的葉面和多變的外型令她感到驚奇,漸漸投身研究如何種植,進而有了自己一個多肉植物小天地。
      就讀研究所期間,林洛安曾於誠品歐風花藝店打工一段時間,每日店內皆會保有2、30種進口花材與葉材,以及各式植栽與大型植物裝置,打工期間認識了許多植物與花材,也能利用上班空檔練習花材的搭配。這些生命經驗、對於植物的喜愛與研究,不知不覺已成為創作的養份。
      
    取材於自然的溫度創作
      大學就讀台藝大工藝設計系期間,林洛安接觸了多樣工藝媒材,包含金屬、陶藝與木工等,剛開始她覺得陶藝並不吸引人,經過兩年的學習,發現陶藝的塑造過程、裝飾技法與燒成都有著深厚學問與知識,而陶土的易塑性、能立體呈現作品外型等特質,更是令她深受吸引的原因。洛安認為「陶土經常被形容成為一種溫暖的材,在適當的濕度下捏塑起來的觸感柔軟細緻,其原料包含高嶺土及複雜的礦物質,使其成現不同的色彩、硬度、燒成溫度、黏土顆粒的粗細。對於土的掌控,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只要對乾濕度控制得宜加上眾多的成型方式,黏土就能在手中千變萬化,結合了土、水及在燒成環節需要用到的火,這樣近乎自然的材質皆取之於大地,甚至滋養了同樣被喻為溫暖的材質-木材,大地對我而言就是最溫暖的存在。」
      從眾多媒材當中,林洛安選擇專注於陶藝創作,本次展覽作品造型元素靈感通常源自於植物的啟發,更將自然界植物所展現的對稱、飽滿、滑順、曲面等元素納入其中。
      
    捕捉生機展現瞬間
      本次系列作品以植物發芽的瞬間與繁衍的傳遞,作為展覽主軸,林洛安觀察到許多女性藝術家創作靈感經常來自植物、花卉與性徵,例如美國女性畫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的花朵繪畫「對於大部分的開花植物來說,花朵背負著複雜美妙的繁衍工作,它們色彩艷麗、香味誘人,花瓣的造型襯托出花粉和花柱,吸引昆蟲來傳遞花粉,繁衍後代。」。
      (萌系列作品)微觀植物的細節,作品呈現圓潤、簡潔的線條,將特點聚焦,林洛安舉例作品(萌),在一似葉面組織的平面上的兩點,象徵著甫冒出的芽點,佐以戲劇性的色彩打光加強重點。(傳遞系列作品)外型靈感來自於顯微鏡下的花粉,理念源自花粉的傳遞過程,授粉代表著植物生命延續與傳承。在作品的展現上也承續著自然界的定律「散撥越多種子提高生存機率的定律」大量複製同樣一件的組件作品ex. (向光),使用種子發芽意象並向著陽光方向排列,呈現出律動感及方向性。藉由不同的媒材質感與成形方式,希望能更貼近她所想要傳遞的視覺感受。
      
    自然的樂章與傳達
      「我希望透過我的作品,也能傳達這樣的感受給觀者,讓觀賞的人能夠感受到美好及愉悅的情緒。」當藝術家林洛安徜徉於大自然所帶來的感動及美時,經由創作將這些生長的瞬間記錄下來,透過這樣的實現過程,傳遞給觀者,同時也達到自我療癒。林洛安的作品如同一首平靜溫涼的歌曲,卻飽含生命力與希望,帶領觀者徜徉於自然界的篇章。她更希望此次展出能有別於以往以材質特性為出發的習慣,以最純粹又新穎的視覺感受傳達作品義涵,帶來不一樣的陶瓷雕塑作品。(文:金車文藝中心)
        
        
    林洛安學歷: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所陶瓷組
          2009- 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系
        
    獲獎 :2014 第十屆日本美濃國際陶藝競賽 入選獎
       2014 澳洲黃金海岸國際陶藝獎 入選
       2014 南投縣第十五屆玉山美術獎 入選獎
       2014 南瀛獎 佳作
       2014 西班牙17 th Biennal de Ceràmica d'Esplugues 入選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