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晚期──台籍日本兵| ⠀⠀⠀
◆臺灣特別「志願」兵
台籍日本兵,一般是指太平洋戰爭後期(1942年至1945年)被日本政府招募和徵召服役的台灣人,最一開始,徵召的是非正規軍,甚至可以說是最低階的「軍屬、軍夫」,再來則是「特別志願兵」招募,在1945年初後的全面徵兵制度則是以「志願兵」加入,...
|#日治晚期──台籍日本兵| ⠀⠀⠀
◆臺灣特別「志願」兵
台籍日本兵,一般是指太平洋戰爭後期(1942年至1945年)被日本政府招募和徵召服役的台灣人,最一開始,徵召的是非正規軍,甚至可以說是最低階的「軍屬、軍夫」,再來則是「特別志願兵」招募,在1945年初後的全面徵兵制度則是以「志願兵」加入,所以也有「#台灣特別志願兵」這個稱呼。
作家陳千武先生在1942年時被徵召為「台灣特別志願兵」,1943年9月被派往南洋,在自傳性小說〈活著回來──日治時期,臺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裡,他描述了戰爭的悲歌、慰安婦女遭受的悲劇,還有台灣人與琉球人在日本人的歧視下,自我認同的掙扎。
在〈旗語〉這篇小說裡,他描述到,當時台灣青年並沒有義務當日本兵,但可以「特別志願」,就是在巡查督促保正的監視之下,很「特別」的在志願書上蓋章申請。
除此之外,當時日本政府為了提升對日本的認同,也推廣了皇民化運動,在沸騰的軍國主義下,形成了不當兵非男人的社會氛圍。
而1943年台灣進入「#空襲時期」後,更是由於自己居住的家園被砲火波及,使許多人興起保家衛國的意識,讓更多的台灣青年參軍。
不管是受到社會氛圍或是皇民化運動的影響,或是「不是出於自己意願的『志願』兵」,都使的許多台籍兵在戰爭結束後,面對到日本和台灣已分屬不同國家,甚至是處於敵對關係,產生了權益補償和歷史定位都萬分尷尬的問題。
⠀⠀⠀
◆南方戰線士兵
⠀⠀⠀
太平洋戰爭開戰時,軍衣改用新式的九八式軍衣,此外,因為戰線往南方擴大,也開發出熱帶用的防暑衣。
⠀⠀⠀
[#便帽+#帽簾]
⠀⠀
便帽,漢字寫作「略帽」,是一般士兵最常在照片裡出現的帽子。另外,南方戰線最必要的配件就是「帽簾」,漢字寫作「垂布」,在昭和十三年時跟著所謂「防暑衣」一起設計出來的,是太平洋戰爭時,南方戰線日本兵的特色之一。 [#星章+#軍階]
便帽中央有一個星章,用來標示士兵與軍官的差異,軍官是金線鑲有金線的五角星,我們畫的一般士兵則是夏山茶形狀。一般而言軍階的階級章,是鑲配在領口的開襟上,但大部分志願兵出征前的照片裡都尚未配上,因此我們這邊作畫時也保留此特徵。
⠀⠀
[#夏用襦絆](防暑衣&熱帶地區專用服)
在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前,日軍穿著多為「昭五式軍衣」,特徵為皆職章在肩膀上,並且有著類似於詰襟的立領,領口還有不同的顏色話分兵科,有些日本兵即使在之後換裝也持續穿著這套軍裝。台灣志願兵大多在太平洋戰爭之後被徵召,此時的軍裝已經改制為「八九式軍裝」了。領口改成翻領,而南方戰線的士兵們更是穿著防暑衣(軍官)或夏用襦絆(一般士兵)。腋下有設計通氣孔,領口也轉為開襟式,更方便散熱。
[#背帶+#彈藥盒]
太平洋戰爭時的個人裝備包括:攜帶式帳棚(可作為斗篷使用)、九八式外套、背囊、水壺、雜物包、被甲囊(內裝防毒面具)、飯盒、刺刀、彈藥盒等等。但未將行軍時全身裝備佩戴上的話,主要軍裝是雜物包(右肩背帶)、水壺(左肩背帶)、刺刀、彈藥盒這幾項。
[#三十年式刺刀+#三八式步兵槍]
配戴軍刀是許多人對日本兵的印象,一般而言軍刀是以軍服上的劍衣扣固定住,但刺刀也會時常安裝在三八式步兵槍前頭。這把槍和零式戰鬥機一同普遍被視為日本軍隊的象徵。[#腳絆+#軍用分趾膠鞋]
腳絆又稱綁腿,在長時間行軍之後,能夠防止血脈下積而引起的漲疼,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綁腿能夠防止螞蝗進入士兵的褲腿管,通常軍官是使用「革腳絆」(皮革製),或甚至是長靴,但一般士兵還是使用布腳絆居多。軍用分趾膠鞋是屬於日本軍隊的特色,在大拇指與食指有特別分開,據說是為了配合日本人穿木屐的習慣,通常會在入伍時發放一雙,但之後要更換則要價不菲。
⠀⠀
◆我是誰,一生的命題
在《我啊!一個台灣人日本兵簡茂松的人生》一書中,用日本記者的視角,描述了一個如今生活在日本,曾經歷二戰的台籍日本兵的尷尬與痛苦。
簡茂松在一九二五年出生,七歲時就讀公學校,每天在校長指揮下升太陽旗、背誦歷代天皇名字,隨著皇民化運動的推行,年幼的他也相信成為好皇民是應該的。也因此這樣,十五歲時,他改名為竹永茂松,並在兩年後錄取了日軍台灣軍司令部的軍屬。 「做為軍國少年為天皇陛下出征是理所當然的事。」那是他當時曾說過的話。
直到一九四五年後日本成為戰敗國,美、英等同盟國開始追究日本的戰爭罪犯,當二十六歲的竹永茂松服刑期滿遣回日本,然而此時,台灣正逢白色恐怖時期,家屬擔心他的安全勸阻他返鄉,原先以為只是短暫駐留的日本,最後竟停泊半世紀之久。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或許很難想像他們接受的是什麼樣的教育,也無法體會當時的社會氛圍,他們一出生就是日本人,接受日本教育,為日本貢獻最寶貴的青春與血汗,好不容易活著從戰場回來後,卻突然變成了「打了八年抗戰的中國國民」。 如果說大時代的變動是歷史的悲劇,那如今追究起來,也無法說是誰的錯。
讀完這些資料,深感時代與戰爭對於我們這些未曾活過半世紀的人太過龐大,不知道該用什麼話來為這篇複雜哀愁的文章做結,就在這邊引述周婉窈老師在文末最後的話吧:『……台籍日本兵為他們因出生、因教育而認同的國家,盡忠盡力,至死無悔,我們在他們身上,不也能看出一些人類社群的高貴情操嗎?誠如一位台籍日本兵告訴筆者,他希望他的子孫也能像他們效忠日本一樣,盡忠台灣。果如是,台灣幸甚!』
台籍日本軍官 在 李之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四月望雨
#望春風
台籍日本軍官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7月7日
1937年7月7日
日本發動對中國全面侵略
日本人剛開始
不確定
台灣殖民地的台灣人
是否忠誠於日本
願意當起日本的侵略共犯
於是日本殖民政府
發起皇民化運動
組織皇民奉公會
派遣「鋤頭戰士」
要台灣人出錢
支付日本侵略中國的戰費
1941年12月8日
日本偷襲珍珠港
發動太平洋戰爭
日本兵源開始不足
嘗試徵調「台籍日本兵」
令日本人大感訝異
台灣人熱烈參戰
積極支持日本侵略
樂意擔當侵略共犯
1943年日本殖民政府
索性在台灣大肆徵兵
台灣兵對日本的忠誠
樂意拿起武器殺害
同屬漢族的中國人
讓歐美人十分不解
同樣是殖民地的韓國人
還會趁機
搞抗日政權和游擊隊
台籍日本兵反而變成
惡魔式的「福爾摩沙警衛」
還涉入「馬尼拉大屠殺」
其中有位台籍日本軍官
叫「岩里武則」
本名叫「李登欽」
但1945年8月15日後
因為中國是
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簽約國
台灣人由戰敗的侵略共犯
突然轉身為戰勝的中國人
免於戰犯究責
但還是有許多「福爾摩沙警衛」
雙手沾滿殘酷的血腥
包括殺害羈押在大洋洲的
上海「八百壯士」
戰後被澳洲軍事法庭
判處死刑
這是歷史
台灣人不敢面對的歷史
台獨學者不願寫的歷史
但畢竟是鐵的歷史
——請參閱「台灣島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