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積電文學獎散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積電文學獎散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積電文學獎散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積電文學獎散文產品中有2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 ◎林禹瑄 整個下午只剩我們並肩 蹲在這裡,吃同一顆梨 讀同一首十行的詩但沒人開口 你將果皮削成了時間,盤在腳邊很薄 很小心一如你的呼吸 和我們的房間: 窗台是行李,鐘擺是鞋而抽屜 是所有寫了一半的日記 我們的筆都太愛遠行, 太愛索居太愛遷徙並且 因此世襲了我們的驕傲與愁緒...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慢行高雄:15條文青帶路,輕鬆遊晃路線」介紹 訪問作者:翁禎翊 內容簡介: 散步碼頭吹風看海,品嚐美味小吃,享受在地慢活情調。 咖啡酒吧X在地美食X風格書店X藝文景點 高雄是一座適合慢行與慢活的城市。 你可以搭船出海,沿著藍色公路飽覽海洋城市的碧海藍天; ...

台積電文學獎散文 在 羽櫻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03 14:16:27

記、0117翁禎翊《行星燦爛的時候》新書發表會 — 翁禎翊首部散文集《行星燦爛的時候》新書發表會,1月17日在誠品西門店舉行,邀請小說家鍾旻瑞對談,分享寫作與出版的種種。《行星燦爛的時候》記錄了千禧世代的成長場景,翁禎翊為其下了一句註解:「這是一本給無名小站時代長大的小孩的情書。」 . 與談人鍾旻瑞...

  • 台積電文學獎散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02 21:00:00
    有 188 人按讚

    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 ◎林禹瑄
     
    整個下午只剩我們並肩
    蹲在這裡,吃同一顆梨
    讀同一首十行的詩但沒人開口
    你將果皮削成了時間,盤在腳邊很薄
    很小心一如你的呼吸
     
    和我們的房間:
    窗台是行李,鐘擺是鞋而抽屜
    是所有寫了一半的日記
    我們的筆都太愛遠行,
    太愛索居太愛遷徙並且
    因此世襲了我們的驕傲與愁緒
     
    此刻日光側躺在你的鼻尖
    不跳不動,像寂寞太久的花豹
    像我們,淺笑,窮於表情以及辭令
    ──你知道,我們正默默懷想、
    餞行的,是哪一盞尚未亮起的燈嗎
     
    「冬日永遠不及融化因而
    我們的影子,總是嫌冷」
    那方背光的桌腳,你如是寫下。
    而你是否記得,我們總是輕易地
    用詩句引喻失義了自己?
     
    其實我不懂,關於所有已然
    混淆失序的季節
    如何退卻如一屏憂鬱的浪
    遠遠地,縫圍我們如同對待
    一座空城或是一顆
    我們養在鼻梁正中的痘子
    敏感且怕生
     
    (你知道,整列下午啃噬到底也不過是
    一枚不發芽的梨核端坐
    在我們的鼻尖)
     
    正當風持續迴行所有經緯,
    像光,輕輕擦過我們背上
    安好蜷曲的恐懼但無人知悉
    我們還蹲在這裡,還嚼著
    一顆微甜而澀的梨漸次
    索然如一首十行的詩
     
    我只能看你,看見我們在彼此眼裡只剩
    一粒沙的影長,刺痛
    我們小心蹲好的淚都無鹽,而不反光
     
     
    (2007第四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首獎)
     
    --
     
    ◎作者簡介

    林禹瑄
    台灣台南人,自由撰稿人,寫詩、散文,亦兼報導。著有詩集《夜光拼圖》、《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現暫居比利時。
     
    --
     
    ◎小編宇路賞析
     
    在同輩詩人當中,林禹瑄是極早就嶄露頭角的一位,不僅因為年紀輕,更因為其成熟的文字技巧,是當時其他人所不能望其項背。她以這首〈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獲得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首獎的殊榮,並以此題出版了同名詩集,可想這首詩之於剛踏入文壇的她,意義不同於其他。

    猶記得恰好是在那個時期左右吧?或許宥限於見聞及生活經驗不足,七年級作家們曾被批評寫作題材不夠宏觀,只著眼於私我心情抒發、兩人情愛、家庭或是校園生活之間(但這豈不是正常學生或步入社會不久的寫作者正常的現象?),在這點上,林禹瑄並不算是特別的,單看題材,這首詩描寫了「你」和「我」在一個房間、一個下午中所發生的事,並以此隱喻兩人關係和情感,在這個空間和時間所構成的宇宙,就像一座孤立於海中的無人(或兩人)之島。
     
    若仔細閱讀,這首詩中所創造的意象和美感,是十分迷人的。在有限的題材,盡可能地去放大任何微小的事物,發揮更多的想像和譬喻,便是這首詩的強大之處。例如可以看到鼻子和梨子之間形狀的連結,凝視鼻子上的那顆痘子恰如梨核;或是運用連綿的詩句和迴行技巧,達到意象不間斷的跳接,如:「你將果皮削成了時間,盤在腳邊很薄/很小心一如你的呼吸//和我們的房間」將果皮比作時間,又比作盤踞的蛇(削成螺旋狀的果皮,及詩中第七段「安好蜷曲的恐懼」恰成呼應),再比作呼吸,呼吸又延伸至整座房間,在簡短的三行內就從A點跳到了BCDEF點,且不是毫無規則和邏輯可循的跳躍,以一個十七、八歲的寫作者來說,如此的文字功力確實是非常卓越的。
     
    --
     
    然後你到了這裡 ◎林禹瑄
     
    然後你到了那裡
    執意把路走遠,把風景走散
    折好所有手指的關節
    像牢牢抓緊一個目的
    你還有不知疲倦的頭髮
    和朦朧的嗓音
    著迷於搬弄深奧的詞彙譬如
    希望和失望,哪裡和那裡
     
    我停在這裡,頭髮落了一地
    一再錯聽明日的天氣
    將自己站成你愛過的那把扇子
    一面是鳥,另一面是鳥籠
    只是再也不敢轉動
    你說:橡樹林、火堆、海岸線。
    我以為你說的是:
    軟木塞、煙圈、流沙牆。
    你以為你說的是:
    黑洞、迴旋舞、無錨船。
    然後你到了這裡。
     
     
    (刊於2021.02.23聯合報副刊)
     
    --
     
    在我搜尋了林禹瑄的詩作,最近的是這首發表於聯副的〈然後你到了這裡〉,這是一篇【文學大小事部落格徵文‧致我的十八歲】的主題示範作品。十八歲,正是她以〈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獲得台積電首獎的年紀,正好我們可以作個對照,看看詩人在這些年來究竟有什麼改變,她會想對當年的那個文學少女說些什麼?
     
    讀第一段時,詩句給我的印象,是變得更簡單且直白了。這並不見得是壞事,然而與前首的細部描寫相比,呈現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如果說前首的「我」和「你」,就像過度貼近,看得見臉上的每一個毛細孔的距離,以至於看不清整體輪廓,那麼在〈然後你到了這裡〉,則是維持著一公尺社交距離,可以清楚看見對方的全貌,並且有如朋友般對話,剛剛好的程度。「你」的形象正如初出鳥巢,剛整理好羽毛,準備振翅離巢的亞成鳥;而「我」正好相反──「將自己站成你愛過的那把扇子/一面是鳥,另一面是鳥籠/只是再也不敢轉動」──因為害怕看見扇子映照出的,正是那隻已經飛不動,不願離開鳥籠的老鳥了。
     
    在雙方對比之後接著的,我認為才是這首詩的亮點所在。「你說:橡樹林、火堆、海岸線。/我以為你說的是:/軟木塞、煙圈、流沙牆。」這兩組連續排列的名詞,正好是大與小的對照,「你」說的可能是關於夢想、熱情等等的事物,但在「我」看來,卻是微小不過的東西而已。然而接下來出現第三組名詞:「你以為你說的是:/黑洞、迴旋舞、無錨船。」──「你說的」和「你以為你說的」竟是不同的,這是為什麼?也許當時年輕的自己並不明白自己在說什麼,或是目標與到達的方式並不相稱,這是我猜測詩人所想要表達的。然後,那個「你」從詩首句的「那裡」,到了「這裡」,也就是「我」所在的地方了。
     
    詩人最終是否到達她當初所想的目標?又是如何來到這裡,成為現在的她?在這首詩中我們無從知曉,但在其他地方,我們可以窺探這一切的動機:「我忽然知道了怎麼回答那些哪裡來哪裡去的問題。關於寫作和遠方,有時候我是那隻莫名成了騙子的螞蟻,有時我是巢裡千千萬萬以為自己受騙的螞蟻,有時候我是放了糖又把糖拿走的人,但寫作這件事,永遠是那顆糖。」(林禹瑄,〈在遠方〉,《聯合報》「台積電文學專刊」,2020年3月29日)儘管發表的數量大不如以往,文字卻更加成熟洗鍊,我想讀者們仍可以期待詩人的下一本作品會帶來新的風貌。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8年的金車網路詩獎,首獎及三首特優的作品,都有使用重複句式書寫。
     
    ——小編K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 #台積電 #林禹瑄 #十八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4/20210402.html

  • 台積電文學獎散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30 21:00:00
    有 146 人按讚

    日夜的界線與瀕臨死亡的城 ◎宋尚緯

    我並不需要這座落寞的荒城
    於是我剃了頭髮
    輕輕地埋在屋外的樹下
    這些夜晚並不曾離去
    有陣冷風從遠方走來並問候
    今夜
    我們將要遠行,帶著夢境

    你是場夢
    慢慢地拉開了音階的高度
    你在世界的中心
    倉皇地熄燈,鎖上門
    禁止各種語言經過眼前
    有關你的各種情節
    我還在學習節制欲望
    各種道德各種規範各種理性甚至
    各種癲狂暴躁的舉動
    展露瘋狂的眼神

    畢竟城市沒有徹底死去
    還需不需要刨出新的死法
    今夜的荒城還在生與死的邊界上
    死亡尚未離去
    今晨斜射的日頭

    理應在夜裡感受喧嘩,體會喧囂
    褪下早已枯黃的衣褲
    並呢喃著從未有過的興奮
    即便是早晨也從未如此
    那些巨大的寂寞默默喉舌
    過於沉默的死亡。我們……
    帶著從未學習的語言墜落在嶄新的世界

    從遠方緩慢地行進如歌般
    行板的姿勢與十六拍的速度
    必將捎來口信
    用各種敲打的聲音傳遞
    最為蕭索的音節——不只如此
    甚至被刻錄在線上收藏
    各種物慾食慾求知慾尊嚴與榮耀甚至
    甚至偶爾會死亡的性慾
    要求我卸除所有的偽裝與
    □□□再也不要的囈語

    遠方的氣流近處的燈火
    在眼裡慢慢的流動
    在內與外之間劃成一道最深的隔閡
    存活無法醒覺
    在夜裡慢慢死去

    註:此詩獲得X19全球華文詩獎

    --
    宋尚緯

    1989年生,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碩士,創世紀詩刊同仁,著有詩集《輪迴手札》、《共生》、《鎮痛》、《比海還深的地方》、《好人》與《無蜜的蜂群》,雜文集《小結》,散文集《孤島通訊》。(修改自《無蜜的蜂群》作者簡介)

    --
    小編鋼筆人賞析

    宋尚緯是一名早慧的詩人,從高中開始便在《幼獅文藝》上刊載詩作,獲得台積電文學獎、X19詩獎等青年詩人的文學獎,這些得獎詩作基本上都收錄在第一本詩集《輪迴手札》中。這裡所選的〈日夜的界線與瀕臨死亡的城〉亦是其中之一,可說是宋尚緯早期殺遍各方文學獎時的詩作代表之一。

    基本上,為《輪迴手札》做序跋的詩人幾乎都不否認此詩集的晦澀,以及宋尚緯多努力在詩中強調生死、你我、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辯證。

    就辯證的部分來說,崎雲在《輪迴手札》寫道,宋尚緯詩中的「你」、「我」之間的對話,其實也類似於「我」與「我」自己之間的對話。所謂的生死辯證,正是宋尚緯藉由敘事者我與「你」之間的對話與狀態對比,探討活著/死亡、存有/消失、愛/慾、希望/絕望等一連串二元對立的概念。

    這些早期詩作的另一特色,便是晦澀。這樣的晦澀主要是由N種他此時習慣使用的技巧所導致:探討概念的抽象、不合文法的長句堆疊、罕用字或空格字(□)的使用、意象的複雜呼應。

    上述特色幾乎都出現在〈日夜的界線與瀕臨死亡的城〉此詩之中。當然,這首詩仍是可解的,「荒城」與「頭髮」的先後出現,暗示「荒城」即為「身體」;而「我們將要遠行,帶著夢境」與「你是場夢」的先後出現,也暗示著「你」是「我」的夢。以這角度看來,便是敘事者我想離開自己的身體,探索夢境,這誠然是一首身心對立(且顯然很否定自己身體)的詩作。

    而這探索似乎又與網路有關,第五段「甚至被刻錄在線上收藏」便暗示敘事者我探索的還有網路上的情慾。這也呼應著第四段的衣褲、興奮等詞彙。然而,否定自己的身體,僅在夢境及虛擬世界中探索,終究是走不遠的,所以最後才會「存活無法醒覺/在夜裡慢慢死去」。

    如果除去此詩華麗的詩句及意象,這首詩表述的是敘事者我的痛苦、自卑以及不知道該前往何處的迷茫。宋尚緯後來反省他早期寫的詩,認為他在寫這些詩時想辦法把自己的痛苦挖空,塞滿生死辯證,但其實這只是在求生,而他也僅關注自己,而最後詩呈現的便是自身的空洞。

    《輪迴手札》是2011年出版,宋尚緯之後又過了四年,才自費出版第二本詩集《共生》,而隔年,他在啟明出版社再版《共生》,並同時出版最新作品《鎮痛》。《共生》與《鎮痛》的詩作特質和《輪迴手札》差距甚大,晦澀的詩句消失,辛辣的批判和對他人痛楚的同理併陳其中。在這兩本詩集中,影響力最大的詩應為〈睡吧,睡吧——給受傷的人〉,全詩如下:

    --

    睡吧,睡吧——給受傷的人 #宋尚緯

    「如果受過傷才能夠溫柔,
    那我們為甚麼要承擔這種溫柔?」

    我知道有些事
    是努力也做不到的
    例如傷心後還有傷心
    所以快樂似乎是
    做不到的,我知道
    有些歌聽一聽
    眼淚就流了下來
    似乎旋律後還有誰
    陪自己一起哭著
    我也知道你看到一些句子
    像是針一樣
    將自己與某個過往
    縫合起來
    像是回到了過去
    但拯救不了自己
    我知道你
    希望自己像一陣煙
    風來便跟著消散
    想就這樣融進土裡
    在裡面縮得小小的
    小小的,像在夢境裡
    發生的所有事都只是記憶
    醒來後大哭一場
    像記憶住在眼淚裡
    一起離開自己的身體
    鑽出土裡曬著太陽
    希望這樣
    就能夠行光合作用
    有些事情發生了
    就永遠成為自己的年輪了
    你以為自己能是水
    但所有人都是木頭
    被誰鑿傷,被誰砍伐
    有人在上面刻字
    像是那樣就能證明
    誰是屬於自己的
    你逃離自己的命運
    但命運仍握著你
    我知道你,像知道自己
    知道你仍健康
    只是因為溫柔
    知道你仍快樂
    只是因為溫柔
    知道你仍善良
    只是因為溫柔
    知道你能像水冷冷地
    照見自己
    只是因為如果不這樣
    就要壞掉了
    再也找不到自己了
    你說你要睡了
    要進入夢裡
    我只希望你睡吧
    睡吧,因為溫柔不是你的錯
    受傷不是你的錯

    --

    宋尚緯在《共生》、《鎮痛》序中曾寫道他改變的原因,一開始他寫詩時只是想治療自己的傷痛,但隨著時間過去,開始有讀者感謝他,因為他的詩作觸及了讀者的傷痛;同時,他在讀研究所時閱讀許多名家詩作,他察覺名家的詩作並不僅關注自己,也關注他人。他逐漸發展出一個新的詩觀,詩是為了溝通而存在,而他試圖以詩處理自己傷痛,觸及讀者,達成其「自癒癒人」的理念。

    為了達成這效果,晦澀的詩句消失了,而主題也從自我的生死辯證變成對創傷的安撫,強調一切傷害都「不是你的錯」。宋尚緯在《小結》中曾說道,他在書寫時試著對詩中的「你」安撫,因為很多時候,大家只是欠缺一個人對他說沒關係了。因此,在〈睡吧,睡吧——給受傷的人〉中,敘事者我對「你」的試圖同理與安撫,事實上同時是對宋尚緯自己與讀者的同理與安撫。

    有些人認為宋尚緯的詩風改變是「可惜的」,他們原本認為宋尚緯的詩會達到更高的美學境界。但對宋尚緯來說,最重要的是人。而這兩首詩的對照,正顯現他核心關懷的改變,從凝視自身痛苦,變成觸己及人。往後,他將同理更多人的痛苦,給予該被譴責者更多的諷刺與譴責,也給予受傷者自身的同理,使其詩作不僅治癒傷痛,更隱隱有著希望詩能帶動社會朝理想方向前進的意圖。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另一個近幾年感受特別強烈的現象:理論在指導創作。或許是評審在評審場合講了一些理論,形成「沒有意圖的影響力」,後來的創作者似乎就覺得:哦,原來詩裡要加一點女性主義,原來要加一點後殖民術語;但是寫來並不準確。

    ——焦桐,2016年林榮三文學獎評審紀錄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X19全球華文詩獎 #宋尚緯 #二元對立 #生死 #創傷 #轉變 #治癒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30.html

  • 台積電文學獎散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10 21:00:01
    有 51 人按讚

    她們翻越邊界的邊界──致沒有家國的女人 ◎鄭琬融
      
    祕密沒有顏色
    夜晚降臨前
    她們露出半邊的乳房
    向夕陽汲取蜜乳
      
    一群野猴下山,引起一陣旋風
    孩子,閉眼不知何謂幸福
    卻已能暗領恐懼
      
    破敗的衣服擁有穿越大地的身世
    山谷低鳴的面孔
    記憶,有時牴觸人性
    有些善於召感
    一些不速的魂魄
      
    數星星的姿勢非常適合孩子生長
    練習指認黑暗中的碎片
    願望冷冷流過周圍
    眼光就是流星
      
    語言就是醒的
    過了這個草原
    她們的身體與前方欲燃的自由
    就是醒的
      
    這段平原會是她們最難行走的山嶽
    但總比遺忘自己的白日短
      
    早晨曾經不屬於她們
    手指曾經不屬於她們
    怒放血裡的花是不被允許
    唱著帶骨的歌是不被允許
    野放、馴育、宰殺
    一隻鱷魚擁有不是一隻鱷魚的可能
    與必然。
      
    祕密沒有顏色
    她從土裡,把其他剛醒的女人挖了出來
    腰肢溫暖 臂膀划過天藍
    孩子的哭聲緊跟隨在後
    手裡捏滿了露水
    「你看,這是融化的星星──」
    一位母親,把嘴裡的遠方唱得像是抵達
    一種無所不能的嚮往
      
    彩色的帶子 漂動自如的帶子
    她們翻越邊界的邊界
    舊的院子、舊的爐
    舊的身體與舊的火
    灰沒有停止飛散
    那些尚未成為灰的
    願疼痛也有一種死
      
    也有一種鬼綠的顫動。
    草醒了,腳趾醒了
    沒有回途的野蜂
    流了幾滴黏人的幻想
    在步伐與步伐間底
    她們的堅毅如一記輕音

      

    --
      
    ◎ 作者簡介
      
    鄭琬融,1996年生,東華華文系畢。曾獲台積電青年文學獎首獎、南華文學獎首獎、x19文學獎、王禎和文學獎等。獨立出版詩冊《一些流浪的魚》。
      
    --
      
    ◎小編烏龍賞析
      
    要成為文學獎得獎作品,特別是在林榮三文學獎決審這樣一個充滿高水準作品的環境中殺出重圍,通常最關鍵之處就取決於評審在一定程度上辨識詩作的美學標準外,個人喜好偏向的影響了。
      
    以此次賞析詩作的當屆評審組成來看,第十五屆的新詩組評審評判標準,較集中於關注詩作觀看世界的方式是否具有新意,在技巧與語言搭配得宜的基礎下,希望新詩保有其藝術性避免朝散文化靠攏,最後也重視詩的完整性,大多作品會儘量符合比賽規定的最高行數,然而在50行之中究竟是真的飽滿豐富,抑或只是為了湊足行數而寫,流露出較稀釋鬆散的嫌疑。另外也有對於社會議題性題材在近年有增加趨勢的討論。這些標準都可在欣賞得獎作品時,作為觀看的輔助。
      
    鄭琬融這首〈她們翻越邊界的邊界──致沒有家國的女人〉,乍讀之下可視為在戰爭或動亂之下,帶著孩子逃難的女性。但除此之外,詩中的邊界除了可以用來指涉移動時跨越的國界,也能夠視為指涉女性跨越了因為身為女性而要面對的傳統性別價值觀的邊界,這個邊界作用於家庭、作用於國家社會,成為框住女性的囹圄,詩人則以「翻越」這個極具動感的詞放置在標題與內文,勾勒出女性的能動性。
      
    詩的第一段出現的是「露出半邊的乳房/向夕陽汲取蜜乳」呈現的哺乳意象,以及中、後段裡與孩子互動的描寫:「數星星的姿勢非常適合孩子生長/練習指認黑暗中的碎片」,在理解幸福之前,「孩子,閉眼不知何謂幸福/卻已能暗領恐懼」作為一介母親的女性卻先讓孩子學習辨認黑暗中碎片,教會他們理解恐懼。對女性來說最需要認識的,也是那些可能被迫體會的惡意與傷害,在現形時的真實樣貌。
      
    女性翻越了對傳統性別想像的邊界,翻越的是「舊的院子、舊的爐/舊的身體與舊的火」,我們也能看到整首詩中出現的「暗領恐懼」、「山谷低鳴」、「願望冷冷流過」等,為逃離的過程中增添了沉默陰冷的氛圍。第六段「這段平原會是她們最難行走的山嶽/但總比遺忘自己的白日短」即使過程充滿困難之處,但至少比要女性捨棄自己來得容易,詩人再接著的一段便接了連續否定句子說明:「早晨曾經不屬於她們/手指曾經不屬於她們/怒放血裡的花是不被允許/唱著帶骨的歌是不被允許」那些要把時間、要把自己獻給家庭,且不可做出不符合對女性固有想像之舉動,怒與血與帶骨等帶著力道的辭彙都是不被允許連結的形象。
      
    即使詩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寫逃離的艱辛,但詩人也留下了能夠指涉希望的句子:「過了這個草原/她們的身體與前方欲燃的自由/就是醒的」。沒有家國,是女性嘗試解構作用於家與國的性別限制邊界,就算會遭遇能與不能想像的困難,仍果決直前,「在步伐與步伐間底/她們的堅毅如一記輕音」。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8年以後林榮三新詩獎的社會詩大爆發,有2/3的得獎作品是社會詩。

     

    ——By 小編A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鄭琬融 #她們翻越邊界的邊界──致沒有家國的女人 #林榮三文學獎 #國家 #女性 #邊界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blog-post_10.html

  • 台積電文學獎散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1-27 13:31:41

    本集主題:「慢行高雄:15條文青帶路,輕鬆遊晃路線」介紹
      
    訪問作者:翁禎翊
        
    內容簡介:
    散步碼頭吹風看海,品嚐美味小吃,享受在地慢活情調。
    咖啡酒吧X在地美食X風格書店X藝文景點

      高雄是一座適合慢行與慢活的城市。

      你可以搭船出海,沿著藍色公路飽覽海洋城市的碧海藍天;
      你可以騎單車或散步,細細品味鹽埕巷弄的慢活情調,
      輕鬆恣意品嚐沿途小吃,再找家咖啡店消磨閒適的午後時光;
      你可以跳上輕軌,到棧貳庫欣賞開闊海景,在百年倉庫改建的文創區感受人文氣息;
      你可以在造型新穎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觀賞表演,順道拜訪老店密度最高的鳳山一帶……

      2020年,高雄這個名字正好滿一百年。身為高雄人的凌性傑,本著分享故鄉美好事物的想法,與四位青年作家一起完成的《慢行高雄》,以創作者的眼光書寫高雄的文化與歷史,規劃15條輕鬆遊逛路線,刻意挑選具有文化意義的場景,包括文學館、美術館、絕美圖書館、文青咖啡館、獨立書店、藝術特區、表演場館、百年古蹟,還有風格獨特的在地美食,皆是捷運或輕軌可達。跟著文青玩高雄,放慢腳步、打開感官,你會重新認識高雄。
     
    作者簡介:凌性傑
      高雄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肄業。現任教於建國中學。曾獲台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文學少年遊:蔣勳老師教我的事》、《男孩路》、《島語》、《海誓》、《自己的看法》、《彷彿若有光》、《陪你讀的書》等。編著有《九歌一〇八年散文選》、《2018臺灣詩選》、《青春散文選》(吳岱穎合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楊佳嫻合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石曉楓合編)、《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范宜如合編)等。

    作者簡介:尤尊毅
      人類學系畢業。書呆,求知心旺盛,目前最大願望是成為一名雜食者(Omnivores)。曾獲台大文學獎、師大紅樓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作者簡介:翁禎翊
      1995年生,台大法律輔修日文系畢業,現在就讀台大法研所民法組。白天是法律系的助教,職業教民法;晚上告訴自己要持續寫點東西,努力當作家。覺得愛不是只有一種形式,遺憾與美麗往往是一體兩面的同義詞。曾獲余光中散文獎、林榮三文學獎等。作品入選《九歌108年度散文選》。經營文字帳號:@jhenyi.weng。

    作者簡介:陳宗佑
      建中紅樓詩社,臺大哲學系畢,咖啡成癮。曾獲臺大文學獎、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周而復始地,我們甘願在重複中令時間走遠,只因往復的形式如此近似永恆。

    作者簡介:黃立元
      澎湖長岸人,臺大人類所畢業,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人類學博士生。定居高雄、臺南兩城十年,臺北求學十年。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紅樓文學獎,作品入選《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試著在生活、書本與田野的間隙裡,摸索詩、民族誌與小說的輪廓。
       
      
    出版社粉絲頁: 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台積電文學獎散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12-13 00:15:57

    本集主題:「慢行高雄:15條文青帶路,輕鬆遊晃路線」介紹
      
    訪問作者:陳宗佑
        
    內容簡介:
    散步碼頭吹風看海,品嚐美味小吃,享受在地慢活情調。
    咖啡酒吧X在地美食X風格書店X藝文景點

      高雄是一座適合慢行與慢活的城市。

      你可以搭船出海,沿著藍色公路飽覽海洋城市的碧海藍天;
      你可以騎單車或散步,細細品味鹽埕巷弄的慢活情調,
      輕鬆恣意品嚐沿途小吃,再找家咖啡店消磨閒適的午後時光;
      你可以跳上輕軌,到棧貳庫欣賞開闊海景,在百年倉庫改建的文創區感受人文氣息;
      你可以在造型新穎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觀賞表演,順道拜訪老店密度最高的鳳山一帶……

      2020年,高雄這個名字正好滿一百年。身為高雄人的凌性傑,本著分享故鄉美好事物的想法,與四位青年作家一起完成的《慢行高雄》,以創作者的眼光書寫高雄的文化與歷史,規劃15條輕鬆遊逛路線,刻意挑選具有文化意義的場景,包括文學館、美術館、絕美圖書館、文青咖啡館、獨立書店、藝術特區、表演場館、百年古蹟,還有風格獨特的在地美食,皆是捷運或輕軌可達。跟著文青玩高雄,放慢腳步、打開感官,你會重新認識高雄。
     
    作者簡介:凌性傑
      高雄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肄業。現任教於建國中學。曾獲台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文學少年遊:蔣勳老師教我的事》、《男孩路》、《島語》、《海誓》、《自己的看法》、《彷彿若有光》、《陪你讀的書》等。編著有《九歌一〇八年散文選》、《2018臺灣詩選》、《青春散文選》(吳岱穎合編)、《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楊佳嫻合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石曉楓合編)、《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范宜如合編)等。

    作者簡介:尤尊毅
      人類學系畢業。書呆,求知心旺盛,目前最大願望是成為一名雜食者(Omnivores)。曾獲台大文學獎、師大紅樓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作者簡介:翁禎翊
      1995年生,台大法律輔修日文系畢業,現在就讀台大法研所民法組。白天是法律系的助教,職業教民法;晚上告訴自己要持續寫點東西,努力當作家。覺得愛不是只有一種形式,遺憾與美麗往往是一體兩面的同義詞。曾獲余光中散文獎、林榮三文學獎等。作品入選《九歌108年度散文選》。經營文字帳號:@jhenyi.weng。

    作者簡介:陳宗佑
      建中紅樓詩社,臺大哲學系畢,咖啡成癮。曾獲臺大文學獎、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周而復始地,我們甘願在重複中令時間走遠,只因往復的形式如此近似永恆。

    作者簡介:黃立元
      澎湖長岸人,臺大人類所畢業,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人類學博士生。定居高雄、臺南兩城十年,臺北求學十年。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紅樓文學獎,作品入選《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試著在生活、書本與田野的間隙裡,摸索詩、民族誌與小說的輪廓。
       
      
    出版社粉絲頁: 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