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科大畢業學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科大畢業學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科大畢業學分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3萬的網紅商業周刊(商周.com),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半導體鬧人才荒!台科大宣布開設「半導體產業學分班」,並由台積電、聯電、聯發科等17大廠主管開課。根據人力銀行調查,半導體等3大高薪產業徵才對象,半數以上畢業於私校、技職學校...⬇️⬇️⬇️...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0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詳文請見:http://thenewslens.com/post/158839/ 商業周刊在2013年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社會新鮮人在踏入職場時的起薪,科技大學的畢業生比普通大學的畢業生平均低了兩千元左右,然而比起普通大學生四年來的學習,技職體系的學生花了整整七年的時間在相關領域鑽研。 多位技職體...
台科大畢業學分 在 ᴸᵁᴸᵁᶜᴴᴱᴿᴺ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19 13:36:14
拜託幫我按讚這張照片! 我的暑校Auia要比誰的文按讚比較多可以得到韓國首爾四季酒店 或是台北W hotel住宿一晚😭🤣 幫我按讚的人可以在底下留言 如果中獎的話~~~ 抽出一位請吃飯或是500元 @deer__lion 代購的禮卷🤣☺️ 幫我分享在story的我會大感謝~~留言算三倍次😂🤣 拜託拜...
-
台科大畢業學分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5-05-04 20:05:35詳文請見:http://thenewslens.com/post/158839/
商業周刊在2013年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社會新鮮人在踏入職場時的起薪,科技大學的畢業生比普通大學的畢業生平均低了兩千元左右,然而比起普通大學生四年來的學習,技職體系的學生花了整整七年的時間在相關領域鑽研。
多位技職體系畢業的同學分享,技職生普遍缺乏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在學校學習技能時,學生普遍是依樣畫葫蘆。長庚科大護理科畢業後,插大至長庚大學醫技系的陳亞欣說:「如果不能加強這點,技職學校也只是淪為職業訓練中心。」
延伸影片:
高職生真的可以「畢業即就業」?兩分鐘告訴你高職生的升學壓力有多大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33008/
關鍵評論影音粉絲團開團囉!更多優質影音好內容,趕快按讚加入:
https://www.facebook.com/tnlvideo
台科大畢業學分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半導體鬧人才荒!台科大宣布開設「半導體產業學分班」,並由台積電、聯電、聯發科等17大廠主管開課。根據人力銀行調查,半導體等3大高薪產業徵才對象,半數以上畢業於私校、技職學校...⬇️⬇️⬇️
台科大畢業學分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科大演講及座談全紀錄- 失敗中的學習及體悟: 大學科系迷惘、畢業後 800 多封履歷求職碰壁, 轉職時各種低潮, 如何造就今天的我
謝謝全程錄影的同學分享檔案給我!因為錄影位置關係, slides 上半部被切到, 我就把我的 slides 連結另外分享給有興趣想要對照看的讀者: https://bit.ly/3t1SaIo
這次演講雖然準備了好幾天, 但還是有吃蠻多螺絲, 感覺演講真的需要花很多時間排練才能流暢順利。 後來的座談及學生問答部分, 也得到 Scott 教授以及台科大人工智慧研究中心主任花凱龍教授的幫忙,讓學生的問題都有不同角度、更好的解答, 蠻推薦看後面的部分 (其實我覺得前面講的比較糟 XD)。
獻給今天無法到場參加的讀者們觀看。 從開始演講到座談,到會後有許多學生 offline 的問答, 將近 3 個小時的談話, 還是挺累的! 😅
P.S. Scott 在座談有聊到粉絲頁變現的可能, 我都沒有得到贊助的機會, 想趁機詢問有企業、品牌想要贊助這個粉絲頁嗎?XD!
台科大畢業學分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學學期縮短 需要完整配套
梁定澎/中山大學講座教授(高雄市)
現行大學法規定,大學每學期18周。國內大學認為僵化,無法彈性規畫課程,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科技大學組成的台大系統,將修改現行1學期18周,縮短為15周,最快109學年度實施。 記者蘇健忠/攝影
報合報報導台灣三所大學認為因為國外大學學期都在十二月二十日結束,因此擬將學期授課時數減少為十五周。與國際接軌立意固然很好,但是針對台科大莊副校長所言「各國大學一學期周數多為十二至十五周,台灣一學期十八周是全世界最長,造成『歹戲拖棚』」則與事實恐有出入,因此若要實現需要完整配套,而不只是減少授課時數。
以美國學制而言,學期制是實際上課十六周和學季制上課十至十二周,不是都十二至十五周,上課周數差很多,但是兩者的學分並不是相等的,通常學期制學生上課兩學期,暑期班不一定要上,學季制學生要上三個學季。畢業學分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學季制學校的學位要求通常都比較高的畢業學分數,基本的學習時數大致是相當的,並不是上課周數少就少學一點,然後以社會經驗這種虛幻的名詞來搪塞。以香港大學的學季制為例,網路上查到的四年畢業學分是二四○學分,目前我們的畢業學分是一二八,那是否需要配合調整?
另外,提到國外學期大多在十二月二十日左右結束,但是卻不提國外是八月底第一學期開始,台灣則是九月底才開學,那開學時間是否也要跟國外一樣調整到八月底開學和第二學期一月初開學呢?可是這個時間國外是配合他們的耶誕假期,我們要如何配合我們的春節假期,是否也要有配套規畫?還有大學調整了開學及結束的時間,那中小學的學期開學及結束時間要不要跟著調整?
自從教改以來,我們的教育系統不斷在模仿別人的表象,卻沒有深入探索別人的制度內涵和配套措施,因此造成核心價值的混亂,高教師生好像被做實驗的白老鼠,人才培育競爭力的提升困難。我們在看表面計算周數之外,應能夠更深入的了解他們高等教育的內涵。不論是美國的學術及德國的技術教育都很好,但是我們兩個都要學,不要變成人面獅身的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