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灣2022人口結構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2022人口結構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2022人口結構圖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7萬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是李總統99歲冥誕,他是台灣現代歷史重要的人物,透過 #台灣智庫 與 #李登輝基金會 合作舉辦一系列論壇,並且在今明兩天舉行研討會,有系統地探討李登輝在台灣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他留下的寶貴資產,來深化台灣的民主、提升民主品質。 推動 #李登輝學,因為李登輝可說是探討台灣民主的鑰匙,以他作主題,可...
台灣2022人口結構圖 在 林佳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是李總統99歲冥誕,他是台灣現代歷史重要的人物,透過 #台灣智庫 與 #李登輝基金會 合作舉辦一系列論壇,並且在今明兩天舉行研討會,有系統地探討李登輝在台灣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他留下的寶貴資產,來深化台灣的民主、提升民主品質。
推動 #李登輝學,因為李登輝可說是探討台灣民主的鑰匙,以他作主題,可以更深入了解台灣民主的發展,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台灣民主,推動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國家。
98年前的今天,這位台灣民主化的關鍵人物誕生,此後,若要了解近代台灣的政治、文化、歷史,都不可能跳過對李前總統的討論。也因此,了解李登輝作為一個個人、一種體制、一個時代,其實是為了瞭解台灣,是為了了解我們為什麼成為今天的自己。
/
從去年11/9系列活動的前導講座直播開始,我們陸續討論出李登輝在政治領導、憲政改革、經貿戰略、農業改革、公民參與等的貢獻與成果,我們可以快速地回顧:
#11月9日前導直播回顧:揭開提煉歷史的工作
回顧整個系列活動初始,11月9日,我們以「時代精神、歷史意識與政治領導:從李登輝學到學李登輝」為題,進行了一場前導直播,邀請詩人李敏勇、作家范疇、導演魏德聖,分別從不同的宏觀脈絡對談李登輝學的意涵。李敏勇老師撰寫了關於李登輝前總統與彭明敏先生的歷史小說《夢二途》,他在直播當時的一句話特別令我印象深刻,他說:「(李登輝)之後我們怎麼樣去建構現在所謂的寧靜革命,或是寧靜革命要怎麼樣真正有成果,如果沒有接續地完成,就會變成歷史的頓點,這非常的可惜。」
而《2022台灣最後的機會窗口》的作者,范疇老師則表示,台灣智庫開啟關於李登輝的社會探討非常有助於「提煉歷史、面臨當下、打造未來」。這非常精確地說出了李登輝學的研究旨趣。2024年,則是台灣進入大航海時期的400週年,現在魏德聖導演在籌拍的《台灣三部曲》,就是要說台灣四百年的故事。那是世界第一次的大交流時代,打造了台灣的海盜性、海洋性,是一種掠奪的英雄主義性格,但也是短視的表現。現在,我們珍視這片土地,台灣就是我們的永恆居所,加入世界四百年的台灣經歷過幾個外來政權,現在要告訴世界,民主在這裡生根茁壯,而且台灣可以貢獻國際,李登輝學也是寶貴的台灣故事。
#11月15日國際兩岸座談回顧:政治領導如何在危機中平衡前進
在李登輝學第一場座談會,我們討論了李前總統的國際兩岸策略、台海危機的今昔。最近,美國國務卿龐佩奧發表了聲明,解除過往畫地自限的對台交往「內規」(internal guidelines),其對行政單位所頒發的台灣「接觸準則」(contact guidelines)也全部作廢。台美關係正常化又往前跨了一大步,這在李登輝的時代是難以想像的。1999年李前總統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在國際亟欲與中國展開交往,以為把中國納入自由世界就可以讓中國民主化的氛圍中,台灣因此開始被稱為「麻煩製造者」,中國對台恫嚇都歸咎於台灣的挑釁。
然而,李前總統巧妙地藉國內的民主化改革取得國際認同,用國際的認同鞏固政權正當性,在改革黨國威權體制的同時,尋求對外關係突破,由「三不政策」走向務實外交、元首外交,從推動《國家統一綱領》,設定高難度的統一門檻,到建立兩國論,不斷將兩岸關係國際化。儘管,在李前總統卸任後,台灣對外關係仍被認為扈從在美中關係之下,台灣也難以再走上被統一的路線,服貿在國民黨完全執政下仍被公民運動擋下,就是深刻的例子,因為自由民主已經在台灣成長。
96飛彈危機過後25年的今天,兩岸情勢依然緊張,國內也是本土政權完全執政;但不同的是,經歷三次政黨輪替,台灣認同趨向穩定多數,防中與抗中成為主流民意,而國際社會也在美中角力、數位轉型,以及這一年來嚴峻的武漢肺炎疫情中,看到中國的威脅。台灣民主治理的體制、地理戰略優勢、防疫表現亮眼、在高科技產業供應鏈與乾淨網路中能扮演關鍵角色,已經使各國對台戰略產生質變。
#11月28日憲政改革座談回顧:分期付款式民主轉型成就與未逮
談過外交兩岸,接著我們回過頭來看內政議題。李登輝學座談會的第二場主題就是憲政改革,李前總統主政時期「穿著衣服改衣服」的六次憲改,可算是他留給台灣最寶貴的資產,也是他認定的未竟之業。
綜觀過去的修憲過程,憲政改革工程非一黨一人可促成,領導者之遠見必須配合政治正當性、民意所趨、朝野合作三個國內因素,再加上一個外部因素:國際局勢,才能抓住憲政時機推動修憲。李前總的六次修憲妥善處理這些面向,他除了要「穩定國民黨內部鬥爭」,還妥善「回應野百合學運」、「適時和在野黨合作」,以及「開拓國際空間」,援引各種憲改動力才能促成。
以此觀之,目前台灣有絕佳憲政時機。政治正當性而言,台灣經歷三次政黨輪替,民主深化,行政或立法權力正當性都已不是問題;民意趨向而言,小英政府有史上最高民意授權,且台灣認同穩定居高;朝野合作而言,一來民進黨完全執政,二來各政黨之間對修憲有一定共識;就國際局勢而言,台灣地位比起李前總統時期提升許多,民主治理、經濟發展和防疫成果都讓國際肯定台灣,再也不是「麻煩製造者」。在絕佳的憲政時機上,屬於台灣的憲政改革勢在必行,而且需充分討論。
李前總統說:「台灣應該思考如何建立一個更合乎台灣現狀的憲法,一套更能夠落實台灣民主,實現主權在民的選舉制度,以及一個更符合台灣土地與人口比例的國會與政府架構。」我們是否能再迎來一個憲政時機?讓我們都以台灣為主體來思考,用實踐理想的毅然決然,和享受生活的理所當然,讓台灣盡早走向一個「正常國家」。
#12月12日經貿戰略座談回顧:再探戒急用忍爭來的時間與空間
接著,我們談到李前總統的經貿政策,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戒急用忍」,這個政策的出現和總統直選、國際與兩岸關係走向正常有密切的關聯。最近,網路上瘋傳一張2002年的手寫字條,是黃適卓董事長公布當年蔡英文總統謄寫的備忘錄,訴說著李前總統卸任後,朝小野大的阿扁政府面臨要求讓台積電赴中生產的巨大聲勢,李前總統籌組的台聯建言延續戒急用忍的理念,延緩「護國神山」台積電八吋晶圓廠的西進。若不是二十多年前,李前總統「戒急用忍」經貿戰略的超前部署,或許美中貿易戰中我們也會成為受制裁的對象;數位轉型下受制於中國最多的,可能是台灣;而疫情下供應鏈斷鏈受害最深的,也會是台灣。
「戒急用忍」是1996年李前總統在台海飛彈危機之後脈絡,提出的對中投資主張。許多人理解的「戒急用忍」是禁止赴中投資,但其實真正的意思是要審慎評估、放慢腳步,因為對單一市場過度依賴、技術、資金、人才被掏空的後果,台灣經濟體承受不起,且台灣當時西進的速度已經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飛快。但是當年不論是國內企業,或國際大廠,都汲汲營營要進入中國市場,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其高速成長的經濟更是強大的吸力,好像不跟中國做生意就會被世界淘汰。逆勢而為的「戒急用忍」等於直接與企業作對。不過,各國對中投資涉及的是可大可小的經濟利益,中國對台灣的主權聲索卻未曾改變,李前總統認為,民眾和國家經濟,不能和個人的企業同等看待,所以,那時他的態度很堅定。
我印象很深刻,那一場座談會,李安妮董事長特別補充一件有趣的故事。她說她曾問父親「戒急用忍」的意思,李前總統只是淡淡地回:「我也不知道啊,你們讀中國書的才知道。(台語)」李安妮董事長解釋,原來李前總統不是刻意引經據典,但要強烈地對國人表達,赴中投資不能急,要以台灣當前經濟戰略作為前提。李前總統的智慧與遠見庇蔭了後代,除了得到經濟優勢,還保住了主權存續。在經貿戰略上,我們有幸能夠在李前總統的基礎上,也要肩負起責任,建立國家品牌,做民主的科技重鎮,也從防疫大國走到觀光大國,展現台灣的軟實力。
#12月26日農業政策座談回顧:農為國本到農業轉型的產業永續
而李前總統推動台灣經貿走向國際的同時,也注意到城鄉差距擴大、農村人口流失、台灣小規模經營的小農與兼業農難以應付國際自由化競爭等課題。農業專業背景出身的他,特別重視農民的福祉和農業的發展,他曾說:「不管我在什麼位置上,我永遠都是農業人」。
農業政策可說是他最早展現政績的領域,1973年擔任政委時期,他就透過不斷研究、倡議,廢除了強迫農業產值投入工業部門的「肥料換穀政策」。李前總統也希望培育農民成為有技術,且有經營管理能力的農業主力,1981年,在他擔任臺灣省主席任內,就提出「八萬農業大軍」政策,以培力農民,帶動農業結構調整。
儘管李總統在2000年卸任,他還是持續關注農業議題。當時一次金改,想一步到位解決農漁會信用部的經管問題,引發熱烈反彈。李前總統認為農業金融雖需改革,但要慢慢調整體質,而不是直接衝撞。後來促成農業金融法,同時成立全國農業金庫,讓農業金融監理一元化,並解決逾放比過高的問題。
2014年,我在競選台中市長時,李前總統還曾陪我到東勢農友家座談。我記得他殷切地關心台中農業,並強調要幫農民解決休耕地的問題。他還說,補貼機制已經過時,政府應該鼓勵青農自立。他認為,如同太陽花學運一般,台灣需要青年世代共同打拼,才更有發展機會。「農為國本」是他身體力行的理念,他用他的專業,一輩子關懷這片土地和其所養育的人們。
#1月9日公民參與座談回顧:從爭選擇的自由到做自由的選擇
到了上週六所舉辦的第五場座談,我們討論公民參與。或許你會問李前總統是政治菁英,他和公民參與又有什麼關聯呢?回到台灣智庫展開李登輝學系列活動的初衷,李登輝學指的是李登輝作為一個個人(Individual)、一種體制(Institution)、一個時代(Era),關於台灣民主轉型的研究,而公民參與在民主鞏固的過程和民主社會的運行,都扮演重要角色。
作為台灣民主化的推手,在體制內,李前總統從政時期以「民之所欲,長在我心」作為治理國家的依歸;在體制外,他卸任後以「新時代台灣人」的公民身分,持續倡議理念20年。不論作為一種體制或個人,他都相當重視公民參與,而作為一個時代,他更是促成公民參與環境的關鍵人物。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終結萬年國大、落實總統與地方首長直選,談李前總統對台灣民主化最大的貢獻,絕對少不了他把台灣從威權帶向自由的指標性作為,但顯然他自己也認為絕對不止這些,他曾說:「所謂的民主主義並非只是握有投票的權利,而是人民主動參與政治時,透過監督政府才得以實現。」
我是野百合世代的,那個時候,我們沒有選擇的自由,連參加讀書會都可能被搜查、逮捕;連在校門口的肥皂箱上演講,都要先做好被處分懲戒的準備。電影《返校》最恐怖的地方不在於它的恐怖元素,而在於它所反映出的真實面。所以解嚴後,公民社會得到一點解壓,90、91年代風起雲湧的學運試圖衝撞體制,公民運動碰上了政治機會,才迎來動員戡亂時期的終結,回歸憲政體制,有機會修改憲法。逐漸地,在李前總統主政下透過修憲,台灣人才可以選擇自己的政府、民意代表,靠著一棒又一棒的接力,我們終於爭到選擇的自由。
台灣今天公民社會的活力是30年前無法想像的。李前總統曾提過「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就是身為台灣人,卻無法為台灣盡力的悲哀。他說,「台灣人長期以來,有著自己無法治理自己國家的悲哀歷史」,而他生為台灣人,也曾處於想為自己做些什麼卻辦不到的年代。這裡指的,當然是公民參與、政治參與,而他在卸任後已經可以用「新時代台灣人」公民的身份參與,我們也習以為常地用各種方式對公共事務發表看法。「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已經轉變為「生為台灣人的幸福」。
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一直確保我們能做出「自由的選擇」,而這是我們恆常的追尋。制度沒有完美,台灣人當家作主後,對國家與社會的想像為何,如何藉一次又一次的公民參與改變政治,面對巨量的資訊和更純熟的資訊操弄,又如何防衛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這些是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在方方面面,都要面對的課題,因為民主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擔任台中市長時,我透過青年議會、社會創新等方式擴大公民的參與;現在擔任交通部長,我以「人本交通,連結共好」的理念,投入營造公民社會的環境。不論在什麼位置,擔任什麼角色,都能投入和促進公民參與,這也是李前總統精彩一生的示範。
/
以上,簡短地回顧我參與幾場座談會之後的心得。除菁英觀點,其實先前台灣智庫所作的三次民調,也充分地反映出現階段台灣人民對李總統極高的正面評價。對李總統當年的各項政績,不論是國際兩岸、經貿戰略,亦或是民主轉型,都給予極為高度的肯定。而特別的是,30歲以下的青年,所給出的正面評價,幾乎都高達八成,甚至到九成以上。這樣的趨勢,我們也在前幾場座談會的參與者和這次研討會的報名者身上看到。許多青年朋友的參與,代表年輕世代對理解台灣過去的渴望,以及對找尋台灣未來的關切。而這,正是我們舉辦「李登輝學」系列活動的最大目標:希望能探索「時代的課題」,激起「世代的對話」。
再次感謝這系列活動的所有參與者,許多舊雨新知因為李登輝學在此相會,可能是出於對李前總統傳奇一生的好奇、對李前總統下的政治體制有興趣,或是想要了解李前總統的時代,但我們一定有個共通點,那就是對台灣的關懷。在進行三次民調,從人民的眼光看李前總統的貢獻;舉辦五場座談,用世代的對話探討台灣的今昔之後,現在我們將展開兩天的研討會,邀請大家一同聆聽專家學者對李登輝的見解與定位。
這個研討會不會是個結束,而是透過李登輝學,提煉歷史、擘畫未來的開始。
台灣2022人口結構圖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竹市醫療資源持續升級 馬偕、台大 新院長新氣象】
2020最後一天,新竹馬偕醫院新任院長翁順隆就任。
2021第一個工作日,新竹台大分院整合新竹醫院、新竹縣生醫醫院、竹東分院,今天正式掛牌。
大新竹地區的醫療資源投入創新提升跟醫療團隊領導階層的更新重組,將我們的醫療水準拉至一個新的階段。
醫院設備越先進,醫療人員品質越高,提供病床數越多,對民眾來說當然越好。#馬偕醫院在新竹市投資興建的兒童醫院正如火如荼的趕工,趕在2022年底完工營運。對大新竹地區的親子家庭來說,是天大的好消息,也期待很久;新竹台大醫院將三間分院整合成一間「新竹台大分院」,一位院長,一套行政系統,方便三個院所間資源調度分配,做最有效率的運用。整併後的新竹台大分院總病床數將到1968床,目標成為竹竹苗區綜合醫學中心(最高等級)。更不用提還有湳雅院區擴建計畫,#積極佈局提升台大醫院在新竹的服務能量,企圖心明顯。
這兩大醫院體系不斷加碼投資新竹,除了台灣訓練出的醫療團隊醫者仁心,貢獻付出,深入各縣市拓展服務據點以滿足民眾的用心之外,我看到更多的,是 #對新竹地區未來發展的信心。大醫院投資額巨大,更難以在短期內回本,馬偕、台大體系並非以營利為首要目標,但財務平衡維持正常運作總是要的。一個大醫院集團,除了看病問診之外,前端研究成果發表跟後端人才培養的路徑接補是否順暢,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他們需要的是可以滿足以上需求的設院條件。新竹地區產業結構佳、人才多(交大陽明跟清大未來都計畫在新竹設醫學院)、人口持續正成長、城市未來發展有競爭力,後勢看好,再加上市政府非常積極的努力爭取,恐怕這才是大醫院接連、短期內 #將大額醫療投資投注在新竹 的重要原因。
所居住的地方有豐富的醫療資源,看病不用等,找得到好醫生,是很多大城市以外的民眾難以達到的生活夢想。住在新竹市,看到醫療資源越來越多越好,對長輩看病、孩子就醫都更便利,真的是件不容易的幸福!❤️
更多討論歡迎加入我的社團「新竹同學慧」🤡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170239083390649
台灣2022人口結構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新【健保費明天起調漲!陳時中宣布:費率自4.69%調至5.17%,月薪3萬元單身者,每月須多付44元;明年擬透過修法改革旅外人士停復保及保費計算基礎】
趕在2020年跨年夜,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今(31日)召開臨時記者會,宣佈重大的健保政策,明天(2021年1月1日)起,健保一般費率將從現行4.69%調漲到5.17%;補充保費費率則由1.91%調至2.11%。同時將搭配健保改革措施,包含抑制醫療資源不當耗用、推動部分負擔、檢討旅外國人健保權利義務,同時將與國衛院共同研擬「4到6年健保中長期改革計畫」。
■10年來首次調整費率,約7成民眾保費增加在70元內
健保費率調漲以後,若是低收入戶、義務役、替代役、在監服刑者,仍由政府全額補助;農漁民每月多繳34元;月薪2萬4千元到18萬元者,每月調漲34元到262元不等,如月薪3萬元單身者,每月須多付44元。而月入5.3萬元的一家4口,每月多繳約304元。大約7成受雇者,每月增加保費在70元以內。
由於健保費開單作業,是於次月20日開單及月底前繳納,並有15日的寬限期,亦即1月份新調整的健保費,民眾會在2月20日接到帳單、但3月15日前繳納完成即可。
本次費率調整為全民健保1995年開辦以來,第6度調整費率,但2012年及2015年調整時,是因二代健保開辦、及補充保費讓安全準備金高達5個月,費率由5.17%調降至4.91%、4.69%。2021年再調回5.17%,也是2010年後、10年來首度調升費率。
不過,今天陳時中並未公布明年度健保總額成長率,依國發會委員會通過的總額成長率在2.907%至4.5%之間,若按費率5.17%推估,健保收入約為7,015億,總額成長率約落在4.107%。
■折衷醫界與付費者代表版本:若不做其他配套,後年費率得再次調漲
由於全民健保連續3年入不敷出,明年財務恐見底,健保會在經過費率審議後,於11月27日做出決議,付費者代表和醫界代表均支持費率調漲,但提出不同的費率版本。付費者提出1年的財務平衡方案,費率由現行4.69%調至4.97%;醫界則提出2年平衡方案,費率依中、高的總額成長調漲至5.47到5.52%。
今天陳時中宣佈,最終費率並沒有採納這兩個方案,而是選用調回2010年時的費率5.17%。陳時中說,5.47~5.52%的版本對財務改善大,但今年適逢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經濟成長呈現兩極化,外銷狀況很好,但整體社會受到影響仍大。若今年採較高費率,對社會中相對弱勢並不公平;若採4.97%的費率,就只能維持一年平衡。因此決定採用介於中間的5.17%,一方面財務穩定,也可以推動其他改革方案。
不過5.17%的方案,粗估計到2022年底,安全準備金將會剩下0.64個月、低於法定至少1個月的安全水位,也就是若無其他配套或改革,兩年後恐須再次調整費率。對此,陳時中表示,接下來會搭配其他配套方案,讓健保財務維持穩定,屆時應不需要再次調整費率。
■旅外國人停復保及保費負擔,明年將透過修法變革
至於配套方案部分,陳時中提出3大方向,包含「減少浪費」、「負擔公平」,以及「提升品質」,例如透過雲端系統促進醫療資源分享、檢討旅外國人的健保使用權利義務、推動就醫部分負擔,同時也與國衛院擬定4到6年中長期改革計畫。具體改革方案未公布,但針對近日國人熱議的海外收入保費徵收及停復保制度,將會是重要方向之一。
《全民健保》是強制納保,但2011年修法後,卻加上「後門條款」,將「2年內沒有在台設有戶籍且有投保紀錄之國民,」排除在強制納保對象外,形成海外國人出國可以停保、返國再復保的方便門。
(【延伸閱讀】誰造就了「黃安們」?http://bit.ly/2Mq63Qx)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解釋,目前制度下,設有戶籍但出國6個月以上者,可辦理暫停繳納保費,返國後可以立刻復保,未來將討論廢止停復保制度;遭除籍退保後返國恢復加保者,也希望有等待期6個月,或補繳退保時期的保費。
陳時中表示,旅外國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健保精神是強制納保、量能付費,」這個精神代表旅外國人也須納保,並不是使用者付費;但現況就是許多人長時間沒用並停保,而等待期的問題在於,健保的意義是讓人民安全健康,6個月內身體出問題、出狀況怎麼辦?會帶來很大的矛盾。
陳時中也說,旅外國人的保費如何計算也是問題。保費當中,政府必須負擔36%,這些錢也是納稅人提供,旅外國人並沒有在內,有公平性的疑慮。目前的6類中,並沒有適用於旅外國人的類別,未來也不希望增加類別,會造成健保制度混亂。這些都牽涉健保結構性改變,必須考量公平性與健保精神,明年將提修法來改革、和社會對話。
■學者、醫界、付費者代表:肯定費率折衷方案,但公平性財務改革更重要
健保會專家代表、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周穎政表示,採用5.17%是一個安全的做法,「透過買時間,做改革的準備,」但他認為,5.17%漲幅仍算小,若可以一開始多投資一些錢,就較有餘力去做長期改革。
健保會醫界代表、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朱益宏也對結果表示尊重,他認為雖然調漲保費是主要方式,但也有其他方法可以輔助,例如部分負擔、補充保費等,這次5.17%的折衷作法,約可維持1.5年平衡,若加強其他配套,或許就能撐過兩年。
健保會公正人士、民間健保監督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5.17%是兼顧雇主、民眾負擔和健保財務平衡的選擇,至少明年度高達7,800億的健保支出能夠從容支應外,尚能維持高於法定下限的1.5個月安全準備金。如果2022年總額成長率約4%左右、基本工資提高所增加的收入或是預計增加補充保費費基等,2022年底的安全準備仍有機會維持在法定下限一個月,使得健保至少2年不必調漲費率。
但滕西華仍呼籲,健保法定費率6%上限即將達到,作為負責任的政府,應提高保費公平性與穩定健保財務的方法,不只是擴充補充保費費基或是提高部分負擔,而是盡快進行家戶總所得的修法。(【延伸閱讀】實踐世代正義的健保改革:http://bit.ly/3aWLyF2)
健保會公正人士代表,消基會副董事長吳榮達表示,今年因為疫情關係,付費者代表更希望費率可以愈低愈好,5.17%是能接受的最高費率。但比起費率更重要的是,健保隱藏的重大財務危機並沒有改善,單純調整費率,只要再4到5年,費率就會超過6%,屆時就得修法才能調高費率。(【延伸閱讀】 我們負擔得起高費率健保嗎?:http://bit.ly/3o6pf3q)
檢討的方向例如,部分負擔要如何調整?吳榮達說,針對經濟弱勢族群、罕見疾病、癌症患者,若只是一視同仁的增加部分負擔,對他們是更大的負擔,因此要訂定清楚的標準。此外,健保給付項目的調整也是重點,未來人口老化,醫療支出勢必會逐漸擴大,就得面臨醫療給付項目的取捨,必須加強跟民眾對話、產生共識,這不比調整費率容易。(文 / 陳潔 ;圖/衛福部提供)
#延伸閱讀
【健保費調漲後,我們能買到更有價值的醫療嗎?】http://bit.ly/2L7ZWzs
【漲價之外,台灣人必須面對健保制度問題】http://bit.ly/2KIjCdA
#健保調漲 #報導者 #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