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12吋晶圓廠數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12吋晶圓廠數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12吋晶圓廠數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12吋晶圓廠數量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Joe's investmen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Joe:「中國武漢肺炎其實促進了人類對科技產品的依賴,未來數季,全球半導體的需求仍然會維持相對強的成長,這對台灣的出口產業和經濟成長,幫助會相當大。」 受惠雲端運算以及遠距工作和學習設備的需求,半導體市場整體表現優於預期。根據IDC全球半導體應用預測報告,2020年全球半導體營收達4,420億美元...

  • 台灣12吋晶圓廠數量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25 13:01:44
    有 408 人按讚

    Joe:「中國武漢肺炎其實促進了人類對科技產品的依賴,未來數季,全球半導體的需求仍然會維持相對強的成長,這對台灣的出口產業和經濟成長,幫助會相當大。」

    受惠雲端運算以及遠距工作和學習設備的需求,半導體市場整體表現優於預期。根據IDC全球半導體應用預測報告,2020年全球半導體營收達4,420億美元,相較2019年成長5.4%。在2019年表現不佳之後,DRAM和NAND市場在2020年也有所復甦,分別成長了4%和32.9%。IDC預測,隨著疫苗的普及以及經濟開始開放並逐步復甦,2021年半導體市場將達到4760億美元,年成長率增長7.7%。

    運算系統如PC和伺服器半導體2020年成長率約10.9%,達到1,520億美元,IDC預測,到2021年,運算系統半導體營收將成長6.3%,達1,610億美元,手機半導體營收將成長11.4%,達1280億美元,汽車和工業半導體市場方面,雖然2020年第三季銷售額有所成長,但由於部分半導體代工廠分配生產以及半導體短缺,汽車原始設備製造商正經歷製造中斷的問題。2020年,包括輕型商用車在內的汽車銷量下降14.5%至7100萬輛,導致汽車半導體收入下降8.4%至370億美元。IDC預測到2021年,非內存汽車半導體收入將成長12.6%,市場發展值得期待。

    美國德州暴風雪對三星、恩智浦半導體、英飛凌等晶圓廠損失比預期慘重,半導體設備業界指出,目前晶圓廠所在的奧斯汀雖已恢復水電供應,但管線因遭冰封且破裂,修復工程相當棘手與耗時,短時間無法立即完成,各家晶圓廠恐怕要停產1個月以上,估計第2季才能恢復生產,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加劇,三星12吋廠的月產能達10萬片,以生產混合訊號(RF)、微控制器、OLED驅動IC、CMOS影像傳感器等產品為主,英特爾、高通均是主要客戶。

    恩智浦在奧斯汀擁有兩座8吋晶圓廠,主要是汽車微控制器(MCU),法人估計全球汽車MCU供應量可能高達15%因此受影響;英飛凌在奧斯汀擁有1座8吋晶圓廠,主要生產汽車/工業MCU和編碼型快閃記憶體(NOR Flash),估計可能約達5%的全球供應量受到影響,晶圓代工產能更吃緊,近期適逢諸多IC設計業者陸續對晶圓代工廠商談急單數量,考量代工產能更吃緊,能擠出的多餘產能非常少,在物以稀為貴的前提下,晶圓代工廠幾乎一致性的再度調漲報價,幅度甚至達到15%到30%間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簽約的晶圓代工報價都已經敲定,8吋部分漲幅一成多,12吋漲幅則在一成內,因能擠出的產能有限,讓急單報價持續且大幅水漲船高,此舉將讓晶圓代工產業今年上半年迎來大多頭,廠商今年上半年營收與獲利再攀高,整體獲利結構也會明顯更好。至於下半年,若景氣沒驟降、庫存調整問題不嚴重,下半年代工價格很有機會再度調漲。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48845
    https://fnc.ebc.net.tw/fncnews/else/131584
    https://www.idc.com/getdoc.jsp?containerId=prAP47446321

  • 台灣12吋晶圓廠數量 在 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03 12:11:04
    有 494 人按讚

    晶圓代工廠不願意大幅擴充,IC設計廠商只好自己買設備確保產能,雖然類似的案例不是沒有,像蘋果過去就會買設備給代工廠,但發生在IC設計產業,還真的挺有意思的。

    【半導體設備市場發出「異常」信號】

    近幾個月,半導體行業的熱點和主題一直是產能吃緊和漲價,已經非常成熟的IC設計+晶圓代工產業模式,分工明確,效率越來越高,這在客觀上也推升了產能吃緊程度。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下,近期出現了一系列十分吸引眼球的「新鮮」事件。

    就在昨天,業界傳出消息,IC設計大廠聯發科為了鞏固電源管理IC產能,自掏腰包16.2億元新台幣採購了一批半導體設備,租給晶圓代工廠力積電搶產能。

    由於5G需求大爆發,加上遠程辦公/教育需求持續旺盛,聯發科在2020上半年向力積電每月下單3000片12吋晶圓用於生產電源管理IC。進入下半年後,下單量快速拉昇到每月7000片,全年取得12吋電源管理IC用晶圓數量達到6萬片。即使如此,仍不能滿足客户訂單需求。基於此,預計到2021年,聯發科每月將從力積電獲得上萬片電源管理IC的12吋晶圓產能,全年取得電源管理IC晶圓數量將比2020年翻倍增長。

    而聯發科的產能狀況只是整個市場的一個縮影,類似這樣的情況大量存在。

    傳統上,只有晶圓代工廠、封測廠和IDM才會購買半導體設備用於自家的生產,而IC設計廠是無Fab模式,是不需要半導體設備這類重資產投資的,這也是當初產業由IDM分化為IC設計+晶圓代工模式的主要原因,即分工明確,提升了產業效率。

    此次,聯發科採購半導體設備,在租給對應的晶圓代工廠的操作非常罕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出,當下晶圓代工產能吃緊狀況已經非常普遍,且程度很深,從而形成了巨量的市場空白。而量變必定引發質變,IC設計廠商權衡後,認為做出少有的購買半導體設備這一舉動,投入產出比依然為正,且後續帶來的收入非常可觀,只有如此,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可見,市場對產能的需求是多麼的大而強烈。

    除了聯發科這一吸睛的操作之外,近期還有多種因產能吃緊而出現的不同尋常事件,如三星晶圓代工業務部針對旗下的8吋晶圓廠進行自動化擴建投資,以提高生產效率。

    一般情況下,業界12吋晶圓產線為全自動化生產,也就是在無塵室中藉助架設在高處的運輸系統移動晶圓盒。不過,8吋晶圓盒仍由工作人員用搬運車運送。

    據韓媒報道,三星已經在部分8吋晶圓廠的產線測試自動化運輸設備。這樣的自動化升級,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據三星估計,如果要在所有8吋晶圓廠中導入自動化運輸設備,可能需要約870萬美元的附加投資。而且,這樣的投資也是有風險的,不能絕對保證取得預想的生產效果。

    此外,由於產能越來越緊張,很多小型IC設計公司到處找產能而不得,即使是加價也拿不到,因此還上演過一些很是讓人心酸的悲情場面。

    可見,無論是IC設計的代表聯發科,還是晶圓代工的代表企業三星,為了產能,都在不惜血本,甚至不約而同地改變了各自原有的經營模式。與此同時,規模較小的IC設計和晶圓代工廠則沒有那麼強大資金實力,能夠在這一大波機遇中分得的蛋糕就比較有限了,甚至有被「擠壓變形」的風險。

    總體來看,這種產能嚴重吃緊的狀況,使得相關的IC設計廠商,晶圓代工廠,以及半導體設備廠這三方成為了最主要受益者。

    晶圓代工催漲半導體設備

    在IC設計廠商、晶圓代工廠和半導體設備廠這一鏈條上,晶圓代工廠與設備商直接產生聯繫,而晶圓代工廠的火爆,直接帶動着半導體設備市場的增長。據SEMI統計,今年9月,北美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出貨金額達 27.5億美元,月增3.6%,年增40.3%,創今年新高,並創下連續12個月超過20億美元的佳績,還創下近 20 年來單月歷史新高。

    SEMI 認為,2020年,隨着數據中心基礎建設和服務器存儲需求增加,加上疫情以及美中貿易戰加劇,供應鏈為預留安全庫存,帶動芯片需求提升,是帶動今年晶圓廠設備支出大幅增長的重要因素。

    近期,台積電也針對資本支出做出展望,預計今年資本支出將貼近170 億美元,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客户下單並未因疫情而減緩,需求相當強勁。

    SEMI認為,這一波設備支出走強,佔晶圓製造設備銷售約一半的晶圓代工和邏輯製程支出貢獻最多,2020 年及 2021 年都維持個位數穩定增長;DRAM 和 NAND Flash 在2020 年支出將超過 2019 年,且在 2021 年增長幅度都將超過20%。

    另外,晶圓廠設備包括晶圓加工、晶圓廠設施和光罩設備,預計 2020 年將增長 5%,受惠於內存支出復甦,以及先進製程與中國市場的大力投資,2021 年將大幅上升 13%。

    按地區來看,台灣、中國與韓國都是 2020 年及 2021 年設備支出金額的領先市場,其中,台灣2020年設備支出在去年大增 68% 後,略微修正,預計 2021 年將回升,反彈幅度達10%。

    由於台灣是全球範圍內晶圓代工業最發達的地區,這裏的半導體設備支出會明顯高於其它地區。而採購設備,本來都是晶圓代工廠做的,如今作為IC設計大廠的聯發科也加入這一採購大軍,無疑會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的影響力。

    IC設計廠商的重資產化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整個半導體行業一直是從單一的IDM向IC設計+晶圓代工這一分工合作方向發展,但最近幾年,特別是從2015年在全球掀起的半導體併購狂潮開始,整個產業似乎在從分散向整合方向演進。這其中,有相同業務模式公司之間的合併,也有不同業務模式公司的合併。與此同時,原本單一業務模式的廠商,也越來越多地在向複合業務模式方向發展。

    典型代表就是台積電,該公司本來只做晶圓代工,但隨着市場地發展,進入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以後,台積電開始導入封裝測試業務,因為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市場掌控力和話語權,提升產品上市速度。

    另外,就是有越來越多的IC設計廠商涉足晶片生產過程,特別是封裝測試領域,相比於晶圓代工,IC設計廠商進入封測業務的投入相對少,門檻也會低一些。它們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同樣是提升市場掌控力和話語權,提升產品上市速度。最具代表性的就是CMOS圖像傳感器(CIS)領域,由於CIS在2019年出現了井噴,嚴重供不應求,促使一些CIS芯片設計廠商開始投入大量資金建廠、購置封測設備,從原來的fabless業務模式,逐步轉型為fab-lite。

    此次,在產能嚴重吃緊的產業大環境下,聯發科直接購買半導體設備租給相應的晶圓代工廠,似乎在從另一個角度詮釋着IC設計業的變遷態勢,以後很可能會出現更多類似的現象。

    最近幾個月,聯發科曝光率一直很高,這與華為有着很大的關係。由於受到貿易限制,華為原有的美國晶片元器件供應鏈受阻,特別是手機處理器、電源管理和無線連接晶片,而這些正是聯發科的強項,因此,華為向其發出了大量訂單,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其產品的供不應求。

    另外,還有消息稱,聯發科有希望拿下蘋果訂單,最有機會打進的是iPad或是iPhone 產品線,如果屬實的話,這將會進一步提升其2021年業績。或許,這也是該公司不惜花大錢購買設備租給晶圓代工廠,為其保證產能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總之,如果能同時擁有華為和蘋果這兩大客户的話,前期多進行投資,是非常值得的。

    嚐鮮

    為了尋求產能支持,有些電源管理IC和MOSFET廠商正在考慮從8吋晶圓升級到12吋晶圓生產,不過,這種想法的可操作性不強,主要原因在於,用12吋晶圓生產MOSFET在技術層面沒有問題,但就目前的產業情況來看,成本難以接受。而起初的參與者,都屬於「嚐鮮」、吃螃蟹的。

    此次,聯發科購買的半導體設備將租給力積電,主要是為了保證其電源管理IC產能。這裏就涉及到了「嚐鮮」的話題。具體來講,就是由於電源管理IC大多采用8吋晶圓製造,鮮少廠商使用12吋晶圓生產,因為12吋晶圓大多提供給邏輯製程使用,而力積電本來就具備DRAM技術,因此擁有12吋鋁製程產能,較適合量產電源管理IC技術,而台積電、聯電在12吋生產大多以銅製程,相比之下不適合量產電源管理IC,因此,聯發科才會罕見採購設備回租給力積電,以鞏固其未來電源管理IC產能。

    聯發科似乎有「嚐鮮」、開創新業務和模式的傳統。早在20年前,當時的聯發科在業內還是岌岌無名的晚輩,當時,該公司憑藉「一站式」的手機方案,即為手機客户提供主晶片和參考設計,從而解決了手機80%的設計工作,客户只需要完成後續的20%工作就可以了。一舉統治了山寨機市場,並由此打下了立足產業的基礎,才有機會發展壯大到今天。

    目前,ASIC設計服務正在興起,聯發科的ASIC設計服務在業內也是一絕,也是較早投入發展該業務的半導體廠商。目前,在提供ASIC設計服務的企業裏,聯發科是數一數二的。不久前,有消息稱,當下在處理器市場熱得發燙的AMD將ASIC設計服務訂單交給了聯發科,也從側面展現出了其ASIC設計實力。

    如今,聯發科又開始涉足半導體設備業務。可以説,該公司一直走在不斷嚐鮮的路上。

  • 台灣12吋晶圓廠數量 在 侯漢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10-09 17:50:23
    有 1,726 人按讚

    國慶日,台灣有件事,真的值得慶賀。

    台積電3奈米新廠落腳南科台南園區,不僅是全球首宗宣布的3奈米投資規畫案,更遙遙領先三星與英特爾,是名副其實的「台灣之光」。

    根據摩爾定律,晶片原件數量每兩年增加為原來的兩倍,效能倍增,價格幾乎不變。也就是,電晶體的功課上,不是在晶片價格不變之下,縮小電晶體積、數量加倍,就是提供相同數量的電晶體,但價格砍半。而技術的突破非常快速,兩年的時間技術就會翻倍成長。

    市場瞬息萬變,儘管目前三星與英特爾都未曾傳出3奈米的動靜,但誰知道明年如何?後年如何?

    不要忘了,當幾年前台積電在14奈米落後三星,打算靠著全世界第一座10奈米製程的12吋晶圓廠翻身時,卻耗費一年、環評審到第九次還不過關,台積電中科十五廠廠長廖永豪抱怨說,如果台積電能早一點投入並於2017年量產就好。

    當時這麼一拖的結果是什麼呢?10奈米的競爭,三星已獲得了高通的訂單。好險不久後台積電靠著7奈米的優勢再度打敗三星。

    日前中央研究院發布《臺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書》,認為台灣產業面臨的三大問題之一就是不確定的環評。現實環評的弊害請參考文末的補充資訊,但可曾想過台灣的環評在人類的歷史定位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新聞顯示:「台積電3奈米新廠,最快107年底完成環評。」

    我心裡是:靠!還要那麼久!

    這不單純是影響到市場競爭、增加台灣就業如此簡單。這是台灣最領先全球的技術,可以說是人類目前最頂尖的技術、是短時間內電晶體技術的極限(張忠謀說3奈米製程可能是終極技術),越早誕生,更有助於其他科技的研發進程,對人類文明的進展都是有極大的意義。

    而這份劃時代的意義,竟然取決於台灣的環評!不怪許多業界人士都對台灣發展搖頭嘆氣。

    環評有其重要,但是應該更快一點!
    至少,不要鬧出過去環評要求那樣的大笑話。

    笑話一:
    (出自天下雜誌566期)

    「我們不是故意找台積電麻煩,而是我們要透過台積電這個開發案,要中科、要台中把整個環境污染量講清楚,真正做好調查研究。」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陳椒華說。她認為,「中科資料講不清楚,造成台積電的投資延宕,是中科的問題。」

    評論:把台積電當工具,要中科做環評委員想做的事情。這不是牽拖無辜台積電的發展嗎?

    笑話二:
    (出自商業週刊2015.02.12)
    環團反對理由一:高耗水
    十奈米廠每天須耗半個水庫

    評論:半導體本身就是高耗能耗水的產業。台積電廢水回收率提高已盡量改善,環團覺得耗水就拒絕,實在吹毛求疵。

    唉,就算環評盡快通過了,電又真的足夠嗎?真心希望蔡政府,在水、電、環評上,盡快讓台積電的3奈米廠順利啟用!

    延伸閱讀
    投資大不易 都是環評惹的禍?(遠見雜誌)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21914
    連台積電都招架不住 失控環評拖垮台(今周刊)
    https://goo.gl/yd3ap1
    環評卡住台積電投資 誰該負責(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4328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