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鄭姓人口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鄭姓人口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鄭姓人口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鄭姓人口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大學生 BIG Studen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上週投票結果 #究竟是民意還是正當性重要?(310票) 民意..............10%(32票) 正當性...........90%(278票) 鐵路殺警案,被告鄭姓男子罹患精神疾病獲判無罪,監護五年 ・違反社會認知和期待 法官依據法條及專業精神鑑定判定兇嫌無罪,程序跟行政上並沒...

  • 台灣鄭姓人口 在 大學生 BIG Studen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17 20:00:02
    有 18 人按讚

    #上週投票結果 #究竟是民意還是正當性重要?(310票)
    民意..............10%(32票)
    正當性...........90%(278票)

    鐵路殺警案,被告鄭姓男子罹患精神疾病獲判無罪,監護五年

    ・違反社會認知和期待

    法官依據法條及專業精神鑑定判定兇嫌無罪,程序跟行政上並沒有過失。

    但因為依法判決與大多數的民意相衝突,造成民眾對於審理該案的法官及精神科醫師的不諒解。

    多數人認為法官判決並不公正且懷疑法院僅靠一份精神鑑定報告作出判決太過片面,有失審思審處。

    大眾擔心,這樣的判決結果將會造成以精神疾病之名,逃過法律刑責。

    社會期待「殺人需償命」「若有精神疾病應該將強制就醫期程延長、加強追蹤密度」。

    ・ 錯不在法官及醫師,修法必要性?

    法官及不少專家也出面澄清,認為此判決基礎有遵照刑法及精神鑑定報告進行審判,並無任何不妥,並不是「法官想怎麼判,就怎麼判」。

    專家及部分民眾也提出看法,認為根本處理之道是修改法條。期盼透過修法,讓精神疾病不再成為重罪犯的保護傘。

    ・惡的世界與你有關

    據統計,台灣有11,183人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佔全台灣人口比為0.4%。

    有多少人可能因為「疾病」這兩字及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和不友善而害怕就醫?

    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心理疾病、校園霸凌、經濟困境、親職失能、社會壓力。

    精神病患罪犯人生中經歷的每個過不去的點,都將連成一線,不當的處理及治療都將有可能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瘋狂還是正常?

    《瘋癲與文明》書中提到:「瘋子及天才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令人難過的是,很少人能正視面臨不同狀況的人們。

    許多我們用以判斷「正常」與否的標準,其實未必那麼理所當然。

    #鐵路殺警 #污名化 #疾病 #標籤 #法官 #社會期待 #不公不義

  • 台灣鄭姓人口 在 運動心理師—謝宇鈞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05 09:00:30
    有 45 人按讚

    當我們與惡的距離 變成了現實長壽劇

    記得去年,我們與惡的距離成為了一部成為了去年金鐘的最大贏家,成為了公視史上收視率第三高的影集,那時每個人茶餘飯後的話題都是在討論影集中的內容,可是當影集結束,回到了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大家又是怎麼看待精障者,以及這些殺人或傷害事件呢?

    最近,鐵路殺警案的鄭姓兇嫌被判無罪,除了交保外,僅予以5年的強制治療。理由是因為法官參酌精神鑑定報告,認定鄭嫌在犯案時無辨識能力,因而依照刑法19條,予以無罪,這樣的結果,不能被大眾所接受,一時之間鬧的沸沸揚揚,許多與論壓力排山倒海的指向鑑定者與審判官,甚至有網紅直接認為這些專家的鑑定審判不夠周延有瑕疵等等,彷彿大家就像該案的鑑定者與法官一樣,爭相宣判著兇手罪狀。這又何嘗不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劇情正真實上演。

    記得當時,我曾經語重心長的告訴周遭討論的朋友們,影集很好看,可是當這樣的事情真實的到我們生活上演時,我們會怎麼想?還記得這幾天在看社論的留言時,總是會看到,法官這樣判,會讓我們的生活隨時處於危機之中,或者是我不想跟精障者生活在一個距離內,畢竟這些人可能都是不安全的。而也就是這樣的隱形歧視,無形間,都讓我們更靠近「惡」。

    記得工作時,有時候跟個案討論他們用藥的狀況時,有些個案總是會在沒人看到的地方吃藥,或甚至排斥吃藥,理由是害怕他人異樣的眼光,也有個案不想去就醫的理由是擔心家人以及鄰居、甚至是親密伴侶會怎麼想。而也是這樣的社會氛圍,無形之間塑造了「精神疾患」是危險、可怕甚至是無法理解的。還記得當初我選擇要當心理師,選擇精神疾患這個領域時,我媽的第一句話是:「那這樣會不會很危險?」

    以台灣為例,105年度,罹患思覺失調症就醫的人口數有15萬人,約占台灣總人口數的0.5%上下,但如果依照思覺失調症流行病學的盛行率1%計算,台灣可能還有15萬人左右罹患思覺失調症,但並未就醫,這樣的結果相信不是我們大家所期待的。

    最近這幾個月,只要連假後,大家見面的口頭禪都是「你有沒有去人多的地方」,甚至上課時,學生也會說只要連假跑去比較遠的地方,甚至收到細胞簡訊,就會被主管關切,然後就在家上班,搞的大家其實壓力也很大,彷彿出去散心就是一種罪惡,慢慢的即使有出去,大家也都會避而不談。其實這樣的狀況,就很像這些未就醫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一樣,畢竟生病不是他們願意的,更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當我們在面對這些事件的當下,或許我們會充斥著許多負面情緒和想法,就如同最常被問到的是「如果當事人是你,你會怎麼想?」我的答案往往都會是,是阿!我恨不得對方死,可是我也同時需要開始想,怎麼避免這些狀況不再發生,畢竟這個社會一直都不缺仇視感,可是卻缺乏理性的討論。所以,讓我們試著放下情緒吧!因為在情緒之外,有更多的事情是可以被討論和強化的,無論是司法改革、精神疾病的汙名化,甚至是專業的被尊重,如此一來,我們與惡的距離才會更遠一些,往「善」更靠近了一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
    喜歡可以幫我們分享、按讚👍
    🌈看見心理網站➡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
    🌈謝宇鈞心理師介紹➡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blog/terry-hsieh
     
    🌈看見心理專業團隊介紹➡
    https://www.seeingcounseling.com/team 
     
    看見心理Line官方帳號,專業櫃檯為您預約諮商
    https://line.me/R/ti/p/%40pcz1738u

    #fitnessrider
    #strongbyzumba
    #看見心理
    #看見長照
    #我們與惡的距離

  • 台灣鄭姓人口 在 鄭丞傑教授/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0-11 09:33:51
    有 175 人按讚

    台灣有許多很棒的登山步道
    隨時都有不少「健人就是腳勤」的山友在步道上
    政府應該大力推動在各地廣設AED(儍瓜電撃器)
    大企業和民間社團應該出來做公益
    每年可以救回許多寶貴的性命
    目前只在都會人口綢密區裝設AED是絕對不夠的
    風景名勝景點 步道 自行車道也都應該設立
    那些地方距離醫院較逺
    更需要及時救命的AED
    像這個七星山上的案例是現場的山友先做CPR
    但AED是救護人員爬上山到現場才開始使用
    可以想見已經過了幾十分鐘甚至一個多小時了
    早已錯失良機

    https://udn.com/news/story/7320/4097430?from=udnamp_storysns_lin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