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鄉土文學之父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鄉土文學之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鄉土文學之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鄉土文學之父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林生祥 Lin Sheng Xia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恭送肇政叔 ──鍾鐵鈞(2020.05.18) 1956年,先父與肇政叔成為莫逆之交、互許知己,並進而各為台灣文學打開一扇窗。肇政叔被尊稱為「台灣文學之母」,而先父被稱「台灣鄉土文學之父」。...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逆風的手搖鈴」小說介紹 訪問作者:古梅 內容簡介: 時代的真摰記錄,臺灣文學的鄉土芬芳,港口小村歲月, 一份陌生的關愛,轉化為深刻的永恆之情。 以戲劇的張力,引動人生! 那時,校園的鐘聲要以手搖鈴走遍校園; 那時,遠方的想念難以言說;那時,愛可以無...

  • 台灣鄉土文學之父 在 林生祥 Lin Sheng Xi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19 15:15:13
    有 122 人按讚


    恭送肇政叔
    ──鍾鐵鈞(2020.05.18)

    1956年,先父與肇政叔成為莫逆之交、互許知己,並進而各為台灣文學打開一扇窗。肇政叔被尊稱為「台灣文學之母」,而先父被稱「台灣鄉土文學之父」。

    1957年4月,《文友通訊》由肇政叔發起,並負責刻鋼版油印寄發給作家;文友共有陳火泉、鍾理和、李榮春、施翠峰、鍾肇政、廖清秀、許炳成、許山木、楊紫江等9人。《文友通訊》讓文友間得以彼此互通生活近況、出版消息、交換作品觀摩、討論作品等,是戰後台灣作家的第一份聯誼性的通訊。雖然《文友通訊》僅維持16次就淪入被終結的命運,但是直到先父過世前,肇政叔與先父始終維持書信往來,最後並於1998年集結出版了《台灣文學兩鍾書》。

    2015年12月6日,桃園市政府舉辦「第一屆鍾肇政文學獎」頒獎典禮,身為鍾理和的後代,姊姊鐵英,妹妹鐵華,以及我特別上去祝賀。典禮結束後的談話中,當聊到先父時,91歲高齡的肇政叔竟然雙眼垂淚說:「理和是我害死的」。肇政叔的意思是:「當年肇政叔的《魯冰花》長篇連載將結束,好不容易在聯合副刊的文學發表園地,肇政叔希望先父的作品能接續連載。於是,頻頻催促先父創作的結果導致先父健康惡化而終於不治。」其實,那裡是這樣呢?但,肇政兄就是性情中人若此啊!

    2020年5月16日晚間7點,提攜無數後進,用文字表達對台灣土地強烈關懷的肇政叔,以96歲的高壽於睡眠中含笑辭世。失去台灣文化瑰寶固然讓後人不捨與傷痛,但這正是佛菩薩說的「解脫自在」呀!總統蔡英文代表國人前往肇政叔靈堂致意時,強風與滂沱大雨也該是上天在為台灣文化巨人掬淚吧!在此,鐵鈞謹以一首小詩恭送肇政叔成仙成佛:

    入世菩薩肇政叔 文友通訊荊棘路 終身創作攜後進 文壇國寶長青樹

    誠然台灣文學母 舖設創作坦蕩途 功德圓滿歸果位 蓮花座上續施福

    (作者鍾鐵鈞為鍾理和么兒)

  • 台灣鄉土文學之父 在 對我說髒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18 09:29:04
    有 869 人按讚

    鍾肇政的封號是「台灣文學之母」,那台灣文學之父之誰?
    網路查了一下,順便列出這個表格來。

    賴和:台灣新文學之父、彰化媽祖、台灣魯迅
    鍾理和:台灣鄉土文學之父、血泊裡的筆耕者
    吳濁流:沿門托缽的文化人、戰後台灣文學守護神、鐵血詩人、台灣文學的鬥士

    大概是現在學校都有教了,什麼人得到什麼封號很重要,但鍾只能當媽媽,而不能當爸爸?是因為前面已經有新文學之父,鄉土文學之父,所以只能當媽媽嗎?
    該說這樣的思維太封建嗎?一個文學族譜只能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嗎?不能是文學亞父,或者學《摩登家庭》LIly稱呼兩個爸爸的邏輯,那樣喊「文學大爹」,「文學小爸」,可一個男人變成一個文學之母,感覺又挺前衛的。
    某年生日,鍾肇政也幽默的說,自己明明是男的,會被稱作文學之母,可能與創作多產有關,「他以「兒女」形容自己眾多文學作品,並以「做媽媽的」心態幫兒女們出嫁,就作品數量而言,自己的確是多產的媽媽,也是驕傲的媽媽。鍾肇政說,推崇賴和是台灣文學之父,也是客家人,搬到福佬地區,成為福佬客,也稱客福佬,鍾曾問他還說不說客家話?當時,賴和表示在祖父年代就不說了,這是環境使然。祝福好朋友健康快樂過日子。」

    總之什麼人得什麼封號要記牢了,考試會考。

  • 台灣鄉土文學之父 在 跟著董事長遊台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5-01-22 18:00:01
    有 851 人按讚


    只要是對於文學略有涉獵,台灣鄉土文學之父──「鍾理和」這名字大概無人不知曉。這座古樸的紅磚院落,於西元1910年所建,為典型的客家三合院(夥房)建築。鍾理和故居在所保留下來的珍貴文化資產,您也可以來一探究竟。

  • 台灣鄉土文學之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1-28 22:00:13

    本集主題:「逆風的手搖鈴」小說介紹
           
    訪問作者:古梅
      
    內容簡介: 
    時代的真摰記錄,臺灣文學的鄉土芬芳,港口小村歲月,
    一份陌生的關愛,轉化為深刻的永恆之情。
    以戲劇的張力,引動人生!
       
      那時,校園的鐘聲要以手搖鈴走遍校園;
      那時,遠方的想念難以言說;那時,愛可以無限大……。
       
      一則最古早味的聯考時代紀事!
      曾經廣受歡迎的電視劇《星星知我心》編劇家之一古梅,
      沉潛多年,推出情感綿長、搖響人心的長篇力作!
      國內名家王盛弘(作家) 吳鈞堯(作家)、凌性傑(作家) 真情推薦
       
      等待的歲月既漫長也不平靜,充滿坎坷的童年,
      只有引航艇的鈴聲帶給他一線希望……
       
      這是發生在一九六五年台灣屏東東港的一所國小,由一位五年級小學生和校工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長篇小說。當時的台灣,國小畢業如想升初中(即國中)必須參加聯考,以考試總成績來分發,那時最好的初中是臺北的建國中學,直到一九六八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才結束初中聯考。這部長篇小說刻畫早年台灣的生活歲月,充滿濃厚人情味,並將島嶼南北端(屏東、台北)的城鄉地景與社會樣貌躍然紙上,主角努力上進以求報答生命中的恩人的真實情感描繪獨到,富有成長小說色彩。
       
      小說主角是個不到十一歲的男孩孫亦剛。他從小失去母親,又得不到繼母的關愛,除了面對升學壓力,也十分思念遠方當船員的父親,常常在碼頭聽導航艇的鈴聲,期盼引大船入港的聲響,有機會迎接父親歸來。而他的繼母不准他來碼頭,待他苛刻甚至虐待。在學校的他成績落後,沒錢交補習費,甚至無法溫飽。老校工在每日搖鈴招呼學生上下課的生活中,發現了這個孩子,當這孩子向他討取這個破損的搖鈴時,老校工知道這鈴聲給他內心安慰,兩人也有了深厚的情誼。而孩子的純真質樸也溫暖了老校工漂泊、孤獨的心……
       
      作品充滿生動的人物與地景刻畫,將台灣最南端與北端的人文景致與風情鮮活呈現。以文學記錄時代的角度而言,不僅窺見早年台灣的生活樣貌,也對台灣社會變遷留下珍貴、難得的紀錄。
          
    作者簡介:古梅
      資深作家。本名趙寶珍。小說、劇本之創作甚豐,小說有《魔鎖》四部曲,分春夏秋冬的二十四節氣,以科幻兒童故事介紹大自然帶給人類的生活習俗及科技的進展,獲得「好書大家讀」獎項,並於中國大陸正進行有聲書製作。另有《不滅的燭光》、《火種》、《夏堤河之戰》、《孤女的願望》等小說,劇本豐富,包括《星星知我心》(與夫何曉鐘合著)、《慈禧外傳》、《孤女的願望》、《大廟口》、《黃土地外的天空》等多齣連續劇,引發熱潮。
       
      此外,歷任大專院校「文藝營」、「影視企畫編劇班」、「作文師資培訓班」等指導老師,多年來投入兒童、成人作文培訓教育,成果豐碩。
       
       
    出版社粉絲頁: 臺灣商務印書館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台灣鄉土文學之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5-17 20:57:41

    本集主題:「阿公的紅龜店」介紹
         
    訪問作者: 鄭宗弦
      
    內容簡介:
    得獎紀錄
    ●第九屆陳國政兒童文學獎散文類首獎
    ●行政院新聞局九十二年金鼎獎優良圖書出版推薦獎
    ●2002年「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聯合報「讀書人」周報一週好書榜
    ●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
      
      阿公是紅龜店的老闆,打從十幾歲就開始賣紅龜了,他樂於藉做糕餅,把福氣帶給鄉人。阿公是個敬業厚道的長者,他的故事,不只是做糕餅的故事,而是充滿先人的智慧和經驗、溫暖人情、待人處世之道的珍貴記憶,也是台灣早期庶民生活的共同回憶。
      
      白白的麵粉,經過阿公的「按摩」下,成了一團團嫩嫩QQ的麵團,切成一塊塊後,捏捏壓壓的包上餡料,壓進龜模中,取出,置放在葉子上;一籠籠的紅龜,蒸氣瀰漫,香氣四溢,待涼後,塗上紅彤彤的「紅番仔米水」,另外在上一層光彩亮麗的花生油,一個個喜氣洋洋的紅龜就完成了!滑嫩又香的紅龜就這樣在阿公的療程下誕生,好奇的作者則來回穿梭於工作坊中。
      
      龜的台語諧音很像「久」,而龜又很長壽,所以他就代表長長久久、長壽的象徵,是一種吉祥的動物,因此人們常用紅龜祭神,祈求平安;另外「紅圓仔」故意做成乳房的形狀,是小嬰兒滿月時,用來祝福媽媽奶水充足,好讓寶寶健康成長;「閏月」、「古式吉祥話」的意義;阿公對掉落灰塵或小蟲子的花生油、紅番仔米水一定倒掉換新的態度;阿公和阿嬤的感情;耶誕紅龜粿;阿公簽彩券及採取「同行相濟」的經營方式。
      
      阿公生意做久了,客人喜愛吃什麼,要吃多少,他早已摸得一清二楚,常常遠遠地看見客人來,就把東西準備好,客人一上門,還沒開口,就拿到想要的東西。阿公的紅龜店裡常常聚集一些老主顧,邊聊天邊喝阿公泡的茶。鄉土老店,古法經營,知足常樂,正是阿公的最佳寫照。
      
      樂天知命的紅龜粿老師父,隨著生命節奏和生命禮俗的規則,認真的生活著,將幸福化為實際的糕點禮物,幫人們傳遞祝福。
      
    作者簡介:鄭宗弦
    民國五十八年出生於嘉義縣新港鄉。
      從小醉心於繪畫與民俗藝術,國小時立志要當一位國畫家,到了高中改變志向,想要拜師學藝,發揚民俗技藝,當一位薪傳民藝的民俗技師,可是成績不錯的他,在家人的鼓勵之下,循著升學的路線一路往上讀到農業碩士,最後卻發現自己擁有寫作的長才,當上了一名兒童文學作家。
      
      大學修習農藝學,每天拈花惹草,培養出熱愛自然的情操,研究所轉攻農業推廣教育,接觸許多純樸的農民,使他原本的書生氣息融入不少草根性,出社會之後,發現自己純真的個性,適合和小朋友在一起,因此毅然轉任國小教師,每天和小朋友一同快樂學習,最喜歡把自己的作品講給小朋友聽,從他們如癡如醉的表情中,得到莫大的成就和滿足。
      
      由自然科學轉入社會科學,又從農業界跨進教育界,角色的變換,使他增長不少見聞,環境的變動,也提供他許多創作的靈感,雖然沒有當上年少時的志願——畫家和民俗技師,但是長年沈浸在藝術天地的緣故,他的文學作品中呈現出多彩多姿的畫面和濃厚的民俗風格,將寶島的風土民情清晰明麗的呈現給小讀者,彷彿用文字作畫,用情感編織工藝品,換個角度來看,既當上作家,也當上畫家和民俗技師了。
      
      他立志要寫出優秀的台灣本土故事,讓小朋友們瞭解生活周遭的人、生存的土地、常民的文化和民間的藝術,期盼小朋友讀了他的作品,在欣賞文學的趣味之餘,能進一步珍惜鄉土,熱愛自己生活的地方。

  • 台灣鄉土文學之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12-13 15:45:02

    本集主題:「收藏一撮牛尾毛」散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林央敏
       
    內容簡介: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至少不辜負讀者才敢發表,發表後,有時可從讀者的來信或評者的論述中檢視自己是否做到感人共鳴的效果,比如有位快要當祖母的讀者說:「看你那篇文章〈第一封信〉,我都偷偷流淚,但怕被學生看到,趕快離開圖書館。」再如小說家宋澤萊寫道:「這篇文章〈阿母〉。仿若讓人聽到了作者的悔恨和自譴,讀完時我們竟流淚了。」讀者們的反應,其實也是鼓舞我砥礪自己用心創作的動能。──林央敏
      
      曾以〈毋通嫌台灣〉獲得金曲獎最佳方言作詞人的林央敏,致力於台語文學創作,包含台語詩和台語散文,推廣母語,倡導將母語台語列為學校課程。
      
      本書為其長年創作散文集結,以四卷四個不同的面相,素描親情、鄉情、人情與家園情,從親人出發,有寫給母親的〈第一封信〉和描繪〈阿母〉忙碌的身影,還有父親為了籌措學費,將家中老牛賣掉,他不捨老牛〈收藏一撮牛尾毛〉來紀念,最難忘的是〈和阿公聽拉即哦的日子〉以及鼓勵他升學的〈二叔公〉,字裡行間盡是濃密的親情,展現無休止的溫暖;再到成長的〈孕鄉〉嘉義太保,歲月流轉,從老家所在的水牛厝開始到牛稠溪流域的變化、信仰中心土地公廟的由來、吸石路的傳說,還有農曆七月二十三日的大士爺民俗祭典,訴說一個個引人入勝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村莊與濃烈鄉土情懷;繼之以對人情事故的感懷詠嘆,小則一己之思,大則關於國家、民族、社會、政治、文化的寄望。終章以隨筆小品,有生活記趣,也有對生命的感悟,乃至異想天開的遐思。
      
      林央敏將自己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情,透過文字,引領我們將目光回歸自我,重溫情懷,找回我們對土地的熱忱與認同。
      
    作者簡介:林央敏
      一九五五年生,嘉義縣太保市人,現居桃園市。曾任小學、大學教師、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現任《台文戰線》文學雜誌社發行人。曾獲聯合報文學獎第一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及詩獎、散文獎、小說獎、評論獎、文化獎等多項文學獎,是台灣民族文學的代表性作家。
      
      一九六五年即寫古詩、七二年首次發表新詩、八三年開始台語寫作。首倡台灣民族文學,是戰後台語文學運動的倡導作家及台語文學理論的主要建構者,也是首位將台語散文由說理引入純文學領域的詩人。八六~九七年間熱衷民主人權、民族解放、本土文化、母語文學、教育改革等社會運動。作品因觸犯官方禁忌屢遭查禁封鎖。
      
      寫作品類豐富,風格、技巧與主題多樣,另有作曲與電腦軟體,被稱為全方位作家。有百餘篇作品分別選入詩、散文、小說、評論的各類選集百餘種,並選入大、中、小學教科書中,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日文發表於外國書刊。著作三十餘冊(詳見本書附錄),其中十一萬字的詩體小說《胭脂淚》是台語文學第一部史詩(EPIC),也是台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敘事詩;詩作〈毋通嫌台灣〉被譜成二十四種不同的曲子,對催化台灣人意識與民主運動皆有深遠的影響。
      
    林央敏文學田園網址:blog.roodo.com/tw_po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