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選擇權歷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選擇權歷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選擇權歷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選擇權歷史產品中有29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金老ㄕ的教學日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趁著中秋連假,我把《斯卡羅》追完了。 在整齣劇的結束,我可以好好的聊我對此劇的看法。當然,接下來內容會劇透,甚至是很大的劇透,所以不想被暴雷的,可以先行脫離。 不過我在不爆雷的情況下,先簡短的評論這部戲劇,那就是:「開始讓我滿懷期待,結束時讓我備感失落。」 至於為何會如此,那我要開始暴雷評論了,請...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HistoryBr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https://p.ecpay.com.tw/C12D4 (綠界) 糧草小額贊助連結,您的支持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安全隱密可靠:信用卡、ATM、網路ATM、超商) PAYPAL糧草贊助 https://www.paypal.com/paypalme/MrHistoryBro 或KHMrHi...

台灣選擇權歷史 在 群益期貨多莉兒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21:39:16

早安呀🌞加入期貨投資討論群✨ https://line.me/ti/g2/5019l-E-qavuqcFdP6LFWQ - 🌟本日焦點🌟 中央銀行召開第二季理監事會議,宣布利率連 5 凍,同時上修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至 5.08%;受到 Fed 轉鷹派態度影響,外資持續匯出,新台幣兌美元連 3 貶,...

台灣選擇權歷史 在 ????????股海馬鈴薯???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8:50:31

明天(05/17)觀盤重點👋 1. 回顧一週大盤走勢,經過這一週的大跌不管是在量能或跌幅等等的數據均創下歷史新高,大盤的融資水位也在這次快速降低了許多。 2. 上依照週五收盤加權指收漲1%櫃買指收漲0.01%來看,觀察到週五兩大指數所收的k棒主要是以帶上,下影線的k棒作收,並且上影線的長度較長。...

台灣選擇權歷史 在 政經八百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15:40:32

#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 〔01/23-01/29一周大事〕  #政時事  ❶ 波蘭嚴格墮胎法令裁決生效 抗議者發起大規模遊行  於去年十月時,波蘭右派執政黨「法律正義黨」要求憲法法庭針對墮胎權進行裁決,最後憲法法庭裁示「因胎兒缺陷而墮胎」違憲,隨後波蘭各地爆發了大規模抗議遊行,迫使政府...

  • 台灣選擇權歷史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2 12:30:26
    有 952 人按讚

    趁著中秋連假,我把《斯卡羅》追完了。
    在整齣劇的結束,我可以好好的聊我對此劇的看法。當然,接下來內容會劇透,甚至是很大的劇透,所以不想被暴雷的,可以先行脫離。
    不過我在不爆雷的情況下,先簡短的評論這部戲劇,那就是:「開始讓我滿懷期待,結束時讓我備感失落。」

    至於為何會如此,那我要開始暴雷評論了,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呀。

    .
    .
    .
    .
    .
    .

    按慣例,進入分隔線之前,在給不想被暴雷的朋友最後一次機會脫離喔。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卡羅的故事之所以讓我期待,是它的故事背景會帶到清領時期的台灣。這是個影視作品描述甚少的時代,所以對致力普及歷史的我來說,這在豈初就贏得我的肯定。
    而看預告,透過羅妹號事件(也就是美國遇難船員在今日恆春一帶被當地原住民殺害),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台灣錯縱複雜的族群問題,這當中牽扯了:閩南人(柴城)、客家人(保力)、平地原住民(社寮)、山地原住民(琅𤩝十八社)、外國人(美國)......這不僅是台灣在英法聯軍後,因開港通商政策會遇到的社會問題,直到現在,我國社會還是有眾多族群問題需要去處理以及彌合,所以這種古今相通並且對照的世界觀,也讓本劇一開始充滿了話題性。

    本劇在場景還原上很用心,甚至還讓許多演員使用多種語言進行對話(例如等一下會重點提到的蝶妹,她身為翻譯,就在本劇中使用:客家、閩南、排灣、英語,進行對話)。
    另外透過不同人群的不同立場,去切入當時本就複雜的環境,這種多元化的是腳是值得肯定,也會是非常有深度以及魅力的特色......本來應該是這樣啦。

    好話說盡,接下來我就要說本劇給我最直接的感想了,那就是:敘事極度失敗!因為非常突兀以及不連貫!

    其實在第一集上映時,就有很多人說:「怎麼場景一直切換來切換去?好破碎而且看不懂呀!」
    我自己本身有歷史方面的專業,所以看第一集是不會有以上感覺,但是一部戲劇如果要讓人必須先有一定程度的先備知識才能入手,那觀影門檻就會提高,既然製作團隊是想讓人認識歷史,那以上的批評的確就會是種警訊。

    但這還不是我覺得最嚴重的,本劇讓我傻眼及吐血的......是連最基本的台詞接續都很詭異呀!

    像原住民首領─卓杞篤,遇到他妹妹跟漢人所生的原漢混血姪子─阿杰,當時兩人有這麼一段對話。
    卓杞篤:「你有對母親的記憶嗎?」
    阿杰:「我媽媽得熱病死了。」
    卓杞篤:「難道沒有開心一點的回憶嗎?」
    阿杰:「我媽媽得熱病的時候,被客家人用死貓死狗扔。」

    坦白說,如果我是卓杞篤,我反應會是......衝去把阿杰爆打一頓!然後怒吼:「說!你是不是智障?叫你說開心的事,你跟我講死貓跟死狗!」

    印象中是在同一周播放的內容,當時卓杞篤並不知道阿杰以及他的姊姊蝶妹,跟自己有親戚關係。結果卓杞篤逮住了私自入山的姊弟倆,之後開始跟他們對話。
    對話到一半,卓杞篤突然說:「姪女,我怕別人會利用你......」
    我看了當場傻眼,你不是不知道他們兩個漢你有親戚關係嗎?怎麼說著說著又知道了?當然我可以理解在你抓住他們的過程中,可能無意之間得知了真相......但你好歹演出來呀!
    完全沒做任何交代,從上一場景雙方彼此敵視,到下一場景突然含情脈脈......超奇怪的好嗎!

    說到蝶妹,我真心想批評這個腳色在本劇中的表現,就是永遠一臉苦瓜臉,然後講沒幾句就哭出來......好煩呀!
    我當然知道你身世很慘,所以一開始的場景總是一副苦瓜臉,我覺得非常符合腳色氣質。但你12集下來,幾乎苦瓜臉,這就太沒情緒轉折了吧?
    甚至很多場景,本該應該要很有衝擊力,但蝶妹依舊苦瓜臉,簡直莫名其妙!
    例如第二集,蝶妹知道父親死了......一滴眼淚都沒流?一點傷心的意思都沒有?還是跟先前一樣的苦瓜臉?這是怎樣?這父女關係不是不合,簡直是疏離呀。
    好,你說蝶妹跟父親感情不好(但戲劇中沒交代,別跟我說小說中有提到,觀眾沒有義務一定要讀完小說才去看小說改編影視作品)。那她跟母親很有情感連結吧?這是劇中有表現出來的。
    結果蝶妹遇到當初驅逐得重病母親的仇人時,用槍抵住他,然後用超級一貫且虛弱的語氣說:「你害我母親,還我母親命來。」OMG......就這種平常且虛弱的語氣,真的是跟殺母仇人吶喊?你喊用力一點好不好?你在演戲ㄟ!多一點張力好嗎?

    我之所以這樣一直噴蝶妹,不是對演員有意見,是覺得製作團隊在情緒安排上很有問題呀!情緒應該是要有落差,這樣更能有相互烘托的效果。
    就好像最後一集,蝶妹少數出現有笑臉的場景......這不是很好嗎?蝶妹的笑,象徵她從族群衝突的矛盾感得到解放。而我相信,在劇中有很多時候的遭遇,蝶妹應該都是有情緒波動的。她遇到李仙得趕回來救她,應該會有詫異以及感激的喜悅;她遇到卓杞篤的斥責,應該會有委屈以及懷疑;她遇到保力的人,應該會充滿憤怒。
    結果這當中就只有:苦瓜臉、哭、苦瓜臉、哭、苦瓜臉、哭......這兩種演藝方式做切換,我看的好膩以及好煩呀!導演怎麼沒有是著把演員的情緒給逼出來呢?還是你都只有重視演員是否有把各種語言的發音講對而已?

    說到最後一集,我不得不提那超雷人的「風祭司回溯時間大法」!
    好啦!我知道製作團隊應該是想表達:「族群間的全面衝突,最終沒有人會有好結果」,這可以跟史實中,原住民與渥國人達成和平協議做很好對照。
    可你安排的超突兀的!尤其這部戲大部分時間給人是要走向嚴謹的歷史劇,結果鄰近結尾你給我來一個玄幻色彩情節?製作團隊是在耍人嗎?
    如果說是要用假定的戰爭,作為一種場面氣勢浩大的高潮,那我覺得不但做的失敗而且大可不必,因為......這個結尾戰爭場面也沒做的很好。(不是說有幾枚爆炸,就叫場面浩大,你以為自己是麥可貝嗎?)
    如果要跟我講經費不足,那又何苦一定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又超突兀的場景?還不如把這段的經費,和劇情中段有出現的美國軍隊攻打原住民做一個合併,把唯一的戰爭場面做到更好,好過兩種不怎麼樣的戰爭戲。

    這樣看下來,我最想表達的是:本劇團隊連說故事都沒說好。
    歷史劇,它的本質是戲劇,也就是說故事。考據、服裝物品還原,這些是配料,做的好有加分,但故事才是最重要的主菜,試問:一個配料精緻但主菜不及格的料理,這是一道好料理嗎?

    也別跟我提「人家畢竟努力了」之類的話,正因我知道他們有努力,我更希望他們能達成自己訂下的目標,那就是:能賺錢。
    這部戲在我國,還可以因為主場的感情因素給予支持,但這樣的品質,能夠外銷嗎?而外銷可是曹瑞原導演,自己訂下的目標,以目前的成果,我只能說:這樣的貨,真的很難拚外銷。

    以一個喜愛歷史,並且我是真心支持歷史劇的觀眾(不然我幹嘛花時間看完12集,而且還花很多時間打這篇評論),我覺得,先說好一個故事才是吸引人的原動力。
    像是雷利史考特的「神鬼戰士」,他有沒有魔改歷史?有呀!還改的很誇張。但人家故事清晰,而且起承轉合做的非常流暢且有力,即便不了解羅馬文化,都能被帶入到故事當中,然後透過美術場景以及其中的歷史元素,真正被那個時代以及故事吸引。
    又比如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這部以大和號為主題的電影,全片只有開場有戰爭場面(但那一場卻又足夠吸引人了)後面都是利用情節讓人去帶入角色的心境變化,還有對戰爭的反思。

    其實在斯卡羅最後的場景及橋段,非常有好萊塢電影的公式化表現,這當然有一些壞處,就是沒有特別深刻或特色,但大致上是個平穩且有做到位的結尾。
    要說本劇的團隊完全沒參考其他戲劇的安排,那我是不相信的。(順帶一提,像是烏米娜公主訓練阿杰有關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天哪,我覺得根本是阿凡達情節的複製貼上,雖然也不是說不行啦,而且這麼做有成為後面情節的一些伏筆,但過程還是有點突兀到讓我笑出來。)
    所以我期待日後我國還有歷史劇的機會,能夠在眾多前人的基礎上,一次次的優化及強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於很多人會討論本片的一些政治立場,像是李仙得是否有被美化之類的。
    我只能說:每個人本來就有每個人敘述的方式。
    像我舉「司馬懿VS諸葛亮」,有些人會覺得諸葛亮始終佔據主動的壓制對方,但也有些人覺得是司馬懿敖死了諸葛亮。就連史書,在諸葛亮的章節,會記錄他打敗司馬懿,但同一場戰爭,在司馬懿的章節中,卻又是紀錄他曾經打敗諸葛亮。
    所以美化與否,眾人皆可評價,或者......也由得眾人評價。

    我倒是覺得本劇的最大看點,其實是周厚安飾演的必麒麟。
    除了周厚安是本劇中,我覺得最能駕馭多種語言的演員(當然這跟他說其他外語的比例多寡也有關,而且他本來就是中美混血,有他的天生優勢),必麒麟在史實中,其實代表著亙古一致的觀點,那就是:利益。
    必麒麟他是一位商人,商人做的各種事情,最終都會回歸於利益的考量。事實上,人不為己那才叫奇怪。
    當劇中的李仙得口口聲聲說要帶入文明,當劇中的劉明燈說要建功立業,我覺得必麒麟那句:「我準備推廣蜂蜜鴉片。」還有當李仙得詢問他想要什麼行動,而他回答:「我覺得我想要回打狗,運輸更多的蜂蜜鴉片來賣。」
    我整個開懷大笑......因為這真是無比真實呀。什麼價值、什麼正義、什麼正確,在資源以及利益面前,通通都要坦誠,也通通都不好使。
    其實承認自己想獲益,有時真的不討人厭,起碼我覺得實在且實際,而且有規則有邏輯,可以坐下來好好交談溝通,這不是很好嗎?
    所以我同樣喜歡水仔這個角色,只是相對於擁有外國人優勢的必麒麟,身為勢力最弱小的土生仔,水仔只能夾縫求生存並謀取自己乃至整個村莊的最大利益,所以很多時候,他也成為最沒有選擇權的悲哀小人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就是我對斯卡羅的看法。
    如果想要對斯卡羅的真實歷史有更多認識,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近期都有不少的科普知識,而我覺得斯卡中一個優點,是它的確有帶動後世人們對歷史的好奇,這也是我肯定這部戲的部分。
    那各位看過斯卡羅嗎?認同我的看法嗎?或是不認同我那些看法?歡迎留言討論喔。(不過希望留言的情緒不要太大,起碼不要上來就先開大呀。)

  • 台灣選擇權歷史 在 Jeff Machine 黃育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6 19:04:05
    有 136 人按讚

    加速了十年的世界(上)

    英國政壇怪俠George Galloway曾說:
    「有可能幾十年都沒事,
    接著幾星期內就過完了幾十年。」
    前陣子的疫情三級警戒
    讓大家的生活步調都出現巨大的變化,
    待在家的時間比正常情況多,
    經歷平常無暇注意或體會的事(不論好壞)
    所以大部分的人感覺都是步調慢了下來,
    但與此同時,世界的變化卻在飛快的加速,
    幾個月的時間內,許多現象都加速了十年,
    幾乎完成了一個世代的轉化。
    這就是疫情開始之後,
    世界趨勢變化的寫照。

    《疫後大未來:誰是大贏家?》
    這本書的作者Scott Galloway,
    (跟前文提到的的Galloway不是親戚)
    是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行銷學教授,
    是連續創業家,曾創辦過九家公司,
    也是另外兩本暢銷書《四騎士主宰的未來》與《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的作者。
    我很喜歡他立場鮮明、商業實戰經驗豐富、
    帶有一點點世故的自大、直爽的風格,
    他的書中可以看到很明確直白的論點。
    當然,立場人人不同,
    他以身在美國的視角出發,
    但我相信身在台灣的我們,
    一樣可從書中的分析得到很多想法。
    跟大家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論點:
    一、大加速
    二、強者恆強
    三、現金為王
    四、大分散
    五、品牌時代讓位給產品時代
    六、紅與藍
    七、四巨頭
    八、破壞性創新

    美國科技巨頭們對全球的巨大影響力,
    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現實。
    (以前看小說或是動漫,
    都曾經看到未來的世界是由企業統治,
    從我們現在生活的狀態來看,
    這些想像似乎成了神準的預言)
    在疫情開始之後,
    這些企業對世界的影響甚至有增無減,
    作者在書中有很多針對這個現象的探討
    身為一個連續創業家,
    他有跟這些巨頭們交手的經驗,
    所以分享的經驗都是活生生的,
    而不是象牙塔裡那種學者氣息與口吻。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上述的論點
    一、大加速:
    「這場流行疫情影響最深遠的衝擊,是它將
    扮演一個加速劑;它會啟動一些變化並改
    變一些趨勢方向,不過在此同時,疫情的
    主要影響是加速已經存於社會的動力」
    加速聽起來很厲害,但值得注意的是,
    這個加速的狀態並非對所有人事物都友善,
    而是對之前正在成形的社會/商業轉變、
    社會趨勢發展中強大的力量、
    相對強勢的族群,
    帶來更好、更多、更大的推動力量。
    但是,
    「負面趨勢可能以更高的速率加速」
    「每個危機必然存在機會;危機更大、更具
    破壞性,機會也就更大。…許多因疫情而
    加速的趨勢是負面的,削弱我們在『後疫
    時代』復原和發展的能力。」
    各種型態的不平等,
    包括教育、企業競爭、貧富差距...等,
    在這段時間更明顯的被曝露出來。
    以工作機會來說,
    Covid-19帶來衝擊的前三個月,
    美國失去的工作機會(13%)
    比起大蕭條時期兩年所失去的(5%)更多,
    美國用過去十年創造出兩千萬個工作機會,
    卻在十個星期內摧毀四千萬個工作。
    而且收入低於四萬美元的家庭受創最嚴重—
    2020四月有近40%遭解僱或休無薪假;
    相較之下收入超過十萬美元的家庭,
    失業的比例只有13%。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落差?
    因為疫情封城或是提高警戒的情況下,
    能夠遠距離的工作都是中高端的工作。
    有60%超過十萬美元的工作可以在家完成:
    相較之下,
    只有10%不到四萬美元的工作可以在家進行,
    低收入工作者被資遣或放無薪假的機率,
    是較高收入工作者的將近四倍。
    遠距工作所帶來的好處,
    流向原本就過得比較好的那些人。

    另外的例子是零售業的變化。
    在美國,二○二○年初,
    大約有16%的零售業是透過數位管道交易。
    二○二○年三月到四月中旬,
    疫情出現後的八個星期,這個數字跳增到27%,
    而且沒有退潮的跡象。
    而且看得更深入,
    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
    電子商務在零售業的比例,
    從2000年扎根後大約每年成長1%,
    而從2009年到2020年初這十年,
    也才成長了10%,
    但2020年的短短八個星期就成長了11%!
    這就是大加速,幾個星期內,
    十年的發展就完成了。

    二、強者恆強(汰弱留強的無情殺戮)
    蘋果公司花了四十二年的時間達到一兆美元的市值,然後只花了二十個星期從一兆美元加速到達二兆美元(2020年三月到八月)。
    同樣在這幾個星期內,特斯拉(Tesla)不只成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汽車公司,甚至還比Toyota、Volkswagan、Daimler,以及Honda等公司的總和還有價值。
    至於資本市場,在2020疫情爆發期間,
    美國股市先是經歷一波巨大的跌幅
    (2020年2月下跌到3月低點,
    大約下跌了40%),
    但隨後也上演一波大反彈,
    乍看之下會覺得這是全球最強大市場所展現的韌性,但事實上,這是一幕強者更強的戲,
    所謂的「復甦」是少數公司超乎尋常的獲利所造成,特別是科技業巨頭和一些市場的重要參與者,而沒有反映在更廣泛的公開市場上。
    我們把公司規模分開來看,2020年1月1日到2020年7月31日,S&P500指數(美國五百大上市公司)維持年度的正成長,
    但是中型股下跌了10%,
    S&P600小型股指數則衰退15%,
    而受創最深的「BEACH」產業—預定(booking)、娛樂(Entertainment)、航空(Airlines)、遊輪(Cruises)、賭場、飯店與休憩(Casinos, Hotel, and Resorts),在這段時日內股價平均下跌50-70%...
    媒體被大型科技公司和大型股指數閃亮亮的表現所吸引,
    但是,一場汰弱留強的無情殺戮正悄悄進行。
    很多過去知名的品牌都在這一波宣佈破產:
    服裝品牌J.Crew、Brooks Brothers、True Religion;赫茲租車(Hertz);連鎖健身品牌Gold’s Gym、24 Hour Fitness;健身營養品公司GNC;高級食材超市Dean & DeLuca…名單還有一長串,這真的是會讓人下巴掉下來的名單,因為太多我們認識的百年老店知名品牌,就這樣在疫情期間默默的「確診死亡」,
    但是這些企業新聞並沒有引起太多波瀾,
    因為大型科技公司的發展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針對強者恆強、弱者加速淘汰這樣的狀況,
    作者在書裡提到一個務實卻也很心碎的思維:「如果品牌是你最強大的資產,但企業已陷入結構性的衰退,那就該認具思考在企業消亡前充分榨取品牌的利益。儘管我們盡可能把品牌人性化,不過品牌終究不是人—它們是要被變現的資產。一個品牌在消亡之前,沒有把握它的黃金歲月充分利用它的價值,才是唯一的罪過。」

    三、現金為王(淘汰賽中存活的關鍵之一)
    一家公司的價值是由它提供的「數字」(財務報表、營收獲利...等)和它的「敘事」(在大眾之間傳遞的公司文化、公司歷史,使命...等故事)所呈現的結果。
    「目前看來,規模大小給一家公司提供的敘事不
    只是能否度過危機,而是它在後疫時代能否蓬
    勃發展。擁有現金、擁有債務擔保、擁有高價
    值股票的公司,將可以接收陷入困境的競爭對
    手的資產,鞏固在市場上的有利位置。
    疫情同時也助長「創新」的敘事。被視為創新
    者的公司所獲得的估值,反映的將是十年之後
    估的現金流,並且以難以想像的低利率折現。
    這正是特斯拉的市值如今超越豐田、福斯、戴
    姆勒、本田總和的原因所在。儘管,事實上特
    斯拉在2020年大約生產四十萬部車,其他四家
    汽車公司總共打造出兩千六百萬部車。」
    當市場決定亞馬遜、特斯拉、以及其他被看好的公司(也就是市場上的科技巨頭們)是贏家,市場就會降低這些公司的資金成本(讓他們可以更容易而且用更好的條件拿到他們要的錢),增加它們的補償價值(透過股票選擇權),並調升它們獲取本身無法自行建構的東西的能力。
    而且,如今有多到難以想像的資金在尋找標的。(低利率、政府振興經濟方案這些寬鬆政策讓市場上有滿滿的錢想要找到好的投資方案或是公司,想當然的這些市場寵兒會是優先被選擇的對象)疫情衝擊之前表現良好的公司,在這場全球危機中將得到驚人的獲利。
    過去十年,市場判定一家公司價值的標準,已經用願景和成長取代獲利(舉例:Amazon、Tesla、Netfix…沒賺錢但股價市值卻仍然衝天)。不過在疫情流行期間,畢竟現金是王,成本結構則是新的血氧值,誰有更多現金,就站在更好的長期戰略地位上。(舉例:Costco可望在零售業逆勢攀升,其中一個理由是它坐擁110億美元的銀行帳戶;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有近200億美元,它的地位也穩如泰山),因為手上有大量現金的企業,可以在競爭對手關門之後,好好挑選它們要變賣的資產跟留下來的客戶,因此在每個產業類別,權力都將更集中於資產負債表最搶眼的二或三家公司。
    「如果你的公司收支平衡不良,那現在已經無力為繼;如果你從事的是必需品零售業,那麼你的產品比過去更必需了;如果你在可選擇性零售業,你的產品比過去更顯得可有可無。」
    後疫時代損失最慘重的將是有眾多員工、但帳面成績不良的大型公司。比如傳統零售業,如果無法創新並吸引更年輕、更常在線上消費的族群,疫情期間無非雪上加霜。
    而餐飲業,特別是餐廳,也面臨艱困的挑戰,因為有大額的固定開支(房租),而且幾乎無能為力改變現況(房東降租是佛心,不降租也無計可施),再加上沒有緩衝的資金可以幫忙度過艱困時刻(大部分餐廳手上保留可以週轉的資金都不高)。紐約時報曾在一篇採訪餐飲界名人張錫鎬(David Chang,在全球有數間餐廳,同時也是Netflix紀錄節目《美食不美》(Ugly Delicious)的主持人)的文章中提到,疫情過後,餐廳或服務業可能消失,「如果政府沒有介入協助,未來服務業將不存在。」儘管當時的政府有與餐飲業代表商談援助計畫,但代表一字排開都是大型連鎖餐飲業者,很可能疫情下能生存的只有連鎖餐廳,David提到其它中小型餐廳時明顯的表現出擔憂。當然,還是有很多具有特色與知名度的餐廳可以生存下來(至少目前為止仍在苦撐),但是餐飲業的變化與整合,已經是進行中的必然,這個產業當然會繼續存在,但是過去很多獨立經營的個性化小店,很可能撐不過這一波衝擊紛紛停業。運動休閒產業也是如此。
    很多台灣的餐廳、健身房、個人運動工作室…等等,在三級警戒期間也是一路苦撐,最近陸續聽到自已認識的品牌要結束營業真的很心酸,而且雖然解封了,很多店家其實還沒止血,只是流血流得比較慢而已…即使現在已經陸續補充疫苗供民眾預約施打,但要能恢復到疫情前一切「正常」的生活,依然是無法預測且非常緩慢的過程。

    其他的,下次繼續跟大家分享

    #jeffmachine #puma #pumataiwan #pumaeveryday #postcovid #faang #大加速

  • 台灣選擇權歷史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5 14:24:44
    有 11 人按讚

    塑化、鋼鐵業的大麻煩!歐美開徵「碳稅」箭在弦上 台灣還有哪些沒準備好?(08/09/2021 今周刊)

    歐盟與美國在近期釋放出將課徵碳稅的計畫,歐盟甚至提出全球第一個「碳邊境稅」計畫,尤其是對低環保標準國家的水泥、鋼鐵、鋁等產品課徵碳稅,一旦通過此法案,開徵碳稅將從2026年起分階段實施;此外,美國國會也正在研究推動對高碳排進口產品開徵碳稅的可能性,以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

    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台灣製造業可謂壓力山大!尤其是塑化、鋼鐵,甚至是資通訊產業強烈意識到,在整個製造生產環節,必須大幅降低他們的排碳指數,提高乾淨能源的使用,必要時必須投資於新的碳權交易作為避險工具。簡言之,降低碳排對於台灣的一級製造業而言,將攸關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及未來的行業發展。

    隨著全球碳中和壓力和公司內部對ESG的日益關注,企業或機構投資人正在轉向進入碳排放交易市場。在歐洲,碳權交易基金市場是過去一年表現最好的商品市場之一,僅次於木材。歐洲碳權價格在過去一年中漲了數倍,並創下歷史新高。下圖是國際知名KraneShares全球碳權ETF價格走勢。

    既然世界各國已經陸續訂出碳中和的達標時間表,那麼完整的碳權交易市場框架,建構企業對於碳權供給與需求的平台,將可以促進整個碳權市場的交易效率以及價格透明度,最終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完整交易市場框架 有助於企業碳權買賣

    國際碳權交易的合約規格,基本上分為兩種(Carbon Credit)類型,一是自願減排(VER),在非規範或自願市場中交換的碳抵減;二是經認證的減排(CER),通過監管框架創建的排放單位(或信用額度)。基於此兩大類碳權規格,所謂完整的碳權交易市場框架,必須包含三個層次的交易市場。

    1、除碳(或碳抵消)現貨市場(Carbon Offset Spot Market Place):主要目的是解決產業的碳權供需買賣、碳權國際認證問題及協助企業找到各種潔淨能源、技術資源等等。

    2、碳衍生品交易市場(Carbon Derivative Exchange):主要目的是碳權價格發現及投資機構(或企業)的避險需求。

    3、數字化的綠色金融交易所(Digital Green Finance Exchange):主要目的是容易進行跨國碳權買賣、加速碳權市場發行及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第一層是市場除碳(或碳抵消)現貨市場,例如北歐的Puro.Earth、新加坡今年5月剛成立的Climate Impact X(簡稱CIX)交易所,以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這三家交易所都屬於碳權現貨交易市場。首先我們來介紹Puro.Earth。

    Puro.earth是世界上第一個提供工業除碳工具的市場,這些工具可通過開放的線上平台進行驗證和交易。該平台已經為一些世界領先的公司提供除碳服務,包括微軟和SEB(瑞典北歐斯安銀行)等等。

    今年6月,美國那斯達克併購了這個除碳交易平台。那斯達克與Puro.earth的合作,將使全球企業能夠進入一個獨特的除碳市場,並使Puro.earth能夠通過那斯達克網路和技術平台,創建一個全球化、透明和經過認證的除碳現貨市場。

    Puro.earth擁有嚴格的碳權驗證流程和驗證除碳方法的可信度,那斯達克將與 Puro.earth合作,通過建立一個由產業、學術界、買方和供應商代表組成的外部諮詢委員會,進一步加強對綠能與新除碳技術方法的檢驗。Puro.earth是世界上第一個專注於除碳的B2B市場。

    至於Climate Impact X是一家由星展銀行、新加坡交易所、渣打銀行和淡馬錫聯合成立的碳權交易市場。Climate Impact X主要包含兩項服務功能,一是提供企業投資自然保育計畫;二是提供企業交易大規模高品質碳權的交易場所,該交易平台主要服務對象是跨國公司和機構投資人。

    今年5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孟文能(Ravi Menon)在媒體表示,CIX有望解決東南亞「碳權交易市場分散」、「市場流動性低且碳權品質堪慮」的問題。

    國家級碳權交易平台上路 中國進一步實現碳中和

    第三家是近期開始交易標準化碳權合約的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2021年7月7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決定7月擇機啟動中國碳排放權交易的標準交易合約。最後,中國國家級碳權交易平台於7月16日正式開市。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在其官網上發文表示,根據生態環境部相關規定,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成立前,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帳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

    中國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又邁出實質一步,此次選擇發電行業作為碳市場的優先實施行業,後續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高排放行業亦將陸續跟進。

    第二層市場是碳衍生品交易市場,例如那斯達克商品交易所(Commodities Traded on Nasdaq),這是那斯達克在北歐的單一金融能源市場。在2010年11月1日之前,它被稱為「北方池」(Nord Pool)。

    「北方池」是歐盟最大的電力衍生品交易所,也是歐盟排放限額(EUAs)和全球認證減排(CER)交易的第二大交易所,這個交易所提供各類能源的衍生品交易,例如天然氣、潔淨綠能等等,主要提供企業及機構進行期貨、選擇權避險買賣。

    第三層市場是數字化綠色金融交易所,例如持有新加坡合規交易所牌照的Cyberdyne Tech Exchange (CTX)。CTX是獲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批准的牌照並受其管制的數位資產及綠色金融交易所。該交易所成立於2018年,為合格的資產所有者和機構投資人,提供全方位服務基礎設施,包括資產型及綠色金融產品通證的初次發行、二級交易、結算和托管。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CTX交易所,其目標是成為全球綠色金融中心,以及成為第一家為發行商和投資者提供碳足跡揭露的交易所。就在5月份,CTX獲得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批准的資本市場服務牌照,及認可市場運營商牌照。鏈聞媒體曾報導,CTX即將推出的資產支持代幣交易所,預計開啓其專有的碳中和代幣(CNTs)跨境交易。

    世界主要先進工業生產大國,陸續訂出碳中和的具體實現目標及時間表,台灣在加速邁向碳中和的過程,必須考慮完善整體碳權交易市場框架,一次到位、具體佈署。產業、金融機構、碳資產管理公司、諮詢機構、主管機關、碳權監測機構共同合作,才能有效協助企業面對未來減碳的挑戰,以及達到碳中和甚至零排碳的目標!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2/post/20210809000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