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軍人節日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軍人節日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軍人節日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軍人節日期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希遊記 Silvia the travel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是93 #軍人節 太太不是軍人,從沒注意過咱們軍人節的由來~ 我只注意到波蘭的軍人真的頭好壯壯超帥😍😍😍 👉https://pse.is/w369t 不不不~身為台灣人,要知台灣事 原來這要追溯到民國34年9月,我國對日抗戰贏得光榮勝利,為了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刻,政府特別將每年9月3日訂為「抗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9萬的網紅觀點,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董智森 主題:九三軍人節是政治人物做秀大會?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12:00pm-13:00pm 本集播出日期:2019.09.03 ----- 按讚【觀點】FB:https://www.facebook.com/AllTheBestViewpoint 訂閱【觀點】YouTube頻道:...

  • 台灣軍人節日期 在 希遊記 Silvia the travel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03 08:32:25
    有 64 人按讚

    今天是93 #軍人節
    太太不是軍人,從沒注意過咱們軍人節的由來~
    我只注意到波蘭的軍人真的頭好壯壯超帥😍😍😍
    👉https://pse.is/w369t

    不不不~身為台灣人,要知台灣事
    原來這要追溯到民國34年9月,我國對日抗戰贏得光榮勝利,為了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刻,政府特別將每年9月3日訂為「抗戰勝利紀念日」,也就是後來的軍人節~

    世界各國的軍人節日期都不同,自然都有其背後的意義。
    站在前線保家衛國的軍人們,讓我們向他們致敬一下!
    (敬禮!)

  • 台灣軍人節日期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23 23:44:51
    有 412 人按讚


    回顧前年今天,我在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拍攝的影片。

    2018年8月23日是「八二三砲戰」60週年紀念日,當天我特地拜訪位於臺北市中山北路與北安路口的「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原北安公園),那是我第一次到這兒。

    《關於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

    2016年8月23日,在八二三戰役戰友協會、臺北市議會及劍潭里辦公室極力的促成之下,位於臺北市中山北路與北安路交會處北側的北安公園正式更名為臺北市首座「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園內的「八二三臺海戰役勝利紀念碑」則是在同年9月3日軍人節揭碑。

    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裡特地安置國防部提供的兩組戰時火砲,結合當地忠烈祠、海軍總部,串連前總統蔣經國故居「七海文化園區」,成為臺北市重要的國防教育、觀光及文化重點。

    1958年八二三砲戰勝利,奠定了兩岸和平的基礎,八二三戰役戰友協會推動臺北市設置八二三臺海戰役勝利紀念碑多年,透過市議會議員連署支持,北市府公園處多次與相關里辦公室溝通,最終選擇在中山區北安公園,並獲劍潭里畢無量里長全力支持,經劍潭里辦公室依「臺北市公園更名作業要點」連署,提報區務會議,並經公告,完成嚴謹的更名程序。

    臺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就任市長後首次與八二三戰役戰友協會會面,即責成公園處於2016年8月23日前完成這項重要任務,在市議會、劍潭里辦公室及市府同仁的努力下如期完成,讓八二三戰役戰友完成多年的心願,也是市府對於先烈及現今戰友在臺海和平的感謝。

    戰役後許多軍人回歸社會,仍為社會發展持續的努力,因此北市府選擇在2016年9月3日軍人節當天,為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裡的「八二三臺海戰役勝利紀念碑」揭碑,向曾參與這項光榮戰役的軍人們致敬。

    為了充實公園內景觀,北市府兵役局與國防部協調,提供歷經八二三砲戰時間的兩組火砲,由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規劃成符合歷史及當地景觀之紀念公園。

    這兩組火砲,一組是M59型155公厘加農砲,為國軍於1958年八二三砲戰期間壓制中共砲兵主力,另一組是40MM/L60雙管砲,在臺海防衛戰裡殺出重圍登上金門灘頭,成功執行運補任務。上述火砲在檢整之後,於此公園長期陳列展示,供國人緬懷我軍將士參與八二三砲戰之英勇事蹟。

    北安公園更名為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自選址即符合當地意象,在劍潭里畢無量里長的努力下,依臺北市公園更名程序完成更名,極具歷史文化意義;八二三紀念公園自選址完成、辦理更名程序及至工程完工,不到半年的時間,讓八二三戰役戰友及其家屬完成多年的心願;紀念碑及火砲設置完成後,結合當地國防機關、忠烈祠等,成為當地亮點,讓民眾能了解八二三臺海戰役之歷史由來。

    在八二三戰役中,共軍突襲金門列島,二小時落彈四萬餘發,我軍及時果斷反擊,開戰44天共軍發射了47萬餘發砲彈,戰時臺灣許多年輕人臨時被徵召,不分黨派及族群,軍民合力浴血奮戰,以英勇堅毅意志,終於抵制共軍侵略,贏得了光榮的勝利。

    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緊臨忠烈祠、海軍總部、空軍司令部、國防部,結合前總統蔣經國故居「七海文化園區」、國家軍事博物館,除了對在地文化觀光有助益外,並可加強全民之國防教育。

    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的設立,不僅代表臺北市感念軍人「保鄉衛土」的奉獻精神,更清楚記載了這段屬於臺灣人不分族群保家衛民的歷史,讓民眾在巡禮之際,得以緬懷先人的英勇事蹟,永銘這段重要的歷史記憶。

    《關於八二三砲戰》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後,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擊敗守島國軍。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軍第十兵團佔領廈門後,繼而佔領金門以北之石井、蓮河、大小嶝、澳頭等地。解放軍葉飛將屬下第三十二軍船隻分發給第二十八軍,決定集中船隻進攻大金門,但鑒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10月24日晚間,解放軍決定渡海進攻大金門,結果登島解放軍在島上戰鬥三晝夜(至10月27日),全軍覆沒,史稱古寧頭戰役。

    1949年10月27日,古寧頭戰役獲勝消息傳到台北,蔣介石流淚道:「這一仗我們全勝了…台灣安全了。」蔣對此戰給予高度評價:「古寧頭大捷,不僅保住了金門,更保住了台灣。」

    於是,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能攻下金門,中華民國成功拿下台灣海峽的主控權,把主力集中至台灣。翌年(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為了避免中共藉機攻台,把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令解放軍渡海攻台的難度倍增,於是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隔著台灣海峽對峙,雙方在軍事上雖未發生激烈衝突,但仍保持緊張的敵對狀態。

    1958年7月中旬,伊拉克推翻其王室,建立伊拉克共和國,並退出巴格達條約,美、英立即派兵進駐黎巴嫩與約旦,中東形勢緊張。中華人民共和國以「聲援中東人民的反侵略鬥爭」為由,加強沿海兵力,形成態勢將要攻打台灣。7月15日,中華民國宣布台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7月31日,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和其國防部長飛抵北京,與毛澤東及周恩來等人密商。

    地理上,金門、廈門隔海相望,金門島上國軍大砲能封鎖廈門港入口,因此廈門附近航運受威脅。

    1958年8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透過福建前線各電臺廣播宣傳「攻取金門馬祖、武力解放臺灣」企圖先用心理戰術瓦解金門守軍士氣。8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軍開始大量向福建集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迅速南移,它的轟炸機進駐路橋機場,戰鬥機則分別進駐沿海各地的機場內。」8月6日,中華民國國防部宣布:「台灣海峽局勢緊張,台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備戰狀態」。

    1958年8月18日至20日,蔣介石巡視金、馬前線。8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集中在三都港內,隨時準備出動。」蔣中正乘艦抵金門巡視防務,親作重要指示並勉勵前線官兵。8月23日,蔣經國函電宋美齡:「父親曾往金馬二地視察,今已返台北,一切平安,請釋念,敬請福安。兒」。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突然對金門進攻,砲擊一日數萬發。

    八二三砲戰,又稱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香港和中國大陸則稱之為金門砲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及其週邊的一場戰役,由於當時國共雙方以隔海砲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砲戰。

    砲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發起,中華民國國軍隨後開始反擊;砲戰初期,解放軍打擊島上軍事目標,後期重點封鎖海運線,以圍困金門,一開始,國軍猝不及防,而隨著戰事繼續,逐漸恢復戰力,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甚至利用八吋榴砲反擊及癱瘓廈門車站內的補運單位。

    砲戰期間,雙方海軍艦艇和空軍也多次戰鬥,到了10月初,解放軍宣布放棄封鎖,改為「單打雙停」(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單打雙不打),逐漸減少攻勢,至此,中華民國國軍成功守衛了金門。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維持單打雙不打狀態,直到1979年和美國建交為止。

    八二三砲戰是國共內戰一部分,也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迄今最後一次大較量,此後雙方軍事衝突局限於海上,並逐漸停止至今。

  • 台灣軍人節日期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8-23 14:00:38
    有 613 人按讚

    2018年8月23日是「八二三砲戰」60週年紀念日,當天我特地拜訪位於臺北市中山北路與北安路口的「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原北安公園),那是我第一次到這兒。

    《關於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

    2016年8月23日,在八二三戰役戰友協會、臺北市議會及劍潭里辦公室極力的促成之下,位於臺北市中山北路與北安路交會處北側的北安公園正式更名為臺北市首座「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園內的「八二三臺海戰役勝利紀念碑」則是在同年9月3日軍人節揭碑。

    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裡特地安置國防部提供的兩組戰時火砲,結合當地忠烈祠、海軍總部,串連前總統蔣經國故居「七海文化園區」,成為臺北市重要的國防教育、觀光及文化重點。

    1958年八二三砲戰勝利,奠定了兩岸和平的基礎,八二三戰役戰友協會推動臺北市設置八二三臺海戰役勝利紀念碑多年,透過市議會議員連署支持,北市府公園處多次與相關里辦公室溝通,最終選擇在中山區北安公園,並獲劍潭里畢無量里長全力支持,經劍潭里辦公室依「臺北市公園更名作業要點」連署,提報區務會議,並經公告,完成嚴謹的更名程序。

    臺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就任市長後首次與八二三戰役戰友協會會面,即責成公園處於2016年8月23日前完成這項重要任務,在市議會、劍潭里辦公室及市府同仁的努力下如期完成,讓八二三戰役戰友完成多年的心願,也是市府對於先烈及現今戰友在臺海和平的感謝。

    戰役後許多軍人回歸社會,仍為社會發展持續的努力,因此北市府選擇在2016年9月3日軍人節當天,為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裡的「八二三臺海戰役勝利紀念碑」揭碑,向曾參與這項光榮戰役的軍人們致敬。

    為了充實公園內景觀,北市府兵役局與國防部協調,提供歷經八二三砲戰時間的兩組火砲,由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規劃成符合歷史及當地景觀之紀念公園。

    這兩組火砲,一組是M59型155公厘加農砲,為國軍於1958年八二三砲戰期間壓制中共砲兵主力,另一組是40MM/L60雙管砲,在臺海防衛戰裡殺出重圍登上金門灘頭,成功執行運補任務。上述火砲在檢整之後,於此公園長期陳列展示,供國人緬懷我軍將士參與八二三砲戰之英勇事蹟。

    北安公園更名為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自選址即符合當地意象,在劍潭里畢無量里長的努力下,依臺北市公園更名程序完成更名,極具歷史文化意義;八二三紀念公園自選址完成、辦理更名程序及至工程完工,不到半年的時間,讓八二三戰役戰友及其家屬完成多年的心願;紀念碑及火砲設置完成後,結合當地國防機關、忠烈祠等,成為當地亮點,讓民眾能了解八二三臺海戰役之歷史由來。

    在八二三戰役中,共軍突襲金門列島,二小時落彈四萬餘發,我軍及時果斷反擊,開戰44天共軍發射了47萬餘發砲彈,戰時臺灣許多年輕人臨時被徵召,不分黨派及族群,軍民合力浴血奮戰,以英勇堅毅意志,終於抵制共軍侵略,贏得了光榮的勝利。

    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緊臨忠烈祠、海軍總部、空軍司令部、國防部,結合前總統蔣經國故居「七海文化園區」、國家軍事博物館,除了對在地文化觀光有助益外,並可加強全民之國防教育。

    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的設立,不僅代表臺北市感念軍人「保鄉衛土」的奉獻精神,更清楚記載了這段屬於臺灣人不分族群保家衛民的歷史,讓民眾在巡禮之際,得以緬懷先人的英勇事蹟,永銘這段重要的歷史記憶。

    《關於八二三砲戰》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後,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擊敗守島國軍。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軍第十兵團佔領廈門後,繼而佔領金門以北之石井、蓮河、大小嶝、澳頭等地。解放軍葉飛將屬下第三十二軍船隻分發給第二十八軍,決定集中船隻進攻大金門,但鑒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10月24日晚間,解放軍決定渡海進攻大金門,結果登島解放軍在島上戰鬥三晝夜(至10月27日),全軍覆沒,史稱古寧頭戰役。

    1949年10月27日,古寧頭戰役獲勝消息傳到台北,蔣介石流淚道:「這一仗我們全勝了…台灣安全了。」蔣對此戰給予高度評價:「古寧頭大捷,不僅保住了金門,更保住了台灣。」

    於是,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能攻下金門,中華民國成功拿下台灣海峽的主控權,把主力集中至台灣。翌年(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為了避免中共藉機攻台,把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令解放軍渡海攻台的難度倍增,於是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隔著台灣海峽對峙,雙方在軍事上雖未發生激烈衝突,但仍保持緊張的敵對狀態。

    1958年7月中旬,伊拉克推翻其王室,建立伊拉克共和國,並退出巴格達條約,美、英立即派兵進駐黎巴嫩與約旦,中東形勢緊張。中華人民共和國以「聲援中東人民的反侵略鬥爭」為由,加強沿海兵力,形成態勢將要攻打台灣。7月15日,中華民國宣布台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7月31日,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和其國防部長飛抵北京,與毛澤東及周恩來等人密商。

    地理上,金門、廈門隔海相望,金門島上國軍大砲能封鎖廈門港入口,因此廈門附近航運受威脅。

    1958年8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透過福建前線各電臺廣播宣傳「攻取金門馬祖、武力解放臺灣」企圖先用心理戰術瓦解金門守軍士氣。8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軍開始大量向福建集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迅速南移,它的轟炸機進駐路橋機場,戰鬥機則分別進駐沿海各地的機場內。」8月6日,中華民國國防部宣布:「台灣海峽局勢緊張,台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備戰狀態」。

    1958年8月18日至20日,蔣介石巡視金、馬前線。8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集中在三都港內,隨時準備出動。」蔣中正乘艦抵金門巡視防務,親作重要指示並勉勵前線官兵。8月23日,蔣經國函電宋美齡:「父親曾往金馬二地視察,今已返台北,一切平安,請釋念,敬請福安。兒」。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突然對金門進攻,砲擊一日數萬發。

    八二三砲戰,又稱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香港和中國大陸則稱之為金門砲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及其週邊的一場戰役,由於當時國共雙方以隔海砲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砲戰。

    砲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發起,中華民國國軍隨後開始反擊;砲戰初期,解放軍打擊島上軍事目標,後期重點封鎖海運線,以圍困金門,一開始,國軍猝不及防,而隨著戰事繼續,逐漸恢復戰力,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甚至利用八吋榴砲反擊及癱瘓廈門車站內的補運單位。

    砲戰期間,雙方海軍艦艇和空軍也多次戰鬥,到了10月初,解放軍宣布放棄封鎖,改為「單打雙停」(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單打雙不打),逐漸減少攻勢,至此,中華民國國軍成功守衛了金門。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維持單打雙不打狀態,直到1979年和美國建交為止。

    八二三砲戰是國共內戰一部分,也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迄今最後一次大較量,此後雙方軍事衝突局限於海上,並逐漸停止至今。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