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貧富差距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貧富差距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貧富差距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貧富差距例子產品中有5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197的網紅Jeff Machine 黃育仁,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加速了十年的世界(上) 英國政壇怪俠George Galloway曾說: 「有可能幾十年都沒事, 接著幾星期內就過完了幾十年。」 前陣子的疫情三級警戒 讓大家的生活步調都出現巨大的變化, 待在家的時間比正常情況多, 經歷平常無暇注意或體會的事(不論好壞) 所以大部分的人感覺都是步調慢了下來...

台灣貧富差距例子 在 Jying Chang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28 03:35:31

#purrreads 文末抽書✨ Mariana Mazzucato《打造創業型國家》 「知識經濟並未由下而上地一股腦浮現出來,而是由產業政策默默地由上而下催生出來;政府與業界領袖異口同聲地呼籲政府出手干預來培育生技產業的發展,但同時間又虛情假意地說政府應該要放手讓「自由市場走自己的路」。」 ...

台灣貧富差距例子 在 放映雞x放電影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10:09:32

第93屆奧斯卡即將於4/25舉行頒獎典禮,入圍名單公布後最受台灣觀眾矚目的莫過於最佳國際影片獎,台灣代表《陽光普照》止步15強煞是可惜之外,香港代表《少年的你》成功入圍,成為將近20年間唯一「金榜題名」的華語電影。  由香港導演曾國祥執導、周冬雨與易烊千璽主演,中港合拍的《少年的你》卻讓影迷爭論...

台灣貧富差距例子 在 SIXMOUTHS? SIXSUNS☀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4-28 07:19:44

關於舔共言論 如果親共人士覺得自己可以任意跑來批評我 那他們也要經得起不時被我拿來發文檢討 他們總是能帶給我打臉詭異邏輯的靈感 - 最近五毛跑來留言 嫌我不愛他的祖國 我的祖國就是臺灣 我為什麼要愛中國 我沒有要他愛臺灣 他何必要我愛中國 小粉紅都覺得臺灣教育在醜化中國 臺灣人才覺得中國教育在醜化...

  • 台灣貧富差距例子 在 Jeff Machine 黃育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6 19:04:05
    有 136 人按讚

    加速了十年的世界(上)

    英國政壇怪俠George Galloway曾說:
    「有可能幾十年都沒事,
    接著幾星期內就過完了幾十年。」
    前陣子的疫情三級警戒
    讓大家的生活步調都出現巨大的變化,
    待在家的時間比正常情況多,
    經歷平常無暇注意或體會的事(不論好壞)
    所以大部分的人感覺都是步調慢了下來,
    但與此同時,世界的變化卻在飛快的加速,
    幾個月的時間內,許多現象都加速了十年,
    幾乎完成了一個世代的轉化。
    這就是疫情開始之後,
    世界趨勢變化的寫照。

    《疫後大未來:誰是大贏家?》
    這本書的作者Scott Galloway,
    (跟前文提到的的Galloway不是親戚)
    是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行銷學教授,
    是連續創業家,曾創辦過九家公司,
    也是另外兩本暢銷書《四騎士主宰的未來》與《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的作者。
    我很喜歡他立場鮮明、商業實戰經驗豐富、
    帶有一點點世故的自大、直爽的風格,
    他的書中可以看到很明確直白的論點。
    當然,立場人人不同,
    他以身在美國的視角出發,
    但我相信身在台灣的我們,
    一樣可從書中的分析得到很多想法。
    跟大家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論點:
    一、大加速
    二、強者恆強
    三、現金為王
    四、大分散
    五、品牌時代讓位給產品時代
    六、紅與藍
    七、四巨頭
    八、破壞性創新

    美國科技巨頭們對全球的巨大影響力,
    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現實。
    (以前看小說或是動漫,
    都曾經看到未來的世界是由企業統治,
    從我們現在生活的狀態來看,
    這些想像似乎成了神準的預言)
    在疫情開始之後,
    這些企業對世界的影響甚至有增無減,
    作者在書中有很多針對這個現象的探討
    身為一個連續創業家,
    他有跟這些巨頭們交手的經驗,
    所以分享的經驗都是活生生的,
    而不是象牙塔裡那種學者氣息與口吻。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上述的論點
    一、大加速:
    「這場流行疫情影響最深遠的衝擊,是它將
    扮演一個加速劑;它會啟動一些變化並改
    變一些趨勢方向,不過在此同時,疫情的
    主要影響是加速已經存於社會的動力」
    加速聽起來很厲害,但值得注意的是,
    這個加速的狀態並非對所有人事物都友善,
    而是對之前正在成形的社會/商業轉變、
    社會趨勢發展中強大的力量、
    相對強勢的族群,
    帶來更好、更多、更大的推動力量。
    但是,
    「負面趨勢可能以更高的速率加速」
    「每個危機必然存在機會;危機更大、更具
    破壞性,機會也就更大。…許多因疫情而
    加速的趨勢是負面的,削弱我們在『後疫
    時代』復原和發展的能力。」
    各種型態的不平等,
    包括教育、企業競爭、貧富差距...等,
    在這段時間更明顯的被曝露出來。
    以工作機會來說,
    Covid-19帶來衝擊的前三個月,
    美國失去的工作機會(13%)
    比起大蕭條時期兩年所失去的(5%)更多,
    美國用過去十年創造出兩千萬個工作機會,
    卻在十個星期內摧毀四千萬個工作。
    而且收入低於四萬美元的家庭受創最嚴重—
    2020四月有近40%遭解僱或休無薪假;
    相較之下收入超過十萬美元的家庭,
    失業的比例只有13%。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落差?
    因為疫情封城或是提高警戒的情況下,
    能夠遠距離的工作都是中高端的工作。
    有60%超過十萬美元的工作可以在家完成:
    相較之下,
    只有10%不到四萬美元的工作可以在家進行,
    低收入工作者被資遣或放無薪假的機率,
    是較高收入工作者的將近四倍。
    遠距工作所帶來的好處,
    流向原本就過得比較好的那些人。

    另外的例子是零售業的變化。
    在美國,二○二○年初,
    大約有16%的零售業是透過數位管道交易。
    二○二○年三月到四月中旬,
    疫情出現後的八個星期,這個數字跳增到27%,
    而且沒有退潮的跡象。
    而且看得更深入,
    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
    電子商務在零售業的比例,
    從2000年扎根後大約每年成長1%,
    而從2009年到2020年初這十年,
    也才成長了10%,
    但2020年的短短八個星期就成長了11%!
    這就是大加速,幾個星期內,
    十年的發展就完成了。

    二、強者恆強(汰弱留強的無情殺戮)
    蘋果公司花了四十二年的時間達到一兆美元的市值,然後只花了二十個星期從一兆美元加速到達二兆美元(2020年三月到八月)。
    同樣在這幾個星期內,特斯拉(Tesla)不只成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汽車公司,甚至還比Toyota、Volkswagan、Daimler,以及Honda等公司的總和還有價值。
    至於資本市場,在2020疫情爆發期間,
    美國股市先是經歷一波巨大的跌幅
    (2020年2月下跌到3月低點,
    大約下跌了40%),
    但隨後也上演一波大反彈,
    乍看之下會覺得這是全球最強大市場所展現的韌性,但事實上,這是一幕強者更強的戲,
    所謂的「復甦」是少數公司超乎尋常的獲利所造成,特別是科技業巨頭和一些市場的重要參與者,而沒有反映在更廣泛的公開市場上。
    我們把公司規模分開來看,2020年1月1日到2020年7月31日,S&P500指數(美國五百大上市公司)維持年度的正成長,
    但是中型股下跌了10%,
    S&P600小型股指數則衰退15%,
    而受創最深的「BEACH」產業—預定(booking)、娛樂(Entertainment)、航空(Airlines)、遊輪(Cruises)、賭場、飯店與休憩(Casinos, Hotel, and Resorts),在這段時日內股價平均下跌50-70%...
    媒體被大型科技公司和大型股指數閃亮亮的表現所吸引,
    但是,一場汰弱留強的無情殺戮正悄悄進行。
    很多過去知名的品牌都在這一波宣佈破產:
    服裝品牌J.Crew、Brooks Brothers、True Religion;赫茲租車(Hertz);連鎖健身品牌Gold’s Gym、24 Hour Fitness;健身營養品公司GNC;高級食材超市Dean & DeLuca…名單還有一長串,這真的是會讓人下巴掉下來的名單,因為太多我們認識的百年老店知名品牌,就這樣在疫情期間默默的「確診死亡」,
    但是這些企業新聞並沒有引起太多波瀾,
    因為大型科技公司的發展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針對強者恆強、弱者加速淘汰這樣的狀況,
    作者在書裡提到一個務實卻也很心碎的思維:「如果品牌是你最強大的資產,但企業已陷入結構性的衰退,那就該認具思考在企業消亡前充分榨取品牌的利益。儘管我們盡可能把品牌人性化,不過品牌終究不是人—它們是要被變現的資產。一個品牌在消亡之前,沒有把握它的黃金歲月充分利用它的價值,才是唯一的罪過。」

    三、現金為王(淘汰賽中存活的關鍵之一)
    一家公司的價值是由它提供的「數字」(財務報表、營收獲利...等)和它的「敘事」(在大眾之間傳遞的公司文化、公司歷史,使命...等故事)所呈現的結果。
    「目前看來,規模大小給一家公司提供的敘事不
    只是能否度過危機,而是它在後疫時代能否蓬
    勃發展。擁有現金、擁有債務擔保、擁有高價
    值股票的公司,將可以接收陷入困境的競爭對
    手的資產,鞏固在市場上的有利位置。
    疫情同時也助長「創新」的敘事。被視為創新
    者的公司所獲得的估值,反映的將是十年之後
    估的現金流,並且以難以想像的低利率折現。
    這正是特斯拉的市值如今超越豐田、福斯、戴
    姆勒、本田總和的原因所在。儘管,事實上特
    斯拉在2020年大約生產四十萬部車,其他四家
    汽車公司總共打造出兩千六百萬部車。」
    當市場決定亞馬遜、特斯拉、以及其他被看好的公司(也就是市場上的科技巨頭們)是贏家,市場就會降低這些公司的資金成本(讓他們可以更容易而且用更好的條件拿到他們要的錢),增加它們的補償價值(透過股票選擇權),並調升它們獲取本身無法自行建構的東西的能力。
    而且,如今有多到難以想像的資金在尋找標的。(低利率、政府振興經濟方案這些寬鬆政策讓市場上有滿滿的錢想要找到好的投資方案或是公司,想當然的這些市場寵兒會是優先被選擇的對象)疫情衝擊之前表現良好的公司,在這場全球危機中將得到驚人的獲利。
    過去十年,市場判定一家公司價值的標準,已經用願景和成長取代獲利(舉例:Amazon、Tesla、Netfix…沒賺錢但股價市值卻仍然衝天)。不過在疫情流行期間,畢竟現金是王,成本結構則是新的血氧值,誰有更多現金,就站在更好的長期戰略地位上。(舉例:Costco可望在零售業逆勢攀升,其中一個理由是它坐擁110億美元的銀行帳戶;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有近200億美元,它的地位也穩如泰山),因為手上有大量現金的企業,可以在競爭對手關門之後,好好挑選它們要變賣的資產跟留下來的客戶,因此在每個產業類別,權力都將更集中於資產負債表最搶眼的二或三家公司。
    「如果你的公司收支平衡不良,那現在已經無力為繼;如果你從事的是必需品零售業,那麼你的產品比過去更必需了;如果你在可選擇性零售業,你的產品比過去更顯得可有可無。」
    後疫時代損失最慘重的將是有眾多員工、但帳面成績不良的大型公司。比如傳統零售業,如果無法創新並吸引更年輕、更常在線上消費的族群,疫情期間無非雪上加霜。
    而餐飲業,特別是餐廳,也面臨艱困的挑戰,因為有大額的固定開支(房租),而且幾乎無能為力改變現況(房東降租是佛心,不降租也無計可施),再加上沒有緩衝的資金可以幫忙度過艱困時刻(大部分餐廳手上保留可以週轉的資金都不高)。紐約時報曾在一篇採訪餐飲界名人張錫鎬(David Chang,在全球有數間餐廳,同時也是Netflix紀錄節目《美食不美》(Ugly Delicious)的主持人)的文章中提到,疫情過後,餐廳或服務業可能消失,「如果政府沒有介入協助,未來服務業將不存在。」儘管當時的政府有與餐飲業代表商談援助計畫,但代表一字排開都是大型連鎖餐飲業者,很可能疫情下能生存的只有連鎖餐廳,David提到其它中小型餐廳時明顯的表現出擔憂。當然,還是有很多具有特色與知名度的餐廳可以生存下來(至少目前為止仍在苦撐),但是餐飲業的變化與整合,已經是進行中的必然,這個產業當然會繼續存在,但是過去很多獨立經營的個性化小店,很可能撐不過這一波衝擊紛紛停業。運動休閒產業也是如此。
    很多台灣的餐廳、健身房、個人運動工作室…等等,在三級警戒期間也是一路苦撐,最近陸續聽到自已認識的品牌要結束營業真的很心酸,而且雖然解封了,很多店家其實還沒止血,只是流血流得比較慢而已…即使現在已經陸續補充疫苗供民眾預約施打,但要能恢復到疫情前一切「正常」的生活,依然是無法預測且非常緩慢的過程。

    其他的,下次繼續跟大家分享

    #jeffmachine #puma #pumataiwan #pumaeveryday #postcovid #faang #大加速

  • 台灣貧富差距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31 10:01:11
    有 1,394 人按讚

    [奧運小林同學的啟示:8大職涯關鍵年齡]

    昨天你看了小林同學的比賽嗎?他是在第六局最後延長賽中,輸給德國選手。後來進到第七局時,實在太緊張,我受不了,便離開電視。我先生的心臟比較大顆,繼續留守為林昀儒加油。不久傳來「輸了」兩個字,便陷入長長的靜默中……

    老實說,才19歲,能打到止四強,已經令很多人跌破眼鏡,無法再強求了!我想全台灣的民眾都會鼓勵他,沒關係,三年後再來!到時候也不過22歲,正值選手的顛峰期。

    今年東奧幫台灣拿下第一面牌,而且是銀牌的楊勇緯,一夕爆紅,很多女粉絲自稱楊太太。大家忘不了的是這個畫面,在比賽一結束時,楊勇緯當下掉淚,因為他想拿的是金牌。昨天搭機回台灣,記者訪問他時,他回答三年後再來,一定要拿下金牌!到時候26歲,在體力上開始出現挑戰,未必用這次成績去推論。

    可見得年齡很重要!

    像是莊智淵在40歲高齡之下,還五進奧運,這是很難得一見的紀錄。這次在他16強輸球後,記者訪問他的啟蒙教練,即他的母親,只見這位曾是國家代表隊成員避而不接受採訪。當下我可以感受到她心疼兒子付出一輩子的努力,以及不想多說一句話的無言,因為下次奧運,莊智淵43歲,幾乎再也回不去。

    運動選手的年齡至關重要,影響生涯發展至巨。其實我們一般上班族也是,卻普遍被嚴重忽視,這使得很多人的生涯路越走越窄,甚至無路可走﹑走不下去,因此不得不提高警覺,正視上班族有「8大職涯關鍵年齡」。

    我每次演講過後,經常有中年人來跟我說四個字:「相見恨晚」,因為他們發現40歲以後,自己的職涯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是他們年輕時未能預料得到的。20幾歲時,履歷怎麼投怎麼中,面試機會一堆;30幾歲時,不時有人捧著優渥的薪水,來問他們要不要跳槽;沒想到40歲之後投履歷,卻是這四個字:

    石沈大海。

    這個乏人問津的情景,不僅始料未及,也因為未曾有這個危機意識,也造成他們的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是好。是的,他們從不知道「求職四處碰壁」會發生在他們身上,所以當我說出中年以後的各種職涯困境時,他們不僅張口結舌,還直呼我「料事如神」。這種說法是誇張了,其實我不過是看數字說話而已。

    我經常看各種有關上班族的統計數字,看多了,看久了,就觸類旁通,將所有來自不同政府單位的數字整合在一起,對於上班族在職涯發展上的「關鍵年齡」有了通盤的了解。加上這些中年人來跟我印證,使得我有一個驚人的發現:

    我們上班族的命運根本老早就寫在統計數字裡,而通常一條線就直指出未來的職涯走向,以及高低起落。

    這其中,年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另一方面來說,我不得不直白地指出一個事實,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的就業市場存在著極為嚴重的「年齡歧視」。而且從很多數字看來,台灣企業主不只要用年輕的員工,也不想給好價錢,比如說:

    💚1. 台灣透過經濟成長所賺得的錢,在1997年出現死亡交叉,大部分的錢都進到企業主的口袋,而員工分得到的錢則越來越少,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2. 台灣的固定薪只占全薪的64%,這麼低是亞洲第一名,即使越南都高我們20個百分點,其他國家也在70幾到80幾,這會造成上班族薪資不穩定。

    在面對年齡歧視時,上班族都是單一個人,也就是一盤散沙,不可能靠組織的力量去有所改變,所以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自力救濟,想辦法自保,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由於長夀化的結果,20﹑30歲這一代勢必要做到70幾歲,因此最重要的是延長工作夀命。而每個關鍵年齡都是一個關卡,我稱這是一場—

    「職涯年齡障礙賽」!

    而這場賽事,至少存在著8個要跨越的障礙,我稱它們為「8大職涯關鍵年齡」:

    💚第一個關鍵年齡:25歲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讀完研究所才進入社會,所以至少25至26歲最好開始有工作或實習經歷,在求職時會擁有比較好的年紀優勢,也免得企業有疑慮。

    💚第二個關鍵年齡:30歲
    孔子說三十而立,這個年紀思維對我們影響有2500年,深植腦海,很難根除。對於企業,他會期待你在30歲時,已經確定生涯方向,並且小有局面。

    💚第三個關鍵年齡:35歲
    我在與大企業﹑外商或獵頭交涉的經驗,告訴我一個大家不察的事實,35歲是大企業與外商用新人的上限,也是獵頭推荐人的主要年齡。更可怕的是,35歲是低薪族群與高薪族群的分水嶺,也就是說它決定未來薪資的90%。

    💚第四個關鍵年齡:40歲
    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將中年定義在45歲之後,但是跨過40歲,已經可以感受到山雨欲來風滿樓,涼意漸深。若要換工作,不僅要小心,恐怕也是最後一搏。

    💚第五個關鍵年齡:45歲
    上班族的職涯高峰落在這個年紀,這不是說你意氣風發,而是暗示你從此走下坡,這就是中年危機。有人來得早,有人來得晚,就我的觀察,45加減3歲,也就是有人42歲在公司開始坐立難安,有人在48歲發生,當然也有50好幾的例子才第一次發現職涯是會風雲變色的。

    💚第六個關鍵年齡:50歲
    就像楊勇緯以為再過4年可以奪金牌,很多人也以為薪水是不斷往上加,其實這是很大的誤會!台灣政府統計,上班族平均在50歲以後面臨減薪噩運。

    💚第七個關鍵年齡:55歲
    我每次演講都會問台灣人平均幾歲退休,一致的答案都是65歲,這是天大的錯誤!2016年平均是58歲,足足提早退休7年,為什麼?很簡單,非志願被逼退!但是被逼退需要時間布局,大約在55歲上下就出現蛛絲馬跡,不能輕忽。

    💚第八個關鍵年齡:65歲
    能夠在65歲安全退休,我只能說「幾稀」。更不必說後面還要活20﹑30﹑40年,有錢則人生才能做主,所以一定要想辦法在65歲以後有被動收入來支撐。

    看到這裡,你說年齡重不重要?答案是無庸置疑。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握這8大關鍵年齡,在對的年齡做對的事,跨過這個障礙賽的每個關口。

    看了文章,覺得受益,請留言+1。

    圖: udn

  • 台灣貧富差距例子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9 06:05:40
    有 2,186 人按讚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的作者是Matthias Doepke,德國人,現為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與Fabrizio Zilibotti,義大利人,現為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

    經濟學家談教養?

    沒錯。作者的論點在於,父母的經濟能力與所處社會的財富分布狀況,會影響父母採用那一種教養方式。

    經濟學的核心論述是,人如何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做出最有利的選擇。教養,也不例外。

    作者在書中展現了,可以用經濟學觀點,解釋不同國家之間,不同世代之間,與同一個社會內不同財富階層的父母,會比較偏向採用那一種教養方式。

    儘管書中有些章節列出不同教養模式,對孩子日後取得高等學歷或是社會階層向上爬升的影響。但作者並沒有試圖評論那一種教養方式比較好。他們認為,父母都是愛子女的,希望他們生活快樂,有成就。但會因為經濟狀況,採用不同的教養方式。

    作者將教養模式分為四種。畫分這四種教養模式的是兩個親子互動指標。第一個是父母如何回應小孩。第二則是,父母是否干預小孩的決定。

    不回應也不干預的,是忽略型父母。
    會回應但不干預的,是放任型父母。

    不回應但會干預小孩選擇的,是專斷型父母。
    會回應也會干預小孩選擇的,是威信型父母。

    這個分類可畫成示意圖:

    忽略型父母基本上不太關注自己的小孩。作者主要討論的是放任、專斷跟威信三種教養方式。

    專斷跟威信,都是密集教養的方式。差別在於,專斷的父母比較”專制”,認為小孩就是聽我講的就對了。不需要跟你講道理。也比較可能採用體罰等高壓的方法。

    威信的父母也會干預小孩的決定,但會採用講理的方式。說服小孩,為什麼這樣比較好。

    有趣的是,作者指出,威信教養是這四種類別侵入性最高的。因為父母會試著塑造小孩的價值觀。相較之下,專斷只有試著改變小孩的行為。

    父母會如何決定採用那種教養方式呢?

    首先是要或不要干預小孩的選擇。

    假如小孩的選擇會帶來重大成果差異或嚴重不良後果,父母會傾向介入小孩的選擇。

    譬如住在高風險社區。讓小孩下課後自由在外活動,可能沾染惡息,涉足幫派或吸毒。父母會傾向介入。

    譬如教育選擇。假如在這個社會,取得高學歷,對於日後工作所得有重大影響,父母一般會介入。

    但假如這個國家,白領跟藍領工作者所得差異不大,或者社會財富分配較為均等,放任教養會比較盛行。

    接下來,假如要干預小孩選擇,那是要採用專斷還是威信。

    這兩種教養方式的主要差別在於專斷教養須要持續監督。因為父母設下規則,要求孩子遵守。所以一定要父母管得到的時候,才有用。

    威信教養則是把價值觀灌輸給孩子。只要成功說服,小孩子日後就會根據已經內化的原則行事。不需要持續監督。

    接下來的章節,作者就用實際上各國家,各時代的教養狀況,進行驗證。

    譬如所得不均的情形。北歐國家像瑞典、挪威較為輕微。美國狀況嚴重。法國、德國介於之間。

    所得愈不均,採用放任教養的父母比率降低,專斷與威信教養比率提升。

    譬如美國就有”直升機父母”一詞。指的是彷彿一直盤旋在小孩上空,不斷監視小孩各種生活面向的父母。這是高度密集教養。

    北歐國家”尊重”小孩的程度,則會讓美國父母吃驚。(台灣讀者看到書中的例子應也會覺得居然可以放任到這種程度)

    單一國家也不是一成不變。隨著幾十年來,收入不均狀況的起伏,國內採用放任與密集教養的父母比率也會改變。

    譬如美國近年貧富差距拉大,也跟父母愈來愈介入小孩的活動與學業相關。

    父母本身條件方面,有兩個重要因子決定教養方式的選擇,那就是父母的教育程度與經濟狀況。

    作者也討論了教養的歷史。

    近年來,我們可以體會到威信教養方式興起,專斷與體罰日漸式微。這與整體社會經濟狀況的改變有關。

    在一個職業流動性低,子承父業的社會。父母直接把專長教給小孩,就是安身立命之道,順從比較重要。專斷勝出。

    在高度職業流動,每一個世代就會出現高度技術改變與進步的社會,小孩有獨立探索世界的能力比較重要。專斷教養式微。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很多國家的調查都發現,認同體罰等高壓方式管教小孩的做法,愈來愈不得到認同。

    除了社會因素、父母條件與歷史發展對教養的影響之外,這本書還討論了許多其它主題。包括決定生育幾個小孩,為何經濟發達國家普遍有生育率下降的情形。對男孩與女孩的教養差別。學校體系如何影響教養。

    除了作者整理出來的統計數字,還有兩位作者他們旅居多國親身經驗的分享。“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是一本內容豐富、論點有趣的書。可以讓現代父母,看清楚自己教養決定的脈絡。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