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蟹類資料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蟹類資料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蟹類資料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蟹類資料庫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萬的網紅窩窩 wuowuo,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光電下台一鞠躬|嘉南鹽田溼地留給動物們👍 #放慢綠能腳步 #同步顧及生態維護 政府推動光電產業預計在2025年達成太陽光電20GW的目標,其中地面型光電,需要大量土地,日曬強烈又無人利用的廢鹽田似乎是光電業者的最佳選擇,卻也是 #候鳥們長途飛行幾千公里後不可或缺的休息站😢。 ▍斷開太陽光...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

台灣蟹類資料庫 在 吃心絕對 高雄 台南 屏東 嘉義 美食景點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0-07 15:38:16

娟姐小卷麵線就在捷運哈瑪星站旁一分鐘,坐輕軌來也很方便,會注意到他是因立面的招牌寫的河豚麵線跟章魚滷肉飯,但因為一人吃不好拍照,所以另外找天跟朋友一起來吃。 - 七美海螺(120元):就像我們在吃的燒酒螺,只是不用吸,老闆幫你吸出來了(誤),是老闆幫你挑出來了,再用澎湖傳統的滷汁去滷過,螺類獨特的口...

  • 台灣蟹類資料庫 在 窩窩 wuowu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08 15:02:47
    有 599 人按讚

    光電下台一鞠躬|嘉南鹽田溼地留給動物們👍
    #放慢綠能腳步 #同步顧及生態維護
     
    政府推動光電產業預計在2025年達成太陽光電20GW的目標,其中地面型光電,需要大量土地,日曬強烈又無人利用的廢鹽田似乎是光電業者的最佳選擇,卻也是 #候鳥們長途飛行幾千公里後不可或缺的休息站😢。
     

    ▍斷開太陽光電糾纏 為候鳥留下嘉南鹽田
     

    中華鳥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指出,嘉南的廢棄鹽灘地是野鳥經常棲息的生態高敏感區。貴客有名列受威脅鳥種黑面琵鷺、黑嘴鷗,有遠自極地圈而來的黑腹濱鷸,在此繁殖後代的東方環頸鴴、高蹺鴴。🐦#高達兩百多種鳥類依存 在這片「荒廢」的鹽灘。
     
    國有財產署2017年公告釋出的廢棄鹽灘地,歷經保育與開發的拉扯,2020年11月國有財產署根據特生中心的鳥類調查報告,正式公告註銷台南嘉義23處用地,從此光電和嘉南鹽田正式說再見。
     

    ▍光電和鹽田,怎麼在一起的?
     

    2009年政府公告實施「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後,政府持續推動綠能發展,訂定2025年太陽光電設置目標容量為20GW,其中地面型光電就占了17GW。
     
    大面積設置的地面光電成為最流行的綠能投資項目,政府努力挪出土地給光電業者設廠,當然不會錯過嘉南一帶陽光充沛無人利用的廢棄鹽田。廢鹽田雖然不再有商業價值, #其生態價值卻是賞鳥人一直都明白。各地鳥會從2017年起持續串聯表達反對光電進駐,提出鳥類調查資料強調鹽田的生態重要性。
     
    2017年底,原本4,313公頃的國有鹽田排除國家級重要濕地、生態敏感區域、野鳥熱區後,經過多方角力,縮減到374公頃,最後釋出102公頃,準備給光電一個大平台好好表現。附帶要求是,光電廠商必須在開發區內保留30%的水域,營造適合的棲地,並在未來20年持續進行區內生態調查。光電和水鳥共處、創造開發與生態共存的成功經驗,被稱為「布袋模式」。
     

    ▍鹽田看似荒蕪,卻是越洋候鳥補給站
     

    布袋模式看似成功,未料2018年候鳥來台過冬時,賞鳥人拍下布袋鹽田 #光電施工和群鳥驚飛的畫面,照片在網路上曝光後,鹽田種電成了破壞生態的代名詞,反對聲浪更強了。
     
    人煙罕至的廢棄鹽田,是候鳥青睞的度冬地點。各國沿海潮間帶泥攤地消失,濱海地區逐漸人工化以後,廢棄鹽田、漁塭等人為濕地反而因食物充足、人為干擾少,逐漸取代自然海濱成為水鳥利用的棲地。高蹺鴴、東方環頸鴴及小燕鷗更選擇在鹽田養兒育女,鳥況之熱鬧不輸保護區。
     
    而布袋鹽田更是高級候鳥國際休息站,根據公民賞鳥資料庫──eBird Taiwan及特生中心調查資料,IUCN紅皮書上的瀕危物種諾氏鷸、黑面琵鷺、黑嘴鷗都會在此停泊,每年可觀察到3到4萬隻水鳥在此停泊。
     
    歷經保育與開發的拉扯,2020年11月國有財產署根據特生中心的鳥類調查報告,正式公告註銷台南嘉義23處用地,從此光電和嘉南鹽田正式說再見。鹽田濕地繼續為遠航候鳥提供休憩和補給服務。
     

    ▍光電需要地 #動物更需要
     

    光電遠離了鹽田,卻未遠離淺山和農田,光電入侵動物棲地仍是現在進行式。
     
    2020年8月1日之前,2公頃以下的小面積光電,只需要經過地方政府核可便可執行。2公頃以下的小面積光電,只需要經過地方政府核可便可執行。自2018年來,全台陸續出現光電板入侵生態濕地、良田、候鳥棲地等亂象,小面積光電東一塊、西一塊,棲地逐漸破碎化。
     
    台南官田農地,光電板一下田便無法繼續種植菱角,以菱角田為家的水雉也無處可去。苗栗種電申請也如火如荼。今年5月份苗栗縣議員陳品安質詢時指出,苗栗縣共有132件非都市土地太陽光電申請案,開發面積超過100公頃。儘管業者聲稱會避開石虎保護區,但石虎棲地範圍幾乎遍布苗栗,實際上林務局也並未劃設所謂石虎保護區,又該如何避免傷害?
     
    不僅石虎,食蟹獴、麝香貓、白鼻心等住在淺山地帶的動物們也都受到影響,電種下去,#沒了棲地。
     

    ▍保育與綠能雙贏 屋頂光電有待開發
     
    8月新法上路後,農地變更為光電用地已緊急止血。而光電並不只能種在地上, #也能放上屋頂

    環團地球公民基金會指出,政府目前尚未積極盤點政府機關、學校等屋頂面積,低估了屋頂型光電發展潛力。屋頂型光電規模小,不如地面光電可大面積鋪設,但環境爭議較小,更能避免與動物爭地。
     
    放慢綠能腳步,同步顧及生態維護,才能讓動物和光電一起走得長遠。
     
    ——————————
    |訂閱窩窩|一起改善台灣動保環境:https://wuo.pros.is/38ru9a

  • 台灣蟹類資料庫 在 漢娜在翻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2-08 19:44:48
    有 1,089 人按讚

    上一篇「Myself」測「與生俱來的個性」,這一個「Genesis」測的則是遺傳上的疾病風險和身體特徵。
    我、大叔、跟婆婆三個人都測了。
    婆婆已經八十四歲,我跟她講她哪些疾病風險高時,她一邊手寫記錄,聽了幾個就說:「這些我都有啊!心房纖維顫動、二尖瓣脫垂⋯⋯現在就是在吃這個的藥呢!」看來這部分基因戰勝了後天🥺
    大叔的「尿路結石」風險高,他一聽就說:「おやじもそうやったわ」(啊,過世的老爸就是)。還有婆婆跟大叔的「蟹足腫」風險都高,婆婆就想起她心臟開刀的時候得過、大叔的哥哥小學也得過。基因真是個神奇的東西😳
    看到大叔的「肺癌」風險「稍高」,心裡也默默想著還好他戒菸了!😭
     
    體質的部分,大叔的「咖啡飲用量」結果顯示「多」,這天性還真沒變!
    因為大叔每天的口頭禪就是「コーヒー買ってくる」(我去買咖啡),然後車上或手上或餐桌上,永遠都會有一罐罐裝咖啡😂而我是幾乎沒在喝的,結果真的顯示「標準」。
     
    他的「咖啡因敏感程度」顯示「不容易感覺到不安」,他的確就是喝完咖啡也能秒睡的人(我會心悸失眠),叔霸氣回我:「ジュースみたいなもん」(那就跟果汁一樣的東西)😂😂😂
     
    另外婆婆的「囤貨傾向」是標準,而我是「容易囤貨」,也讓我覺得被看穿!因為我就是家裡衛生紙跟美祿都要有一堆庫存才安心、遇到大特價就忍不住狂買的那種人😆
     
    身體特徵可以看到基因上的意向、行為、能力等等,每次講到不太好的遺傳基因(例如看到「運動能力稍低」),大叔就會爆氣:「ほっといてほしいわ!」(叫他別管我啦)😂😂
    還有說到他「資訊處理速度」很慢,叔:「うるさいわ」(很吵欸)😂😂
      
    還有大叔的「膚色深淺」在遺傳上是「淺」,這怎麼可能呢!那個黑嘛嘛的大叔欸!😱
    但大叔聽了就說:「哦對,我小時候超級白的啊,小學時白到被同學笑,說怎麼那麼白啊~!是後來才曬黑的。」
    我的遺傳膚色是白,感謝爸媽給的好基因😌
     
    大叔的結果裡面最有趣的應該是「粒線體單倍群」了,因為可以看到祖先的分布,他的結果是「屬於D單倍群(D4)群組」。
    話說大叔以前就一直半正經的說他們家有俄羅斯血統,因為他爸爸是秋田人,日本人普遍認為秋田在古時有混到俄羅斯,才會膚色那麼白、鼻梁高挺,而且專出「秋田美人」,公公在世時也很愛半開玩笑講自己有俄羅斯血統。
    沒想到那個D4的分析地圖一打開⋯⋯
    還真的有西伯利亞!!
    但是認真查了一下發現,「D4」基本上觀察到最多的就是日本人,所以好像也不是用這樣看的😅
     
    而「雄性禿」的遺傳結果是「低」,讓大叔拍胸大叫:「太好了!!好險~!」😆
    但在「圓形禿」的項目,大叔和婆婆都顯示「稍高」,婆婆指大叔哈哈笑說:「你就是啊~」
    大叔激烈抗議:「說誰圓形禿!我才沒有圓形禿!」
    婆婆又呵呵笑說:「啊,是你哥啦!他有一次工作壓力太大得了圓形禿後來治好了⋯⋯」
    我在一旁默默聽著,都不敢說其實兩位的頭頂都滿稀疏的⋯⋯😆(壞)
    而我的基因顯示「標準」,那是當然的!我的頭髮這麼濃密!(撥髮)😂
     
    整個晚上就這樣隔著電話,三個人互相分享檢測結果,有時擔憂有時發笑(婆婆的肌肉發達類型居然是 #爆發型🤣三人大爆笑)。
    大叔和婆婆一邊傾聽一邊認真的做筆記,不時跟我確認我的哪個疾病風險是「高」還是「稍高」😆(像是妊娠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諾羅病毒⋯⋯)
    突然覺得好溫馨,這個時代關心家人健康的方式又多了一種❤️
    #每張照片裡還有小故事
     
    至於大叔跟漢娜會不會長壽呢?
    請看上一篇「漢娜的性格DNA」:https://www.facebook.com/495895400497285/posts/2647941321959338/
      
      
    【💎漢娜粉絲專屬活動】
    凡於12月7日至12月19日,在 https://tw.genelife.asia/ 購買「Genesis 全方位基因檢測」或「Myself 自我潛能基因檢測」套組,輸入專屬代碼 HannaGenelife 可享優惠價NT$2999!(原價NT$8990)
     
    ✔來自日本品牌
    ✔日本自家實驗室
    ✔價格經濟實惠
    ✔非侵入式以唾液採集
    ✔在家也可以採集很方便
    ✔採集完成後免運寄回GeneLife台灣分公司
    ✔約六週可於線上取得檢測結果
    ✔已經成立15年
    ✔擁有80萬筆資料庫
    ⚠此產品非醫療診斷用途
    #檢測結果是全中文版本
     
    【🌡Genesis 2.0全方位基因檢測】
    https://supr.link/Yyqbz
    ▶️提供361項豐富的檢測,其中包含先天體質、疾病風險,執行完基因檢測後可以透過風險值從高至低排序,讓自己可以調整後天生活習慣,來達到預防醫學的效果。
     
    【🧪Myself 自我潛能基因檢測】
    https://supr.link/jv0TX
    ▶️提供87項豐富的檢測,主要著重在於先天潛能與性格,透過科學的基因檢測來探索最真實的自己,達到適性發展,任何年齡皆適合。
     
    GeneLife基因樂活 X Hanna Komatsu

  • 台灣蟹類資料庫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1-14 15:00:00
    有 31 人按讚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9-01-14影音檔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 台灣蟹類資料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1-14 20:17:20

    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