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適能專家論壇 〗
主題:如何鏈結醫學與體適能
醫療與體適能是兩個無法切割的產業,學習如何從醫師與物理治療師的觀點來面對客戶,進行更有效的溝通與轉介,是面對特殊族群客戶不可或缺的思維與能力。
透過本論壇兩位專家之講座與座談,您將可更有自信地面對特殊族群之學員,亦可學習逐步建立有效...
〖醫適能專家論壇 〗
主題:如何鏈結醫學與體適能
醫療與體適能是兩個無法切割的產業,學習如何從醫師與物理治療師的觀點來面對客戶,進行更有效的溝通與轉介,是面對特殊族群客戶不可或缺的思維與能力。
透過本論壇兩位專家之講座與座談,您將可更有自信地面對特殊族群之學員,亦可學習逐步建立有效之醫療合作網絡網,帶給學員們更全面的幫助。本次醫適能專家論壇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嘗試,希望藉由促進醫療人員與體適能專業人員之相互理解,促進未來更多的合作。
■ 適合參加對象:教練、物理治療師、醫師等醫療人員,或相關科系學生/碩博士生,以及對此領域有興趣的運動愛好者、相關人士
➣論壇地點: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9號B1 (暫定)
➣論壇時間:2020/6/7(日) 9:00-12:00
➣報到時間:8:50前,勿遲到
➣論壇時程:
■ 08:45 開始報到
■ 09:00-09:40 Keynote Speech
專家:歐灝洋|夢飛翔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師
■ 09:40-10:20 Keynote Speech
專家:林杏青|長庚醫院復健科 主治醫師
資歷:
-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
-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定復健科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綜合格鬥協會合作醫師
- 台灣柔術總會合作醫師
- 台灣臨床神經生理學會會員
-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 美國運動醫學會認證私人教練(ACSM-CPT)
- EIM Taiwan 運動即良藥認證醫師
- 空手道棕帶(破眼角膜、碎過一顆臼齒)
- 巴西柔術藍帶(斷過鼻子、肋軟骨)
■ 10:20-10:30 中場休息、大合照
■ 10:30-11:30 專家座談
主持:蔡奇儒|醫適能MedEx 創辦人
專家:歐灝洋|夢飛翔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師
專家:林杏青|長庚醫院復健科 主治醫師
■ 11:30-12:00 自由交流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V33PZstAJmtojZdE9
台灣臨床神經生理學學會 在 陳宜民教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敬邀大家今天(週三)下午一點半,收看宜民臉書直播
科技部獨厚AI, 刪基礎科研經費公聽會
立法院陳宜民委員辦公室主辦
時間:2018-9-12 下午一點半-三點半
地點:立法院紅樓201室
出席公聽會的各學會代表名單如下 :
中華民國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學會 施修明 理事長
中華民國臨床生化學會 葉振聲理事
中國生理學會 廖娟妙秘書長
台灣藥理學會 陳文彬教授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會 冀宏源秘書長
台灣分子影像學會 劉仁賢理事長、秘書詹翠玲
臺灣發育生物學會 李士傑理事長
另有三個學會等待名單中(如下),
中華民國免疫學會
中華民國基礎神經科學學會
中華民國生物物理學會
官員出席名單如下: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 連錦漳參事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 王詔民 政策協調組參議
科技部 謝達斌 政務次長
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 莊偉哲司長
前瞻及應用科技司 陳小玲 副司長
綜合規劃司 鄭瓊芬 副司長
主計處 吳鈞富 副處長
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
張絲珍 副研究員,李婉瑩 副研究員,唐丕蓓 副研究員,林玉蕙 副研究員,鄭 晴 博士
衛福部
衛生福利部(科技發展組) 施養志 技監.
經濟部
經濟部技術處 林德生 副處長
台灣臨床神經生理學學會 在 毛醫師哺乳諮詢門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是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的會員大會,見到許多來自各地的夥伴,真的很開心!
早上洪蘭老師的演講發人省思,她將心理學及腦神經科學等實驗結果,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人類大腦的奧秘以及教養可能造成的影響。我把一些我較有興趣的觀念記錄下來,就當是今天上課的筆記,也與大家分享!
* 大腦是有限的資源,佔體重的2%,卻用掉20%的能量,為了節省資源,人類有60%是習慣化的行為: 養成好習慣很重要
* 積思成言,積言成行,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
* 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 在知識爆炸的年代,「授業、解惑」已經由網路取代,老師最重要的是「傳道」: 協助學生養成好習慣與好品格
* 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機制: 父母的言行絕對影響孩子
* 最好的玩具是同年齡的孩子
* 孩子最大的恐懼是沒人愛,被拒絕是他們最害怕的地獄
*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
* 美國心理學家Harry Harlow 的恆河猴實驗:
安全感是幼兒最需要被滿足的感覺
安全感是幼兒最需要被滿足的感覺
安全感是幼兒最需要被滿足的感覺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實驗設計將小猴子與母親分離,小猴子會出現吸手、搖晃身體、躲到牆角等焦慮的行為,這時將小猴子放進有兩個假猴子媽媽的鐵籠中,小猴子會在絨布猴媽媽身上尋求安撫,肚子餓時在鐵絲猴媽媽身上吸奶,吸完奶又回到絨布猴媽媽身上,或是乾脆踩著絨布猴媽媽的身體,把頭湊到鐵絲猴媽媽身上吃奶
很久以前就看過這個實驗,每次看都覺得有些不忍心,其實仔細想想與母親分離的人類嬰兒也很焦慮,只是還不太會表達,或是被包裹得太完美而無法表達他的需求
這個實驗也告訴我們: 有奶不一定是娘,臨床上許多瓶餵轉親餵的媽媽都經歷過類似的狀況,明明乳房中就有不少奶水,寶寶卻不願意直接吸吮乳房,表示這時寶寶與奶瓶的依附關係仍勝過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媽媽只能用無比的耐心多與寶寶肌膚接觸,重新建立彼此的依附關係,寶寶才願意重新吸吮乳房
另外,今天下午的論文發表中,有一篇探討肌膚接觸對新生兒生理上的影響,利用非侵入性心電圖機紀錄新生兒在父母懷抱接觸和單獨睡眠時的心率變異度,結果發現新生兒在肌膚接觸時比起單獨睡眠時有顯著的生理穩定性,而且不論與父親或母親肌膚接觸時都有同樣的效果。
所以不論是心理學的研究或生理學的研究,都發現肌膚接觸對嬰幼兒很重要,請家長們不要害怕擁抱你的孩子,也不要輕易與孩子分開,其實他很想念且需要你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0pUHcVj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