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探照燈 #斯卡羅考古課】
🔔防雷提醒!🔔
.
考古內容會提及影劇中的重要歷史情節,請大家斟酌閱讀⚠️😳
.
.
.
【⚓藍眼人打來了!⚓】
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觸礁,船員在墾丁一帶上岸,遭到 #排灣族龜仔律社 殺害。事件曝光後,美國駐廈門的領事 #李仙得 要求大清懲凶,但官員卻表示...
【#人文探照燈 #斯卡羅考古課】
🔔防雷提醒!🔔
.
考古內容會提及影劇中的重要歷史情節,請大家斟酌閱讀⚠️😳
.
.
.
【⚓藍眼人打來了!⚓】
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觸礁,船員在墾丁一帶上岸,遭到 #排灣族龜仔律社 殺害。事件曝光後,美國駐廈門的領事 #李仙得 要求大清懲凶,但官員卻表示:呵呵,那些生番和化外之地,都不歸我管喔。
結果是,美軍巡洋艦隊大舉進攻!
不過,軍隊一登陸就遭龜仔律社伏擊,指揮官戰死沙場。事情越鬧越大,大清的台灣總兵劉明燈率領五百兵勇南下,李仙得也親赴前線.......
因為沒有必勝把握,在擔任通譯的英國商人 #必麒麟牽線下,一觸即發的情勢最後有了轉機。
【📜原住民簽訂第一個外交條約📜】
1869年2月28日,豬朥束社頭目、同時也是斯卡羅族部落聯盟的大股頭人 #卓杞篤, 接待李仙得一行人。
卓杞篤以 #瑯嶠十八社大頭目 身分,舉行部落的傳統儀式,一方面鞏固自己在部族內的權威,同時也確立簽訂了「#南岬之盟」:部族承諾保護漂流至該地的歐美人安全。
至此,羅妹號事件「暫時」落幕。
【🎥斯卡羅是誰?🎥】
斯卡羅有多強大,為何能獨立簽訂外交條約?
恆春地區古稱「#瑯嶠」,當地原本以排灣族為主,後來東海岸知本的卑南族人南遷至此,自稱「#斯卡羅」,包含豬朥束、射麻里、龍鑾、貓仔四個番社。
清代至日治初期,斯卡羅一度是瑯嶠地區最強大的族群,對當地的排灣、閩南、粵籍客家聚落都有相當影響力,轄下的排灣、斯卡羅等十八個番社被統稱為「#瑯嶠十八社」,形成一個跨族群的鬆散酋邦。
羅妹號事件當時,斯卡羅四大家系之首「豬朥束社」位階最高,頭目卓杞篤被視為「瑯嶠十八番社總頭目」。
【🏺考古學發聲:他們是舶來品大戶!🏺】
但,以上紀錄來自漢人、西方人,史料背後無可避免隱含不同文化的視角。沒有文字的原住民,雖是事件主角,卻在歷史書寫上失去了發語權。
中研院郭素秋研究員,透過 #考古研究,希望能加入更多在地視角,讓沒有文字的原住民能重回舞台中央。
考古學發現了什麼?
考古學家在墾丁一帶發現「#社頂遺址」,郭素秋多重比對後確認,社頂、龜子角遺址應該就是「羅妹號事件」中力戰美軍的主角──龜仔律社相關遺址!
剽悍的龜仔律社族人,是否孤立封閉、鮮少與外界接觸?NO。
社頂遺址的陪葬品發現 #大量舶來品!銅環、瑪瑙珠、閩粵瓷壺,甚至還有西班牙、墨西哥銀幣。比對其他排灣族遺址,大概三四百年前,原住民已經大量使用福建青花瓷,作為家屋的日用品。
考古發現顯然提醒了我們,在史料與文化偏見中,經常被刻板化、邊緣化的原住民,並非是與世隔絕、落後封閉。三、四百年前,深山部落與外界已有活絡的交流往來,他們 #對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更是 #海外陶瓷器 的消費者。
___
👀峰迴路轉的羅妹號事件,埋下多少伏筆,又將如何影響原住民?
👇完整報導:
【研之有物】官網。IG自介有網址,點入後搜尋 #羅妹號
十九世紀原住民如何交易?他們有貨幣嗎?
👇電子報乾貨:
【研之有物】電子報No.7。還未訂閱的捧油,可私訊小編寄給你
👀不想再錯過獨家好料啦
👇科普快遞包:
快快到官網右上角,訂閱 #免費電子報,科普好文定時送給你(還有每期精選專題唷👋👋
#研之有物 #中研院 #科普 #斯卡羅 #羅妹號 #李仙得 #考古
台灣總兵劉明燈 在 英語島雜誌 English Islan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秋追劇學英文】5個形容詞看懂《斯卡羅》
如果還沒看,這5個形容詞是我們形容對一個人第一印象,常常用到的單字。
如果你已經看過,你也會用這些字,形容這5五個角色嗎?
1. persevering 堅毅的
斯卡羅酋長卓杞篤面臨族群矛盾,化解紛爭,整合在地各族群力量。
2. determined 有決心的
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來台調查「羅妹號」事件,沒有得到真相誓言絕不離開。
3. thoughtful 懂事、周到的
蝶妹擔任李仙得嚮導,熟悉排灣語、客語、英語及台語,處事細心周到。
4. stern 嚴厲的、苛刻的
清朝台灣總兵劉明燈帶治軍嚴厲,氣勢凌人。
5. flexible 靈活的
社寮頭人水仔綜橫於閩、客、洋人與原住民間,身段柔軟靈活。
【英語島WEEKLY 中秋雙重送】
1. 參加活動就送《3000核心單字包》(9/21止)
- 限動分享本篇貼文
- 本篇標記兩位好友
- 私訊小編領取單字包
2. WEEKLY訂戶專屬 9/26前限時免費下載
一張圖搞懂絕版特刊《3000個單字就夠用》
*檔案將更新在WEEKLY期數列表上,請在期限內下載完成
👉立即訂閱 https://bit.ly/3o9Yr2y
台灣總兵劉明燈 在 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街頭上的色彩行銷學,你想好明天早餐要吃什麼了嗎?福安宮前絕對無法忽略的車城廟口早餐店!
《斯卡羅》劇中的蝶妹說:「柴城,是瑯嶠最大的村落。」這裡是恆春半島閩南人屯田墾荒的根據地,據傳當年用木柵環於四周抵禦外敵,稱為柴城;後來原住民燒毀木柵進攻,居民把沿岸用來搬運木炭的牛車,設為作戰的工具輔助,擊退敵軍,後訛為車城。
#車城福安宮
當地擁有三百多年信仰的福安宮,是官方認定歷史悠久的福德正神信仰廟宇,也是號稱全台最大的土地公廟。因一般的土地公廟都是小而巧,豪邁又壯闊的建築,時常讓旅客誤以為是媽祖廟。
廟門的左側牆上,有一面「劉明燈統帥過福安村題名碑」的碑碣,正是台灣總兵劉明燈率兵進駐瑯嶠,與美國領事李仙得、英國通譯必麒麟、大頭目卓杞篤,於琅嶠締結南岬之盟後,題的記事石碑。
#車城廟口早餐店
福安宮前,無法忽略醒目招牌的車城廟口早餐店,賣什麼就在看板上寫什麼,運用紅、藍、綠鮮明色調排列菜單,成為招攬客人最直接了當的方式。每個人進去點餐後,都會自動轉向冰箱,挑選搭配餐點的飲料。
#車城甜點代號綠豆蒜
有別於北部清湯型的綠豆湯,屏東綠豆蒜將去皮去殼的綠豆熬煮,煮出來的汁液較為濃稠,看起來像蒜蓉,每一口都是滑溜的口感,故以綠豆蒜稱之。
因國境之南天氣炎熱,一碗綠豆蒜,舀上碎冰,搭配常見的粉圓或粉條等冰品配料,沁涼的口感,是到訪車城的甜點標配,這次品嚐的是石川綠豆蒜。
福安宮前的廟埕老街,雖然走起來不長,卻可以細細懷舊老房子的氛圍,往房子內一看,有些還保有過往好幾進的家屋;這裡也有許多老藥房,古老的中藥櫃都是歷史的痕跡。
台灣總兵劉明燈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福爾摩沙多元族群島嶼史觀】台灣人都要知道的歷史!公視史詩大戲《斯卡羅》 重現「羅妹號事件」 6分鐘首波預告
羅發號事件亦稱羅妹號事件,是一場發生於1867年3月,因美國商船羅妹號船難者誤闖斯卡羅的領土,被視為侵略者,依當地習慣法將美籍船長等13人處決,繼而引發的外交事件;事後美軍前往軍事報復,史稱福爾摩沙遠征事件。最後,斯卡羅與美國雙方正式簽訂了「南岬條約」,羅發號事件始告落幕。
歷史上「羅妹號事件」的發生,須追溯到龜仔甪社百年前幾乎被洋人滅社的恩怨遠因,為了替祖先報仇並保護部落,於是攻擊擅闖領域的洋人,並非無端引戰。
法比歐演出美國領事李仙得,為消弭因羅妹號事件所引發的風波,來台進行調查、懲凶,遇見了温貞菱飾演、原漢混血的神秘少女蝶妹,讓他對這片土地更感好奇;法裔美籍的身分,讓李仙得終其一生都在尋求認同,這也讓他對蝶妹的身分多了些理解。
蝶妹是琅𤩝客家人與原住民的混血,因通曉英語,擔任李仙得的翻譯陪同進行調查,卻與解開身世之謎後重返部落、由黃遠飾演的弟弟「阿杰」產生矛盾與對立,過程中兩姐弟對自身客家與原住民的混血血統,在身分認同上不時感到困惑:究竟哪裡才是歸屬?
「羅妹號事件」下的台灣族群衝突
「羅妹號事件」的風波也引發閩、客、馬卡道平埔等族群長年的恩怨積累,劇中社寮頭人吳慷仁、柴城頭人雷洪、保力客庄頭人夏靖庭,這三大族群在大時代的困境下,夾縫中求生存,都只為了要「活下去」。吳慷仁飾演的「水仔」,為了部族生存,常於閩、客、部落間角力與調解,受到事件波及的他,卻又無從脫身且無力反擊。
「羅妹號事件」最終由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展現過人的智慧與勇氣,統整各社之力齊心對外,與李仙得簽下台灣第一份國際和平盟約「南岬之盟」,紛爭終得落幕。
而過程中因清朝官員認為「羅妹號事件」發生之地為「不隸版圖」、「治理不及」之境,引發李仙得對台灣番地所屬的質疑,之後李仙得轉任日本外務省顧問,以國際法及「番地無主論」之由,提供台灣情報,協助日本出兵台灣,自此改變台灣命運、影響台灣未來。
「羅妹號事件」不僅是部落與洋人的一次衝突,更是每個台灣人都必須知道的歷史、一次影響深遠的國際事件。
羅發號(羅妹號)事件 經過
1867年(同治六年)3月9日,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又譯羅妹號)自中國廣東汕頭港開往滿洲牛莊港,3月12日途經臺灣海峽時,遭風浪漂流至七星岩(位於今恆春外海)觸礁沉沒,14名遇難船員[1]於獅龜嶺海岸一帶登陸(位於恆春半島,今墾丁附近),於「龜仔甪社」(排灣語:Kulaliuc,又譯龜仔律社,今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旁社頂部落)上岸,誤闖排灣族領地,被誤認為侵略者,故遭到原住民武力反擊,船長約瑟·杭特(Joseph Hunt)與妻子梅西·杭特(Mercy G. Beerman Hunt)等13人遭出草殺害。唯一倖免的粵籍華人水手逃至打狗一帶(今高雄),並向當地清廷官府報告。
清廷其「理番」政策以教化程度高低來劃分熟番、生番地帶,對法令無法管轄的「生番」地帶向來以不歸王化的理由,不願介入。清廷地方官員以番治番、以夷治夷的觀念,企圖消極處理,便在地圖明顯標出官權不及的「番界線」,以枋寮至鵝鑾鼻為排灣族之地,不在管理之內作為緣由而不受理此事,美國於是決定自行處理。
後續交涉
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聞訊後赴台,1867年4月18日抵達台灣府,希望能與原住民直接聯繫,但被拒絕上岸。1867年6月,美國海軍派軍艦二艘、水兵181名遠征,在英國商人必麒麟引路下成功登陸,惟仍遭臺灣原住民伏擊得手,遠征軍指揮官麥肯齊戰死,美軍撤退,美國政府態度轉趨強硬。
見到美國政府態度強硬,清廷才驚覺事態嚴重,恐開罪美方,便命令台灣總兵劉明燈率兵士500員進發,至柴城一帶(今屏東車城鄉)受阻於瑯嶠十八社的抵禦。劉明燈乃與首領卓杞篤見面,企圖說服解散聚集的原住民。
李仙得見清廷方面亦不得要領,自偕同「通事」六人於9月4日扺臺,劉明燈不得已9月10日率兵隨行,9月23日到達琅𤩝[11](今屏東縣恆春鎮)。10月10日在琅𤩝與臺灣瑯嶠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直接交涉,雙方達成口頭協議,同意歸還船長杭特夫婦的首級及所劫物品,並允諾將來海事受難者皆以「紅旗」為信號求援,表示對臺灣頭目的友好,也希望不再殺害船難者,是為南岬之盟之平等條約。不過美方要在象鼻山設立炮臺、燈塔的要求,為出席的清廷臺灣道尹吳大廷、台灣總兵劉明燈否決,造成日後美方直接繞過清廷與排灣族「親善盟約」的另一項因素。李仙得10月23日回到廈門。
同治八年(1869年)2月,李仙得再度來台確認原住民是否遵守該條約,2月28日與卓杞篤再度會面,雙方正式簽訂了「南岬條約」的書面協議,羅發號事件始告落幕。
影響
由於李仙得在此事中獲得大量有關台灣的珍貴資料,之後在台灣牡丹社事件(屏東)中,受到了日本政府的器重,獲日本聘任為「外交顧問」,協助日本交涉和對付台灣住民,特別是屏東原住民。
在「親善盟約」中,李仙得要求在「番界」中建築砲台、駐紮守軍,讓原住民感到「威壓」的存在,然而此砲台後遭清朝所廢棄。終於,在同治十年(1871年)又發生琉球國人民船難事件,甚至進而引發史上著名的牡丹社事件。
清廷受船難事件頻傳之影響,以及羅發號及牡丹社事件後美國與日本等國際壓力,於1875年在恆春設立燈塔(即今著名的鵝鑾鼻燈塔),保障台灣海峽東南部與巴士海峽之海上運行及作業安全。
(以上內容擷取自網路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