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灣第一部數位計算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第一部數位計算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第一部數位計算機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意大利衣食住行- KK Life in Ital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家姐為你感到自豪」 由細睇住佢大 永遠少說話多做事 考第一都冇人知 低調謙虛孝順冇皮氣 八歲已經沉醉於IT 行業 中學已經喺黃金商場砌電腦做暑期工 中五拔尖入中大 做生意唔係擺賺錢行第一 永遠想用佢自己嘅能力正面影響社會 我有一個好好嘅fan Sandra 曾經喺WhatsApp留言比我 話...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Ep052 -建築設計、數位製造與電腦科學的跨領域研究:高鼎鈞⠀ 這週邀請到建築設計、數位製造與電腦科學的跨領域研究:高鼎鈞學長⠀ 學長從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在陳珍誠教授的研究室的研究與教學助理⠀ 碩士則到斯圖加特大學的計算機設計學院與建築與結構設計學院進行研究⠀ 畢業後在當地營建工程公司的建築...
台灣第一部數位計算機 在 漂漂老師蔡雅琦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4 00:10:33
📺🎥👓從來都是看別人的故事會感動落淚,沒想到看自己的奮鬥歷程也會❤️ 中視新聞原始出處 https://youtu.be/P9dy4-GH7AI 謝謝一直以來支持漂漂的企業、學校、長輩、朋友、學生和粉絲,因為有您們富足了我的人生! 也感謝 中視【60分鐘】 專業的製作團隊,為了製作多面向又完整的好內...
-
台灣第一部數位計算機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10-19 08:00:06Ep052 -建築設計、數位製造與電腦科學的跨領域研究:高鼎鈞⠀
這週邀請到建築設計、數位製造與電腦科學的跨領域研究:高鼎鈞學長⠀
學長從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在陳珍誠教授的研究室的研究與教學助理⠀
碩士則到斯圖加特大學的計算機設計學院與建築與結構設計學院進行研究⠀
畢業後在當地營建工程公司的建築資訊研究部門、擔任程式工程師與專案工程師參與研究案與開發案⠀
.⠀
目前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及和瑞士國家能力研究中心數位製造的博士研究員⠀
博士主要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建築與科技學院攻讀「建築與結構設計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al Design」,「數位製造Digital Fabrication」,「電腦運算設計Computational Design」,並同時在資工系輔修「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
.⠀
⠀
透過這個機會,想跟學長請教一路上從建築開始、參與德國的營建工程、到現在在ETH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做跨領域研究的轉折和契機⠀
同時也想知道學長在號稱歐陸第一名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的環境氛圍⠀
以及瑞士,德國與台灣唸書與工作環境的差異⠀
.⠀
若大家對高鼎鈞學長的經歷有興趣,歡迎參考學長的個人網站、Linkedin和學長聯絡交流⠀
https://www.linkedin.com/in/kaogene/⠀
https://www.geneatcg.com/⠀
.⠀
#ETH⠀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參數設計⠀
#數位製造⠀
#高鼎鈞⠀
.⠀
經歷:⠀
- 瑞士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 Block Research Group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和瑞士國家能力研究中心的數位製造領域(NCCR Digital Fabrication):博士研究員,主攻建築與結構設計,以及數位製造,電腦運算設計 。⠀
- 瑞士 ETH Zurich資工系輔修電腦科學(CAS in Computer Science)主攻視覺運算(Visual Computing)領域⠀
- 德國 德國與奧地利營建工程公司 Ed. Züblin AG / Strabag AG:程式工程師與專案工程師參與研究案與開發案⠀
- 德國 斯圖加特大學 運算設計與製造研究所(ICD)與建築與結構設計研究所(ITKE):ITECH碩士研究小組⠀
- 台灣 淡江大學 數位設計與製造實驗室:研究與教學助理⠀
- 台灣 淡江大學 建築系:學業特別與傑出設計獎⠀
⠀
🔥🔥🔥備註🔥🔥🔥⠀
✳️Block Research Group - http://www.block.arch.ethz.ch/brg/⠀
✳️NCCR Digital Fabrication - http://www.dfab.ch/⠀
✳️CAS in Computer Science - https://inf.ethz.ch/continuing-education/certificate-program.html⠀
✳️Ed. Züblin AG - https://www.zueblin.de/databases/internet/_public/content30.nsf/web30?Openagent&id=EN-ZUEBLIN.DEN_welcome.html ⠀
✳️Strabag AG - https://www.strabag.com/⠀
✳️運算設計與製造研究所(ICD) - https://icd.uni-stuttgart.de/⠀
✳️建築與結構設計研究所(ITKE) - https://www.itke.uni-stuttgart.de/de/⠀
✳️ITECH碩士研究小組 - https://icd.uni-stuttgart.de/?p=6111⠀
✳️淡江大學 數位設計與製造實驗室 - https://www.facebook.com/digitalaieou/⠀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離島人Homepage | https://www.humansoffshore.com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Paypal小額贊助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paypal
台灣第一部數位計算機 在 意大利衣食住行- KK Life in Ita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家姐為你感到自豪」
由細睇住佢大
永遠少說話多做事
考第一都冇人知
低調謙虛孝順冇皮氣
八歲已經沉醉於IT 行業
中學已經喺黃金商場砌電腦做暑期工
中五拔尖入中大
做生意唔係擺賺錢行第一
永遠想用佢自己嘅能力正面影響社會
我有一個好好嘅fan Sandra
曾經喺WhatsApp留言比我
話我正面影響到佢
跟住我同佢講我嘅成就
同我細佬爭好遠
跟住佢話
我同我細佬
正面影響社會嘅人層面唔一樣
佢話只要我哋喺社會上
某一層面
某一角落
可以正面影響到一些人
已經係成功
對社會作出點貢獻💪🏼🙏🏼
聽完之後超感動
區塊鏈社會學 (高重建)
HK$158.00
商品描述
作者:高重建
ISBN:9789888599288
出版日期:2020年07月
https://www.enrichculture.com/products/9789888599288
本書賣點:
※作者為港產密碼貨幣LikeCoin的發起人,本書獲台灣數位政委唐鳳、香港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Matters媒體平台創辦人張潔平聯手推薦!
※書中談科技,也談人文,本書詳細闡釋區塊鏈改變社會的可塑性,從信任、核心價值、媒體,至建立民主管治、構建自我主權都一一講述,為現今時局提供一條新路徑。
※本書理論與實踐並重,書中設有5個工作坊,引領新手走入區塊鏈世界。完成所有工作坊後,更可獲得不可竄改的「區塊鏈證書」。
名人推薦:
「『從零和到共和』這個概念很有啟發!我希望所有的讀者,除了閱讀本書尋找解答,也要積極參與創造民主的機會。哪怕是再微小的開始,都可能是星火燎原的起點。只要我們參與民主的創造,就是最好的防衛。」 - 唐鳳 台灣數位政委
「我深信區塊鏈技術可以賦予香港人參與政治、政策工作一個新的可能性,這是香港所需要的。」 - 莫乃光 立法會議員(資訊科技界)
「言論市場失靈,需要某種『無大台』狀態下的共識機制。區塊鏈技術與密碼貨幣運動,正正提供了一個這樣的想像與實踐。」 - 張潔平 Matters 創辦人
作者簡介:
高重建
地球人,LikeCoin 、#decentralizehk 發起人,共享創意成員。創業者,信仰民主自由、開放多元,左而不膠;人文為體,科技為用。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工程學士、副修社會學、政治與行政學;資訊科技管理碩士。於民院教育任教《區塊鏈社會學》。
長年筆耕,文章見於《明報》專欄 chungkin Express、各公民媒體及個人部落格 ckxpress.com 。著有《Game 以載道》。
沒有手機號碼,但一封電郵就能聯繫上—— kin@ckxpress.com
台灣第一部數位計算機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天下文化邀我來談談這本他們最近出版的新書<以少創多>。天下找我的時候希望我回答兩個問題,一個是為什麼此時要看這本書?一個是誰適合看這本書?
我的回答是:現在在很多歐美國家,尤其是年輕朋友對資本主義很反感,再加上中國的崛起,也讓很多人認為是提供了一個歐美資本主義之外,另一個可能性。我認為現在正是好好的看看資本主義到底靈不靈的時候,所以這本挺資本主義的書就派上了用場。至於誰該看,我覺得你如果對資本主義有很多意見,或者你認為資本主義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制度,我覺得你都該來看看這本書。
以下是逐字稿:
最近已經有好幾個朋友抱怨,琪斐啊,你怎麼老是報些什麼戰爭啊,極權啊,污染啦,你可不可以報點正能量?我就想,對吔,好像是吔,好久都沒有報那種,看了會讓人覺得人生充滿了希望,我只要努力我就可以變成超級大美女的那種消息了。剛好天下文化就邀我來談這一本“以少創多”,我看了以後就覺得,正能量來了,趕快來跟大家分享。
先介紹作者。作者是安德魯麥克費(Andrew McAfee),他是MIT數位經濟研究中心(MIT Initiative on the Digital Economy)共同主任,以及MIT的MBA史隆管理學院的首席研究科學家,當然MIT已經是全世界學界的大名牌,但這兩個研究中心,又是MIT這個名牌裡的名牌。你不要以為MIT就沒有不紅的,你知道MIT有在教音樂嗎?你光看麥克費在MIT坐的這兩個位子,你就知道他很厲害,他的專長就是看電腦科技對經濟、商界及企業的影響,以及電腦化是怎麼樣影響社會、經濟及勞動市場。
為什麼這本書,我一看就很興奮。因為這本書,是挺資本主義的。為什麼資本主義需要挺呢?他不是流行全世界的顯學嗎?尤其在蘇聯共產制度瓦解之後,我們不是已經證明,共產主義不靈,資本主義才靈嗎?
情勢在這幾年有很大的轉變。 像是資本主義大國的美國,在2016年有分問卷,說在19到28歲的年輕人裡有過半數,對資本主義很反感,認為現在世界的問題都是資本主義造成的,像是讓人自私,不道德,對弱勢族群壓迫,造成貧富不均,地球暖化,人類可能因此滅亡。很多人就跑去支持社會主義,最好的證明是自稱是社會主義者的桑德斯這位老先生,能在兩次美國總統大選都有很多年輕鐵粉支持。我知道台灣也有很多朋友有同感的,認為資本主義就是萬惡根源。
而這本書”以少創多“,就是在說資本主義不但不會造成社會不公,人類滅絕,它甚至是人類未來的希望所在。首先麥克費提出一個很多反資本主義的人相信的,人類科技的進步,沒有讓地球有限的資源能用更久,反而因為進步,我們就消費更多,用更多能源;也就是科技越進步,地球越倒楣。像十九世紀的英國的碳藏量豐富,給英國的工業化奠下良好的基礎。後來蒸汽引擎被發明了出來,蒸汽引擎帶動的火車讓碳這個能源,能生產的動能加了幾十倍,幾百倍,省了很多力,照理說英國的碳就可以用更久啊,正好相反,因為蒸汽引擎這個科技太好用,工廠輪船全都搶著用,結果碳越用的越多。基本上,就是我們人類是很會賺沒錯,但更會花。
但最近有科學家提出”去物質化“的理論。就是經濟雖然發展,但使用的能源總量卻反而變少。像美國不僅人均資源總消耗量減少,一些重要的經濟基石,像是鋼鐵銅木材等的消耗量也在下降當中。這種使用能源總量下降,但經濟成長卻往上走的現象,就叫做”去物質化”。不只美國,英國歐盟都出現類似的情況,把消費繁榮經濟成長跟資源使用量脫勾了。
也有研究發現,國家富有到一定程度之後,污染就會降低。因為大家只有有錢了,都不希望自己的環境髒。像是占全球經濟比重25%的美國,海洋垃圾只占1%,但經濟比重占15%的中國,則占全部海洋垃圾的28%。根據麥克費的說法,全世界的人權狀況,平均來說,也是比以前好的。有研究顯示,使用死刑和起訴同性戀的情形在世界各國快速減少,
這很棒不是嗎?我們可以過得很好很方便很舒服,但又不會掠奪地球。我以後開冷氣都不會有罪惡感了。
但要做到這一點,麥克費提出有四個要件。他把它叫做四騎士。為什麼叫四騎士,不重要,反正就是四個都要有就對了。
那四個呢?
第一就是資本主義。能叫資本主義有要以下幾個生產特性:就是A追求獲利的公司,B能自由進入市場與自由競爭,C牢固的產權與契約履行,D沒有中央規劃控管訂定價格,E絕大多數東西是私人擁有的,F自願性交易行為。資本主義的核心精神,就是自由市場最有效率。
第二就是技術的進步。麥克費創造了”第二次機器時代”這個名詞,意思就是第一次工業時代我們克服了肌力限制促成了大轉變,但現在因電腦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克服了智力限制。也就是有電腦演算法,AI的幫助,讓人類創意可發揮的空間不可限量。這種方式發展的科技,跟以前的科技相比,耗費的能源少很多。像是iphone 好了,以前沒有iphone你是不是又要買相機,買計算機,買收音機,買鬧鐘,現在就全部收在一個小小的機器裡面。而且因為科技的進步,搞不好它以後能取代的機器更多。再比如3D列印技術的出現,很多東西在設計的時候就可以做得很精準,就不用浪費原料去做一百個模型。
資本主義跟技術的進步兩個騎士手牽手,會提供很多創新的動能,但麥克費也強調,資本主義的原則是市場可以自行運作,政府不該干預沒錯,但市場不處理的的負外部性問題,政府就要干預。
負外部問題就像是生產牛奶的牧場,要把很多牛一起養,成本才能降低,但牛多大便就多,就很臭,一定會影響鄰居,所以這些鄰居也在付出的成本,這就是負外部性問題。像這種問題就要政府出面才能解決。
那誰來決定那些是負外部問題呢?就是你啦!
麥克費提出的第三騎士就是公眾意識。公眾意識如果覺得牛大便很臭,造成空污要解決,就會要求政府來解決。這當然就要配上一個有效能的政府才做得到。所以麥克費的第四個騎士就是能回應民意的政府。這個政府必需是高效能,而且還要有高水準的監理及執法能力。
資本主義跟現代科技讓大家大步邁進,但公眾意識及回應民意的政府來矯正,進步的過程中,造成的問題。
聽起來不錯吧?但最後再講一下我在看的時候的一些想法。我是把這四個騎士套到幾個國家來看看。像美國,我就會覺得資本主義跟進步的科技聯手沒有問題,政府效能其實也不算差,但公眾意識因為社會嚴重分裂,就變得很難判斷。比如黑人種族問題,有人認為很大問題,有人認為沒問題,那政府怎麼辦?比如說槍的問題,我看的民調都說支持要禁槍,但我保守派的朋友都說,我看的民調明明都說擁槍是憲法保障權力,怎麼辦?
第二個問題,是中國。中國自己說它是中國色彩的社會主義,但西方學者很多都認為它是國家資本主義。我覺得麥克費也認為中國是資本主義,但中國政府介入這麼多行業,難道不會影響資本主義要求的自由市場機制嗎?另一個問題是公眾意識,他舉了個例子,就是中國空污問題很嚴重,連極權的中國政府也得要回應中國人民的要求,積極改善空污問題。但這是在中國當時言論相對開放的時候,當時中國還有調查報導呢,現在的中國還有公眾意識的管道嗎?要注意噢,麥克費四個騎士裡並沒有民主,他明白指出很多民主國家做得並不怎麼樣,像印度。所以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到底有沒有四騎士的可能呢?
最後是台灣,他唯一提到台灣的地方就是核能; 說台灣公民投票反對,在2025年之前逐步淘汰核能發電廠的計劃。他這是在稱讚台灣公民投得好。麥克費是擁核的,他將核能列為乾淨能源,他還舉2007年的醫學期刊the Lancet 說,因為核電廠污染導致的死亡率是煤,碳,天然氣,石油污染死亡率的幾百分之一,核電廠事故率也比較低,美國三哩島及日本福島沒有人因輻射污染而死亡,車諾比事故後30年間,因此事件死亡不到50人。
你可以不同意,那就去找反證來反駁他,不要來戰我。我只是告訴你他講了什麼而已。對我來講,這四個騎士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公眾意識,只要有科學的,基於事實的,理性的公眾意識,一定能把國家往前推,政府只要不太爛就行了。所以你認為台灣有沒有這四騎士呢?我把這個問題交給你。你想過之後告訴我,謝謝大家。
台灣第一部數位計算機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星國 想台灣
教育快魚吃掉慢魚
賀陳旦/交通部前部長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新加坡教育部提出四項新政策。記者潘俊宏/攝影
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在六月底的二○二○年度工作計畫研討會中,向全國宣布四項因應新冠疫情的新政策。首先,他們要把「在家學習」(即台灣的遠距教學)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第二,加快國家數位素養計畫;第三,加強弱勢學生的數位財務能力;最後,擴大大專院校的跨學科學習。
這四項政策聽起來跟台灣的政策差不多,但如果詳細研究細節,我們可以發現本質上的不同:新加坡不浪費危機,玩真的,而且動作很快!
第一,新加坡的疫情比台灣嚴重,但是在過去四個月,全國師生利用線上學習,讓學生的學習不間斷。疫情現在雖然稍緩,他們決定,未來每兩個星期會有一天居家學習,這樣不但可以避免被疫情干擾,更重要的是,可以加速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反觀台灣,教育部雖然做了很多調查,也推動很多活動,但是很多學校(尤其是偏鄉學校因設備不足及在家無法上網)只是虛晃一槍,蒙混過關。若疫情不幸在台灣爆發,很多學校是沒有準備好的。
第二,新加坡原先宣布,要在二○二八年時讓全國中學生都有筆電。在過去半年,他們看到學生在家學習的優點:學生按照自己的進度安排自己的學習歷程,這是終身學習的素養。因此,他們決定超前部署,讓所有中學生在二○二一年時就擁有筆電。這不單單只是硬體的投資,更重要的是,老師的教學、教材都需要調整,才能推動個人化學習。
反觀台灣,筆者從二○一四年就開始向教育部建言「一生一平板」政策,但是教育部屢次用經費不足來拖延。其實各國都有財務壓力,新加坡也不例外。為了把錢用在刀口上,他們只提供免費的筆電給弱勢學生。台灣正好相反。台北市從二○一八年開始推動「一生一平板」,結果天龍國的學生拿到免費筆電,而偏鄉學生卻遙遙無期。真是情何以堪!
第三,新加坡在疫情期間,發現有很多弱勢學生沒有銀行帳戶,無法有效地收到國家的補助。他們決定,為幫助弱勢孩子面臨數位支付的來臨,不但要幫每一個孩子開銀行帳戶,而且要在學校裡教學生使用數位工具管理財務。這個財務管理課程非常重要,因為弱勢家庭沒有儲蓄習慣,如果沒有特別培訓,孩子長大後還是月光族。
第四,王乙康說「技術及行業都日新月異。要解決重大挑戰,像氣候變化或社會不平等,需要跨越學科界限的專業知識。COVID-19將重置競爭環境並加速所有這些趨勢。」他舉新加坡大學為例,新加坡大學與企業夥伴共同針對工業4.0時代,將提供十個跨學科的本科課程,例如經濟學和數據科學,計算機和項目管理,或工程和商業。如果單一主修,需要修到八十到一百個學分;如果雙主修,兩個專業各需修四十個學分,另外廿個學分涉及兩個專業的綜合項目,還是可以在四年畢業。
反觀台灣,大學畢業要修一二八學分,如果雙主修,通常要一六○個學分以上才能畢業,要花五年時間。在這情況下,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就比新加坡大學畢業生少了很多靈活應變的能力。
在這次疫情,台灣沒有病兆,反倒疏忽了強身。新加坡跌一跤,顛倒勇!前英特爾執行長葛洛夫說,在十倍速時代,快魚吃掉慢魚。在戴蒙的「動盪」書裡,他說「以其他國家作為解決問題的典範」是脫離危機的一個有效方法。希望台灣能多向新加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