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稻米一年收成幾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稻米一年收成幾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稻米一年收成幾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稻米一年收成幾次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7萬的網紅范琪斐的美國時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上禮拜我的西方胃突然覺醒了,嘴饞很想吃義大利麵,但是去外面吃實在太危險了,最近不是有一張圖說,武漢一家餐館一人確診結果傳染9個人嗎?看得我頭皮發麻,所以我就叫我的專任主廚:我老公蘿蔔頭下廚煮給我吃,他也真的乖乖上超市買材料,沒想到我們最常吃的那款義大利麵醬竟然缺貨,不知道哪時候才會補,蘿蔔頭只好買番...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禮拜我的西方胃突然覺醒了,嘴饞很想吃義大利麵,但是去外面吃實在太危險了,最近不是有一張圖說,武漢一家餐館一人確診結果傳染9個人嗎?看得我頭皮發麻,所以我就叫我的專任主廚:我老公蘿蔔頭下廚煮給我吃,他也真的乖乖上超市買材料,沒想到我們最常吃的那款義大利麵醬竟然缺貨,不知道哪時候才會補,蘿蔔頭只好買番...

  • 台灣稻米一年收成幾次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12:30:00
    有 4,649 人按讚

    上禮拜我的西方胃突然覺醒了,嘴饞很想吃義大利麵,但是去外面吃實在太危險了,最近不是有一張圖說,武漢一家餐館一人確診結果傳染9個人嗎?看得我頭皮發麻,所以我就叫我的專任主廚:我老公蘿蔔頭下廚煮給我吃,他也真的乖乖上超市買材料,沒想到我們最常吃的那款義大利麵醬竟然缺貨,不知道哪時候才會補,蘿蔔頭只好買番茄回來從頭熬,煮好我都餓昏了,還好我不是想吃起司,不然要等個幾年。他還跟我說,好多進口食材都找不到了,讓我開始明顯感受到這波疫情所造成的糧食斷鏈危機。

    我們先說清楚喔!台灣目前不缺糧!不缺糧!不缺糧!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遍,請大家千萬不要去囤糧,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屁屁,也只有一個胃,甜點那個胃不算,ok?
    我國農委會先前已經表示,台灣的稻米加上二期,到今年年底會有280萬公噸,我們不只防疫超前部屬,糧食部分也是超前部屬至少一年時間。台灣稻米自給自足沒問題,但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東非和南亞在疫情爆發前,就已經陷入乾旱、蝗災和戰亂所導致的糧食危機,現在又遭受COVID—19威脅,更加民不聊生。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21日就警告,全球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的人道危機,未來恐怕出現「聖經等級大饑荒」!

    「聖經等級大饑荒」聽起來超驚悚,其實就是末日等級,聖經《啟示錄》第六章描述,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上天會召喚「天啟四騎士」,帶來瘟疫、死亡、饑荒和戰爭,來審判人類。我們不想危言聳聽,但瘟疫和死亡,現在就在我們眼前上演,接下來恐怕就是饑荒,「世界糧食計畫署」預估,疫情可能讓饑荒蔓延全球36國,瀕臨餓死的人恐怕比病死的人還要多!

    2.65億是多少人哪?換句話說就是,今年底以前,恐怕有11個台灣的人口即將餓死!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大饑荒發生在葉門,當地受到內戰影響,2016年以來有至少1600萬人處在極度饑餓狀態,老百姓只能啃樹葉充飢,每天都有130個孩子被餓死或病死,是100年來世界上最嚴重的饑荒。但這次「世界糧食計劃署」預估的數字,是葉門世紀饑荒的16.5倍!
    現在許多國家的人民,排隊不是為了搶防疫物資,而是為了領糧食餬口。

    但病毒又不是米蟲,怎麼會把糧食吃光光?簡單來說,食物要端上餐桌前,大致會經過幾個階段:1.生產、2.加工、3.運輸、4.銷售,最後來到5.消費者手上。但這波疫情讓上游生產鏈,到下游運輸鏈,整個供應鏈統統卡住!

    我們先來討論生產鏈。

    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依序是中國、印度和美國,它們各自的糧食產量,超過一整個歐盟的總和。但如今一國是疫情爆發地(中國)、一國是封城煞不住疫情(印度)、一國是確診和死亡人數第一名(美國)。

    生產糧食當然需要人力耕種和收成,但各國面臨大規模封鎖,糧食產能都受到衝擊。例如中國最大的糧倉黑龍江,現在面臨第二波疫情爆發,過去每年4月底都是當地春耕關鍵期,但今年封城封路影響耕種,可能讓中國水稻、大豆產量受重創,現在還傳出,北京當局打算向美國購買3000萬噸農產品,以備不時之需。但美國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美國食品業每年仰賴20萬外籍移工的幫忙,但位於墨西哥的美國領事館因為疫情關閉,導致工人一度拿不到臨時工作簽證,拖累糧食生產進度。

    餐廳和學校不營業,採收又不合成本,農場主人只能忍痛把作物搗爛當成肥料,幾百萬噸的牛奶也全部放水流。加州過去負責生產美國三分之一的蔬菜,三分之二的水果和堅果,加州的情況就是全美的縮影。

    不止農產,美國畜牧業也爆發危機!美國最大豬肉生產商Smithfield,在南達科他州的豬肉加工廠,有240名員工感染肺炎,目前無限期停業中,光是這間工廠的豬肉產量就佔全美5%。(0214)美國最大肉品公司Tyson,位於愛荷華州的豬肉工廠,也因為20名員工確診而停擺,美國肉品市場成了重災區。

    我們再看到運輸鏈。

    這部分我真的很有感,之前從國外買保養品,原本差不多10天包裹就會到,現在等一個月我的皺紋都出來了,還不知道漂在那個海上。大家不要以為各國宣布禁航、關閉邊界,只是讓大家不能出國玩而已喔,世界上大部分的糧食供應都是靠輪船運輸,但目前全球已經有30多個港口限制船隻進入,包括澳洲、葡萄牙、智利和阿根廷。從疫情爆發以來,已經有435個貨櫃航次被取消,我國向阿根廷訂的6船玉米,也在對方港口卡了一個多月。

    運輸新鮮容易腐敗的農產品,靠的是航空貨運,但受旅行禁令影響,客機不飛了,機腹載貨量也跟著銳減,加上業者很難獲得飛行許可,空運現在變得又難又貴。

    最後是各國的屯糧政策。

    這就像民眾一聽到風聲就跑去賣場掃衛生紙,到處搜括口罩和酒精一樣,各國政府聽到糧食供應可能告急,當然先顧自家人。日本農林水產省就統計,截至4月中,全球已經有超過14個國家,祭出農產品和食品出口限制令。例如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國越南,一度禁止稻米出口,後來改為配額制;泰國也一度對雞蛋採取7天出口禁令;烏克蘭實施小麥出口上限,全球最大小麥出口國俄羅斯,也宣布暫停小麥、大麥、玉米等穀物出口,一口氣禁到7月1日!我們不只一次談到全球化,當然糧食也不例外,我的稻米種得好,就專心種稻,想要小麥就去跟別國買,大家各司其職,不用勉強自己生產不擅長的東西,例如新加坡甚至有90%的糧食仰賴進口,而台灣雖然稻米、蔬菜吃個一年沒問題,但重要飼料「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95%都靠進口,目前庫存只剩3個多月,萬一「黃小玉」來不了,台灣畜牧業、烘焙業恐怕被K.O.。

    雖然台灣不會發生饑荒,疫情對我們的衝擊主要是食物選擇變少,頂多吃個地瓜籤飯回味童年、共體時艱,但對於很多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日光族」來說,封城就等於失業,失業就沒錢,沒錢就沒食物,沒食物就容易發生暴動,是國家安全等級的問題,目前印度、菲律賓和肯亞貧民窟,都相繼發生了糧食相關的暴動或混亂事件。

    「世界糧食計畫署」已經向G20喊話,要求20億美元糧食與醫療預算,外加3.5億美元,幫前線救援人員買防疫裝備,G20也達成共識,確保全球糧食供應。但疫情爆發以來,不少國家大難臨頭各自飛,全球化遭受威脅,國際組織搖搖欲墜,各國真的能攜手合作,挽救這2.65億人的性命嗎?

    這週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聖經級饑荒 #糧食斷鏈 #國家級囤糧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 台灣稻米一年收成幾次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3-26 08:05:33
    有 78 人按讚

    由「有種米」說起的故事最近落村搵農友時,很多農友都驚訝原來Green Objects竟然是土地正義聯盟 的工作。其實我們過去也有做過不同的農業計劃,有些用另一個形態延續下來,有些無疾而終,有些則由更多有心力的朋友接手,這似乎也是工作種類繁多的壓力團體工作常態。其中一個以另一種形式延續的就是 新界有種米 計劃了。2015年 土地正義聯盟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發起在新界四個地方——八鄉(清潭)、新田(牛潭尾)、塱原、蕉徑種稻米。經過幾年的發展和開拓之後,各個計劃陸續自行發展,各有不同的特鮙和堅持,土盟漸漸也淡出各區的組織工作。當中新田牛潭尾小隊在 新田梁日信 的支持下,由 新興農場。牛潭尾信心米 團隊延續,一年復耕一塊田,今年早造種米面積超過兩斗半。而八鄉小隊也發展成 新界有種米-八鄉小隊 ,繼續種以台梗為主。 至於 塱原濕地開心有機農場 「耕田佬」添哥繼續自己種米,將「航拍機趕雀」技術發揚光大(誤)。而幾個計劃的團隊也保持緊密的合作和溝通,例如 八鄉小隊多次邀請台灣池上鄉種米高手「天之驕子」魏生訪港交流種植心得,也邀請其他農友參與;而添哥在牛潭尾「信心米」品牌第一次收成時借出磨米機,以及協助我們進行真空包裝。所以香港農業要繼續發展,農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是十分重要。雖然土盟已經淡出各個小隊的運作,但除了個別成員也繼續協助農務工作,我們也通過 Green Objects本地農產及農業活動分享區 平台,連結更多農業產銷鏈上下游持份者,啟動不同的工作:學農前培訓:Green Objects的稻米種植小組,十多位新手藉着半年的參與實踐,為日後進入農業界、學習更專業耕種技巧做準備業內組織:組織幹事每週定期落村交換資訊和意見,配對生產者與銷售單位,我們也建立銷售單位之間的交流平台。而在此之前,我們也與多個農業團體一同參與農業政策倡議工作共購配對(即將公佈):我們正研究通過進步陣營的社區網絡,推動各區建立定期共購小組,以「一區/一屋苑/一團體配對一農場」,鼓勵共同購買及分擔物流成本,嘗試解決訂菜物流成本的困局緊急支援及土地政策倡議:繼續支援面對即時迫遷、土地破壞威脅的鄉村及農友;推動「農地農用」的土地政策,反對不必要的鄉村開發有些工作不一定直接在產銷鏈上發揮角色,但在維持現在的耕種空間及在長遠復耕政策的推動,也是對產銷系統發展重要的工作。我們也鼓勵有志投身香港農業的朋友嘗試參與不同的崗位,比方說一間醫院也不只醫生、護士,也有賴清潔工友、病房助理、專職醫療人員、行政工作等崗位付出。農業也不只農夫和菜販,產銷鏈的上下游之間,仍很多工作和位置值得大定發掘和投身。我們歡迎各位有想法的朋友也在群組分享、提出、brainstorm,一起為振興香港農業努力。我們也將會邀請各區的代議士或社區領袖,自行組織共購組,重新將產銷鏈連繫起來。(圖:清潭大水管和米田)支持土盟工作:https://www.collaction.hk/s/landjusticehk/

  • 台灣稻米一年收成幾次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0-18 11:13:52
    有 7 人按讚

    他種的米直送教宗餐桌,區塊鏈如何翻轉台東青農命運?

    2019.10.09 by 高敬原

    他種的米,不僅上架亞馬遜進攻北美市場,還躍上教宗的餐桌,卻也曾經面臨銷售不佳的困境,如今因為區塊鏈背後的信任基礎,他的米挑戰的是全球市場。

    火車一路往台東池上接近,沿途的綠色稻田像是覆蓋在大地上的地毯,這裡有許多農民投入有機稻米種植,水鴨、白鷺鷥、環頸雉都是田裡的常客,在泥土上留下路過的腳印。

    從這些痕跡,可以看出一塊農田生態環境是否良好,然而當我們購入一包米時,要怎麼知道種植的條件,是否真正有機、對環境友善?

    10年前回到池上接手家中農田,第三代的青農魏瑞廷,對於科技技術根本一竅不通,一年前憑著一股衝勁,跟區塊鏈新創奧丁丁合作生產履歷。

    彷彿是一塊敲門磚,區塊鏈讓魏瑞廷的品牌「池上禾穀坊」打開銷售通路,不僅上架亞馬遜進攻北美市場,端上教宗的餐桌,展開一場他從沒想過的驚奇之旅。

    對區塊鏈一竅不通,卻讓教宗、亞馬遜都買單

    過去一年,魏瑞廷接受數十次的媒體採訪,《金融時報》甚至飛越太平洋來到台東,就是想一探這塊藏著區塊鏈祕密的稻田。

    不僅受到媒體關注,銷售上也得到實質回報。今年年初,魏瑞廷自掏腰包花了十幾萬做清真認證(Halal Certification),也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讓池上的米,攻進了杜拜、阿曼、香港民眾的餐桌;今年夏天,池上的有機米從台灣直送教宗居住的聖馬塔之家(Casa Santa Marta),成為教宗的午餐;九月時,更進攻電商亞馬遜(Amazon),席捲加州華人的味蕾。

    世界上產米的地方這麼多,為什麼名人、知名電商、中東大國都認可魏瑞廷的米?區塊鏈就是不需要翻譯的關鍵密碼。

    不到40歲的魏瑞廷,從大學到博士班都是生態農業背景,10年前返鄉接手三代耕耘的稻田,一開始為了推廣家中稻米,周末都到台北市集擺攤,銷量卻不如預期,賣沒幾包。

    五年前開始經營自家品牌「池上禾穀坊」,在Facebook上小量販售,為了強調有機種植,魏瑞廷把種植過程全部上傳粉專,不僅建立起口碑,在去年偶然被奧丁丁集團創辦人王俊凱注意到。

    「本來都不認識,根本不曉得他是圓的還是扁的。」在奧丁丁找上魏瑞廷合作區塊鏈生產履歷前,魏瑞廷對區塊鏈根本毫無所悉,甚至以為奧丁丁是想發幣,「後來我自己去查了很多資料,大概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去年八月就開始合作將生產資料上鏈。」

    上鏈的資料可能造假嗎?

    大膽放手一試,卻也差點合作不下去,開始合作的第一個月,魏瑞廷不斷跟工程師吵架,「那時候真的很不想做了,非常不順,平常的工作也受到影響。」關鍵在於,科技人不了解農業知識、稻田實務面臨的狀況,而魏瑞廷對技術也不理解,雙方完全不在同一個溝通頻率上,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冒出,奧丁丁的工程師最後決定親自走一趟台東農田,雙方合作終於上軌道。

    生產履歷,是奧丁丁落地成功的區塊鏈應用之一,概念是將到種植的環境資訊,上傳到區塊鏈上,藉由不可竄改的特性,消費者掃描貼在產品上的QR Code貼紙,就能清楚稻米生產歷程,食安出現問題時,也能有查證依據。

    過去農委會也有推行產銷履歷,第一線農民觀察,驗證基準並不嚴謹,產品若要外銷,背後並沒有強大信任機制供檢驗,中東市場、教宗之所以買單魏瑞廷的米,就是因為相信區塊鏈背後的信任機制,為產品品質做另類擔保。

    奧丁丁的生產履歷貼紙,是根據鏈上記錄的產量狀況,發放相對數量的貼紙給農民,農民自己沒有辦法印製,且每個Code都有一組序號,可以避免重新包裝的狀況,Code只要被掃瞄,馬上就會推播通知到農民手機上,如果Code被掃描的次數過多、被掃描地點異常,工程師也會發出示警,代表可能有被仿冒的疑慮。

    針對區塊鏈技術的討論中,會被質疑上鏈的資料是否有造假的可能性。這可以分兩個層面觀察,透過感測器即時上傳的紀錄,幾乎沒有造假空間,會有灰色地帶的是農民手動上傳資料的部分。

    農民認為,實務上來說,食品若真要造假,並沒有一種方法能夠100%防堵,就連國際上的清真、FDA認證,也不會天天有人盯場。也因為區塊鏈的角色並不是驗證資料真偽,而是像一本筆記本,老老實實的把資料紀錄,供日後查驗,主動將種植數據上鏈,也成為另一種信用的型態存在。

    而區塊鏈價值在於事後沒有竄改資料的空間。食品生產履歷上鏈,對相信區塊鏈的人來說,可以加強信任感,並增加商品價值,像是一種說服買主的信用狀。魏瑞廷認為,區塊鏈生產履歷也是一種使用者付費的概念,消費者想知道關於產品的更多細節、認同品牌理念,自然會願意付錢購買。

    導入微形氣象站,紅冠水雞、白鷺鷥出沒都知道

    一開始,奧丁丁在魏瑞廷地農田裡放置物連網(IoT)感測器,每兩分鐘會記錄一次日照、土壤濕度、土壤溫度等資訊,並將資訊上鏈儲存。

    其實稻田環境的變化並不大,兩分鐘記錄一次的頻率不僅太高,更累積大量相似的數據。退一步來說,日照、土壤濕度、何時插秧這些資料,對於消費者在判斷是否要購買產品上,並沒有太大的價值。

    奧丁丁今年初做了一次改良,跟擅長農業科學化生產管理解決方案的新創「阿龜微氣候」合作,在田裡架設微型氣象站,靠著太陽能板發電供給運作,能夠加碼紀錄雨量、紫外線、風速、風量等數據,並將資料上鏈的時間從每兩分鐘延長到每兩小時,機台內裝有SIM卡會即時自動上鏈。

    也在田裡裝設紅外線攝影機,拍攝出現在農田中的動物,「這個也是判斷產品好壞的依據。」田裡穩定出現紅冠水雞、白鷺鷥、鼬獾代表環境狀況良好,如果動物種類減少,就可能是環境受汙染的警訊。

    並非所有農田內的風吹草動都會自動上鏈,像是使用的肥料種類、紅外線攝影機拍到的動物種類、播種時間、整地、除草,感測器都無法判判斷,必須仰賴農民手動輸入上鏈。例如,為了符合清真認證以及教宗飲食規範,就必須使用植物性肥料;因為沒有影像辨識功能,魏瑞廷必須查閱動物圖鑑,判斷究竟是拍到哪一種動物,再將資料輸入上鏈。

    這些資料也能帶給農民許多好處,用更科學的方式種稻。以施肥來說,老一輩的農民大多憑經驗下肥料,透過感測器對農田環境的變化紀錄,農民可以以此為依據,判對該下多少肥料,可以對肥料的用量成本精準控制,且不會造成浪費。

    另外,也能從風速判斷稻穀是否會有稻熱病的風險、透過氣溫提醒農田是否需要斷水,甚至判斷這塊田,在每一期適合種植哪種品種的稻米、預期產量有多少,管理農田更有系統,農民不再看天吃飯。

    區塊鏈也並非沒有缺點,剛開始手動上鏈資料時,魏瑞廷時常記錄錯誤,但因為上鏈的資料無法修改,只能再補記一筆資料,解釋先前的錯誤。對年長的農民來說,操作手機更是一大挑戰,他建議,未來應該結合聲控功能,讓農民直接用說的方式紀錄資料,此外,紅外線攝影機也應該增加影像辨識功能,讓資料紀錄流程更加自動化。

    因為區塊鏈,台東青農也能接觸國際市場

    經過一次次調整後,現在消費者掃描生產履歷的QR Code,可以看到生產者的姓名、產地座標、產品簡介、當期產量等資訊,如果想了解更細一點,也能看到稻米種植時的光照變化、環境溫度,以及整地、施肥、收成、碾製、裝袋的時間,資料上鏈時,都會同步翻譯成英文,產品銷往海外也沒問題。

    魏瑞廷認為,區塊鏈的優點,是可以讓每個農民更容易凸現出產品特色,「每個人想要強調的重點不同、想解決的問題也不同,可以透過資料紀錄,操作不同議題。」像是魏瑞廷的稻米強調有機生態,所以加裝紅外線攝影機記錄動物足跡。

    如果專攻清真認證食品、瞄準海外市場外銷的FDA認證,就能在上鏈時,特別強調這些資訊,同樣是稻米,卻能透過生產履歷做出產品區隔,打入不同市場。

    食品生產者究竟要不要導入區塊鏈技術,核心的關鍵,是必須想清楚用區塊鏈的目的,「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就是本末倒置。」

    跟著魏瑞廷穿梭田中採訪,他說,因為區塊鏈議題,以及網路的傳播力,這一年來多了許多科技業背景的顧客,甚至有人會照著著QR Code上記錄的稻田座標,直接到現場驗證,「他們來了跟我說:『你真的在這裡工作喔?』我不在這裡工作要在哪裡工作。」這時的魏瑞廷忍不住笑了出來。

    因為區塊鏈,讓在池上種稻的魏瑞廷被世界看見,他說,最大的收穫就是接觸到許多海外通路、不同背景的顧客,讓更多人認識台東有機米。回顧這一年的驚奇旅程,魏瑞廷望向看不到盡頭的翠綠稻田,大聲的說:「這一年超屌的,屌到炸。」

    附圖:不到40歲的魏瑞廷,從大學到博士班都是生態農業背景,10年前返鄉接手三代耕耘的稻田。
    攝影 / 高敬原
    消費者掃描貼在產品上的QR Code貼紙,就能清楚稻米生產歷程,食安出現問題時,也能有查證依據。
    攝影 / 高敬原
    奧丁丁與新創「阿龜微氣候」合作微型氣象站,夠加碼紀錄雨量、紫外線、風速、風量等數據。
    攝影 / 高敬原
    田裡裝設紅外線攝影機,拍攝出現在農田中的動物,紅冠水雞、白鷺鷥、鼬獾都是常客。
    攝影 / 高敬原
    播種時間、整地、除草,因為感測器都無法判判斷,必須仰賴農民在手機上,手動輸入上鏈。
    攝影 / 高敬原
    消費者掃描生產履歷的QR Code,可以看到生產者的姓名、產地座標、產品簡介、當期產量等資訊。
    奧丁丁的生產履歷貼紙,是根據鏈上記錄的產量狀況,發放相對數量的貼紙給農民,農民自己沒有辦法印製。
    攝影 / 高敬原
    因為區塊鏈議題,以及網路的傳播力,魏瑞廷這一年來多了許多科技業背景的顧客,甚至有人會照著著QR Code上記錄的稻田座標,直接到現場驗證。
    攝影 / 高敬原

    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5056/owlting-agriculture-blockchain?fbclid=IwAR2ZTq5haX64_0Z8gXYZ75XCpEKrh2SKWVHeTHeZNxmFyCIVKU8mUWnjv2s

  • 台灣稻米一年收成幾次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5-02 22:24:45

    上禮拜我的西方胃突然覺醒了,嘴饞很想吃義大利麵,但是去外面吃實在太危險了,最近不是有一張圖說,武漢一家餐館一人確診結果傳染9個人嗎?看得我頭皮發麻,所以我就叫我的專任主廚:我老公蘿蔔頭下廚煮給我吃,他也真的乖乖上超市買材料,沒想到我們最常吃的那款義大利麵醬竟然缺貨,不知道哪時候才會補,蘿蔔頭只好買番茄回來從頭熬,煮好我都餓昏了,還好我不是想吃起司,不然要等個幾年。他還跟我說,好多進口食材都找不到了,讓我開始明顯感受到這波疫情所造成的糧食斷鏈危機。

    我們先說清楚喔!台灣目前不缺糧!不缺糧!不缺糧!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遍,請大家千萬不要去囤糧,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屁屁,也只有一個胃,甜點那個胃不算,ok?
    我國農委會先前已經表示,台灣的稻米加上二期,到今年年底會有280萬公噸,我們不只防疫超前部屬,糧食部分也是超前部屬至少一年時間。台灣稻米自給自足沒問題,但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東非和南亞在疫情爆發前,就已經陷入乾旱、蝗災和戰亂所導致的糧食危機,現在又遭受COVID—19威脅,更加民不聊生。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21日就警告,全球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的人道危機,未來恐怕出現「聖經等級大饑荒」!

    「聖經等級大饑荒」聽起來超驚悚,其實就是末日等級,聖經《啟示錄》第六章描述,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上天會召喚「天啟四騎士」,帶來瘟疫、死亡、饑荒和戰爭,來審判人類。我們不想危言聳聽,但瘟疫和死亡,現在就在我們眼前上演,接下來恐怕就是饑荒,「世界糧食計畫署」預估,疫情可能讓饑荒蔓延全球36國,瀕臨餓死的人恐怕比病死的人還要多!

    2.65億是多少人哪?換句話說就是,今年底以前,恐怕有11個台灣的人口即將餓死!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大饑荒發生在葉門,當地受到內戰影響,2016年以來有至少1600萬人處在極度饑餓狀態,老百姓只能啃樹葉充飢,每天都有130個孩子被餓死或病死,是100年來世界上最嚴重的饑荒。但這次「世界糧食計劃署」預估的數字,是葉門世紀饑荒的16.5倍!
    現在許多國家的人民,排隊不是為了搶防疫物資,而是為了領糧食餬口。

    但病毒又不是米蟲,怎麼會把糧食吃光光?簡單來說,食物要端上餐桌前,大致會經過幾個階段:1.生產、2.加工、3.運輸、4.銷售,最後來到5.消費者手上。但這波疫情讓上游生產鏈,到下游運輸鏈,整個供應鏈統統卡住!

    我們先來討論生產鏈。

    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依序是中國、印度和美國,它們各自的糧食產量,超過一整個歐盟的總和。但如今一國是疫情爆發地(中國)、一國是封城煞不住疫情(印度)、一國是確診和死亡人數第一名(美國)。

    生產糧食當然需要人力耕種和收成,但各國面臨大規模封鎖,糧食產能都受到衝擊。例如中國最大的糧倉黑龍江,現在面臨第二波疫情爆發,過去每年4月底都是當地春耕關鍵期,但今年封城封路影響耕種,可能讓中國水稻、大豆產量受重創,現在還傳出,北京當局打算向美國購買3000萬噸農產品,以備不時之需。但美國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美國食品業每年仰賴20萬外籍移工的幫忙,但位於墨西哥的美國領事館因為疫情關閉,導致工人一度拿不到臨時工作簽證,拖累糧食生產進度。

    餐廳和學校不營業,採收又不合成本,農場主人只能忍痛把作物搗爛當成肥料,幾百萬噸的牛奶也全部放水流。加州過去負責生產美國三分之一的蔬菜,三分之二的水果和堅果,加州的情況就是全美的縮影。

    不止農產,美國畜牧業也爆發危機!美國最大豬肉生產商Smithfield,在南達科他州的豬肉加工廠,有240名員工感染肺炎,目前無限期停業中,光是這間工廠的豬肉產量就佔全美5%。(0214)美國最大肉品公司Tyson,位於愛荷華州的豬肉工廠,也因為20名員工確診而停擺,美國肉品市場成了重災區。

    我們再看到運輸鏈。

    這部分我真的很有感,之前從國外買保養品,原本差不多10天包裹就會到,現在等一個月我的皺紋都出來了,還不知道漂在那個海上。大家不要以為各國宣布禁航、關閉邊界,只是讓大家不能出國玩而已喔,世界上大部分的糧食供應都是靠輪船運輸,但目前全球已經有30多個港口限制船隻進入,包括澳洲、葡萄牙、智利和阿根廷。從疫情爆發以來,已經有435個貨櫃航次被取消,我國向阿根廷訂的6船玉米,也在對方港口卡了一個多月。

    運輸新鮮容易腐敗的農產品,靠的是航空貨運,但受旅行禁令影響,客機不飛了,機腹載貨量也跟著銳減,加上業者很難獲得飛行許可,空運現在變得又難又貴。

    最後是各國的屯糧政策。

    這就像民眾一聽到風聲就跑去賣場掃衛生紙,到處搜括口罩和酒精一樣,各國政府聽到糧食供應可能告急,當然先顧自家人。日本農林水產省就統計,截至4月中,全球已經有超過14個國家,祭出農產品和食品出口限制令。例如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國越南,一度禁止稻米出口,後來改為配額制;泰國也一度對雞蛋採取7天出口禁令;烏克蘭實施小麥出口上限,全球最大小麥出口國俄羅斯,也宣布暫停小麥、大麥、玉米等穀物出口,一口氣禁到7月1日!我們不只一次談到全球化,當然糧食也不例外,我的稻米種得好,就專心種稻,想要小麥就去跟別國買,大家各司其職,不用勉強自己生產不擅長的東西,例如新加坡甚至有90%的糧食仰賴進口,而台灣雖然稻米、蔬菜吃個一年沒問題,但重要飼料「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95%都靠進口,目前庫存只剩3個多月,萬一「黃小玉」來不了,台灣畜牧業、烘焙業恐怕被K.O.。

    雖然台灣不會發生饑荒,疫情對我們的衝擊主要是食物選擇變少,頂多吃個地瓜籤飯回味童年、共體時艱,但對於很多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日光族」來說,封城就等於失業,失業就沒錢,沒錢就沒食物,沒食物就容易發生暴動,是國家安全等級的問題,目前印度、菲律賓和肯亞貧民窟,都相繼發生了糧食相關的暴動或混亂事件。

    「世界糧食計畫署」已經向G20喊話,要求20億美元糧食與醫療預算,外加3.5億美元,幫前線救援人員買防疫裝備,G20也達成共識,確保全球糧食供應。但疫情爆發以來,不少國家大難臨頭各自飛,全球化遭受威脅,國際組織搖搖欲墜,各國真的能攜手合作,挽救這2.65億人的性命嗎?

    這週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聖經級饑荒 #糧食斷鏈 #國家級囤糧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 台灣稻米一年收成幾次 在 侯漢廷為民請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12-19 01:41:30

    【陳儀真的運米赴陸嗎?】

    有人說:「國民政府在光復初期掠奪台灣米糧送往大陸打內戰,導致米糧稀缺、米價上漲。」此一說法不僅在網路瘋傳、更透過教科書被寫成「標準答案」。

    但其實,最新的證據證明過去的研究是有疏失的。歡迎分享轉發!宣導正確歷史!

    一定有人說電報是假的。那請拿出證據或其他史料,證明陳儀真的掠奪台灣米糧到大陸。
    為什麼跟你學習的、跟網路上聽到的不一樣?

    答案很簡單,教科書真的寫錯了!

    我希望要反駁的,拿出證據,不要只會人身攻擊或轉移焦點,說國民黨其他地方很爛或日本其他地方很好,我們在談的只有一件事:陳儀有沒有將台灣的米糧送至大陸。


    (史料內容繁多,大家可以只看影片。)

    一、缺乏米糧之歷史背景

    關於1945年臺灣稻作生產情形,日本殖民當局分析,由於寒害、乾旱、暴雨等天災因素,及美軍空襲轟炸等原因,第一、二期稻作大幅減收,未來的糧食需求將出現大問題。亦即,日本殖民當局不但精準預知1945年的嚴重糧荒,事實上他們於陳儀抵臺之前,就已經確切知道1945年上半年米穀收成的悲慘情況。1945年臺灣稻米的總產量只達到747萬公石,未及1937年的一半。

    又由於美軍大肆轟炸,臺灣肥料工廠殘破不堪,肥料生產可說幾乎完全停頓。1945年全臺肥料施用量為0.2萬公噸,僅及日據時期的1938年肥料最高施用量38.9萬公噸的0.5%, 可見肥料的稀缺。戰爭時期,農村之少壯者均被徵調參加侵華戰爭,農村的勞動力極端缺乏,又因農產品被日本殖民當局低價強制收購,等於無代價被搜刮,農民對米穀增產已失去興趣。在缺乏肥料、天災、戰爭缺乏勞力等因素之下,1945年的臺灣糙米產量一落千丈,大為減少,約僅63.8萬公噸 ,僅及前一年1944年產量的59.8%。比全省最低消費量還少22萬噸,出現嚴重米荒。

    然而,就在糧食已經非常不足,臺灣需施行米糧嚴格配給的情形下,日人仍強將大量的臺灣米穀(糙米)運往日本。1943年自臺灣運往日本的糙米達25.8萬公噸,1944年運往日本16.6萬公噸。1945年上半年日人又將3萬公噸糙米輸往日本、沖繩與華南。 同(1945)年6、7月時,日人還以臺灣的糧食供應其在東南亞作戰的日軍,雖然到了後來,運糧船一艘艘地被美軍炸沉,連漁船運米也遭炸沉引 。凡此種種,更加重了臺灣地區米糧不足的情形。

    當時學者即評估,到了1946年春,如果依正常消費標準,即如果米糧是在市場自由買賣,則臺灣缺糧約超過一半。「臺灣將超過一半的人在市場上是有錢買不到米,無米糧可食!」

    1945年,日本殖民當局已完全掌握臺灣即將面臨嚴重糧荒大災難,但就在要將臺歸還中國前的九月上旬,日本人放棄對各項物資的管制 ,導致民間大量消費糧食。據9月22日《臺灣新報》報導,從萬華車站到龍山寺間馬路兩旁的店家內,都高高地堆著牛、豬、雞、鴨等肉在販售,市民們完全可以買到他們想要的商品 。又由於日人管制鬆綁放任不問,全島耕牛頻頻被偷屠宰。據陳儀抵臺當天10月24日《臺灣新報》的報導,當時全臺耕牛總數的三分之一遭屠宰,故影響未來耕作與糧食生產尤大。

    據當時專家估計,日人投降後一、二個月間所大肆浪費的糧食,可維持臺灣半年份的食用量 。就臺灣整體社會而言,米穀專家們則估計,依當時臺灣現存米穀與第二期的收穫量,到了1946年的二、三月,臺灣社會就將進入饑餓狀態。 糧食不足必然帶來社會的動亂,已可預見類似二二八事件的發生不遠矣。

    屋漏偏逢連夜雨,1945年缺糧,1946年,第一期稻作遭旱災,中部水田因缺水而未能播種者即達萬餘甲,第二期又於9月25日遭逢臺灣十四年來未有的巨大颱風。 故1946全年稻作收獲僅89.4萬公噸,遠遜於日據時代產量,在稻作收成勢必銳減的預期心理下,米價再度高漲。

    二、陳儀積極解決糧荒

    糧荒如此嚴峻,陳儀抵臺後,積極努力解決糧荒問題。例如陳儀於1945年10月24日抵臺,僅一星期後的31日,長官公署就公佈〈臺灣省管理糧食臨時辦法〉。

    11與12月時,花蓮港廳與農林處即宣佈禁止米穀釀酒製粉,臺北市開始實施食米配給。翌(1946)年春,長官公署、臺灣省糧食調劑委員會、臺灣省貿易公司(1946年2月7日改為臺灣省貿易局)、警備總司令部、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及花蓮、臺南、臺中、高雄、臺北、基隆等縣市皆有諸多解決糧荒問題之命令及方式。在光復後直到二二八事件爆發前,陳儀政府不斷嘗試各種方式,欲解決糧荒。

    當時陳儀採取重新整治農田水利、加強化肥供應、調整土地關係等措施,使遭到戰爭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力逐漸得到恢復。到1947年,全省受戰爭和自然災害破壞的農田水利設施基本修復,並進一步加強了河患的防治與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農田灌溉面積有所增加。化肥產量也逐年增加,部分緩解了「肥荒」問題。

    在此同時,中央政府曾多次向臺灣徵米,但陳儀鑑於臺灣人民亦缺米糧,所以反對將米運往大陸,極力抗拒,以致中央無法徵收。 如1945年12月28日中央行總秘書長向景雲,致電行總臺灣分署錢宗起詢問:

    「臺灣食米全年生產及銷費量各若干,目下有無餘糧可資出口,供給華南各地。署如大量購運有無困難。盼即電復滬福州路120號善後總署。」

    行總不僅催促分署,也直接去電長官公署詢問是否有辦法糧食出口。陳儀在12月29日以亥艷電向行總署長回覆如下:

    臺灣素以產米著名,唯近年因肥料供給缺乏,收穫逐年遞減,估計自本年十一月至明年五月需要四十九萬三千餘噸,而本省可能供給者祇三十七萬九千餘噸,尚短十一萬四千餘噸,雖目前尚未缺糧,而轉瞬即感糧荒頗為嚴重。為今之計,首在輸入大批化學肥料,使勿失農時,來年收成方有把握。次則在青黃不接時期,運濟糧食以資過渡。報載聯總明年一至六月運米七十三萬噸接濟我國。此項糧食如何分配,當在藎籌之中,務祈將臺灣列入分配糧食區內,於明年二、三月間接濟五萬噸以維民食。一面並請分配大批化學肥料來臺,藉利農事,實所企禱。至臺灣糧食產銷數字,已由救濟分署另電詳陳,佇盼電復。弟陳儀亥艷親印。

    陳儀不僅明確表達了沒有餘糧可供出口,更要求中央行總能盡速撥糧食、肥料來到臺灣,以解決臺灣方面缺糧之急。

    此外,長官公署於1946年5月25日下令查緝嚴禁糧食出境,並積極籌購外米。1946年1月31日,越南西貢米五千袋運抵臺灣 。同年夏天,內地福建曾運米364公噸、穀281公噸及麥32公噸至臺灣 。此外,自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止,貿易局以交換物資為主併採購的方式,自上海、天津、青島等地進口大量臺灣所缺的物資,例如肥料8,457公噸、麵粉90,900袋、布123,664疋、汽油26,500加侖等共二十三類之多,並大量配銷予一般人民及合作社。

    由上述資料可知,「長官公署運輸大量米糧到大陸而導致臺灣米荒」之說,應該僅是「傳聞」,並非事實。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