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省城隍廟祭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省城隍廟祭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省城隍廟祭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省城隍廟祭改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190的網紅郭昭巖粉絲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1台北燈節主燈坐落 昭巖爭取之「萬華七號廣場」 郭昭巖要求重視在地訴求 提出 6 大具體要求 公私協力 艋舺大道增設光環境與地面佈燈 整合商圈 夜市 龍山文創B2 資源活動共行銷 活動宣傳納入在地青創並力推佈燈認養計畫 義交、義警、民防共議交維計畫促圓滿舉辦 台北市議員郭昭巖於109年...

  • 台灣省城隍廟祭改 在 郭昭巖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20 16:49:38
    有 46 人按讚

    2021台北燈節主燈坐落 昭巖爭取之「萬華七號廣場」
    郭昭巖要求重視在地訴求 提出 6 大具體要求
    公私協力 艋舺大道增設光環境與地面佈燈
    整合商圈 夜市 龍山文創B2 資源活動共行銷
    活動宣傳納入在地青創並力推佈燈認養計畫
    義交、義警、民防共議交維計畫促圓滿舉辦
      
    台北市議員郭昭巖於109年11月17日市政總質詢時提出,自郝市府至柯市府時代在她持續質詢爭取下,連續4年台北燈節移師萬華中正區內的紅樓做舉辦,她亦希望有機會延伸至豐富人文的中萬華。終於,在她爭取復工的廣一廣二站前地下停車場和爭取興建的「萬華七號廣場」年底即將完工落成之際,2021年台北燈節始得以順利在中萬華做舉辦。
    郭議員早在市府第一次當地燈節說明會上就要求市府重視在地心聲,市府因忽略在地里長希望於艋舺大道沿線上做天光環境佈置的訴求,故於蔡副市長召開的第二次燈節地方說明會上紛表不滿。郭議員緊急於說明會結束後,邀觀傳局至研究室會議,強烈要求觀傳局重視在地里長心聲,也了解原燈節預算不足是問題癥結所在。故市長總質詢時,除要市長當場承諾艋舺大道沿線設光環境(天空佈燈),也尋求其他行銷台北發展觀光的相關經費,或因應疫情將延續至明年終,而以振興經濟為由善用災準金或二備金,或企業贊助支持..等。她更進一步要求市府研議調整幾個地面佈燈在和平青草園和糖部公園上、以搭配光環境擴大燈節規模。
     
    郭昭巖表示,艋舺大道在主燈旁是通往新北重要幹道,艋舺大道沿線做光環境佈置能吸引新北市觀光客前來參觀也帶動地方商機。在郭議員建議公私協力籌措經費下下,市府明確回應在此增設光環境,並朝企業贊助和中央觀光局相關預算做努力。郭昭巖更提出其他多項攸關燈節成功舉辦的具體要求:包括廣為宣傳去年即已提出的光環鏡及地面佈燈認養計畫,以便供民間團體認養亮點地方;增加龍山文創基地燈節氛圍意象設置也協助期間一系列活動之宣傳;扶植老城咖啡鄉活動中的在地青創店家納入商業處觀傳局相關行銷整合活動中;交維計畫應邀萬華中正區義交甚至民防義警共同建議參與,以擬定最適切交維計畫,避免交通阻塞民怨四起而破壞燈節舉辦之美意。
     
    郭昭巖表示青山宮靈安尊王繞境乃地方大盛事、台北燈節移師中正萬華及年貨大街在萬華,都帶給兩區莫大觀光效益,故從郝龍斌市長至今,她不斷多次質詢、協調會爭取。她認為公部門跨局處資源結合民間團體力量,甚至尋求企業支持,公私協力應為北市振興經濟對策之一。除以上爭取,郭議員更早在10月28號即因先前市府艋舺青山祭一系列在地活動,未能充分整合萬華在地商圈和夜市,旅宿業者括龍山文創B2共同宣傳行銷宣傳...等召開協調會,甚至相關活動能延伸至年貨大街和台北燈節。11月10日又為每年台灣省城隍廟斥資贊助燈節舉辦燈謎擂台和燈海佈置,但其周遭城內四大商圈和城中市場等,卻未見西門町商圈振興活動與燈節規劃做結合,讓台灣省城隍廟孤軍作戰無法擴大燈節經濟效益,緊急召開跨局處協調會。市長總質尋當日再次要求市府當遵照協調會結論積極配合辦理。
     
    郭昭巖提醒市府萬華區因巷道狹小又附近捷運施工,周邊機車停車空間嚴重不足不少機車族只好停進巷道內。燈區內規劃之地面佈燈有31座,原將採晚上推出白天推進巷道內。她強調地面佈燈除放進巷弄內須做好防護工作,且為減少巷道內的交織擦撞機會,要求觀傳局和規畫團隊研議,調整一些佈燈改放在艋舺大道旁的和平青草園和糖廍公園內,搭配光環鏡讓燈會更具規模。觀傳局長劉奕霆回覆,將與這次燈節主視覺設計與活動策展人李明道Akibo老師盡速研議討論。
     
    而市府早在去年即已提出燈節過後光環鏡、地面佈燈認養計畫,但市府宣傳不力鮮為人知。故郭昭巖要求廣為宣傳以便民間團體認養妝點地方。而龍山文創B2富有發掘艋舺文化觀光,扶植在地藝文青創的重要性,是燈節佈置範圍必經亮點,但市府遺漏在做燈節氛圍意象設置,相關配合辦理活動亦少。龍山文創B2在團隊用心下每天將近有1000名人流量,台北市商圈產業聯合會理事長洪文和理事長希望於此增加燈節意象設置、協助燈節期間一系列活動,括親子活動、10天手作課程、燈籠彩繪,及北市十多個商圈文創產品市集,以促基地活動露出活動加乘效果。
     
    副市長蔡炳坤回應,已和文化局討論,以人物角色ip協助導引,自助人助,台北市政府會努力辦理。郭昭巖並要求市府,將老城咖啡香活動中之在地青創店家納入本次燈節商圈觀光整合行銷活動中,讓在地青創店家技老成咖啡香活動後有再次行銷推廣機會,市府表示將積極聯繫。
     
    最後郭議員表示,燈節第一次在此舉辦,停車問題、大眾運輸工具接駁與交通動線規劃皆是重要挑戰。主燈周邊停車空間嚴重不足,巷道馬路人行道不如中華路寬敞,主要幹道康定路雖為時段性封街,但晚上封街時間5點開始也是下班尖峰時刻,交通定將受影響。義交、義警、民防最了解在地交通,故她要求交維計畫應除邀集交通大隊外,亦應邀集萬華中正區的義交、義警、民防等共同討論,適時增加支援疏解交通衝擊減少民怨,以免失去舉辦燈節的美意也促活動圓滿舉辦。以上六大具體要求,均獲柯文哲首肯允諾,觀傳局長劉奕霆回應,將按議員指示,立即與相關局處或地方企業接洽討論,以促燈節順利圓滿完成。

  • 台灣省城隍廟祭改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11-27 00:01:35
    有 1 人按讚


    宜蘭,在地的聲音

    【把傳奇留下─宜蘭五穀廟】

    圖文/宜蘭市。林俊明

    宜蘭舊城的所有輪廓,保留在路的名字上,從我家的延平路走到東港路,接著舊城東路、南路走到南門口,彎進神農路,不遠的牌樓燕尾優美,古樸的廟口拜亭下的長凳有耆老說故事,廟內一方噶瑪蘭通判賜匾「制器壽人」高掛神屏上,香風飄然,木棟架典雅黝亮,大帝的一抹微笑始終讓人感到心安,這裡是先農社稷神祇壇,守護蘭城超過200年的五穀廟。時空易移,南門外的綿延的水澤田畦,已樓高層疊不若當年,但在百年老廟的風景裡,透過故事的點畫,飛梭的思古幽情就能在淡淡離愁中,成為最有想像的一把鑰匙。

    嘉慶12年(1807),台灣知府楊廷理駐蘭十餘日勘查留下紀錄底本,輾轉開啟清廷收納蛤仔難的設治藍圖。嘉慶15年(1810)開始楊廷理籌備開蘭設廳事宜,建立九芎城的濫觴。同年冬天楊廷理完成設廳之階段性任務。蘭廳境內連年天災頻傳,水沖田園,三千田甲農作欠收。終於嘉慶17年(1812)翟淦為噶瑪蘭第一任通判之時,建社稷壇、神祇壇、先農壇,在廳治南闕外,定下每年春秋致祭,為民祈穀,翟淦老爺賜匾「制器壽人」一座。蘭陽平原風雨頻繁,至道光29年(1849)11月董正官到任通判,先農壇已受災毀損待修。咸豐2年(1852)遭遇強颱,先農壇全殿倒塌,五穀先帝聖像暫時移請武廟供奉。惟經費籌措耗時,修建計畫難進。終於,咸豐8年(1858)6月官民鳩資重建先農壇竣工,通判富謙賜匾「農醫之祖」,增置「重建先農壇碑」,石碑由時任通判富謙頒立,昭應宮住持僧良法師監立。

    清代碑文有言「不意於道光二十八、九等年,連遭風雨損壞;洎咸豐二年,全行倒塌、片瓦無遺,權將聖像移供武庙內。如是者有年,前幾任官欲修不果。余蒞篆後察悉,十年來雨暘,不若屢損田禾者;職是之故,為蘭計,肅然思所以重建之。」為160年前重建神農廟的重要史證。至此,先農壇的建築樣貌抵定,廟體座東向西,正殿以過水廊相連龍虎護室,廟前有磚垣為界,中開樓門、側邊有小門進出,前有泮水池,後有翠樹環繞,全景規模恢弘。爾後改朝換代,外觀雖有修葺加建,先農壇的祭祀大殿空間和先帝聖像皆古韻盎然,更是宜蘭唯一現存百年的禮制建築。

    日本時代,明治28年(1895)日軍大舉進駐宜蘭舊城,翌年日本政府在南門外五穀廟前興建宜蘭廳監獄,此時期日軍部隊佔用周邊寺廟充當官舍,五穀廟為第八憲兵隊第七分隊主力部隊進駐,直至大正2年(1913)12月11日憲兵隊撤出,這段時間五穀廟慶典活動停止外,日本和尚在五穀廟加設觀音靈場以撫慰軍心,成為宜蘭西國三十三所石佛巡禮遍路的巡拜點。光復後,石佛信仰沒落,經信眾搬至頭城大溪建立石觀音寺,石佛為第三十番本業寺牽手觀世音,今貌完好。大正3年(1914)3月春祭,信眾集資奉獻刻有「五穀廟」廟名的木雕香爐一鼎,至此五穀廟已恢復往昔。

    宜蘭五穀廟的建築特色,正殿建築完整保留清代樣貌,明間三關六扇門,左右次間開四扇門,棟架為三通五瓜柱。樑柱間有鰲魚和鳳凰的雀替裝飾,都是經典的噶瑪蘭木工匠司的巧心之作。神屏上有螭虎花罩。全殿裡外皆的花鳥彩繪、安金對聯是宜蘭彩繪世家代表─曾氏家族承攬,打底彩繪細膩,絲毫未見斑駁,供桌上的飛龍、麒麟彩圖精美傳神。龕座內位於鎮殿大帝後的雲龍花磚,是宜蘭城隍廟邊的景陽號製作,作者顏金鐘為台灣彩繪磁磚的名家,其畫稿有韻且用色典雅,筆下人物鳥獸躍然紙上,作品極其珍貴。顏金鐘為五穀廟龕壁製作的雲龍氣勢飛騰,為民國52-53年間(1963-64)重修時留下。

    五穀廟戶外保存數粒泉州白石雕刻的石珠,石珠上有吉祥圖飾,疑似為清嘉慶年間的建築遺跡。值得一提的是廟垣傾毀的牆體夾雜著不少青磚,宜蘭舊城周邊的青磚建築罕見,筆者僅於五穀廟有發現,而員山大三鬮林朝英古厝更是大量使用青磚,古厝興建年代約清同治時期(1880年代初期),宜蘭五穀廟重建於咸豐八年(1858),兩者年代相近,青磚多為客家建築使用,反映宜蘭的漢人族群的特色,時代意義更是引人入勝。

    五穀王廟從古至今始終和這座城市連動著,每年農曆四月廿六日五穀大帝聖誕,前一日會繞境市郊員山、壯圍、礁溪部分區域;正日午前行三獻禮祭典,午後繞境市內鐵路以西地區。繞境路線最東到壯圍,這點從廟內的清代匾額就能發現五穀廟和壯圍信眾的關係,咸豐9年(1859)穀旦設立的「粒食開先」匾,由壯圍三四五六七結、七張、酬勞埔、份仔、小同興、四張(下渡頭慈雲寺一帶)、三十分等庄仝置。「粒食開先」一詞源自明史卷六二,洪武二年享先農樂章:「厥初生民,粒食其天。開物惟智,邃古奚傳。思文后稷,農官之先。」。此外這面匾額的集資庄頭眾多,是宜蘭清代匾額中的特例。今日宜蘭的壯圍、員山一帶仍是宜蘭十分重要的農產地,除了本地的農家外,已加入許多小農的熱血和傳承。

    五穀大帝庇佑宜蘭千陌良田連年五穀豐收,五穀廟則守護大帝遮蔽風雨共度百年,這座城內外數代人悉心照顧的老廟雖古猶新,廟口的老人在板凳上講古,隨時可以穿越回到一段時光,不變的是五穀大帝的一抹微笑,和這片充滿想像的老場景,故事待續?五穀廟的溫度,在一磚一瓦間傳來,祂在呼吸著,請把傳奇留下來吧!

    -----------------------------------

    【宜蘭五榖廟 古蹟指定 審議會議】
    時間:105/11/27(日)上午10-11時
    地點:宜蘭文化局三樓第一會議室
    備註:10:00-10:40 文化資產所有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
    (大家都可發言,讓審議的專家學者聽到大家的意見)

    圖片1宜蘭舊城的所有輪廓,保留在路的名字上,從我家的延平路走到東港路,接著舊城東路、南路走到南門口,彎進神農路,不遠的牌樓燕尾優美,古樸的廟口拜亭下的長凳有耆老說故事,這裡就是宜蘭五穀廟。

    圖片2宜蘭五穀王廟正名為「先農社稷神祇壇」,距今二百餘年。

    圖片3五穀大帝庇佑宜蘭千陌良田五穀豐收,五穀廟則守護大帝遮蔽風雨共度百年。

    圖片4嘉慶17年(1812)翟淦賜匾「制器壽人」,咸豐8年(1858)富謙賜匾「農醫之祖」,為見證五穀廟始建和重修的重要古匾。

    圖片5宜蘭五穀廟的大殿棟架為三通五瓜柱,清代迄今完整。

    圖片6樑柱間有鰲魚和鳳凰的雀替裝飾,都是經典的噶瑪蘭木工匠司的巧心之作。

    圖片7廟內捲棚下的棟架雕工細緻,無論彎枋的雕飾或是軟團員光皆為優美。

    圖片8五穀廟這面「粒食開先」匾額的壯圍集資庄頭眾多,足見信仰圈的涵蓋。

    圖片9宜蘭五穀廟大殿明間做三關六扇門,門後高懸「萬世農祖」匾額,此為李鳳鳴老縣長任職台灣省政府糧食局局長於民國78年(1989)所獻。

    圖片10五穀廟的右龕供奉福德正神和清帶六大老祿位,董正官通判因任內遇害,牌上書寫為神位。

    圖片11全廟的花鳥彩繪、安金對聯都是宜蘭曾氏家族承攬,多年絲毫未見斑駁。

    圖片12曾家在宜蘭五穀廟留下許多精美彩繪,供桌上的雲龍精美傳神。

    圖片13顏金鐘為五穀廟龕壁製作的雲龍氣勢飛騰,為民國52-53年間(1963-64)作品。

    圖片14持藥仙童和宜蘭景陽號顏金鐘製作的雲龍花磚。

    圖片15大正3年(1914)3月春祭,信眾集資奉獻刻有「五穀廟」廟名的木雕香爐一鼎。

    圖片16五穀廟內保存的鸞筆和文物。

    圖片17廟前有磚垣為界,此為側門,圖上的磚牆各邊有紅有青,蔚為特色。

    圖片18每年四月廿六日五穀大帝聖誕,午前行三獻禮祭典,午後繞境市內舊城一帶。

  • 台灣省城隍廟祭改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6-02-22 10:46:53
    有 40 人按讚


    這是攝於日治初年(1895年9月19日)的台北城承恩門(北門)與城牆,拍攝者為日軍隨軍攝影師小川一真,當時他站在城外甕城高處往南拍攝城內景象,城門以南為清代的撫台街(今延平南路)一帶,城門旁的城牆上無城垛是因為甕城的城牆已有城垛,後來日人在拆除甕城後,便將城門旁的城牆加上城垛,並在城門旁建了一間哨兵室(類似現在學校門口旁的警衛室),請參見:https://goo.gl/Yfv7TS。

    這原本是一張黑白照片,後經徐丹寒先生以數位技術將之處理為彩色,讓120多年前的台北城內建築型態更加清晰地活現眼前。

    清末,隨著北台灣茶葉生產和貿易興起,清政府在大稻埕和艋舺之間興建台北城,其正門「承恩門」在1884年竣工,由於此城門位在台北城的北側,而俗稱北門。當時在大稻埕上岸的商旅,大都從北門進入台北城。

    日軍於1895年6月7日從北門攻進台北城,並於6月17日舉行「始政式」,象徵日本正式統治台灣。

    明治28年(1895年)9月19日,日軍之隨軍攝影師小川一真站在北門外的甕城上,往南拍下這張照片,城內景觀一覽無遺;由石板路引導入城後即達撫台街(今延平南路),前方建築群為城隍廟(1907年遭日人拆除,後於1947年在武昌街現址重建),更遠處為布政使司衙門(今中山堂附近武昌街與延平南路口),畫面中可以看到布政司衙門西側欽差行臺(1894年完工)的兩根旗桿,整體呈現出典型古中國南方城市的模樣。

    台灣省城隍廟簡史:

    1879年,臺北正式建府,首任臺北知府陳星聚積極整建臺北府城,除了興築臺北城城廓外,也籌畫於城內建立臺北府的文教與政經中心。

    1881年,臺北府衙門在撫臺街後方,府直街和北門街口(即今臺北市延平南路與漢口街附近)興建臺北府城隍廟,而淡水縣城隍則附設在府城隍廟內。該城隍正式掌管臺北府,因此神格定為「府城隍」。

    光緒11年(1885年)臺灣建省,劉銘傳任首任巡撫;光緒18年(1892年)邵友濂巡撫將臺灣省會遷至臺北府,依制城隍廟併同升格為省級祀典規制。

    1895年乙未戰爭後,臺灣的日治時代開始,當時統治臺灣的臺灣總督府以市區改正為由,約於明治40年(1907年)拆除城牆,接著還將臺北府城隍廟、臺北大天后宮等具有漢文化的中國式建築拆除。

    據城內耆老口述及臺北市文獻會資料顯示,原清代臺北府城隍廟之府、縣城隍神像,一由檀越匿於家中櫥櫃避禍,另餘分遷艋舺地藏庵(現該廟虎邊神龕仍奉祀府、縣城隍各一尊)及大稻埕稻江霞海城隍廟(龍邊側室)暫祀;其中暫祀大稻埕之其中一尊,即現該廟「府城隍老祖」,後由松山地區信眾迎至松山供奉,於日治時期建立了松山昭明廟(2002年8月8日更名為臺北府城隍廟)。故原清代臺北城隍廟之神尊自此分於城中、艋舺、稻江、錫口等處繼續發揮神威。

    1945年二戰結束後,城隍信仰恢復公開祭祀,地方仕紳鳩眾在台北市武昌街一段14號的原「清淡水縣署舊址」延續香火,重興祀典,並於同年10月將藏於壁櫥的神像,請出公開祭祀,以及開始整理廟貌;此後訂定每年國曆10月25日(臺灣光復節)為慶祝聖誕千秋日,並依古制隆重舉行「城隍祀典」以示崇敬。

    1946年秋,鎮殿泥塑寶像已塑好,但臺灣行政公署當局因考量該廟廟址接近政府中樞,而暫緩其設廟申請,直至1947年初才允許現址(台北市武昌街一段14號)之申請。後於1947年農曆10月重興落成,入火晉座,並續雕一尊木造軟身神像供每年10月25日遶境出巡。

    由於當時已無臺北府之編制,全臺灣的行政單位為臺灣省,加上臺北市是省會,因此將城隍爺定位為「省城隍」,廟名則定為「臺灣省城隍廟」。

    圖片提供:徐宗懋圖文館 https://facebook.com/hsuchungmaostudio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