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的族群與多元文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的族群與多元文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的族群與多元文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的族群與多元文化產品中有158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綠黨,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是多元文化的國家,傾聽與理解才是對彼此的尊重】 尊重多樣性是綠黨六大核心價值之一,族群主流化是其中的內容,我們希望每個族群、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主流,不會有人因為自我的認同而遭到排除,族群主流化不僅是民族或種族問題,也是性別、階級等等人們因為特定認同而不被排除的可能性。 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儘管...

 同時也有5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的歷史不是我的歷史 學生時期的你,學了怎樣的台灣史呢?👀 我要告訴你── 💁‍♂️ 「閩南語」其實是貶意詞 💁‍♂️ 台灣自古以來從來就不屬於中國過 💁‍♂️ 第一個統治全台灣的跟中國沒關係 ️ 這集的台灣3Q,就透過斯卡羅做為開端 來跟大家聊聊這 150 年間,台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台灣的族群與多元文化 在 政經八百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24 14:14:55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 〔 #中秋節幹嘛烤肉? #這是誰的中秋節? #從國定假日看權力運作 〕 ⁡ 今天是中秋節,不知道各位壯士們是否有搭上返鄉專車回到熟悉的家人身邊,一起共度月圓佳節。 ⁡ 在享受四天連假的同時,建議各位壯士們不妨抬頭看看天空賞月之餘,享受中秋必做三件事:烤肉、吃月餅、吃柚子。 ⁡...

台灣的族群與多元文化 在 Danny Wen 溫士凱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12:29:30

哥在 講客廣播電臺 主持的「#世界異家來作客#」節目,星期六晚上23:00pm 在FM 105.9 頻道。今天在我們「精彩生活客」的單元,我們要今年獲得客委會「青年貢獻類」傑出成就獎的得主 林鈺婷 Rita Lin 有個約會,在空中一同窺探她多元斜槓的精彩故事。 【播出時間】 全台收聽頻率如下:...

台灣的族群與多元文化 在 ShanSha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10:22:22

學學文創的章鉅找優秀攝影師書晴掌鏡,幫鐵哥拍了系列形象照,其中這張黑白照很有鐵哥剛出道時的風采XD ─ 談什麼呢? 談文化編輯學。 ─ 90分鐘的文化編輯學課程,幾乎濃縮一個人二十年經歷的精華。鐵志從當年一個喜歡搖滾樂、喜歡電影和文學的少年,受雜誌的啟蒙和呼喚回到台灣,將自己所學與經歷化成八堂精...

  • 台灣的族群與多元文化 在 綠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9 16:46:07
    有 115 人按讚

    【台灣是多元文化的國家,傾聽與理解才是對彼此的尊重】

    尊重多樣性是綠黨六大核心價值之一,族群主流化是其中的內容,我們希望每個族群、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主流,不會有人因為自我的認同而遭到排除,族群主流化不僅是民族或種族問題,也是性別、階級等等人們因為特定認同而不被排除的可能性。

    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儘管努力推動族群主流化,但有許多作法仍是徒有其形,不得其神,許多行政部門甚至政府官員也完全沒有概念。立委陳柏惟與國防部長邱國正在立法院因為母語爭論的事件中,我們仍看到政務官對於族群主流化政策的不瞭解,更是對國民做出最不當的示範。

    現任的客委會楊長鎮主委曾明確發表相關的論文,蔡英文總統更在「2020年原住民族正名26週年論壇」明確地說要朝著族群主流化的理想邁進。

    綠黨的創黨主席高成炎教授也曾對我們說過瑞士國會的小故事:『德語區出身的議員說法語跟法語區出身的官員進行質詢,而官員用德語回覆德語區出身的議員。』

    我們衷心地希望能有一天
    陳立委用邱部長的母語(華語)質詢
    邱部長用陳立委的母語(台語)回答

    我們希望的未來,是每個台灣人都能理解與表達這片土地上的每一種語言及文化!這個理想或許太遙遠,但是在那之前,現在,至少讓我們都能用心去傾聽,聽懂彼此的文化。

    綠黨北北基黨部

    ---
    國家語言發展法第三條:
    本法所稱國家語言,指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
    ---
    抱歉!剛剛發文不夠慎重,對邱部長以及陳立委不尊重的部份,再次真誠道歉,我們會更加謹慎,也對所有關心綠黨的朋友致上歉意。

  • 台灣的族群與多元文化 在 台南妹仔教你講台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9 15:45:05
    有 495 人按讚

    💡阮ê訴求:講母語是基本人權,台灣是多語言、多族群ê寶島,逐个族群ê語言是平等--ê!政府應該愛按照「國家語言發展法」,chhōa頭做伙推sak台灣ê本土語言!

    看完質詢影片後,我個人的感覺是滿心痛的,因為母語使用者說自己的語言,被當成在故意刁難,這種誤會真的會讓已是弱勢語言族群的人感覺很受傷,而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發生。部長一再強調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但他不懂的是,語言對我們來說,是族群的靈魂,是我們認識自己的根。可以把語言只當成溝通的工具是因為,你不必害怕它會消失。

    這個事件中,我看到的是重視多元文化價值的實踐者與習慣在單一主流語言社會裡使用強勢語言的傲慢老舊價值觀,兩者產生的衝突。

    衝突帶來汰舊換新的浪潮,帶來進步的可能,我認為的進步就是大家都開始意識到、習慣台灣就是個多語言、多族群的文化寶島(不是停留在只在特殊場合才請少數族群出來表演的這種理解程度),既然有各種族群,本來就該理解彼此之間有差異而沒有高低,我們必須學會互相尊重。

    互相尊重的意思是:人人都可自由選擇自己想使用的語言,沒有哪一種比較「正確」,大家就是要習慣,在這個多元的社會,你會遇到使用不同語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追求性別平權時,「尊重」的道理大家都懂,語言平權也是一樣,我們的理想是無論在什麼場合,使用母語都很正當,我們可以用母語做所有現在用華語做的事。我們可以用母語也能在台灣社會裡自在地生活、工作,不受歧視,過一輩子。

    向望政府毋通因為一擺ê無順利,就放棄國會通譯ê制度。繼續做,一定會愈來愈好!💪🏻

    多謝 財團法人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豐惠老師招我做伙出席記者會!多謝予阮少年輩ê母語工作者有講話ê機會!

  • 台灣的族群與多元文化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9 13:47:55
    有 614 人按讚

    「別因噎廢食,讓國家語言發展停下前進的腳步!」
     
    ​​這個會期,立法院首次試辦了國家語言通譯服務,為台灣本土語言發展,寫下了重大的里程碑。
     
    不過在前幾天的爭議之後,立法院最終做出的決定,竟是暫緩施行服務,這實在讓我有些不解。
     
    國家語言通譯服務,是依照《國家語言發展法》試辦的通譯服務或設備,提供立法院內申請使用,語言種類包含台語、客語、手語、原住民語言等國家語言。
     
    事實上,台灣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官方語言」,而時代力量早在 2016 年就提出《國家語言平等發展法草案》,希望能夠積極支持國家各族群固有自然語言,並且明確定義,只要是台灣各族群使用之固有自然語言及手語,都是國家語言。立法院也在 2018 年正式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
     
    也就是說,不論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手語都是「國家語言」的一種。
     
    在《國家語言發展法》其中的多項條文,都採納時力黨團版本,當中第 11 條更明確指出:「國民參與政府機關(構)行政、立法及司法程序時,得使用其選擇之國家語言」、「政府機關(構)應於必要時提供各國家語言間之通譯服務,並積極培育各國家語言通譯人才。」
     
    這樣的通譯服務,不僅是依法有據,更已經通過兩年多了!
     
    舉例來說,苗栗是全台灣第一個施行「客語同步翻譯」的議會,議員或官員在質詢時若使用客語,其他聽不懂客語的議員或官員,可以同步透過即席口譯了解內容,讓質詢順利完成,也能保障關心公眾議題的客語族群,能有知的權利。此項服務從 2019 年開始,一直施行至今。
     
    這些語言都是國家語言,我們就應該確保它們的使用在公共領域上暢行無礙。
     
    因此,這樣的服務之所以存在,就是希望能讓立法院更實質地推廣多元文化和語言傳承。但是,現在卻因為出現爭議就暫緩了這樣的服務,會不會有些因噎廢食?
     
    根據立法院發出的新聞稿表示,「目前通譯服務已指示相關單位加強溝通,包括如何申請使用、機器設備、專業領域名詞確認等等,期望能重新調整並溝通,在確認各方充分理解前,通譯服務暫緩施行。」
     
    我認為,我們更應該視這次的爭議為一個契機,讓民眾能夠更了解當初法案通過的意涵和宗旨,也能透過這樣的公眾討論過程,凝聚社會共識。
     
    我要呼籲立法院,請儘速將通譯服務改善完畢,讓《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意旨被確實執行,創造更友善的語言環境和多元文化的永續發展。
     
    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台灣是多語國家,我們也有了《國家語言發展法》,未來,還應該更積極地保存各個國家語言、各個族群文化,讓這些國家語言能夠平等、友善的,在公領域中被使用。

  • 台灣的族群與多元文化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1:30:09

    #你的歷史不是我的歷史
    學生時期的你,學了怎樣的台灣史呢?👀

    我要告訴你──
    💁‍♂️ 「閩南語」其實是貶意詞
    💁‍♂️ 台灣自古以來從來就不屬於中國過
    💁‍♂️ 第一個統治全台灣的跟中國沒關係

    這集的台灣3Q,就透過斯卡羅做為開端
    來跟大家聊聊這 150 年間,台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𝟛ℚ!

    00:00 開場
    00:55 斯卡羅的歷史背景
    02:08 台灣從未「被中國統一」
    05:05 閩南語是貶意詞?
    05:56 中國國民黨對台灣本土的迫害
    09:20 找回我們的母語
    11:46 結語




    ===============================
    【烏日服務處】
    地址|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525號
    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沙鹿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中山路537號
    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霧峰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霧峰區文化巷57號
    電話|(04)2330-56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大肚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自由路148號
    電話|(04)2699-890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中央路三段169號
    電話|(04)2639-11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新庄聯絡處】
    地址|434-006 台中市龍井區新庄街一段138號
    電話|0917-191-058

    【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周四 19:00-21:00
    沙鹿─每週三 09:30-12:00、每周五 19:00-21: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龍井─每週三 19:00-21:00
    霧峰─每週五 19:00-21:00

    【免費長照 2.0 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週三 16:00-18:00
    沙鹿─每週二 16:00-18:00
    大肚─每週一 14:00-15:00

    【3Q聽你說 委員服務時間】 (需事前預約)
    大肚─週二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龍井─週三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烏日─週四 19:00-21:00(每週委員時間)
    沙鹿─週五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霧峰─週五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訂閱3Q的Podcast → 3Q陳柏惟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3QTan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 台灣的族群與多元文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8-24 12:24:13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 台灣的族群與多元文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8-24 12:23:49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