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用電大戶排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用電大戶排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用電大戶排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用電大戶排名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財經108問,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積電2020年7月27日正式加入RE 100組織,與全球超過240家企業共同宣示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 🔥 想掌握新一波的南向投資契機?【#壯闊東協台商雄起】論壇 熱烈報名中👉https://bit.ly/30gI9Kc 🔥【TOP5000台灣企業排名】搶先看https://bit.l...

  • 台灣用電大戶排名 在 財經108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29 18:00:14
    有 1 人按讚

    台積電2020年7月27日正式加入RE 100組織,與全球超過240家企業共同宣示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

    🔥 想掌握新一波的南向投資契機?【#壯闊東協台商雄起】論壇 熱烈報名中👉https://bit.ly/30gI9Kc
    🔥【TOP5000台灣企業排名】搶先看https://bit.ly/2ZrQElx
    👉一周熱門時事評論、嚴選名家好文【#工商名家評論報】https://bit.ly/3f41MKS
    👉掌握全球財經,立即下載【#工商時報APP】 https://bit.ly/2Ubv0zb
    👉周精選國內外重要財經新聞【#工商周報】https://bit.ly/3hB4Rnp

    #台積電 #再生能源 #工商周報 #總編輯精選

  • 台灣用電大戶排名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23 14:03:45
    有 36 人按讚

    地方能源治理正起步 ,前瞻計畫第二階段:納入地方能源治理才是真前瞻!(07/23/2020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

    台灣夏季用電高峰到來,近期尖峰用電連續創下歷史新高。在希望增加發電端的可用資源時,地方卻出現火力電廠污染與再生能源開發等相關爭議。要解決這類能源與環境問題,根本之道必須要在用電端進行更積極的管理與效率提升。從近年國際成功經驗來看,要能有效提升用電效率與節電,關鍵在於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權責分工與互助協力,才能掌握各地用電特性,量身打造節電策略。

    因此,數十個環團共同組成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於今日(7/23)召開記者會,督促中央政府當務之急必須提出地方節電的長期計畫,提升各縣市在節電政策的權責與資源,避免台灣因高用電量造成電力調度困境,也才有助於打造能源轉型所需的基礎工程。

    前瞻計畫第二階段:納入地方能源治理才是真前瞻

    中央政府自2015年起推動地方節電,並於2018年首次進行長達三年期共73億經費的縣市共推節電計畫,提供縣市政府進行「節電基礎工作」、「設備汰換與智慧用電」、「因地制宜措施」等節電措施,根據能源局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各縣市老舊用電設備汰換共節電 10.73 億度,合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55.5 萬公噸。但此計畫即將在今年到期,至今政府仍未公布任何後續規劃,造成許多縣市政府才剛開始累積節電的經驗與相關知識,卻無法預期中央未來是否還會繼續提供資源支持。

    於2017年公布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旨在打造未來30年國家發展需要的基礎建設,因此攸關未來台灣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氣候變遷因應、促進環境永續都被放入計畫主軸中。但是在前瞻第一階段,卻缺乏解決氣候變遷的能源基礎工程規劃。七月初立院同意行政院辦理前瞻計畫第二階段的4年4200億元預算籌編,聯盟呼籲,前瞻第二階段應納入攸關台灣能源轉型成敗的地方能源治理工作,從這筆預算支持地方政府持續推動節電。除了「校園裝冷氣」外,制定更上位與全面的能源治理與用電管理計畫,打造能源轉型所需的基礎公共建設與治理架構,才符合前瞻的真正意義。

    針對前瞻納入校園裝冷氣政策議題,主婦聯盟基金會主任吳心萍也表示:「日前全國中小學全面裝設冷氣的政策宣示,雖可保護學童免於熱傷害,但針對校園的環境也應該有更前瞻的策略,學校還可結合屋頂及108課綱推動能源教育,透過裝設光電等措施建築物降溫、有發電收益,還能間接減少冷氣需求。除此之外,聯盟也觀察到,許多縣市在推動電器汰換時都有針對中低收入戶的設計,我們肯定此作法並建議進一步延續」

    地方節電初見成效 中央規劃不可停擺

    自2015年起,中央政府開始補助縣市政府進行住商部門節能,因此聯盟整理分析全國在過去五年的用電趨勢與各地能源政策上的進展,檢視近年地方能源治理與節電的成效為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專員魏陽強調:「在2015年到2019年間,全國住商部門的總售電量呈現成長趨勢,五年間約成長23億度。但若考慮各縣市可能有人口與用電戶數增長等因素,聯盟以「用戶每月平均用電」計算各縣市節電成效。2015年到2019年間,全國住商部門每戶每月平均用電的節電率為3.68%,顯著優於尚未執行地方能源治理計畫的2012到2014年(0.79%)。如果只看用電高峰的7月到9月,則2019年住商部門每戶每月平均用電與2015年相比,更是有高達5.71%的節電率,顯見住商用電管理近年已逐漸進步,未來若能有持續性的經費與規劃,將對緩解夏季尖峰有更多貢獻。

    魏揚並補充如果看服務業分為800kw以上、以下跟表燈營業。這三用戶節電率,800kw以下跟表燈用戶在2015-2019年用電量是下降的,但800kw以上的這些用電大戶,用電是增加的,增加了2.73%。因此未來的用電管理上,800kw以上用戶,應該負起更多節電責任。

    從個別縣市的數據進一步分析,近期中火事件爭議不斷,爭好氣聯盟發言人石毓菁強調「雖然2018-2019年,台中市住商節電率成績為第一名,但若考量工業用電成長,則排名為倒數第三。近日台商回流投資,台中市招商為六都第一,中市府應積極控制工業節能,訂立強制性能源效率規範,並強制規定回流台商設置光電系統。而工業用電亦屬中央經濟部管轄範圍,應從前瞻計畫中編列地方能源轉型經費,對焦協助台中市工業節能治理,並補助汰換耗能設備,導入能源管理系統。」

    聯盟將影響各縣市能源治理重要的指標性政策進行盤點與整理,列出五項重要能源項目(如下表),為地方政府能否推動能源政策的重要基礎,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指出:2015年前,只有極少數的縣市政府對能源治理概念有所了解,在經過五年嘗試後,可看出在「公民參與能源委員會」與「能源主責單位」上,都有一半的縣市已經設立,其他項目也有約三分之一的縣市開始執行。除此之外,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楊順美秘書長也表示:「各縣市也在既有政策的基礎上,推動符合在地特性、能深入社區、或與公益結合的能源與節電相關政策與福利,值得鼓勵。」

    蔡卉荀更補充:「前瞻基礎建設不只是硬體設施,更是未來能看到實際成效的治理模式,這五年來,已經有蠻多縣市有相關制度建立,這些重要的能源基礎建設,不是立竿見影的基礎,但是會成為地方能源治理是否得以成功的關鍵。希望中央給地方持續經費推動,不要讓節電計畫停住或退回。」

    楊順美秘書長進一步指出:「從2018-2020因為有中央經費編列,有工研院專業團隊協助,未來若能持續有專業團隊協助、中央政府經費編列,地方能源治理一定可以持續提升。因此前瞻第二階段一定要把地方能源治理推動下去,讓有成果的縣市能要延續,沒有起步的縣市能萌芽。」

    但在過去幾屆評比中,聯盟也發現部分縣市的能源政策推動成效不足、縣市政府內溝通不順暢、或能源主管單位權責不足等問題。因此這些指標性政策,是否運作得當、實際成效為何,都還需要中央長期的計畫進行監督與協助、

    地方能源治理關鍵:電力資料公開、持續性經費、能源人才培育

    過去地方政府並無能源業務執掌的義務及權責,也長期缺乏制度性的支持與穩定的經費挹注。2015年後,中央與地方在節電計畫上開始協力,以下為聯盟整理未來仍亟需中央持續改善與協助的三項關鍵:

    1.修訂能源管理法規,明確要求台電公司提供用戶用電資料:因地制宜、對症下藥的地方能源政策,需要有不同區域、產業、需求結構等詳盡的用電歷史數據資料,然而過去地方政府在擬定能源相關政策時,經常碰到地方性的用電資料難以取得、無法進一步做需求分析的困境,未來中央若能在不影響個資權益的前提下,修訂能源管理法規,明確要求台電公司以公開透明的原則,提供完善的用電資料,將能為後續地方政府的能源計畫制定,打下重要的基礎。

    2.應提供持續性節電與治理經費:在2015年「智慧節電計畫」30億與過去三年「新節電運動」 75億的計畫經費推動下,地方政府在國家整體能源轉型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更逐漸成為能源政策的關鍵協作者。來自中央長期穩定的經費挹注,建構能整合各項資源的機制,將是未來地方能源治理能持續強化的關鍵。

    3.地方能源專業人才培養與教育:2015年中央開始推動縣市節電計畫後,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如萍呼籲:「能源局與工研院為各地承辦人員舉辦電力知識系列培訓,教導各縣市進行地方電力盤點與分析,都是打造能源治理能力的基礎工作。未來必須持續有穩定的計畫協助各縣市建構人才、培養公務體系具備相關知識,才能讓各地的節能政策真正到位,希望經費可以支持能源轉型知識推廣,創造由下而上推動能源轉型的環境。」

    而針對能源轉型的推動,野薑花協會理事長陳雪梨表示:「目前有些太陽光電案場有爭議或推動不順,希望未來我們可以跟地方政府多做一些交流,希望綠能的規劃是由下到上,作為地方創生的主流。」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林學淵也提醒:「過去在2015前,台灣能源管理都是中央經濟部的統一管理,在這之後有地方能源治理計畫,中央應針對2018年起的縣市共推住商節電計畫進行檢討缺失。」

    聯盟再次強調,地方政府是台灣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重要夥伴,中央政府應盡快公布地方能源治理的長期目標,並納入前瞻第二階段計畫,讓地方政府在能源轉型路上發揮助力,透過積極的用電管理,讓台灣能源轉型更加順利。而民間能源轉型推動聯盟自2015年起已舉辦兩屆地方縣市能源政策評比,是台灣由民間主辦且定期公布的指標性能源評比。聯盟也預計於今年底啟動第三屆評比,持續監督台灣能源轉型進程。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介紹:全台各縣市關切能源轉型的民間團體,於 2015 年 7 月聯合組成,定期舉辦各縣市政府能源政策評比,並發表能源政策觀察與分析,聯盟成員如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臺北、花東辦公室)、新北市永和社區大學、新北市蘆荻社區大學、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荒野保護協會、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總會、台中分會)、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翻轉嘉義工作隊、台南市社區大學、台南新芽協會、台東廢核反核廢聯盟、宜蘭月見學習農園、環境保護聯盟屏東分會、看守台灣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社團法人野薑花公民協會、350.org、綠色和平、爭好氣聯盟、社團法人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聯盟)

    主辦單位:能源轉型推動聯盟

    發言團體: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任 吳心萍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專員 魏揚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蔡卉荀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 楊順美
    爭好氣聯盟發言人 石毓菁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 高茹萍
    野薑花公民協會理事長 陳雪梨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林學淵

  • 台灣用電大戶排名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6-29 08:10:00
    有 109 人按讚


    郝明義:誤導台灣能源政策的六個迷障!!! (06/29/2018 蘋果日報)

    郝明義/「開放台電」聯絡及協調人

    近年來,有各方勢力鼓動核電復辟。這兩天許多企業大老出聲,加上馬英九前總統接受專訪,公開呼籲放棄2025非核家園,算是來到一個高峰。這些聲音一直在製造誤導台灣能源政策的迷障。我就選六個來破解一下。

    第一個誤導:「台灣的投資環境正因為缺電而惡化,連來台投資的外商都在減少。」

    馬前總統是講這種話的代表者。但他的記憶力顯然不好。他執政的時期,台灣吸引外國的投資就在全球末端。2011年,台灣連北韓都輸,只贏非洲的安哥拉,全球排名倒數第二;2013年,台灣只贏北韓和巴基斯坦,全球排名倒數第三。他執政的時候也是因為台灣缺電而交出這種成績單嗎?何況,2017年的外國人直接投資還是近十年來的第三高?台灣吸引外商投資不足,有長期的根源性問題。把這和缺電扯在一起,是危言聳聽。

    第二個誤導:遮蓋核電沒有屁眼的問題。

    以馬前總統為例,他認為好的能源必須符合「夠、穩、廉、潔」四字,所以強調核電四項全能。但他獨漏了核電有「毒」,台灣又沒法處理核廢料的根本問題。像核一、核二廠儲存使用過燃料束的水池已經被塞得爆滿,「束滿為患」,造成反應爐裡的燃料束退無可退,如同一個人的屁眼被塞住。人無屁眼不能活,核電廠沒屁眼,可能造成台灣千百萬人的生存危機。遮蓋核電有毒又沒有屁眼的危險,掩飾核電潛藏的高昂成本,是典型的愚民。

    第三個誤導:「煤電製造空污,而核電是煤電的替代選項。」

    煤電有空污的問題,但輪不到核電來當選項。這一點可以從馬前總統說的話裡得到證明。非核家園到2025年的目標是:核電 0%,煤電30%。而馬前總統昨天提出他認為理想的比例是核電20%,煤電40%。也就是說,即使把核電比例調高到20%,煤電比例也還是要不降反升地增加10%。這證明了一點:所謂核電是煤電的替代選項,根本是謊言。這兩者不但不互相替代,還互相取暖、共生。他們共同的敵人就是再生能源。

    第四個誤導:「不反對非核家園,但『以核減碳養綠』,把核電當作暫時的替代選項。」

    簡單地說,主張「以核減碳養綠」,相當於主張「以吸毒減肥養生」。減肥很多方法,不必靠吸毒;減碳也很多方法,當然也不必靠核電。至於綠能和核電之對照,更有如養生和吸毒之勢不兩立。吸毒是不可能養生的,核電更是不可能養出綠能的。

    說什麼在綠能穩定之前核電應該當作替代選項的人,應該想想看:戒毒能說什麼「在完全戒毒成功之前,再吸一口應該當作替代選項」嗎?

    第五個誤導:「沒有核四會缺電,台積電不能缺電。」

    馬前總統和工商大老同聲出氣,紛紛主張台灣不能缺電,所以要重啟核四云云,其實一直在重複國民黨政府長期的洗腦言語。1993年,江丙坤就說台灣如果不興建核四,2010年每天最少將停電六小時。今天已經2018年,有嗎?那以後的25年,以工總、商總為代表的許多所謂企業大老,從沒停止過配合沒有核四就缺電這種洗腦的說法。

    尤其,馬前總統和這些企業大老都喜歡搬出台積電來說事,講台積電這種龍頭企業一分鐘都不能缺電。但他們從來不提:像台積電這種喝國家產業政策奶水長大的企業,在能源政策上該以什麼樣的企業責任和良心做出該有的回饋。近年來,許多世界頂級企業強調使用綠能。Apple兩年前就強調他們要求全球各地的合作夥伴自己生產再生能源來使用,包括鴻海在鄭州建0.4 GW的太陽能機組,供應生產iPhone手機的工廠用。

    台積電每年賺那麼多錢,在這方面做了什麼?台電前董事長朱文成說,有次張忠謀問過他是否能自建電廠。朱文成說只要台積電想,他一切都可以搞定。但是台積電最後還是沒有。大家既然如此重視台積電,何不問問這個超級用電大戶在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該拿出什麼樣的行動,而不只是光帶動大家喊缺電就要重啟核四?

    第六個誤導:「綠能不穩,因此不能廢止核電。」

    這是典型混淆因果關係的說法。台電可能產生缺電,是因為他們管理上的「兩迷一混」問題:「迷信供給」、「迷信核電」、「混淆監督責任」,導致「缺電十匹狼」橫行作怪。缺電十匹狼的作用,就是以恐嚇缺電來換取核電繼續存在的機會。所以台灣想要徹底去除缺電的陰影,首要之務就是改革台電,終止核電。否則,台電永遠會持續把綠能壓抑或扼殺於襁褓之中。

    因此,一方面大家在期待經由新的能源政策來達到2025的非核家園,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只有2025的非核家園實現,才有機會真正開展新的能源政策。

    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在改革台電的行動上不敢大刀闊斧,造成養癰遺患的後果,也滋生了製造這些誤導迷障的溫床,是另一個重要議題,不在此文主題之內。但最近他們即將把核四燃料棒送出國去,總算是跨出了終結核四的堅定一步,值得肯定。

    完整文章請見: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629/1381655/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