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灣獼猴運動方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獼猴運動方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獼猴運動方式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隨同陳其邁市長、周玲妏局長,到壽山動物園聽取接下來的改造計畫「#新動物園運動」,聽到幾個不錯的概念,跟大家分享一下: 1⃣會規劃無障礙的天空步道,讓身障人士可以更便利地進入動物園 2⃣會朝向生態營造的方式設計,並且同時改善動物圈養後場環境 3⃣讓動物從籠內圈養,部分轉換成開放空間,籠子則設...
台灣獼猴運動方式 在 林于凱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2-21 08:42:49
你咧see尛? 今天隨同陳其邁市長、周玲妏局長,到壽山動物園聽取接下來的改造計畫「#新動物園運動」,聽到幾個不錯的概念,跟大家分享一下: 1⃣會規劃無障礙的天空步道,讓身障人士可以更便利地進入動物園 2⃣會朝向生態營造的方式設計,並且同時改善動物圈養後場環境 3⃣讓動物從籠內圈養,部分轉換成...
台灣獼猴運動方式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隨同陳其邁市長、周玲妏局長,到壽山動物園聽取接下來的改造計畫「#新動物園運動」,聽到幾個不錯的概念,跟大家分享一下:
1⃣會規劃無障礙的天空步道,讓身障人士可以更便利地進入動物園
2⃣會朝向生態營造的方式設計,並且同時改善動物圈養後場環境
3⃣讓動物從籠內圈養,部分轉換成開放空間,籠子則設計成溫室親子區,讓遊客換個視角,感受自己被圈禁的感受
不過有些設計,是以設計師的眼光出發,考量的是整體意象。但實際規劃時,必須考量動物在此設計下的需求 (例如光照、休息時間) 是否能被滿足。
🦍🐘🐪🦒🐃
#每年500元你就是動物園VIP
同時我也建議觀光局,應該讓市民對於壽山動物園有更高的認同感,畢竟高雄壽山動物園不若台北木柵動物園,有這麼多的資源,如果市民(非市民也可以)認同壽山動物園,其實以 #每年500元 的小額認養方式,能夠對動物的環境改善盡一份心力,其實非常值得推廣。
#降低人猴衝突🚫塑膠袋
台灣獼猴,是壽山動物園的special,但也時常引起惶恐。不過,如果遊客能夠知道如何 #與猴相處,就能減少彼此衝突。比方說:進到動物園,不要使用塑膠袋,把食物收好。
根據我在中山大學的長期觀察, #獼猴會鎖定拿塑膠袋/塑膠杯的人,去進行搶奪。其實也不難想像,因為塑膠袋裡常都裝著食物。如果要進園,可以把食物放在背包或提袋收好,就可以減少這樣的人猴衝突。
#獅子小巴跟小辛的狀況 🦁🦁
一直被遊客關心,是否沒有吃飽或是生病,導致過瘦。
獸醫解釋,因為年紀大了(11歲),出現大貓的腎臟病問題,因此飲食必須依據特別食譜配合調整,所以會出現比較瘦的狀況,有安排與屏科大獸醫院合作,定期健檢和專業醫療服務。
至於為何會有腎臟病?這就跟人類有關了。因為小巴跟小辛是園內近親繁殖,近親繁殖就容易導致遺傳性疾病。所以,真的不要為了人類需求,去製造出有天生缺陷的動物了!
台灣獼猴運動方式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作者粉絲頁: 我們的島、 獨立媒體學院、 環境田野調查紀錄、 台灣珊瑚礁學會
出版社粉絲頁: 衛城出版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介紹
訪問作者: 柯金源 (Ke Chin Yuan)
內容簡介:
首篇導演自剖,如何從一開始追求影像美學表現,到自我反省環境紀錄工作者應該要表現的本質為何,至今返歸真實、企圖透過鏡頭傳達種種災難之因並對社會大眾與決策者形成影響的歷程。
第二至四章,是海陸交界與海岸線的總體檢。第二章綜觀臺灣海岸線大尺度、規模性的改變,直指重要指標現象是如何形成,如自然海岸消失與人工海岸水泥化問題。
第三章進入各地樣區,透過錯落在大尺度當中的單點案例,細數人為開發的演變,說明自然與經濟活動間的衝突,以及保育的重要。
第四章以作者的家鄉彰化為記主軸,描述一路以來田野對生命的感動,以及人、生物與環境互動的海岸群像。
第五章與第六章談臺灣日日都在經歷的天災與汙染問題。島嶼無可迴避的天災包括地震、颱風,自然創傷已難平復,人為破壞卻讓天災加劇。如今在氣候變遷之下,複合式災難更年年考驗著島民的智慧。這幾十年來,自然資源從正常運轉到逐漸消失,除了天災,更因為環境汙染。滋養我們的土地、無所不在的空氣、生養萬物的海洋,這些環境汙染,是怎麼一步步走到這裡的?
第七章到第九章的主題別是森林生態、臺灣附近重要島群生態變化以及生物多元價值。第七章論及森林若海洋,一樹一島嶼。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標誌著生物多樣之島。人們對待山林的態度將決定環境會以協合或是衝突回應。第八章則是細數離島。臺灣是島嶼型國家,每座島嶼都擁有不同的生態重要性與歷史意義,甚至是臺灣的前哨。當我們不瞭解臺灣周遭海域發生了什麼國際紛爭或是生態破壞,我們將無從面對共同未來。第九章則透過指標物種的命運,看到了珊瑚死亡的悲劇,也看到了軟絲成功復育的希望。
最終章則回顧環境命運為何是一場你我必須共同扛起的未竟之戰。環境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你與我的書。這是過去以及現在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一步一步共同刻寫出來的環境啟示錄。
作者簡介:柯金源
人稱柯導、柯師傅。彰化伸港人。
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十二年,共累積了超過三十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新聞部。近年作品多關注產業政策變遷下,臺灣自然環境如何遭受破壞;以及在公民意識覺醒的年代,政府該如何訂定未來環境保護計畫、企業該如何落實社會責任。多項作品入圍並獲得國內外重要影展獎項。
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購買第一部照相機,開始記錄自然生態景觀。
1985年 進入專業視覺語言學習之路。
1986年 拍攝主題以人文、社會現象為主,並進入媒體,主跑政治與經濟、社會運動。
1990年代 臺灣媒體開放,閱聽大眾的資訊使用與娛樂方式產生質變。為了更貼近閱聽人以達到環境資訊的傳播目的,開始參與電子媒體「生態類與人文紀實類節目」的拍攝與製作,大量累積影音資料。
1998年 參與公視新聞部「我們的島」環境新聞雜誌的企劃採訪拍攝製作。並擔任深度報導記者、社會組召集人、編採組長、採訪組副組長。
2002年 為了完整呈現環境的變遷與觀點,並結合影音創意形式,「環境類型紀錄片」成為重要的呈現形式。
主要獲獎紀錄:
1997年起,入圍與獲得國內外超過一百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個人入圍七次電視金鐘獎、獲頒攝影與非戲劇導演三座金鐘獎,以「動物救援」獲得NPO媒體報導獎【電視報導首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更同時獲得美國【CINE金鷹獎】、美國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以及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兩項大獎與九項優異獎,近年代表作為紀錄片《海》,記錄臺灣近二十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全片沒有旁白與配樂,以質樸的影像敘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圍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國、中國、西班牙等各國相關影展。
台灣獼猴運動方式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作者粉絲頁: 我們的島、 獨立媒體學院、 環境田野調查紀錄、 台灣珊瑚礁學會
出版社粉絲頁: 衛城出版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介紹
訪問作者: 柯金源
內容簡介:
首篇導演自剖,如何從一開始追求影像美學表現,到自我反省環境紀錄工作者應該要表現的本質為何,至今返歸真實、企圖透過鏡頭傳達種種災難之因並對社會大眾與決策者形成影響的歷程。
第二至四章,是海陸交界與海岸線的總體檢。第二章綜觀臺灣海岸線大尺度、規模性的改變,直指重要指標現象是如何形成,如自然海岸消失與人工海岸水泥化問題。
第三章進入各地樣區,透過錯落在大尺度當中的單點案例,細數人為開發的演變,說明自然與經濟活動間的衝突,以及保育的重要。
第四章以作者的家鄉彰化為記主軸,描述一路以來田野對生命的感動,以及人、生物與環境互動的海岸群像。
第五章與第六章談臺灣日日都在經歷的天災與汙染問題。島嶼無可迴避的天災包括地震、颱風,自然創傷已難平復,人為破壞卻讓天災加劇。如今在氣候變遷之下,複合式災難更年年考驗著島民的智慧。這幾十年來,自然資源從正常運轉到逐漸消失,除了天災,更因為環境汙染。滋養我們的土地、無所不在的空氣、生養萬物的海洋,這些環境汙染,是怎麼一步步走到這裡的?
第七章到第九章的主題別是森林生態、臺灣附近重要島群生態變化以及生物多元價值。第七章論及森林若海洋,一樹一島嶼。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標誌著生物多樣之島。人們對待山林的態度將決定環境會以協合或是衝突回應。第八章則是細數離島。臺灣是島嶼型國家,每座島嶼都擁有不同的生態重要性與歷史意義,甚至是臺灣的前哨。當我們不瞭解臺灣周遭海域發生了什麼國際紛爭或是生態破壞,我們將無從面對共同未來。第九章則透過指標物種的命運,看到了珊瑚死亡的悲劇,也看到了軟絲成功復育的希望。
最終章則回顧環境命運為何是一場你我必須共同扛起的未竟之戰。環境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你與我的書。這是過去以及現在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一步一步共同刻寫出來的環境啟示錄。
作者簡介:柯金源
人稱柯導、柯師傅。彰化伸港人。
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十二年,共累積了超過三十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新聞部。近年作品多關注產業政策變遷下,臺灣自然環境如何遭受破壞;以及在公民意識覺醒的年代,政府該如何訂定未來環境保護計畫、企業該如何落實社會責任。多項作品入圍並獲得國內外重要影展獎項。
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購買第一部照相機,開始記錄自然生態景觀。
1985年 進入專業視覺語言學習之路。
1986年 拍攝主題以人文、社會現象為主,並進入媒體,主跑政治與經濟、社會運動。
1990年代 臺灣媒體開放,閱聽大眾的資訊使用與娛樂方式產生質變。為了更貼近閱聽人以達到環境資訊的傳播目的,開始參與電子媒體「生態類與人文紀實類節目」的拍攝與製作,大量累積影音資料。
1998年 參與公視新聞部「我們的島」環境新聞雜誌的企劃採訪拍攝製作。並擔任深度報導記者、社會組召集人、編採組長、採訪組副組長。
2002年 為了完整呈現環境的變遷與觀點,並結合影音創意形式,「環境類型紀錄片」成為重要的呈現形式。
主要獲獎紀錄:
1997年起,入圍與獲得國內外超過一百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個人入圍七次電視金鐘獎、獲頒攝影與非戲劇導演三座金鐘獎,以「動物救援」獲得NPO媒體報導獎【電視報導首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更同時獲得美國【CINE金鷹獎】、美國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以及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兩項大獎與九項優異獎,近年代表作為紀錄片《海》,記錄臺灣近二十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全片沒有旁白與配樂,以質樸的影像敘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圍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國、中國、西班牙等各國相關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