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特別姓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特別姓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特別姓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特別姓氏產品中有22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日本旅人塾 Japan Tabi,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石川】於石川縣珠洲市舉辦的 #奧能登國際藝術祭,第二屆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延遲至2021年9月4日至10月24日始得登場,可說是一場令人早已望穿秋水的藝術盛事。 如同第一屆時,許多人因為藝術而造訪能登半島,並且感受到在地藝術與土地相互輝映、呼應的藝術展現,第二屆的藝術祭,依舊端出令人無比神往的精...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9的網紅鏡好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現在就用鏡好聽APP收聽《你有一則來自___的訊息》►https://pse.is/3gjnnc - 全球PODCAST 平台同步上架: Apple Podcast:https://pse.is/3jawjt Spotify:https://pse.is/3hymq6 Google:https://...

台灣特別姓氏 在 喜多食旅手札 - 新竹/台中/日本各類食、旅資訊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12:27:31

喜歡喝茶的人這篇看好來「喜多哥哥 x maosan茆桑」團購開始囉! 除了83~88折還享全部免運下單再送六包茶包! 喜多哥哥冷泡優惠:任選兩盒原價$798特價$699加贈體驗包(總共24包) 喜多哥哥團購優惠:任選三盒原價$1197特價$999 加贈體驗包(總共33包) (一盒裡面都有9包,體驗...

台灣特別姓氏 在 ?五十嵐幸子 Sachiko 撒醬? |日語教學、中日文主持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6-15 08:03:38

天哪~我出的日文書籍,在各大書局日文類排行榜第一名😭😭😭‼️🥇🇯🇵 博客來、金石堂、PChome等等,別人跟我說才知道,太感動了😭‼️‼️(若以「語言教學類」來說前2名都是英文,不知道有沒有機會超越它們😂) 「我的第一本日語文法」超划算打折到6/30可預購唷🙌🏻 一直都還沒有好好介紹這本書‼️ 這...

台灣特別姓氏 在 ????? ??? ???林林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17 11:49:52

2021.05.07 敝姓鍋🍲 #抽獎 #台南新店報報 🔥 就是今天5月7日🙌🏻 人氣火鍋店敝姓鍋來台南海安路開分店啦🎉 身為火鍋控的林林當然手刀前往🚗 店內裝潢簡潔明亮💡 座位數不算少,而且座位都很寬敞 完全不用擔心擁擠造成手打架✔️ 點餐方式也很簡單 直接選鍋或是選鍋底再選主菜(肉類/海鮮...

  • 台灣特別姓氏 在 日本旅人塾 Japan Tab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11:02:07
    有 166 人按讚

    【石川】於石川縣珠洲市舉辦的 #奧能登國際藝術祭,第二屆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延遲至2021年9月4日至10月24日始得登場,可說是一場令人早已望穿秋水的藝術盛事。

    如同第一屆時,許多人因為藝術而造訪能登半島,並且感受到在地藝術與土地相互輝映、呼應的藝術展現,第二屆的藝術祭,依舊端出令人無比神往的精彩展示內容--目前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的日本重量級藝術家 #塩田千春 正是其中之一,連續兩屆展出作品《搬運時間之船》。

    在其他參展者中,包含來自台灣的藝術家涂維政共53組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展示呼應融合了當地土地力量的藝術作品,並有47件全新作品,讓展覽更加豐富可期。

    珠洲市分為10個展示區,每區展示3~8個作品不等。
    塩田千春因姓氏「塩田」的緣分,選擇在保存數百年前的揚濱式製鹽法的珠洲市大谷地區展出作品。以實際搬運鹽田用砂的採砂船,從船上撒滿紅線至整個空間,編織出一直守護製鹽技術至今的
    職人歷史和記憶。

    而涂維政這次展出的《#珠洲鯨魚傳說遺址》是根據當地神話特別為奧能登國際藝術祭創作的新作品,也相當具有看點。此外,還有來自英、美、德、澳、中、韓等多國藝術家的作品。

    也萬分想念藝術祭的妳/你,下回有機會前往北陸旅行時,不妨也造訪奧能登國際藝術祭,感受一趟美好的藝術之旅吧!

    ╔═══════╗
    ※奥能登国際芸術祭2020+
    https://oku-noto.jp/ja/index.html
    ╚═══════╝

    #真想念能登半島啊
    #絕景的白米千枚田
    #美味的奥能登揚浜塩田
    #還有夢幻秘湯よしが浦溫泉
    #石川 #奧能登 #珠洲 #奧能登國際藝術祭2020+

  • 台灣特別姓氏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2 15:47:51
    有 112 人按讚

    開學時刻,
    巫師地理想要推薦給學生、家長、老師
    這一本新書:《#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

    若是要說,培養國際觀,不僅是外語學習跟媒體文章,還是懂點國際情勢,有的時候是透過遊記的人生體悟,那些文化饗宴與交流的心境,更顯得珍貴,也拓展了一種視野。地理的一種視角吧!

    旅行的風景,壯遊豐富了自己。

    搭便車的勇氣,開啟了奇幻之旅。
    讀萬卷書真的是行萬里路!

    公路上奔馳著,從城市到城市,
    穿越國界,每個地點都有著不凡的記憶

    #中東路線:穿越以巴的耶路薩冷,鄰近約旦河,再到西奈半島,最後抵達開羅;#中亞路線:歐亞大陸的中央,中國與哈薩克地之間,綿延的山岳;#南美路線:彷彿是《摩托車日記》再現,熱帶到溫帶,繞行安地斯山脈的東與西。

    #移動總是迷人

    第31頁,「後來搭便車搭上癮之後回想,時刻表、地圖這些事物之所以讓我如此迷戀,或許是因為他們總能讓我在其中摹想移動,探索未知。」

    易安,比起背包客,更加深入造訪每個旅程,搭便車的歷程,都是刻苦銘心!他從2014年到2018年,累積了高達三萬五千六百公里,非常不簡單!

    易安,每一段地景描述,活生生跳入眼前的感受。

    第87頁,「我們在國土狹長的智利一路向北奔,奔過了寒冷雪山,奔過了淒美的峽灣,奔過了荒蕪的沙漠,奔成了一堂五千公里的實境地理課。從南到北,我們跟著貨車背後載的貨物,逐一細數了智利那些跟氣候型態一樣多元的物產:酪農業、林業、礦業,以及走到哪裡都有的漁產、水果與葡萄酒。」

    #複雜的國家

    第133頁,「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共產陣營維持不到半世紀的烏托邦理想潰散一地,南斯拉夫聯邦的加盟國紛紛背離。作為南斯拉夫聯邦的核心國,塞爾維亞共和國無法忍受聯邦的分崩離析,決議向剛獨立出去的新國家們宣戰。」

    易安的文筆易讀好懂,穿插了歷史脈絡或是地理概念,對於地理老師巫師在閱讀的時候,覺得許多概念得以連結,又有許多畫面跳出來,好像有種在現場,又有種地圖上游走的意味。

    中東、中亞、南美的這些路線,填補了一些台灣民眾還沒有經常造訪的地點,透過易安搭便車的體悟,這些路途上的感受,很多聚落生活得以讓更多人知道,更能夠感受到真實,增進了我們在台灣,意會遠方不一樣的景色,特別是疫情當前無法出國,但是這些文本就可以和易安,一起搭便車的感受!

    巫師會知道李易安,也是偶然在臉書滑一滑,看到這位端傳媒記者的臉書內容,不時分享對於國際時事的想法,也有一些不同見解,文字遣詞也與社會科學概念有所發想,覺得有得到啟發。雖然還沒有見過本人,但也已經被圈粉,很榮幸在今年這個夏天,接到聯經出版的邀請,推薦這位作家,這本好書。

    邀請大家閱讀,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各界推薦
    王志弘(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何欣潔(《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楊宗翰(「沙發客來上課」計畫發起人)
    陳柔安(《我沒錢,所以邊畫畫邊旅行》作者)
    李明璁(公視《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主持人)
    巫師地理(高中地理老師)
    畢恆達(台大城鄉所教授)
    廖科溢(金鐘旅遊節目主持人)
    ──盛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李易安

      端傳媒記者,用移動做田野,以田野為生活,為田野而移動。怕鬼,但喜歡逛墓園;喜歡旅行,也喜歡紀錄,文章散見《端傳媒》、轉角國際、Matters;第13屆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獲選者,曾入圍亞洲出版協會(SOPA)卓越新聞獎。兼職翻譯,譯有《歐亞帝國的邊境:衝突、融合與崩潰,16-20世紀大國興亡的關鍵》、《啟蒙運動》等書。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是他出版的第一本個人著作。

      你可以在以下平臺上找到他:
      FACEBOOK
      李易安
      端傳媒
      theinitium.com/author/cEoTwTZK
      轉角國際
      global.udn.com/author/articles/1020/1458/share/2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9085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公路上3萬5千6百公里的追尋,在國與界之間探索世界(附贈限量便車明信片,3款隨機出貨)

  • 台灣特別姓氏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7 22:34:44
    有 1,471 人按讚

    餐廳的遮羞巾

    朋友媽媽入座後, 點完餐, 我以為可以放心喝開胃酒等菜上桌了. 侍者過來把餐桌上每個人面前的裝飾性美麗餐盤撤走前, 朋友媽媽正在談多年來如何用名牌包塞滿衣櫃的豐功偉業, 「每個包都有故事呢」. 

    侍者有點尷尬, 站在桌旁不動. 我一看, 冷汗又開始冒了… 

    因為朋友媽媽餐盤上的餐巾還擺在上面, 如果她不拿開, 侍者不知道該怎麼撤盤. (有經驗的侍者會將盤子傾斜慢慢抽出來, 讓餐巾留在桌上)

    我打斷朋友媽媽的名牌包故事, 小聲地說: 麻煩將餐巾拿開, 好讓侍者把餐盤拿走.

    朋友媽媽說: 咦, 不是服務生要來舖在我的腿上才對嗎?

    我: 呃, 法國沒有這個規矩, 這裡都是客人自己拿起來放在身上的.

    (而且, 誰知道妳餐巾是要遮住豐胸還是舖在肥腿?)

    餐巾, 不知何時台灣改叫口布, 難不成又是從中國傳過來的說法? 我還是比較喜歡”餐巾” – 用餐時的手巾, 比”口布” – 擦嘴巴的布 – 優美多了.

    也不知何時, 在台灣高級餐廳用餐, 客人都變殘障, 清簡的一片方巾, 不重又不難拿, 我始終不懂為何要勞煩服務生來打開, 鋪在腿上? 我超怕這個動作, 常常要跟服務生搶看誰先搶到餐巾, 搞得好緊張…

    台灣教導服務生幫客人舖餐巾的”傳統”從何而來? 而且是中日西餐都有, 不獨獨西餐. 我在法國從未見過這個奇怪的服務. 莫非是日本? 也始終不明白讓服務生為客人舖餐巾的用意何在.

    關於餐巾的歷史頗有趣的, 約從15,16世紀開始出現, 在這之前因為歐洲人使用刀叉並不普遍, 都是用手抓食物, 用完後手指在麵包上擦乾淨, 嘴巴就用袖口擦.

    到了18, 19世紀出現個人式餐巾, 也開始講究餐巾的質料, 從高級的絲綢緞, 棉布到麻布都有, 有許多繡上個人名字或家族姓氏的, 多半還是哪個知名織品坊特別訂製的.

    還有餐巾環, 上面刻有使用者名字, 在家庭裡是在兩餐之間將餐巾收起來, 下一餐拿出來繼續使用(自己家人不必那麼講究用一次洗一次). 餐廳則是保留給經常來的熟客, 除了有親切感還有給熟客的特殊待遇感.

    現在餐廳的餐巾和桌巾多半交給專業清洗公司洗燙, 每日更新送到. 漿燙得硬直平整, 摸起來舒服跟新的一樣. 我個人喜歡麻料的, 摸起來硬, 可是把它弄皺了有種奇異的快感(像把盒子踩扁那樣. 我變態…). 絲綢餐巾我遇過幾次, 不過都是在高尚的朋友家, 不是餐廳. 絲綢脆弱不耐洗, 也不好燙. 好看好摸, 可是很整人, 也難怪餐廳不用絲綢餐巾. 想想以前慈禧用這個來擦屁股, 現在拿來擦嘴巴也覺得怪.

    餐巾的作用很簡單: 擦嘴巴或是不小心沾到東西的手指. 老一代的法國人還有習慣把餐巾塞掛在領口, 而不是鋪在大腿上. 過去這是喫海鮮時怕蝦蟹殼沾到衣服的權宜之計; 後來連喫麵條也會, 扭蛇一樣的麵條不小心會把醬汁抖灑四濺, 弄髒衣服. 換句話說, 塞在領口下巴下並非不合禮儀, 只是有些不合時宜. 不過話說回來, 最近這個復古動作也有點流行回來了.

    用餐時難免嘴角有殘餘食物, 或是嘴唇油膩不堪, 此時就是用餐巾抿一下. 我說”抿一下”, 不是擦喔, 不是擦屁股那樣的前後左右來回擦拭喔.

    餐巾抿嘴是過去餐桌上的淑女教育, 現在當然不必那麼講究, 寫出來是讓大家知道, 在歐洲上流社會仍有這樣的要求, 淑女們就不會將口紅擦糊了.

    此外, 餐巾不宜用來擤鼻涕. 可是萬一要打噴嚏用來遮口鼻則是可以的(打噴嚏是電光石火間的事, 哪容你找面紙出來?)

    常見使用餐巾的小問題反而不是在餐桌上, 而是站起來去洗手間時. 請記得將餐巾摺疊好, 不必要變成豆腐乾, 但是也不要揉成一團像擦過的屁股紙, 放在桌上; 或是掛在椅肘上. 有時侍者會來收走, 換一條新的乾淨的, 燙得整整齊齊的, 用刀叉夾著送上來. 有時不會, 所以請勿用這個來要求高級餐廳.

    另一個換新餐巾的時間點就是主菜用完, 上甜點前, 有些餐廳會來換新餐巾, 但也不是一定會有的程序動作.

    侍者手臂上也有一條餐巾, 這是侍者用的. 當他手上因為拿酒拿水弄濕了, 或是沾到菜餚湯汁時. 有時也會用一片餐巾俐落地掃掉一桌子的麵包殘屑.

    不過, 最重要的作用是: 當不小心弄翻酒水或是湯汁食物弄髒桌面時, 侍者會用餐巾將污漬蓋住, 讓桌面看起來仍舊是乾淨清爽的一片, 而不是讓客人面對著一大塊污漬繼續用餐.

    真的發生弄翻酒杯或是弄髒桌面時, 不要慌張惱怒(尤其忌諱父母長輩這時候當面大聲責罵), 只要給侍者一個歉意的微笑就好, 也不要動手想幫忙甚麼, 讓侍者自己來(就是不要來礙事, 越幫越忙啦). 這是他們重要的服務訓練之一, 幾乎每天都會遇到, 不會因此而輕蔑客人的.

    餐巾, 其實就是塊優雅的遮羞布, 遮掩弄髒的手, 抹去油膩的嘴, 蓋住有污漬的桌面.

    讓整個用餐時光, 發生再天大的事都-始-終-優-雅.

  • 台灣特別姓氏 在 鏡好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7-02 16:34:15

    現在就用鏡好聽APP收聽《你有一則來自___的訊息》►https://pse.is/3gjnnc
    -
    全球PODCAST 平台同步上架:
    Apple Podcast:https://pse.is/3jawjt
    Spotify:https://pse.is/3hymq6
    Google:https://pse.is/3hulx9
    -
    本土疫情爆發,台灣進入三級警戒已將近60天,這段期間在擔憂病毒對自己、家人、朋友健康帶來的威脅下,許多人的身心皆大受影響;特別是長時間居家防疫所帶來的壓抑和煩悶,讓已經緊繃的抗疫氛圍難以找到合適的出口來緩壓。

    為鼓勵和撫慰台灣在疫情時期的辛苦,也讓每個人感受到不是自己孤軍奮戰,「鏡好聽」六月十八日起連續九天,邀請 Podcast 主持人作家小歐、婦產科醫師林靜儀 、作詞人 / 音樂人姚謙 、專欄作家馬欣、記者張潔平、臨床心理師劉仲彬、美食作家盧怡安、媒體工作者 / 作家瞿欣怡、作家羅浥薇薇(以姓氏筆畫排序)共同推出《你有一則來自___的訊息》Podcast,每個人都各自錄下了一段「留言」,分享自己疫情期間的生活、個人感觸,以及給予聽眾的祝福,許多網友聽完都表示深受感觸,也撫慰了這段時間的不安和焦躁。

    在留言中,正在臺中臺北趕通告,關心疫情最新進展的林靜儀說沒想過這一年會這麼常出現在政論節目;姚謙用他沉靜的嗓音鼓勵正就算在居家防疫,孤獨也會給我們啟發;張潔平也感性表示離家二十年來,從沒有像這現在如此思念家人;馬欣更以世界疫情的發展幻想了一幕在2048年火星人寫給地球人一封信的科幻劇碼...,而其他五位主持人也分別真誠且溫暖地分享了自己在疫情期間的故事。

  • 台灣特別姓氏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11-09 09:03:56

    本集主題:「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介紹
      
    訪問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在飽受打壓的國度,遠渡他鄉的華人如何在此建立家園?
    從600年前華人的故事開始,重新認識馬來西亞!
      
      由曾在馬來西亞擔任校長的台灣人帶路,
      來到姓氏橋,喝上一碗肉骨茶,
      看見華人從外來者到成為馬來西亞人的族群困境、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
                            
      馬來西亞,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熟悉從華人開始。根據統計,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的學生人數以每年1000人的人數成長。在2017年,留台的大馬學生人數突破17500人,僅次於港澳。事實上在過去50多年來,台灣是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的重鎮。他們許許多多人從我們身邊走過,而我們熟悉的歌手,從梁靜茹到黃明志,都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但大多數的台灣人仍不清楚馬來西亞是個什麼樣的國家?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來到台灣?為什麼他們的中文說的這麼好、甚至說台語也能通?當我們開始問這些問題,就會發現華人或許是我們理解馬來西亞的最佳引路人。
      
      ▋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故事,原來是這樣展開的……
      •早在鄭和下西洋時,就帶去了第一批在馬六甲定居的華人。他們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華人後代叫做「峇峇娘惹」。
      •清末移民到馬來半島的華人很多淪為「豬仔」,也就是簽了賣身契的底層勞工。而肉骨茶,就是誕生於此時期、為華工補充勞動所需能量的原創料理。
      •華人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大功臣。吉隆坡的葉亞來街、怡保的姚德勝街,都是為紀念對兩地開發有所貢獻的華人,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馬來西亞曾經是華僑的革命基地。今天位於檳城的裕榮莊,就是孫中山策劃黃花崗起義,獲得當地華僑響應且募得革命經費之地。
      •馬來亞共產黨由華人為主要領導人,是最早開始追求馬來亞獨立建國的一批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華人占總人口的23%。儘管華人人數龐大,馬來西亞政府對他們並不友善,不補助華人自主開辦的中學,也不承認其學歷。
      
      本書作者黃偉雯曾在2009年於砂拉越一所華文學校「西連民眾中學」擔任校長。她在本書深入淺出地爬梳馬來西亞從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西方殖民勢力的治理、日本占領時期,直至獨立建國後經歷政治波動、東馬與西馬的整合,再走向「一個馬來西亞」(1 Malaysia)的漫漫長路。
      
      黃偉雯透過台灣人的身影,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路線,帶領讀者從歷史、華文教育、當代社會與宗教生活以及飲食文化,認識多元種族共生共存的馬來西亞。她講述最早移居馬來半島的華人的後代峇峇娘惹,在飲食與語言上融入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元素,也探討清末下南洋的新客,從事苦力工作、奠定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她看見華僑自主成立社團組織、報刊及學校,以響應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直視反殖反帝的馬來亞共產黨對土地深層的愛以及這份愛所帶來的苦難。她亦洞悉,在馬來西亞獨立之後,馬來人掌握政治主導權,使華人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但華文教育維繫了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除此之外,曾任校長的黃偉雯也在本書提供她對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到台灣留學的風氣的觀察,思索台灣與馬來西亞之間的交流,並從在地的生活經驗出發,品味潛藏在撈生、茶粿與海南咖啡等特色美食之中的情感與生活況味。
      
      過去種種不僅揭露身為移民的華人在異鄉落地生根的困境,也點出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及原住民之間的文化角力。今天的馬來西亞,各族群之間的生活相互影響、交融,密不可分,就像加入了一匙辣死你媽裡的參巴醬,逐漸融合成一味,卻滋味無窮。今天的大馬華人必須思索的是,當一名「馬來西亞人」究竟直指什麼樣的未來。
      
      《來去馬來西亞》是一本獻給台灣讀者的馬來西亞史,試圖以台灣人熟悉的角度來探索這個國家的多元種族、殖民歷史與文化日常,向我們揭示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存奮鬥、文化傳承與創新。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與現在提供了我們一個熟悉的切入點,重新理解這個亦遠亦近的東南亞國家。
      
    作者簡介:黃偉雯
      曾任高中歷史老師十餘年,2015年放棄教職後展開斜槓人生,目前的身分包含有作家、歷史文化講師、印度彩繪師、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實驗場域顧問,活躍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擁有英語領隊執照,同時於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攻讀博士。自上個世紀末起,開始了馬來西亞田野調查的學術研究,參訪馬來西亞無數次。在當地出版了一本研究論文、寫過《詩華日報》的美食專欄、辦過簽書會,並帶過華文交流參訪團。
      
      偉雯最特別的是曾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西連民衆中學,擔任當地第一位台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多年來累積的人脈與情感,一直覺得馬來西亞是自己的第二個家,希望可以帶著更多台灣人認識這個國度。
      
      著有《誤闖叢林的校長:浪漫遊東馬》、《開始在馬來西亞自助旅行》、《用電影說印度:從婆羅門到寶萊塢,五千年燦爛文明背後的真實樣貌》、《個人旅行:吉隆坡》、《校園崩壞中:連孔子都傻眼的教育亂象》等十餘本著作。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台灣特別姓氏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2-04 21:00:12

    本集主題:「單車環島,停不了」介紹
           
    訪問作者:一青妙
       
    內容簡介:
    一生中至少要挑戰過一次!
    跟著一青妙一起瘋「環島」!

      某日,作家一青妙收到一封信,邀請她到台灣騎自行車環島,
      她原本打算婉拒,誰知卻誤打誤撞踏上這一趟特別的旅程,
      途中發生了哪些事?看到哪些不一樣的風景?
      竟讓她從此愛上「環島」這種旅行型態,從此停不了!

      認識一個島嶼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雙腳踩動踏板前進,
      親自去呼吸,去看,去聽,去吃,去感受。──一青妙

      台灣│明明是造訪過無數次的台灣,新的發現和感動卻俯拾即是。
      屋久島│因單車環島的契機來到此地,發現了很多跟台灣的共通點。
      四國│親眼見識太平洋的藍與瀨戶內海的藍,真的不是同一種藍。
      佐渡│拜訪日本著名的產金礦區,遙想起父親家族的九份礦山。
      能登半島│在母親姓氏的發源地,享受大自然與藝術的洗禮。
      琵琶湖│和環台的老戰友們,一起挑戰環日本第一大湖。
      奄美大島│沒想到在此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的中途棄賽。
          
    作者介紹:一青妙 Tae Hitoto
      作家、牙醫、女演員。
      
      父親是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基隆顏家」長男顏惠民,母親是日本人。童年時期在台灣成長,直到十一歲遷居日本。
      
      著有《什麼時候去台南?:一青妙的小城物語》、《我的箱子》、《溫暖的記憶,從這裡出發:一青妙的台灣東海岸》……等書。由其原作改編的台日合作電影《媽媽,晚餐吃什麼?》,二〇一七年在台灣和日本上映;舞台劇《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二〇一九年在台灣首演。
      
      致力於台日間的文化交流活動,促進雙方友好關係,擔任台南市親善大使、日本石川縣中能登町觀光大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