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綠能、經濟?從大潭藻礁公投案看人與環境的關係》
時事文章|初稿日期2021/2/26
本文編輯|鄭巧筠、吳柏緯
本文校正|林家宥、陳冠螢、吳佳芸
❐ 前言
近日環保團體正積極的推動藻礁公投案連署,如果連署通過,此案將會是我國第一起環境生態保育公投案,但不管這次連...
《環境、綠能、經濟?從大潭藻礁公投案看人與環境的關係》
時事文章|初稿日期2021/2/26
本文編輯|鄭巧筠、吳柏緯
本文校正|林家宥、陳冠螢、吳佳芸
❐ 前言
近日環保團體正積極的推動藻礁公投案連署,如果連署通過,此案將會是我國第一起環境生態保育公投案,但不管這次連署結果如何,這次的連署案已經將民間和政府爭執多年的環境和能源議題再次推回民眾的眼前。
❐ 藻礁怎麼了?
對許多台灣人而言,藻礁可能是個陌生的名詞。藻礁是由無節珊瑚藻(也稱為殼狀珊瑚藻)在硬基質上生長形成的生物礁,由珊瑚藻一層層堆疊而成,十年才生長一公分,是極其珍貴的生態。
經學者證實,桃園藻礁歷經約7,600年的孕育,蘊含生物上的多樣性與地質上的豐富性,其多孔隙的特殊性是海洋生物的育嬰房。2013年,世人更透過齊柏林導演拍攝的紀錄片「看見台灣」,看到台灣珍貴稀有的藻礁海岸壯闊之美。
台灣長達1,600公里的海岸線中,有藻礁分布的不到50公里。而座落於桃園市海岸線上的藻礁,北起大園區竹圍漁港,延伸到觀音海岸,南至新屋區永安漁港,則擁有連續約27公里長的地景。
這不僅是全台面積最大,同時也是全世界少見的特殊景觀,更是目前發現最大、最完整的藻礁生態系。
而面對全球逐漸步入極端氣候的危機,以再生能源取代傳統煤炭等化石燃料無疑成為了國際間的共識。
台灣也面臨能源轉型的問題,為了達成2025非核家園的期程,政府考慮調高天然氣的發電比例用以取代核能發電。
考量北部使用天然氣的需求,中油預計在桃園觀塘工業區進行投資。中油預定以填海造陸的方式在大潭海岸興建,施工後影響的不只是大潭藻礁,整個港區周圍海岸線的侵蝕及堆積的平衡將被打破。
這將嚴重衝擊到港區北側的白玉藻礁海岸及南側的觀新藻礁保護區。這使得整個港區的生態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
❐ 在環境、綠能和經濟間拉扯
桃園當前作為全台灣北部重要的工業區,全市近乎三分之二的海岸皆已被規劃為工商發展區的開發地。
而2007年中油在觀音保生里海岸所作的工程、2014年亞東石化為了搭建臨時碼頭而挖掘水道、2015年中油沙崙油庫修繕海纜管線、桃園海岸的兩個漁港、觀塘工業區和大潭電廠的出入水口導流堤等等的工程,都已經對桃園的藻礁生態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令人遺憾的是,目前桃園已有75%的藻礁遭到破壞,幾乎不再生長,而有些礁體則呈現一片死寂。
桃園縣政府在2014年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觀音區小飯壢溪口以南,新屋區後湖溪口以北的四公里海岸為「觀新藻礁」保護區,由政府投入經費與資源進行保育,這也是台灣目前僅存較為完整的藻礁生態。
環保團體表示,中油的填海造地、圍堤造港對整個藻礁生態系的破壞範圍甚大,影響深遠。除了污染的考量之外,工業區的興建會帶來的淤積沙,將覆蓋住藻礁使其死亡。
❐ 天然氣接受站真的有必要嗎?
台電表示:台灣需要更充裕、多元的電力來源,若第三接收站完工,能在遇到極端氣候的衝擊時,保持較為彈性電力調度。若第三接收站不能興建,大潭電廠在2023、2024年將會形成有機組卻沒燃料的窘境,對全國的供電造成響,也會破壞北部區域供電的平衡。
此外,若以天然氣取代燃煤發電,對改善空汙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天然氣發電的碳排放量,比煤炭少了足足一半,各種汙染物排放量也會大幅降低。
而對於第三天然氣接受站因大潭藻礁保育議題,而遭環保團體要求停工。
對此,經濟部長王美花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目前第三接收站的開發,基地已經縮小到10%,同時也採用友善工法,避開部分的藻礁區,致力保護相關生態。」
王美花也提到,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開發,是為了讓能源轉型能夠更快速的發展,政府也積極推動天然氣與再生能源,目的是在符合國際間對於減碳、降低空汙等等的環保需求下,提供給產業界足夠穩定的電力。
但政府在穩定供電的同時,也將會不留餘力的去保護大潭藻礁,並表示天然氣接收站的開發不僅會避開藻礁區,完工後距離海岸邊也會有將近一公里的距離。
❐ 民眾聲音出的來嗎?
有桃園沿海的社區居民便無奈地表示,雖然中油所投資的開發案尚未有明確結果,但是來自民間的聲音,面臨長久以來不被重視的問題。
因為中油在觀塘工業區的開發案爭議不斷,使得環保署不再開放一般民眾進入觀塘藻礁專家會議。
民眾喪失了多元意見交換的機會,也顯示出公民在決策過程中能參與的部分極為有限。民意沒有受到尊重、來自基層的人民無法掌握充分的環境資訊,這些事件都顯示在地居民的知情與自主的權利遭受剝奪,現行的環境問題相關的決策不但缺乏公民參與,也不符合民主的基本精神。
相較於無聲與無奈的在地鄉親,由人民自發性組成的環保團體時常關懷多項公共議題,更參與搶救大潭藻礁行動。
他們積極的向政府爭取出席公聽會等各項會議的權利,並時常分享即時的會議紀錄影片,激發社會大眾對於這類公共議題的討論,期待能以此來影響握有權力的決策者,並對政府和企業形成壓力。
❐ 反思
*由於文章長度過長,改放至圖9
台灣漁港分布圖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家先猜猜這張照片的農地是在新竹市的哪裡?
新竹市雖然是個很小的城市,但是除了繁華的都會區之外,#香山 還保有大片的山坡地、森林、田地和溼地,而 #北區 在機場北側和漁港附近也仍然保有豐富的農田,甚至是人口快速成長的 #東區,在千甲、關埔等地還是看得到農田,而且這些農田還是很多家長帶孩子認識食物與農地的環境教育基地。
這些珍貴的自然環境,如何跟快速發展的科學園區、住宅區、產業用地取得一個適當的 #平衡,讓未來的新竹市既能夠繼續在 #經濟 上領先,同時也保有舒適的 #環境 給下一代,同時能夠 #回應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調適,這些都是「#新竹市國土計畫」要處理的重要課題。
雖然影響新竹市未來20年發展策略和土地利用的「新竹市國土計畫」,在上星期五內政部的國土計畫審議會中通過了。但是計畫通過,後面仍然有非常多的政策、規定要跟著做配套處理,明天由立法委員 陳椒華主辦的縣市國土計畫座談會北部場,我會提出一些我對新竹市國土計畫的看法,以及後續會持續追蹤的部分。
⒈#都市計畫農業區應劃為農業發展地區
目前都市計畫內仍然有544公頃的農業區,這些土地過去一直被視為是住宅與工商發展的儲備用地。但國土計畫法設定了 #第五類農業發展地區,就是要把這些農地從都市計畫中「救」出來,雖然這些都市計畫農業區因為緊鄰都市發展的邊緣,很容易面臨城市擴張土地開發的壓力,但是它同時也是離都市最近的農業產地,如果能夠發展講求新鮮度以及鄰近消費市場的農作物,或是成為都市人參與農耕的園地,孩子食農教育的基地,其實都非常合適。
據我了解這些農業區目前都沒有迫切的發展需求,因此我們在審議會上已經主張應該在這次劃為農業發展地區,等到下次通盤檢討時再根據土地需求做調整。
⒉#三級產業用地應考量土地立體化利用
這次新竹市政府沒有像其他縣市政府在製造業用地上天馬行空地劃大餅,反而務實地根據未來要用「#以軟扶硬」——以軟體扶持硬體的產業策略,加大發展三級產業用地,這點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在三級產業用的預估上,其實許多三級產業的用地可以根據「樓地板面積」做土地的立體化利用,畢竟連工業區都可以立體化,辦公室本來就可以向上發展,因此三級產業用地的需求應該可以更少。
⒊#水資源不能只仰賴北水南送,#節水和再生水應該同步發展
桃園市和新竹縣市是北台灣最缺水的地區,同時三個縣市也都是工業持續成長發展的重鎮,但是新竹市國土計畫對於未來可能每天短缺26萬噸的水源,卻是幾乎全仰賴前瞻計畫工程的石門水庫水北水南送1天20萬噸。
早在去年第一次定期會的市政總質詢,我就跟市長點出仰賴「北水南送」不能真正解決新竹市的水源問題。像是2015年春天那場十年大旱,桃竹都是全國最嚴重的缺水區,科學園區要出動水車買水載水,桃園甚至比我們還嚴重,這個時候恐怕北水也沒辦法南送了,其實我們更應該從現在開始啟動節水和開發再生水補充工業用水的計畫,以降低缺水風險。
⒋#落實灌溉水質改善
全國國土計畫和新竹市國土計畫都有寫應該要調查農業用水系統,整合水庫、河川、農田水圳與排水的分布網絡圖資,建立灌溉和排水的供需情形、污染源分布、水質保育措施和緩衝空間等,同時要針對未落實灌排分離的地區列冊並提出解決方案和具體時程,這正是我上任以來持續向市府要求應該處理的灌溉水質問題,而我要求的其實也正是國土計畫的文字內容,請市府不要再推託,自己都寫進國土計畫了就不該再閃躲,還新竹市一張乾淨的灌溉圳路網。
⒌#我們需要農業政策與農地利用規劃
新竹市不像大部分縣市都還有一級的農業主管單位,我們只有農林畜牧科和漁業科,但我們還有3000多公頃的農地,竹市國土計畫的產業發展策略以及產業土地利用規劃,完全沒有農業的部分,彷彿農業不是產業,農地就是等著變建地。
正是這種很消極的態度,讓新竹市的農地更不可能保存,當農地變建地不但可以發大財,守著農地作農甚至養不活一家時,我們怎麼能夠期待農地會被保留下來呢?後續我也會持續跟市府討論,市長的田園城市規劃中,應該要有農業的產業規劃和農地空間利用規劃,沒有這些,我們還會失去更多農地。
————
這幾天的高溫,已經讓民眾大喊吃不消,氣候異常的苦果、環境的反撲,我們已經在承受。先前我也曾分享過我參觀循環設計展的心得,這邊我想作為結語引用。
「平衡勢必會達成,不是透過災難(disaster),便是透過設計(design)」,下個十年,面對地球資源過度消耗帶來的環境超載,#我們要選擇運用設計一點一滴地來減少環境赤字,#還是最終藉由大自然的災難來回到平衡?
國土計畫正是一個改變的契機,請和我一起關注、一起努力。
台灣漁港分布圖 在 王惠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改造彰化翻轉命運二部曲:在地就業好生活、產業建設新藍圖】
惠美在10月5日提出交通政見『鐵路高架入前瞻、一軸一環雙樞紐』,作為『改造彰化、翻轉命運』的首部曲後,很感謝各界支持與肯定!今天惠美再提出二部曲──『在地就業好生活、產業建設新藍圖』!目的透過有系統的交通網絡建設後,配合鬆綁交流道特定區,提升產業投資的有利條件、形成都會及新興產業聚落、更連結觀光廊道增加人潮,建設成為有主體性的台灣第一大縣!
〔交流道特區未鬆綁,發展停滯落人後〕
首先,交流道特定區必須鬆綁,彰化境內五個高速公路交流道-和美、快官、彰化、員林及北斗,其鄰近土地的使用需求已不可同日而語,交流道旁的特定農業區,儼然限制了都市及產業的發展。目前除了頂番婆周邊720公頃農業特定區已變更為一般農業區,仍然有9000公頃的農業特定區需要進行通盤檢討,我們不應再像水五金生產聚落一樣,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來解編農地。我認為應以更高瞻遠矚的視野、宏觀的角度,對於農業特定區進行全面性的檢討,以配合都市發展及產業需求。
縣政府對於都市計劃推動的長期怠惰,導致彰化與台中的發展落差愈來愈大。台中的中港及中清交流道,鄰近土地經過檢討及重劃後,已呈現高密度使用;反觀彰化及員林交流道,在農業特定區的限制下,仍維持農業使用,不只影響彰化市及員林市的發展,更造成周邊鄉鎮發展停滯,縣民再也不能忍受了!
所以,對於彰化的土地使用、產業問題、工作就業等發展困境,我提出【改造彰化 翻轉命運-二部曲:在地就業好生活、產業建設新藍圖】,並提出以下三點說明:
第一、土地重劃展願景、蛻變翻轉新都市
我主張交流道鄰近的農業特定區,除了保留農業發展必須的用地外,應配合在地的產業、經貿、工商、都市、住宅等發展趨勢及需要,進行土地活化及再生,這將對於彰化未來建設及發展將產生重大的影響。為此,首先要有完整的都市建設藍圖,以及產業發展策略,所以我提出:
(一)和美交流道特定區:建設彰化西北產業聚落廊帶,目前區域產業活動有文傳、運競、傳產,土地使用應變更為「文教」、「體育運動」、「工業」,引進「和美國際賽車運動競技中心」、「世界文化遺產/鹿港」等國際產業。
(二)彰化及快官交流道特定區:建設彰化東北產業聚落廊帶,目前區域產業活動有經貿、展銷、文傳,土地使用應變更為「商業」、「行政」、「文教」,引進「彰化國際經貿展覽/時尚展銷中心」、「水五金產業聚落園區」等國際產業。
(三)員林交流道特定區:建設彰化中區產業聚落廊帶,目前產業活動有商業、物流、科技,土地使用應變更為「商業」、「倉儲」、「科技」,引進「國際農產運銷中心/溪湖物流園區」、「國際農技研發中心/二林科技園區」等國際產業。
(四)北斗交流道特定區:建設彰化南區產業聚落廊帶,目前產業活動有傳產、農卉、新創,土地使用應變更為「農業」、「觀光農場」、「科技」,引進「田中/社頭傳統產業國際聯銷中心」、「國際農業生物科技研發中心」等國際產業。
第二、一軸一環趕快通、三心三帶好生活
【改變彰化 翻轉命運-首部曲】我提出一軸一環雙樞紐的大眾交通運輸政策,這是根據人口密度,以及產業聚落的發展所規劃,它的服務範圍涵蓋「三心三帶」地區,三心指的是彰化經貿都心、員林商業都心及田中特區紐心;三帶指的是彰北、彰中及彰南三個產業廊帶。建構一軸一環雙樞紐的大眾運輸路網,連結「三心三帶」地區,將可帶動彰化北中南的區域發展,創造優質的交通、生活以及就業條件。
第三、在地產業全球化、國際產業七亮點
彰化產業聚落零散分布,許多是隱身在田間的產業隱形冠軍,更多的是一樣踏實經營的中小企業。我們應當設法讓有實力、有特色的中小企業脫胎換骨,也能成為產業的隱形冠軍、躍上國際舞台。除此之外,我提出結合在地產業利基,引進國際產業七亮點到彰化投資:
(一)國際流行時尚展銷中心:以彰化市為基地,以上海國際時尚展示中心為標竿,發展高端紡織技術、流行時裝設計新產業,將可引進新的紡織機械工業,產生國際時尚展銷的產業群聚效應,增加機械製造、時裝設計等新的就業機會。
(二)國際賽車運動競技特區:以和美為基地,交通路網便捷,人潮容易匯集,以新加坡F1方程式國際賽車為標竿,發展國家車輛檢測、汽車零件輪胎產業,將帶動汽車機械工業,國際運動競賽的產業群聚效應,增加汽車產業及運動競技等新的就業機會。
(三)世界文化遺產觀光特區:以鹿港為基地,以古京都為標竿,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認證,將可帶來文化遺址再生、青創文傳產業的產業效應,增加文創事業、觀光導覽等新的就業機會。
(四)全球農產運銷物流中心:以溪湖、埔心為基地,新創農產運銷物流中心,將可帶來國際物流產業、鄉鎮農產運銷的產業效應,增加農產運銷、物流人力等新的就業機會。
(五)亞太農業生技研發中心:以二林為基地,中科四期將可導入生技研發團隊,讓二林成為亞太農業生技的研發重鎮,帶動農業生技研發、新興農作育種的產業效應,增加生技研發、農技發展的就業機會。
(六)國際海牛文化暨漁人碼頭觀光走廊:以伸港、芳苑、王功為基地以舊金山漁人碼頭為標竿,具有海牛/蚵田的產業基礎、以及王功漁港,將可帶動蚵田養殖產業、觀光漁人碼頭的產業效應,增加養殖、觀光等新的就業機會。
(七)東亞花卉拍賣中心暨花卉光觀走廊:以田尾、溪州為基地,以荷蘭阿斯米爾花卉市集為標竿,田尾花卉走廊,以及花卉拍賣市集的產業基礎,將可帶來東亞花卉市集、國際花田觀光的產業效應,增加花卉育種、國際拍賣等新的就業機會。
〔總結:在地就業好生活、產業建設新藍圖〕
綜上所述,在交通建設的「一軸一環雙樞紐」大眾交通路網,連結「三心三帶」地區後,配合都市發展擘劃「土地重劃展願景、蛻變翻轉新都市」的土地活化,透過「在地產業全球化、國際產業七亮點」的產業政策,將會達成交通、都市、產業三合一的新產業建設新藍圖,讓大家過著「在地就業好生活」、「一生一世美家園」!
台灣漁港分布圖 在 拍謝少年 Sorry Youth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讀吳明益老師寫海。
字裡行間似乎都能聞到海的氣息
【鹽.蚵仔寮小琉球.那隻吹動微風的鳥】(黑潮島航0607)
1、鹽與鹽的氣質
當「小多」靠港蚵仔寮,等待海巡清點人數,加水打冰的空檔,惠芳發給了我們抹布,說船長希望我們幫忙把船鐵質部分的鹽擦掉。我今天已注意到這件事,幾天航程下來,打上船身的浪,不斷被陽光曬乾後,留下一層薄鹽。每次靠上扶手,深色的衣服就會沾上鹽花。
一位夥伴邊擦邊開玩笑地說,早知道早上就不用吃鹽啦,把欄杆刮一刮就有了。
這次繞島行程裡,船上有兩位醫護人員阿甘(黑鯨咖啡的老闆,曾擔任過護理士)與徐子恆醫師。每天船行不久,他們就會發給我們每人一個裡面裝了鹽的膠囊,有時還帶著水,看著我們吞下。這是預防我們在炎熱的氣候裡,不知不覺中暑或電解質失衡。
如果你曾經大量流汗,就會感到身體渴求鹽分。我母親煮菜向來「重鹹」,那是因為她師父是我外婆,而我外婆當時得煮菜給務農又是漁民的外公吃,他從事的正是大量流汗的工作。我外公的工作養鈍了我母親的舌頭,直到如今,吃飯時她都會突如其來地問一句:「傷汫(tsiánn,淡的意思)否?」
有一派學者認為,人類和許多生物一樣從海洋生物演化而來,因此至今我們血液都和海水一樣帶有鹹味,甚至連鈉、鉀、鈣等元素的含量比例都幾乎相同。我們身上的循環系統留著海水的遺跡。鹽能調節人體水份、維持細胞內外的滲透壓,和酸鹼的平衡,曾經鹽可以影響一個帝國,打通一條路,創造一個航道。
但身體裡的鹽劑量過高可是會致命的,海洋生物生活在充滿鹽分的環境裡,得演化出排除過量鹽份的機制。我們一直期待在往小琉球路上能看見的海龜,能從淚腺排除鹽份,許多淡鹹水交界的植物根系都有過濾作用,不會吸收過量的鹽到樹體之內。在我居住的紅樹林裡有許多彈塗魚,據研究牠們演化出巨大的嘴巴、咽喉以及上下顎,用意在於增加呼吸的表面積,當牠們離水的時候,嘴裡都含有空氣泡。這空氣泡不但像潛水夫的水肺一樣讓牠們可以短暫陸棲生活,當高鹽、低氧的海水淹過洞穴時,牠們還能躲在其中,靠氣泡存活。
這一兩年我如果帶學生去山上,也都會隨身帶著「鹽糖」,日本產的鹽糖常常有學生吃完了又來要,簡直當成零嘴了。
有趣的是,這趟我們是航行在絕不缺鹽的海洋之上,還是得吃膠囊來補鹽。因為海水裡又太多不可預期,可能會傷害我們身體的元素。
拿著抹布擦著「小多」身上的鹽,我想的卻是另一件事。我舉起手,拉起衣服,想要嗅聞自己身上是否帶著「鹽味」。但連日出海,嗅覺似乎漸漸鈍了。我並不排斥身上有鹽味,住在花蓮,偶爾會遇到常出海的漁民或是像黑潮的朋友,我總覺得他們身上有一種鹽味,那並不是返回陸地後沒有清洗乾淨的味道,而是一種氣質。
一種粗獷、不拘泥、不掩飾,能溶入水中毫無形跡,卻飽含能量的氣質。
2、那隻吹動微風的鳥
清晨6點14分,「小多」受檢出海以後,我感受到自己處於一種低迷的狀態。大概就是連日心裡的壓抑,以及睡眠不足,逐漸堵塞了哪裡。書算是還讀得下去,卻無心觀察島嶼。不久船穿過列陣等待入港的巨大商船,它們留下航路靜止地停在大海上,顯得堅強巨大,但那只是假象。到目前為止,人類創造的所有機械,在大海面前都一樣脆弱。
這段路幾乎都只看得到沿岸的煙囪。已經有很多研究顯示,景觀影響人的情緒,天氣也影響人的情緒。我有一種錯覺,島民的情緒和島上的霧霾,似乎糾纏不可分割。
正當我逐漸被疲憊感腐蝕活力時,夥伴們發現了大量的海上油污。說是油污並不準確,因為油污會漂浮在大海表層,並且形成彩色反光。但我們看到蔓延海上的褐色泡沫,有伙伴說更像奶昔、咖啡上的奶泡,只是散發著難以具體陳述的惡臭。
冠榮打撈了一水桶的油污上來,嗅聞了一下,露出嫌惡的表情。在討論中,有人認為那更像是類似有機質的污染(比方說豬糞或其它)。但光這樣討論是不會有結果的,我們把它裝進罐子裡,準備送交有關單位化驗。
回頭看向船尾,那泡沫在海上蜿蜒如河,倒映著我們的影子,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不適感。
當我們看到漂流垃圾、可見塑膠或是油污滿布海上時,通常想到的是人類捕食的魚類是否遭到污染。事實上這類污染有能摧毀的是更根本的,海洋的生育力量。
2014年我到柏克萊的亞洲研究中心演講《複眼人》時,他們找了海洋研究中心的艾瑞克.哈吉(Eric Hartge)博士與我對談。(我過去寫文章提過)哈吉的研究領域是「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他把這個議題跟海嘯合在一起談,認為暖化、酸化的現象,未來很可能與洪災、海嘯產生關聯。
另一方面,酸化也和生態環境密切相關。他舉例說「螔螺屬」(Limacina)中的有殼翼足類,在成長過程中,殼往往因為海水酸化而導致發育不全,即使只是微小的變動都會造成牠們的殼溶解而無法順利長成。由於翼足類是魚類的重要食物,如此一來便造成魚類的糧食荒。
後來我又讀到生態學家瑪樂.哈德特提到橈足類(Copepods)生物(是細小的甲殼類動物,海洋與淡水都有分布,是海洋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在繁殖時會特別聚集在不同溫度、鹽度或海洋環流造成的邊界區域。這薄薄的區域較能保持靜止,讓橈足類的雌性得以留下性訊息。人類難以想像水的微細變化對牠們的生存造成多大的威脅,那是因為人類的感官只可能偵測出最極端的溫水與冷水、或是淡水與鹹水之間的反差,但是橈足類對水的感覺,卻如同我們對不同材質的布料的感覺。「對牠們來說,邊界層那種靜態得有如禪宗般的氣氛,與海洋裡其他部分的差異,非常明顯,就像絲綢與燈芯絨的差別……。」
海洋酸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過度排放的CO2以及人類釋放到海洋中的污染物,污染不僅造成我們吃下身體累積各種毒素的魚,更應該注意的是「海洋的饑荒」。
黑潮的團隊當然知道,數十個測點的抽樣,污染區樣本的採集,並不足以給出足夠解讀的數據。但像今天在南星填海造陸計畫外海,與高屏溪出海口之間採集到的,那小小的一罐樣本,卻象徵著難以言喻的不祥氣息,那或許是島民自己釋放出去的anito(達悟語惡靈之意)。或許是心理作用,之後「小多」雖然繼續朝向曾文溪航行著,我卻有短暫的時間感受不到風。
我想起英國詩人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詩作〈老水手之歌〉(The Rime of the Amcient Mariner),詩中的老水手殺死了一隻眼中藏著精靈,背上帶著冷風的美麗白鳥,他後悔地吟唱道:
我做了件可憎之事,
會給人帶來災難
證據確鑿,是我殺死了那隻
吹動微風的鳥。
啊,可恥的人。他們說,竟然殺死了
那隻吹動微風的鳥
3、我想要親眼去瞧瞧
九點多到達小琉球海域後,「小多」謹慎地遠遠繞島前往測點。這是因為在昨晚的會議中,金磊特別提醒,小琉球是許多潛水客的熱門景點,這些初級的潛水人員,以30米的水深為界。為了避免意外發生,他建議測點應該選擇超過30米深的海域。
因此,在小琉球的四個測點(花瓶岩、杉福漁港外、厚石群礁、龍蝦洞)深度都遠超過30米,其中杉福漁港外海甚至達到113米。這些海域都有不少可見的漂浮垃圾——泡麵袋、飲料瓶、繩索、飲料杯……讓這個潛水的絕佳海域顯得失色。就像我們之前在澎湖所目睹的一樣,垃圾永遠是這種小型觀光島嶼的難題。
但我感覺小多船上的兩位水下攝影師金磊和Zola,都很想潛入水中。
我自己不擅長游泳,卻喜歡看海底影片。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到蘭嶼旅行,正好遇到一個英國年輕人,向我和M說是不是願意去看他作品的播放。我們坐在野銀的戶外,看著他將大海投影在效果並不好的白布上,達悟人潛水的姿態,從此以後以一種美學的地位存在我的記憶裡。那個年輕人叫做Andrew Limond,那部紀錄片後來正式推出時叫《深海獵人》。
我問Zola為什麼喜歡潛水?她告訴我她學潛水是為了能水下攝影。就像我們第一次使用長鏡頭、微距鏡看世界時一樣,在水下看到的一切和水面上並不相同。
在水面下你得把光線的折射考量進去,因此曝光值與正常空氣裡並不相同,海裡是魚的曝光值。不懂潛水的我難以想像那樣的世界,但透過Zola的眼神能看到那種藍色。
她說她曾經潛到八十米,為了是感受「氮醉」,還有那個角度看到的海面。
我在《浮光》裡曾提到一本人類把自己投向深海的書,叫做《深海潛航》。本身就是傳奇潛航者的羅伯.巴拉德(Robert D. Dallard,曾參與鐵達尼號的搜索),預期未來將會出現讓人類身體留在原地,心靈卻能彷彿潛入深海一樣,體會潛航知識收獲與心靈激情的技術。
他說,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心智能單獨行動,而將軀體留在原地,還有什麼比這更像天使呢?
羅伯說的很像虛擬實境的技術,我卻不完全認同這樣的說法。我喜歡海洋探險家庫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u)說的:「我們得親自去瞧瞧。」我喜歡像金磊和Zola這類曾進入海中與大型鯨面對面過的人的眼神,他們曾經從無界海裡抬頭看無界的海面。
4、寂寞島嶼
航行的這些日子以來,「小多」回到岸上的時候,總有黑潮的朋友熱情接待。他們或許曾經接受過黑潮的課程洗禮,也許本身和黑潮有理念上的相契。
我不是一個喜歡與人交際的人,因此即使是與黑潮的朋友一起島航,我也多一個人用餐,以便能冷靜下來思考一些事情。但我們在澎湖,甚至像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的郭兆偉,還專程搭機,就為了與黑潮的朋友相處幾個小時。而前一天在蚵仔寮,則讓在地的蔡登財與曾芷玲招待了此行最豐富難忘的晚餐,我十年前的學生周家宇也意外出現。他們的熱情讓我動搖,即使無話,也想盡可能多相處幾分鐘。
因此今天我聽說小琉球島上有一間書店叫「小島停琉」,店主芃芃與何繐安很期待黑友能去看看,我就決定晚餐後步行前往。
書店在三公里外,我提早出發,所以並沒有特別趕路。只是當我走了五十分鐘到書店前時,才發現店已經關了。
在小琉球,伙伴們住在一處叫「福安宮」的香客房裡,我因為需要寫稿,所以和船長文龍、簡毓群導演,以及今天來與我們會合的李根政先生住在港口的民宿。由於八點半要開會,我於是轉往福安宮,但沒有料到,島上有四個福安宮,供奉不同村落的土地神,背著大海,面向島嶼。
我走向的是大福村的福安宮。等到發現弄錯之後,距離開會時間已經只剩四十分鐘了。我只得回頭走向Goole地圖給我的小路,穿過島上的山坡,前往另一端上杉的福安宮。
在黑暗的山路上我想,是什麼樣的人,會想在小琉球開一間書店?書店在這裡,就像是小島嶼裡的小島嶼。
我想起幾年來過臺灣參加書展的一位德國作家茱迪思.夏朗斯基(Judith Schalansky),她畫了五十座她從未去過(且很難到達)的島嶼,寫成了一本圖文皆美的書《寂寞島嶼》。據說創作這本書的原因是她的童年時期,東德人民不允許跨出國境半步,因此沒有人能離開國境旅行。還是孩子的夏朗斯基憑著家中的一本地圖集和自己的想像,一次又一次逡巡世界。
長大後的夏朗斯基成為一個插畫家、小說家。她繼續以文字和圖像帶著讀者去那些島嶼。想開書店的人都是夏朗斯基吧?一本一本的書就是島嶼,書店的店主都是無法控制自己熱情的導覽者,他們深怕你不踏上這些島嶼。
我滿身大汗地走到福安宮,跟夥伴們說我剛剛走了快兩小時的路,運氣不好到「小島停琉」沒有開。洪亮告訴我說那是因為店主和他們一起去吃飯了,店主很想認識我,可是沒能見到。我說沒關係的,我到了島的前面,繞行過了,還流了一身汗可以證明呢。
沒有人注意的時候,我舔了一下手臂上的汗,發現陸上的汗確實和海上的汗味道並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