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海平面氣壓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海平面氣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海平面氣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海平面氣壓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搶救急診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藍天、大海、離島,是許多人出遊的理想選項,台灣四面環海 ,近年潛水人口逐步增加,端節連假不少人選擇到潛水勝地綠島享受與熱帶魚共遊,但急診醫師提醒,潛水結束後24至48小時,隨時可能出現「潛水夫病」,甚至連回家都應慎選交通方式,避免致命風險。 台北醫學大學急診醫學科教授高偉峰表示,許多民眾熱愛潛水,尤...

  • 台灣海平面氣壓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27 17:57:33
    有 592 人按讚

    藍天、大海、離島,是許多人出遊的理想選項,台灣四面環海 ,近年潛水人口逐步增加,端節連假不少人選擇到潛水勝地綠島享受與熱帶魚共遊,但急診醫師提醒,潛水結束後24至48小時,隨時可能出現「潛水夫病」,甚至連回家都應慎選交通方式,避免致命風險。
    台北醫學大學急診醫學科教授高偉峰表示,許多民眾熱愛潛水,尤其潛水主打不會游泳也能享受海底世界,走向大自然對身心有益,但建議每次潛水前一定接受訓練,讓身體習慣下潛3公尺、10公尺、30公尺的速度,以免到海中被眼前美景吸引,不知不覺走到太深。
    潛水最怕「急性潛水夫病」,他解釋,「潛水夫病」就是「減壓病」,每下降海平面10十公尺就增加一大氣壓,一旦深潛入30公尺海底,身體將承受四大氣壓,若上升回水面的過程稍有差池,體內空氣因身體壓力驟減,會變成四倍大氣泡,氣栓塞住組織,造成器官功能失調。
    高偉峰表示,即使潛水完後沒有出現不適,24小時到48小時內也應避免到海拔六百公尺以上的地方,否則會使潛水夫病加劇。高偉峰回憶曾前急診科醫師考試中,就曾出現過一題「去綠島潛水要如何回台北?」的題目,為避免到還拔過高的地方潛水後千萬不可搭飛機回台北。
    但陸路也不一定安全,高偉峰表示,以綠島回台北交通方式為例,剛潛水完的民眾不可走南橫回西半部,因為沿途的啞口海拔已經到2400公尺、海達高達3000公尺的合歡山中橫也不是安全的回家之路,建議綠島潛水後,應該坐車走蘇花改或直接坐火車回台北,避免潛水夫病。
    高偉峰表示,潛水夫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關節痛」,但部分民眾對於潛水夫病並無明確概念,常誤以為是疲憊所致,忽略症狀延誤就醫,氣栓壓迫腦血管將中風、氣泡壓住脊椎恐下肢癱瘓,雖可透過高壓氧治療,一旦延遲就醫效果就會變差,嚴重者還可能呼吸困難、休克。

  • 台灣海平面氣壓 在 姜冠宇醫師 Pro'spec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1-21 21:20:36
    有 31 人按讚


    [Hello醫師分享] 🏔看到新聞報導登山意外,實在遺憾

    意外發生如何處理?
    若真的在登山時發生意外,請做好應對,等待救援:
    1. 不要慌、保持冷靜,評估傷者的傷勢,是否可以自行治療,是否能由同伴帶下山,或是需要外界救援。
    2. 將傷者帶至可避難休息的地方,幫助傷者保暖、補充水分,但若傷者疑似傷到脊椎時,千萬不要移動傷者。
    3. 若需要外界救援時但電話打不通,就要有人下山尋求支援。

    最後,雖然本案例不是高山症而是失溫致死
    但是疑似高山症時,記住,降低高度最有效的方式!

    登山客必看!做好這些準備不留遺憾

    日前獨自登山意外墜谷的「比基尼登山客」,雖然最後搜救隊找到她,但仍不幸地傳出罹難消息,令人惋惜也願她安息。同時,也提醒了我們登山前與爬山時,不但要做好所有的相關準備,也要時時留意天候的變化與個人身體狀況。以下提醒大家登山要注意的各種事項,希望大家在享受台灣的美麗山景之餘,都要平安回家,不留遺憾!

    [ 登山前的準備 ]

    1. 規劃要完整:

    包括登山的路線、需要帶的工具,需要的飲食分量等。

    2. 裝備要充足:

    爬山時要把裝備帶齊全,衣服多帶幾件,洋蔥式穿法,由內往外,依序從棉質輕薄的短T、長袖保暖的羊毛或羽絨衣,到最外層的防風防水外套,隨時要穿、脫都很方便。

    還要記得帶雨具,以及合腳、能包覆整個腳踝、抓地力夠的鞋子,夏天可穿一般登山靴,冬天若到可能下雪的地方,則應在靴子外加穿防滑冰爪釘鞋套。另外,也要記得做好防曬,海拔越高的地方,陽光越強烈(尤其雪會反射紫外線,強光會刺激到眼睛角膜與結膜),也要記得防蟲子。此外,也應攜帶緊急避難用的工具,例如帳篷,以防天氣狀況不佳時,可以躲避。

    3. 注意天候狀況及地形條件:

    要登山前,請先留意氣象報導,如果要去的山岳天候狀況不佳,最好擇日再去;另外,也要衡量自己當時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登山。

    對於人類來說,山的高度超過1,500公尺就算是高海拔,而從海平面開始算起,高度每增加1,000公尺,溫度約下降6度,山上的氣溫不但低而且空氣稀薄,登山時要特別注意預防高山症發作,以下會有詳細說明。

    4. 食物和水要帶夠:

    不管要去登山多久,食物是絕對重要的,若因故(天氣狀況差,或是不幸發生意外需要等待救援等)需要待在山上時,有足夠的食物才能生存下來。要帶上山的食物,建議是重量輕、能充分補充能量的食物,如巧克力棒、水果乾、堅果、起司條等。另外,也要記得時時補充水分,以防脫水或中暑。飲食尤其重要的意義是,身體可以補償夠多的血色素,適應不一樣的氧氣分壓環境,營養或水分循環不良非常致命。

    5. 讓親友知道您的爬山行程:

    要登山前,請務必依政府規定向有關單位事先申請、登記,讓相關單位知道您要爬的山、路徑、行程多久,所有相關訊息也要告知家人與朋友,以防需要救援時,他們可以用最快速度通報救援單位。除了手機之外,還可以攜帶無線電以當作通訊工具。

    [ 常見的高山症類型 ]

    高山症會發生的原因是,高山上的氣壓低,空氣變稀薄,人在呼吸時肺部吸收到的氧氣減少了,能送往全身的氧氣也跟著減少,因此發生缺氧(Hypoxia)的狀況。

    1. 高山病(Altitude sickness,或稱 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

    高山病通常就是指高山症,常在登山後4~12小時之間出現症狀,登山高度超過2,500公尺時容易發生,症狀包括:頭痛、噁心、暈眩、疲勞、睡眠受到干擾。大部分的人下山後1~2天,症狀就會有所改善。建議事先諮詢醫師,或到藥局購買非處方的高山症藥,帶藥上山有備無患。

    2. 高山肺水腫(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

    通常待在高於2,500公尺的高山第2晚會發生,因為胸腔內部承受與平時平地不同的壓力差,導致肺動脈被擠壓,增加肺部血壓,症狀包括:呼吸急促、乾咳、心跳和呼吸速率加快、發紺(Cyanosis,或稱青紫)、囉音(Rales,或稱肺鳴)。

    3. 高山腦水腫(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

    此症狀和腦部無法調適因血氧分壓差而造成的腦部缺氧傷害有關,通常待在高於4,000公尺的高山1~2天會發生,嚴重時會造成昏睡,或在24小時內死亡,症狀包括:昏睡、疲倦、走路搖搖晃晃、意識錯亂、妄想、出現幻覺、個性改變等。

    [ 如何預防高山症 ]

    高山症的出現是因為登上高山,所以提前去適應高海拔的地形會有所幫助,這叫適應氣候。在登山前1~8週,從低地慢慢待到高海拔的地方一段時間,慢慢適應高地地形。另外,也要注意自身的狀況,要補充水分、注意保暖,也可以喝含有電解質的飲料。

    另外提醒,疑似高山症時,記住,降低海拔高度是最有效的方式!

    [ 意外發生時如何處理 ]

    若真的在登山時發生意外,請做好應對,等待救援:

    1. 不要慌、保持冷靜,評估傷者的傷勢,是否可以自行治療,是否能由同伴帶下山,或是需要外界救援。

    2. 將傷者帶至可避難休息的地方,幫助傷者保暖、補充水分,但若傷者疑似傷到脊椎時,千萬不要移動傷者。

    3. 若需要外界救援時但電話打不通,就要有人下山尋求支援。
    不要待在離上山路線太遠的地方,因為救難隊找人時,是以登山客上山的路徑去搜尋,若要找避難處的話,記得留下記號指引救難人員您避難的地點。

    4. 想辦法與外界聯絡,等待救援的這段時間,注意保暖,食物盡可能有效分配,讓自己能撐更長的時間。

    作者: Adam Wu
    審稿: 姜冠宇醫師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與治療。

  • 台灣海平面氣壓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11-28 18:26:43
    有 199 人按讚


    賈博士用了 「強弩之末」來形容下周冷空氣對台灣的影響!

    #冷氣團看你往哪裡跑

    很多人都告訴我
    今年到現在都還不冷
    你覺得呢

    上篇文章的東亞冬季風指標評估
    12/3-12/8可能是冬季風偏強的時候

    加上最近的短期預測顯示
    看起來冷空氣正在醞釀中
    只是都沒有直接朝臺灣

    12/6至12/12預測的高空大氣的氣流走向
    和海平面氣壓場的分布發現

    冷氣團正往
    美東/中亞和中國北方 而來
    這些地方是第二周(12/6-12/12)冷空氣的戰場

    而臺灣則是在冷空氣的盡頭 強孥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