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民歌簡譜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民歌簡譜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民歌簡譜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民歌簡譜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鹿港小鎮 ◎羅大佑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 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 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 想當年我離家時她一十八 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髮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4的網紅Sandra Tavali李婉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時間: 2017-11-19(日) 15:00~16:30 (GMT+8) 地點: 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F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捷運:中正紀念堂站-2號南門市場出口,沿南海路往重慶南路方向,步行約五分鐘到達。) 秋日電音~比Perfume更香濃的在地花露水—電子異響聲音創作。 很多...

台灣民歌簡譜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1:54:06

鹿港小鎮 ◎羅大佑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 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 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 想當年我離家時她一十八 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髮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

台灣民歌簡譜 在 游大東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6-21 11:41:08

【 2019年舊文重推/《沒有煙抽的日子》創作緣由 】 _ 💿這篇文,寫於二〇一九年六月四日,即六四事件三十周年的那天。 _ 每年六月四日,總覺得開機播放一次《沒有煙抽的日子》才覺心安。 _ 我習慣聽的是張惠妹的翻唱版本,收錄她於一九九七年出版的翻唱專輯《妹力四射》,原唱者是已故台灣知名音樂人張雨生...

台灣民歌簡譜 在 Coya Chang (滿分人妻)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3-13 12:43:28

/四種美味的馬告料理特輯/ 馬告為泰雅族語裡山胡椒的香料名稱,帶有薑味、香茅和檸檬的特殊清香,用來入菜著實令人著迷,享用時記得連同馬告碎屑一起入口,細細品嚐它的風味,雖說我的料理並非道地的原住民菜餚,而是取其香味搭配出來的簡單家常菜,但我想香料無國界,希望我的影片能讓你感受到些許的部落森林氣息、進而...

  • 台灣民歌簡譜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8 21:00:07
    有 253 人按讚

    鹿港小鎮 ◎羅大佑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
    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 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
    想當年我離家時她一十八 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髮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清晨 鹿港的黃昏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假如你先生回到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告訴我的爹娘
    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黃金天堂 都市裡沒有當初我的夢想

    在夢裡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鎮 廟裡膜拜的人們依然虔誠
    歲月掩不住爹娘純樸的笑容 夢中的姑娘依然長髮迎空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清晨 鹿港的黃昏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再度我唱起這首歌 我的歌中和有風雨聲
    歸不得的家園 鹿港的小鎮 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繁榮的都市 過渡的小鎮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
    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 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門上的一塊斑駁的木板刻著這麼幾句話
    子子孫孫永寶用 世世代代傳香火
    鹿港的小鎮

    ◎歌曲背景:<鹿港小鎮>是1982年4月,由滾石發行羅大佑《之乎者也》專輯中的第一首曲目,該歌曲創作的緣由據報導是羅大佑於1976年就讀中國醫藥學院時,曾在學校附近的修車行換煞車油,當時遇見一位從鹿港離鄉到台中市區工作的修車師傅,這位修車師傅年齡約略18-19歲(與羅大佑年齡相近),在換機油的過程,年輕人跟當時的他敘說工作的辛苦,以及從鹿港來到台中、身上沒錢、工作不順等困境,此段對話讓羅大佑觸發創作靈感,於是寫下這首具有鄉愁情味與城鄉差異的劃時代作品。

    資料來源1:鄉愁譜樂音 搖滾新紀元 喀報 (nctu.edu.tw)
    資料來源2:羅大佑首度鹿港小鎮開唱,回顧38年前橫空出世的《之乎者也》專輯 - 放言Fount Media
    資料來源3:羅大佑獲金曲獎特別貢獻獎 不停止創作要做一輩子 | 中央社 CNA NEWS
    資料來源4:紅磚與水泥牆,《鹿港小鎮》 @ 『 香蕉勛的獨白 』 :: 痞客邦 :: (pixnet.net)

    ◎作者簡介

    羅大佑(1954年7月20日-),苗栗縣客家人,台北出生,成長於醫生世家,畢業於台灣高雄中學及中國醫藥學院(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70年代進入流行樂壇,曲風前衛、關懷社會議題,至今已創作15張以上專輯歌曲,其代表作為<童年>、<光陰的故事>、<鹿港小鎮>、<亞細亞的孤兒>、<明天會更好>、<愛人同志>、<皇后大道東>等。2021年獲頒第32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

    ◎小編張寶云賞析

    七零年代台灣的校園民歌興起,結合當時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集結一批質量俱佳的校園歌手,為台灣的流行歌曲文化寫下新頁。
    一九八二年,經歷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的台灣社會,一方面處於政治意識的更新時期,一方面整體都市化商業化的情境陸續形成新興的價值變動,包括對歷史、經濟、土地、性別的觀念都逐步進到後現代碎裂化的狀態。羅大佑以憤青、覺青的搖滾音樂風格,結合他鮮明的社會關懷傾向,將校園民歌的運動性推向更為開闊的場域。
    這首<鹿港小鎮>雖不是羅大佑的親身經歷,但他卻捕捉到當時台灣青年的生命樣板,向都會集中、向工商業活動集中,離鄉打拚以成為社會的中產階級,企圖脫離農村的貧窮以為這才是人生勝利組該有的社會化過程。因而當歌詞的主旋律不斷重複唱道:「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幾乎道說出當時青年世代的心聲,在鄉愁裡出現的父母親、媽祖廟、雜貨店、愛人、鄉親,才是故土熟悉而有溫度的人物、場景和事件,文明所象徵的台北、霓虹燈、黃金天堂、水泥牆在夢想的幻滅之下全成了可疑的符號,於是鹿港小鎮在淒迷的夜裡與繁華的都市景觀形成劇烈的辯證和徘徊,一個迷失的青年在城鄉的拉扯往復之中究竟該何去何從?夢想是否只是空想?家鄉的一切才是實在的牽絆呢?
    羅大佑將流行歌詞的題材轉向對青年、對社會發展的實質反省,無形中擴大當代詞曲的生命關懷,形成對歷史、對文明的扣問,其中批判及衝撞的力道極其猛烈;而羅大佑對西方移植到台灣的搖滾音樂精神,有所承接也有所轉譯,應是另一個值得觀察和思考的面向。

    --
    美術設計和攝影來源:李昱賢,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08.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詞選 #羅大佑 #鹿港小鎮

  • 台灣民歌簡譜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1-23 21:34:22
    有 45 人按讚

    【古殿@十方樂集:歷史靈光 • 沙龍音樂咖啡廳】

    十方瑪多咖啡廳

    這是一個黃金比例的聲音空間,裡面採用木造牆面,聲音的平衡與殘響是世界級的,細小的聲音都可以鉅細靡遺地呈現

    只要點一杯瑪多咖啡廳的飲品,就可以參加喔!

    十方音樂劇場 瑪多咖啡
    低消一杯飲品即可入場聆聽

    地址:103台北市大同區民族西路187巷4號

    *******

    活動主題:李泰祥音樂經典回顧1970-1980
    1/28(週四)晚上7:30-9:30

    活動簡介:

    李泰祥(1941-2014)是位真正的藝術家,為了追求藝術永恆之美,他甘願放下一切,付出他的全心全意,只為一見她的容顏。李泰祥的一生超越傳統、流行及前衛,他不屬於任何一種框架,甚至努力打破種種框架,創作過許多的作品。從1970年代開始,他以通俗的音樂語法,結合台灣與中國的傳統民歌,融合了西方樂器與中國樂器,創造了中西合璧的管弦音樂,發行了《鄉》專輯,第一集與第二集,到《延綿交響詩》,音樂中我們甚至可以聽到1970年代馳乘於台灣土地上的蒸汽火車的聲音。1979年他為電影「歡顏」創作了全部音樂與插曲,並請齊豫主唱,其中包括至今仍膾炙人口的〈橄欖樹〉;同時,這張專輯也是他作為「走入群眾,將文學與藝術帶入人們的生活中」的行動宣言,他充分將的藝術化為行動,號召詩人一起跟他合作,耕耘生活美好的夢田。1985年李泰祥為詩人鄭愁予的詩作,譜寫成《錯誤》專輯,這是他一生最巔峰的藝術傑作,也是1980年代以來台灣流行音樂界中最高的藝術傑作,沒有之一。李泰祥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難以定義,台灣很難找到如此純粹、浪漫的音樂家,實無愧於台灣音樂文化至寶。如今,讓我們試著回顧這一代大師的經典風華,透過李泰祥相關的黑膠唱片,一同找尋他在台灣曾留下過的歷史音樂足跡,歡迎對於聲音感興趣的樂迷、書友參加。

    當天會聆聽的原始黑膠專輯:

    1979年,《延綿交響詩》
    1979年,《橄欖樹》(齊豫主唱)
    1980年,《春天的浮雕》(葉倩文主唱)
    1981年,《祝福》(齊豫主唱)
    1982年,《你是我所有的回憶》(齊豫主唱) 1983年,《告別》(唐曉詩主唱)
    1985年,《錯誤》(李泰祥主唱)
    1985年,《回聲》(三毛作品集第十五號)(齊豫、潘越雲等主唱)
    1987年,《棋王》(李泰祥音樂、三毛作詞)(齊秦、曾道雄等主唱)
    1990年,《與海拔河的人》(「沒卵頭家」電影原聲帶)

    ******
    接下來的活動預告:

    吉利爾斯去世前一年的舒曼交響練習曲
    2/4(週四)晚上7:30-9:30

    許常惠早年音樂作品第一集與第二集
    2/18(週四)晚上7:30-9:30

    留聲機欣賞會:歷史小提琴名家之聲
    2/25(週四)晚上7:30-9:30

    *******

    #古殿樂藏
    #十方樂集
    #瑪多咖啡
    #歷史的聲音
    #留聲機

  • 台灣民歌簡譜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2-10 21:06:13
    有 10 人按讚


    臺灣 ◎陳秀喜
     
    形如搖籃的華麗島
    是 母親的另一個
    永恒的懷抱
    傲骨的祖先們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搖籃曲的歌詞是
    他們再三的叮嚀
    稻 草
    榕 樹
    香 蕉
    玉蘭花
    飄逸著吸不盡的奶香
     
    海峽的波浪衝來多高
    颱風旋來多強烈
    切勿忘記誠懇的叮嚀
    只要我們的腳步整齊
    搖籃是堅固的
    搖籃是永恒的
    誰不愛戀母親留給我們的搖籃
      
    註:首刊於《文壇》290期(1973.12),由梁景峰改成歌詞,李雙澤譜曲,風行於校園,後被禁唱。收入詩集《樹的哀樂》。選入《美麗島詩集》,笠詩社,一九七九年六月;《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九歌出版社,一九八九月五月;《混聲合唱》,文學台灣雜誌社,一九九二年九月初。
     
    --
     
    作者簡介:
     
    陳秀喜(1921-1991),新竹人。早期以日文寫作,包括日本傳統詩俳句和短歌,乃至現代詩。1967年加入笠詩社,自1971年開始擔任笠詩社社長直到去世,為同社尊稱為「姑媽」。其日文短歌集《斗室》出版以後,發現自己的兒女都無法欣賞,因此,又努力使用中文來創作現代詩。陳秀喜的詩創清朗易懂,意象鮮明,情感充沛,大部分主題以自然草木或日常生活為素材,詩句內容則直接表現出作者情感的真摯與民族意識的強烈。
     
    (改編自「拾藏:臺灣文學物語」,〈跨越語言的一代,沒有跨過的那些〉:https://vocus.cc/@nmtltrans/5bad9f70fd89780001fc36fc
     
    --
     
    小編鋼筆人賞析:
     
    如果要說〈臺灣〉是陳秀喜最好的詩,那恐怕多少會起爭議,但如果說〈臺灣〉是陳秀喜最具代表的詩作之一,相信就沒什麼爭議。這首詩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得到的「待遇」,也幾乎可說是那時代罕見。
     
    先就詩本身來說,〈臺灣〉並不是一首難解的詩。詩人將台灣比喻成母親,將台灣豐饒的物產比喻為奶香,詩的第一段用簡單的手法將台灣與母性連結,期望給予讀者溫暖的感覺。
     
    有溫暖,當然就要拉出殘酷的場景,才能使殘酷的場景更顯殘酷。第二段拉出海峽、颱風的意義便在於此。然而,面對殘酷的生活,只要走著與祖先一樣傲骨的腳步,記得祖先傲骨的叮嚀,那搖籃便是堅固永恆的。而最後,詩人再次提醒我們對母土的愛:「誰不愛戀母親留給我們的搖籃」
     
    這首詩可以看到某種程度上陳秀喜受到日本時代的影響。「華麗島」一詞第一次被發揚光大,是日本時代詩人西川滿在各種場合中使用。戰後,《華麗島詩集》於1970年由笠詩社出版,這名詞便逐漸由擁有日本時代記憶的本土文人繼續使用。但沿用的原因大概不是殖民,而是因為臺灣的確美麗而華麗,物產豐饒吧。
     
    與一般讚頌母土的詩相比,〈臺灣〉的特殊性在於其背後的某種性別意識。陳秀喜是第一代笠詩社詩人中最具性別意識的詩人之一。陳秀喜本身歷經過幸福的童年時光,卻遇上不幸的婚姻。雖然她與兒女關係良好(長女張瑛瑛在她去世後以其名義舉辦了十屆「陳秀喜詩獎」),但失敗的婚姻生活仍讓她對女性所處的社會痛苦相當有自覺,其詩作時常處理這方面的議題。而當其他男性詩人通常以血的歷史來召喚認同時,陳秀喜卻是以母性的溫情來召喚大家的情感。這背後不只有女性意識,更有陳秀喜詩作最大的主題:愛。
     
    (第一代笠詩社詩人中,另一位在詩中特別能展現性別意識者是與陳秀喜同為女性詩人的杜潘芳格,我們也曾經賞析過她的〈中元節〉,雖然那首賞析主要是以母語詩歌的角度來寫的。杜潘芳格亦為第一屆陳秀喜詩獎得主,其得獎作品《遠千湖》是台灣文學極少數中、英、日三語合刊的特殊詩集)
     
    陳秀喜本身便已是台灣詩壇的傳奇,雖然他年輕時曾以日語寫過詩,但停筆三十多年年後,卻在1967年重新開始創作詩作,從日語的短歌,到中文的現代詩,最終成為笠詩社的社長長達二十年之久,直到去世為止。她敢於反抗傳統,兩次結婚、兩次離婚。然而,〈臺灣〉這首詩,讓陳秀喜又與臺灣音樂史上的傳奇交會,讓陳秀喜的生命增添故事。
     
    那傳奇,要從1976年開始,一名民歌歌手在淡江文理學院(淡江大學前身)的舞台上彈著吉他,唱了臺灣的民謠,但台下沒人呼應;當他唱完聞名遐爾的Bob Dylan〈Blowin' in the Wind〉後,詢問台下為什麼要花錢聽中國人唱洋歌。這提問從淡江開始,引發全台藝文界的討論,也才有後來民歌運動「唱自己的歌」。
     
    而那歌手,便是這波「唱自己的歌」運動中最重要的推手,李雙澤。
     
    李雙澤的一生充滿傳奇,他不只改變了臺灣的歌壇生態,其小說〈終戰的賠償〉還拿到吳濁流文學獎。他與梁景峰合作,改編了數首台灣文人的作品變成歌,如蔣勳〈少年中國〉、陳秀喜〈臺灣〉、楊逵〈愚公移山〉等。然而,在白色恐怖時代,創作必須要被審查,〈少年中國〉與〈美麗島〉都沒有通過行政院新聞局的審查。〈美麗島〉被認為有台獨意識,而〈少年中國〉則被統派人士傳唱後被判定親共。一個人能同時又左統又台獨,這也是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荒謬政治局勢。
     
    李雙澤為什麼會選擇陳秀喜這首詩來改編,由於鋼筆人手頭資料不足而無從得知。但應該是陳秀喜詩作中那對母土單純的熱愛感動了他吧。李雙澤對鄉土文學相關作家一直有所接觸,也是因為這樣,他才會改編楊逵的〈愚公移山〉變成歌曲。
     
    然而,李雙澤生前並沒有機會發表由陳秀喜〈臺灣〉所改編的〈美麗島〉。他在引發「唱自己的歌」的運動後,隔年居然就因為在海邊救援外國旅客而溺水身亡,年僅28歲。在李雙澤去世後,其淡江學妹楊祖珺與民歌手胡德夫閱讀李雙澤的手稿後連夜錄製,於李雙澤的喪禮上第一次播放。
     
    那是1977年的事情。如果熟知台灣文學史的人,會知道一波動盪正在展開,時值人稱「鄉土文學論戰」的特殊時刻,討論臺灣當時由王拓、黃春明等人撰寫的、以臺灣中下階級的現實生活為主的在地小說屬性的論戰。這場論戰後來變成討論這群鄉土文學作家是否有「分離主義」、「台獨」、「共產黨思想」等的論戰(尤其是余光中那惡名昭彰的〈狼來了〉一文),在白色恐怖時代,這幾乎可以致命。但也可以看到,在1947年那被我們當代名為「二二八事件」的創傷的三十年後,從保釣事件(1970)、臺灣退出聯合國(1971)、中日斷交(1972)開始的一連串國際事件,國民黨已經開始無法壓下被統治者的憤怒。儘管反抗僅是地下的伏流,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伏流終將流出地表。
     
    而在〈美麗島〉這首歌第一次被播放的兩年後,1979年,楊祖珺發行了她生平第一張專輯《楊祖珺》,〈美麗島〉正收錄在其中。
     
    同一年,「美麗島雜誌社」於高雄成立,而同一年12月10日,他們在高雄舉辦世界人權日的遊行,卻由於警方安插的內奸引爆警民衝突,使雜誌社成員被大舉逮捕,許多人甚至被軍法叛亂罪判處死刑,人稱「美麗島事件」。
     
    而這首〈美麗島〉,也從一首讚揚臺灣母土之美,期盼人們固守家園的美好歌曲,變成那地下隱隱的伏流中,那代表反抗政府的臺灣獨立者的精神象徵,而受到政府的禁唱。
     
    現在,距離美麗島事件爆發40年過去,我們也能重新檢視陳秀喜〈臺灣〉,以及楊祖珺〈美麗島〉。這首歌的禁唱顯示白色恐怖時代,政府如何恐懼所有的捕風捉影,一首單純的詩、單純的歌,就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成為了某種符碼,擁有了政治意識。如今,我們或許可以重新看待這首詩,這首歌,聽聽張懸對〈美麗島〉的翻唱與詮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9KLHKqxxmU
     
    參考資料:
    陳秀喜,詩路網站資料:http://faculty.ndhu.edu.tw/~e-poem/poemroad/chen-shioushi/
    楊祖珺/李雙澤逝世40週年──〈再.見 美麗島〉: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li-shuangze-40th-death…
    陳秀喜,《台灣詩人選集・陳秀喜集》(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12),頁66-67。
    李雙澤wiki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D%8E%E9%9B%99%E6%BE%A4
    美麗島事件wiki條目:https://zh.wikipedia.org/…/%E7%BE%8E%E9%BA%97%E5%B3%B6%E4%B…
     
    --
     
    美編:泱泱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陳秀喜 #樹的哀樂 #美麗島詩集 #美麗島 #白色恐怖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8/20190818.html

  • 台灣民歌簡譜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11-11 23:36:11

    時間:
    2017-11-19(日) 15:00~16:30 (GMT+8)

    地點: 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F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捷運:中正紀念堂站-2號南門市場出口,沿南海路往重慶南路方向,步行約五分鐘到達。)


    秋日電音~比Perfume更香濃的在地花露水—電子異響聲音創作。
    很多人因為Perfume喜歡上電音,在台灣也有一群人,在電音創作上嶄放著另一種優雅的氛圍,值得您來鑑賞。

    ㄧ場結合劇場、即興、電腦互動程式、異響、即時混聲的電音音樂會,在秋日的午後,與您一起度過。
    11/19(日) 15:00 @臺北牯嶺街小劇場2F,演出:黃柔閩、邵韋傑、張欣、林亭君、黃芮盈、余致賢、楊政、李婉菁

    秋日電音
    2017 電音工作坊創作發表音樂會
    時間:2017/11/19 週日 3:00pm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F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購票:本頁

    電音工作坊,源自於2013年夏天的一場長達10次的「手作電音工作坊」,由李婉菁與許志遠(DJ Point) 開始發想,在身體氣象館團隊多年的大力協助舉辦下,發展如何在不限制軟體,任何筆電都可以製作、創作電音的工具主軸下,呈現出每一個參加者心中的聲音創意。當時之所以取名為 「手作」,並不是要去手作器材,而是希望學員從像是媽媽煮的菜或縫補衣服的感覺,回到自己本質的溫度,去創作自己的電音作品。 工作坊除了標榜使用只要是可以上網的筆電、耳機,不需要有音樂學習背景,不需要會看五線譜之外,應用大量的視覺藝術家作品,如康丁斯基、羅森伯格等來啟發聲音創作的思考是最大的特色。五年來令人驚喜的是,藝術家們不斷地自我發展,累積成創作與演出的風格,其中幾件獲得國際展演或現場演出的作品所獲得的鼓舞,更是讓藝術家們累積許多持續勇往直前的動力。




    電音創作者/演出人員簡介:

    黃柔閩
    Rou-ming Huang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系畢業。國小教師、劇場演員、電視暨電影演員。1990年代初曾赴美研習達克羅斯音樂教學法,後於西雅圖與舊金山等地研習音樂治療與即興舞蹈表演, 並多次發表即興音樂(人聲與大提琴)與舞蹈表演。曾擔任第一屆台北市國際舞蹈節「音樂與肢體」課程助教。劇場演出作品有《妻夢狗》、《我用我的身體和靈魂在旅行》、《軍史館殺人事件》等。電視作品曾獲金鐘獎最佳女配角(公視人生劇展《月光》),以及金鐘獎、新加坡亞洲電視節最佳女主角入圍等。另有《三方通話》等多部電影演出作品。 2016年,演出電視電影「上岸的魚」。公視人生劇展「最後的詩句」。「麻醉風暴2」影集。周美玲導演網路劇「替身」。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第十屆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為你朗讀「Merry land」讀劇演出。 2017年,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評審。青藝盟戲劇營隊老師。現任景興國中表演藝術課、戲劇社團指導老師。博嘉國小全方位藝術教育實驗課程指導老師。公視青少年創意表演營隊講師。


    安德森
    Anderson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畢業。曾赴“上海新偶像藝術學校”研習戲劇表演。參與多部電視廣告、MV、短片及魏德聖導演電影《52赫茲我愛你》演出。2012於廈門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演出《我們一同走走看》舞台劇。近年編導《遇見小王子》、《親愛的小王子》,創作「一齣由孩子們演給大人們看的兒童劇」。 曾任青藝盟戲劇營隊講師。中華微電影創新產業發展協會「繁星計畫」演員培訓講師。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capatain。受邀「2017慈光萬盞-教育公益交流計畫」,遠赴斯里蘭卡分享戲劇課程。公視青少年創意表演營隊講師。 2016年與黃柔閩老師共同創立37度2戲劇工作室,致力於戲劇教育發展與推廣「身體對話—感官開發訓練工作坊」。現任博嘉國小藝術教育實驗課程指導老師。景興國中表演藝術、戲劇社指導老師。華岡藝校表演藝術科兼任教師。


    張欣
    Shery Cheung
    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目前居於台北。她的藝術實踐是變化性的,常透過共感的過程與他者對話,以錄像、聲音、表演等方式進行。其抽象繪畫與合唱的背景深刻地影響她的認知過程。作品曾發表於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台北滲透影像藝術節、台北失聲祭、JOLT Arts Festival、韓國Jeju National Art Museum。她的表演《Inland》於2013年獲得Arte Laguna Art Prize提名。


    林亭君
    Xia Lin
    lololol藝術組織共同創辦人,使用多媒體、錄像、文字及行為創作,2013年網路作品參與Homeostasis Lab - The Wrong: 新媒體藝術雙年展、2016年於韓國濟州美術館展出、2017年藝術項目 ”3C形意拳” 於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發表。


    黃芮盈
    Raying Huang
    台中人,畢業於台中二中,國防大學應用藝術學系,曾師事陳明宏老師。現就讀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研究所,主修作曲,現師事張琇琇老師。在校期間擔任復興崗合唱團鋼琴伴奏、2011年於「台灣原味好聲音─原夢計畫」擔任原住民歌謠音樂改編。2017年9月於中山大學「好樂」聯合作品音樂會發表個人器樂創作。


    余致賢
    Chih-Hsien Yu
    喜歡尋找與創造生活中有趣的小事


    楊政
    Cevo Yang
    現場電音即時演奏者、配樂工作者。使用電腦音樂當作創作媒材,關注聲音與現今社會的現代性關係,透過聲音/物件/文本傳達一種普世狀態。常與其他領域藝術家合作嘗試物件與文本的透過聽覺設計置入演出空間,以及前置取樣/現場取樣的手法與表演主體做互文的手法,曾獲數個國際電腦音樂節徵選,於國外演出相關電聲音樂作品,也於台灣舉辦過數場無門檻電腦音樂、聲音藝術的講座與工作坊分享國際經驗。


    李婉菁
    Sandra Tavali
    西拉雅人, 東吳音樂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琵琶地音樂院電腦音樂研究所畢業,師事Dr. Geoffrey Wright,畢業論文 “A Performer's Musicological Research in Performing Interactive Computer Music” 獲選發表於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國際電腦音樂協會 - ICMC] 2004。經年致力於電腦實驗音樂的演奏與創作,並於台北/台南長期主持「電音工作坊」,培育年輕音樂人。近年來並常與台灣藝術家姚立群、吳俊輝、陳明秀、陳偉、劉守曜、區秀詒等,以及探索頻道合作,擔任配樂製作。 創作風格傾向專著於使用冷冽的電子音色表現最真摯的人性面。音樂型式跨越古典、電子異響、重金屬搖滾等。曾任閃靈樂團鍵盤手。2009 年起,結合電腦音樂、配樂作曲、黑腔形式、聲音採集混音與環境音樂等多重形式,與聲樂手、DJ、劇場導演創作並發展實驗音樂劇《黑暗巴洛克》(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 2009/驅魔記 2009)。 音樂作品〈扮仙〉獲選音樂資訊檢索領域專業級別的年度國際學術會議展演(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ISMIR], 2014, 台灣)、電聲暨音樂大會(Sound and Music Computing Conference [SMC], 2015, 愛爾蘭)、2016 klingt gut! 聲音研討會 ( 2016 klingt gut! Symposium on Sound,德國); 〈Dirge〉獲選 [ICMC]展演 (2015, 美國-德州),〈River〉獲選 [ISMIR] (2015, 西班牙)、紐約電子音樂節既紐約愛樂雙年展展演(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and New York Philharmonic Biennial, 2016, 美國-紐約); "The Wind Bloweth Where It Listeth (風隨意 )" 受邀發表於 WOCMAT-ISMIR 2016。 現為台北牯嶺街⼩劇場/ 身體氣象館聲⾳與⾳樂策展人之一。(sandrawcl.wix.com/d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