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死刑誤判機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死刑誤判機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死刑誤判機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死刑誤判機率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精障傷人引關注 人權.安全如何平衡】 調查發現精障者遭受霸凌和歧視的機率,遠高於一般人,他們長期受到更多的精神壓力,一旦疏於藥物治療和心理抒發,就可能情緒失控,甚至急性發病,產生暴力行為。像近年來,發生數起精障病患的殺人事件,都是長期沒有治療導致的。當精障者犯下重大的殺人案件,國內法官目前都會進行...

  • 台灣死刑誤判機率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04 15:30:04
    有 37 人按讚

    【精障傷人引關注 人權.安全如何平衡】
    調查發現精障者遭受霸凌和歧視的機率,遠高於一般人,他們長期受到更多的精神壓力,一旦疏於藥物治療和心理抒發,就可能情緒失控,甚至急性發病,產生暴力行為。像近年來,發生數起精障病患的殺人事件,都是長期沒有治療導致的。當精障者犯下重大的殺人案件,國內法官目前都會進行精神鑑定,以免誤判,給與精障病患一個治療和重生的機會。


    今天的專題「我們與愛的距離」,一起來了解在精障病患的人權,以及社會大眾的安全,如何找到平衡點。反社會人格不屬於精神疾病,因此「鄭捷」沒有減刑,而被執行死刑。但國內近年來有數起殺人案件,是精神病患犯下的。犯案的精障者都沒有接受治療,導致行為失控。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教授 賴德仁:「社會的氛圍,你有得病,你敢講嗎,你敢講,你就被貼個標籤,你是精神病人,你不敢求助,父母也擔心這個東西洩漏出去,他蒙羞等等。」


    國內犯下殺人案的犯罪者,在法院審判前,一律先要經過「精神鑑定」,非精障者,依照原有的刑法判刑,一旦被診斷為「無責任能力者」,也就是心神完全喪失的精神病患,免除刑法,裁處「保安處分」的精神治療。但犯案當時仍有部分自主意識,則歸類為「限制責任能力者」,得以刑法減刑,但需要額外接受保安處分。


    記者 張澤人:「高雄市凱旋醫院是全台灣最大的司法監護處分病房,這裡收治了四十位犯罪的神障礙者,他們接受六個月到五年之間不等的精神治療。」


    高雄市凱旋醫院兒少精神科主任 蔡景宏 :「大部分的治療跟一般精神病患是差不多,但是有一部分,會基於一些司法的需要,自由度當然會比一般的病人,要來得不是那麼大。」


    監護病房的監視器,全天候觀察病人的舉動,這和大多數的精神病房,為了保障病患隱私,沒有加裝監視器的情況不同。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 周煌智:「讓他有足夠的病識感,可以去辨識這個精神障礙或是心智缺損,降低他的精神症狀,達到不要再犯的一個目的,所以基本上還是一個治療。」


    民眾誤以為精神疾病,會像不定時炸彈引爆,但事實並非如此。針對台灣20所監獄正在服刑的813名殺人犯做調查,發現未曾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數,占85.7%,只有4.8%屬於精障患者。因此,大多數的殺人案件,並非精神疾病引起,而是每個人都可能的「情緒」失控導致的後果。只不過,思覺失調症的急性發病者,一旦沒有藥物控制,可能分不清真實和幻覺,產生暴力行為。


    思覺失調症患者 大聖:「有一個聲音跟我講,去做什麼事,我就照那個聲音去做,說我老婆都不接受我,叫她有一個報應這樣,就打她,打到她整個眼睛腫起來。」


    家暴之後,「大聖」被家人強制送醫,十五年來的精神病院治療,病情獲得控制。思覺失調症患者 大聖:「我有幻聽、幻想、幻覺,現在在醫院以後,吃藥就壓下來,都沒有這些症狀。」


    國內早期的精神病患,經常被強制就醫,但在2008年新版的「精神衛生法」規範下,家屬和醫療單位不得違反病患的自由意志,強迫住院,除非出現自殘傷人的嚴重行為。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 周煌智:「有一些個案,他就是大過不犯,小錯不斷,這些個案大概只能夠說去勸導,如果他還是不同意,那怎麼辦,就是啟動所謂的強制社區治療。」


    「強制社區治療」是醫護人員到精障者家中,為他開藥或施打長效針劑,這和強制就醫,把精障者送到醫院住院的情況,大不相同。因為他們不是犯人,而是病人,我們必須在病患人權和社會安全之間,找到最好的平衡點。(完整內容,詳 大愛電視 DaAi TV: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2HOoD2nCdc


    【Reference】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發展多元、整合、友善、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病人照護體系」議題簡介

    議題召集人:賴德仁教授
    本議題之研議方向希望以「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醫療照護當作整體目標,並建議四個行動方向,包括:
    1. 提升精神照護主管機關的位階、資源、量能及跨部會的合作;
    2. 整合串聯各種多元就學、就醫、就養、就業的精神照護與社會服務;
    3. 建置完整、充足、專業的社區個案管理團隊;
    4. 營造對精神康復者與家庭的支持與友善的社區環境。
    >> http://bit.ly/2ZQdiCq


    影片來源: 大愛電視 DaAi 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2HOoD2nCdc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衛生福利部心口司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司法院

  • 台灣死刑誤判機率 在 白色豆腐蛋糕電影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1-22 14:41:51
    有 53 人按讚

    「《不完美的正義》在片尾字幕還原這起真實案件的面貌,尤其是那句「在美國,每9個死刑犯,就可能有1名是誤判」,機率之高讓人感覺恐怖,比較起種族紛爭,或許這部電影最為強調的司法正義,才是我們收穫最良多的一部分。」

    《不完美的正義》,值得一看

    華納兄弟台灣粉絲俱樂部
    Just Mercy
    #justmercy
    #不完美的正義

  • 台灣死刑誤判機率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1-08 18:02:23
    有 26 人按讚


    來自於特派員天老爺第一手試映心得~!

    『有律師同業的朋友跟我說,最好跟客戶保持距離,不要跟他們交朋友。』
    『但你的行動讓我覺得這是一句屁話,只有感受他們的苦,理解他們的處境,才知道怎麼幫助他們。』

    這段台詞是【不完美的正義】裡,女主角伊娃·安斯利對男主角布萊恩·史蒂文森鼓勵的話。身為電視節目企劃的我,對於這句話感觸頗深,如果不將自己人生的某部分與他人連結,你只能用自己的偏見解讀這個世界,任由自己的情感蒙蔽在假象裡。當我們開誠布公自己的不完美,才有可能接納別人的不完美。

    布萊恩是一個專職替死刑犯辯護的律師,他的作為不受民眾的認同,捍衛司法精神的人卻飽受撻伐,讓我想起【間諜橋】裡為俄國間諜辯護的詹姆士·B·唐納文,守護憲法精神的騎士,卻承受了排山倒海的唾棄。

    英文片名JUSTMERCY,直譯為「正義的慈悲」,慈悲與憐憫乃是正義的本質,但現在的人容易與斷頭台聯想。司法體制的本意是犯罪的人付出代價,受傷的人獲得補償,但這個體制卻也容易淪為有心人的工具。捍衛司法體制的人遭到攻擊,是因為一般大眾並不了解司法運作的細節,美國至今平均十例死刑案件,就會出現一件冤案改判,這種誤判的機率更讓人省思司法掌握生死的疑慮。【不完美的正義】完整地將司法程序演繹出來,也詮釋出司法人員的主觀判斷對於案件的影響重大,讓觀眾理解到司法程序裡的瑕疵。

    法庭片的精髓,在於個人命運與司法缺陷的抵抗,個人情感的著墨深刻與否,是電影成敗的關鍵,因為那樣才能凸顯司法僵化的不完美,達到強烈的張力。面對人性的灰色地帶,司法終究存在著極限,正義的天秤在灰色裡要如何傾斜,就是劇情的醍醐味。

    【不完美的正義】改編自真實案件,所以過程可能少了一些驚喜,但情感的力道還是足夠的,情感醞釀的節奏掌握的很好,頗賺人熱淚。與去年同樣論述司法爭議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相較起來,【不完美的正義】在兩個多小時內,有效率而工整地濃縮民眾輿論、司法體系濫權以及種族歧視等議題,因為【不完美的正義】的主視角始終集中在律師布萊恩上,所以觀眾可以感受到他面臨的極限與掙扎,但是布麗拉森稍微可惜,角色發揮的空間比較有限。

    『貧窮的對立面不是富有,而是不完美的正義。』

    正義之所以不完美,是因為人本身就不完美,而我們的世界終究需要願意對極限衝撞的人。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我們可以在質疑彼此的過程裡,探尋到忽略的盲點,不完美的體制迫使我們追尋完美的人性。犯下罪行的人應該付出代價,但我們也應該省思這些罪人是否也承受這個世界太多的不完美,電影裡從越戰歸國的士兵罹患精神病,崩潰的他犯下滔天大罪,最後還是得孤獨地迎接死亡。當一個人被孤寂壓垮時,他的脆弱便成為無法自主的徬徨之刃。

    【不完美的正義】是一部正統的法庭電影,劇情簡易,不會有太多的艱澀法律術語,很切合台灣當前社會的議題,我相信台灣的觀眾都能有共鳴。

    #華納兄弟台灣粉絲俱樂部
    #不完美的正義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