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模型展 2023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模型展 2023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模型展 2023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模型展產品中有193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馬祖的第四天,去了大名鼎鼎的北海坑道 . . 碎碎唸長文,不喜可跳過~ 怎麼說呢? 或許部分是因為這幾天已經看了太多坑道、碉堡,也有部份是已經知道會看到什麼吧!當下並沒有太多的感受,甚至本來打算先走一圈、再划獨木舟的規劃,後來也決定放棄了! 離開後仔細回想整個體驗流程,深深覺得北海坑道這個 “...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好男人模型工作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好,這次跟特務B一起去台南參加玩家模型展。 感覺還蠻不錯的,整體規劃跟展品素質都非常的棒!可以說是目前我參加過最舒服的模型相關展覽。 而這次去台南也有隨意地去晃晃,算是一場小旅行吧~ 很久沒有到外縣市過夜了,感覺還算是蠻放鬆的 南部的朋友不要錯過這麼優質的展覽囉~ --------------...

台灣模型展 在 離島人|Humans Offshore Podcast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10:22:05

⌨️ 聽完咏真的分享,你對都市計畫有產生那麼一點點的興趣嗎? 雖然說很多建築背景的專業人士也有機會在進行都市規劃、一展長才,但同咏真所分享的:不同背景的人切入都市規劃的觀點也會有所不同。一個城市的規劃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發展的歷史年代和地理條件,整理幾種常見的都市規劃模型(?)給大家參考。 如...

台灣模型展 在 公民不下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07:52:37

【失落的夏天】 . 怎麼過暑假竟然會影響學習? . 在大家依依不捨地過完暑假的時候,你可曾有想過暑假怎麼過的,其實對於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嗎?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暑假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學習吧! . #socialclassonline #暑假 #學習平權 #文化資本 #夏季失落 #都市 #鄉鎮 #弱勢 #弱...

台灣模型展 在 離島人|Humans Offshore Podcast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2:26:19

⌨️ 聽完週末Robert在離島人的分享後,各位是不是想轉職到海外爽爽躺著賺了呢? 因為科技的發展以及疫情的影響,目前世界各地仍有大量的各種工程師職缺。若有興趣進入這個領域,歡迎參考下面幾個英語平台唷!話說台灣也有很多相關的機構和平台,麻煩👇🏼👇🏼下面留言👇🏼👇🏼讓大家知道你在這唷~ 免費教你學...

  • 台灣模型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30 23:41:52
    有 37 人按讚

    馬祖的第四天,去了大名鼎鼎的北海坑道 . .

    碎碎唸長文,不喜可跳過~

    怎麼說呢?
    或許部分是因為這幾天已經看了太多坑道、碉堡,也有部份是已經知道會看到什麼吧!當下並沒有太多的感受,甚至本來打算先走一圈、再划獨木舟的規劃,後來也決定放棄了!

    離開後仔細回想整個體驗流程,深深覺得北海坑道這個 “南竿招牌” 其實有點可惜 . .

    從遊客中心開始,到坑道入口約 250 公尺的路程,除了遊客中心外的燕鷗模型、旁邊往大漢據點的路口外,真的就 “只是在大太陽底下走路”;

    坑道入口前,兩門大砲與北海坑道的雕像可拍照,接著馬上就進入坑道了;

    進入坑道後,好像沒看到什麼資訊或說明,然後右側是海龍蛙人與橡皮艇的等比模型(有戴上了防疫口罩!)、左側是開鑿坑道的國軍等比模型 . .
    然後再往前走幾公尺,兩側的資訊馬上變成藍眼淚 & 登船等候區!
    (整個 story 跟情境就斷在這了?)

    再往前10公尺,就是 搖櫓船/獨木舟 的服務台、步道入口、以及登船平台 . .

    沿著水道旁的步道走一圈大概700公尺,過程沒有任何資訊、沒有可以稍微停留的平台,水道上只有最後 1/4 處有艘小艇可拍照 . . 然後就回到登船處了

    為什麼不試著在 “遊客中心到坑道入口” 的這段路營造情境呢?
    (團客導遊可以用這3分鐘講解沒錯,但散客真的只是在烈日下走路?)

    坑道要講的故事到底是蛙人、還是藍眼淚?
    (就算兩個都要講,也不能這樣急轉彎吧?)

    裡面都有蛙人小艇的雕像了,那 木搖櫓船/獨木舟 跟這裡的關聯是?
    (就算不能用仿蛙人小艇來營運,船不能至少漆個迷彩塗裝嗎?)

    回到青旅後,和老闆聊了聊,發現這或許是結構性的問題:

    台灣的很多景點,都是政府撥預算建設/整修,然後再招標給民間經營 . .
    也就是在建設的時候,常常不太會仔細去規限跟考量後續如何經營、甚至這個 地點/空間/建築 之後要怎樣用!!(所以或許很多硬體本身就 “不好用”)

    而民間業者標了案子,可能一次3,5年的約、甚至更短,自然就只能用 “將就” 的方式,盡量減少前期的投入,趕緊開始營運趕緊回收 . .

    北海坑道絕對不是個案,我相信它的潛力遠遠不止如此 . . 但台灣各地很多很多類似的狀況!

    這樣的架構下,建設與營運完全不連貫,如何期望能做出良好的規劃、好的發展?

    我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 .

  • 台灣模型展 在 謝衣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9 17:37:02
    有 1,295 人按讚

    #發券振興經濟會不會太樂觀❓
    #經濟部要說清楚講明白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美國經濟,失業率大幅攀升,美國三波現金紓困,包括川普兩次、拜登今年再發 1,400 美元,也因為紓困支撐個人所得,產生了具體效果。

    例如 2020 年 7 月美國個人消費支出月增 1.9 %,2021 年 1 月消費增加 2.4 %,零售也增加超過 5 %。如果發現金沒有用,為何美國要發現金❓

    政府去年發了三倍券,今年預計發五倍券,政大企管系教授在 2020 年 9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做了問卷調查,發現民眾沒有把三倍券花在額外、非必要的支出上,實際上是花在日常生活開銷。

    不管三倍券、五倍券都是「替代消費」,維持原有的生活水準,並不會產生額外的經濟效益,不如發現金讓民眾方便使用。

    經濟部稱三倍券估計至少達到 1,352 億元經濟效益,而國發會稱三倍券可增加 1,016 億元的效益,推升經濟成長 0.53 %。

    但根據不同機構專家研究三倍券對 GDP 推升效果,中經院張傳章院長為 0.44 %、中研院經濟所周雨田研究員為 0.2%-0.3 %、中研院經濟所簡錦漢研究員為 0.08 %、台經院 CGE 模型為 0.2%-0.33 %,經濟部評估恐怕太過樂觀。

    各部會發券也好數位加碼也好,重點要能準確確實的評估,人民的納稅錢要花在最有效益的情況下,不是當成百貨公司週年慶行銷活動,要真實促進台灣經濟發展。

    相關新聞報導:
    五倍券帶兩千億業績?藍委質疑經濟部「澎風」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5779848

  • 台灣模型展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8 10:45:11
    有 29 人按讚

    新一集 PODCAST 上架!!

    這次跟大家聊聊前幾天下台南南科考古館取材的經驗,順便製作了簡報影片,把許多拍到的照片整理在簡報中,一併附上整理的PODCAST內文。

    -----------------------------------

    台灣還有史前歷史?

    相信很多人會抱持著疑問,那麼久遠的年代,台灣這塊土地就已經有人類的足跡,而且隨著年代的演進,還產生了不同的文化,以往對史前資料都停留在,那種電影原始人的概念,不過我想不同的地域跟環境,就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才對,如果不好好了解一下這段歷程,一定無法畫出符合故事中的氛圍。

    剛好手上有個台灣史前的漫畫題材要畫,漫畫家對於故事畫面的呈現,一定是要置身投入,才會有對應的畫面產生,如此才有可能畫出心目中的具像畫面。

    所以為了瞭解這段歷史,我決定走訪台南的南科考古館,因為這邊保存了許多有關台灣史前的資料,還有許多出土文物的展示,親身感受體驗,才是最直接的取材方式。

    因為住台北,所以這次選擇搭高鐵下台南,一路上發生了不少小插曲,出門前手錶時間慢了10分鐘,差點沒趕上高鐵。在高鐵上,遇到認識的朋友,竟然就坐在我後面。

    出門前才發現,因疫情影響,考古館需要提前上網預約登記入場,結果當天已經額滿,想說到現場再說,沒想到再刷一次頁面,就出現有人讓出名額,當然手刀下定預約。

    下高鐵發現假日的接駁車沒班次,趕緊改搭火車等等的狀況,一切的巧合,讓整個行程好刺激,不過都有驚無險地度過,LUCKY!

    來到南科考古館,當你踏入館區那瞬間,很難想像現在考古館的位置,在5-6千年前還是一片大海,對!沒錯!就是大海!這裡是高山經過雨水沖刷,順著河流把泥沙往外擴張,在與海水互相拉扯下,逐漸形成了這塊土地平原,才有現在我站的這個位置,有高山有大海有平原,山海原正是我這次漫畫案的核心,感觸特別深。

    想像我站立的位置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經過不斷的演進後,才形成現在腳下的這塊土地,館中有一區特別展示了這塊土地的演化,大家可以仔細看看,大自然的變化真神奇,應證了土地是會成長的,現在就讓我來帶大家看看,館內有些甚麼特色。

    整棟考古館用了類似方塊的造型堆積,聽說是仿造考古挖掘時,一層層挖掘方塊坑洞的感覺,館內有些走廊的窗戶,也是朝這樣的構想設計,牆壁裝飾切割成,不同層級的挖掘圖案展示,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設計巧思,其實看到考古館的外型時,有點意外,因為跟我正在進行的漫畫設定,概念本質上蠻類似的,歷史是由方塊組成,由方塊堆積,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尤其這一次的主題就是史前歷史,那更是要好好的感受一番。

    進入會場後,先到櫃台買門票,然後跟著指示牌的指引方向導覽,有好幾個館可以慢慢看,不過要注意中午的休館時間就是。

    上去的手扶梯旁,有許多挖掘的古物介紹看版,剛好是對照外面的牆壁圖案。首先進入第一個展館,也是我這次主要取材的地方,入場的空間用了好幾個投影機做環繞投射,這個館主要講述館區的由來,以及各種年代文物的展示,一進去就會看到,台灣史前到現代的各種文化演進,在這塊土地上,竟然就像一個三明治,一層一層的包覆著不同文化,每一層堆積著當代的文物紀錄,土地真的是最好的歷史保管箱。

    旁邊有一個平台,展示著我剛剛講的,這塊土地由大海變成土地的過程與原因,上下皆有投影動畫演示,講解的相當清楚,接著就是各個年代挖掘出來的文物展示,展示的不外乎是,陶器、貝類、鐵器、玉器,骨骼等等...這些較不會因時間腐化的東西,不同的文化,就會有不同的器具呈現,像陶器就有很大的區分,不論是材質、外型甚至外表的壓紋,都有每個文化的特色,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隔,每個文化與文化的銜接點發生了甚麼事?這都是編故事時很可以發揮的地方。

    另一區館方還做了一個各文化的環境模型,可以從居住跟地形變化上,了解每個文化的生活環境,做的很細緻,剛好有一些建築參考,當然是從各種角度拍了許多照片,資料不嫌多!

    順著走道來到第二個展區,這一區展示模擬史前人類,那時的生活與精神模型,都是1:1的模型展示,體會史前人類那時的生活環境,有一些物件細節可以參考,例如衣物的穿著,使用器具的纏繞方式,都會以當時的環境假想還原,對於未來畫成漫畫還蠻有幫助的。

    來到第三的展館,這裡展示的是跟考古作業比較相關的素材,他把地層切割展示,還有模擬挖掘的現場,各種挖掘出來的骨骼比對,有點像我們素描在學的藝用解剖學,還有分析台灣各地的地質比較,感覺學術性質比較重的一區。

    接著下去是兒童親子區,不過去的時候沒開放,應該是定時會有一些影片活動的展示。

    這次去剛好遇到,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裡面展示一些人骨墓葬的文物,看考古學家如何透過骨頭講故事,陳列很多相關骨骼的模型資料,角落有撥放一段史前人類的生存小影片,也有影片劇照、道具還有分鏡的展示,當天下午有這段影片的拍攝講座,其實也是特地為了講座下去聽,看影片如何用現有的文物資料,轉換成電影的概念,或許可以當成我轉成漫畫的一些參考,聽後有些收穫跟想法,還發現台上講座的主角演員,竟是我FB的朋友王國仁老師,真是巧啊~

    這趟體驗,除了讓我更加了解台灣史前文化的演變外,也有了更深的故事想法,很多資料不能光靠搜尋或書本上去取得,實際走訪感受實際靈氣,真的會更加有想法,這也是我提供未來需要取材的人一個建議,很多是真的必須要親自看到,體驗到,才有辦法真實的紀錄下來。

    在遠古那個沒紙沒筆沒電腦的年代,人類要如何保留自己的歷史,甚至保留自己曾經存在的紀錄,這次的體驗讓我了解,不管任何年代,人跟土地的存在是不會改變的。

    誠如我故事中準備的一句台詞:
    就用我們的身體跟土地,來告訴後代,這裡曾經發生的事吧!

    對了,本來那天預計留宿台南一晚,隔天順便到附近的一些展館參觀,後來聽說一般美術館跟藝術館,周一幾乎公休,沒錯!無處可逛 !所以只好乖乖地打道回府,一切都是天意~

    ----------------------------------

    #漫漫話畫
    #南科考古館
    #PODCAST
    #youtub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