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灣植物垂直分布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植物垂直分布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植物垂直分布圖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那些關於奇異果的趣聞軼事- 前幾天分享了我和奇異果的小故事,既然它是我第一個在山上遇見的原生水果,今天就來好好聊一下奇異果本人吧! --- 奇異果本來不叫奇異果,也並非紐西蘭原生,而是原產於中國的藤本植物,原產地的名字是「獼猴桃」。獼猴桃其實有4~60種之多,近幾年興起的「奇異果莓(或稱迷你...
台灣植物垂直分布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那些關於奇異果的趣聞軼事-
前幾天分享了我和奇異果的小故事,既然它是我第一個在山上遇見的原生水果,今天就來好好聊一下奇異果本人吧!
---
奇異果本來不叫奇異果,也並非紐西蘭原生,而是原產於中國的藤本植物,原產地的名字是「獼猴桃」。獼猴桃其實有4~60種之多,近幾年興起的「奇異果莓(或稱迷你奇異果)」就是一種果子比較小的奇異果,而不是像草莓覆盆子那種「莓」,台灣當然也有自己的原生種類。
台灣一共有5種原生的獼猴桃:闊葉獼猴桃、山梨獼猴桃、軟棗獼猴桃(就是奇異果莓的原生版)、異色獼猴桃與台灣羊桃。他們屬於杜鵑花目獼猴桃科,其實廣泛分佈於全台50~2600公尺的山區,中高海拔最多,只是沒有結果的時候不太起眼,很容易以為只是普通的爬藤。
大圖是我在萬榮林道遇到的「台灣羊桃」,名字可愛討喜,是偏中高海拔分布的大果種類,但還是比奇異果小了整整一號,且整株都毛茸茸的。我覺得5種台灣原生獼猴桃裡,就台灣羊桃長得最像我們熟悉的奇異果啦!
而「獼猴桃」成為「奇異果」,又變成「紐西蘭」的代名詞之一,就要從1904年說起了。
在1904年的中國,垂死的清朝舉行了最後一次科舉,日俄戰爭在遼寧爆發;對隔海的台灣來說,鹿野忠雄還沒出生,森丑之助已經兩次由清八通關古道橫斷中央山脈,22歲的莫那魯道隔年才要搭火車到台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參加年度大祭,上台北體驗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一位紐西蘭教師Mary Isabel Fraser到湖北探望她在教堂從事傳教工作的妹妹,得到了一袋獼猴桃種子。那袋種子隨著她回到了當時仍是大英帝國一份子的紐西蘭,轉送給一位Alexander Allison培育成苗,開啟了紐西蘭的百年奇異果大業。
原本,紐西蘭人叫它們Chinese gooseberry(中國鵝莓),但果農們發現獼猴桃長得有夠像他們家國鳥Kiwi(奇異鳥),於是在1959年為了開拓美國市場,就正式將這種水果定名為「Kiwifruit」。
後來在1997年,由約2500家果農持股的Zespri正式成立,從育種到品管、行銷垂直整合了所有產銷環節,統一出口全紐西蘭的奇異果,成功把紐西蘭奇異果銷售到全世界,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奇異果公司;這個故事也是台灣農學院提及農業產銷和品牌經營時,一定會被拿出來分析的經典案例。我大學輔系農經,所以早就聽過這故事了,一直到現在我們的農業產銷都還在追Zespri的腳步,只能說他們真的很厲害呀~
大家都知道我們常吃的奇異果最常見有兩種,綠色和黃色,但其實他們分別是不同的種類喔:
1. 綠的:傳統奇異果,是由「美味獼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改良而來,就是笑話裡常見的「欸,你隔壁的蛋,長毛欸!」那種毛毛奇異果。
2. 黃的:金色奇異果「陽光金圓頭」,是由「中華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改良而來,其實毛比綠色奇異果要短得多,用手摸就知道不一樣了,而且個頭也稍微大了一點。
不過前幾天我去Costco補貨,赫然發現… Zespri居然推出了巨大版的綠色奇異果,比金色的還大,超猛的!
總之,奇異果也是少數帶上山很方便、吃完後垃圾非常少的無籽水果(好啦,願意吃皮的人就不會有垃圾,這個算我輸,我還是不想吃皮,不要再推坑我吃皮了…)。如果上山想爽吃水果,不想帶皮很重的橘子,或蘋果那麼大顆廚餘又麻煩的話,可以考慮把奇異果放在鍋子裡一起帶,就不怕撞壞,吃完也不用煩惱垃圾囉~
#適合帶上山的水果
#野生的可以吃只是味道就
台灣植物垂直分布圖 在 梁震明 Liang, Chen M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全台最早出現蝦蟹造像的龍柱【金山慈護宮】介紹
供奉天上聖母,是金山鄉民信仰中心。共有三對龍柱,位於三川殿是兩對日治昭和年間的,且同為一位匠師所刻,而正殿則是清朝同治12年(1873)的遺物。
三川殿前檐左柱柱體刻有「□□丙子荔月吉旦」及有翅仙童所提令牌上的「許姓弟子敬献」,右柱則是有「昭和(修復)季□慶丙子吉置」及令牌上的「李姓弟子敬献」等等字跡,說明這是昭和11年(1936)所立龍柱。
目前柱體受到鐵欄保護,但左柱龍眼已經損壞,龍鬃及龍鬚亦經修補,而右柱受損情況較為輕微。柱頂亦有植物紋,與基隆奠濟宮相似。左柱所刻人物題材似乎為三國演義,右柱則是八仙過海。又左柱下刻有1鰲魚1鯉魚,右柱則是1蝦1幼龍2鯉魚。
整體龍柱佈置上有一項特徵,就是柱前可見武將像置於纏柱龍身之間,而這種柱例在龜山觀音寺正殿(1915)、八德三元宮三川殿(1925)及正殿(1925)、中壢仁海宮三川殿後檐 (1926)及正殿 (1927)、關西太和宮正殿(1931)和萬華青山宮正殿(1937)與三川殿(1938) 龍柱上亦可見到,且應為惠安派作風。
以往的龍柱都是將仙人像或武將像放於柱後、柱內及柱外等位置之間,這是因為要避免龍柱上的神龍造像被干擾的緣故。但是這種將仙人像刻於柱前的做法,似乎有越接近昭和年間越是增多的趨勢。而彰化南瑤宮三川殿前檐龍柱(1930)的仙人像,甚至可以下降至水波紋中。
三川殿後檐左柱刻有「□□十月十日」及將竿置於肩上的仙童所提起令牌上「信士高正治、李龍州敬献」,右柱則有「歲次乙亥孟冬」及令牌上的「信士賴崇壁、李蒼苔敬献」等等字跡。而這對昭和10年(1935)的龍柱,最大的特色,就是刻滿各式各樣的人物故事,例如大禹治水(左柱)、老子騎牛(右柱)、蘇武牧羊(右柱)等,同時也將樹與屋等配景刻上。至於柱下也十分精采,左柱刻有鰲魚吐水和三魚二蟹,右柱則刻有幼龍昂首、魚三尾及烏賊一隻。
此外位於三川殿的這兩對龍柱,在前爪抓火球部分,匠師細心的用鏤空手法呈現火球完整球體。
這兩對昭和年間的龍柱,若依照其龍頭造型來說,則此風格亦被沿用至光復初期,如大園五福宮三川殿(1947)和岡山壽天宮正殿(1948)等,皆可看出彼此的關聯性。
正殿為清朝龍柱,左刻「同治癸酉歲季冬立郭姓弟子敬獻」,右柱柱內亦書「同治癸酉歲張廖簡三宗弟子仝敬立」,柱前又書「丁丑端月重修」等字跡,所以是同治12年(1873)所立。屬於八角單龍盤柱,亦使用雲紋柱安排仙人像,尾有三尾長分鰭,且左、右龍造型略為不同,尤其是龍鬃佈局上。
左柱下有蝦1、蟹1、及雙鯉一對,各置於八角柱之單面上,且彼此無關聯性並垂直分布,柱後有4仙人。右柱則有烏賊1、幼龍1、雙鯉一對、鰲魚1,柱上亦有4仙。
金山慈護宮正殿的同治龍柱十分重要,因為其柱下所刻水族,在其他清朝龍柱尚未見到,而且對於昭和年間的龍柱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性。原本筆者認為柱下刻蝦、蟹等題材是台灣本地廟宇要求下的產物,後來傾向是由惠安派石匠所引進的。
https://tom20030208.pixnet.net/blog/post/311643803
台灣植物垂直分布圖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出版報報】
出版史上首次依照2016年11月發表的PPG I分類系統編排蕨類名錄,物種清單最新,收錄種數最多的台灣蕨類大圖鑑!http://bit.ly/31IDLnc
★ 許天銓、陳正為、「植物獵人」洪信介、Ralf Knapp 等中外蕨類專家首次聯手寫作
★ 自石松目的石松科起至水龍骨目的烏毛蕨科為止,共收錄28科409種
★ 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前台北植物園園長邱文良專業審定
目前世界上全部的蕨類種數約有10,000餘種,其中全歐洲僅有約150種,美洲約400種,而台灣就佔了800種以上,而且有約三分之一是稀有物種,在島上保存得相當完整,無論是世界最大、最小、或是最古老的蕨類植物,在台灣都可以見到。而和亞洲的鄰國相比,台灣的面積雖小,但由於得天獨厚的複雜地形,垂直分布容納自熱帶、亞熱帶、溫帶及寒帶的氣候與植物帶特色,加上氣候與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令台灣幾乎擁有全世界最高的蕨類物種密度,也成為蘊藏豐富蕨類的重要寶庫。
本書為《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的八卷:蕨類與石松類》上卷,以448頁的大篇幅,詳細呈現蕨類植物在不同分布地的特性與辨識特徵。根據2016年11月最新發表的PPG I分類法與最新的研究結果,自石松目的石松科起,至水龍骨目的烏毛蕨科為止,包括所有的新種、未定種與未發表種,在本卷中完整收錄了409種蕨類植物。
這不只是台灣1896年初次有植物誌出版至今,收錄種數最多的蕨類圖鑑,再加上資深的蕨類專家,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前台北植物園園長邱文良老師的專業審定,是台灣有史以來專業度最高,內容也最為詳盡的蕨類全紀錄
📙 看更多 #貓頭鷹出版《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第八卷(上):蕨類與石松類 石松科--烏毛蕨科》http://bit.ly/31IDLnc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系列書籍:http://bit.ly/2RqvHDa
❤6/26之前,單筆實際消費「滿$799現折$100」👉看更多「年中慶愛閱」https://www.cite.com.tw/2019i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