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板塊分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板塊分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板塊分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板塊分布產品中有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麻煩大家看清楚囉~~ 這是中央氣象局所公布的台灣地區光光是2015年一年之內所偵測到的地震,其震央分佈以及地震規模、地震深度的視覺話統計數據,很重要,特別要強調,這光僅只是2015年單一年份之內,台灣就可以發生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地震喔,老天爺給台灣的先天條件就是如此,這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事實。 更...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1萬的網紅YOYO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看更多【小小地理家】►►https://bit.ly/2OhIK7u 今天瘋狂博士和丫丫妹妹將告訴小朋友的是「台灣的溫泉」,台灣的溫泉大部分都分佈於中央山脈和周圍的山地,一部分位於周圍海上的小島,從北部到南部各個地方加起來的溫泉,有超過一百多處,可以說台灣是一個溫泉國家呢,另外今天的瘋狂地理劇中,住...

台灣板塊分布 在 我們的小日子|親子共學.親子手作.育兒.美術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14:08

認識台灣5大山脈 我用簡單的方式帶傅林一步一步認識台灣,一次一點點,每一次都複習上一次的活動內容,讓他慢慢吸收。 活動中我沒有說太多很複雜的內容,只用了我們出遊去過的地方來帶入山脈,這樣我們可以一邊回憶我們去過的地方一邊學習! 以下是我大概跟傅林說到,快速帶過的部份,真的是非常快速帶過🤣,網路上...

  • 台灣板塊分布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5:04:57
    有 63 人按讚

    麻煩大家看清楚囉~~ 這是中央氣象局所公布的台灣地區光光是2015年一年之內所偵測到的地震,其震央分佈以及地震規模、地震深度的視覺話統計數據,很重要,特別要強調,這光僅只是2015年單一年份之內,台灣就可以發生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地震喔,老天爺給台灣的先天條件就是如此,這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事實。

    更何況,地質科學早也已經明明白白告訴大家,台灣島為什麼可以被歐亞大陸板塊以及菲律賓海板塊,因為板塊碰撞擠壓,而硬生生的被從從太平洋海底給透過造山運動給推升上來,其擠壓碰撞的推升力量之巨大,還讓台灣島形成超過百座高度超過三千公尺以上,其中包括東南亞最高峰的玉山,自己看清楚台灣本身獨特的先天地質構造條件為何。

    有正確的風險意識,並且做好風險控管,才能趨吉避凶,可長可久。畢竟小心使得萬年船啊~~

    隨處發生的地震?!—什麼是地震帶?(下)
    https://pweb.cwb.gov.tw/PopularScience/index.php/earthquake/143-隨處發生的地震?!—什麼是地震帶-下

    PS. 請大家自己冷靜的想清楚。

    一般建築物出事或倒塌不會有輻射物質洩漏的問題,核電廠則不然。這就是非常關鍵的不同點。

    四川大地震,南亞海嘯,阪神大地震災情都極為慘重,但是因為沒有牽涉到輻射污染問題,短短幾年間就完全復原,恢復正常。反觀車諾比核災以及福島核災的災區,一個都快40年了,一個即將滿十週年,災區復原現況如何,大家心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公布的2015年台灣地區地震分布圖知肚明。對於台灣來說,在先天特殊的地質條件限制之下,何種風險是我們無法承擔的起的,其實大家都應該心裡也很清楚才對,不是嗎?

    PPS. 圖片3/3,這份地圖是從USGS(美國國家地質地質調查局)所建立的全球地震資料庫當中的實際地震紀錄統計分析整理出來的。時間是從1900年-2021年04/02,地震篩選選項是規模2.5+ 以上,呈現方式為同一地點,地震規模越大的排列在越上方,如果同一地點有多次相同規模的地震,則以最近發生的地震,排列在最上方。

    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上以及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的隱沒帶上方的台灣島,每天頻繁的大大小小的地震,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宿命,相形之下,位於海峽另一邊,處於歐亞大陸板塊之上福建、廣東、浙江等地,在同一個120多年的時期內,地震的次數與規模,相較於台灣島,根本是小巫見大巫,人家蓋核電廠所面臨的地質變動、地震風險,硬是跟我們台灣截然不同。真的要搞清楚我們自己的真實狀況才好。

    更何況,台灣也絕對不僅僅是過去這一百二十年間才有地震的,但因為USGS的地震資料庫是從1900年開始,才有正式的科學量測資料,在那之前的地震都只有歷史文字敘述記載,沒有符合現代地震科學所要求的嚴謹與精準度就是了。

    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 台灣板塊分布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02 11:51:38
    有 92 人按讚

    真真實實的地震科學的實際資料在這裡。麻煩大家看清楚看仔細。

    這份地圖是從USGS全球地震資料庫當中的實際地震紀錄統計分析整理出來的。時間是從1900年-2021年04/02,地震篩選選項是規模2.5+以上,呈現方式為同一地點,地震規模越大的排列在越上方,如果同一地點有多次相同規模的地震,則以最近發生的地震,排列在最上方。

    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上以及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的隱沒帶上方的台灣島,每天頻繁的大大小小的地震,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宿命,相形之下,位於海峽另一邊,處於歐亞大陸板塊之上福建、廣東、浙江等地,在同一個120多年的時期內,地震的次數與規模,相較於台灣島,根本是小巫見大巫,人家蓋核電廠所面臨的地質變動、地震風險,硬是跟我們台灣截然不同。真的要搞清楚我們自己的真實狀況才好。

    更何況,台灣也絕對不僅僅是過去這一百二十年間才有地震的,但因為USGS的地震資料庫是從1900年開始,才有正式的科學量測資料,在那之前的地震都只有歷史文字敘述記載,沒有符合現代地震科學所要求的嚴謹與精準度就是了。

    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PS. 從這份USGS地震資料庫所記載的地震資訊彙整出來的台灣地區過去120年間的地震分布圖左側的重大地震規模排行榜可以清楚地看到。

    才短短120年的期間,台灣地區發生強烈地震的前14順位排行榜中,許多朋友們曾經親身經歷過的,記憶猶深的1999年發生在中台灣的921大地震,竟然也只能排在第五名!比921大地震規模還要大的強烈地震竟然可以有規模8.1,規模7.8,以及規模7.7。那是十分驚人的地震規模,破壞力絕對驚人。面對台灣地震頻繁的先天條件,大家真的要有風險意識,千萬不要跟自己過不去啊。

    PPS. 非常簡單的常識以及事實。任何重大災變,都可能造成慘重的傷亡與損失。

    但是,歷史實際例證在在證明,有沒有輻射污染的威脅,卻可以造成災後復建時程、經費、複雜性等等因素有著天壤之別。

    想想看中國大陸四川汶川大地震、南亞大海嘯、日本阪神大地震,甚至中台灣的九二一大地震等等災難,災情都相當慘重,但是因為沒有輻射外洩污染的問題,災後短短兩三年間,受災區域就可以全面重建復原,生活恢復常態。

    反觀前蘇聯的車諾比核災,日本福島核災,發生都已經三十多年、超過十年了,請問復原、清污完成了嗎?災區的現況真的一切都恢復正常了?請問你知道這兩個核災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花費了多少經費與物力在試圖善後嗎?你知道目前以最樂觀的預估,這兩個核災還要花多少時間,多少費用在善後與清污還有一切相關的復原工作之上呢?

    事實擺在眼前,兩者間的差別以及關鍵因素何在,大家因知肚明。冷靜思辨ㄧ下應該就可以秒懂了。不是嗎?



    #USGS

    #台灣地震歷史紀錄

  • 台灣板塊分布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11 20:25:37
    有 607 人按讚

    #時事中的知識 #爆紅影片學科學
    【挪威滑波房屋崩入海,意外背後意外豐富的科學】Quick Clay 奇譚

    「這異象是蝦餃,難道是 2020 年在正常發揮?」 ← 近日大家看到這短片時,涼了半截的心中,或許是這樣 murmur 的。

    *若你未看過,留言區有影片傳送門
     
    但身為一個科宅,第一念頭是「咦?很不合理耶」,一眼目測影片中滑落的坡度實在沒多陡。必定要有一層很潤滑、很古溜的物質存在,那會是什麼呢。
     
    難道是永凍土在夏天融化了ㄇ?嗯,只是亂猜測亂引用網友的話的話就和總是在囫圇搶快的台灣記者差不多了。我想學到些原本不知道的事,在知識中添加幾塊硬磚頭,就要用正確的方式使用 google。第一訣:若非必要,先不要用中文搜尋XD。
     
    首先釐清影片基本資訊,人事時地物:事件發生在今年六月三號,攝影者是眼睜睜看自己家消失在海裡的苦主 Jan Egil Bakkeby 先生,他家位在北極圈內的挪威北部 Alta 市一帶。所幸無人傷亡,但有隻狗狗落水又游了上岸。
     
    過了不久我就意外在 @Trust My Science 這個法語的科普粉專意外看到了關鍵字:Quick clay(d’argile rapide)。
     
    喔喔喔.....這是啥。感覺和「流沙 quick sand」或「水銀 quick silver」 有關係呢。Quick clay 的中文是翻譯成【流黏土,或是超敏黏土】。但如果只查到名字就滿足的話,就會像費曼先生的爸爸曾經嗆聲的:「你可以把一種鳥在世界上各種語言的名稱背下來,卻仍然對它的習性一無所知。」所以,知曉了名字,再以名為索引去進一步了解它的一些特質是一定要的啦。
     
    正是因為查到與學到的結果很奇妙,所以現在才會在這邊滿心激動的發文 XD
     
    插入一個又是最早從 Vsauce 得到的冷知識,前述三物名稱中的 quick 意思都不是說那玩意很「快」。在古英語的用法裡 quick 的意思是活跳跳不安定的。出自欽定詹姆士王版聖經有 the quick and the dead(生者和死者)這個熟語——經文的上下文是說耶穌基督是一切生者與死者之審判 [提後 4:1]。
     
    首先我學到 quick clay 和崩塌災害的最重點是:這種超敏感的黏土是高緯度的特產,其他地方是沒有的。是由冰河輾壓陸地,使岩石風化後形成的固體微粒,流入海中沉降而成。所以這種黏土與這種災害只常見於挪威、瑞典、俄羅斯、阿拉斯加、加拿大等國。
     
    * 是的!其實很常見XD 不是啥末日異像。近年來各種異象似乎變多,自然是因為人手一機錄影增加,和對於爆紅影片渴求的媒體平台的普及,讓大家目擊率上升了。讓普通的事情變得奇特,奇特的事情變得普通。就這麼單純 XD
     
    定義中黏土是顆粒直徑小於 0.002 毫米的土壤固體組成。也就是說,尺上的最小格子中可以讓超過五百顆的黏土微粒排排站。而粒徑由大到小是礫 → 沙 → 粉沙(silt)→ 最小顆的黏土(clay)。
     
    關於流黏土/超敏黏土的第二個重點是,它們必須原本是海積黏土(marine clay)也就是在很鹹很鹹的海水中形成的黏土。而要脫胎換骨,變得很敏感、不穩定的必要條件是「要再從海裡,升回到陸地上來」!
     
    這就很奇妙了,海底怎麼會變陸地呢。況且冰河最盛時期的海平面反而是比今天低的喔(水都凍在兩極了),怎麼會冰河退卻、海平面上升,反而卻有陸地從海裡浮上來呢?
     
    最妙的就是這現象:稱為「冰期後反彈」(Post-glacial rebound),陸地會反彈上升是因為兩極冰蓋的那些水實在太重,曾經把陸地壓得都沉降了,當冰冠終於溶化後,這些陸地板塊才慢吞吞的,基於浮力的原理而慢慢升回去。許多沉海的陸地緩慢的浮起,使得前述極圈內的國家的領土,其實一直都在偷偷的變大!(然而俄國還是沒有比 #冥王星 大。)
     
    海積黏土遇上冰期後反彈,離開了海,接下來它們繼續變化,主要是由陸地上的淡水逐漸洗去原本海水中的鹽分。這裡的鹽份是廣義的,包括鐵、鋁、鎂、鈣、鉀、鈉等正離子。要專業名詞的話,這叫淋溶作用(leaching)。淋溶除了由降雨來溶以外,有時也會由地區性的豐沛的、自流性的地下水穿過黏土層把鹽分帶走的方式在進行著。
     
    話說黏土其實有很多種組成,它們的通性是都由矽和鋁的氧化物所組成,而且都是由地球特色最多的水去攻擊(水解)一大塊岩石——角閃石、長石或雲母等礦物,化學作用所形成的分子碎片,也就是「風化」的產物。#所以若是沒有水就是妨礙風化
     
    離題一下,所以當 NASA 送機器探測器到火星,探勘到黏土礦物的時候才會興奮異常!黏土乃是水:大量的水曾經存在的證據是也。
     
    黏土的另一個和生活最相關性質是「離子交換」,其實就是前兩段說由淡水去把鹽份(陽離子)淋溶出來的同一件事,一種離子換另一種。而和生活的關係是......呃,有一種黏土叫 smectite 綠土,如果大家不幸腹瀉不止去看醫生,醫生八成會開給你一包無味道的粉末止瀉藥 Smecta ← 此處無業配。也就是說,有時候「吃土」能藉由離子交換的特性,調節紊亂的腸胃滲透壓,吸附毒性物質,進而達到止瀉的效果。有些黏土的離子交換性質高,有些低一點,但都有一定的交換能力。
     
    等一下喔,原來大家都知道的黏土,除了會黏可捏之外還有那麼多學(ㄒㄧㄠˊ)問存在。對啊,若不是對於奇怪的話題亂調查,我也不會知道這些事的——或說,若無相關脈絡,那些精妙的知識對我來說沒有太大意義,但即使是一則冷知識的脈絡,知識就自動凝聚形成一則小劇場了。冷的好!
     
    所以到底為何失去了鹽分就可以把海積黏土轉變為 Quick clay,造成挪威、加拿大等國家動不動就有土地滑到海裡去呢?
     
    * 先前有次這樣被好好拍攝下來的 Quick clay 大型滑波事件是 1978 年挪威 Rissa 發生的,留言區我放一個惠我良多的科普紀錄片的超連結。
     
    話說身為台灣人,仙草、愛玉、豆花、洋菜凍這些夏日冰品大家肯定都非常常吃......欸不是,怎麼忽然從黏土講到各種凍咧。理由是,很奇妙的上述各種凍會從液態凝聚成固態,和黏土遇到海水裡的鹽就會沉降,原理其實有點像。也就是鈣、鎂這些陽離子扮演了「橋接」的角色,讓本是一團散沙、彼此看不順眼的分子能夠穩定且和睦的相處。
     
    當然更詳細的機制是牽涉到電性中和、擴散電雙層(diffused double layer)、凡德瓦力(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這些更精妙的部分......但我覺得大家都能理解的是鹹豆漿。也就是陽離子促成的凝絮作用(flocculation)。和生物化學實驗的鹽析效應也類似。但我現在忽然極度得想吃布丁。
     
    →→ 加鹽就會穩定,遇到淡水就會不穩定。極度簡而言之是這樣。
     
    有陽離子,而且是越高價數的陽離子例如 Fe³⁺, Ca²⁺, Mg²⁺ 越是有架橋的功能。所以愛玉子要用含有鈣離子的硬水洗,才會讓「膠」(其實是多醣類)凝聚,用含有極少離子的 RO 水是無法凝成愛玉的。
     
    其實還有一個微奇妙的要件,植物腐化後形成的腐植質(humus)因為酸性和其多酚成分,也會干擾、把黏土中的陽離子拽走,進一步不穩定化。所以經常 Quick clay 取出來會是黑黝黝的。
     
    於是最後的最後,被淋溶而失去那些鹽份:使黏土微粒彼此達到和諧穩定的關鍵被消滅之後,一層超不穩定的 Quick clay 就形成了,電子顯微鏡下這種黏土結構完全就像是一大片「紙牌屋」,橫七豎八的片狀黏土的中間空無一物,空隙中由空氣或水充填,只要遭受擾動就會由一部份崩塌迅速惡化到全體崩塌。一觸即潰。所以這種崩塌常常是海邊先塌一小塊,然後崩潰的前緣逆向往岸上傳遞。
     
    而最奇葩的特性是(還有啊?! 對還有),流黏土如其名,它崩塌之後就會完全液化成汁。黏滯性暴跌到原土壤的一百萬分之一......那什麼概念呢,蜂蜜和水的黏滯性差別是一萬倍,就是那個一倍半(對數尺度)的降低。崩潰了的流黏土的顆粒不只不再團結,甚至會彼此排斥,由於都帶有些微的負電,就摩擦力甚小 → 最完美的成災要素齊聚了。
     
    查到這,我終於弄清楚影片中那神秘的超級古溜、潤滑了一大片土地讓它滑進海裡的物質的真面目了。流黏土它基本上是液態的潤滑劑,所以即使只有一丁丁的坡度都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在前述挪威 1978 年發生那次,地面的坡度只有不到 3 度!
     
    至於避免的方法就是土壤普查。而因為流黏土通常不是位在地表,而是在表土的下方分布成層,所以要透過鑽探取樣鑽鑽看。而就像台灣在推行土壤液化潛勢圖,加拿大、瑞典、挪威等國也在不斷進行著流黏土地區普查的工作。
     
    這和全球暖化到底有沒有關係啊......嗯,不知道。我們知道地下水會進一步使流黏土不穩定化,而永凍層的逐漸融化會不會改變、加重這過程,就有待科學調查了。偶速科宅,偶棉下回再見~~
     
    參考資料:
    Landslides| Quick clay - NGI (挪威大地工程學會)
    https://www.ngi.no/eng/Services/Technical-expertise/Landslides/Quick-clay
     
    The Quick Clay Landslide in Rissa, Norway - ISSMGE (國際土壤力學與大地工程學會)
    https://www.issmge.org/uploads/publications/1/35/1981_03_0080.pdf
     
    Quick clay in Sweden - K.Rankka et al. (2004) 【文件大請注意】
    https://www.swedgeo.se/globalassets/publikationer/rapporter/pdf/sgi-r65.pdf

  • 台灣板塊分布 在 YOYOTV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6-29 10:00:00

    看更多【小小地理家】►►https://bit.ly/2OhIK7u
    今天瘋狂博士和丫丫妹妹將告訴小朋友的是「台灣的溫泉」,台灣的溫泉大部分都分佈於中央山脈和周圍的山地,一部分位於周圍海上的小島,從北部到南部各個地方加起來的溫泉,有超過一百多處,可以說台灣是一個溫泉國家呢,另外今天的瘋狂地理劇中,住在森林裏的美猴王和猴猴在冬天的時候冷到發抖,這時卻遇到了一隻頑皮的小白兔,而這隻小白兔居然不怕冷耶!原來她都去泡溫泉。在地理小百科中,漢堡爺爺和布丁奶奶將要詳細的介紹分布在台灣東、南、西、北的溫泉給大家認識喔,內容豐富,不可錯過。

    ★★寶貝學習推薦★★
    YOYO最新唱跳MV
    ►►https://bit.ly/2JDnUvS
    YOYO熱門唱跳專區
    ►►http://bit.ly/yoyohotmusic
    就是要PLAY
    ►►https://bit.ly/2LybAz9
    YOYO點點名
    ►►http://bit.ly/2NmL3J7
    嘻遊記
    ►►https://bit.ly/2wOnmjA
    大頭小狀元
    ►►https://bit.ly/2wQwNOv1

    【訂閱YOYOTV】►►https://goo.gl/PCO1FZ

  • 台灣板塊分布 在 YOYOTV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6-01 13:30:01

    看更多【小小地理家】►►https://bit.ly/2OhIK7u
    今天瘋狂博士和丫丫妹妹將告訴小朋友的是「台灣的氣候」,台灣的氣候有很多變化,不只有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還有雷陣雨、颱風、春雨…等等等非常多現象,這是因為季風、海洋與陸地的分布、地形、緯度,這些因素,才造成台灣氣候的多種變化。另外今天的瘋狂地理劇中,貪心的姊姊和善良的妹妹在田裡工作,發現了一個神奇的袋子和一顆彩色蛋,神奇的袋子可以為他們實現三個願望,所以貪心的姊姊許願,要把彩色蛋變大來賣錢,沒想到彩色蛋裡面出現了一隻大鳥怪。在地理小百科中,漢堡爺爺和布丁奶奶還要詳細介紹台灣的氣候特徵給大家認識喔!

    ★★寶貝學習推薦★★
    YOYO最新唱跳MV
    ►►https://bit.ly/2JDnUvS
    YOYO熱門唱跳專區
    ►►http://bit.ly/yoyohotmusic
    就是要PLAY
    ►►https://bit.ly/2LybAz9
    YOYO點點名
    ►►http://bit.ly/2NmL3J7
    嘻遊記
    ►►https://bit.ly/2wOnmjA
    大頭小狀元
    ►►https://bit.ly/2wQwNOv1

    【訂閱YOYOTV】►►https://goo.gl/PCO1FZ

  • 台灣板塊分布 在 瑪斯去哪兒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9-20 08:45:24

    打開HD畫質更清晰
    訂閱頻道 ?? https://bit.ly/2Qfsp3r
    -
    #宜蘭東澳 #烏岩角 #中央山脈海上起點
    烏岩角位南方澳岬南側約9公里處,海拔約60公尺,為一海濱小岩岬,鄰近陸側部分的岩層已受海蝕切割而與陸地分離。此岩岬由大南澳片岩中的黑色片岩構成。其東側有一斷層通過,西側末端,順沿節理而侵蝕形成一海蝕拱門,高約6公尺,平均寬約5公尺,南寬而北窄,洞中水流由南向北,顯示本區沿岸流主要為北向,風浪亦以南側較強。 台灣的斷層海岸大多分布在東部,生成原因主要是受到地質上構造線的影響。從蘇澳以南,經過蘇花海岸、花東縱谷,向南接臺東到九棚間的海岸,即太平洋板塊和大陸板塊間的分界。 烏岩角的位置屬於蘇花斷層海岸的範圍,蘇澳到南澳之間是北段,較為彎曲,硬岩出現的地方形成岬角,如烏岩角及烏石鼻;南澳到和平為中段,海岸較北段平直,和平以北的觀音附近有很高的斷崖,海岸邊也有被海水侵蝕形成的海蝕洞;和平以南到崇德是南段,因為片麻岩和大理岩等堅硬的岩石出現,海岸更顯得陡峻。
    /
    烏岩角GPS座標:N24°32'04.1 E121°52'31.4
    -
    Klook客路旅遊行程:https://bit.ly/2CUruSq
    KKDay旅遊行程:https://bit.ly/2TiiWOf
    Facebook: https://bit.ly/2s2aWBK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hanjourney
    Youtube: http://youtube.com/c/tangthomas2018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