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早期民間服飾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早期民間服飾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早期民間服飾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早期民間服飾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959的網紅台灣服飾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清領後期──農民形象| ◆那些旅行家和傳教士 1860年後,台灣由於天津條約的簽訂,迎來了清朝統治以來首度的開港。不只貿易有了新的風貌,一些傳教士與旅行家,也帶著才剛被發明的照相機,來到台灣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影像。 雖然當時的照片數量不多,且因為不是官方資料而散落各地,但寫實的...

台灣早期民間服飾 在 台灣服飾誌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09:21:23

|#清領後期──農民形象| ⠀⠀⠀ ◆那些旅行家和傳教士 ⠀⠀⠀ 1860年後,台灣由於天津條約的簽訂,迎來了清朝統治以來首度的開港。不只貿易有了新的風貌,一些傳教士與旅行家,也帶著才剛被發明的照相機,來到台灣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影像。 ⠀⠀⠀ 雖然當時的照片數量不多,且因為不是官方資料而散落各地,但寫...

台灣早期民間服飾 在 台灣服飾誌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09:21:23

|#清領後期──仕人鄉紳| ⠀⠀⠀ ◆清朝文青你敢嘴? ⠀⠀⠀ 終於進入到開港後的清領後期啦! ⠀⠀⠀ 「#仕紳」通常是地方上具有科舉背景,並且商業上也有一定勢力的家族。 ⠀⠀⠀ 在日本統治之初,許多管理治安的行為都是由地方仕紳領導,可以說是當時一批菁英階級,既能從商也能文青。 ⠀⠀⠀ 台灣仕紳的興...

台灣早期民間服飾 在 台灣服飾誌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09:21:23

|#清領中期──閩籍少女盛裝| ⠀⠀⠀ ◆袨服茜裙,粧盈珠翠 ⠀⠀⠀ 你平常都穿什麼服裝呢? ⠀⠀⠀ 一般而言,台灣漢人除了平常穿的服裝以外,還有「盛裝」。盛裝通常在節日、喜慶時穿著,有著見客或炫耀的性質,也通常會較為精緻華美。因此流傳下來的文物也通常為「盛裝」,由於製作工藝精良,較有人願意收藏以傳...

  • 台灣早期民間服飾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9-14 20:00:01
    有 121 人按讚

    |#清領後期──農民形象|
     
    ◆那些旅行家和傳教士
     
      1860年後,台灣由於天津條約的簽訂,迎來了清朝統治以來首度的開港。不只貿易有了新的風貌,一些傳教士與旅行家,也帶著才剛被發明的照相機,來到台灣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影像。
     
      雖然當時的照片數量不多,且因為不是官方資料而散落各地,但寫實的紀錄特質,使得當年代的樣貌能夠更好的被後人想像。
     
      像我們這次參考的就是清領後期的外國人攝影作品,原圖是一男一女農民使用鼓風機的照片,不過因為該圖沒有正面,所以我們也參考了馬偕牧師於武暖平埔教會拔牙的相片,該社雖為噶瑪蘭族部落,但服裝大部份已漢化,並因人物清晰頗有史料價值。
     
    ◆清末農民
     
      一如所有年代的勞動人民,服裝都是方便不妨礙工作為主,台灣農民服裝材質通常為散熱耐磨的麻布、鳳梨布製成(冬天則為棉布)。除此之外,因為台灣天氣潮溼,農作時常有沾濕弄髒褲子的情況,因此有「水褲」(短褲)的設計。
     
    [#辮子]
     
      不同於清初時期大部分看到的工人畫像將餘髮綁成「椎髻」,清領後期的人民已將辮子留起來了,為了防止辮子在工作時妨礙到行動,因此盤至頭頂。
     
    [#大襟衫+#布帶](短衫)
     
      大襟衫指是開右襟的上衣,徐珂《清裨類鈔》:「俗以右為大手,故名右襟為大襟」,這邊的扣子在襟上呈現ㄏ字形,有一稱為「ㄏ字領」,清末年間流行的領子大約高一公分。扣子則是傳統的布扣,以繩結串製而成。
     
      另外,為了以防衣服下擺在農忙的時候滑落,會在腰間繫一條布帶。
     
    [#水褲]
     
      同樣為大襠褲的一種,襠部寬鬆且易於行動,但為了勞動方便,因此裁織成短褲形狀,被稱為「水褲」。
     
    ◆佃農剝削剝起來
     
      清領時期,台灣的土地制度是採三階層的「大小租戶制」,也就是除了直接取得清政府執照的「墾首」以外,還會有下面承租的大租戶、小租戶等,就像現代的「二房東」一樣。這樣層層分割轉租的結果,就是最底層的農民淪為佃農,必須負擔大租、小租、田賦的三層剝削。
     
      而原先擁有土地的平埔族群,也因為清廷開放漢人可以開墾平埔族的領地,使得許多漢人利用入贅、交換或是欺騙的方式來獲得土地,這也直接或間接的造成了平埔族群的消逝。
     
      雖然在現代佃農制度已經比較少見了,但在氣候變遷、工業化與全球化的社會下,台灣農業還是面臨許多困境,而且進口的蔬果往往因為龐大的交通里程,製造過多的碳足跡。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支持本地農產品,知道有什麼好吃的蔬果稻米,就用新台幣好好地地買下去,用實際行為支持台灣農業,讚讚。 <3
     
    參考資料:蘇旭珺《台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高本莉《台灣早期民間服飾》、夏門攝影企畫研究室
    委託繪師:吳乃慧(http://bit.ly/2ZbBEe0)

  • 台灣早期民間服飾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8-31 20:00:00
    有 131 人按讚

    |#清領後期──仕人鄉紳|
     
    ◆清朝文青你敢嘴?
     
      終於進入到開港後的清領後期啦!
     
      「仕紳」通常是地方上具有科舉背景,並且商業上也有一定勢力的家族。在日本統治之初,許多管理治安的行為都是由地方仕紳領導,可以說是當時一批菁英階級,既能從商也能文青。
     
      台灣仕紳的興起,主要因清領後期土地的開墾逐漸穩定,經濟也隨著開港貿易發達。社會的價值觀從過去羅漢腳的尚武奢靡、有錢就好,變得開始重視官職、教育與社會地位等,因此也建立了仕紳在地方的威望。
     
      像是我們這次參考的照片「林維朝」秀才,就是新港的仕紳之一,除此之外他還是林懷民的曾祖父,在日本時代參與過嘉義的政治事務、籌組過詩社,是當時新港的奇男子之一。
     
    ◆仕人鄉紳穿著
     
      一般常說「長袍馬褂」,總覺得長袍應該就是要搭配褂類的衣物。然而,當我們在查閱清末台灣老照片時,大部分的搭配為「長袍+馬甲」,反而馬褂的搭配更常出現在日本時代初期,且大多為已經順應現代化潮流,剪短髮的仕紳所穿。
     
      不管是馬甲或馬褂,通常是較為正式的場合穿的,一般忙於勞作的民眾則較少此類衣物,因此也成為了常出入於風雅場所的仕紳或商人的代表服裝。
     
    [#瓜皮帽+#結子]
     
      「瓜皮帽」,原身為明朝的「六合一統帽」,之後在清朝廣泛流行。因為從上往下看為六辦,又貌似瓜皮,因此稱為「瓜皮帽」,也稱為「小帽子」。在清朝時因剃髮留辮,與以往戴冠結髻漢人不同,也造成了清朝漢人男性戴帽子的風氣。
     
      「結子」,就是瓜皮帽頭上的那個小圓球,通常由紅絲絨製成,黑白色則是喪事所戴。
     
    [#馬甲](又名:坎肩)
     
      「馬甲」,簡而言之是套在長袍之外的背心,通常顏色會比長袍來的更深一些,在原照片中林維朝秀才的馬甲上面還有團型織紋,頗為精緻。
     
    [#長袍+#腿褲]
     
      「袍」,是清代普遍的服飾之一,可以日常穿著,也可以做為禮服。在長袍內,通常又會穿著「褲腿褲」(夾套褲),以防走光。
     
      一般的長袍都會在左右開兩岔,像是圖中端坐的林維朝就是開兩衩的長袍。
     
    [#烏布鞋]
     
      雙層底鞋,以棉布或綢緞製成,上面的祥雲紋可見此鞋除了護腳以外,還有美觀的功能,可以說是經濟有點基礎的人家才能穿著的鞋。
     
    ◆在風花雪月之後
     
      在戰爭還沒來到台灣之前,大部分的仕紳們只隱隱感受到遙遠的「唐山」正面臨著什麼,吟詩的人仍然在吟詩,賞月的人仍然賞月。
     
      然而時代的劇變總是措不及防,在乙未割台之後,少年的林維朝遠渡原鄉東山縣,只求避開一切紛擾,然而過不了幾年,『唯懷鄉心切』,他仍然是回到台灣這塊土地。
     
      他前後擔任過街莊長、嘉義廳參事、嘉義銀行的董事長。面臨日本政府的統治,過往的漢文教育逐漸式微,但他仍然不顧官方壓力,堅持在怡園開館,教習漢文,並聯絡新港文人,在1923年組成鷇音吟社,藉詩文之唱酬以延斯文一脈。
     
      經歷過半生動盪,不知道他是否會懷念少年時期,那些懵懂而浪漫的日子?但即便是乍看微弱的文字與藝文,那些努力與堅持,卻也在大時代中綻放出自己的光芒。一如在這個令人不安的現在,也一直有人用自己堅定而溫柔的力量,讓這個世界一天天往好裡走去。
     
      請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在這個時代更是如此。

    參考資料:林維朝秀才相片、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裝》、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早期民間服飾》
    委託繪師:吳乃慧(http://bit.ly/2ZbBEe0)

  • 台灣早期民間服飾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8-17 20:00:00
    有 303 人按讚

    |#清領中期──閩籍少女盛裝|
     
    ◆袨服茜裙,粧盈珠翠
     
      你平常都穿什麼服裝呢?
     
      一般而言,台灣漢人除了平常穿的服裝以外,還有「盛裝」。盛裝通常在節日、喜慶時穿著,有著見客或炫耀的性質,也通常會較為精緻華美。因此流傳下來的文物也通常為「盛裝」,由於製作工藝精良,較有人願意收藏以傳世。
     
      然而在清領中期時,台灣整體風氣崇尚奢靡,盛裝與一般日常服裝的界線模糊,婦女會穿著黑的的上衣與大紅色的裙子,頭上戴滿飾品「招搖過市」,這點也讓許多從清廷來就職的官員頭痛,「若使賈生來此地,未知流涕更何如!」
     
    (若是提出改易服色制度來定君臣地位的賈誼來到臺灣,必定會為此僭越的情況而痛哭流涕的吧!)
     
      這裡我們的繪製仍是以目前傳世的文物為主,主要參考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藏的「#湖水綠提花羅大襟女衫」,它的袖口和襟上皆有緄極寬的粉紅色素緞,加連續盤長紋、菊花紋的織帶,還有花形鈕釦和襟端挖貼手法的球形花紋飾,是同時代藏品裡極有特色的一件服裝。
     
    ◆閩籍女性盛裝
     
    [#埒總頭+#大頭鬃]
     
      「埒總頭」是前額的髮式,意思是將所有的髮往後梳(無瀏海等等樣式);「大頭鬃」則是髻的樣式,將頭髮挽在髮後,再插上釵簪。這種髮式皆出自日本時代1921年的〈臺灣風俗志〉,書裡描述該髮型較偏向南部地區流行、且多為中老年人的髮型。但日本時代紀錄與清中葉時代相差甚遠,且在查閱清末少婦也有類似髮型,因此在參考清領中期婦女的髮型時,將兩者搭配。
     
    [#大襟衫]
     
      大襟衫是清代漢人婦女常穿的一種衣服形制,「大襟」意指右衽的衣衫(「俗以右為大手,故名右襟為大襟」),同時在領口、袖口,鑲上「緄邊」作為裝飾。大襟衫也會因為年代流行而緄邊寬度、衣袖長度略有差異,像是在清中葉時期,大襟衫袖口寬約近二十公分,與緄邊也較其他年代偏寬、繁複華麗,衣襬大概至臀部左右。
     
    [#馬面裙]
     
      「馬面裙」指裙子兩側打摺,但中間有一段光面,俗稱「馬面」。馬面裙從明代開始流行,直到日本時代初期仍有婦女穿著,明末清初時期開始習慣以繡紋、織帶裝飾馬面,從一開始的明末清初的小繡花與白裙,清中期逐漸發展至有大片象徵福氣的蝙蝠、如意等等紋樣。
     
    [#弓鞋]
     
      一般裹小腳女性穿的鞋子,俗稱「三寸金蓮」,因為搭配盛裝的服飾,也有許多刺繡裝飾。
     
    ◆擁傘踅通逵中,略無顧忌
     
      「婦女出不乘輿,袨服茜裙,擁傘踅通逵中,略無顧忌。」
     
      這段話出自乾隆時期的《海東札記》,當年的婦女出門不坐轎子,而是穿著華美的衣服直接走在路上,或是乘坐牛車,讓每個人都能觀賞到她的服裝。(女孩們:坐轎子會被擋到R!),可以見得當年台灣的民風奔放。
     
      並且因為台灣不產桑蠶,所以織布業不發達,但也反而讓繡補業非常興盛,據說還可以和蘇杭一帶匹敵:「刺繡之工,匹於蘇廣。惟蠶事未興,紡織尚少。」
     
      不只如此,刺繡的圖案也非常多樣:「以五絲刺雲日、花草、麟鳳、魚龍、美男子、婦人之狀相矜耀為觀美。」,對,清代的台灣婦女還會在衣服上面繡美男子???你們當這個4痛衣嗎???
     
      很多人在講起清代台灣時,想到的通常是「械鬥」、「羅漢腳」,但這段不常被提及的服裝史,也是台灣歷史上一小抹鮮豔的色彩呢!如果喜歡,不妨幫我們分享出去吧!
     
    委託繪師:伊藤笑
    參考資料:中研院〈番社采風圖〉、高本莉《台灣早期民間服飾》、網站〈台灣女人〉、網站〈數位典藏授權平台〉、陳佩婷〈台灣衫到洋服 -台灣婦女洋裁的發展歷史〉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