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文藝聯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文藝聯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文藝聯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文藝聯盟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小詩 ◎楊華 一 人們看不見葉底的花, 已被一雙蝴蝶先知道了 二 深夜裡──殘荷上的雨點, 是遊子的眼淚呵! 三 落花飛到美人鬘上, 停一刻又隨著春風去了。 落花、美人、春風同是無意中相遇。 四 秋天像美人,是無礙他的瘦。 秋山像好友,是不嫌它的多。 五 人們散了後的鞦韆, 閒...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陳文松 副教授 內容簡介: 「臺南是文化古都,又是我心靈的故鄉……都會人週末好下鄉莊,我們草地人卻好到城市,所以我差不多一個月中兩三次到臺南市,名義上是做個週末旅行……第一項為逛...

台灣文藝聯盟 在 Phoebe Chen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28 01:19:27

寫下這段文字時應該是台灣時間5/22的早上吧,緯度高的波士頓太陽才正下山,窗外仍有一抹金黃的夕陽餘暉。 不知不覺,距離我20歲的生日已經整整5個月,而其中更有3個月我都在與台灣隔著一整片太平洋、近17小時飛行時程的城市度過。 距離回台灣的班機一分一秒倒數著,我也不知道是怎麼了,突然想把20歲以來...

台灣文藝聯盟 在 精神科觀察日記 | 威廉 William Tse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3 07:40:56

. __潔癖初級班:馬賽皂的八種妙用(上) . 掐指一算,我的馬賽皂齡已有7年,目前仍持續累積,聞起來有植物油的自然氣味,作為洗劑不會有味道殘留,很迷戀這種仿若無物的純淨感,一用就很難再回頭,正統的馬賽皂出自於法國馬賽鎮,試過好幾個品牌,特別推薦百年老廠「LA CORVETTE」(珂芬堤)。 . 成...

  • 台灣文藝聯盟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24 21:00:01
    有 169 人按讚

    小詩  ◎楊華
     

    人們看不見葉底的花,
    已被一雙蝴蝶先知道了
     

    深夜裡──殘荷上的雨點,
    是遊子的眼淚呵!
     

    落花飛到美人鬘上,
    停一刻又隨著春風去了。
    落花、美人、春風同是無意中相遇。
     

    秋天像美人,是無礙他的瘦。
    秋山像好友,是不嫌它的多。
     

    人們散了後的鞦韆,
    閒掛著一輪明月。
     
    --
     
    ◎ 作者簡介
     
    楊華(1906 — 1936),原名楊顯達,楊位、楊華、揚花、器人都是其筆名。台灣屏東人,生於台北。青年時代曾任教私墊,1919年後,受五四運動影響,一生堅待用漢文寫作,詩歌和小說都充滿控訴精神,對台灣人的苦難懷有同情之心,1926年開始創作,1927年因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被捕下獄,1934年參加台灣文藝聯盟,1935年發表《一個勞動者的死》和《薄命》兩篇小說,1936年5月30日不堪貧病懸樑自盡。其詩短小精悍,文字樸素,自然優美,受冰心、梁宗岱影響,詩作有《黑潮集》、《心弦》、《晨光集》等,共計200餘首。
     
    --
     
    ◎小編一尾賞析
     
    楊華的詩作曾多次被選入普通高中與技術型高中的國文課本中,從詩作本身其實不難理解被選入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理解〈小詩〉這五首組詩。
     
    其一,身處日治臺灣並同時受中國五四運動影響的詩人,其詩作仍倚靠意象的經營為主,文字本身仍保有古典詩精煉的特質,同時也受到了日本俳句的影響,若單以當代的眼光來看就詩藝本身實難理解,這首詩能夠被選入課本的原因,單由於這首詩於1926年獲《臺灣民報》徵詩獎第二名,兼具了華語詩歌發展歷程初期的一種代表,彰顯了這首詩在文學史的價值。
     
    其二,回到這首詩本身,這組小詩的共同特點是藉由自然景物來比喻人生的境遇和心境,幾乎所有在詩第一句所營造的意象和譬喻在第二段都得到了答案,這樣簡單且深具意象的詩句,對新詩入門的讀者相較友善,且也打破了一般人對於新詩都艱澀難懂的普遍印象,同時也可設想對於學貫古今的國文教師來說,這也是一篇便於教學且相對好操作的新詩。
     
    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如此,在許多過往過往國文課的經驗裡一到現代選文就好被當作「文言文比較難,白話自己回家看就懂,考試不會考」而默默跳過的課程呢?到了這個禮拜的最後一天,歡迎大家在留言和我們分享自己過去在國文課上到現代詩選的課堂經驗。
     
    --
       
    美術編輯: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24.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語課本詩選 #詩在課堂 #小詩 #楊華 #一雙蝴蝶

  • 台灣文藝聯盟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13 21:00:42
    有 172 人按讚

    疾馳的別墅 ◎吳新榮/陳千武譯
     
    擁擠得連站的地方都沒有
    我便看看隔壁的二等車廂
    套著白布罩的椅子
    不都是空空嗎
    這對於軟弱的妻女,繞群的幼者
    還有工作過勞的我
    隔壁的車廂是天國
    至少這遠程的三分之一也好
    至少這夜間的一、二小時也好
    希望能在那疾馳的別墅休息
    我竟遺忘了這歲末的逼迫
    拖著妻女進去
    我好像得到了生涯的願望
    而忽然變成富豪那麼
    昂然給他們一個人一個位置
    然後轉眼一看
    卻有四五個穿和服與燕尾服的人種
    睜大眼睛睨視著我們
    我急忙看看自己難看的洋服
    和全是泥土的鞋子
    剎那間我有偉大的發現
    如果在這地上--------不存在
    這畫著藍線條的天國也不會有
    夜深使我感到越冷
    還是普通車票才有人的溫暖
    尤其那體臭的芳香叫我懷念
     
    -
     
    ◎作者簡介
     
    吳新榮(1907年11月12日-1967年3月27日),字史民,號震瀛、兆行,晚號琑琅山房主人,台灣鹽水港廳(今臺南市將軍區)人。台灣著名文人、醫師與政治人物,在日治時期曾參與組織「佳里青風會」及「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為「鹽分地帶」文學集團代表人物之一、「北門七子」之一。
     
    戰後吳新榮曾擔任台南縣參議員。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遭逮捕入獄。後來投身於地方文史工作,曾擔任台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組長,並主編《南瀛文獻》。
     
    -
     
    ◎小編淵智賞析
     
    由於生長在日治時代,吳新榮的詩歌裡,便處處反映出了日治時期,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向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進程,而在這樣的書寫裡去探討種種階級,壓迫與被壓迫,流離與被流離,這首自然也不例外。
     
    近期Netflix上了一部美劇,叫《末日列車》,由於外頭末日已經來臨,這列列車便成了人類最後的烏托邦,1001節車廂依照階級分為三種人。而在日治時期也有著類似的制度設計,〈疾馳的別墅〉中,便刻意提出了這樣的現象,即使隔壁的二等車廂有著許多寬敞的位置與整潔的環境,只有資格搭乘末尾車廂的妻女與幼者、以及過勞的自己,還是只能望著車廂與車廂之間的窗戶,彷彿隔著一片海洋般地凝望著另一邊的二等車廂。
     
    而在長久的凝望後,故事有了變動,敘事者下定決心將妻女帶過階級的隔離,並代言著平時不敢企及的階級,「而忽然變成富豪那麼/昂然給他們一個人一個位置」,將話語權以行動偽裝成是自由的,然而尚未等到車掌等人制止,敘事者卻在周圍仕紳的和服與燕尾服中,體認到自己與他們的差異,作者在描寫的時候甚至用了種種語氣強烈的字眼,「人種」「睨視」「難看」「冷」,將階級的差異誇大至甚至是整個種族的不同,彷彿有了階級的差異,就甚至連彼此之間都是不同種類的人一般。
     
    而在最後,敘事者便也只能倉皇回到了自己階級所該在的車廂,依偎著普通車票的溫度取暖,甘於回到自己的同族,不再對於天國產生多餘的嚮往。
     
    全詩透過多重的對比,用「疾馳」對比現代化、用衣著(和服與燕尾服/難看的洋服、全是泥土的靴子)來對比種族(日本/台灣人)、階級,以及階級分配所帶來的貧富差距等等,來帶出日本殖民政策下的種種不公。也在詩中隱含著對於抹滅此界線的願望(如果這地上...不存在/藍線條的天國:藍線條為劃分二等車廂所畫),試圖在族群的壓迫之下,替底層的人們找到一些對於反抗強權的方式。
     
    --
     
    美術設計:�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CC0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南國 #鹽分地帶 #資本主義轉向 #階級 #流離 #疾馳的別墅 #吳新榮 #陳千武 #末日列車 #烏托邦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9/20190913.html

  • 台灣文藝聯盟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11 21:00:03
    有 153 人按讚

    牽牛囝仔 ◎林芳年
     
    牽牛囝仔依偎在林投樹邊
    他做笛子打發時光
    默默地 默默地
     
    牽牛囝仔面黃肌瘦 飲盡滴滴淚
     
    老牛偷偷地投他一眼
    那是為他叫屈與同情
     
    我給他兩枚五塊銅板
    他眼睛頓閃光輝
     
     
    -
     
    ◎作者簡介
     
    林芳年,筆名李秋華,為鹽份地帶代表作家與北門七子之一。
     
    林芳年1914年生於台南佳里,是詩人林芹香的長子。1929年畢業於麻豆公學校高等科。1933年應作家吳新榮邀請,加入「佳里青風會」,同年發表第一首新詩〈早晨之歌〉於《臺灣新民報》。1935年6月「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成立,林芳年加入成為會員,同年與莊培初創刊《易多那》文學雜誌,內容有小說、詩、評論,但出版一期即停刊。1935年至1943年間,大量發表新詩、小說、文學評論,創作量豐富。戰後因語言隔閡停筆二十餘年,1946年起任職於台糖公司,期間多發表關於企業管理文章,1968年起重登文壇,發表小說〈情脈〉、〈森走的自由〉;散文〈春窗雜筆〉等。1978年林芳年發表〈鹽分地帶作家論〉。1984年獲吳三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1989年因肺癌去世,享年76歲。
     
    (改自東華大學「詩路」林芳年小傳)
     
    -
     
    ◎小編宇軒賞析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誕生後,鹽分地帶作為具地方色彩的文學團體,儼然化身為一股代表臺灣鄉土的聲音;相較於被戲稱為「薔薇詩人」的風車詩社詩人群,鹽分地帶等左翼文學陣營的寫作者們更加貼近現實,而能夠與大眾的日常生活產生共鳴。
     
    鹽分地帶詩人林芳年在寫作上的策略也是如此,在這首〈牽牛囝仔〉中,呈現出的畫面細膩地寫出當時人民的生活形貌。從寫實的部分來觀察,牽牛囝仔「依偎在林頭樹邊」、「做笛子」、「面黃肌瘦」是詩人所見畫面的紀錄;而牽牛囝仔「飲盡滴滴淚」、老牛「為他叫屈與同情」都是詩人透過想像,在內心經過轉化而成的臆想。
     
    全詩所顯現出最大的張力在於最後一節。在前面情境的鋪陳之後,詩人給了牽牛囝仔銅板,牽牛囝仔的眼睛「頓閃光輝」,對應著前面百無聊賴、低迷的氛圍,在這裡產生了巨大的對比與可能性。
     
    既然為注重寫實主義的鹽分地帶詩人之作,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去思索創作背後的社會情境:牽牛囝仔為何必須牽牛?所牽的牛為何是「老牛」?如果我們去細讀詩作中的線索,或許會發現很多可以呼應當時社會環境的設計,進而去回顧、省思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
     
    美術設計:�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CC0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鹽份地帶 #林芳年 #牽牛 #南國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9/20200911.html

  • 台灣文藝聯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3-15 19:58:11

    本集主題:「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陳文松 副教授
       
    內容簡介:
      「臺南是文化古都,又是我心靈的故鄉……都會人週末好下鄉莊,我們草地人卻好到城市,所以我差不多一個月中兩三次到臺南市,名義上是做個週末旅行……第一項為逛街,第二項為看電影,第三項為吃點心,第四項為找朋友,第五項為叫按摩。這五項節目如果缺少一項而回家,就感覺像不到過臺南市,或感覺丟掉什麼東西在臺南。」——吳新榮
      
    看電影、打麻雀和下圍棋,這些看似日常的休閒娛樂
    卻是日治時期草地文化人最重要的文化滋養與社交活動
      
      本書所收錄的文章,從日記出發,試圖探究日治中期一個(群)地方知識人(社群)的日常生活史。那些被時人視為無關正事的「日常生活瑣事」,反而能讓我們深入認識殖民地處境下,臺灣人與日本人的日常交涉多元面向,以及臺灣人的心境,並且在空間上,帶我們思考臺南府城對於周邊偏鄉僻地草地人的存在價值。今日臺南作為文化觀光重鎮,吳新榮醫師的日記也能讓我們看到一甲子前府城文明是多麼時髦,作為一座文化燈塔,是如何撫慰著殖民統治下文化人的心靈。
      
      吳新榮出生於二十世紀初期,正是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穩定期,童年到壯年都是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渡過;然而到了二次大戰一結束,迎向中晚年的吳新榮,和當時所有「後殖民」的臺灣人一樣,在充滿期待興奮的心情,迎接另一個從半殖民地政權終於走向「世界四強」的中華民國國民黨政權。
      
      吳新榮的人生跨越了這兩大時代,在文學創作與政治參與上,都可以看出他的個人價值取向;同樣的,從他生平所從事的日常生活休閒娛樂中,亦可映照出社會、時代,當然還有他心路歷程的轉化軌跡。在不同的日常生活音符伴奏之下,電影、麻雀和圍棋,無疑也演奏出吳新榮在時代洪流下的草地醫生生命樂章。
      
      在一九四○年代時,對於三十多歲的吳新榮來說,每週到臺南市區看電影,不只是休閒,還是吸收世界最新文化最重要的管道。即使當時交通不那麼方便,他仍風雨無阻。對於這一位極具時間概念與歷史感的草地醫生而言,這些看似無關政治、無關歷史、無關文學,甚至無關醫療本業的娛樂休閒活動,卻也凸顯出在「殖民地處境」下如何創造出極具政治性的日常生活,面對此一似乎命定的處境,打造出具備違抗、平衡與自由放縱精神的「臺灣人社交娛樂空間」性格。
      
    ◆關於吳新榮
      「雖然生活的威脅臨額,我們也不忘是個文化人。文化人不是高尚生活的人,也不是學理深奧的人;文化人應當和時代的煩悶而煩悶,和人類的苦痛而苦痛。」——吳新榮
      
      吳新榮(1907年11月12日-1967年3月27日),字史民,號震瀛、兆行,晚號琑琅山房主人,臺南州北門郡(今臺南市將軍區)人。臺灣著名文人、醫師與政治人物,在日治時期曾參與組織「佳里青風會」及「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為「鹽分地帶」文學集團代表人物之一、「北門七子」之一。
      
    戰後吳新榮曾擔任臺南縣參議員。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遭逮捕入獄。
    後來投身於地方文史工作,曾擔任台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組長,並主編《南瀛文獻》。
      
    作者介紹:陳文松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曾任教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東華大學,現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講授臺灣政治文化史、日治臺灣史、區域研究。其研究領域包括殖民政策史、地域社會,以及日常生活(娛樂)史。著有〈從「總理」到「區長」:與日本帝國「推拖頑抗」的武秀才洪玉麟――以洪玉麟文書(1896-1897)為論述中心〉、〈日治臺灣麻雀的流行、「流毒」及其對應〉等論文,及《殖民統治與「青年」》一書。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