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文獻投稿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文獻投稿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文獻投稿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文獻投稿產品中有134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937的網紅唐子涵兒科醫師的吃貨日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除了對先生以外的人很少發脾氣🤭 尤其是在工作,我真的很少對病人或同事發脾氣 支援這麼多次快打站跟疫苗診,今天真的遇到一位奇葩奶奶👵🏻 奶奶一來就說👵🏻:妳什麼科的? 👩🏻‍⚕️:我兒科~ 👵🏻:好,兒科應該知道,我告訴妳啊,我有三高,#我的疫苗要調整劑量!而且我的heart ...

台灣文獻投稿 在 一六 · 台北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7:50:44

《為什麼社會需要鬼怪文化》 投稿人|謝沛縈 校正|林家宥 執行編輯|張語庭 ❙作者簡介 謝沛縈,一六‧台北投稿作家。目前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學士班。 - ❙現代社會中的鬼怪文化 以科學主義與理性思維作為核心價值的現代社會,仍充斥著屬於前現代(註1)的思考方式,例如鬼月不宜玩水的禁忌和「魔...

台灣文獻投稿 在 芝麻棉花糖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10 04:25:01

🐾 謝謝麻花糖的投稿! 芝麻第一次知道原來有“誕生石”這種東西 據說12種石是根據《聖經》定下來的 不過關於水晶及寶石的療法,最早的文獻是出現在古埃及~ 不同的寶石也會有背後各種傳說故事~ 到了現代的宇宙學說和風水占卜命理等學問都會參考誕生石 芝麻這次把各月的誕生石畫成了不同種類的貓貓🐈🐅🐆 簡單跟...

台灣文獻投稿 在 平時樂趣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23 18:08:58

#臭 #臭 #臭豆腐 #臭到沒朋友千萬別找小編算帳 . 在廣東南路上有一間以鐵皮屋方式搭建 而成的店家,沒有店名,網路上也沒有參 考文獻,小編只知道,開了24年,他們只 有一般招牌,招牌上面寫著,店家所販售 的餐點名稱,黑輪與臭豆腐,每次路過都 是人滿為患的場景,這間會這麼有名就是 因為,許多朋友們...

  • 台灣文獻投稿 在 唐子涵兒科醫師的吃貨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9 18:25:55
    有 1,510 人按讚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除了對先生以外的人很少發脾氣🤭
    尤其是在工作,我真的很少對病人或同事發脾氣
    支援這麼多次快打站跟疫苗診,今天真的遇到一位奇葩奶奶👵🏻

    奶奶一來就說👵🏻:妳什麼科的?
    👩🏻‍⚕️:我兒科~
    👵🏻:好,兒科應該知道,我告訴妳啊,我有三高,#我的疫苗要調整劑量!而且我的heart rate都偏慢(冊子上寫今天47beats/min),我的疫苗劑量需要往下調~(奶奶就是用晶晶體沒錯喔)
    👩🏻‍⚕️:三高跟心跳比較慢不是打疫苗的禁忌症,按照標準流程也無法調整劑量喔~妳上次打莫德納有沒有不舒服,如果沒有不舒服這次也是可以打~
    👵🏻:為什麼不能調整劑量?我有三高耶!#你們醫生就是都不調整劑量才造成這麼多sudden death‼️
    👩🏻‍⚕️:按照全世界目前的規定,都不用調整劑量~
    👵🏻:我給妳看我台大的data(一般的血球跟生化檢驗)!#妳一個醫生都沒有guts調整劑量‼️妳不是兒科嗎?#照體重調整劑量妳不知道嗎⁉️美國人這麼胖跟我們台灣人有一樣嗎?(奶奶目測起來就是一般正常體重,5-60公斤)
    👩🏻‍⚕️:我們30公斤以上就當成人,就算BNT小孩也不用調整劑量,如果妳有顧慮,我們這次可以不要打疫苗~
    👵🏻:我沒有不打疫苗啊~我只是要調劑量~
    (盧了好一會兒想打調整劑量後的疫苗)
    👩🏻‍⚕️:真的無法調整劑量,如果妳這麼擔心,今天真的不適合打~ (奶奶就悻悻然離去了⋯)

    這個疫情真的人人都是疫苗專家🤦🏻‍♀️
    所有的藥物、針劑、疫苗都是經過動物實驗、大型的臨床試驗,調整到適合的劑量
    醫生都是照著guideline(準則)治療病人,不是今天我不高興就給少一點,高興就多給幾顆藥💊

    目前的文獻顯示,不過哪種COVID-19 疫苗、不管體重、肝腎功能、心臟功能、裝了幾個支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年紀多大、人種、國籍
    ➡️都。不。用。調。整。劑。量‼️

    我這個人很實事求是,遇到問題就來解決~
    如果奶奶想知道「要不要照體重調整劑量?」
    那就是奶奶要先聯絡到疫苗的藥廠
    🔜寫一個研究計劃,有控制變因、操縱變因
    人數多少、劑量怎麼調整、病人的年齡、人種、疾病複雜度、體重、性別等等最好平均,
    🔜找到合作的醫院,開始收集人數
    🔜照時間打完疫苗,紀錄副作用
    🔜一段時間後抽取抗體
    🔜開始跑統計、看數據有沒有意義
    🔜寫成一篇論文、投稿看有沒有期刊accept
    🔜經過跟editor來回修改跟潤稿,大概「幾年後」奶奶就可以知道自己要不要調整劑量囉~如果發現需要調整劑量其實也是功德一件,全世界都會感謝您🙏🏻

    西醫就是科學化講求數據的地方,不是用fu來治療病人~
    不過我覺得有新的想法蠻棒的,可惜實踐才是最難的部分😓
    如果有idea得以實現那是科學家👩‍🔬,如果空有idea只是夢想家👵🏻

    #早上疫苗診下午快打站嗓子都要啞了還被氣得一肚子火
    #莫德納目前台中只有快打站造冊施打沒有開放診所打喔
    #當然今天不管是BNT還是莫德納最紅的一句話都是有沒有稀釋😓
    #其實我本來是想跟後面那隻大鳥合照因為我覺得他長得很像諧星🤭
    #以前常常在校園看到那隻鳥不知道是什麼品種就是了😅
    (記者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喔)

  • 台灣文獻投稿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8 06:30:00
    有 24 人按讚

    新思惟的課程,其實蠻適合研究入門者來學,講師會拆解各個段落應該如何寫作:
    ⠀⠀
    ☑️避免 introduction 無法引出整個研究問題的核心價值,以及在探討過去研究時無法深入的盲點。
    ⠀⠀
    ☑️講解 discussion 該如何探討自己研究與他人研究的差別與優缺點,有效呈現自己實驗結果的特色。
    ⠀⠀
    ☑️連題目該如何訂定才能捉住 reviewers 的眼球,都有教!尤其臨床類型的研究,可能因為族群或是介入在各個研究都差不多,如何訂一個讓 reviewers 想繼續深究的題目就更顯重要。
    ⠀⠀
    ⠀⠀
    #課前菜味十足
    😢即使念了研究所,還是不懂學術寫作?
    ⠀⠀
    雖然在碩士時期有投過幾篇到台灣的期刊,但是對於要如何投 SCI 期刊真的是完全沒任何概念。Introduction、discussion 兩段寫完之後,自己都覺得兩段相似度爆表,由於菜味十足,整篇完稿還會掉菜蟲。
    ⠀⠀
    接下來就是統計部分,明明學校都有教,還學習用 SPSS 或是 SAS 計算,課本買了,課也上了,也確定老師是用中文講解,怎麼換我算的時候會初一十五結果不一樣?這是怎麼投稿……
    ⠀⠀
    對於一個入門者來說,上述問題還不包括研究問題發想、論文語法、圖片與引用文獻格式這些基礎且瑣碎的工作。不幸的是,到了博士班,這些我通通要自己來,而且要做得好也要做得順。
    ⠀⠀
    ⠀⠀
    #課後投資有成
    💪 成功發表第一篇 SCI 論文
    ⠀⠀
    投出去的稿件終於被接受了,開心之外,還真的讓我鬆了一口氣。除了要感謝指導老師耐心潤稿外,新思惟的上課內容也是大大推了我一把。
    ⠀⠀
    💗恭喜💗 #林孟緯物理治療師團隊,研究多發性硬化對動態步態穩定度之影響,獲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刊登!
    ⠀⠀
    ⠀⠀
    👉從寫作到投稿,初學者如何避開常見誤區,我們給你務實建議! 
    ⠀⠀
    ✔️國際期刊如何審稿?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
    ✔️臨床論文寫作,常見錯誤與如何避免。
    ✔️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
    ✔️ 讓 revision 幾乎全被 accept 的關鍵技巧
    ✔️在中小型醫院工作,論文起步的務實建議。
    ✔️研究主題怎麼找?研究資源如何累積?
    ⠀⠀
    ⠀⠀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大幅降載,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
    #全新改款 ➠ 10/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搶下一席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台灣文獻投稿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7 15:07:22
    有 732 人按讚

    「台灣的住院醫師工作很重,容易讓一個年輕人昏天暗地,我的太陽能手錶,曾因三年缺乏長日照,修了三次最後還是掛了。但是,我們一定要想辦法 #避免被工作擊潰,#自己的訓練自己顧,如果想成為世界級的醫師,就要永遠保持世界級的視野。」(蔡依橙,2015)

    【#高手寫的教科書很重要】

    在這個過程中,要再強調一次「教科書」的重要。以放射科來說,因為書又特別貴,我陸陸續續投資自己,大約一百萬台幣在買書上。我的想法是,不管是喜歡或不喜歡的次專科,反正都要跟他耗三個月了,不如就把他學好。

    買世界級的教科書來讀,也是要避免另一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討厭一個次專科,是因為我們不喜歡做這個次專科的人,而不見得是我們 #討厭這個學問。所以,不要因為代理商不好,就開始學習的惡性循環,你可以直接買書,跟世界一流的大師學!

    【#保持世界級的視野】

    買教科書的好處,也是避免我們把所看到的「醫院服務現況」,當成「世界醫療現況」,就像我很喜歡做介入性治療,但看了國際高手寫的教科書,才發現我們所做的,只是人家兩個 chapter 的內容:置管引流、肝癌拴塞。

    其他全身各部位五花八門的技術,如:撐開血管、支架、套膜支架、注射各種藥物、局部注射治療、燒灼、冷凍、微波、血管內放射治療……等,因為給付以及部門的劃分與國外不同,施做較少。

    在那個時候我就感受到,世界一流的放射科醫師,是不被別人定義的,他們自己定義自己。想方設法的去替患者解決問題,不會劃地自限。這也是後來我陸續研發許多新作法,解決各種疑難雜症的原因。

    因為在訓練的過程中,我用各種次專科高手的教科書,給自己一個世界的視野,不會讓自己被反覆的工作吞噬,也不認為我只會做這些。「囚禁一個人的,是腦子,不是籠子。」但人很容易以為看到的東西就是世界,所以必須用一個更大的框架,來看待忙碌的工作。

    【#多參與國際會議】

    住院醫師時代的經歷,會影響你對這門學問的想像。所以,我一直非常建議住院醫師,應該選定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國際會議去參加。喜歡科學性高有效率的,去美國的;喜歡人文關懷的,去歐洲。

    從住院醫師的第一天開始,就去了解自己學門的頂尖期刊是哪幾本?發行的學會叫什麼名字?每年的年會在哪裡辦?特色是什麼?想辦法投稿,投稿不成就請假去參加,自費去都划算,真的!在年輕時候看世界,很多觀察跟思考,會影響你一輩子!

    台灣的住院醫師去參加國際會議,都會有點自卑,總覺得自己好像不應該在這裡。這種妄自菲薄的心情一定要克服,當你醫學系畢業的那一天,你已經是個 MD,會場所有大師高手普通人,也跟你一樣是個 MD。我們在台灣被階級束縛久了,常常會感到害怕與放不開,在國外,千萬不要這樣想!

    好好的去觀察:為什麼這麼多人來參加會議?他們來聽什麼?為什麼覺得休假來這邊花錢開會是值得的?國際學會怎麼安排課程?這樣好或不好?有創意嗎?這樣的概念為什麼台灣做不到?是沒有經費、還是不鼓勵創意?

    │ 讓自己成為一個世界級的醫師,那樣的野心跟視野,從住院醫師訓練的第一天開始。 │


    【👁‍🗨 新思惟近期課程】

    🟠 2021 / 9 / 12(日)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台南班】#僅此一場
    論文撰寫教學系統化,適合新手的研究課程。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跟著國際學者學,統計一天會、論文不被退!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 新思惟近期動態】

    ▪ 言傳身教,蔡校長的第一篇統合分析論文逐漸成形囉!
    一起來追蹤 ➠ https://bit.ly/3spPzsc
    (蔡校長挑戰非自己專業領域 ➠ https://bit.ly/2UoVDop)

    ▪ 2020 年新思惟研究課程之友,共 689 篇論文發表!
    每日近兩篇 ➠ https://www.innovarad.tw/2020_pubmed_sci_689/

    ▪ 研究、期刊、簡報、品牌,好社團先加入觀察再說!
    新思惟之友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innovarad/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