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年齡劃分標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年齡劃分標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年齡劃分標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年齡劃分標準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372例本土、校正回歸177、12例死亡,疫情膠著未趨緩;AZ疫苗施打出現首例血栓;文大宿舍群聚感染,北市首度出動快篩隊,快篩345位有14位陽性;指揮中心公布疫苗接種計畫,計劃疫苗到位後每週施打100萬劑以上;全國救護能量告急,消促會呼籲納入民間救護能量並要求中央訂立防疫巴士指...

  • 台灣年齡劃分標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02 18:33:52
    有 2,186 人按讚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372例本土、校正回歸177、12例死亡,疫情膠著未趨緩;AZ疫苗施打出現首例血栓;文大宿舍群聚感染,北市首度出動快篩隊,快篩345位有14位陽性;指揮中心公布疫苗接種計畫,計劃疫苗到位後每週施打100萬劑以上;全國救護能量告急,消促會呼籲納入民間救護能量並要求中央訂立防疫巴士指引】

    台灣今(2)日新增372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確診個案、校正回歸177例,合計549例,新增12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今天的個案數比較多,顯示疫情並沒有下降,只是穩住沒有持續惡化,現在不敢講疫情平穩,還沒到放鬆的時候,必須持續人流管制,再觀察兩天看看情況。

    指揮中心公布施打AZ疫苗出現首例血栓個案,是一位30多歲男性,所幸即時就醫,狀況穩定,並呼籲接種民眾28天內如果出現嚴重頭痛、癲癇等症狀,必須儘速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雖然目前國內仍未有足量的疫苗,指揮中心宣布未來全面接種疫苗計畫,將分成醫療院所與接種站,每週至少接種100萬劑以上,預估每週接種達135萬至171萬人次。陳時中並透露,月底會有疫苗再進來,但還沒掌握到哪一種疫苗,等確定後會再公布。

    ■單日確診人數創6天來新高

    今日新增的372例本土病例,為207例男性、16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日至6月1日。另校正回歸個案177例中,為96例男性、8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5月30日。

    今日確診人數372例創下6天以來新高,校正回歸數也上升,達到177例,陳時中說明,今日的數字確實看起來比較多,校正回歸也努力把過去累積的個案清掉,今日總計549例,分布地區以新北市310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152例、桃園市28例、基隆市18例、苗栗縣12例、彰化縣10例、高雄市5例、台東縣4例、台中市3例,新竹縣及台南市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及花蓮縣各1例。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87例中1例有萬華活動史,65例已知感染源,21例關聯不明。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台北市長柯文哲分析,目前看起來,萬華疫情有控制,但其他行政區也有疫情,從趨勢上看,目前疫情處於「戰況膠著」,從交通局監控的車流大數據,發現前兩週車流明顯減少,但這一週已經逐漸上升中,還是要呼籲市民少出門、減少外出採買的次數,避免人與人的群聚感染。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則表示,夜市部分絕大多數都已經停業到6月14日,降低人潮群聚的機會,但傳統市場部分,分成公有與民有,總計有1,100多處,與自治會溝通落實防疫措施,包括:實聯制、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提供外帶、禁止試吃,以及熟食必須防護等;減少人流部分,已有縣市祭出依照身分證尾數分流採買,將會持續關注是否有助於減少人流,並滾動檢討。

    指揮中心公布今日有12例死亡,為男性7位、女性5位,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5月29日,確診日介於5月16日至6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8日至6月1日。截至今日為止,共計9,389例確診,分別是8,195例本土、1,141例境外移入、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24例(新增案7666、案8854)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共149例死亡。

    ■文大宿舍群聚感染4人確診,北市首度出動快篩隊,目前345位快篩中有14位陽性

    昨天傳出文化大學大倫館4名住宿生確診,包括3名外籍生與1名本國籍,雖然不是第一起大學宿舍確診案例,但一次出現4人確診的群聚是首例。由於大倫館有345名住宿生,台北市今天上午首度派出剛成立的快篩隊,直接進駐大學校園採檢200多名住宿生,其餘則是由校方與北市安排搭車前往剝皮寮快篩站,全數完成採檢,結果有14人快篩陽性,接下來會進一步做PCR檢測,目前學生已被安排在隔離空間等待結果,一旦確定是陽性,將會由台北市衛生局安排入住防疫旅館。

    教育部長潘文忠重申,雖然發生宿舍群聚感染事件,但三級警戒仍要求大學避免學生不必要的移動,學校不得強制學生返鄉離開宿舍,防疫住宿必須依照「大專校院住宿防疫指引」,落實宿舍門禁、體溫量測、專人關懷、定期消毒、保持通風與社交距離等措施。

    柯文哲指出,這次文大宿舍一次有4名住宿生確診,雖然來不及分析是否為熱區,但保險起見,還是派出剛成立的快篩隊,19人的編制立即前進校園1天內完成快篩。他強調,新冠病毒難對付的原因在於,前2到3天的潛伏期就有傳染力,當確診時,可能已經群聚傳染,因此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抓出可能的個案,把疫情撲滅,這套模式將會廣泛運用,只要數據顯示北市哪一個地區是感染熱區,就會依照這樣的模式處置,將疫情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

    ■全國累積30家長照機構有確診個案,北市宣布長照工作人員施打順位要提前

    昨天北市公布信義區某長照機構爆發群聚,共27人染疫(含住民與工作人員),已造成7人死亡,平均82歲。台北市今天宣布,將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的施打疫苗順位提前至與地方診所醫護人員同一級,4日就會開始施打,包括現場的主任、照服員以及外籍看護等。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目前累積已經有30家長照機構出現確診個案,多數是零星的住民與工作人員,除了北市之外,新北市土城某長照中心也有33人確診。他表示,長照中心一旦發現確診,將會立即匡列接觸者,進行適當的區隔與治療,盡力減少重症與死亡。

    陳時中表示,長照中心都是老年人,染疫後對健康的威脅很大,各國的經驗也是如此,因此會重新考慮工作人員與住民的優先施打順位,在疫苗量能提升後,把施打順位往前提,這將會列入重要的選項,並送專家小組討論後定案。

    指揮中心公布截至今日為止,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有1,303人,佔確診人數的16.8%,其中年齡大於60歲的2,958人中,912人是重症,比例為30.8%。

    ■國內接種AZ疫苗出現首例血栓,疫苗到位後的每週百萬劑接種計畫公布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公布,國內接種疫苗出現首例血栓個案,為30多歲男性,5月12日接種第一劑AZ疫苗後,曾出現發燒等身體不適症狀,於3日後逐漸緩解;5月19日起,又出現微燒、持續頭痛、腹痛等症狀,就醫抽血檢查後,發現血小板低下,D-dimer異常升高等,同步影像學檢視頭部、腹部雖未發現血栓病兆,經臨床研判依「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 (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臨床指引」診治。

    李秉穎表示,個案目前血小板值恢復中,狀況穩定,這起案件經專家審查,符合布萊頓合作組織 (Brighton Collaboration)病例定義,研判為我國首例TTS個案。截至今日為止,國內接種達46萬1,647人次,發生首例TTS,發生率為百萬分之2.1,其他國家例如英國TTS發生率為百萬分之12.3(截至5月1日),歐盟為百萬分之6.5(截至4月4日)。

    李秉穎指出,所幸國內血栓個案及早就醫,得以緊急處置,因此呼籲已經接種的民眾,接種AZ疫苗28天內,若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任一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及早釐清病因並給予適當處置。最後專家建議,符合接種對象仍應配合疫苗供應進度接種。

    雖然目前疫苗供應仍不足,但陳時中表示,預估6到8月逐步有疫苗進來,因此先擬定全面接種疫苗作業,等疫苗量能足夠後,每週至少要完成施打100萬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規劃分成「醫療院所」與「接種站及外展服務」兩大區塊,醫療院所包括醫院、衛生所與地方診所,醫院共計300家每週可以接種54萬人次,衛生所200家每週可接種10萬人次,診所6月800家、8月擴增至2,000家,每家每日服務50人,每週可以完成60萬人次。

    至於社區接種站將以縣市的規模來劃分,主要是在週末假日的時候服務民眾,估計每週可以完成43.6萬人次;外展的機關、企業與軍營則是每週兩萬人次;並計劃借用體育場、棒球場等大型場地,利用週末加快接種速度,估計每週可以完成1.8萬人次,總計兩大區塊讓每週接種人次可以達到135萬至171萬人次。

    此外,政務委員唐鳳正在規劃疫苗接種預約平台,以目前現有的口罩實名制平台為基礎,民眾可以在一週前預約住家附近的醫療院所或接種站,完成後領取接種卡,而健保卡會貼上貼紙註記。指揮中心也已經招募7,795名醫護人力,並有排班系統,媒合醫護人員協助全面接種計畫。但柯文哲則表示,「摒除疫苗不足的問題,我們正把接種計畫擬好,就等疫苗到貨,包括小巨蛋、台北市政府大廳等地,都考慮成為大型接種場地,以最短的速度完成接種。」

    陳時中表示,接種計畫目標是10月底讓6成國人打完第一劑疫苗,以國外接種經驗,接種率達2成就有效果、4成就會有抑制疫情的成果,6成會達到控制疫情,但疫苗廠供貨不穩定是隱憂。

    ■救護運送能量告急,消促會呼籲:儘快回補物資、將緊急救護體系納入防疫指揮會議、徵召民間救護員等

    除了醫院量能緊繃外,負責載運疑似確診者的第一線消防救護也出現人力、物資缺乏的困境。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以下稱消促會)今日早上召開記者會,向指揮中心提出四項訴求,包括:

    一、防疫物資回補頻率應提高,並因應疫情預先提撥一個月(防疫物資)使用量,供雙北或評估可能重災區域消防單位使用,避免回補不及致裝備短缺。

    二、訂定防疫巴士運作指引,並由指揮中心協助各縣市建立防疫巴士國家隊,進行北病南送。

    三、提高救災救護中央單位──內政部消防署於防疫指揮體系中的層級,將緊急救護體系納入防疫指揮會議核心成員中,與醫事司共同合作解決疫情期間患者輸送、診治等問題。

    四、徵召民間救護車納入防疫體系中,統一調度分派協助各縣市進行患者運送。

    消促會會員代表楊適瑋表示,醫療院所防疫救護物資相對充裕,但消防救護員物資消耗更多,每出一次車就要穿脫一套防護衣,物資現在已經相當窘迫。防疫巴士部分,因為車內不能開空調、上廁所,有些車體設計甚至根本不適合上國道,卻還要載著病患和消防員開至少3小時以上到南部縣市,希望此情況能儘速改善,「病人確診已經很倒霉了,還要在長途運送過程中熱衰竭,病人不需要這樣被對待。」他們希望指揮中心統一訂定防疫巴士運作指引,希望建立隨車人員防護裝備、相關通風與行車安全標準,提高後送效率。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石富元表示,一般人覺得民間救護員訓練比較差,這是錯誤的刻板印象,很多民間救護員是消防員退休,不但有合格證照也很專業。現在疫情讓救護運送爆量,「不知道為何要排除民間救護車(協助救護),不用民間還能怎麼辦?」他認為,民間救護員在送確診病患其實只要準確穿好防護衣,就能處理大部分勤務,「不需要用到EMT-P(高級救護技術員),只要EMT-1(初級救護技術員)就夠了。」

    (文/嚴文廷、林雨佑 ;設計與資料整理/江世民、戴淨妍;攝影/余志偉、林彥廷、董俊志)

    #延伸閱讀
    【「這是我們集體的失敗」──疫苗生產大國卻被疫情重創,來自印度沉痛的告白】https://bit.ly/3bXnguw
    【真的假的?確診數「校正回歸」很正常,但一次回補太多天恐使疫情判斷失準?】https://bit.ly/3fJSUfW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校正回歸 #快篩 #疫苗 #疫苗接種預約平台 #AZ疫苗 #血栓 #文化大

  • 台灣年齡劃分標準 在 藍白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5-29 11:37:26
    有 930 人按讚


    許多人以為過了某些年紀就無法再做某些事。

    不知不覺被年紀困住。

    其實真正可怕的不是有年紀,

    而是沒有錢。(喂)

    2018年日本文壇的大事,莫過於63歲才出道的新人--若竹千佐子以處女作《我啊,走自己的路》奪下芥川賞,在宣布獲獎的24天內,便熱銷突破50萬冊。創下「玄冬小說」新文類,吃下讀者三代年齡層,更是引起朝日、讀賣、產經、岩手日報、每日新聞等重磅日媒爭先報導。中文版即將在6月面世。https://bklife.pse.is/HG48G

    評審委員也讚譽「既新鮮又痛快!全新且充滿魅力的『高年級女主角』誕生了!」

    芥川賞以鼓勵新人作家為主旨,獲獎者也多半是30至40歲左右的作家,像若竹千佐子這樣,年逾遲暮方踏進文壇,且以處女作獲獎的例子反倒不多見。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啊,走自己的路》以是獨居老婦為主人翁,名副其實是「玄冬作家」所創作的「玄冬小說」。

    作者在第54屆文藝賞的頒獎感言中提到,「就『出發』來說,63歲似乎有點晚,但對我而言,是必須花費的時間。」這句話除了代表了她身為職業作家的意識,同時也是她人生的標記。

    中文版將在6月面世,5/22開放優惠預購。
    http://tiny.cc/momoko-i 

    ⏩55歲才學寫作的芥川賞/文藝賞作家

    若竹女士出身岩手縣,成為小說家是她兒時的夢想,但後來選擇進入家庭相夫教子,過著平淡而幸福的日子。然而在她55歲那年,摯愛的丈夫猝逝,她的人生也似乎跟著崩塌,這是她第一次體驗到什麼叫做「絕望至極的悲傷」,只覺得眼前一片黑暗。雖然心裡很清楚再這樣下去自己就完蛋了,卻什麼事都無法做,心疼母親的兒子於是勸她參加小說講座,屬於「若竹千佐子」的人生也才真正開始,而《我啊,走自己的路》也可說是作者人生的映照。

    這本既聽得見聲音,也看得見時間流逝的作品,足切感受著人生深度。意料外的發展是,她引起了許多年輕讀者的共鳴,認為「桃子的故事是我的故事,是母親的故事,更是明天的我」,不僅覺得「自己有了盟友」,也很喜歡桃子包括「一個人的老後好寂寞」和「一個人也不要緊,不如說可以為了自己自由地活著」這兩種完全相反的感情!

    ⏩好像聽到桃子對我說:
    用熱呼呼、溫暖又幽默的東北方言好好寫吧。

    《我啊,走自己的路》是以74歲獨居的桃子為主角,沒有核心情節、沒有故事線,也沒有眾多人物,絕大部分是桃子與內心「絨毛」的對話(更多是吐槽)。儘管如此,整部作品的結構並不貧弱,反而顯現出驚人的豐滿,讓讀者得以透過這部作品了解桃子目前為止的人生,了解她內心的種種疑問或掙扎。

    在故事中,桃子說她眼下最重要的人生課題,就是東北方言。在文學作品中,方言一直不是個好處理的題材,很容易在完滿了某方面要求的情況下,又造成了新的門檻,不但有可能限縮了受眾的範圍,更是考驗讀者的耐心。尤其是日本幅員廣大,各地方言可說天差地別,不同的方言除了描述不同的風土與文化,同時也展開無形的結界,自然劃分出「本地人」與「外地人」,並依此建立認同。

    但是作者依然決定讓方言成為桃子「內在我/表層我」的標記。因為對桃子而言(當然也是對作者來說),使用的是方言或是標準語,不只是工具的問題,更繫於深層的自我認同(不論是對家鄉或是「我」這個人);既然她的人格是在東北方言的環境下所塑造的,當然也只有說著家鄉話的她,才能觸及真心、讓真正的自己浮現出來。

    ⏩74歲的桃子桑,已經沒有什麼好怕的囉

    而或許有些意外的是,作品中的桃子並沒有表現出「理想老人」特有的睿智或沉穩,反而顯得不修邊幅、我行我素,且不善言詞,還習慣用奇怪的舉止來掩飾自己真正的心情。

    事實上,桃子一直是不甘受制於「典型」的人。

    不想聽母親的話、當烙跑新娘、倒追丈夫周造、在心裡對女兒說「沒有一個孩子比自己重要」、質疑親子關係的期限……等等。桃子的人生不斷重複著反叛與挑戰,但真正的鬆綁,還是從丈夫周造的死開始的。

    年輕的桃子因為遇見「俊美得出奇」的丈夫而有了想努力的目標,也決定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但是在丈夫猝逝後,這項努力無以為繼,不再需要迎合丈夫的喜好,桃子也得以從妻子的角色中畢業,並進一步脫去所有「角色」應有的樣貌,不再扮演母親、女兒、妹妹、孫女……在這層意義上,桃子不但變成「一個人」,也回歸身為一個「人」。

    「一個人也沒關係」的聲音逐漸湧現,過去視而不見的矛盾也再也沒有壓抑的理由,這造就了桃子腦中活躍的小劇場,以及許多看來不似得體的行為,另一方面,也一改對老去的刻板印象,帶來饒富趣味的日常。

    ⏩孤獨的必然,竟是生機盎然

    從書名開始,「孤獨」就是本書必然會觸及的話題。

    原文書名《おらおらでひとりいぐも》出自宮澤賢治悼念亡妹的詩作〈永訣之朝〉。在宮澤的詩作中,妹妹所說的這句話有著獨自面對死亡的悵然,然而在桃子的故事裡,這句話卻有著獨自走向未來的堅毅。

    桃子說,無論是誰,都一定有用盡一生才能明白的道理--呼應作者所說的,這是她必須花費的時間。桃子所發現的道理,就是「人,生而孤獨」。作者並不認為「孤獨」是負面詞彙,而是一種人生的必然。丈夫猝逝時,雖然覺得悲傷,甚至連全身毛細孔都能感覺絕望;但在此同時,她心裡也開始產生「今後的人生要為自己活」「我要靠自己一個人活下去」的念頭。所有的相聚都有離散的一天,正因為了解孤獨的必然,我們才能與內心持續對話、發現潛藏的渴望,並了解真正的自己。

    透過接受孤獨與對它的凝視,桃子儘管仍不時感到悲傷,卻能在一個人的生活中不斷汲取活下來的力量,並找出樂趣所在。

    這個故事從春天開始,也在春天結束,但桃子的故事並沒有完結。時光流轉中,孤獨除了是桃子最可靠的盟友,也讓她成為她自己。桃子對生命的探索還在進行中,她的「生之欲」如此旺盛,或許正是雖稱為「玄冬小說」,讀來卻毫無肅殺寂寥之氣,反而處處顯得生機盎然的原因所在吧!

    📗《我啊,走自己的路》
    中文版並收錄✍作者致台灣讀者序
    5/22開放預購,6/1紙電同步上市
    吳念真吳定謙父子、小野、陳名珉、林達陽、楊富閔、祝康偉、徐玫怡、東默農
    ❤絕讚推薦

    圓神書活網 書展優惠
    👉http://tiny.cc/momoko-i
    博客來 書展優惠
    👉http://tiny.cc/momoko-B
    誠品 
    👉http://tiny.cc/momoko-E
    金石堂
    👉http://tiny.cc/momoko-K

  • 台灣年齡劃分標準 在 大頭家-活體空運、急凍生鮮商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8-17 16:39:50
    有 11 人按讚

    本商家採用紐西蘭穀飼牛

    Q:紐西蘭牛肉跟其它國家生產的牛肉有什麼不同?

    A:紐西蘭是全球前十大的牛肉出口國,但有別於其它牛肉生產國以穀飼、人工肥育與圈養為飼育主流,紐西蘭生產的是:天然放牧的純草飼牛肉。

    紐西蘭畜牧業者遵秉一百六十年來的飼育傳統,讓牛群在廣闊的草地上自由自在地活動、進食,吃新鮮純淨的天然牧草茁壯長大。這表示牛隻不必擠在窄小的牛棚中度日,而能在廣闊草地上自由奔跑,平均每頭牛都有兩座操場大小的空間可活動。如此既能減少牛隻感染疾病的機率,而且比一般圈養牛更健康快樂,自然能產出最佳肉質。

    同時紐西蘭的牛隻,僅食用科技化輪替栽植的新鮮牧草,而非不適合牛隻腸胃系統的穀類雜糧及人工飼料,同時嚴禁餵食瘦肉精,所以能生產出讓人安心的優質肉品,同時其營養成份,比非草飼牛肉更豐富多元。而宛如「放山牛」的肉質,不但風味鮮明,富迷人嚼勁,更有低脂、低熱量、低膽固醇的三低特質。

    Q:紐西蘭牛隻是屬於那些品種?

    A:紐西蘭目前約飼育400萬頭牛,大多由傳統的英國牛種繁衍而成,主要品種是安格斯牛Angus,其次是海弗牛Hereford與安格斯x海弗交配的雜交牛 Angus/Hereford Cross,其它牛種還包括: 菲士蘭牛Friesian Hereford,夏洛來牛Charolais,西門托牛Simmental等。紐西蘭平均一年生產35萬噸牛肉商品,超過一百個國家地區的消費者都食用紐西蘭牛肉,台灣則是紐西蘭的第五大出口國。

    Q:紐西蘭牛肉產品如何分級?

    A:紐西蘭牛肉生產加工期為每年的10月到隔年的6月,牛肉依照性別 (Gender)、年齡 (Maturity)、脂肪含量 (Fat Content)、肌肉 (Muscling)來做分級。以性別及年齡來說,常見的分級如下:

    PS – 優質閹公牛及未孕的母牛,活體平均重量420公斤,屠體平均重量280公斤,年齡在24-36個月。這類牛隻產肉率少,但肉質好、油花密集,特別是Loin Cuts(菲力、沙朗等)肉質腴嫩口碑佳,價位最高。

    PB - 母牛為主,超過6顆永久門牙,活體平均重量290公斤,屠體平均重量195公斤,年齡大約在30-48個月。特色是脂肪色澤偏黃,肉質精瘦、風味足,耐久煮烹調,適合滋味濃重的中式料理,價位也平易近人。

    Young Bull–未閹割的公牛,年齡大約在18至24個月,這是紐西蘭牛肉的特色產品,價位居次,產肉量高,但肉質精嫩,富豐富嚼感,各個部位都有良好評價,並能維持一定的價位水準。

    Bobby Calf–授奶的小牛,年齡大約在2星期內。

    以脂肪含量來分級:

    所有的屠體除了授奶小牛,都根據後四分之一屠體(Hindquarter)之內、第12根肋骨間的肋眼肉,依其油花分佈及脂肪厚度來分級。

    以肌肉發展程度來分級:

    所有的屠體除了授奶小牛,都根據後四分之一屠體(Hindquarter)的肌肉發育程度來劃分,包括後腿Round部位、臀肉Rump部位、前腰脊Loin部位等肌肉發展狀況,分為1至3級。


    Q:紐西蘭牛肉的肉質比較瘦,不容易討好?

    A:紐西蘭採天然放牧、草飼育牛,因此牛隻不但十分健康,瘦肉比例也較穀飼牛隻來的高。而時下消費者重視健康飲食,紐西蘭牛肉低脂、低卡路里、低膽固醇的特色,正好呼應食尚潮流;甚至連美國每年也進口不少紐西蘭牛肉來製作牛肉產品,以平衡穀飼牛肉太過肥膩的口感,提升產品經濟價值呢。

    Q:有人告訴我,要指定南島/北島出品的紐西蘭牛肉,品質風味比較好?

    A:紐西蘭有一套非常嚴謹的規格標準及先進的加工技術,只要通過國家標準出品的牛肉產品,都有一定的品質保障,反而是採購之後保存、退冰、切割、烹調的技巧,才是影響牛肉品質風味的關鍵因素。事實上,紐西蘭南、北島都設有加工廠,但有72%的牛隻都飼養在北島,因此依產地來選購牛肉並無必要。

    轉自:http://www.newzealandbeef.ne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7&Itemid=74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