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平均bmi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平均bmi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平均bmi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平均bmi產品中有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前幾天,跟大家聊聊的迷思。請看到第五點,很重要。感謝 有幾種說法,大家一起思考與回答看看。 1. 小時候胖,不是胖。正確嗎? 2. 小時候胖,以後長得高。正確嗎? 3. 小時候胖,以後抽高就瘦了。正確嗎? ==================== 多數人都是正確的唷! 答案是:以上皆非。 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

台灣平均bmi 在 陳彥霖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10:21:00

【陳白爛ATS Home總驗收】好的、該來報告了。 開頭當然要直接TAG我ATS大宗師 @lizonghan @azonetraining ,謝謝ATS Home系列讓我當了這麼久免錢仔,我一定會找機會跟徐屁芬達去教室上一堂課Respect一下。 今年因為疫情,我上半年度工作量大減、二月中滑雪🏂回...

台灣平均bmi 在 Like Magazine HK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03:27:16

【慢跑減肥最work!】#Like變靚Tips⠀ ⠀ 唔想自己肥落去,決心做運動減肥。做乜運動最見效呢?⠀ ⠀ 最近台灣有大學學者發表研究結果,運用「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分析逾18,000名年齡屆乎30至70歲成年人全基因體定型資料及健康問卷資料,並以此分析身體質量指數(BMI)、體脂肪率、腰圍、臀...

  • 台灣平均bmi 在 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1 18:56:16
    有 445 人按讚

    前幾天,跟大家聊聊的迷思。請看到第五點,很重要。感謝

    有幾種說法,大家一起思考與回答看看。
    1. 小時候胖,不是胖。正確嗎?
    2. 小時候胖,以後長得高。正確嗎?
    3. 小時候胖,以後抽高就瘦了。正確嗎?

    ====================

    多數人都是正確的唷!
    答案是:以上皆非。

    全世界肥胖問題已經嚴重到各國政府都在意了。
    而且這狀況已經從成年延伸到兒童

    以台灣來說,年輕的糖尿病患,也是一直在增加!
    如果在 20 歲罹患糖尿病,則其平均餘命(還可以活幾年),比其他人少了 5.6 年,而且更不用講生活品質的影響!

    以下是美國的建議:

    1. 篩檢高風險兒童與青少年(體重過重的、家族有心臟病史、中風、糖尿病、高血脂病史的)
    2. 8 歲左右,對於高風險族群,開始定期篩檢(包含血脂、血壓、血糖等等)。必要時需要更提前。

    3. 控制體重、控制體重、控制體重

    4. 充分的運動。對於兒童與青少年,建議每天都要有一小時中度費力的運動(如果孩子上學,每一節下課都有出去跑跳,再加上體育課,應該勉強夠用)

    最後我要特別提一群孩子,如果您家孩子屬於這種情況,請務必小心。

    5. 早產兒、出生低體重兒。成年後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風險都是比較高的。身高也是會有影響。這群孩子,請務必早期追蹤與管理健康!

    =====================

    根據一篇大型研究指出。對於過重/肥胖的孩童。
    BMI 每增加 1,青春期可能會提前半年。

    而青春期每提早一年,對最終成年身高的影響大約是減少 4 公分。

    He Q, Karlberg J. BMI in childhood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height gain, timing of puberty and final height。

    雖然還是很多長輩有著「胖胖就是福」的老舊觀念

    但是我很開心多數的爸媽都明白,孩子過重不是好事。
    重點就在於:怎麼追蹤、怎麼控制了!

    如果大家有興趣,歡迎留言。我們繼續來談談這件事。

  • 台灣平均bmi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0 18:13:39
    有 815 人按讚

    [台灣健保體制下多重藥物問題—-以胃藥為例]
    #台灣洗腎率全世界第一
    #台灣吃安眠藥全世界第一

    今天看完一個台東視訊回診的客人,3月來初診,有裝過心臟血管支架的病史,所以固定在吃抗凝血劑跟降血脂藥。另外還有高血壓、退化性膝關節、胃食道逆流病史。

    攤開他的藥物,在兩間診所拿的藥,一天共吃12顆藥,裡面居然有6顆都是胃藥,而且制酸劑類別的就有4顆⋯⋯因為很多藥物尤其是消炎藥常伴隨胃痛或胃食道逆流的副作用,許多醫師都會「 #開安心」的胃藥,來降低病人因服藥造成胃不適的症狀。

    事實上,有些藥造成胃不適的機轉是間接降低黏膜的保護力,以及直接刺激胃黏膜,胃酸並沒有分泌過多的問題,此時就算服用中和胃酸的胃藥, 也幾乎是沒有幫助的。甚至預防凝血用藥「保栓通(plavix)」併服胃潰瘍、胃酸逆流藥物「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還可能增加血栓及心血管疾病再發風險。

    但是在台灣,民眾常常一個症狀看一家診所,很多醫師沒有習慣看雲端用藥,所以會在每個醫師都不知道之前醫師有開許多胃藥的情況下,又多加無用又可能有害的胃藥。

    #台灣1年申報的制酸劑超過20億顆
    #平均每位民眾1年使用超過100顆的胃藥

    我自己是在成大家醫科就養成看雲端用藥的習慣,而且老年科常常都要幫病人簡化藥物,所以在健保診時我都會先看一下民眾的用藥。因此我把他的胃藥 #全部停掉,只留下三種藥物(跟支架和高血壓相關的),並且多用了 #增加胃黏膜保護的益生菌。

    四個月後,他的體重從97到81kg,BMI從32到26,體脂率從30%到20%,快要進入R4了。血壓控制良好準備減藥,而且這四個月沒吃胃藥,胃食道逆流的現象卻改善很多。膝關節因體重下降不再疼痛後,為了增進心肺功能跟保留肌肉,加入2:1的無氧:有氧。

    我常說, #台灣醫療明明是世界便宜, 但 #台灣人卻世界不健康。為什麼呢?
    因為 #台灣人吃的藥也是世界多啊!健保藥物便宜、易取得易開立,人民吃藥當吃補,沒開藥就沒給付的健保也讓醫師變得愛開藥、樂開「安慰劑」。

    我們的醫療體制跟健康識能,包括交互用藥的警示,真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請多多跟您的醫師討論多重用藥問題
    #我沒看過有人是藥吃越多越健康的
    #問我吃什麼藥對腎最好
    #不要亂吃藥對腎最好啦!

  • 台灣平均bmi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1 21:27:39
    有 6 人按讚

    #八百回合經濟談
    〔#誰的命更有價值? #經濟學看誰先打疫苗〕

    各個工會爭取被列入優先接種、有錢的人可以飛去美國打疫苗,你也在想「我什麼時候能等到疫苗」嗎?

    接續著上週,八百想繼續討論的是,到底經濟學家怎麼看「疫苗施打順序」?

    ▌首先,經濟與公衛的考量不同

    既然政府管制了疫苗市場、疫苗數量又有限,誰應該先施打疫苗就成了一大難題。

    公衛學家透過模型推算來控制疫情、拯救生命。

    而之前提到過,以經濟學來說,政策要能極大化社會福祉(請看 #疫苗管制必要嗎),必須考量疫苗保護力與阻止傳播力之間的效益差別,代表著公衛角度的最優解,不一定等於經濟角度的最優解。

    且我們可以明顯發現,由於各國的人口結構、文化、經濟命脈不同,所以選擇與優先排序也會不同。

    在疫苗分配上,或許經濟學的成本效益分析能有所貢獻,尤其考量到疫苗與呼吸器不同。

    (疫苗分配不是選擇救誰的性命,即使還沒辦法馬上打疫苗的人,也可以繼續居家防疫,且居家快篩的擴大使用也能降低 R 值。)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有些「群體」應該優先施打疫苗?

    ▌ 風險工作者與長照機構

    一般來說,醫事與工作人員以及長照機構的照護者與居民都會在優先順序上,美國部分州更將最優先接種對象限制在「從事新冠相關醫療照護」的人員。

    一來,讓這兩群體施打都能協助保證防疫量能穩定、尤其第一線防疫人員創造醫療量能,進而增進社會效益。

    在台灣,長照機構住民與照護者排在第 3 順位序;然而,以英國與紐約州為例,因為療養機關多、且群聚感染率與死亡率極高,長照機構人員與住民都是第一順位施打對象。

    二來,英國預防接種委員會(JCVI)則強調醫療人員應該優先施打、因為此工作讓他們個人高度暴露在染疫的風險中。

    然而,若純粹以此說法,考量就成了「職業風險」 — 醫療人員的私人利益,必須思考其他與醫療量能無關,卻也有高染疫風險的職業別(如超市店員等)也該優先施打嗎?

    如果以美國為例,其一大困境就是近 8 成的人口按定義都是重點工作者(essential workers),而加州就將超市、餐飲與農業相關勞工都列在第二順位。

    ▌ 長者該比勞動人口先打疫苗嗎?

    另外一個經常被討論的焦點,是長者是否應該優先打疫苗。

    我們假設一個簡化的情境:長者跟勞動人口其中一個群體在 7 月前能接種疫苗、另一個群體必須等到 12 月。

    而疫苗並非此時防疫的唯一解,居家隔離與居家快篩普及都能有效降低 R 值。

    在此情況下,問題並非「誰應該得到疫苗」而是「誰應該先得到能讓他安全地外出、而不需要繼續居家隔離防疫的物資?」

    以公衛而言,讓長者優先施打的出發點是保護最脆弱的族群。

    倫理考量外,支持長者先打疫苗也可維持醫療量能,減少重症造成的醫療體系負擔,讓醫療體系能支撐到 12 月。

    然而, John Cochrane 等經濟學家則指出許多勞動人口應該先得到疫苗。以成本效益分析來說,包含兩個主要層面。

    📌 首先是經濟層面:這些人口是否無法遠距工作?這些產業能間接創造多少工作(就業乘數效應)?

    台灣的中小企業數位化程度不足、而 30-50 歲的人口又是主力消費族群,要能恢復經濟與人民的生活品質,讓青壯年人口能盡快回去工作顯得十分重要。

    以南韓為例,雖然早已展開年邁人口的施打,但近期疾病管理廳(KDCA)官員也表示在考慮讓晶片等關鍵產業員工優先施打新型疫苗,以避免生產遭受疫情衝擊。

    📌 其次則是傳染給他人的可能性:勞動模式是否需要與許多人接觸?

    根據香港與以色列的實證研究,新冠的傳染鏈符合帕雷托法則(又譯 80/20 法則),約 10-20% 的受感染者導致了 80% 的傳播感染個案。

    這顯示了減少超級傳播者(Super-spreader)的必要性,也有模型顯示先施打重點工作者可以更快降低確診數。

    若想維持經濟,勞工就必須出門上班、搭乘大眾運輸、跑外送與物流、甚至在餐廳駐唱,但其中某些勞動模式可能有超級傳播的風險。

    相較之下,已經退休的長者沒有必要外出原因、進行居家隔離的成本較低,把疫苗先給勞動人口的分配就可能達到更好的經濟效益。

    以印尼為例,因為其人口結構年輕又對勞力密集產業高度依賴,就優先讓勞動人口施打疫苗。

    美國許多州讓部分產業的勞工優先施打也有同樣的出發點。

    ▌ 能妥善排序基於「保護」的優先順序嗎?

    如果台灣採用公衛的考量要優先保護最脆弱的族群,那除了年長者外,是否有其他高重症率的人口也該優先施打?

    美國 CDC 就公告具特定狀況的人有高重症風險,其中包含:糖尿病、癌症、氣喘、HIV、過重(BMI>25)、懷孕、吸菸、藥物濫用失常等數項。

    帶有這些症狀的人,許多甚至是每日必須外出上班的勞動人口。

    這成為美國各州在規劃優先順序時的參照標準,比如慢性病患者都會出現在優先施打名單裡,而麻州甚至細分到「帶有至少 2 個以上症狀的年長者」才是最優先者。

    基於衛福部 6/20 的順序修改,除了孕婦被新加入第 6 順位外,其他 64 歲下的高風險疾病患者是被安排在第 9 順位。

    然而,資源的稀缺性代表如慢性病等標準的訂定都可能給人動機造假來插隊打疫苗。

    當管制必須考量這些問題,標準就容易限制在可觀察訊息(如年齡),直接影響到分配疫苗的配置效率。

    另外,因為資源不對等,研究發現如街友、低教育程度與中低收入戶(教育程度/薪資水平與健康狀況/平均壽命有正相關)等族群也有較高的重症機率與傳染力。

    另外,因為資源不對等,研究發現如街友、低教育程度與中低收入戶(教育程度/薪資水平與健康狀況/平均壽命有正相關)等族群也有較高的重症機率與傳染力。
    
    ▌ 小結
    
    以上我們討論了經濟學對政府規範施打順序的觀點,學者們也以模型來驗證。
    
    政府管制分配其實難以辨認最適合先打的人,標準模糊、關說等也都會造成資源錯配。
    
    優先順序的研擬已經成實證研究的命題,所幸各國的選擇不同,未來我們才能比較哪一套更好!⁡

  • 台灣平均bmi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5-15 19:00:10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這一段我要跟你分享的內容,主題是『另一半的體重是你造成的』!

    我倒不是要跟你說好像是幸福肥發生的心理學的成因,倒是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談,我們給另一半關於體重的回饋,會怎樣影響他到底會變得更胖,還是變得更瘦?

    會想要跟你分享這一段內容,是因為我讀到《哇塞心理學》這一本書,它裡面引述了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克里斯丁.羅傑教授的一個研究。

    他找了187個女大學生,這些女大學生她們的平均體重喔都是很標準的,都是健康水平。所以呢對她們來說只要維持原本的體重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別變得更瘦。

    但是儘管如此,其實跟多數的女性一樣,她們多半都還是希望自己可以再瘦一點,最好是能夠像電影明星或者是麻豆那樣的美麗身材。

    所以呢她們都會很關心自己的體重,甚至於會和自己的另一半,討論關於自己體重的這個話題。

    這個研究一剛開始的時候,會先調查她們的身高、體重,以及她們對於自己體態的主觀感受。研究的時間有九個月,一共要進行三次的測量記錄。

    在經過完整調查後的五個月,研究者就會問這些女學生,是否有跟自己的親友談論過他們自己的體重,如果有的話,親友的反應是怎麼樣?

    接著把這些資訊記錄下來,然後再把這些資訊,跟這段時間這些受試者,她們的身高、體重,還有BMI身體組成去做比較,看看這中間是否有關聯。

    在研究結束之後,如果你還記得的話,這些女生都是體態很標準的,但是在這過程裡,如果能夠常常的從親友們,或者另一半口中得到:「嗯~妳看起來還不錯」之類的正面的,或者是接納性的訊息。

    她們就比較能夠維持體重,甚至於還會少大概0.5公斤;但是相對的那些比較少,在伴侶或親友口中得到正面訊息的那些女性,她們的平均體重在這個研究期間,反而會增加1.8到2.2公斤左右。

    所以你聽到這裡,當我們得到正面回饋的時候,我們反而可以維持體重,甚至於還可以變得更瘦、更健美,大概少了0.5公斤。

    但是我們的伴侶如果沒有給我們正面的訊息,甚至給我們一些負面的訊息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的平均體重,反而會增加1.8到2.2公斤!

    所以回到你我身上,千萬不要再批評你的伴侶為什麼這麼胖了?其實他的體重如果從這個研究的角度來看,是你造成的啊!

    只是很多人聽到這邊可能也會反駁,誰說的!我就遇到有人被他的伴侶刺激之後,他反而變得更瘦。

    可是每次當我聽到這樣的例子的時候,我都會深入的去瞭解,所謂的反而變得更瘦,是當他被刺激完之後那短期,可能幾個月之內發生的事情,還是他可以維持體態,到一個長期穩定的狀態?

    在我的經驗裡面,多數時候當我們是被別人負面的刺激,這個時候所謂的化悲憤為力量,的確在短期之內可能會有正面的效果,但是它往往是開高走低,這樣的一個走勢。

    為什麼呢?因為抗拒是我們的心理上一個很微妙的狀態,我們可能會因為抗拒因為「抵抗」想要去做一些事,可是任何長期能夠穩定,對我們有幫助的事物,的那些堅持的過程,它都沒辦法透過「抗拒」持續下去。

    它可以在短期之內去產生我們的動力,就好像是你因為短期之內,被別人刺激到了會做一些事,可是長期來看看,「抗拒」它不是一個有續航力的心理動力!

    任何事情它要能夠有內在的續航力,任何改變要讓能夠有長期的效果,它往往是必須要從正面表述,或者是正面引導的。

    正面引導它可能剛開始沒有這麼明顯的效果,但是它往往在關鍵時刻,或者是時間軸一拉長來看,它卻可以幫助我們做到沒有後遺症的改變。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當一個孩子他在正面引導的家庭裡面長大,可能他不會特別在說自己成長故事的時候,去說他的父母親是怎樣正面引導他的,可是你會發現這樣的孩子多數時候,在人生當中面對到一些困難跟挫折的時候,他都能夠比較用一個持續穩定開放的態度去面對它們。

    所以如果再進一步的去談,我一直關注的「人際溝通」的議題。其實有時候我們會以為剌激對方,對方會產生一些動力,但是我常常說這種刺激只能偶一為之,不能常常做。

    如果你常常做的話,你是不斷的去刺激對方心中抗拒的心態,他可能短期之內會配合你,但是長期來看那個反彈、那個後座力是很大的。

    這些「抗拒」可能來自於我們的負面表述、我們的刺激、我們的譏諷,或者是我們出於「自己以為」在為對方好,而去說一些可能有點在恐嚇對方的話。

    比如說:「你再這樣下去你就胖死了!」、「你知道三高很可怕嗎?」、「你這樣下去會未老先衰!」…。

    是的!你說的都沒有錯,但是你想想看,這會在對方心中種下一個什麼樣的信念呢?

    所以在我的『高難度對話』這一門課的教學當中,我常常就花了很多力氣跟時間,跟所有的同學分享一件很重要的事,當我們在試圖的想跟別人達成共識之前,我們第一個要做的功課,就是處理對方跟自己心中的「抗拒」。

    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你能夠幫自己開啟一個正面表述、正面引導的可能性,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在內容當中談到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我們下一期開課的時間是在7月21號,然而在這之前6月份我們也有相關的講座。

    很歡迎你能夠來參與,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前進,我很期待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