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看到最後💡
「我們沒有放棄的本錢,只有繼續反抗。」——周庭
——————————
前面看完了女權推薦清單與歷史故事,這次 #咖啡要拉什麼花 上線陪你一起看 2020 年 BBC 票選的全球百大女性有哪些?
別忘記看到最後 #文末抽獎 ,回饋給一路支持我們成長到現在的每位小啡!
喜歡也記得按...
💡記得看到最後💡
「我們沒有放棄的本錢,只有繼續反抗。」——周庭
——————————
前面看完了女權推薦清單與歷史故事,這次 #咖啡要拉什麼花 上線陪你一起看 2020 年 BBC 票選的全球百大女性有哪些?
別忘記看到最後 #文末抽獎 ,回饋給一路支持我們成長到現在的每位小啡!
喜歡也記得按讚收藏並分享給你身邊同樣關注性別平權的好朋友!
——————————
🙆♀️BBC 百大女性,你聽過嗎?
2012 年在印度新德里,有 6 名男子在公車上輪暴年輕女性,幾位懷抱理想的記者與女權鬥士決定挺身而出,為女權邁出一大步,因此在 2013 年創立於 BBC 百大女性。
而其票選方式為:由 BBC 官方建立 26 種語言的票選網站,計時一個月的時間,讓全球能夠同步線上投票,一起選出該年度的百大代表女性。
百大女性最終結果主要分為四個面向:Creativity、Identity、Leadership、Knowledge,上一次台灣籍入選者為 2017 年在尼泊爾推廣「環保正向月經」教育的林念慈。
——————————
🙆♀️在這難熬的一年,這些女孩很勇敢
💟香港:周庭
從 15 歲就投身於 2014 年的雨傘運動,在 2019 年燃起的反送中運動,周庭也是其中的核心人物,被以「亂港份子」名義羈押。
💟泰國:帕努莎雅
2020 年泰國民主抗議運動的核心領袖,抗議泰國皇室暴政、呼籲君主制不要干涉國家政治,是泰國人民中少數、且是女性敢勇敢站出批評皇室,畢竟在泰國有《皇家誹謗法》,誰批評皇室就可能送你入獄 15 年阿!
💟美籍非裔:Alicia Garza
不清楚她是誰嗎?沒關係,你應該聽過 #blacklivesmatter 吧!
她是 Black Lives Matter 的共同創辦者,長年感受到種族不平等,也致力於平權運動的 Alicia,在佛洛伊德事件後,便建立了的串聯,希望引起世界關注並正視種族歧視的問題,結果顯而易見,非常成功!
💟黎巴嫩:Hayat Mirshad
她是非政府組織 FE-MALE 的共同創辦人,長年致力於人權、女權運動,主張兩性應該平等,女性應享有一切與男性同等權利,且不應該桎梏於刻板印象。
💟巴西:Lea T
她是一位跨型別超模,長期為 LGBTQ 族群發聲,在現今不太能接受跨型別的社會中仍努力追夢,主張人類應該尊重多元化性別,並鼓勵跨性別者勇敢追求夢想。
——————————
🙆♀️關於女權,還有好長一段路..
在 19 世紀時,女性靠著鮮血才爭取到投票權;20 世紀時,女性致力於落實日常生活的平等,包含男女薪水差異、身體自主權等等;而到了現今我們生活的 21 世紀,女性開始正視性暴力與性別歧視。
到了今日,女性權利因為這些勇士的努力看似漸見起色,但是,其實性別不只男女…
傳統社會只概略的將性別一分為二,但其實社會性別高達有 60 多種!只是目前社會對多元性別仍不太能接受。
但人人都應該享有平等的權利,不應該只是老白男有特權阿,因此,關於性別平權,人們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
🙆♀️好書推薦:《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 - 女性主義》
在看完一系列的女權文章後,想好好了解更多女性主義的故事嗎?
正好!推薦這本 #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 #女性主義 給有興趣了解女權、但沒有太多時間從頭開始詳讀的入門者,除了有女權運動的簡史外,還說明了女性在各階段是如何努力爭取權利。
雖然本書著重在女性權利,但仍有初步提到多元性別的議題,讓小啡們也可以有個粗淺的認識,不管任何性別,都要互相尊重,好好愛自己!
.
最後最後,為了回饋看到這邊、及一路以來支持我們的你,我們要來送!書!啦!
只要兩步驟,就有機會把書帶回家!
1⃣下方留言處留下「關於女權你最感動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2⃣將貼文轉發到限時動態並標記我們,須截圖保留
即有機會獲得由皇冠文化提供的《21世紀公民思辨課 - 女性主義》新書一本!
⚠抽獎只到 12/14(一)23:59 為止
⚠不可重複留言
⚠啡聞小編將保有抽獎之權力
——————————
#lescsnews #lescs #啡聞 #啡聞1cc #法國 #news #新聞 #時事 #報導 #world #feminism #女權 #female #書單 #閱讀 #bbc #周庭 #panusayasithijirawattanakul #lgbtq #aliciagarza #皇冠文化 #性別平權 #抗爭
台灣女權主義代表人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侵黑、登粉與侵粉的 America First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難以想像香港陷入「拜登好還是特朗普好」的狂亂爭論,只是短短一年半載之前。當時特朗普沒有特別新醜聞,相反拜登則爆出兒子種種靡爛可疑生活。特朗普手上有四年的政策往績,雖然口不澤言、輕視肺炎病毒,氣質也不符合國際大城市人口的口味,但美國沒再對外開戰,而且在龐佩奧等人的監護下,有序收拾布殊年代的爛攤子。
中東勢力在他任內相對收斂,侵政府在 2020 年初曾用無人機炸死伊朗政權二號人物。世界上很多人當時對拜登的好感,純粹只是因為對特朗普反感,甚至只是更為私人的「因為我討厭侵粉」。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指導思想難言十全十美,例如在中美貿易戰,美方也付出了代價,但幾年來圍繞「美國優先」的說話,很多純粹只是泛道德討論。「優先」在一個崇尚平等主義的世界本身就是政治不正確。然而拜登政府現在 fucked up 了整個阿富汗,先撤軍人,導致當地西方人、國際社會人、本地人大量淪為塔利班肉參,以億計的美軍裝備落入敵人手中。
現任防長承認,有美國人在當地遭塔利班毆打。美國國威蒙上陰影的當下,導致台灣都在談論中方會否開戰。拜登不再渡假回去回應問題,卻表示「撤離阿富汗難免有痛苦」。兩日前,拜登又承諾會將當地美國公民帶回家,其他國家在當地的人需要爭分奪秒求生,已經不可能等華盛頓慢慢決策,看來自己顧自己比較實際。在通往庇護所的喀布爾機場,英軍和美軍爭執鬥毆,有德國記者家人被塔利班槍殺 (德國之聲報道)——這個時候拜登政府也是「美國優先」。
一些香港社會賢達當時也歌頌未上台的拜登,認為他是「外交老手」、體系中之人,有助團結國際盟友。在阿富汗事件,拜政府一系列操作下的結果,就是國際社會團結表象解體。在率獸食人的滾滾黃沙之中,現在的美國使很多人發現 (或相信)「國際社會將支持你」只是一個殘酷的黑色笑話。他們現在把多少無辜之人扔在泥土上等死?這樣的結果究竟是令人對「國際合作」更有信心還是更無信心?拜登上台,促進了西方國家的合作和互信,還是相反?是令美國的競爭對手更加不安,還是更加放心?
很多人當時為拜登辯護,講了很多常識:美國總統選舉,其實只有美國人有票,他們可以比較重視氣候變化、LGBT、非白種人權益等等,而不是中美關係、美國對外政策等等,始終是本地人投票。沒錯,因此美國選舉,自然本身就是「美國優先」,但「自己人優先」又在戰後發展的思想體系之中成為危險的需要禁絕的異端邪說。所以你不要問為甚麼民主有失效之憂,人們即使在民主制度裡面也會失去存在感。最強者需要承擔一定慈善責任,這自然很好,但拜登也不可能對外人雨露均沾,仍然需要「務實處理」。雖然他在 5 月期間增加了對外開放的難民配額至 6.25 萬人,但中美洲難民聽到拜登做總統也大批湧入邊境,最終正副總統在3月間都發出了邊境頂唔順、唔好再來的話語。當地又傳出兒童難民人道危機,加上現在的阿富汗——拜登比起特朗普,好像更加特朗普。
因為我們認為特朗普如果能達到其理想的世界,那個世界必定是火光熊熊,而美國置身事外——這不正是阿富汗的情況嗎?
在一年半載之前「侵黑」比較重視嘲諷低智「侵粉」,就像這邊廂阿富汗面臨女權撤底消滅,女性漫畫家荒川弘名作《鋼之煉金術士》因為一句對白寫得不合某些人心意,被戴上「物化女性」的帽子,進而推論出日本整個國家「性別意識低落」的結論。兩邊廂的事情絕對可以同時發生。看一次得出搞笑印象,深入去看就會感到荒誕。身處亂世,人心不安,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求擁有一些優越感,就能渡過今天。
侵粉如此不堪,要在他們身上取優越感,標準不是太低嗎?東亞地區因為特殊政經局勢,對老侵那一套比較放心,與英美侵黑遍地不同,香港侵黑一時尊嚴亢奮,一時低沉抑鬱,站高一點輕視眾人,暗示自己看得更高更遠,並不「同流合污」,可能是唯一能夠援解孤獨感的方法,但一個人一群人的眼界,竟一年半載就發了成績表——今天的阿富汗,會是明日的哪裡?
現在又回頭說侵粉雖然略嫌懷舊,但雖然我認識很多侵粉並不是詩人墨客,思慮不是那麼深遠,甚至說不出為何特朗普就比較好,這就是讀書人看不起的「蠢人」或「非專業者」,但「支持者」與「中國不可信,需驗證」和「迫使中國跟隨國際規則」兩條美國外交路線孰優孰劣無關。拜登自己連阿富汗的秩序都無法確保,「國際規則」對國際的號令力,自然也蒙上陰影。而且,你過去四年問很多侵黑,特朗普如何破壞了法治、破壞了民主,也一樣不容易得到解答。
特朗普為了個人方便 / 虛榮 / 解釋自己的局外人弱勢,而選擇對 Establishment 採取不合作、輕視、撓過的態度,這等於搗毀幾代人建立的規制和共識。這對他自己的位置有害,卻又意外拉出了之前政治冷感的一般人、或苦大仇深而 Establishment 沒有照顧牽線的人民。他帶有自殘色彩的政策路線,卻又為其增添了黨內的牙力。即使到現在特朗普仍然在其陣營中擁有巨大人氣。於是他和前首席策略師班農「分手」後,反而跟更加「激進」的陰謀論社運界某程度結盟,最後引爆了白宮騷亂,參與者和特朗普自身也付出不同代價。
這條路線持續了一個任期,被美國自己終止。對中上層而言,沒人會喜歡一個不尊重自己、不重看自己、不諮詢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總統,於是他們為了消滅特朗普,也破壞了自己的新聞和網絡自由傳統,而同樣經常簽署行政命令 (這難道不是總統的法定權力?) 的拜登則不會被視為破壞美國體統,無論他這次表現如何無能,他仍然代表美國民主運行暢通。美國秩序被總統自己顛覆的危險,嚴重過阿富汗孩子被強姦。所以阿富汗如何都好,也比不上推翻特朗普以及其路線重要。國外失序好過國內失序。阿富汗人好慘,一向都慘,美國卻不可以「慘」。這,也是侵黑版本的 America First。
所以我們也會看到之前以拜登更具人道、理性、謙遜、國際均衡色彩而支持他的那些人們,今天會大力論證美國撤軍正確、這場戰爭對美國毫無好處。真功利,一點「人文關懷」都沒有,而且也隱藏了真問題不是應否撤軍,而是如何撤軍。
我們能從阿富汗失陷而引發的思想大挪移想到甚麼?為甚麼好多成就高、年紀大、閱歷多的人,在一系列問題上永遠錯判?而且一看錯就幾十年?他們是我們之中最好的人材,但他們忽略了我們處於「秩序」的下游。也就是一些事情首先發生在秩序中心,擴散到下游時那一套已經是走樣的模仿品。在秩序下游聽到的真理,已經不是真理了,實行的也不是管用的那套。
人類在 21 世紀能輕易周游世界,但香港社會在發展上遇到某些不可抗力,或者勉強要形容就只能說是——「時差」。我們的菁英沒有那麼菁英,在每個致命問題屢屢錯判。每個人都在不斷錯判,分別只是事後有沒有認知。上游的事情對下游的人 beyond comprehension,看來香港還會經歷更多的跌眼鏡——上游地震,很多地方是較後才被告知。香港百幾二百年在權力世界的最下游奮鬥續存,也持續跟這種無形的訊息差——或者無明——無休止地搏鬥。
拜登選到,敏感的人都會看到,世界必然打仗。一月時有網友對我說拜登現在選到,他要買軍工股——能人都在民間。可是怎麼可能,拜登點會有特朗普咁狼?一般人未必認知到,在小學校園裡面態度謙遜的小朋友反而會引起惡霸主動欺凌。裝腔作勢的吹牛者可能還有一半半機會逃過被列入欺凌名單。你本來不是一個好人,而你擺出一個好人的樣子,你就完了,仲好唔抵。美國還是霸權存在,但阿富汗一役是 lion for lambs。
台灣女權主義代表人物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侵黑、登粉與侵粉的 America First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難以想像香港陷入「拜登好還是特朗普好」的狂亂爭論,只是短短一年半載之前。當時特朗普沒有特別新醜聞,相反拜登則爆出兒子種種靡爛可疑生活。特朗普手上有四年的政策往績,雖然口不澤言、輕視肺炎病毒,氣質也不符合國際大城市人口的口味,但美國沒再對外開戰,而且在龐佩奧等人的監護下,有序收拾布殊年代的爛攤子。
中東勢力在他任內相對收斂,侵政府在 2020 年初曾用無人機炸死伊朗政權二號人物。世界上很多人當時對拜登的好感,純粹只是因為對特朗普反感,甚至只是更為私人的「因為我討厭侵粉」。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指導思想難言十全十美,例如在中美貿易戰,美方也付出了代價,但幾年來圍繞「美國優先」的說話,很多純粹只是泛道德討論。「優先」在一個崇尚平等主義的世界本身就是政治不正確。然而拜登政府現在 fucked up 了整個阿富汗,先撤軍人,導致當地西方人、國際社會人、本地人大量淪為塔利班肉參,以億計的美軍裝備落入敵人手中。
現任防長承認,有美國人在當地遭塔利班毆打。美國國威蒙上陰影的當下,導致台灣都在談論中方會否開戰。拜登不再渡假回去回應問題,卻表示「撤離阿富汗難免有痛苦」。兩日前,拜登又承諾會將當地美國公民帶回家,其他國家在當地的人需要爭分奪秒求生,已經不可能等華盛頓慢慢決策,看來自己顧自己比較實際。在通往庇護所的喀布爾機場,英軍和美軍爭執鬥毆,有德國記者家人被塔利班槍殺 (德國之聲報道)——這個時候拜登政府也是「美國優先」。
一些香港社會賢達當時也歌頌未上台的拜登,認為他是「外交老手」、體系中之人,有助團結國際盟友。在阿富汗事件,拜政府一系列操作下的結果,就是國際社會團結表象解體。在率獸食人的滾滾黃沙之中,現在的美國使很多人發現 (或相信)「國際社會將支持你」只是一個殘酷的黑色笑話。他們現在把多少無辜之人扔在泥土上等死?這樣的結果究竟是令人對「國際合作」更有信心還是更無信心?拜登上台,促進了西方國家的合作和互信,還是相反?是令美國的競爭對手更加不安,還是更加放心?
很多人當時為拜登辯護,講了很多常識:美國總統選舉,其實只有美國人有票,他們可以比較重視氣候變化、LGBT、非白種人權益等等,而不是中美關係、美國對外政策等等,始終是本地人投票。沒錯,因此美國選舉,自然本身就是「美國優先」,但「自己人優先」又在戰後發展的思想體系之中成為危險的需要禁絕的異端邪說。所以你不要問為甚麼民主有失效之憂,人們即使在民主制度裡面也會失去存在感。最強者需要承擔一定慈善責任,這自然很好,但拜登也不可能對外人雨露均沾,仍然需要「務實處理」。雖然他在 5 月期間增加了對外開放的難民配額至 6.25 萬人,但中美洲難民聽到拜登做總統也大批湧入邊境,最終正副總統在3月間都發出了邊境頂唔順、唔好再來的話語。當地又傳出兒童難民人道危機,加上現在的阿富汗——拜登比起特朗普,好像更加特朗普。
因為我們認為特朗普如果能達到其理想的世界,那個世界必定是火光熊熊,而美國置身事外——這不正是阿富汗的情況嗎?
在一年半載之前「侵黑」比較重視嘲諷低智「侵粉」,就像這邊廂阿富汗面臨女權撤底消滅,女性漫畫家荒川弘名作《鋼之煉金術士》因為一句對白寫得不合某些人心意,被戴上「物化女性」的帽子,進而推論出日本整個國家「性別意識低落」的結論。兩邊廂的事情絕對可以同時發生。看一次得出搞笑印象,深入去看就會感到荒誕。身處亂世,人心不安,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求擁有一些優越感,就能渡過今天。
侵粉如此不堪,要在他們身上取優越感,標準不是太低嗎?東亞地區因為特殊政經局勢,對老侵那一套比較放心,與英美侵黑遍地不同,香港侵黑一時尊嚴亢奮,一時低沉抑鬱,站高一點輕視眾人,暗示自己看得更高更遠,並不「同流合污」,可能是唯一能夠援解孤獨感的方法,但一個人一群人的眼界,竟一年半載就發了成績表——今天的阿富汗,會是明日的哪裡?
現在又回頭說侵粉雖然略嫌懷舊,但雖然我認識很多侵粉並不是詩人墨客,思慮不是那麼深遠,甚至說不出為何特朗普就比較好,這就是讀書人看不起的「蠢人」或「非專業者」,但「支持者」與「中國不可信,需驗證」和「迫使中國跟隨國際規則」兩條美國外交路線孰優孰劣無關。拜登自己連阿富汗的秩序都無法確保,「國際規則」對國際的號令力,自然也蒙上陰影。而且,你過去四年問很多侵黑,特朗普如何破壞了法治、破壞了民主,也一樣不容易得到解答。
特朗普為了個人方便 / 虛榮 / 解釋自己的局外人弱勢,而選擇對 Establishment 採取不合作、輕視、撓過的態度,這等於搗毀幾代人建立的規制和共識。這對他自己的位置有害,卻又意外拉出了之前政治冷感的一般人、或苦大仇深而 Establishment 沒有照顧牽線的人民。他帶有自殘色彩的政策路線,卻又為其增添了黨內的牙力。即使到現在特朗普仍然在其陣營中擁有巨大人氣。於是他和前首席策略師班農「分手」後,反而跟更加「激進」的陰謀論社運界某程度結盟,最後引爆了白宮騷亂,參與者和特朗普自身也付出不同代價。
這條路線持續了一個任期,被美國自己終止。對中上層而言,沒人會喜歡一個不尊重自己、不重看自己、不諮詢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總統,於是他們為了消滅特朗普,也破壞了自己的新聞和網絡自由傳統,而同樣經常簽署行政命令 (這難道不是總統的法定權力?) 的拜登則不會被視為破壞美國體統,無論他這次表現如何無能,他仍然代表美國民主運行暢通。美國秩序被總統自己顛覆的危險,嚴重過阿富汗孩子被強姦。所以阿富汗如何都好,也比不上推翻特朗普以及其路線重要。國外失序好過國內失序。阿富汗人好慘,一向都慘,美國卻不可以「慘」。這,也是侵黑版本的 America First。
所以我們也會看到之前以拜登更具人道、理性、謙遜、國際均衡色彩而支持他的那些人們,今天會大力論證美國撤軍正確、這場戰爭對美國毫無好處。真功利,一點「人文關懷」都沒有,而且也隱藏了真問題不是應否撤軍,而是如何撤軍。
我們能從阿富汗失陷而引發的思想大挪移想到甚麼?為甚麼好多成就高、年紀大、閱歷多的人,在一系列問題上永遠錯判?而且一看錯就幾十年?他們是我們之中最好的人材,但他們忽略了我們處於「秩序」的下游。也就是一些事情首先發生在秩序中心,擴散到下游時那一套已經是走樣的模仿品。在秩序下游聽到的真理,已經不是真理了,實行的也不是管用的那套。
人類在 21 世紀能輕易周游世界,但香港社會在發展上遇到某些不可抗力,或者勉強要形容就只能說是——「時差」。我們的菁英沒有那麼菁英,在每個致命問題屢屢錯判。每個人都在不斷錯判,分別只是事後有沒有認知。上游的事情對下游的人 beyond comprehension,看來香港還會經歷更多的跌眼鏡——上游地震,很多地方是較後才被告知。香港百幾二百年在權力世界的最下游奮鬥續存,也持續跟這種無形的訊息差——或者無明——無休止地搏鬥。
拜登選到,敏感的人都會看到,世界必然打仗。一月時有網友對我說拜登現在選到,他要買軍工股——能人都在民間。可是怎麼可能,拜登點會有特朗普咁狼?一般人未必認知到,在小學校園裡面態度謙遜的小朋友反而會引起惡霸主動欺凌。裝腔作勢的吹牛者可能還有一半半機會逃過被列入欺凌名單。你本來不是一個好人,而你擺出一個好人的樣子,你就完了,仲好唔抵。美國還是霸權存在,但阿富汗一役是 lion for lambs。
台灣女權主義代表人物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我們一般性的討論中,常認為東亞的幾個國家或社會中,台灣在性別議題以及多元成家的話題上是相對較為開放的。不過,在網路平台與論壇上還是能夠看到反對女性自主權抬頭的「仇女」言論。這些言論自然讓具有較高自主意識的女性對於這類男性的態度持續保持反感,進而讓雙方的彼此仇視的情況成為一個惡性循環。儘管這個惡性循環的情況在台灣並不是特別明顯,但是在鄰近的韓國就不是這樣了。你可以想像一個廣告裡只是將手的大拇指與食指做捏取狀的動作,就能夠引發一大群「仇女」的網民群起抗議,而不管廣告原先的意圖是否有支持女性自主權的立場嗎?小編認為,這個現象已經進入了符號溝通與情感研究的領域了,一個符號如何引發其所指之外的意義,而且這個意義不是符號的外延意義,而是由觀看者自行解讀的。這樣的文化現象,某種程度突顯了當代社會價值觀交雜、訊息傳遞快速下的溝通與相互理解之困境。
———————————————————
「『一點點』手勢......就代表仇男嗎?」泡菜女(김치녀)、媽蟲(맘충)、「韓男蟲」(한남충).......這些男女對立、互相辱罵的詞彙,在韓國始終象徵著性別議題難以獲得共識。但除了頻率較高且更常被提起的「厭女」,在光譜另一端的「仇男」爭議也未曾停息。5月1日,韓國連鎖超商之一的GS25,發布了一張關於露營用品的宣傳海報,其中的圖樣因為被認為與韓國女性主義論壇「Megalia」標誌類似,引發「超商是否偷偷支持仇男社群」的質疑。
儘管超商官方嘗試滅火,還是擋不住罷買運動與抵制,就連過去的所有視覺作品全部都被憤怒的鄉民們拿出來放大檢視。隨著爭議持續延燒,包含名人、偶像團體,甚至是公家單位都成為出征的對象。有媒體指出,近年來韓國鄉民們一波波掃蕩「各種女性主義社群」的網路行動,背後是源自於特定人物的操弄,及男性在現代社會感受到的挫折感,但無法理解「Megalia」之所以選擇「以暴制暴」背後的困境,或許情況越演越烈的主因。
「Megalia」(메갈리아)論壇網站起源於2015年,其代表性的標示——「伸出大拇指與食指的手勢」,經常被視為是在暗示韓國男性生殖器很小、進行挑釁的手勢。雖然論壇目前已經關閉,但Megalia一詞(或稱메갈,同Megal)與其手勢,至今仍被韓國社會視為極端女權,甚至是「仇男」的代稱。
5月初引發爭議的露營用品宣傳海報上,不只出現了類似Megalia的象徵手勢,甚至還在手指旁配上了露營烤肉經常出現的「小香腸」,這樣的設計一公佈,馬上引發網友質疑GS25支持激進女權、公開宣傳仇男思想。
雖然GS25官方在第一時間「修正」並發布新海報,但第二版海報並沒有讓輿論平息,反而馬上又因為在底端出現疑似「首爾大學女性主義學會」的月亮型標記,加上構成副標「Emotional Camping Must-have item」的每一個單字最後字母倒過來剛好是「Megal」,再度引發批評。就算把所有元素都去除,只留下標題「去露營吧」(캠핑가자),第三版海報卻還是因為背景夜空的星星,被網友質疑「把星星的位置用線連起來又會再度出現該手勢」等種種揣測,逼得GS25最後直接放棄該海報,並發文向大眾道歉。
此外,由於GS25自2010年就與南韓國防部所屬機關簽訂契約,獨佔韓國海軍部隊的超商市場,當網友們發現GS25疑似竄改國防部海報,將太極旗以國花無窮花(又稱木槿花)取代後,更以GS25污辱國軍為由,在青瓦台公佈欄上請願,要求國家立即撤回與GS25的合約,並獲得超過10萬人響應。
不只外部砲火猛烈,就連GS25加盟主們也因為抵制蒙受損失,對母公司大為不滿,甚至還有人在網路社群號召,要募集200名加盟主對母公司提起訴訟,要求母公司須賠償每人100萬韓幣(約新台幣3萬多元)的損失。就在GS25嘗試與加盟主溝通,並透過各種優惠活動,嘗試為自己止血的同時,這把「仇男」之火,也開始向外延燒。
(以上內容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55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