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大哥大3g頻段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大哥大3g頻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大哥大3g頻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大哥大3g頻段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7萬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5G時代真的來臨 #下載2小時電影不到4秒 B.B. Call、1G黑金剛、2G海豚機、3G第一代智慧型手機,到現在的4G、5G,你拿過幾種? 上週參加中華電信5G開台儀式,同日台灣大哥大也開台,今天再見證遠傳5G開賣,台灣正式邁入5G時代! 從去年6月完成第一類電信事業開放一覽表,我們在短...

  • 台灣大哥大3g頻段 在 林佳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03 16:25:52
    有 6,471 人按讚

    #5G時代真的來臨
    #下載2小時電影不到4秒

    B.B. Call、1G黑金剛、2G海豚機、3G第一代智慧型手機,到現在的4G、5G,你拿過幾種?

    上週參加中華電信5G開台儀式,同日台灣大哥大也開台,今天再見證遠傳5G開賣,台灣正式邁入5G時代!

    從去年6月完成第一類電信事業開放一覽表,我們在短短6個月內清理規畫好頻段釋照、標售,短短一年的時間,5G就上路服務。

    5G高速率、低延遲、多連結,是台灣實現智慧生活的關鍵。其中低延遲的特性,更是遠距醫療、智慧交通的必備款。我們也期待有「殺手級應用」被開發成商品,實現未來生活樣貌。

    ✅IG:https://bit.ly/2n4zB9B
    ✅TG:https://t.me/dragonforpeople
    ✅Twitter:https://twitter.com/chia_lung

  • 台灣大哥大3g頻段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8-24 10:45:49
    有 18 人按讚

    台灣大哥大 郭宇泰

    #inside未來日 #5G #郭宇泰 #台灣大哥大 #車聯網 #Humble #GartnerHypeCycle

    5G 對生活有什麼影響?對創新有什麼趨勢與發展可以注意?要我預測未來是不行的,但希望可以看得出一些脈絡,跟各位分享我怎麼看的。從八零年代的行動電話,把大家從家裡的線束福解除了,九零年代的2G除了容量增加外也介紹了簡訊給這個世紀,兩千年代的3G是行動寬頻,讓網路不再受到網路線所束縛,3G剛出來的時候的效能是非常差的,當時我們一天到晚都在擴容,因為iPhone 出來後流量每年都得翻倍,這代表說需求一直在那裡只是沒有被滿足而已。從1G到4G的時代,是需求引領建置的時代,而在5G一個基本的地方是,可能不再是需求引領建置。

    根據高通的預測,未來的美麗新世界是萬物聯網。其實有很多基本上不同的地方,例如從Nokia 2015年的說法,5G是無所不能,上天下地什麼都能做,但也是無所能。從那之後到目前的四年,當年的願景正要被轉換成實際的東西,根據這個願景從XR,智慧聯網,工業4.0,智慧家庭等等,5G引導萬物聯網後會帶來很不同的世界。

    但實際是怎樣呢?未來的車子,穿戴裝置、機器人等等,5G是基礎能力,但不見得是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5G是個潛在內建的角色,是個推動者(enabler)。根據高通的分析,2035年的5G會有12.3兆美金的產值,不只是台灣媒體也是世界媒體。5G是中美貿易戰的點火點,是未來經濟國運所繫的國家級競爭。

    5G的頻段使用與特點會是什麼呢?最常談到的就是下載一部4K電影從3~5分鐘到不到十秒,但這個數字常常有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唯快不破真的是4G跟5G的重要差異嗎?目前有多少人看電影會下載?大部分人使用的是串流,而根據Youtube 的建議,HD的畫質只要5Mbps的流量就夠了。那為什麼需要5G?

    從下載速度與遲延兩個角度,4G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幾乎99%的應用,那為什麼需要5G? 飛躍的技術能力到底代表什麼市場,誰會出來,誰先誰後?新創者如何更省力地搭上這班車跟潮流接軌?

    從3GPP制定的標準,可以看出他在跟哪些機構合作,走勢如何,以及未來大勢的分析。5G的第一版R15是支持了超大頻寬,並沒有超低遲延跟海量物聯網。3GPP這個機構也不是神,像我們在發展產品的時候也會先看市場的走向,超大頻寬只是目前市場的延伸,佔市場的99%,也比較容易做到。

    如果我們把物聯網劃成金字塔,最底層的水表電表等等今天的4G IOT就可以支持,接下來的安全監控等,目前的LTE-M也可以支持,真正需要很大頻寬時候也可以用4G LTE即可。這些應用不但現在就可以支持,而且也還在開端,數量沒有多到需要海量連結。

    那為什麼會有5G的標準呢?3GPP跟車聯網還有工業自動化的組織有密切的合作,所以R16甚至之後的標準,很多是為了他們打造的。

    另外一個重要的差別是在1G到4G,都是人跟手機的關係,但是到5G之後,物品的連結比起跟人的連結更重要。商業模式也會從目前的B2C轉變到B2B,透過很多層後才到終端消費者。所以一班消費者感受不到5G在裡面的,雖然這些連結會因為有了5G有更強大的效應,但一般消費者是感覺不到的。以前行動產業是電信為主的事情,行動聯網後網路產業就有很大的角色,像是Over The Top (OTT) ,但在5G裡面不只是電信業網路業,跟很多產業都有關係。

    過去在1234G時代,滿足了需求滲透率就會提高,台灣在4G時代的滲透率成長是全世界最快的,為什麼?因為需求已經在那裡了。5G時代就像門口有一塊耕地,用5G去施肥澆水,但不知道兩三年後會長出什麼來,現在有點像是用技術引領需求,可是會長出什麼我們不知道。

    我常被問到未來的殺手級應用是什麼?我認為會有很多應用與平台在不同產業出現,每個產業的殺手級應用與平台都不相同。例如有穿戴式裝置,家庭裡面使用的音箱,ARVR的眼鏡,電線桿上面的裝置,它可能是安全監控等等等等,自動化駕駛,工業、無人機。。。會不會發展都有可能。

    5G的佈建部分,我們從<3GHz開始,為了要有更大的容量會往更高頻率發展,但不要被尖峰速度騙了,因為實際應用會差異非常大。台灣剛開始會是3.5GHz的佈建比較踴躍,在戶外可以得到5G服務,但進了室內就很拼了,因此若創業者要做的應用根部建有關係,就要思考是戶外而已,還是室內外都有。若要做到室內外都有,就要想辦法補足使用者體驗,因為80%是室內使用。

    另外從幾年前開始就有很多異質性網路的討論,理論上是現有的4G做大範圍覆蓋,小區域用3.5GHz,在特殊熱點用28GHz.重點是過去網路佈建是消費者需求為主,有人的地方就會去補,未來有人的地方還是會去補,但是企業工廠的需求是更重大的。而工廠裡面是沒有人口涵蓋率的,那裡的基站主要的目的是讓生產更有效率,會有很多生產機具感知器接到基站,Local gateway & application ,企業專網的應用跟雲跟邊緣計算是比較重要的需求。

    企業跟消費者最大的差異是每個企業有自己的基礎設施,有自己的後端系統,所以電信業要有大量的客製化跟整合,需要跟後端連結。這跟做消費者市場不一樣,消費者市場已經在手機廠端整合好了,但企業客戶不一樣,電信業者要自己花很大力氣整合。

    5G會帶我們進入很多的市場,數量不勝枚舉,若創業者進入某個市場但起不來是事倍功半的事情,哪裡有大順風可以讓創業者一躍進入龍門?車聯網跟工業自動化只是一個市場嘛?5G會促使不同產業的發展融合與突變,電信業者會接觸很多不熟悉的產業與企業,要如何了解他們目前的運營與痛點及問題何在,如何把5G跟其他東西帶入這個環境。而且其他東西可能是更重要的,5G只是個推動者,我如何讓他們做到以前做不到的更好的事情。

    另外還有更多的技術,5G真的是選項嗎?為何不是選wifi呢?另外換機週期,就手機來說從1~2年到2~3年甚至更久;而跑到其他產業像是車子還有工廠機具,換機週期更久。我們作為顛覆創新者如何進入多個產業,遇到換機週期的開端。我認為我們在很多產業週期的開端,這有待各位做研究提出自己的結論。

    以車聯網為例,這只是舉例,並沒有任何價值判斷。我只是想用我的思考方式,選個產業挖得比較深一點。車聯網Vehicle to everything, 包含車輛跟車輛的聯網(V2V),車輛跟基礎建設的聯網(V2I),車輛跟網路(Vehicle to network),車輛跟人員。應用場景可能有開車時候騎自行車的人靠近,另外還有人要超車等等。這只是車聯網一部分,但是車子會變成新的商務平台,我們可以注意到當自駕車變成Level5的時候不需要有人的進入,汽車會變成客廳、工作場所、甚至可以住在車上。但這只是發想的東西,在自駕車裡面,安全只是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商業模式可能從這裡發芽。

    例如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每年因為車禍傷亡超過一百萬人,根據統計有94%的意外是人為疏失。

    另一個角度是從車輛共享平台像是Uber最不可靠的環節是駕駛人,即使我在台灣也常接到美國信箱詢問我要不要加入駕駛人,如果能把駕駛人這段都變成自動化該有多好。根據ABI的預測,到2030年時候每64人擁有一台車,但是這些美好真的只能靠5G嗎?

    DSRC根據802.11p 發展了近十年的技術,在跟5G競爭到底V2X是用誰為基礎。歐盟跟美國還沒有決定,但中國似乎已經決定了要走5G。

    根據ADI的統計,2030年的自駕車會取代500萬輛私家車,事故的部分目前的事故理賠$190B會因為自駕車進來只剩下$55B,另外90%的計程車也會因此失業。

    根據Goldman的報導,2040年的時候Level4的自駕車才會達到20%的佔有率,換句話說初期可能會是在都市的時候用自駕車取代一般車。我們也可以看北美自駕車的銷售比率,2025年時候Level4也只有1%,所以若要選擇自駕車為發展市場,要注意市場到底會有多大。根據5G刺激的車業發展地圖來看,會以為是在看手機產業,有很多像是目前的網路公司,Google也會進來,傳統的車廠會有變成Dump Car笨載具的危險,因為車子已經變成一個平台。會有很多新舊廠商聯盟想要主導未來產業發展與產業鍊,像是5GAA跟5G-ACIA都在產生跟試圖對標準產生影響。

    另外一個問題是,5G對不同產業的影響力有多大,到底是必要條件還是Nice to have? 例如就自駕車而言,有兩輛車,一輛是自己可以做99%的決定不用理他,另外一輛要不時的經過5G網路去聯網才能使用。你會選哪一台?我會選前者。因為5G的覆蓋率要到達很高是有大挑戰的,5G在自駕車產業上是協助性的角色,解決有個死角有台車忽然跑出來的狀況,是個錦上添花的想法。

    很多產業調查都講過,應用平台與大數據是電信業最大的價值。電信業從傳統的電話網路提供者,也逐漸往上走,未來會漸漸往產業鏈發展才會有更多的營收。不只要把目前的收入抓住,也要看到未來更大的餅。

    根據Gartner 的Hype Cycle,任何新東西出來走過的歷程是往上爬,越來越炒作,到達頂峰後很多幻想會破滅,往下掉,這之後有些會慢慢不見,但也有些會慢慢發展出來。我們可以看到5G之外,機器人、L4自駕車、L5自駕車與無人機、AR等等被連結的技術很多是會需要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

    我的結論是雖然目前炒得很厲害,但5G絕對不是百米賽跑而是馬拉松。目前韓國跟美國很多消費者的反應進來,若明年再有個論壇,5G可能在Gartner的Hype Cycle中往下降,但發展絕不是短期的事情,因為是個長程賽跑。創業者要以平常心看待。

    結論

    5G跟4G最大的差異,要注意到的是5G可以額外為我們帶來什麼。

    從創業者的角度,要看標準發展、看5G會覆蓋在哪裡、在你有興趣的領域發展的先後與順序如何。
    有哪些生活應用場景?這很難講,因為是個B2B2222C的事情,未必感覺得到。

    電信業如何透過5G跟各行各業更緊密結合?必須跨界結盟走出去,才能有機會有更大的營收。

    QA
    電信業盈利模式如何改變?終端跟著產業走,看要進什麼產業才會跟著改變。手機是消費者主導的東西,但其他領域很多是產業跟企業的東西。大問題是如何結合。

    物流業會如何變革?物流業不需要5G就可以多做很多事情,主要是追蹤跟物流安排更有效率。

    切入車聯網應用會有哪些新創共同加入?這還是個比較複雜的事情,目前需要做的是跟這些產業聯盟有共同接觸,找到電信業可能發展的商業模式。車聯網發展有條線是台灣會怎麼發展。

    韓國為何可以做到百萬用戶?因為本來不賣吃到飽,5G開始賣吃到飽,而且補貼非常多。資費差異不大,最新手機還比較便宜。韓國電信商的策略是先用補貼的方式把用戶抓到5G,在使用應用把他們留在5G,未來再往其他地方發展。

    除了基礎建設外還要推哪些服務?其實從4G開始就在推很多自己的OTT服務,這些可以做5G的基礎之一,舉例來說ARVR可以做工業也可以做消費者應用。在物聯網部分這幾年非常著力,跟很多不同產業的聯盟結盟,例如在路燈方面跟億光等等。因為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第一步是很謹慎小心的,要跟產業龍頭結盟才知道產業到底在做什麼,痛點效益效率到底有什麼我們可以往上走的。方針都差不多,但走出去的路大家可能不同。

  • 台灣大哥大3g頻段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2-12 08:00:00
    有 3 人按讚


    5G 商轉到底能幹麼?VR、無人車、AI、物聯網通通都用得到

    2019/02/12 中央社

    2019 年號稱「5G 商轉年」,想像一下,未來 5G 生活的場景:早晨起床,居家機器人自動上熱騰騰的咖啡,在台北這頭滑著手機,監控高雄工廠的攝影機,輕鬆遠距操作機台,分析生產大數據。

    找不到巷子裡的人氣甜點店嗎?智慧眼鏡可以投射地圖,用語音指引正確方向;走在路上,從眼前駛過的,是無人駕駛的自駕車;到便利商店買東西,不需要店員,「刷臉」就可以結帳。

    週末戴上虛擬實境(VR)眼鏡,來場身歷其境的電競冒險,醫院也會隨時監控你的血壓狀況,透過 AI 語音助理和 VR,全新的社交關係也將建立。

    以上這些場景,部分已經實現,部分還在實驗階段,關鍵在於,通訊的品質和速度,像是 VR/AR 裝置,傳輸訊號稍有延遲,戴頭盔的人就會因為影像失焦而有頭暈等不適感

    被稱為 5G 的第 5 代行動通訊技術擁有大頻寬(eMBB 增強型行動寬頻)、大連結(mMTC 巨量物聯網通訊)、低延遲高可靠(URLLC 極低延遲的可靠通訊)等特性;2018 年 6 月,國際標準組織 3GPP 公布第一版 5G 標準 Release 15,全球陸續啟動 5G 布局。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的 IMT-2020 規範,5G 的峰值資料傳輸速率預計可高達 10Gbps 以上,比 4G 高出 10 到 100 倍。

    舉例來說.下載 2 小時的 4K 影片,3G 所需時間為 3.4 小時,4G 需要 7.3 分鐘,5G 則不到 4.4 秒,傳輸速度大幅提升,但仍須注意外在環境,可能會影響使用者實際體驗的速率。

    除了(訊號)傳輸速度更快,5G 還有低延遲與大連結等特性,有利於發展「大人物」(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服務,包括工業 4.0、智慧住宅、自駕車、智慧城市、智慧醫療、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等等,應用層面不再侷限於通訊領域,各行各業都可能搭上 5G 浪潮,掀起史無前例的產業革命。

    研調機構 Gartner 預估,2020 年全球將有 204 億個連網裝置,其中,自動駕駛車、智慧工廠、智慧醫療等最被視為 5G 重要的成長領域。

    工研院也指出,5G 將會加速更多應用服務的發展,例如 AR/VR 遊戲、購物;機器人智慧工廠、居家照護機器人;無人機安全監控、農作物勘查等。

    5G 商機多大?研調機構 IHS Markit 估計,至 2022 年全球 5G 用戶數將達 5.5 億戶,台灣 5G 價值鏈在 2035 年的產值高達 1300 多億美元,並帶動 51 萬個就業機會。

    然而,5G 雖然擘畫出新未來,法規制度也必須到位,舉例來說,5G 技術將讓自駕車更穩定成熟,但出了事誰負責?還有道路安全要如何變革?都是將是未來可能會面臨的難題。

    綜觀全球,針對 5G 頻譜規劃分為 Sub6(6GHz 以下)以及 mmWave(毫米波,30~300GHz)兩大主流。各國政府陸續發放 5G 頻譜,加速 5G 網路建置的時程,預估自 2019 至 2020 年起,南韓、美國、日本、中國、英國等將搶先推出 5G 商用服務。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將在 2020 年進行第一階段 5G 釋照,5G 頻譜釋出以連續、大頻寬為原則。NCC 擬規劃 3.5GHz 擬釋出 270MHz,也會在 28GHz 頻段釋出 2500MHz 頻寬,細節仍待行政院拍版定案,部分產業人士擔憂「台灣動作太慢」。

    NCC 也指出,台灣不是 5G 技術標準的制訂者,應該當個「聰明的跟隨者」,在 5G 布局上,台灣會等到全球 5G 技術標準相對明確、以及 5G 終端設備成熟,才去推動 5G 頻譜釋出及發放 5G 執照事宜,如此一來,企業及民眾才能用更合理的價格享受 5G 服務。

    產業界認為,仍在發展階段的 5G 產業面臨兩大瓶頸,第一,B2C 的商業模式要準備好,目前成形的商業模式主要以 B2B 為主,B2C 如何獲利還在摸索中;第二,B2C 的終端設備也要成熟,5G 終端要能統合 4G、3G,還要支援各種 5G 應用,而且因為要移動,在大小、電力、散熱、價格上都是一大挑戰。

    台灣之星總經理賴弦五曾說,5G 旗艦手機預計 2019 年上半年問世,但價格將十分昂貴

    台灣大哥大總經理鄭俊卿則指出,台灣發展 5G 仍有商業模式與終端設備的 2 大挑戰,他認為,NCC 預計 2020 年發照一點都不晚,能讓終端設備有發展時間。

    資料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15556-5g-applications…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