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國際航電產品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國際航電產品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國際航電產品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國際航電產品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4萬的網紅Technews 科技新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Garmin 有許多產品大眾根本沒聽過,但在小眾市場卻是被高度接受,「Garmin 是揀很多大家不想做的生意,去集合出一個很大的企業體」。...

  • 台灣國際航電產品 在 Technews 科技新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1-22 21:00:57
    有 439 人按讚

    Garmin 有許多產品大眾根本沒聽過,但在小眾市場卻是被高度接受,「Garmin 是揀很多大家不想做的生意,去集合出一個很大的企業體」。

  • 台灣國際航電產品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11-16 15:31:00
    有 1 人按讚


    工研院:2018台灣汽車電子產值估達2,002億元

    2018-11-16 12:59經濟日報 記者馬瑞璿╱即時報導

    工研院預估,2018年台灣汽車電子產值可達新台幣2,002億元,直逼台灣整車產值,也帶動資通訊和車電零組件對車輛新興科技應用。

    根據工研院IEKConsulting報告,2023年全球汽車電子與車聯網預估達4,511億美元,預估2030年全球汽車電子與車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8,000億美元,2050年將出現7兆美元的搭乘者經濟。

    在自駕車方面,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石育賢觀察表示,台灣因具備自駕車關鍵因素,於2018年研擬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讓有意願發展自駕車的地方政府、技術單位與業者不囿於現有法規框架,進行新創或自駕車在Level 3以上的測試驗證。

    台灣ICT業者如台積電(2330)、華邦、聯發科、凌陽、光寶、鴻海、為升、台達電、國際航電等都已進入車電領域,相較於國際廠商利用新創或併購儘速取得市場位置,石育賢建議台灣發展車輛電子產品從點、線、面的合作模式,也應結合法人研究單位與國內外業者建構其平台,讓不同層次的業者發展車電產品,以應用到自動、聯網、電動、與運輸服務來建立優勢,進入國際市場。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謝騄璘觀察指出,全球電動車銷量有望於2018年突破370萬輛水平,繼2017年後持續保有超過15%成長率,混合動力車持續扮演銷量支撐主力,約占電動車總銷量的67.1%。

    日本、中國大陸及美國蟬聯電動乘用車單國銷量前三,且中國大陸銷量首度超越美國,後追者逐漸侵蝕最大品牌Toyota市場市占率,Nissan超越Honda位居第二位,在此全球積極降低碳排放量趨勢下,具零碳排放特性的純電動車款將持續增加,並於銷量占比中逐漸顯現重要性。

    2018年台灣國產電動車於配備升級售價調降策略帶動下刺激產量表現,雖於國產車型原廠策略調整影響下,產量有所下滑,但總銷量仍具備約7,000輛規模。

    謝騄璘建議,全球電動車銷量持續升溫,台灣具備混合動力車型及純電動車型組裝經驗,可結合本土優質汽車零組件供應鏈及維修體系,持續強化產品設計及設計變更能力,提早布局特色車型生產、維修保養、組裝及關鍵零組件及次系統開發技術及實戰經驗。

    附圖:工研院預估,2018年台灣汽車電子產值可達新台幣2,002億元。(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40/3484297…

  • 台灣國際航電產品 在 林亮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3-31 17:36:29
    有 139 人按讚

    跟大家分享一篇愛台灣的Garmin員工的心聲。
    創辦人之一是台灣人的國際導航品牌Garmin,曾經是這麼的支持台灣,如今卻也得為「將台灣列國家」道歉。這樣的轉變或是矛盾,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
    Garmin被道歉,親中背後的平衡報導

    相信大家都已經看到了,Garmin中國分公司為了將台灣列為「國家」道歉的消息。除了我本人很失望之外,網路上也一片罵聲。但是Garmin是一間真的很低調的公司,很賺、資本也很雄厚,沒必要高調去吸引投資。大多數人對於Garmin這間企業的瞭解極少,因此我還是覺得有必要在這裡平衡報導一下。但如果你覺得國家認同是一條100%不可超越的底線,即使名義上出賣國家也算共匪,那就可以不用讀這篇文。

    Garmin的共同創辦人之一是台灣人,高民環。當初這家公司開創時,就是用他與另一個美國人的名字縮寫命名,min就是高民環的民。雖然這家公司創辦、做大在美國,但由於需要在亞洲尋找一個同時具有技術,又可以兼顧成本的生產地點,加上高民環身為台灣人,對故鄉有深厚情懷,才會選擇回來台灣設廠,Garmin台灣分公司正式名稱為「台灣國際航電」。在台灣設廠初期,公司飽經風霜,在此不贅述有興趣自己去查,但後來也順利的茁壯到現在的四廠據點規模。

    最近20年內,我想絕大多數台灣人都看見了各大科技大廠為了降低成本(俗稱cost-down),所使出的手段,出走國外。尤其是過去勞力與原物料相當廉價的中國,再加上環保法規不落實,還有地方政府容易賄賂,根本是各大工廠的應許之地。

    但是Garmin沒有出走!

    Garmin全亞太區甚至部分要送去歐美賣的產品,全部都是在台灣的工廠生產。產線上的叔叔阿姨們,絕大多數都是台灣人,至今也是。Garmin在中國揚州有設廠,並不是為了降低成本,那個廠只是為了在中國做OEM,礙於法規設的,不然美國總公司從來沒有想要在中國設廠過。將生產、工程、售後保留在台灣,Garmin有時候甚至是虧損在經營的。

    如果你家有任何Garmin的產品,車機、手錶,那全部都是在台灣生產的,都是台灣本地的叔叔阿姨們的雙手組合起來的,絕對沒有中國生產。

    Garmin傻了嗎?對,這樣的確是很傻,明明有那麼多更便宜的地方可以去,為什麼偏偏要留在台灣。人力貴,物價高。Garmin會這樣做,全是因為創辦人對台灣技術與人才的信賴,還有對家鄉的情懷。

    可是現在卻出了這樣的大包,痛痛的傷害了Garmin半個娘家的台灣人。

    由於我只是基層,我真的沒辦法去知道,中國分公司的聲明到底有沒有經過總公司或台灣分公司同意。Garmin台灣在定義上是比中國更高一階的,因為台灣是全亞太業務的中心,如果有政治意義這麼重大的聲明要發,台灣高層不太可能不知道。

    如果你覺得跨越了那條紅線就萬劫不復,那你對Garmin的恨立刻衝到100%,我沒有意見。我只是盡一個思辨公民的精神,平衡報導。

    只是想說,就算Garmin真的會跟HTC一樣墮落下去,也希望大家能知道,曾經有一家公司在台灣付出了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