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史前文化特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史前文化特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史前文化特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史前文化特色產品中有5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史上第一次由眼鏡行舉辦的設計比賽順利落幕,由設計師江宏達所設計的主視覺勝出,將成為10月份在 #台南久必大眼鏡行 所舉辦的 MOSCOT 品牌展活動「#老派維新」的主視覺!而初選入圍的10張設計作品中,由設計師黃胤展所設計的主視覺也獲得網友青睞,獲得本次活動的網路人氣獎!恭喜兩位設計師! . 身...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蔡蕙頻 博士 內容簡介: 1895年後,台灣在日本的統治之下,踏上了現代化的路程。處於兩個政權、新舊時代之間,台灣人的生活則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除了髮型、衣服、房子等看得到的物質,在現代教育的開展下,腦...

台灣史前文化特色 在 台灣服飾誌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09:21:23

|#日初期──台日西混搭風| ⠀⠀⠀ ◆如果你寫日記,記得寫今天穿什麼 ⠀⠀⠀ 你寫日記嗎?你都在日記裡寫什麼呢? ⠀⠀⠀ 這件衣服,出自黃旺成先生1913年的日記。黃旺成生於1888年,是日本時代出名的社會運動者。除此之外,他寫了49年的日記(太有毅力ㄌㄅ!),宗教、娛樂、習俗、詩文,什麼都寫,可...

  • 台灣史前文化特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8 15:34:00
    有 843 人按讚

    台灣史上第一次由眼鏡行舉辦的設計比賽順利落幕,由設計師江宏達所設計的主視覺勝出,將成為10月份在 #台南久必大眼鏡行 所舉辦的 MOSCOT 品牌展活動「#老派維新」的主視覺!而初選入圍的10張設計作品中,由設計師黃胤展所設計的主視覺也獲得網友青睞,獲得本次活動的網路人氣獎!恭喜兩位設計師!
    .
    身為本次設計活動的協辦單位與評審之一,經過一番激烈討論,能與其他評審共同決定由江宏達設計師所設計的作品擔任主視覺,我感到十分開心,但也想聊聊評審過程中可以透露的部分。
    .
    其實這次入圍的10張作品都各有特色,甚至經過兩輪淘汰篩選後,我依然有好幾張作品難以割捨,原因是在不同的角度與思考下,未入選的幾張作品都具有足夠擔任主視覺的重量。
    .
    海流設計 Flowing Design的 #陳泳勝 設計師設計的主視覺,讓我感受到他在眾多商業設計案中所磨鍊出來精準的品味,他挑選兩個品牌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作為融合切入點,將MOSCOT的「眼睛」與久必大LOGO的「眼鏡」結合,甚至大膽地採用類似牌匾的老字體,將「久必大眼鏡」5個字放大到不可思議的大小,乍看之下是頗為驚人,但如果思考到這張主視覺貼在店門口,就會發現這個字體大小對於店門口路過的路人來說其實剛好,近看才會看到「老派維新」四個字,設計上視覺捕捉的層次拿貼得頗為精準。
    .
    #陸允聖 設計師所設計的插畫風格主視覺非常討喜,他著墨在台美家族眼鏡品牌合作的主軸,將台灣地標101與紐約地標帝國大廈巧妙地畫在同一幅街景裡,而街景中的細節層次也非常豐富,有MOSCOT早期如百老匯一般的燈飾佈景,也有久必大眼鏡行的置入,他在概念說明中提到,畫面中兩個品牌人物相互倚靠,象徵原本存在地球兩端的眼鏡品牌,在這個疫情時代克服諸多困難於此交會,在這個全球化時代,即便是小企業,也能因創意帶來更多舉辦活動的可能性,在討論中是呼聲最高的一組作品。
    .
    #廖勁智 設計師以台南窗花為概念設計的主視覺,在老派維新的主題中非常切題,但我個人覺得拿來當活動主視覺有點可惜了,這不應該是主視覺,而是可以升格作為品牌Rebrand的提案才對。首先他設計出三個眼鏡鏡框,再將「台南」、「MOSCOT」、「久必大」等關鍵字做成窗花字體,崁在眼鏡窗框裡,成為既可以是LOGO標準字又是造型元素的視覺,背景中的繽紛色彩更可以當成VI計畫的標準色及輔助色,如果久必大眼鏡有想要改自家眼鏡行 LOGO的話,其實可以把這個作品當成Rebrand的計畫提案,再請廖勁智設計師繼續往下發展。
    .
    人氣獎所選出由 #黃胤展 設計師設計的作品也是很難割捨的作品之一。他將MOSCOT創辦人老爺爺的標識性鬍子與各種不同的眼睛搭配成一組有趣的圖面,完全可以想像如果還有預算做動態設計的話,這張視覺會成為一個超可愛的動態作品!畫面構成新鮮不落俗套,我個人也非常喜歡!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參賽百張作品當中,唯一一個有把作品拿去久必大眼鏡門口做設計Mockup的參賽者,在這點上我就要給他高度肯定!獲得人氣獎也證明網友們慧眼獨具,恭喜他!
    .
    至於最後選出成為優勝的江宏達設計師 Hong Da Design Studio 的作品是初選入圍作品中,唯一以黑白配色為主的設計作品。他非常大膽地捨棄MOSCOT標準色與久必大眼鏡行的標準字,也不用一般都以平面式的2D眼鏡框造型作為設計元素,而是以一個透視角度來呈現眼鏡,增加了畫面動感,字母LR與箭頭方向,以及畫面中線條排列,暗示了視力檢查表的圖像抽象化,圖像構成上宛如宇宙大爆炸一般活潑跳躍,打破了兩個品牌現有格局、尤其是一個所謂的「台南品牌」的想像,將整個活動的品味高度帶到另外一個次元,這是我很欣賞的角度。
    .
    坦白說最後要一起選出這個作品前,的確也有評審擔心這樣的視覺設計會不會太「重口味」、眼鏡迷們會不會無法接受?關於這點我倒是不太擔心,結果論來說,在其他色彩鮮豔豐富的作品裡,人氣獎依舊選出一張相對來說色彩「較樸素」的設計,證明在看久必大粉絲頁的眼鏡迷們,不會只因色彩豐富來選擇作品,而是基於設計品味上的選擇。

    而我認為,既然這是台灣眼鏡業界第一個活動主視覺設計比賽徵選,出發點就是要打破20幾年來全台灣人對眼鏡業界的無聊印象,那選一個超跳耀的主視覺,作為台南眼鏡美感文化翻轉的第一槍,我想也會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又吸睛的開始。
    .
    你也跟我一樣期待10月份在台南久必大眼鏡行將要舉辦的MOSCOT品牌展活動的詳細內容嗎?隨著主視覺定案下來,接下來的活動詳細內容,請鎖定 台南久必大眼鏡粉絲頁!
    .
    #謝謝參與主視覺設計徵選的百位參賽者
    #也恭喜所有得獎者
    #府城眼鏡美感文化翻轉運動鳴槍起跑

  • 台灣史前文化特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8 10:45:11
    有 29 人按讚

    新一集 PODCAST 上架!!

    這次跟大家聊聊前幾天下台南南科考古館取材的經驗,順便製作了簡報影片,把許多拍到的照片整理在簡報中,一併附上整理的PODCAST內文。

    -----------------------------------

    台灣還有史前歷史?

    相信很多人會抱持著疑問,那麼久遠的年代,台灣這塊土地就已經有人類的足跡,而且隨著年代的演進,還產生了不同的文化,以往對史前資料都停留在,那種電影原始人的概念,不過我想不同的地域跟環境,就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才對,如果不好好了解一下這段歷程,一定無法畫出符合故事中的氛圍。

    剛好手上有個台灣史前的漫畫題材要畫,漫畫家對於故事畫面的呈現,一定是要置身投入,才會有對應的畫面產生,如此才有可能畫出心目中的具像畫面。

    所以為了瞭解這段歷史,我決定走訪台南的南科考古館,因為這邊保存了許多有關台灣史前的資料,還有許多出土文物的展示,親身感受體驗,才是最直接的取材方式。

    因為住台北,所以這次選擇搭高鐵下台南,一路上發生了不少小插曲,出門前手錶時間慢了10分鐘,差點沒趕上高鐵。在高鐵上,遇到認識的朋友,竟然就坐在我後面。

    出門前才發現,因疫情影響,考古館需要提前上網預約登記入場,結果當天已經額滿,想說到現場再說,沒想到再刷一次頁面,就出現有人讓出名額,當然手刀下定預約。

    下高鐵發現假日的接駁車沒班次,趕緊改搭火車等等的狀況,一切的巧合,讓整個行程好刺激,不過都有驚無險地度過,LUCKY!

    來到南科考古館,當你踏入館區那瞬間,很難想像現在考古館的位置,在5-6千年前還是一片大海,對!沒錯!就是大海!這裡是高山經過雨水沖刷,順著河流把泥沙往外擴張,在與海水互相拉扯下,逐漸形成了這塊土地平原,才有現在我站的這個位置,有高山有大海有平原,山海原正是我這次漫畫案的核心,感觸特別深。

    想像我站立的位置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經過不斷的演進後,才形成現在腳下的這塊土地,館中有一區特別展示了這塊土地的演化,大家可以仔細看看,大自然的變化真神奇,應證了土地是會成長的,現在就讓我來帶大家看看,館內有些甚麼特色。

    整棟考古館用了類似方塊的造型堆積,聽說是仿造考古挖掘時,一層層挖掘方塊坑洞的感覺,館內有些走廊的窗戶,也是朝這樣的構想設計,牆壁裝飾切割成,不同層級的挖掘圖案展示,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設計巧思,其實看到考古館的外型時,有點意外,因為跟我正在進行的漫畫設定,概念本質上蠻類似的,歷史是由方塊組成,由方塊堆積,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尤其這一次的主題就是史前歷史,那更是要好好的感受一番。

    進入會場後,先到櫃台買門票,然後跟著指示牌的指引方向導覽,有好幾個館可以慢慢看,不過要注意中午的休館時間就是。

    上去的手扶梯旁,有許多挖掘的古物介紹看版,剛好是對照外面的牆壁圖案。首先進入第一個展館,也是我這次主要取材的地方,入場的空間用了好幾個投影機做環繞投射,這個館主要講述館區的由來,以及各種年代文物的展示,一進去就會看到,台灣史前到現代的各種文化演進,在這塊土地上,竟然就像一個三明治,一層一層的包覆著不同文化,每一層堆積著當代的文物紀錄,土地真的是最好的歷史保管箱。

    旁邊有一個平台,展示著我剛剛講的,這塊土地由大海變成土地的過程與原因,上下皆有投影動畫演示,講解的相當清楚,接著就是各個年代挖掘出來的文物展示,展示的不外乎是,陶器、貝類、鐵器、玉器,骨骼等等...這些較不會因時間腐化的東西,不同的文化,就會有不同的器具呈現,像陶器就有很大的區分,不論是材質、外型甚至外表的壓紋,都有每個文化的特色,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隔,每個文化與文化的銜接點發生了甚麼事?這都是編故事時很可以發揮的地方。

    另一區館方還做了一個各文化的環境模型,可以從居住跟地形變化上,了解每個文化的生活環境,做的很細緻,剛好有一些建築參考,當然是從各種角度拍了許多照片,資料不嫌多!

    順著走道來到第二個展區,這一區展示模擬史前人類,那時的生活與精神模型,都是1:1的模型展示,體會史前人類那時的生活環境,有一些物件細節可以參考,例如衣物的穿著,使用器具的纏繞方式,都會以當時的環境假想還原,對於未來畫成漫畫還蠻有幫助的。

    來到第三的展館,這裡展示的是跟考古作業比較相關的素材,他把地層切割展示,還有模擬挖掘的現場,各種挖掘出來的骨骼比對,有點像我們素描在學的藝用解剖學,還有分析台灣各地的地質比較,感覺學術性質比較重的一區。

    接著下去是兒童親子區,不過去的時候沒開放,應該是定時會有一些影片活動的展示。

    這次去剛好遇到,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裡面展示一些人骨墓葬的文物,看考古學家如何透過骨頭講故事,陳列很多相關骨骼的模型資料,角落有撥放一段史前人類的生存小影片,也有影片劇照、道具還有分鏡的展示,當天下午有這段影片的拍攝講座,其實也是特地為了講座下去聽,看影片如何用現有的文物資料,轉換成電影的概念,或許可以當成我轉成漫畫的一些參考,聽後有些收穫跟想法,還發現台上講座的主角演員,竟是我FB的朋友王國仁老師,真是巧啊~

    這趟體驗,除了讓我更加了解台灣史前文化的演變外,也有了更深的故事想法,很多資料不能光靠搜尋或書本上去取得,實際走訪感受實際靈氣,真的會更加有想法,這也是我提供未來需要取材的人一個建議,很多是真的必須要親自看到,體驗到,才有辦法真實的紀錄下來。

    在遠古那個沒紙沒筆沒電腦的年代,人類要如何保留自己的歷史,甚至保留自己曾經存在的紀錄,這次的體驗讓我了解,不管任何年代,人跟土地的存在是不會改變的。

    誠如我故事中準備的一句台詞:
    就用我們的身體跟土地,來告訴後代,這裡曾經發生的事吧!

    對了,本來那天預計留宿台南一晚,隔天順便到附近的一些展館參觀,後來聽說一般美術館跟藝術館,周一幾乎公休,沒錯!無處可逛 !所以只好乖乖地打道回府,一切都是天意~

    ----------------------------------

    #漫漫話畫
    #南科考古館
    #PODCAST
    #youtube

  • 台灣史前文化特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7 21:00:45
    有 56 人按讚

    【 東番夷人的樂園:台東】
      台灣的信史很短,有文字考證的記載始於明朝萬曆年間的《東番記》丶以及荷蘭人一八二四年首次登陸,還差三年才到四百年。

      《東番記》作者陳第提到「大員」(即後來的「台灣」),乃「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島中。」台灣在四百年前並沒有任何文字記錄, 自然不知何時開始, 統統稱為「史前時期」, 遠比歐亞美洲的文明落後, 但和其他南島文明就同步, 而全台最多史前遺址數量最多的縣市就是台東了!

      為甚麼是台東呢?這個台灣本島人口最少的縣市,也是人口密度最低的一二級行政區,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僅有六十人,可謂地廣人稀的偏僻鄉村。但我熱衷在旅途之中,用自己雙足去走過文明。

      到達台東火車站,出了站,除了一排的租車行以外,就是田野和空曠的馬路了,連商圈或商場也沒有,很有文明盡頭的天涯海角味道。啊,我想通了,每個史前文明的選址,都必定是偏遠的山旮旯地方。我去過日本最早的史前遺址,繩文時代的三內丸山遺跡,那是在本州最北端的偏鄉。英國最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位於蘇格蘭最偏遠最北邊的Orkney群島,直到今天的交通也十分不方便。我坐郵輪到達這個歐洲最邊緣的荒涼小島時,發現遺史前遺址前臨就是幾千年人類都不曾逾越被稱為綠色惡魔的大西洋,我才懂了史前人的選址考量和現代人剛剛相反。

      我們擇市而居,是為文明生活的方便;史前人遇到其他野蠻族人,不是射箭就是獵頭,所以他們選址居住,都是以山旮旯為天然的保護屏障,逃避戰亂或者其他族人的迫害。不論英國、日本還是台灣史前人類的伊甸園,遠離塵囂的山旮旯成了共通特色。

    今日 @頭條日報 專欄: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221/20210903/944672/專欄-非誠勿遊-東番夷人的樂園-台東

    #頭條日報 #非誠勿遊 #項明生 #台東 #台灣 #山旮旯 #伊甸園

  • 台灣史前文化特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4-26 19:58:45

    本集主題:「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蔡蕙頻 博士
         
    內容簡介:
      1895年後,台灣在日本的統治之下,踏上了現代化的路程。處於兩個政權、新舊時代之間,台灣人的生活則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除了髮型、衣服、房子等看得到的物質,在現代教育的開展下,腦袋裡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著迷於講述歷史故事的蔡蕙頻,整理了她最想述說的30個關於日治台灣的大小事,想要用這30個故事,帶領讀者一同認識日治時期的台灣。
      
    本書特色:
    ◎晚清時期的明星戰役、日本人的高麗菜頭…還有還有,那些發生在台灣的小小故事,都在史料邊角裡,見證台灣人曾經的生活。
      
    ◎當台灣人剪掉辮子、穿起西服、放開小腳以後,改變的不只是外表,還有隨之而來的思想革命。
      
    ◎法律、時間、家庭觀念的變化,是怎麼體現在一般台灣人的生活中呢?
      
    ◎在台灣人的想法裡,西醫和漢醫是怎麼一起照顧自己的身體呢?
      
    ◎比起洗澡,以前的台灣人竟然更在意洗衣服這件事。
      
    ◎每個發生在身邊習以為常的生活瑣事,背後都有值得說說的小故事。
      
    ◎30個作者心心念念的關鍵詞,這次我們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一看。
      
    ◎以故事提煉歷史的醍醐味,如果歷史課本曾經讓你覺得無聊、喪氣,那麼來看看這些故事,或許會是認識歷史的好選擇。
           
    作者簡介:蔡蕙頻
      是個愛台灣史愛得不得了、說到台灣史眼神就會發光的台灣史說書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圖書館編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著有《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台灣人的婚戀愛欲》、《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働き女子@台湾:日本統治期の水脈》等書。

  • 台灣史前文化特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2-05 20:32:26

    本集主題:「春天─許金玉和辜金良的路」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藍博洲
      
    本書特色:
    在黎明未至的晦暗時刻,即使前途不明,
    路,還是要繼續走下去。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春天:許金玉的故事》主人翁,最詳實深刻的文字記錄。
      
    許金玉,一個養女出身,從女工蛻變成為工運領袖的覺醒女性。
     
    辜金良,一個拒絕在殖民教育體制下成長,自學從商的嘉義子弟。
     
    穿越時代裂隙,走過風雲洶湧的歲月,他們歷盡煎熬與折磨才終於得以在槍口下倖存。然而倖存之後的人生,卻是看不見邊際的桎梏,還有更加深沉的瘖啞與噤聲。用餘生相濡以沫的兩個人,在平凡卻不得平靜的日子裡,依舊堅持著他們的信念,透過一切的可能去實現心目中的進步價值。
      
    以掇拾白色恐怖民眾口述生命史為己任的藍博洲,再次將手中的筆化為鏡頭,把歷史現場還原在世人面前。讓人們看見政治受難者在磨難之後,堅毅求生的掙扎,以及對自我信念的不懈追求。
      
    已經走過的道途縱使布滿了荊棘和血淚,未來的路仍將繼續延伸,伸向那令人期待的春天。
      
    作者簡介:藍博洲
      1960年生於台灣苗栗。1983年開始小說創作。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曾任職《人間》雜誌,時報出版公司特約主編,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灣思想起》製作人,東華大學駐校作家。現專事寫作。 出版作品:短篇小說《旅行者》,長篇小說《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藤纏樹》、《台北戀人》,報導文學《幌馬車之歌》、《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灣好女人》、《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紅色客家人》、《尋找祖國三千里》、《台共黨人的悲歌》、《幌馬車之歌續曲》等,歷史報導《沉屍、流亡、二二八》、《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紅色客家庄》、《麥浪歌詠隊》、《共產青年李登輝》、《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年》、《白色恐怖》、《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老紅帽》、《台灣學運報告1945-1949》,散文《戰風車──一個作家的選戰記事》、《你是什麼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