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原住民素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原住民素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原住民素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原住民素材產品中有1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盧易之 Yi-Chih Lu,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超喜歡這一系列在錄《聽見台灣 - 盧易之的音樂饗宴》線上音樂會的照片。看著這些照片真的有種"這場真的彈對了、拚得很值得"的感覺。 這次我會彈八首我的台灣民謠改編,裡面有位這次全新創作的《補破網》,我覺得超符合台灣的現況,看著疫情的破網慢慢被補起來,心中就充滿希望和感恩。希望這首可以為現在的台灣帶來...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7萬的網紅老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曾經讓多數人恐慌的幽靈公車真的又要出現了?到底公車上有著甚麼靈異故事?就讓老王說給你聽 🐾女配音員|雯雯 上一則影片【原住民巫師 擊斃魔神仔】👉 https://youtu.be/zkBymyA2AVs - 老王說全系列靈異故事播放清單:https://lihi1.com/juEJe - 老王的粉絲...

台灣原住民素材 在 ✐ .Koko Chen ☽⋆ ᵕ̈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1:10:29

自從去年接觸到 台灣禮品館 @taiwangoods_ 的優質品牌商品後, 就一直非常喜歡這個平台的#文創商品 ! 這次很榮幸有機會來分享: 來自台灣東部花蓮台東地區的優質農特產品, 與匠人們的#手工藝品 ! 邀您一同支持優良的#台灣製造 商品😊👍🏻 . ☑️「松園別館」介紹: #松園別館 是文青到...

台灣原住民素材 在 Arase 阿拉斯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06 04:53:16

pulima 排灣族語,意為「手藝精細之人」,而在諸多南島語系中,lima為「手」的意義。 每次在學習傳統技藝的時候,我總是想問祖先們在創作這些作品時,他想像的世界是什麼? 可是當自己也是創作者之後,我才知道在那個想像的世界裡,是如此自由毫無顧忌,每件素材的組合都是一場重要的對話,這些對話逐漸把...

台灣原住民素材 在 Buan月亮說話 | 月亮曆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10:36:08

☆喜歡就追蹤分享起來吧☆ 【Pasibutbut:沒有八部,也不是合音——請正名祈禱小米豐收歌】 (詳可見臉書貼文留言補述:明德村的說法是:pasibutbut是拔河的意思。它的字根是sibutbut,也就是拉拔之意,前面加上pa-,就成了拉拔(拔河)的動作。若放在祭儀裡,就是向上天拉拔祝福下來...

  • 台灣原住民素材 在 盧易之 Yi-Chih L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7 20:22:02
    有 488 人按讚

    超喜歡這一系列在錄《聽見台灣 - 盧易之的音樂饗宴》線上音樂會的照片。看著這些照片真的有種"這場真的彈對了、拚得很值得"的感覺。

    這次我會彈八首我的台灣民謠改編,裡面有位這次全新創作的《補破網》,我覺得超符合台灣的現況,看著疫情的破網慢慢被補起來,心中就充滿希望和感恩。希望這首可以為現在的台灣帶來一些力量。另外一首《四季紅》我也重新梳理,變成四季紅2.0,所以大家可以聽到完全不同於我在網路上的版本的演奏。

    此外有三首台灣作品:陳泗治《龍舞》(1958)、郭芝苑《四首台灣傳統曲調》(2007)、 林京美《歸》(2015)。以我粗淺的對台灣西洋音樂作曲史的認知,從早先非常五聲音階、台灣傳統(或者說作曲家想像的台灣傳統及原住民音樂)的寫法,到開始有人留歐留美,寫出新穎前衛、擺脫"以台灣或中華素材"創作的概念,到現在不一定要寫得很非調、但聲響、樂器、演奏技法素材更加多元的現代,其實細細去觀察,這100年台灣作曲樂壇其實變化非常豐富。《龍舞》是很早期的台灣作品,《四首台灣傳統曲調》雖然作曲時間晚,但郭芝苑生得早,也是屬於比較台灣鄉土素材的曲子,只是非常有自己的語言和個性。而《歸》我覺得暫時還不需要去歸類它。現在很多作曲家會視委託的性質體貼觀眾的感受,我認識很多人會找一個誠實面對自我的聲音、但是觀眾又不會受不了的寫法來作曲,所以本身就有好幾種寫作風格,但是又會有某些統一的東西。林京美老師的曲子我彈過一些和小提琴的改編曲(還有聽了無數遍超美的合唱曲,推薦大家去聽《幸運草》和《望海》),大家到時候注意一下"京美七度"(這是我自己的用詞)....我覺得這次她的正字標記吧?

    寫了這麼多,就是想告訴大家,現代音樂、或者現代台灣音樂沒那麼可怕(至少這場不會),不僅有脈絡,而且各有各的巧思。很推薦大家給自己的耳朵一個嘗試的機會。音樂會連結我一樣放在留言區,請務必點一下看看。

    圖:國家交響樂團 攝影:鄭達敬

  • 台灣原住民素材 在 屏東新聞 PT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4 15:37:03
    有 428 人按讚

    終身奉獻排灣族文化!潘孟安頒褒揚狀表彰查馬克

    「查馬克老師的人生,是對生命和文化豐厚的禮讚,再怎麼不捨,也必須祝福」,泰武國小主任查馬克.法拉屋樂24日舉行告別彌撒,查馬克驟然離世,潘孟安縣長感性哽咽地說,查馬克老師用最大心力來傳承排灣族文化及奉獻教育,他的一生雖短暫,卻如星星般永恆璀璨,他的愛、精神將永遠活在大家心中。

    查馬克.法拉屋樂飾演公視史詩戲劇「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戲劇剛上映大受好評,他卻不敵病魔安詳辭世,留下惋惜與哀思。

    查馬克的告別彌撒24日上午在來義鄉丹林聖保祿天主堂舉行,在他一手帶起的泰武古謠團員頌悼吟唱聲中,文化部長李永得、教育部長潘文忠、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屏東大學主任秘書陳永森、公共電視總經理及「斯卡羅」導演曹瑞原都到場,與部落族人一起送他最後一程,並代表頒發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及原民會專業獎章,感謝查馬克將生命奉獻給部落文化,為台灣傳承美好的排灣族古謠傳唱,讓世界聽見台灣最美的聲音,備極哀榮。

    查馬克的長子樂可艾剛獲得今年總統教育獎,在告別彌撒獻詩「有人在為你禱告」給最敬愛的爸爸,還感性地說:「爸爸別擔心,我會照顧好兩個妹妹及媽媽的」,讓許多人忍不住紅了眼眶。

    縣長潘孟安也頒發褒揚狀表彰查馬克,他表示,查馬克老師的偉大,不在於創造什麼,而是創造了價值,查馬克致力推廣民族教育,在課程編排及音樂有很大的貢獻,親自編撰國小一年級到六年級的課程及文字,將素材譜成曲及文字,讓古謠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潘縣長更說,這是屏東所擁有的獨立素材,並說查馬克是一位心思細膩的藝術家,在傳統歌謠裡,唱出自己的生命,永遠以查馬克老師為榮!

    查馬克因肩負屏東「斜坡上的藝術節」品牌總監,而和潘縣長擁有好交情,每年斜坡上的藝術節,查馬克從音樂到工藝,一年一年逐漸累積口碑,成功打造屬於屏東原住民族的代表品牌kacalisiyan,潘縣長感佩與感念在查馬克老師的帶領排灣古謠傳唱,扮演文化傳承推動的重要角色,也說未來對於原民文化及教育的傳承也將延續下去。

    導演曹瑞原表示,覺得自己太幸運,能遇到查馬克老師,能深深感受到老師對自己文化的熱愛及尊重,把原住民的精神與身影,表現得淋漓盡致,並不捨表示老師的一生真的短暫且絢爛,很幸運也很感激能有機會紀錄老師的身影。

    來自屏東縣來義鄉丹林部落的查馬克,是屏東縣泰武國小主任,也是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幕後推手,曾獲金曲獎、師鐸獎,致力推動排灣族文化,除了老師和演員的職業外,查馬克還是個雕刻藝術家,將雕刻和生活結合,他認為雕刻就是一種減法,體現在生活上,認為活著就是要把不好的東西去掉,才能過得更快樂,藉此來自我療癒。

  • 台灣原住民素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3 21:07:53
    有 1,138 人按讚

    🏅奧運特輯:第一位在奧運中獲獎的台灣人 – 江文也

    台灣第一位參加奧運的人 - 張星賢於1932年踏上德國柏林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光榮跑道,但可惜的是當年他並未順利奪獎;然而在四年後,第一位在奧運中得獎的台灣人出現了,這個人就是作曲家江文也!

    1936年當時的奧運跟遠古的奧運一樣,除了體能項目競賽以外,也有在進行文藝競技項目的比賽,台灣新銳作曲家江文也以《台灣舞曲》,在德國柏林舉行的奧運,擊敗各國好手,奪得評審團特別獎,他是台灣有史以來在奧運獎項殊榮的第一人。

    《台灣舞曲》是江文也將他的處女作,來自台灣靈感寫下的鋼琴曲《城內之夜》,改編為管絃樂《台灣舞曲》,《台灣舞曲》一路過關斬將,成功通過日本國內初選,和其他四位日本教授級的音樂大師一起參加奧運,在世界的舞台上與各國好手競技。學作曲只有三、四年時間的江文也,卻以人生第一號作品《台灣舞曲》,獲得奧運「特別獎」,而其他四位日本音樂家沒有獲得任何獎項,那年,江文也只有26歲。江文也在音樂作曲項目中榮獲榮譽獎,而受到台灣日日新報大篇幅報導,他在接受台灣日日新報專訪時表示:「必須在理論上否定所有西洋的東西,建立起真正的東洋音樂才行」。

    圖二:1936年江文也獲得由柏林奧運頒發的奧運獎狀,這張榮譽獎狀可說是臺灣人首度在世界級比賽中獲獎證明。

    圖三:江文也的作品一《台灣舞曲》樂譜

    🎵陳秋盛指揮NHK交響樂團演奏《臺灣舞曲》
    https://youtu.be/lmr8HTi3EWo

    《臺灣舞曲》於1934年(民國23年)完成,作曲家在東京譜寫此曲時年僅24歲,此曲可以說是他的成名作品。曲中充滿著臺灣風土色彩,特別顯著的是作曲家採用了臺灣原住民族民歌為其素材。

    這首管弦樂作品基本上以二管編制,全曲分為快板,中板,快板三段體裁,調性明朗。構築於五聲音階上的主題,以不同的木管樂器作對答式的呈現。弦樂部份時而拉長音,時而撥彈伴奏,大體上,很少用來演奏明顯的旋律。全曲的織度並不十分厚密,作曲家慣用的和弦加外來音處處可聞。

    他在曲中放棄了功能和聲的傳統規則。作曲家這些早期的手法在1930年代算是相當獨特出眾的,較之當時歐美作曲家的作品,他是屬於前衛派的。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