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灣五大毒蛇致死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五大毒蛇致死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五大毒蛇致死率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39╱登山醫學 與蛇共處(上) ------------ 由於夏季的山野活動常會遇到蛇類, 而非致命的蛇咬也偶爾會碰到, 所以登山者必須了解毒蛇咬傷的症狀, 以及在野外遭遇毒蛇或未確定蛇類咬傷的處理方法。 ----------- 問題一:請問如何預防毒蛇咬傷? 答覆:熟悉...
台灣五大毒蛇致死率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39╱登山醫學
與蛇共處(上)
------------
由於夏季的山野活動常會遇到蛇類,
而非致命的蛇咬也偶爾會碰到,
所以登山者必須了解毒蛇咬傷的症狀,
以及在野外遭遇毒蛇或未確定蛇類咬傷的處理方法。
-----------
問題一:請問如何預防毒蛇咬傷?
答覆:熟悉毒蛇的形態及習性,並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在多蛇的環境活動,便可有效地預防毒蛇的攻擊。
自從在伊甸園引誘亞當和夏娃吃了智慧果以來,蛇類便蒙受了太多的污名與誤解。台灣雖然蛇類繁多,其中也有不少毒蛇,但是實際上這種優雅的動物致人於死的個案非常少見,平均每年不到一例,而且幾乎不曾是登山者,遠低於其他可以想到的任何山難成因,所以筆者在過去的文章中,不太常提到毒蛇咬傷的議題。不過由於夏季的山野活動常會遇到蛇類,而非致命的蛇咬也偶爾會碰到,所以本期我們再來溫故知新一下,談談如何「與蛇共處」。當然,還是以毒蛇為主:今年五月林務局出版了一本介紹與蛇類互動的小冊子,名為《如何與蛇和平相處 - 16個你不可不知的蛇知識!》筆者認為是非常專業而有用的參考資料,敬請山友下載閱讀:
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1921
台灣毒蛇
省產的十多種陸地毒蛇中,有六種的毒性足以對人造成威脅,分別是:蝙蝠蛇科的眼鏡蛇和雨傘節(神經毒),響尾蛇科的百步蛇、龜殼花和赤尾青竹絲(出血毒),以及蝮蛇科的鎖鏈蛇(混合毒)。被咬傷而未治療者,其致死率約從百分之一(赤尾青竹絲)到三成左右(百步蛇和雨傘節)。幸而致死率最高的百步蛇和雨傘節個性都很膽小或沈穩,除非刻意逗弄或去抓牠們,否則牠們不會咬人;最普遍而常見的赤尾青竹絲也很膽小不太咬人。脾氣比較暴躁、容易咬人的是龜殼花和鎖鏈蛇,龜殼花分佈普遍,攻擊性也強,但是體型相對較小;鎖鏈蛇體型大且毒性強,但是它只分佈在屏東和台東的郊山而且數量稀少,它會發出特殊的噴氣聲,其實也不難預防。這六種主要毒蛇的長相都很特別,並不難辨識,山友應該熟記。
此外,毒蛇的毒液劑量是為了它們的獵食對象如老鼠、蛙類等小型動物而設計的,對人體(尤其是成人)而言,這樣的劑量通常不足以致死,有時因為驚嚇而突然的蛇咬甚至連毒液都沒有釋出(乾咬)。
防蛇原則
1.遠離毒蛇的棲息處:如洞穴、沼澤地、岩石的裂隙、茂密的草地、廢棄的礦坑或建築物等;如無法避免,亦應結伴進入、謹慎行動。須移動一段時間未曾移動的物品時,應先加以檢查,例如營地上的一塊石頭、前夜脫在帳外的登山鞋、攤在地上的物品等。
2.行進間穿高筒鞋,並打草驚蛇:大部分蛇咬事件都是來自於「人蛇兩不知」突然受到驚嚇造成的。蛇類如果知道,幾乎都會逃避,所以「打草驚蛇」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蛇類雖然對震動(打草)非常敏感,但是聽覺卻大多很差,所以只發出聲音,比如說吹口哨或說話是沒有驚蛇效果的。
3.減少夜間活動:蛇類喜愛在夜間及清晨覓食,即使是在營地或山屋附近的短距離移動,也務必穿上登山鞋或雨鞋,不可赤腳或只穿拖鞋。
4.不要逗弄冬眠或已死亡的毒蛇:有時冬眠中或看來已明顯死亡的蛇,亦可能因殘存的反射動作而咬人。
5.東南部登山時,注意鎖鏈蛇:如果到屏東和台東登山,突然聽到奇怪的噴氣聲時,一定要停下腳步仔細檢查週遭,必要時繞道而過。
文、圖/賴育民